七旬庆典(清·乾隆)
押蒸韵
御殿庚寅体未仍,山庄聊听庆岗陵。
七旬屈指数今古,六帝因心验法惩。
北塞骈田朝众部,西天欢熹庆神僧。
宜言吉日弗言戚,东望松斋戚不胜。
习字(清·乾隆)
押祃韵
间日视阁章,山庄有清暇。
有暇亦何为,读书及习射。
书亦六艺一,自古重墨稼。
棐几铺玉版,嘉荫就松架。
缮性归平易,变体祛奇诧。
举首瞻奎文,当年此消夏。
山东上年被灾州县颇多(清·乾隆)
押寝韵
齐鲁民何辜,连年未逢稔。
每念沟壑填,深宫那安枕。
昨始入兖境,所见犹未甚。
寸衷稍自慰,为之食甘腍。
孰知数日来,触景堪愁朕。
村落多萧条,老幼率憯懔。
腹饥嗷鸿哀,衣薄状鹤凚。
纵屡加赈施,未足苏凄凛。
休助古有经,损益道须审。
用是截漕艘,亟命发仓廪。
嗟哉守土臣,旬宣其勤恁。
中河(清·乾隆)
押歌韵
驻辇近中河,朱栏俯绿波。
群歌漕运利,永赖圣漠多。
继述夫何有,遵循敢更过。
省方得知要,遑复论其他。
书法中最喜黄庭坚笔意因而有作(清·乾隆)
押有韵
羲之称书圣,诸体无不有。
齐梁作者无,李唐推颜柳。
惜哉世已远,赝者十之九。
宋元差可寻,翰墨出亲手。
机暇戒宴安,时或游艺薮。
就中名迹夥,唯爱鲁直叟。
倜傥无安排,潇洒绝尘垢。
譬如百尺松,孤高少群偶。
信笔一规摹,运腕忘妍丑。
所师在神劲,讵论形肖否。
伊余有深意,笔谏曾谨守。
好尚苟不端,丧德良已厚。
所爱汲黯戆,裁诗铭座右。
仇英碧梧翠竹图(清·乾隆)
押寘韵
石泉窈以清,梧竹复修翠。
诛茅为小楹,延得青山致。
幽人兀然坐,开卷默而识。
仿佛沂水风,吾与点也意。
文征明松荫听瀑图(清·乾隆)
押支韵
为爱泉声涤垢思,不簪不履坐厜。
山庄曾学斯人听,却愧中涓供奉随。
东园观麦(清·乾隆)
迩日雨实佳,今朝晴更好。
麦苗即菁菁,麦穗亦矫矫。
飏风披离离,邀露滟皛皛。
十分纵未定,八分固可保。
夫子鄙学稼,樊迟器量小。
园林有弄田,藉以农功考。
五谷斯其一,其四期尚早。
无不冀有收,冀收宵旰祷。
古别离(清·乾隆)
古别离。
乃有天上牵牛织女星分歧。
至今八万六干会,后会滔滔无止期。
可怜一会才一日,其余无央数日何以消愁思。
古别离,天上犹如此。
人间可例推,设使无会晤,安用苦别离?
古别离,长吁嘻!
白鹿洞诗(清·乾隆)
押阳韵
李渤结庐后,绛帐开紫阳。
经纶归性命,道德焕文章。
剖析危微旨,从容礼法场。
祗今传鹿洞,几席有余香。
伊犁将军奏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率全部归顺诗事(清·乾隆)
土尔扈特部,昔汗阿玉奇。
今来渥巴锡,明背俄罗斯。
向化非招致,颁恩应博施。
舍楞逃复返,彼亦合无辞。
卫拉昔相忌,携孥往海滨。
终焉怀故土,遂尔弃殊伦。
弗受将为盗,俾安皆我民。
从今蒙古类,无一不王臣。
如意湖(清·乾隆)
押青韵
塞水恒流此处渟,柳湖莲岛偶募形。
烟容波态皆如画,属意悠然在杳冥。
杂诗(清·乾隆)
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
无鱼非水德,无徒势云孤。
鱼岂离于水,潜渊转江湖。
人岂离于世,适将他有图。
知一贵知二,通变乃达常。
不逆复不亿,抑亦先觉良。
吹芋三百人,隐笑齐宣王。
观承光殿玉瓮再作歌(清·乾隆)
元史世祖至元间,初成渎山大玉海。
敕置广寒碧殿中,逮今五百有余载。
青绿间以黑白章,云涛水物相低昂。
五山之珍伴御榻,从臣献寿欢无央。
监院道房曾几历,仍列承光似还璧。
相望琼岛咫尺近,岂必铜仙独泪滴。
和阗玉瓮昨琢成,质文较此都倍赢。
周监在殷殷监夏,一经数典惕予情。
观采茶作歌(清·乾隆)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
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
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
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
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
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
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
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过淮安府(清·乾隆)
押寒韵
漂母祠边暂据鞍,射阳城里彻鸣銮。
竟成减从还轻骑,都为民亲与俗安。
纵喜市头平米价,那无底叹衣单。
孳生庶更谋生窘,不见其熙只见难。
免除宿迁县等地部分正赋(清·乾隆)
押纸韵
忆我三番曾过此,满目民艰恫瘝视。
蠲租加赈不少靳,究亦无能疮痏起。
壬午之岁博咨访,略觉其中悉源委。
因为疏剔六塘河,果然潦尽堪耕耜。
人事尽而天贶随,连岁秋收皆获美。
兹来殊觉大改观,凭舆历览心生喜。
户有盖藏育鸡豚,衣鲜褛裂赡妇子。
不灾不赈奚所加,究欲加思念无已。
因思时巡免正供,十分之三常例耳。
数县瘠土应倍怜,益二至五斯可矣。
国有余用苏茆檐,减一半惟投悬匦。
伫看元气复闾阎,庶协以休以助理。
戒得堂(清·乾隆)
押纸韵
戒得早成堂,荏苒廿岁徙。
每来必有诗,忆祖兼敕己。
今当归政后,吟咏可罢尔。
然有不可罢,孜孜在训子。
楚南北之军,宵小犯天理。
更切得捷音,惭不可言矣。
拟古意(清·乾隆)
中庭一树碧桃花,东西飞落邻人家。
东邻阿娇贮金屋,画眉夫婿金张族。
退朝绮宴花拂筵,欢为簪花回曼睩。
西邻女儿独含悲,良人远戍无归期。
谁谓含悲对花落,花落纷宁如泪垂。
可怜同是残英瓣,一悲一欢不相见。
时世装,儆戎也(清·乾隆)
城中好高髻,乡间一尺长。
元和亦有时世装,因之流行遍四方。
不为怡容为戚态,望而可知非兆祥。
所以少傅作诗儆戎变,虽然当时戎变久矣讵因髻椎面赭之改常。
作善降祥不善必致殃,应在君臣勤政持纪纲。
区区妇人一时习俗所好尚,安能贻祸于家邦?
尚忆辛未南巡吴郡县,妇女装饰原似寻常之所见。
及至丁丑复省方,吴女人人眉际乌绫作瓜瓣。
马上一过觉可憎,然而礼不下庶人,亦弗诃禁令改换。
久将自厌必更易,似此亦何系世道人心而为灾祥之左券!
五十篇可取者多,是篇吾谓近俗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