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二祃去声 [xià,降也,动词][shě shè,庐舍][huà,姓华][bà][jiè][xià,春夏][详注1][jiǎ jià,姓贾,或通价][jià,休假][详注2][chà,短缺][详注3][shà][zhà][duō][xià][详注4]


注1:泻 《广韵》《正韵》司夜切《集韵》《韵会》四夜切,音卸。卤也。《王充·论衡·书解篇》地无毛,则为泻土。
注2:帕 《集韵》普驾切,音怕。《释名》帕腹,横帕其腹也。
注3:籍 音谢。《前汉·义纵传》治敢往少温籍。《注》言无所含容也。 又地名。《史记·秦本纪》灵公十年城籍姑。《括地志》籍姑,在同州韩城县北三十五里。
注4:嗻 zhè,音蔗。《说文》遮也。又《广韵》多语之貌。
共403,分6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末字词组
天下堂下白下时下名下而下临下李下
林下地下陛下言下自下目下牖下若下
上下日下膝下塞下爨下为下辇下底下
月下阙下幕下心下眼下复下麾下垓下
高下台下阁下留下当下辕下铃下瓮下
松下洛下帐下下下一下稷下毂下掷下
不下柳下脚下却下水下中下无下行下
门下放下在下殿下都下向下旗下漏下
直下东下来下吴下舍下胯下两下合下
笔下泉下柱下足下仗下牛下相下官下

词语解释:天下  拼音:tiān xià
(1).古时多指 中国 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全国。《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后汉书·朱穆传》:“昔 秦 政烦苛,百姓土崩, 陈胜 奋臂一呼,天下鼎沸。” 宋 梅尧臣 《送师直之会稽宰》诗:“天下风物佳,莫出 吴 与 越 。”《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天下同名同姓也最多,怎见得便是我谋害你丈夫?” 萧华 《红军不怕远征难》诗:“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 赤水 出奇兵。”
(2).指全世界。如: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词语解释:林下  拼音:lín xià
(1).树林之下。指幽静之地。 南朝 梁 任昉 《求为刘瓛立馆启》:“瑚璉废 泗 上之容,樽俎恣林下之适。” 唐 郑谷 《慈恩寺偶题》诗:“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明 高启 《梅花》诗之一:“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2).指山林田野退隐之处。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二·竺僧朗》:“ 朗 常蔬食布衣,志耽人外……与隐士 张忠 为林下之契,每共游处。” 唐 灵彻 《东林寺酬韦丹刺史》诗:“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宋 文天祥 《遣兴》诗:“何从林下寻 元亮 ,只向尘中作 鲁连 。” 清 钱谦益 《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一:“林下有人君侧少,知公未忍説投簪。” 郁雯 《李清照》六:“原想和你一起,退居林下,白头偕老,没有想到又有 湖州 之诏。”
(3).谓闲雅、超逸。《宣和画谱·人物二》:“ 童 以妇人而能丹青……有文士题 童氏 画诗曰:‘林下材华虽可尚,笔端人物更清妍。’”参见“ 林下风气 ”。
词语解释:林下风气  拼音:lín xià fēng qì
称颂妇女闲雅飘逸的风采。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 王夫人 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下》:“ 玄微 又出见 封氏 ,言词泠泠,有林下风气。”《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 玄微 趋出相见,举目看 十八姨 ,体态飘逸,言词泠泠,有林下风气。”
词语解释:上下  拼音:shàng xià
(1).高处和低处;上面和下面。《孟子·告子上》:“ 孟子 曰:‘水信无分於东西,无分於上下乎?’”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老残游记》第二回:“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絶。”
(2).指天地。《楚辞·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后汉书·陈宠传》:“方今圣德充塞,假于上下。” 李贤 注:“上下,天地也。”《南史·宋武帝少帝纪论》:“ 宋武 地非 齐 晋 ,众无一旅,曾不浹旬,夷凶剪暴,诛内清外,功格上下。” 鲁迅 《坟·人之历史》:“如 中国 古说,谓 盘古 辟地, 女媧 死而遗骸为天地,则上下未形,人类已现,冥昭瞢暗,安所措足乎?”亦指天神和地神。
(3).指天神和地神。《书·召诰》:“毖祀于上下,其自时中乂。” 孔 传:“为治当慎祀于天地。” 孔颖达 疏:“举天地则百神之祀皆慎之也。” 宋 苏轼 《徐州祈雨青词》:“事神不恭,获戾於上下,臣等实有罪。”
(4).指天神和人物。《国语·周语上》:“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 韦昭 注:“上谓天神,下谓人物也。” 汉 司马相如 《封禅文》:“披艺观之,天人之际已交,上下相发允答。”
(5).指位分的高低,犹言君臣、尊卑、长幼。《易·泰》:“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孔颖达 疏:“上,谓君也;下,谓臣也。”《书·周官》:“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 孔 传:“和上下尊卑等列。”《吕氏春秋·论威》:“义也者,万事之纪也。君臣上下亲疏之所由起也。” 高诱 注:“上,长;下,幼。”《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你这起人不晓得事体,没上下的!” 张天翼 《儿女们》一:“一批小人,不知上下,不知好歹!”
(6).上等中的下等,即第三等。《书·禹贡》:“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 孔 传:“田第八,赋第三。”《汉书·地理志上》:“田上下,赋中上。” 颜师古 注:“田第三,赋第四。” 宋 晁贯之 《墨经·松》:“可揭而起,视之而明者,曰揭明松,品惟上下。”
(7).高低;优劣;胜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玩具·书画学》:“ 宋 制书画二学……人主时出新意校试,以第其上下。”《西游记》第五二回:“这 大圣 捻着拳头,来於洞口,駡道:‘腯泼怪物,快出来与你 孙外公 见个上下!’”
(8).上首和下首。《红楼梦》第六三回:“掣此籤者,不便饮酒,只令上下两家各饮一杯。”
(9).谓从头到脚。《儒林外史》第二一回:“ 郭铁笔 接在手内,将眼上下把 浦郎 一看。”《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那掌柜的听了,把 安公子 上下一打量。”
(10).犹言古今。《汉书·叙传下》:“篇章博举,通于上下。” 王先谦 补注:“上下谓古今也。”《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纵横九万里,上下五千年,求其儿女英雄,英雄儿女,一身兼备的,也只见得两个。”
(11).犹言前后。 汉 王充 《论衡·问孔》:“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一·各诗之始》引 杨仲弘 云:“凡作律诗,起处要平直,承处要舂容,转处要变化,结处要渊永,上下要相联,首尾要相应。”
(12).犹左右。用在数量词后,表示约数。《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 安公子 纔得二十岁上下的一个美少年,巍然高坐受这班新贵的礼,大家看了,好不替他得意。” 老舍 《赵子曰》第一:“天台公寓住着有三十上下位客人,虽然只有二十间客房。”
(13).犹仰俯。《周礼·春官·卜师》:“凡卜,辨龟之上下左右阴阳,以授命龟者,而詔相之。” 郑玄 注:“上,仰者也,下,俯者也。” 贾公彦 疏:“龟俯者灵,行头低;仰者谢,行头仰。”
(14).犹言丰欠。《周礼·地官·廪人》:“以岁之上下数邦用,以知足否。” 贾公彦 疏:“上下即丰凶。”
(15).犹言匹敌,差不多。 唐 韩愈 《与冯宿论文书》:“近 李翱 从僕学文,颇有所得……有 张籍 者,年长於 翱 ,而亦学於僕,其文与 翱 相上下。” 清 管同 《读〈晏子春秋〉》:“且 刘向 、 歆 、 班彪 、 固 父子,其识与 太史公 相上下,苟所见如今书多 墨氏 説,彼校书胡为入之 儒家 哉?”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若其文化昭明,诚足以相上下者,盖未之有也。”
(16).犹言周旋。《左传·定公四年》:“﹝ 楚 ﹞左司马 戌 谓 子常 曰:‘子沿 汉 而与之上下,我悉 方城 外以毁其舟。’” 唐 韩愈 《刘统军碑》:“公为陈方,应变为械,与之上下,寇无所赖,遂至遁败。”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 九帅 乃分兵守 东梁山 ,而遣 南桂 与 朱洪章 、 罗洪元 辈力扼此关,夹河而与之上下。”
(17). 六朝 及 隋 唐 时代对父母的尊称。《宋书·孝义传·郭原平》:“今岁过寒,而 建安 緜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南史·刘瓛传》:“又上下年尊,益不愿居官次,废晨昏也。” 唐 颜师古 《匡谬正俗·上下》:“凡言上下者,犹称尊卑,惣论也……而 江 南士俗近相承,与人言议及书翰往復者,皆指父母为上下,深不达其意耳。”
(18). 宋 元 以后对公差的尊称。《水浒传》第三九回:“ 戴宗 坐下,只见个酒保来问道:‘上下打几角酒?要甚么肉食下酒?’”《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只见点茶的老子,手把粥椀出来道:‘众上下少坐, 宋四公 教我买粥,喫了便来。’”《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众僧见住持被缚,大家走将拢来,説道:‘上下不必粗鲁,本寺是 山塘 王 相府门徒,等閒也不受人欺侮。’”
(19).旧时请问尊长名字,也称“上下”。犹言上一字,下一字。 田汉 京剧《白蛇传》第九场:“ 许 :‘请问老师父上下?’ 法 :‘老僧 法海 。’”
(1).升降。《楚辞·卜居》:“将氾氾若水中之鳧乎?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 王逸 注:“随众卑高。”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赤松子 者, 神农 时雨师也……至 崑崙山 ,常入 西王母 石室中,随风雨上下。” 唐 杜甫 《卜居》诗:“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2).增减;变更。《周礼·秋官·司仪》:“凡四方之宾客,礼仪辞命餼牢赐献,以二等从其爵而上下之。” 贾公彦 疏:“爵尊者礼丰,爵卑者礼杀。”《国语·齐语》:“索讼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 韦昭 注:“不可上下者,辞定不可移也。”《南史·恩倖传序》:“夫鲍鱼芳兰,在於所习,中人之性,可以上下。” 唐 韩愈 《圬者王承福传》:“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
词语解释:月下  拼音:yuè xià
(1).月光之下。 南朝 梁武帝 《七夕》诗:“白露月下团,秋风枝上鲜。” 前蜀 韦庄 《捣练篇》:“临风縹緲叠秋雪,月下丁冬擣寒玉。” 宋 文同 《莲赋》:“张翠帷於月下兮,列綵仗於烟际。” 元 刘因 《采石图》诗:“平生曾有 金陵 梦,似记扁舟月下归。” 清 阮大鋮 《燕子笺·双逅》:“闪得我月下星前,独自孤单。”
(2).指月下老人。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媒合》:“月下传言,多蒙作伐,堂前醮酒,权作主婚。”参见“ 月下老人 ”。
词语解释:月下老人  拼音:yuè xià lǎo rén
亦作“ 月下老儿 ”。 神话传说中掌管婚姻之神。典出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定婚店》。略谓: 杜陵 韦固 , 元和 二年旅次遇一老人倚布囊,坐于阶上,向月捡书。 固 问所寻何书,答曰:“天下之婚牘耳。”又问囊中何物,答曰:“赤绳子耳。以繫夫妻之足,及其生,则潜用相繫,虽讎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 吴 楚 异乡,此绳一繫,终不可逭。”后多用作媒人的代称。《红楼梦》第五七回:“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儿,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那怕隔着海呢,若有姻缘的,终久有机会作成了夫妇……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綫拴的,再不能到一处。”《儿女英雄传》第九回:“莫非他心里有了这段姻缘,自己不好开口……先説定了我的事,然后好借重爹妈给他作个‘月下老人’。” 老舍 《二马》第二段七:“ 马威 和 温都 姑娘不一定有什么前缘,也不是月下老人把他和她的大拇脚指头隔着 印度洋 地中海 拴上了根无形的细红线。”亦省作“ 月下老 ”。《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若是五百年前合为夫妇,月下老赤绳繫足,不论幽期明配,总是前缘判定,不亏行止。” 明 张四维 《双烈记·就婚》:“婚姻男女本由天。岂不闻月下老之事乎?千里姻缘着线牵。”
词语解释:高下  拼音:gāo xià
(1).上和下;高和低。《老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国语·楚语上》:“地有高下,天有晦明。” 宋 叶梦得 《怀西山》诗:“ 西山 十亩强,高下略不齐。”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若拘定枝枝节节都有高下大小一样,便非造化妙手矣。”
(2).指声音的高低。 三国 魏 王弼 《〈周易〉略例·明爻通变》:“同声相应,高下不必均也;同气相求,体质不必齐也。”《全唐诗》卷八六二载《灵响词》之一:“此响非俗响,心知是灵仙。不曾离耳里,高下如秋蝉。” 明 沉德符 《敝帚轩剩语·李近楼琵琶》:“老稚高下,各各曲尽,又不杂一男音。”
(3).高处和低处。《荀子·儒效》:“相高下,视墝肥,序五种,君子不如农人。” 杨倞 注:“高下,原隰也。”《淮南子·修务训》:“於是 神农 乃始教民播种五穀,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 高诱 注:“高,陵也;下,隰也。” 唐 杜甫 《谒文公上方》诗:“野寺隐乔木,山僧高下居。”
(4).参差起伏。 唐 李涉 《从秦城回再题武关》诗:“远别 秦 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 商州 。” 宋 王安石 《即事》诗:“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5).古代绘制地图时标明地形高低的一种方法。《晋书·裴秀传》:“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準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杂志》:“予尝为《守令图》,虽以二寸折百里为分率,又立準望、牙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七法,以取鸟飞之数。”
(6).犹反复。《隋书·刑法志》:“ 素 ( 杨素 )又稟性高下,公卿股慄,不敢措言。” 唐 许浑 《下第贻友人》诗:“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来波上萍。”
(7).指高度。《西游记》第七三回:“那箱儿有八寸高下,一尺长短,四寸宽窄。”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生平所著之书,虽无裨于人心世道,若止论等身,几与 曹交 食粟之躯等其高下。” 叶圣陶 《登雁塔》:“原地颇有高下,可是坡度极平缓,车行不感颠簸。”
(8).犹差别。 郭沫若 《断断集·旋乾转坤论》:“女子的体魄,无论在生诞比率与年龄上,都表现着有比男子更强韧的抵抗力。独于智能,自有历史以来,总表示着有大相悬异的高下。”
(9).好坏;优劣得失。《吕氏春秋·任地》:“操事则苦,不知高下,民乃逾处。”《史记·陈丞相世家》:“大王一日得 楚 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 宋 苏籀 《栾城先生遗言》:“然酷嗜图画,能第其高下。”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举其人,而史之得失、文之高下瞭然矣。” 清 刘鹗 《〈老残游记〉叙》:“其间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亦指胜负。《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出身传前集》:“二个将军争高下,一番一復用来吞。”
(10).多和少。《管子·版法》:“凡将立事,正彼天植,风雨无违,远近高下,各得其嗣。” 尹知章 注:“高下,犹多少也。谓君之赋税,因其远近之别,以多少之差,轻重合宜,故可嗣之。”《宋史·王次翁传》:“视民产高下以为所输多寡之数,约期受输,不扰而集。” 清 史致谔 《同治元年十二月初十日禀左宗棠》:“现在本地书捐者輒引 沪 上富绅絜量高下,以为口实,捐务益形棘手。”
(11).贵和贱。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 鲁迅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生命的价值和生命价值的高下,现在可以不论。”
(12).褒贬,抬高和贬低。 马总 《意林》卷一引《文子》:“不布施以求德,不高下以相倾,此古人之德也。” 宋 刘炎 《迩言》:“士大夫以此高下人物,更相矜傲,更相景慕,亦可悲矣。”
(13).轻和重。《魏书·孙绍传》:“但天性疏脱,言乍高下,时人轻之,不见採纳。”
词语解释:松下  拼音:sōng xià
(1).松树之下;松间。 唐 李白 《淮南卧病书怀》诗:“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閒白。” 唐 贾岛 《寻隐者不遇》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宋 梅尧臣 《对雪忆往岁钱塘西湖访林逋》诗之一:“折竹压篱曾碍过,却穿松下到茅庐。”
(2).古地名。《吕氏春秋·行论》:“ 松下 乱,先君以不安弃羣臣也。” 高诱 注:“ 松下 ,地名也。”
词语解释:不下  拼音:bù xià
(1).不少于。 汉 晁错 《论贵粟疏》:“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 唐 韩愈 《黄家贼事宜状》:“自用兵已来,已经二年,前后所奏杀获,计不下一二万人。” 杨朔 《乱人坑》:“八年来,单单这个乱人坑埋的死人不下六千。”
(2).不亚于;不次于。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释道·萨王二真君之始》:“此二宫者,俱在京师兑隅,雄丽轩敞,不下宫掖。” 刘光弟 《美酒行》:“云今东省旱,不下西省荒。”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大姐那股高兴的神气,也并不下于我。”
(3).没有攻克。《后汉书·公孙瓒传》:“ 绍 遣将 崔巨业 将兵数万攻围 故安 不下,退军南还。”
词语解释:门下  拼音:mén xià
(1).谓在某人的门庭之下。《战国策·齐策四》:“ 齐 人有 冯諼 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 孟尝君 ,愿寄食门下。”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窃慕大王之义,復为门下之宾。”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莪洲公诗》:“自袓及孙,受业门下者三世。”
(2).食客;门客。《史记·魏公子列传》:“ 平原君 门下闻之,半去 平原君 ,归公子。” 唐 韩愈 《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铭》:“宾接门下,推举人士,侍侧无虚口。”《儒林外史》第二九回:“我是 杜 府太老爷累代的门下,我父子两个受太老爷多少恩惠。”
(3).门生;弟子。《淮南子·道应训》:“ 公孙龙 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 胡适 《白居易时代的禅宗世系》:“ 怀暉 也是 道一 的门下,其书今不传了。”
(4).官名。《南齐书·百官志》:“ 永元 三年, 东昏 南郊,不欲亲朝士,以主璽陪乘,前代未尝有也。侍中呼为门下。亦置令史。领官如左:给事黄门侍郎。亦管知詔令,世呼为小门下。”《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二年》:“﹝ 王宪 ﹞领选曹事,兼掌门下。” 胡三省 注:“门下,侍中、常侍、给事黄门之职。”
(5).见“ 门下省 ”。
(6).犹阁下。对人的尊称。 宋 朱熹 《与江东陈帅书》:“不审高明何以处此? 熹 则窃为门下忧之,而未敢以为贺也。”《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倘得门下做个盟主,可择日便离此间,沿途杀掠回去。” 明 陈士元 《俚言解》卷一:“致书称门下,犹言阁下、殿下、麾下、节下、座下、足下之类。古之贵人殿阁门下有謁者……不敢斥言尊贵,故呼其门下足下诸人。”
(7).犹门第。 元 关汉卿 《鲁斋郎》楔子:“被论人有势权,原告人无门下。”参见“ 门第 ”。
词语解释:门下省  拼音:mén xià shěng
亦省称“ 门下 ”。 官署名。 后汉 谓侍中寺。 晋 时因其掌管门下众事,始称门下省。 南北朝 因之,与中书省、尚书省并立,侍中为长官。 隋 承其制。 唐 龙朔 二年改名东台, 咸亨 初复旧称, 武则天 临朝,改名鸾堂、鸾台。 神龙 初复旧称, 开元 元年改名黄门省,五年仍复旧称。 宋 因之, 元 废。门下省掌受天下之成事,审查诏令,驳正违失,受发通进奏状,进请宝印等。其长官初名侍中,后又或称左相、黄门监等。《宋书·王僧达传》:“ 僧达 文旨仰扬,詔付门下。侍中 何偃 以其词不逊,启付南臺,又坐免官。”《隋书·百官志上》:“门下省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四人,掌侍从左右,摈相威仪,尽规献纳,纠正违闕。” 宋 张淏 《云谷杂记·门下》:“门下省掌管詔令,今詔制之首,必冠以门下二字,此制盖自 唐 已然。 傅亮 《修张子房庙教》,首曰纪纲, 唐 吕延济 注云:纪纲为主簿之司,教皆主簿宣之,故先呼之,亦犹今出制首言门下是也。”参阅《通典·职官三》《旧唐书·职官志二》
词语解释:门第  拼音:mén dì
(1).旧指家庭在社会上的地位等级和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等。《魏书·世宗纪》:“而中正所銓,但存门第,吏部彝伦,仍不才举。”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 宋 、 齐 、 梁 、 陈 惟以文华相尚,门第相夸,亦不足观。”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六:“ 赵 家好汉你也求到我这寒伧门第里来了?”
(2).住宅。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治服》:“公卿将相之后,子孙式微,所居门第未尝稍改,而经其地者觉有冷气侵入。”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郭令公之后》:“则 汾阳 门第,在当时已甚萧条矣。”
词语解释:直下  拼音:zhí xià
(1).径直趋赴。《晋书·陶回传》:“ 峻 知 石头 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 小丹阳 南道步来,宜伏兵要之,可一战而擒。”
(2).谓径直实行下去。《朱子全书·孟子一》:“ 孟子 见人,即道性善,称 尧 舜 ,此是第一义。若於此看得透,信得及,直下便是圣贤,更无一毫人欲之私,做得病痛。”
(3).直接下达。《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二年》:“租庸使奏,近例皆直下。” 胡三省 注:“时租庸使帖下诸州调发,不关节度观察使,谓之直下。”
(4).垂直向下;向下。 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宋 范成大 《燕子坡》诗:“大山如墙缺,小山如塜纍,众山直下看,方知此峯危。”《清平山堂话本·简帖和尚》:“ 皇甫松 去衣架上取下一条绦来,把妮子缚了两隻手,掉过屋梁去,直下打一抽,吊将妮子起去。”
(5).下面,底下。 唐 白居易 《海漫漫》诗:“海漫漫,直下无底旁无边。” 元 无名氏 《天净沙》:“梦儿里分明见他,客窗直下。觉来依旧天涯。” 明 康海 《中山狼》第二折:“来到这个三叉路口,不知那条路往 中山 去,因此就在这枯杨直下,歇息一回。”
(6).谓直系下传。 唐 欧阳詹 《许州送张中丞》诗:“ 孙 吴 去后无长策,谁敌 留侯 直下孙。” 唐 欧阳詹 《送郭秀才应举》诗:“ 并州 细侯 直下孙,才应秋赋怀 金门 。”
词语解释:笔下  拼音:bǐ xià
(1).书写时落笔的地方。 唐 韩愈 《醉后》诗:“淋离身上衣,颠倒笔下字。” 柯岩 《奇异的书简·追赶太阳的人》:“于是我,作为一个作者,也马上看见了我笔下众多的人物,怎样纷纷纭纭地走上了他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路。”
(2).指文章。《儒林外史》第十五回:“我如今大胆出个题目,你做一篇,我看看你笔下可望得进学?”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一:“有一个姓 贺 的,写得一手好颜字,可是笔下不很通顺。”
(3).指写作才能。《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一回:“这个人笔下飞快,一面説完了,一面也写完了。” 克非 《春潮急》一:“文化水平不错,嘴头笔下都很来得。”
(4).指写作的措词和意向。参见“ 笔下超生 ”。
词语解释:笔下超生  拼音:bǐ xià chāo shēng
在书写判决书等文书时,尽可能给予宽容或开脱。《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实是不忍他含冤负屈,故此来到臺前控诉,乞老爷笔下超生。”《三侠五义》第十五回:“这些事体俱是犯官一时不明作成,此时后悔也是迟了。惟求大人笔下超生,犯官感恩不尽!”
词语解释:堂下  拼音:táng xià
(1).宫殿、厅堂阶下。《公羊传·宣公六年》:“仡然从乎 赵盾 而入,放乎堂下而立。” 汉 桓宽 《盐铁论·刺权》:“ 中山 素女抚流徵於堂上,鸣鼓 巴俞 作於堂下。” 鲁迅 《故事新编·非攻》:“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
(2).殿堂下的人。借指侍从。《韩非子·内储说下》:“乃召其堂下而譙之,果然,乃诛之。” 陈奇猷 集释:“《説文》:‘堂,殿也。’堂下,盖谓殿堂下之人。”
(3).神名。《史记·封禅书》:“ 荆 巫,祠 堂下 、 巫先 、 司命 、 施糜 之属。”
词语解释:地下  拼音:dì xià
(1).地面以下;地层内部。《史记·大宛列传》:“其东水东流,注 盐泽 , 盐泽 潜行地下,其南则 河 源出焉。”《汉书·贡禹传》:“及众庶葬埋,皆虚地上,以实地下。”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荆州炮》:“ 尹太守 乃於城中掘得大砲数十……按 康熙 中 顺承王 勒尔锦 守 荆州 ,闻 吴 逆至,踉蹌而归,盖当时所铸者,恐以资 吴 ,故埋瘞於地下。”
(2).谓政党、团体等处于非法、秘密活动状态。 胡愈之 《〈西行漫记〉中文重译本序》:“在这一时期,他( 埃德加·斯诺 )认识了 美国 著名的进步新闻记者 史沫特莱 ,还和 鲁迅 、 宋庆龄 以及一些中共地下党员有所接触。”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五:“ 上海 解放前一年,在地下时期,她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3).指阴间。《吕氏春秋·直谏》:“ 夫差 将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 子胥 於地下!’” 唐 杜甫 《怀旧》诗:“地下 苏司业 ,情亲独有君。”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太医》:“生不能扬名显亲,何以见老母地下乎!”
(4).地面上。《水浒传》第四一回:“ 宋江 听得,便挺身出去,跪在地下。”《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大家藉草就坐在地下。”《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自己便踱出店外看那些车夫吃饭,见他们一个个蹲在地下,吃了个狼餐虎咽。”
词语解释:日下  拼音:rì xià
(1).太阳落下去。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既而日下泽宫,筵阑相圃,悵徙蹕之留欢,眷迴鑾之餘舞。” 唐 李峤 《奉教追赴九成宫途中口号》:“雨餘林气静,日下山光夕。”
(2).指太阳落下去的地方。形容遥远。 唐 王勃 《滕王阁诗序》:“望 长安 於日下,指 吴会 於云间。”
(3).指京都。古代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地为“日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荀鸣鹤 、 陆士龙 二人未相识,俱会 张茂先 坐。 张 令共语…… 陆 举手曰:‘ 云间 陆士龙 。’ 荀 答曰:‘日下 荀 鸣鹤 。’” 徐震堮 校笺:“日下,指京都。 荀 , 潁川 人,与 洛阳 相近,故云。” 唐 钱起 《送薛判官赴蜀》诗:“边陲劳帝念,日下降才杰。” 明 高启 《送王孝廉至京省其父》诗:“君言省覲敢辞苦,况是日下非天涯。”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八章:“ 永明 十年,始于 兴福寺 讲《成实论》。先辈法师,排竞下筵。名振日下,听者千餘。”
(4).目前,目下。《唐大诏令集·政事·咸通七年大赦》:“今南蛮已加招抚,冀就弭寧,日下但严守封疆,且备要害。”《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日下天色且是凉,便放五日也不妨。”
(5).即日,当天。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虎符》:“ 开禧 间, 慈明 阴赞 寧皇 诛 韩侂胄 ……御批云:‘已降御笔付三省, 韩侂胄 已与在外宫观,日下出国门,仰殿前司差兵士三十人防护,不许疎失。’”《三国演义》第二回:“来早设朝,使廷臣奏 董太后 原係藩妃,不宜久居宫中,合仍迁於 河间 安置,限日下即出国门。”《水浒传》第六三回:“﹝太师﹞犒赏三军,限日下起行,大刀阔斧,杀奔 梁山泊 来。”
(6).东方古国名。《尔雅·释地》:“ 觚竹 、 北户 、 西王母 、 日下 ,谓之四荒。” 郭璞 注:“ 觚竹 在北, 北户 在南, 西王母 在西, 日下 在东,皆四方昏荒之国。” 邢昺 疏:“ 日下 者,谓日所出处其下之国也。”
词语解释:阙下  拼音:què xià
(1).宫阙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史记·梁孝王世家》:“於是 梁王 伏斧质於闕下,谢罪,然后太后、 景帝 大喜,相泣,復如故。”《后汉书·南蛮传》:“﹝帝﹞下令之后, 槃瓠 遂衔人头造闕下。” 宋 乐史 《广卓异记·宰相有二亲》:“其年,从 周太祖 征 河中 ,次年献捷闕下。”
(2).借指京城。 唐 贾岛 《寄毗陵彻公》诗之二:“别离从闕下,道路向 山阴 。”《明史·选举志三》:“推(推官)、知(知县)拟擢臺省,候命闕下,去留不得自如。” 清 姚鼐 《祭侍潞川文》:“ 鼐 以疾还,君留闕下。”
词语解释:台下  拼音:tái xià
(1).台榭的下面。《春秋·文公十八年》:“丁丑,公薨于臺下。”《韩诗外传》卷二:“ 颜渊 侍坐, 鲁定公 于臺, 东野毕 御马于臺下。”
(2).古时对人的尊称。《水浒后传》第七回:“ 郭京 鞠躬答道:‘臺下世胄英才,神仙骨相,趋謁旌旄,足慰平生。’”
(3).谓政治舞台之下,即不执政地位。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他们要求实行西方的两党制,这一党在台上,那一党在台下。”
词语解释:洛下  拼音:luò xià
(1).指 洛阳 城。 南朝 梁 刘令娴 《祭夫徐悱文》:“调逸 许 中,声高 洛 下。” 宋 苏轼 《次韵刘景文周次元寒食同游西湖》:“ 山西 老将诗无敌, 洛 下书生语更妍。” 明 王世贞 《明佐游梁无资作歌见援聊此奉复》诗:“吾家弱弟惭小落, 洛 下东西两间屋。”
(2).复姓。 汉 代有 洛下閎 。见《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赞》
词语解释:柳下  拼音:liǔ xià
(1).柳树之下。 北周 庾信 《小园赋》:“桐间露深,柳下风来。” 唐 陆龟蒙 《和袭美松江早春》:“柳下江餐待好风,暂时还得狎渔翁。” 宋 楼钥 《再题行看子》诗:“不知几出横门道,双立柳下青阴浓。”
(2). 春秋 鲁 柳下惠 的省称。 汉 刘向 《列女传·柳下惠妻》:“ 柳下 既死,门人将誄之。妻曰:‘将誄夫子之德耶,则二三子不如妾知之也。’”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於是君臣离而名教薄,世多乱而时不治。故 蘧 宁 以之卷舒, 柳下 以之三黜。” 宋 黄庭坚 《柳閎展才德甚美作诗赠之》:“陆沉百世师,寄食 鲁 柳下 。” 明 许自昌 《水浒记·冥感》:“莫不是向坐怀 柳下 潜身?”参见“ 柳下惠 ”。
词语解释:柳下惠  拼音:liǔ xià huì
春秋 鲁 大夫 展获 ,字 季 ,又字 禽 ,曾为士师官,食邑 柳下 ,谥 惠 ,故称其为 展禽 、 柳下季 、 柳士师 、 柳下惠 等。以 柳下惠 之名最为著称。相传他与一女子共坐一夜,不曾淫乱。后用以借指有操行的男子。 明 沉受先 《三元记·秉操》:“我是 柳下惠 至晓不迷,只不如 鲁 男子闭户无求。”《镜花缘》第三八回:“据这光景,舅兄竟是 柳下惠 坐怀不乱了。”
词语解释:放下  拼音:fàng xià
(1).把握着、提着或负载着的物件从高处放到低处。《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佛曰:‘放下著。’ 梵志 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只见刑房书吏拿了一宗案卷进来。 继之 叫且放下,那书吏便放下,退了出去。”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二章:“ 石得富 两手在秤杆上挪着秤锤系子,调转头说:‘东西放下,赶紧动手!’”
(2).搁置;停止进行。《朱子全书》卷二:“虽是必有事焉而勿正,亦须且恁地把捉操持,不可便放下了。” 巴金 《真话集·悼念茅盾同志》:“一直到死,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
词语解释:东下  拼音:dōng xià
(1).东行。我国地势西北方高,东南方低,故习惯称东行为东下,与西上相对。《史记·淮阴侯列传》:“ 常山王 背 项王 ,奉 项婴 头而窜,逃归於 汉王 。 汉王 借兵而东下,杀 成安君 泜水 之南。”《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曹操 自 江陵 将顺 江 东下。” 清 吴伟业 《过锦树林玉京道人墓》诗序:“久之,有闻其復东下者,主於 海虞 一故人。”
(2).谓向东攻克。 唐 李白 《梁甫吟》:“君不见 高阳 酒徒起草中,长揖 山 东隆準公……东下 齐 城七十二,指挥 楚 汉 如旋蓬。”
词语解释:泉下  拼音:quán xià
黄泉之下。指人死后埋葬之处。迷信指阴间。《周书·晋荡公护传》:“死若有知,冀奉见於泉下尔。” 唐 熊孺登 《寒食野望》诗:“冢头莫种有花树,春色不关泉下人。”《水浒传》第一一七回:“若非我兄弟相救, 宋江 已与 解珍 、 解宝 同为泉下之鬼。” 巴金 《秋》七:“姐姐泉下有知,她也不会怪你。”
词语解释:白下  拼音:bái xià
古地名。在今 江苏省 南京市 西北。 唐 移 金陵县 于此,改名 白下县 。后因用为 南京 的别称。《北齐书·颜之推传》:“经 长干 以掩抑,展 白下 以流连。” 宋 黄庭坚 《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之二:“ 白下 长干 梦到,青门紫曲尘迷。” 元 萨都剌 《送君卿伯循二御史广东佥宪时仆在燕南》诗:“ 青溪 鸥鷺白荡荡, 白下 杨柳青依依。” 清 赵函 《台城路·和孟楷弟哀逝之作》词:“水咽 秦淮 ,云薶 白下 。” 鲁迅 《集外集拾遗·赠画师》:“风生 白下 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殫。”
词语解释:陛下  拼音:bì xià
(1).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战国策·燕策三》:“ 秦武阳 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吕氏春秋·制乐》:“臣请伏于陛下以伺候之。荧惑不徙,臣请死。”《后汉书·刘盆子传》:“诸三老、从事皆大会陛下,列 盆子 等三人居中立,以年次探札。” 王先谦 集解:“陛下,即阶下。”
(2).对帝王的尊称。《韩非子·存韩》:“陛下虽以金石相弊,则兼天下之日未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汉 蔡邕 《独断》:“ 汉 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陛下者,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於阶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羣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 唐 李白 《春日行》:“小臣拜献 南山 寿,陛下万古垂鸿名。” 骆宾基 《罪证》五:“大赦了!陛下大赦了!--我是 玉芳 呀!大哥!”
词语解释:膝下  拼音:xī xià
(1).指人幼年时常依于父母膝旁,言父母对幼孩之亲昵。《孝经·圣治》:“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唐玄宗 注:“亲犹爱也,膝下谓孩幼之时也。”后用作对父母的亲敬之称。 晋 刘柔 妻 王氏 《怀思赋》:“忆昔日之欢恃,奉膝下而怡裕。” 北周 宇文护 《报母书》:“区宇分崩,遭遇灾祸,违离膝下,三十五年。”京剧《孔雀东南飞》第一场:“母亲请上受我一拜。儿久离膝下,少奉甘旨,恕孩儿不孝之罪。”又如给父母或祖父母写信时,在开头的称呼下加“膝下”两字,以示亲敬。
(2).指父母的身边。 南朝 梁 沉约 《为文惠太子礼佛愿疏》:“元良之位,长守膝下之懽。”《新唐书·高宗纪》:“ 太宗 尝命皇太子游欢习射,太子辞以非所好,愿得奉至尊,居膝下。”《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老夫妻正喜多了两个媳妇庆赏团圆,偏儿子又不在膝下。” 巴金 《我的眼泪》:“他出生在阳光明媚的 南欧 的乡村,在双亲的膝下一直生活到十三岁。”
词语解释:幕下  拼音:mù xià
(1).帐幕之下。《战国策·魏策一》:“ 乐羊 为 魏 将而攻 中山 。其子在 中山 , 中山 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 乐羊 坐于幕下而啜之。”
(2).幕府中。 唐 杜甫 《洗兵行》:“ 关中 既留 萧丞相 ,幕下復用 张子房 。” 宋 钱愐 《钱氏私志》:“﹝ 欧阳修 ﹞为 西京 留守, 梅圣俞 、 谢希深 、 尹师鲁 同在幕下。”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鄂西林用人》:“ 鄂西 林相公 节制 滇南 七载,一时智勇非常之士多出幕下。”
词语解释:阁下  拼音:gé xià
(1).指在藏书阁中。《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 马融 伏於阁下,从 昭 受读。”
(2).指在官署之中。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王东亭 到 桓公 吏,既伏阁下, 桓 令人窃取其白事, 东亭 即於阁下更作,无復向一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刘尹 在郡,临终绵惙,闻阁下祠神鼓无。”
(3).古代多用于对尊显的人的敬称。后泛用作对人的敬称。 唐 赵璘 《因话录·徵》:“古者三公开阁,郡守比古之侯伯,亦有阁,所以世之书题有阁下之称……今又布衣相呼,尽曰阁下。” 唐 欧阳詹 《送张尚书书》:“前乡贡进士 欧阳詹 於 洛阳 旅舍再拜授僕人书,献尚书阁下:某同众君子伏在尚书下风久矣。”《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 秀卿 开言道:‘小生是 李英 ,特到此访 张胜 兄弟,不知阁下是他何人?’”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六章:“日前承阁下盛情设宴,请我前去,适逢我因事不在,未能相会,深感遗憾。”
词语解释:帐下  拼音:zhàng xià
(1).营帐中。《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樊噲 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 噲 , 噲 直撞入,立帐下。” 唐 高适 《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清 严遂成 《三垂冈》诗:“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樽前老泪多。”
(2).指将帅的部下。《后汉书·董卓传》:“ 韩遂 走 金城 羌 中,为其帐下所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鲍丘水》:“﹝ 刘靖 ﹞乃使帐下 丁鸿 督军士千人,以 嘉平 二年立遏于水。” 唐 王维 《献始兴公》诗:“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 清 吴伟业 《临江参军》诗:“日暮箭鏃尽,左右刀鋋集,帐下劝之走,叱谓吾死国。”
词语解释:脚下  拼音:jiǎo xià
(1).脚底下。 唐 杜甫 《李鄠县丈人胡马行》:“头上鋭耳批秋竹,脚下高蹄削寒玉。”《朱子语类》卷二十:“问志学与立,曰:‘志是要求箇道,犹是两件物事;到立时,便是脚下已踏著了也。’”《老残游记》第八回:“不但人行脚下觉得轻了许多,即驴子也不似从前畏难苟安的行动。” 王洪涛 《莉莉》诗:“ 太行 在你的脚下,你在 太行 的怀里!”
(2).物体近地面的部分。 唐 白居易 《草茫茫》诗:“草茫茫,土苍苍,苍苍茫茫在何处, 驪山 脚下 秦皇 墓。” 前蜀 贯休 《渔家》诗:“前山脚下得鱼多,恶浪堆中尽头睡。”《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来日午时,你可将船泊于 蒋山 脚下南岸第七株杨柳树下相候。”
(3).指鞋子。《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便是雨不得住,鞋儿都踏湿了,教 青青 回家,取伞和脚下。”
(4).现在;马上。 宋 钱愐 《钱氏私志》:“ 子瞻 若能脚下承当,把一二十年富贵功名贱如泥土。努力向前,珍重珍重!”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五一章:“要是依着俺,脚下就动手。” 孙犁 《风云初记》十六:“去年的皇历,今年不能使了。从脚下起,就得变个样儿!”
词语解释:在下  拼音:zài xià
谦词。用于自称。坐席时,尊者在上座,故云。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一折:“哥哥,休怪是在下不是了也。”《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那妇人问道:‘不敢动问官人,高姓尊讳?’ 许宣 答道:‘在下姓 许 名 宣 ,排行第一。’”《老残游记》第一回:“今日奇缘,在下到也懂得些个。” 峻青 《海啸》第三章十七:“在下哪里有疏忽之处,希望司令官多多指点指点。”
词语解释:来下  拼音:lái xià
(1).来临;降临。《诗·大雅·凫鹥》:“公尸燕饮,福禄来下。” 高亨 注:“来下,犹来降。”《汉书·礼乐志》“訾黄其何不徠下” 唐 颜师古 注:“訾,嗟叹之辞也。黄,乘黄也。叹乘黄不来下也。”《南史·朱异传》:“起宅东陂,穷乎美丽,晚日来下,酣饮其中。”
(2).下来,到下面来。《百喻经·就楼磨刀喻》:“王见怜愍,赐一死驼。贫人得已,即便剥皮。嫌刀钝故,求石欲磨,乃于楼上得一磨石,磨刀令利,来下而剥。”
词语解释:柱下  拼音:zhù xià
(1).相传 老子 曾为 周 柱下史,后以“柱下”为 老子 或 老子 《道德经》的代称。《后汉书·王充王符等传论》:“贵清静者,以席上为腐议;束名实者,以柱下为诞辞。” 李贤 注:“柱下, 老子 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 漆园 之义疏。”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词:“莫怪新来白髮,恐是当年柱下,《道德》五千言。” 清 龚自珍 《邵子显校刊〈娄东杂著〉序》:“此事成,可以傲 嬴 刘 ,媲柱下,储以俟后圣。”
(2). 周 秦 置柱下史,后因以为御史的代称。《汉书·张苍传》:“﹝ 张苍 ﹞ 秦 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 颜师古 注:“柱下,居殿柱之下,若今侍立御史矣。” 唐 独孤及 《张侍御写真图赞》:“执法柱下,分形画工。” 明 夏完淳 《招魂》:“先生在柱下三年,从初服者六年。” 清 钱谦益 《左汇序》:“侍御起家为刑官,今方执法柱下。”参见“ 柱下史 ”。
(3).借指藏书之所。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九》:“瞽宗、辟雍、泮宫、柱下,固册府礼乐之渊渚,师友讲习之林囿也。”
词语解释:柱下史  拼音:zhù xià shǐ
(1). 周 秦 官名,即 汉 以后的御史。因其常侍立殿柱之下,故名。《史记·张丞相列传》:“而 张苍 乃自 秦 时为柱下史,明习天下图书计籍。” 司马贞 索隐:“ 周 秦 皆有柱下史,谓御史也。所掌及侍立恆在殿柱之下。”
(2).为御史的代称。 唐 李白 《赠宣城赵太守悦》诗:“公为柱下史,脱绣归田园。”
(3).指老子。参见“ 柱下 ”。
(4).星名。《晋书·天文志上》:“极东一星,曰柱下史,主记过,左右史,此之象也。”
词语解释:柱下  拼音:zhù xià
(1).相传 老子 曾为 周 柱下史,后以“柱下”为 老子 或 老子 《道德经》的代称。《后汉书·王充王符等传论》:“贵清静者,以席上为腐议;束名实者,以柱下为诞辞。” 李贤 注:“柱下, 老子 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 漆园 之义疏。”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词:“莫怪新来白髮,恐是当年柱下,《道德》五千言。” 清 龚自珍 《邵子显校刊〈娄东杂著〉序》:“此事成,可以傲 嬴 刘 ,媲柱下,储以俟后圣。”
(2). 周 秦 置柱下史,后因以为御史的代称。《汉书·张苍传》:“﹝ 张苍 ﹞ 秦 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 颜师古 注:“柱下,居殿柱之下,若今侍立御史矣。” 唐 独孤及 《张侍御写真图赞》:“执法柱下,分形画工。” 明 夏完淳 《招魂》:“先生在柱下三年,从初服者六年。” 清 钱谦益 《左汇序》:“侍御起家为刑官,今方执法柱下。”参见“ 柱下史 ”。
(3).借指藏书之所。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九》:“瞽宗、辟雍、泮宫、柱下,固册府礼乐之渊渚,师友讲习之林囿也。”
词语解释:时下  拼音:shí xià
(1).眼下;现在。 宋 陈亮 《复吕子阳书》:“吾人之用心,若果坦然明白,虽时下不浄洁,终当有浄洁时。” 明 单本 《蕉帕记·采真》:“时下完你姻眷,随后了你功名。” 王统照 《春雨之夜》:“﹝小姑娘﹞右手持着一张时下流行的画报。”
(2).一时。 宋 杨泽民 《一络索》词:“谱里知名自久,真情难有。纵然时下有真情,又还似, 章臺 柳。”《三国志平话》卷下:“三年以前,与汝私行,见《曹娥八字碑》,吾时下不解其意,问尔亦不会。”《水浒传》第三八回:“今日不想输了哥哥的银子,又没得些钱来相请哥哥,喉急了,时下做出这些不直来。”
词语解释:言下  拼音:yán xià
(1).说话的时候。 唐 刘禹锡 《和东川王相公新涨驿池八韵》:“变化生言下, 蓬 瀛 落眼前。” 清 刘瀛 《珠江奇遇记》:“ 阮 曰:‘ 琴 大不情。’ 琴 含泪曰:‘人若有情,妾身胡为流落至此?’言下泪簌簌不止。”
(2).一言之下;顿时。《景德传灯录·僧璨大师》:“ 信 于言下大悟,服劳九载。” 元 德异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有 可大师 者,首於言下悟入。”《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却説 安太太 见 何玉凤 经 张金凤 一片良言,言下大悟……知他‘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
词语解释:塞下  拼音:sāi xià
边塞附近。亦泛指北方边境地区。《史记·高祖本纪》:“ 卢綰 与数千骑居塞下候伺,幸上病愈自入谢。” 唐 韩愈 《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其冬,来朝,奏曰:得益开田四千顷,则尽可以给塞下五城矣。” 明 刘绩 《征妇词》:“君为塞下土,妾作山头石。” 陈去病 《出塞望蒙古》诗:“兵增不征讨,苦哉塞下民。”
词语解释:心下  拼音:xīn xià
(1).心里,心中。 宋 黄庭坚 《品令·茶词》:“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那 白氏 本是强逼来的,心下十分恨他。”《红楼梦》第四九回:“ 香菱 听了,心下不信。” 茅盾 《创造》三:“她看见房里只有 君实 不衫不履呆呆地坐着,心下明白现在还不是她进来的时候。”
(2).中医学指膈下胃脘的部位。《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注:“心下,膈下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五·金匮枳术汤》:“治心下硬如大盘,边旋如杯,水饮所作。”注“心下,胃之上脘也。”
词语解释:留下  拼音:liú xià
(1).谓把东西搁下。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八出:“你要好时,留下金珠买路,我便饶你去。”《水浒传》第四三回:“你留下买路钱并包裹,便饶了你性命。”
(2).留住下来。《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房子﹞原备 安老爷 、太太、公子有事进城住的,平日自有留下的人家看守。”
(3).收受下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四回:“﹝ 何小宋 ﹞又逼着他把满城文武所送的礼都一一退了,不许留下一份。” 老舍 《骆驼祥子》七:“他们找出些破旧的东西,教他去换洋火……而他也就自己留下。”
(4).指付钱买下。 老舍 《骆驼祥子》三:“留下吧,给多少是多少;我把它们出了手,好到城里去谋生!”
(5).停留而攻下。《史记·吴王濞列传》:“即大王徐行,留下城邑, 汉 军车骑至,驰入 梁 楚 之郊,事败矣。”
词语解释:下下  拼音:xià xià
古代品评人、物常分九等,下下为最末等。《书·禹贡》:“厥田惟下下。” 孔 传:“田第九。” 唐 寒山 《诗》之二七三:“下下低愚者,诈现多求觅。”
词语解释:却下  拼音:què xià
落下。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中:“﹝ 韩志和 ﹞善彫木,作鸞鹤鵶鹊之状……以关捩置於腹内,发之则凌云奋飞,可高百尺,至一二百步外,方始却下。”
词语解释:殿下  拼音:diàn xià
(1).殿阶之下。《庄子·说剑》:“得五六人,使奉剑於殿下,乃召 庄子 。”《史记·刺客列传》:“ 秦 法;羣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汉书·东方朔传》:“是时, 朔 陛戟殿下,辟戟而前曰:‘ 董偃 有斩罪三,安得入乎?’”
(2).因卑达尊之称。 汉 蔡邕 《独断》卷上:“陛下者,陛阶也……羣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羣臣庶士相与言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之属,皆此类也。”(1) 汉 魏 以后对诸侯王、太子、诸王的尊称。《三国志·魏志·邢颙传》:“初,太子未定,而 临菑侯 植 有宠, 丁仪 等并赞翼其美。 太祖 问 顒 , 顒 对曰:‘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愿殿下(指 魏王 曹操 )深重察之!’” 晋 王羲之 《与会稽王笺》:“殿下德冠宇内,以公室辅朝,最可直道行之。” 南朝 宋 谢庄 《太子元服上至尊表》:“伏维皇太子殿下,明两承乾,元良作贰。”
(3).因卑达尊之称。 汉 蔡邕 《独断》卷上:“陛下者,陛阶也……羣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羣臣庶士相与言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之属,皆此类也。” 三国 魏 对皇太后、 唐 以后对皇太后、皇后亦称“ 殿下 ”。《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辛卯,羣公奏太后曰:‘殿下圣德光隆,寧济六合。’”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公式姓讳·殿下》:“ 汉 以来,皇太子、诸王称殿下, 汉 之前未闻。 唐 初,百官于皇太后亦称之,百官洎东宫官对皇太子亦呼之。”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二:“至 唐 初制令,惟皇太后、皇后,百官上疏称殿下,至今循用之。”
(4).因卑达尊之称。 汉 蔡邕 《独断》卷上:“陛下者,陛阶也……羣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羣臣庶士相与言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之属,皆此类也。” 太平天囯 时对诸王及王子的尊称。《太平礼制》:“第三子,臣下呼称王三殿下千岁。”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殿下所諭官衔、名爵并蒙钦定士子各衔,固是名正义彰。”
(5).因卑达尊之称。 汉 蔡邕 《独断》卷上:“陛下者,陛阶也……羣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羣臣庶士相与言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之属,皆此类也。”今对君主国王储、亲王、皇太后、皇后、公主等的尊称。
(6).下等,下劣。 汉 王充 《论衡·定贤》:“如此阴阳和而效贤不肖,则 尧 以洪水得黜, 汤 以大旱为殿下矣。”
词语解释:吴下  拼音:wú xià
泛指 吴 地。下,用于名词后表示处所。《宋书·隐逸传·戴颙》:“ 桐庐 僻远,难以养疾,乃出居 吴 下。” 明 高启 《修忠佑祠疏》:“号虽著於 江 东,祀已传於 吴 下。”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虎邱贺方回题名》:“﹝ 贺方回 ﹞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退居 吴下 。” 鲁迅 《花边文学·“京派”与“海派”》:“ 梅兰芳 博士,戏中之真正京派也,而其本贯则为 吴下 。”按, 梅 氏原籍 江苏 泰州县 。
词语解释:足下  拼音:zú xià
(1).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韩非子·难三》:“今足下虽强,未若 知氏 ; 韩 魏 虽弱,未至如其在 晋阳 之下也。”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昔称吾於 颖川 ,吾常谓之知言。” 唐 韩愈 《与孟东野书》:“与足下别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悬悬於吾也。”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三章:“余与足下俱系北大同学,而令戚又系余之同乡,彼此素无仇隙。”
(2).脚底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足下躡丝履,头上玳瑁光。” 唐 冯贽 《云仙杂记·飞云履》:“ 乐天 着示山中道友曰:‘吾足下生云,计不久上升朱府矣。’”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谓真之进步,在于己之足下。”
(3).指脚底板上。《汉书·宣帝纪》:“﹝ 宣帝 ﹞身足下有毛,卧居数有光燿。” 颜师古 注:“遍身及足下皆有毛。”
(4).足所立之处。《老子》:“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5).喻指身边。《宋书·夷蛮传·诃罗陀国》:“所遣二人,一名 毗纫 ,一名 婆田 ,令到天子足下。”
词语解释:名下  拼音:míng xià
(1).名义之下。谓属于某人或与某人有关。 宋 苏轼 《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行下状》:“虽契勘得逐户名下见欠各只是二百贯以下。”《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 汪知县 公报私仇,借家人 卢才 的假人命,装在我名下,要加小小死罪。”《廿载繁华梦》第一回:“便把名下的产业,都糊混写过别人,换了名字。”
(2).用作同位语。 赵树理 《李家庄的变迁》八:“ 王工作员 来了,要找个能热心给大家办事的人,村长就找到我名下。”
(3).犹属下。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先时从公挨转,虽非外衙门选择,委任尚可观也。而逆 贤 尽行斥退,信用自己名下。”
(4).盛名之下。谓享有盛名。 宋 黄庭坚 《次韵子瞻赠王定国》:“名下难为久,丑好随手翻。”《儒林外史》第二九回:“都是名下先生,小弟也注有些经书,容日请教。”
(5).指享有盛名之士。 清 无名氏 《帝城花样·秋芙传》:“ 秋芙 既自命酒人,又自矜名下,睥睨餘子,旁若无人。”《轰天雷》第四回:“ 史圭 兄当今名下,这首允推絶作。”
词语解释:自下  拼音:zì xià
(1).谦逊退让,敬重他人。《晏子春秋·杂上五》:“今者,妾见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汉 扬雄 《法言·寡见》:“自后者,人先之;自下者,人高之。” 唐 韩愈 《答冯宿书》:“故至此已来,剋己自下,虽不肖人至,未尝敢以貌慢之。” 明 文徵明 《侍御陈公石峰记》:“苟为自下,则非有越人之才者不能。”
(2).犹其下。《后汉书·殇帝纪》:“蝗虫之异,殆不虚生,万方有罪,在予一人,而言事者专咎自下,非助我者也。”《后汉书·袁术传》:“及窃伪号,淫侈滋甚,媵御数百,无不兼罗紈,厌粱肉,自下飢困,莫之简卹。”
词语解释:爨下  拼音:cuàn xià
(1).灶下。 元 马祖常 《移海》诗之二:“始逃爨下厄,復脱燎原焚。”
(2).指厨房。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五:“小人即除马通,妇括爨下,甘心矣。”
词语解释:眼下  拼音:yǎn xià
目前;现时。 唐 白居易 《吾庐》诗:“眼下营求容足地,心中准拟掛冠时。”《儒林外史》第十五回:“眼下可以拿出万金来,以为炉火药物之资。” 清 李渔 《奈何天·妒遣》:“俗语讲得好,‘火烧眉毛,且顾眼下’。” 郭澄清 《大刀记》第一章:“叫我看,你眼下先不用到 延安 去了。”
词语解释:当下  拼音:dāng xià
立即;立刻。《三国志·吴志·陆凯传》:“及被召,当下径还赴都,道由 武昌 ,曾不回顾。”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二折:“我便噇了你这一钟酒,当下霑些醉。” 柳青 《铜墙铁壁》第九章:“ 石永公 当下把账包包交给 石得富 ,一句话没说,急急忙忙拿着他的烟锅就走了。”
那个时候。《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当下店中看的人都道:‘难得这位做好事的客官,他担当了大事去。’”《红楼梦》第五三回:“当下人虽不全,在家庭间小宴中,数来也算是热闹的了。” 冰心 《两个家庭》:“当下我一面听,一面速记在一个本子上。”
词语解释:一下  拼音:yī xià
(1).也说“一下子”。犹言一次,一回。《北齐书·陆法和传》:“又有人以牛试刀,一下而头断。”《朱子语类》卷九四:“这物事,这机关,一下拨转后,卒乍拦他不住。”《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地方大吏飞章入奏请帑,并请拣发知县十二员到工差遣委用。这一下子又把这老爷打在候补候选的里头挑上了。” 老舍 《正红旗下》五:“是的,姑母不喜欢一下子交出几吊钱来,一次买几样东西。” 巴金 《沉落》:“这一下巨步究竟是怎样跨过去的!这简直是一个令人不能相信的奇迹!”
(2).也说“一下子”。突然,指时间短暂或动作迅速。《朱子语类》卷九四:“忽然一下春来,各自发越条畅。”《红楼梦》第三八回:“谁知那日一下子失了脚掉下去,几乎没淹死,好容易救上来了,到底叫那木钉把头磞破了。” 应修人 《旗子的故事》:“他们神不知鬼不觉的把 太平寨 四周围的山头都占领了,一下子山头上都插满了红旗。” 沙汀 《困兽记》二七:“她却忽然屏住呼吸,随又神经质的一下坐起来了。”
(3).也说“一下子”。用于动词之后,表示略微之意。 巴金 《秋》一:“ 觉民 停了一下,忽然切齿地说:‘又是他们。’” 冰心 《寄小读者》二四:“席散后,我忽忆未效穿针乞巧故事,否则也在黑暗中撮弄她们一下,增些欢笑!”
词语解释:水下  拼音:shuǐ xià
水面以下。例如:对这个海湾水下情况了如指掌。
词语解释:都下  拼音:dū xià
京都。《三国志·吴志·吕据传》:“又遣从兄 宪 以都下兵逆 据 於 江都 。”《南史·儒林传·顾越》:“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明 屠隆 《綵毫记·别妻赴京》:“王命难辞,官司催急,卑人只得勉行,与娘子分别。倘若久留都下,当差人迎接家眷。” 柳亚子 《胡寄尘诗序》:“曩者 畏庐老人 序 林先生 述庵 诗曰:‘……忆壬寅都下与某公论诗,竟严斥 少陵 为頽唐。’”
词语解释:舍下  拼音:shè xià
谦称自己的家。 唐 李邕 《秦望山法华寺碑》:“师以缩屋未可,枕屐乃明,移出树间,延入舍下。” 元 乔吉 《扬州梦》楔子:“今舍下有一女,年方一十三岁,名曰 好好 ,善能歌舞。”《西游记》第十三回:“你休怕,跟我来。到我舍下歇马,明朝我送你上路。”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舍下如常,可释远念。”
词语解释:仗下  拼音:zhàng xià
(1).谓皇帝视朝毕,所列仪仗兵卫退下。《隋书·麦铁仗传》:“尚书 蔡徵 ……於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詔书与 南徐州 刺史, 铁杖 出应募,齎勑而往。” 宋 苏轼 《太皇太后阁春帖子词》之三:“仗下春朝散,宫中昼漏稀。”
(2).借指朝堂。《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二年》:“甲辰,同修起居注 王存 言:‘古者左史记事,右史记言。 唐 贞观 初,仗下议政事,起居郎执笔记於前,史官随之,其后或修或废。’”
词语解释:而下  拼音:ér xià
以下。《易·繫辞上》:“形而下者谓之器。” 宋 沉括 《梦溪笔谈·神奇》:“郡守而下,少时皆至,士民观者如墻。” 明 李贽 《答刘方伯书》:“故愚谓千载而下,虽有 孔子 出而善诱之,亦必不能易其所飢渴以就吾之食饮也。”
词语解释:目下  拼音:mù xià
(1).跟前;身边。《三国志·蜀志·杨洪传》:“ 裔 随从目下,效其器能,於事两善。”《周书·晋荡公护传》:“吾凡生汝辈三男三女,今日目下,不覩一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唯 阿奴 碌碌,当在阿母目下耳。” 清 钱谦益 《母安氏加赠宜人制》:“欢然举觴,喜常在于目下;慨焉太息,想齐名于古人。”
(2).目前;近来。《三国志·魏志·程昱传》:“至使 尹模 公于目下肆其奸慝。”《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待小儿完姻过了,方及小女之事。目下断然不能从命。”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目下有某处将军缺,倘不吝重金,僕嘱内兄游扬圣主之前,此任可致,大力者不能夺也。” 郭沫若 《文艺论集·天才与教育》:“我们 中国 目下出不了天才便就是这样。”
(3).立刻;马上。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大内》:“ 东华门 外,市井最盛……其品味若数十分,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随索目下便有之。” 元 杨梓 《豫让吞炭》第三折:“你是甚人?来我宫中何干?若不实説,目下身亡!”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如今孝服已满,目下就要迎娶过门。”
词语解释:为下  拼音:wéi xià
方言。做下,造成。 逯斐 等《市长的代表来了》:“这都是你为下的,你喂活的白脸狼!”
词语解释:复下  拼音:fù xià
指鞋子重底。《周礼·天官·屦人》“舄” 汉 郑玄 注:“复下曰舄,襌下曰屨。” 贾公彦 疏:“下,谓底。复,重底。重底者名曰舄;襌底者名曰屨也。”
词语解释:辕下  拼音:yuán xià
(1).车下。《新唐书·藩镇传·田悦》:“今日破 魏 ,则取 燕 赵 如牵辕下马耳。” 金 段克己 《岁己酉春正月十有一日吾友张君汉臣下世》诗之四:“停车伏辕下,骨断筋力折。”
(2).辕门之下。引申为门下,部下。 宋 陆游 《别曾学士》诗:“袖书拜辕下,此意私自怜。”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马僧》:“ 岳将军 从者某,赏守备衔,效力辕下。”
词语解释:稷下  拼音:jì xià
指 战国 齐 都城 临淄 西门 稷门 附近地区。 齐威王 、 宣王 曾在此建学宫,广招文学游说之士讲学议论,成为各学派活动的中心。 汉 应劭 《风俗通·穷通·孙况》:“ 齐威 、 宣王 之时,聚天下贤士於 稷下 ,尊宠之。” 晋 陶潜 《拟古》诗之六:“ 稷下 多谈士,指彼决吾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故 稷下 扇其清风, 兰陵 鬱其茂俗。”
词语解释:中下  拼音:zhōng xià
(1).指古代田地或赋税等级的第六等。《书·禹贡》:“﹝ 兗州 ﹞厥田惟中下。” 孔 传:“田第六。”《书·禹贡》:“﹝ 雍州 ﹞厥赋中下。” 孔 传:“赋第六。”
(2).中等里的下等。 宋 何薳 《墨经·松》:“明不足而黄者,曰黄明松,品惟中下。”
(3).指中策和下策。《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论》:“然制御上略,歷世无闻; 周 汉 之策,仅得中下。” 明 袁宏道 《感事》诗:“边防自古无中下,朝论於今有是非。”
词语解释:向下  拼音:xiàng xià
(1).底下。 唐 皮日休 《女坟湖》诗:“须知 韩重 相思骨,直在芙蓉向下消。”
(2).朝下。 毛泽东 《〈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要做这件事,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
(3).往后;往下面。表示动作继续下去。 张恨水 《啼笑因缘》第九回:“ 沉三玄 见 寿峰 不理会这件事了,就也不向下说。” 张恨水 《啼笑因缘》第二一回:“最好是这场宴会之后,不要再继续向下闹才好。”
词语解释:胯下  拼音:kuà xià
指 汉 韩信 受辱胯下之事。《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 屠中少年有侮 信 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 信 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 信 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皆笑 信 ,以为怯。”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袴,一作‘胯’。胯,股也。”后用以为典。《后汉书·孔融传》:“虽出胯下之负, 榆次 之辱,不知贬毁之於己,犹蚊虻之一过也。” 李贤 注:“ 韩信 贫贱, 淮阴 少年侮之,令 信 出跨下。”《初刻拍案惊奇》卷八:“胯下曾酬一饭金,谁知剧盗有情深?”
词语解释:牛下  拼音:niú xià
牛的排泄物。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王祥 ﹞早丧亲,继母 朱氏 不慈,数譖之,由是失爱於父,每使扫除牛下。”
词语解释:临下  拼音:lín xià
(1).从高望下。《国语·晋语七》:“ 悼公 与 司马侯 升臺而望曰:‘乐夫!’对曰:‘临下之乐则乐矣,德义之乐则未也。’”
(2).指治理下属。 汉 蔡邕 《陈太丘碑》:“不徼訐以干时,不迁贰以临下。”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在上哀矜,临下庄敬。”《北齐书·幼主纪论》:“网罗俊乂,明察临下,文武名臣,尽其力用。” 鲁迅 《坟·论照相之类》:“治 吴 时候,如此骄纵酷虐的暴主(指 孙皓 ),一降 晋 ,却是如此卑劣无耻的奴才。 中国 常语说,临下骄者事上必谄,也就是看穿了这把戏的话。”
词语解释:牖下  拼音:yǒu xià
户牖间之前;窗下。亦借指寿终正寝。《诗·召南·采苹》:“于以奠之?宗室牖下。” 郑玄 笺:“牖下,户牖间之前。”《左传·哀公二年》:“ 毕万 ,匹夫也。七战皆获,有马百乘,死於牖下。” 杜预 注:“死於牖下,言得寿终。”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七:“当时侍行如 童贯 、 梁师成 辈皆坐诛,而 俅 独死於牖下。”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猫怪》:“作官二十年,草菅人命者不知凡几,尚思恬退林泉,正命牖下,妄想极矣。” 鲁迅 《书信集·致李秉中》:“我之伏处牖下,一无所图。”
词语解释:辇下  拼音:niǎn xià
“ 輦轂下 ”的省称。 唐 韩愈 《凤翔陇州节度使李公墓志铭》:“臣幸得宿卫二十餘年,今年老斥外任,不胜慕恋,愿得死輦下。”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灵彻上人》:“ 贞元 中,西游京师,名振輦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画史汇传》:“輦下名流,称为双絶。”参见“ 輦轂下 ”。
词语解释:辇毂下  拼音:niǎn gǔ xià
犹言在皇帝车舆之下。代指京城。 汉 司马迁 《报任安书》:“僕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輦轂下,二十餘年矣。” 晋 袁宏 《后汉纪·章帝纪上》:“今輦轂下,民食不造岁,汤火之忧也。” 元 曾瑞 《哨遍·思乡》套曲:“輦轂下人生有幸,乐太平歌舞同欢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焦螟》:“道士曰:‘輦轂下,何容尔辈久居?可速去!’”
词语解释:麾下  拼音:huī xià
1.谓将旗之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 吴 军,至 吴 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復驰还。” 唐 柳宗元 《贞符》诗序:“徒奋袒呼,犒迎义旅,讙动六合,至于麾下。”
2.即部下。《史记·秦本纪》:“ 繆公 与麾下驰追之,不能得 晋君 。”《后汉书·滕抚传》:“ 抚 所得赏赐,尽分於麾下。”《新唐书·逆臣传下·黄巢》:“ 威 ( 宋威 )因奏大渠死,擅纵麾下兵还 青州 。” 徐迟 《火中的凤凰》:“他很担心这一部伟大的戏曲总集已经给 齐督军 麾下兵士持作柴炊。”
3.喻指在有权势者的手下。《红楼梦》第五三回:“男人只有 贾芹 、 贾芸 、 贾菖 、 贾菱 四个--现在 凤姐 麾下办事的来了。”
4.对将帅的敬称。《三国志·吴志·张紘传》:“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
词语解释:铃下  拼音:líng xià
(1).指侍卫、门卒或仆役。 汉 应劭 《汉宫仪》:“太常驾四马,主簿前车八乘,有铃下、侍阁、辟车、骑吏、五百等员。”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 王敦 在 武昌 ,铃下仪仗生花。”《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元年》:“ 布 ( 吕布 )屯 沛城 西南,遣铃下请 灵 ( 纪灵 )等。” 胡三省 注:“铃下,卒也,在铃阁之下,有警至则掣铃以呼之,因以为名。”
(2).太守的敬称。 明 王志坚 《表异录·职官》:“ 唐 称太守曰节下,又云铃下,又云第下。”
词语解释:毂下  拼音:gū xià
(1).辇毂之下。旧指京城。 汉 司马相如 《上书谏猎》:“是 吴 越 起於轂下,而 羌 夷 接軫也,岂不殆哉。”《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神皋载穆,轂下以清。” 李善 注引 胡广 《汉官解故》注:“轂下,喻在輦轂之下,京城之中也。” 唐 戴叔伦 《送僧南归》诗:“师向 江 南去,予方轂下留。”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虽在轂下,亦不可免,何但远方而已。” 清 钱谦益 《监察御史陈必谦授文林郎制》:“御史执宪轂下,纪纲国体。”
(2).旧时谈话和书信中对人的敬称。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 越王 稽首曰:‘今大王哀臣孤穷,使得生全还国,与 种 蠡 之徒,愿死於轂下,上天苍苍,臣不敢负。’”《晋书·慕容廆载记》:“遣使与太尉 陶侃 笺曰:‘明公使君轂下。’”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礼异》:“ 秦 汉 以来,於……使者言节下、轂下,二千石长史言閤下。”
词语解释:无下  拼音:wú xià
(1).谓无在下者。 汉 牟融 《理惑论》:“道之言导也。导人致於无为。牵之无前,引之无后,举之无上,抑之无下。”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夫玄道者,得之乎内,守之者外……出乎无上,入乎无下。”
(2).谓不投降。《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汉 已发兵百万,使太尉 周亚夫 击破 吴 楚 ,方引兵救 齐 , 齐 必坚守无下!”
词语解释:旗下  拼音:qí xià
(1).旗帜下面。《后汉书·耿弇传》:“树十二郡旗鼓,令 步 兵各以郡人诣旗下,众尚十餘万,輜重七千餘两,皆罢遣归乡里。”
(2). 清 代指八旗之下。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上问辅臣出身,曰:‘身者库。’上惊曰:‘如此人物乃隶身者库耶!’立命出之,改隶旗下。”《清会典事例·八旗都统·旌表》:“ 康熙 十三年题准,文武官员带有军器出京者,係旗下人,该都统给予印文,若无印文,兵部不准给票。”
(3).借指旗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二文正墓》:“为孝廉时,见 耶律王 墓上断碑尚可读。二十餘年来,墓田归旗下,此碑无从復问。”《清会典事例·户口·旗人买卖奴仆》:“国初定旗下卖买人口,赴各城镇市交易,若越至他旗市被执者,身价二分入官,一分被拏获之人。” 欧阳山 《三家巷》一:“官塘街三家巷有一个旗下的大烟精要卖房子。”
词语解释:两下  拼音:liǎng xià
(1).双方;两方面。《穀梁传·昭公八年》:“两下相杀,不志乎《春秋》。” 唐 柳宗元 《驳复仇议》:“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於礼矣。”《三国演义》第八回:“ 貂蝉 送酒与 布 ,两下眉来眼去。” 吴组缃 《山洪》二:“有一次因为派捐, 三官 提出质问,两下发生争执。”
(2).有屋脊房屋的前后两檐。《礼记·檀弓上》“见若覆夏屋者矣” 唐 孔颖达 疏:“ 殷 人以来,始屋四阿, 夏 家之屋,唯两下而已。”
(3).指办法或本领。如:你还真有两下。参见“ 两下子 ”。
词语解释:两下子  拼音:liǎng xià zǐ
指办法或本领。 老舍 《四世同堂》十:“她真有两下子,什么都知道!” 孙犁 《白洋淀纪事·石猴》:“在那里主事的,可得有两下子,账房先生也得有一套。”
词语解释:相下  拼音:xiāng xià
互相谦让。 汉 路粹 《为曹公与孔融书》:“昔 廉藺 小国之臣,犹能相下。”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
词语解释:李下  拼音:lǐ xià
李子树下。谓嫌疑之地。 南朝 陈 徐陵 《谢儿报坐事付治中启》:“拾金樵路,高士所羞;整冠李下,君子斯慎。” 宋 黄庭坚 《鹧鸪天·明日独酌自嘲呈史应之》词:“淫坊酒肆狂居士,李下何妨也整冠。”参见“ 李下瓜田 ”。
词语解释:李下瓜田  拼音:lǐ xià guā tián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后因以“李下瓜田”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申缴门簿》:“折柳樊园,良士瞿瞿;李下瓜田,君子所避。”
词语解释:若下  拼音:ruò xià
见“ 若下酒 ”。
词语解释:若下酒  拼音:ruò xià jiǔ
酒名。 宋 苏轼 《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之二:“但有樽中若下,何须墓上征西。”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酒则有 郢州 之富水, 乌程 之若下, 滎阳 之土窟春, 富平 之石冻春。”《初学记》卷八引 晋 张勃 《吴录》:“ 长城 若下酒有名。溪南曰 上若 ,北曰 下若 ,并有村。村人取 若下 水以酿酒,醇美胜云阳。”
词语解释:底下  拼音:dǐ xià
(1).犹低下。底,通“ 低 ”。 三国 魏 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絶宾客往来之望。”
(2).指低劣;下等。 三国 魏 曹植 《谢妻改封表》:“其才质底下,谬同受私。”《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此为亲民之吏,专得底下,吏者民命,而常顽鄙。”
(3).指底部;下面。 唐 刘长卿 《送杜越江佐觐省往新安江》诗:“清流数千丈,底下看白石。”如:窗户底下。
(4).指底下人。《南史·陈伯之传》:“ 建武 以后,草泽底下,悉成贵人,吾何罪而见弃?”
(5).犹以后。《红楼梦》第九十回:“咱们底下也得留心,到底是咱们家里人。” 郁达夫 《街灯》:“底下都是她说的话--她是 苏州 人,但操的 北京 话很好听。”
(6).犹期间。指某个时期里。《红楼梦》第九六回:“众人因为灯节底下,恐怕 贾政 生气,已过去的事了,便也都不肯回。”
词语解释:垓下  拼音:gāi xià
古地名。在今 安徽省 灵璧县 东南。 汉高祖 刘邦 围困 项羽 于此。参阅《史记·项羽本纪》
词语解释:瓮下  拼音:wèng xià
谓醉于酒瓮下。 唐 李瀚 《蒙求》诗:“ 阮宣 杖头, 毕卓 瓮下。” 唐 李端 《晚春过夏侯校书值其沉醉戏赠》诗:“本是墙东隐,今为瓮下仙。”参见“ 瓮眠 ”。
词语解释:瓮眠  拼音:wèng mián
晋 毕卓 嗜酒,常醉眠于瓮侧。事见《晋书》本传。后以“瓮眠”称醉眠。 唐 元稹 《饮致用神麯酒三十韵》:“瓮眠思 毕卓 ,糟藉忆 刘伶 。”
词语解释:掷下  拼音:zhì xià
请人将物交还的谦辞。 鲁迅 《书信集·致郑伯奇》:“必须连此次校稿,一同掷下。”
词语解释:行下  拼音:xíng xià
行文下达。 宋 苏轼 《杭州上执政书》之二:“伏望相公一言,检举成法,自朝廷行下,便五穀通流,公私皆济。”《水浒传》第二十回:“本州孔目差人賫一纸公文,行下所属 鄆城县 ,教守御本境。”《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五年》:“时宣抚司未有行下, 玠 曰:‘事急矣,诸将不能办,我当自行。’”参见“ 行文 ”。
词语解释:行文  拼音:xíng wén
(1).修明文教。《史记·留侯世家》:“ 殷 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復用兵乎?”《汉书·匡衡传》:“陛下祇畏天戒,哀閔元元,大自减损,省 甘泉 、 建章 宫卫,罢 珠崖 ,偃武行文,将欲度 唐 虞 之隆,絶 殷 周 之衰也。”
(2).组织文字,表达意思。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格局》:“绳墨不改,斧斤自若,而工师之奇巧出焉。行文之道,亦若是也。” 金松岑 《文学上之美术观》:“鼓动诗肠,提倡雅奏,亦行文之乐事乎?” 鲁迅 《南腔北调集·谈金圣叹》:“经他一批,原作的诚实之处,往往化为笑谈,布局行文,也都被硬拖到八股的作法上。”
(3).见“ 行文书 ”。
词语解释:漏下  拼音:lòu xià
(1).漏刻(古计时器)的水面已经下落。指时间已晚。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谭九》:“风度蒲牢,都城漏下矣。荒野寂寥,保无有暴客相值。”
(2).中医妇科病名。妇女经行淋漓不断,古人以屋漏喻此症状,故名。
词语解释:合下  拼音:hé xià
(1).即时;当下。 宋 黄庭坚 《少年心》词:“合下休传音问,你有我,我无你分。”《朱子语类》卷一四○:“如 秦少游 诗甚巧,亦谓之‘对客挥毫’者,想他合下得句便巧。”
(2).当初;原先。《朱子全书·大学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谓人合下便有此明德。” 明 吕坤 《与总河刘晋川论道脉图》:“今之讲学者曰:‘吾心合下便是中,不待思量,不须计较。’如是则 舜 颜 皆在下风矣。”
閤下:1.古代对尊贵者的敬称。后亦泛用于朋友之间,称谈话、通信的对方。 汉 蔡邕 《独断》卷上:“﹝天子﹞谓之陛下者,羣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羣臣士庶相与言,曰殿下、閤下、执事之属,皆此类也。” 唐 韩愈 《与于襄阳书》:“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 韩愈 ,谨奉书尚书閤下。” 宋 欧阳修 《与杜正献公书》:“某顿首启,仲夏毒热,伏惟相公閤下,尊候动止万福。”
(2).谓在屋门之下。《资治通鉴·晋惠帝永宁元年》:“ 廞 牙门将 涪陵 许弇 求为 巴东 监军, 杜淑 、 张粲 固执不许, 弇 怒,手杀 淑 粲 於 廞 閤下。”
词语解释:官下  拼音:guān xià
做官的处所或地方。《史记·酷吏列传》:“己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宋 黄庭坚 《次韵子瞻以红带寄王宣义》:“林间醉着人伐木,犹梦官下闻追呼。” 宋 范成大 《初入湖湘怀南州诸官》诗:“憧憧走官下,既至輒咎悔。”
共403,分6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