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不可 拼音:bù kě
(1).不可以;不可能。《公羊传·文公九年》:“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缘终始之义,一年不二君。”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或谗言似信,不可谓有诚;激盗似忠,不可谓无私。” 前蜀 韦庄 《章台夜思》诗:“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迴。”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的家庭》:“爸爸十岁的时候,家中就为他请了个武术教师同老塾师,学习作将军所不可少的技术与学识。”
(2).不答应;不准许。《穀梁传·昭公三十一年》:“ 晋侯 使 荀櫟 唁公於 乾侯 。唁公不得入於 鲁 也,曰:‘既为君言之矣,不可者 意如 也。’” 范宁 注:“言己已告 鲁 求纳君,唯 意如 不肯。”《史记·刺客列传》:“诚得劫 秦王 ,使悉反诸侯侵地,若 曹沫 之与 齐桓公 ,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大驾﹞幸 明州 时, 吕相 欲并从官听自便, 高宗 不可,乃止。”
(3).不轻易赞同或遵奉。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臣窃谓 仲淹 秉朴忠之心,怀直谅之节……观其临事不可,言必忤上,竭忠奉国,夫岂私其身哉?”
(4).谓不符合,不称。 元 尚仲贤 《柳毅传书·楔子》:“早是我受不过狠毒的儿夫气,更那堪不可公婆意!”
(5).犹不堪。 宋 苏轼 《九日黄楼作》诗:“去年重阳不可説,南城夜半千謳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6).指缺点、过错。 宋 王安石 《别少述》诗:“子今此去来何时,后有不可谁予规?”
(7).与“非”连用,“非……不可”,表示必须或一定。 郭小川 《昆仑行》诗三:“我却有个不解的难题,非问问他们不可。”词语解释:不见 拼音:bú jiàn
(1).看不到。《易·艮》:“行其庭,不见其人。” 唐 韩愈 《琴操·拘幽操》诗:“朝不日出兮,夜不见月和星。” 茅盾 《色盲》:“ 李蕙芳 赶快拾起一片碎瓦,正想掷过去,那虾蟆一跳,便不见了。”
(2).谓不易看到。《左传·成公十六年》:“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张舜徽 注:“谓防止怨恨不仅在明显之仇恨,尚须图谋不易见之细微怨恨。”
(3).不看,不读。《梁书·任昉传》:“ 昉 坟籍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餘卷。”
(4).用在“闻”“看”“找”等动词之后,表示行动没有结果。 清 李渔 《奈何天·惊丑》:“脚上那一种,做一头睡,自然闻不见,不消虑他。” 柯岩 《快活的小诗·眼镜惹出了什么事情》:“我的眼镜怎么找不见?”词语解释:不得 拼音:bù dé
(1).不能得到;得不到。《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汉 晁错 《论贵粟疏》:“夫腹飢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 许 族人有失银剪者,方遍觅不得。” 茅盾 《追求》八:“前任的历史教员和 曼青 对调了功课后,仍然不得学生的拥护。”
(2).不能;不可。《穀梁传·襄公二十九年》:“阍,门者也,寺人也,不称姓名。閽不得齐于人。”《后汉书·朱儁传》:“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战也。” 唐 王昌龄 《浣纱女》诗:“ 吴王 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西游补》第十五回:“话得 孙行者 哭不得,笑不得。” 老舍 《四世同堂》六六:“他是温室里的花,见不得真的阳光与雨露。”词语解释:不如 拼音:bù rú
(1).比不上。《易·屯》:“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明 李贽 《答耿司寇书》:“翻思此等,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説是事。” 沙汀 《丁跛公》:“他以为不如把运气搁在买卖烟土上好些。”
(2).不象;不符。《后汉书·逸民传·周党》:“不如臣言,伏虚妄之罪。”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司马欧阳两公荐士》:“ 吕惠卿 未达时, 欧阳 公以学者罕能及,告之於朋友,以端雅之士荐之於朝廷,且云:‘后有不如,甘与同罪。’”词语解释:不是 拼音:bú shì
(1).错误;过失。《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适间婆婆説你许多不是。”《红楼梦》第三十回:“你倒来替人派我的不是!” 茅盾 《多角关系》九:“到底是谁的不是,一见面就吵嘴?”
(2).表否定判断。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五:“是汝书,即注是,以字押;不是,即注非,亦以字押。” 宋 苏轼 《寄子由》诗:“吏曹不是尊贤事,谁把前言语化工?” 李英儒 《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二十章:“现在不是讲话的时候,这儿呆着有危险。”词语解释:不能 拼音:bù néng
不可能;不能够。例如:又北向,不能得日。——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不能理解;不能生育;不能实现。
不允许,不可以。例如:不能不谈到;不能接受;不能相提并论。
不至于词语解释:不须 拼音:bù xū
不用;不必。《后汉书·逸民传·周党》:“臣闻 尧 不须 许由 、 巢父 ,而建号天下; 周 不待 伯夷 、 叔齐 ,而王道以成。” 唐 张志和 《渔父歌》:“青篛笠,緑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哥哥若到 襄阳府 ,怕你不须见我爹爹妈妈。”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养着四大盆石榴,两盆夹竹桃,和许多不须费力而能开花的小植物。”词语解释:不用 拼音:bù yòng
(1).不听从;不采纳。《管子·小匡》:“於子之乡,有不慈孝於父母,不长弟於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史记·五帝本纪》:“ 蚩尤 作乱,不用帝命。於是 黄帝 乃徵师诸侯,与 蚩尤 战於 涿鹿 之野,遂禽杀 蚩尤 。” 清 任泰学 《质疑·周易》:“世固有不用其言,而又不许其引退者,正君子之困也。”
(2).不应用;废弃。《商君书·靳令》:“六蝨不用,则兵民毕竞劝而乐为主用。”
(3).不为所用。《管子·权修》:“举事不成,应敌不用。”
(4).不必;无须。 唐 王昌龄 《别皇甫五》诗:“溆浦潭阳隔 楚 山,离尊不用起愁颜。” 宋 苏轼 《刁同年草堂》诗:“主人不用怱怱去,正是红梅著子时。” 明 李贽 《与曾继泉》:“我 黄宜人 虽然回归,我实不用牵挂,以故我得安心寓此,与朋友嬉游也。” 金近 《黑心魔术家》:“他自己能变钞票,那就不用变魔术挣钱了。”
(5).中医术语。肢体失去活动能力谓之不用。《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中风总括》:“风从外中伤肢体,痰火内发病心官,体伤不仁与不用,心病神昏不语言。”词语解释:不堪 拼音:bù kān
(1).不能承当;不能胜任。《国语·周语上》:“众以美物归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韩非子·难三》:“君令不二,除君之恶,惟恐不堪。”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贪进不虑负乘之祸,受任不计不堪之败。”
(2).忍受不了。《孟子·离娄下》:“ 颜子 当乱世,居於陋巷,一簞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 颜子 不改其乐。”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自言其远祖,不知几何世也,坐事繫狱,而非其罪,不堪拷掠,自诬服之。”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僧大汕》:“一日向 吴 自述,酬应杂遝,不堪其苦。” 冰心 《寄小读者》八:“我真是不堪,在家时黄昏睡起,秋风中听此,往往凄动不宁。”
(3).不忍心。 南唐 李璟 《浣溪沙》词:“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秦并六国平话》卷中:“杀得六宫如算子,丫叉尸首不堪闻。”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二·汪容甫》:“《题机声灯影图》之二云……字字血泪,使人不堪卒读。”
(4).不可;不能。《逸周书·小开》:“汝谋斯,何嚮非翼,维有共枳,枳亡重,大害小,不堪柯引。” 朱右曾 校释:“柯,斧柄;引,取也。蔽焉而踪寻斧,虽小者犹不可。” 南朝 梁 陶弘景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马南邨 《燕山夜话·为什么会吵嘴》:“少数落后分子残余的坏思想、坏作风是不堪容忍的。”
(5).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深。《北史·齐纪下》:“﹝帝﹞性懦不堪,人视者即有忿责。” 宋 叶适 《罗袁州文集序》:“余独怜其老而惫不堪也。” 刘白羽 《一个温暖的雪夜》:“担泥送土的人,上上下下,忙碌不堪。”
(6).极坏;糟糕。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凡背书不过,写倣不堪,或损污书倣,犯规有过者,词林老师批数目,付提督责处之。”《红楼梦》第六九回:“每日只命人端了菜饭到他房中去吃。那茶饭都系不堪之物。 平儿 看不过,自己拿钱出来弄菜给他吃。” 茅盾 《烟云》:“他和夫人的同居生活虽非古圣贤那么文雅,可绝不像‘姓 朱 的’信上描绘得那么不堪。”
(7).犹不甚。《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 张主管 看见一个妇女,身上衣服不堪齐整,头上蓬鬆。”
(8).犹难堪。《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老父盛怒之下,若知娶妓而归,必然加以不堪,反致相累,辗转寻思,尚未有万全之策。”词语解释:不敢 拼音:bù gǎn
(1).谓没胆量,没勇气。亦表示没有胆量做某事。《孟子·公孙丑下》:“我非 尧舜 之道,不敢以陈於王前。”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主人愿少留,延入陈壶觴。卑贱不敢辞,忽忽心如狂。”
(2).指没有胆量做某事。 许地山 《缀网劳珠》:“可敬的妇人,我所做一切的事都是伤害我的身体和你我二人的感情,此后我再不敢了。”
(3).方言。不要。《秧歌剧选·惯匪周子山》:“闹革命是咱穷人翻身嘛,要齐心的闹,可不敢一说话就瞪眼,有事众人好好价讨论嘛。” 杜鹏程 《延安人》:“你出去看看,我老觉乎着仓库不安全,可不敢失了火!”
(4).谦词。犹不敢当。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这是敝友 河南 侯朝宗 ,当今名士,久慕清谈,特来领教。﹝丑﹞不敢,不敢!请坐献茶。”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贵姓?不敢,姓 盛 。”词语解释:不成 拼音:bù chéng
(1).未成年。《左传·哀公五年》:“ 齐 燕姬 生子,不成而死。” 杜预 注:“不成,未冠也。”
(2).无所成就;不成功。《史记·项羽本纪》:“ 项籍 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沉文昭》:“读书要有福,无福者读书不成。” 刘大白 《红色的新年》诗:“快三更啦,他们想睡,也睡不成。”
(3).不象。《南史·徐摛传》:“后主为文示 陵 ,云他人所作。 陵 嗤之曰:‘都不成辞句。’”亦指不象样。《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沙三 ﹞虽有几个不成的字儿,意会得去,也便是了。”
(4).不行,不可以。《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今日寧可置我死地,要我诬人,断然不成的!”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第二景:“不成,那不成!不是这样抬法!”
(5).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反诘。 宋 陈允平 《清平乐》词:“误了海棠时候,不成直待花残?”《水浒传》第四二回:“不成我和你受用快乐,倒教家中老父吃苦?”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词:“若得寻春终遂约,不成长负东君诺!”
(6).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加强反诘语气。《儒林外史》第一回:“你又不曾犯罪,难道官府来拿你的母亲去不成?”京剧《猎虎记》第五场:“猛虎已被射死,只要落在老夫后园,还怕它飞去不成?”词语解释:不为 拼音:bù wéi
(1).不做;不干。《诗·卫风·淇奥》:“善戏謔矣,不为虐兮。”《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铭始不实。”
(2).谓收成不好。《墨子·杂守》:“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备湛旱、岁不为。” 王念孙 《读书杂志·墨子六》:“‘岁不为’,犹《玉藻》言年不顺成也。”《淮南子·本经训》:“是故上下离心,气乃上蒸,君臣不和,五穀不为。” 高诱 注:“不为,不成也。”
(3).不算,不是。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夫璿玉致美,不为池隍之宝;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先破后承,始开终结,内分八股,股股相对,绳墨不为不严矣。”
(1).不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 尧 存,不为 桀 亡。” 汉 东方朔 《答客难》:“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輟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輟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宋 周邦彦 《浣溪沙》词:“不为萧娘旧约寒,何因容易别 长安 。”
(2).不为了。《汉书·扬雄传下》:“盖闻圣主之养民也,仁霑而恩洽,动不为身。” 颜师古 注:“言忧百姓也。”词语解释:不足 拼音:bù zú
(1).不充足,不够。《荀子·礼论》:“断长续短,损有餘,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封禅》:“计武功,述文德,事覈理举,华不足而实有餘矣。”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屠杀之不足,继之以抢劫、剥尸。”
(2).不可,不能。《荀子·正论》:“浅不足以测深,愚不足以谋知。” 唐 韩愈 《论佛骨表》:“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一:“ 孟坚 摘《论语》中字,改河渠为沟洫,实不足以尽其义。”
(3).不值得,不必。《史记·高祖本纪》:“ 章邯 已破 项梁 军,则以为 楚 地兵不足忧,乃渡 河 ,北击 赵 ,大破之。”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余自髫丱之年,便多闻往説,不足备之大典,故繫之小説之末。”《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我曾读过野史,死人能起,唤名‘尸蹶’,也是人世所有之事。今日偶然有此,不足为异。” 鲁迅 《书信集·致韦素园》:“《莽原》如作者多几个,大概是不足虑的。”
(4).不难。《汉书·黥布传》:“ 楚 兵至 滎阳 、 成皋 , 汉 坚守而不动,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故 楚 兵不足罢也。” 颜师古 注:“不足者,言易也。”《东观汉记·邓禹传》:“於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 高祖 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北史·李弼传》:“公与吾同心,天下不足平也。”《新唐书·陆贽传》:“陛下在 奉天 、 山南 时,赦令至 山东 ,士卒闻者皆感泣思奋。臣是时知贼不足平。”
(5).犹不尽。 唐 杜甫 《久雨期王将军不至》诗:“鋭头将军来何迟,令我心中苦不足。” 宋 张先 《偷声木兰花》词:“曾居别乘康 吴 俗,民到於今歌不足。” 宋 范成大 《酹江月》词:“两岸烟林,半溪山影,此处无荣辱。荒臺遗像,至今嗟咏不足。”
(6).犹不致。《汉书·外戚传下·孝元傅昭仪》:“太子小,而 傅太后 抱养之,今至太子家,以乳母恩耳,不足有所妨。”词语解释:不妨 拼音:bù fáng
(1).表示可以、无妨碍之意。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世人或端坐奥室,不妨言笑,盛营甘美,厚供斋食。” 宋 梅尧臣 《睡意》诗:“花时啼鸟不妨喧,清暑北窗聊避燠。” 明 李贽 《答刘宪长书》:“纵不落髮,亦自不妨,在彼在此,可以任意。” 闻一多 《端节的历史教育》:“准备给孩子们讲的话,不妨到此为止。”
(2).不料。 唐 皮日休 《陪江西裴公游襄州延庆寺》诗:“更嚮碧山深处问,不妨犹有草茅臣。”
(3).很,非常。《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性行不妨慈善。” 蒋礼鸿 通释:“就是很慈善。”《景德传灯录·大法眼文益禅师》:“问:‘ 维摩 与 文殊 对谈何事?’师曰:‘汝不妨聪明。’”不妨聪明,即非常聪明。词语解释:不到 拼音:bú dào
(1).不到达。《诗·大雅·韩奕》:“蹶父孔武,靡国不到。”《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我早则三更,迟则五更必到;倘然不到,便等到明日也不为迟。” 毛泽东 《菩萨蛮·六盘山》词:“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 长城 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2).不料。 宋 赵以夫 《解语花》词:“倒银河,秋夜双星,不到佳期误。” 宋 王沂孙 《锁窗寒·春思》词:“试凭他、流水寄情,遡红不到春更远。”
(3).不至于;不见得。 宋 赵以夫 《贺新郎》词:“追忆 兰亭 当日事,儘凄凉也胜 卢仝 屋。应不到,羡 金谷 。”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十八出:“看奴家要几钱,不到不得。”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牛小姐盘夫》:“不妨,我自有道理,不到他不从。”
(4).不周到。《水浒传》第四五回:“我是个粗卤汉子,礼数不到,和尚休怪。”《初刻拍案惊奇》卷二:“那婆子与 汪锡 两个慇慇懃懃,代替伏侍,要茶就茶,要水就水,惟恐一些不到处。”《红楼梦》第四七回:“他们两个就有些不到的去处,有 鸳鸯 那孩子还心细些,我的事情,他还想着一点子。”词语解释:不识 拼音:bù shí
(1).不知道,不认识。《诗·大雅·皇矣》:“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郑玄 笺:“其为人不识古,不知今,顺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韩愈 《闵己赋》:“行舟檝而不识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鲁迅 《〈集外集〉序言》:“连我自己也诧异那时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识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种可宽恕的条件之一。指误杀。《周礼·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识。” 郑玄 注:“识,审也。不审,若今仇讎当报甲,见乙,诚以为甲而杀之者。”词语解释:不肯 拼音:bù kěn
不同意;不接受。《穀梁传·宣公四年》:“公及 齐侯 平 莒 及 郯 , 莒 人不肯。” 唐 韩愈 《汴州乱》诗之二:“庙堂不肯用干戈,呜呼奈汝母子何!” 茅盾 《陀螺》:“他的太太有痨病,将来你不是正夫人!干吗你不肯?”词语解释:不觉 拼音:bù jué
(1).沉睡不醒。《战国策·魏策二》:“ 齐桓公 夜半不嗛, 易牙 乃煎熬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 桓公 食之而饱,至旦不觉。”《百喻经·小儿得欢喜丸喻》:“有一乳母,抱儿涉路,行道疲极,睡眠不觉。”
(2).不反悟;不觉悟。《文选·张衡〈东京赋〉》:“流遁忘反,放心不觉。” 薛综 注:“流情放心,不自反寤。”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泥滞苟且,没而不觉。”
(3).没有发觉;没有感觉。《晋书·谢安传》:“既罢,还内,过户限,心甚喜,不觉屐齿之折。” 唐 韩愈 《贺太阳不亏状》:“虽有阴云,转更明朗,比於常日,不觉有殊。” 明 刘基 《晚至草平驿》诗:“但惜景物佳,不觉道路长。”
(4).想不到;无意之间。《水浒传》第二回:“不觉荏苒光阴,早过半年之上。”《西游记》第四十回:“他抖一抖身躯,脱了绳索,又纵红光,上空再看。不觉 孙大圣 仰面回视,识得是妖怪,又把 唐僧 撮着脚推下马来道:‘兄弟们,仔细!仔细!那妖精又来也!’” 清 古奘 《山行》诗:“偶然乘兴往,不觉入云深。”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三:“﹝ 周锦华 ﹞于是屡次作诗,不觉积有三四十首了。”
(5).不禁;不由得。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红楼梦》第二八回:“那时 黛玉 耳内听了这话,眼内见了这光景,心内不觉灰了大半,也不觉滴下泪来。”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他们两双眼睛好象无意中碰在一起时,两个都不觉红了脸。”词语解释:不作 拼音:bù zuò
(1).不兴起;不兴盛。《礼记·乐记》:“暴民不作,诸侯宾服。” 孔颖达 疏:“不作,谓不动作也。”《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 赵岐 注:“不作,圣王之道不兴。”《韩诗外传》卷三:“无令财货上流,则逆不作。”《文选·班固〈两都赋序〉》:“昔 成 康 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 李善 注:“作,兴也。”
(2).不耕作;不写作。《史记·赵世家》:“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 清 顾炎武 《金陵杂诗》之一:“诗人长不作,千载尚风流。”
方言。不能,情理上不容许。《老残游记》第七回:“和尚家又不作带兵器,所以这拳法专为保护身命的。”词语解释:不同 拼音:bù tóng
(1).不相同;不一样。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所习不同,所务各异,言势殊也。” 前蜀 韦庄 《关河道中作》诗:“往来千里路长在,聚散十年人不同。” 毛泽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二:“他们想问题做事情的方法,他们的历史习惯,跟我们不同。”
(2).不同意。《宋书·张邵传》:“太尉长史 何勗 不同,欲席捲奔 鬱洲 ,自海道还都。”《南齐书·鄱阳王锵传》:“殿下但乘油壁车入宫,出天子置朝堂,二王夹辅号令, 粲 等闭城门上仗,谁敢不同?”
(3).不和。《后汉书·孔融传》:“﹝ 融 ﹞与中丞 赵舍 不同,託病归家。”词语解释:不胜 拼音:bù shèng
(1).无法承担;承受不了。《管子·入国》:“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 尹知章 注:“胜,堪也。谓不堪自养,故为累。” 唐 岑参 《终南东溪口作》诗:“沙平湛濯足,石浅不胜舟。”《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见吾儿 王雱 荷巨枷,约重百斤,力殊不胜。” 端木蕻良 《乡愁》三:“四个薄铁的轮子若不胜其苦地在地下滚着。”
(2).不尽。《晏子春秋·外篇上三》:“赋敛无厌,使民如将不胜,万民懟怨。”《史记·项羽本纪》:“夫 秦王 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唐 柳宗元 《贞符》:“不胜 唐 德之代,光绍明濬,深鸿厖大,保人斯无疆。”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十岁则 贾逵 暗诵六经……十岁以上不胜书矣。”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二章四:“这些都经剧作者描写过,正是举不胜举。”
(3).非常;十分。《后汉书·皇甫规传》:“臣不胜至诚,没死自陈。” 唐 韩愈 《袁州申使状》:“在 愈 不胜战惧之至,伏乞仁恩,特令改就常式。”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车殆马烦,不胜困惫。” 马南邨 《燕山夜话·创作新词牌》:“如有热心的朋友,愿意试一试,则不胜欢迎之至。”
(4).制伏不住;敌不住。《管子·正世》:“暴人不胜,邪乱不止,则君人者势伤而威日衰。”《史记·高祖本纪》:“ 九江王布 与 龙且 战,不胜,与 随何 閒行归 汉 。”
(5).不超过。《礼记·表记》:“ 虞 夏 之文,不胜其质; 殷 周 之质,不胜其文。”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 孔融 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
(6).方言。不如。 欧阳山 《高干大》第六章:“我想照那样子办合作社,什么作用也起不了,还不胜不办。”词语解释:不尽 拼音:bù jìn
(1).未完;无尽。《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弥子 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 朱自清 《阿河》:“前面偏左的地方,是一片淡蓝的湖水,对岸环拥着不尽的青山。”
(2).犹不已。《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 景清 在席上叙起姪儿许多英雄了得, 京娘 欢喜不尽。”
(3).不完全。 茅盾 《子夜》三:“目前这几位实业家就不是一业,他们各人的本身利害关系就彼此不尽相同。”
(4).书信末尾用语。犹言不一一。词语解释:不及 拼音:bù jí
(1).赶不上;来不及。《易·小过》:“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 高亨 注:“不及,行在其后。”《史记·项羽本纪》:“长史 欣 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 赵高 果使人追之,不及。” 唐 陈子昂 《为乔补阙论突厥表》:“使良时一过, 匈 虏復兴,则万代为患,虽后悔之亦不及矣。” 鲁迅 《书信集·致施蛰存》:“近因搬屋及大家生病,久不执笔,《现代》第三卷第二期上,恐怕不及寄稿了。”
(2).不如;比不上。《史记·游侠列传论》:“吾视 郭解 ,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採者。” 唐 王昌龄 《西宫秋怨》诗:“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巴金 《随想录·一谈〈望乡〉》:“难道今天的青年就落后了?反而不及五十几年前的年轻人了?”
(3).不到。《左传·隐公元年》:“遂寘 姜氏 于 城潁 ,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后汉书·周景传》:“先是司徒 韩演 在 河内 ,志在无私,举吏当行,一辞而已,恩亦不及其家。” 鲁迅 《热风·题记》:“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相去本不及一张纸。”
(4).犹未达,不识。《后汉书·张酺传》:“臣实愚憃,不及大体。”词语解释:不待 拼音:bù dài
(1).用不着;不用。《尹文子·大道上》:“善人之与不善人,名分日离,不待审察而得也。”《后汉书·逸民传·周党》:“臣闻 尧 不须 许由 、 巢父 ,而建号天下; 周 不待 伯夷 、 叔齐 ,而王道以成。” 唐 韩愈 《处士卢君墓志铭》:“处士少而孤,母夫人怜之,读书学文,皆不待强教,卒以自成。”《老残游记》第十四回:“那死人,更不待説,漂的满河都是。” 毛泽东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三八》:“现在我国不仅有许多到了学习年龄的儿童没有学校可进,而且还有一大批超过学龄的少年和青年也没有学校可进,成年人更不待说了。”
(2).不想;不愿意。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楔子:“俺姐姐针綫无心不待拈,脂粉香消懒去添。”《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回:“我心里还不待吃,等我去喝些汤罢。”《醒世姻缘传》第一百回:“ 素姐 本等不待下气,只是叫 寄姐 鬭败了的鸡,不敢展翅。”词语解释:不来 拼音:bù lái
(1).不归。《诗·小雅·采薇》:“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朱熹 集传:“来,归也。”
(2).逸诗《貍首》的别称。因貍一名不来,故称。《汉书·郊祀志上》:“后五十年, 周灵王 即位。时诸侯莫朝 周 , 萇弘 乃明鬼神事,设射《不来》。”按《史记·封禅书》作“设射《貍首》”。 裴骃 集解引 徐广 曰:“貍,一名不来。”词语解释:不应 拼音:bù yīng
(1).不响应;不应和。《墨子·旗帜》:“当应鼓而不应,不当应而应鼓,主者斩。”《荀子·正论》:“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不应不动,则上下无以相有也。”
(2).不回答;不答应。《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 去 齐 ,宿於 昼 ,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儘夫人问当,夫人説话,不应一句。” 清 王韬 《淞隐漫录·陈霞仙》:“女力劝之纳簉室,生终不应,曰:‘百岁欢娱,能有几何,岂可使他人间之哉!’”
(3).不符合;不应验。《韩非子·存韩》:“若臣斯之所言有不应事实者,愿大王幸使得毕辞於前,乃就吏诛不晚也。”《淮南子·原道训》:“风兴云蒸,事无不应。”
(1).不应该。 宋 苏轼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作此篇兼怀子由》词:“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古今小说·李公子救蛇获称心》:“千载难消亡国恨,不应此地着 鴟夷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甄后》:“仙人不应若是。”
(2).不须。 宋 王安石 《酬宋廷评请序解经诗》:“训释虽工君尚少,不应急务世人传。” 宋 苏轼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词:“ 西州 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宋 周文璞 《赠赵子野歌》:“书来不应寄他物,只要秋林一双笛。”
(3).不是。 宋 黄庭坚 《王立之诗报梅花已落尽次韵戏答》:“定是 沉郎 作诗好,不应春能生许愁。” 宋 陈师道 《十五夜月》诗:“不应明白髮,似欲劝人归。” 宋 陆游 《九月晦日》诗:“自是老来多感慨,不应萧瑟为秋风。”
(4).不曾;未尝。 唐 韩翃 《送客之江宁》诗:“春流送客不应赊,南入 徐州 见柳花。” 宋 晁补之 《洞仙歌·咏菊》词:“不应夸絶艳,曾妬春华,因甚东君意不到?” 宋 辛弃疾 《新荷叶·再和赵德庄韵》:“细数从前,不应诗酒皆非。”
(5).不知;不顾。 宋 陈师道 《河上》诗:“还家慰儿女,归路不应长。” 宋 谢薖 《定风波·七夕莫莫堂席上呈陈虚中》词:“寂寞江天正云雾,回顾,不应中有少微星。” 宋 周紫芝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词:“只愁飞詔下青冥,不应霜塞远,横槊看诗成。”
(6).古代法律名词。谓非有意犯罪。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四折:“失误了官身,本该扣厅责打四十,问你一个不应罪名。”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三折:“怎么把我也问个不应。”《水浒传》第三回:“原告人保领回家,邻佑杖断有失救应。房主人并下处邻舍止得个不应。”词语解释:不忍 拼音:bù rěn
(1).不忍心,感情上觉得过不去。《穀梁传·桓公元年》:“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弟不忍即位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
(2).不忍耐;不忍受。《论语·卫灵公》:“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二:“ 阮士瑀 伤於虺,不忍其痛,数嗅其疮。” 宋 苏轼 《休兵久矣而国用日困策》:“不忍药石之苦、针砭之伤,一旦流而入於骨髓,则愚恐其苦之不止於药石,而伤之不止於针砭也。”
(3).不收敛。《楚辞·离骚》:“ 浇 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汉 朱浮 《为幽州牧与彭宠书》:“高论 尧 、 舜 之道,不忍 桀 、 紂 之性,生为世笑,死为愚鬼,不亦哀乎?”
(4).不能忍受;不愿意。《孟子·离娄下》:“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史记·亷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三国志平话》卷上:“﹝妻子﹞到於庵门,见学究疾病,不忍见之,用手掩口鼻,斜身与学究饭吃。”
(5).舍不得。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予初閲时,不忍释卷。”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 香山 诗﹞古体则令人心赏意愜,得一篇輒爱一篇,几於不忍释手。” 郭小川 《木瓜树的风波》诗:“此刻呀,他还不忍和同志们告别。”词语解释:不归 拼音:bù guī
(1).不返家。《诗·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清 蒲松龄 《司文郎》:“又闻次年再行乡试,遂不归,止而受教。”
(2).不归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盗户》:“詎恶久假不归,霸为己有。”词语解释:不在 拼音:bù zài
死的婉辞。 宋 岳珂 《桯史·朝士留刺》:“凡人之死者,乃称不在。”《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到了 鲁 宅,进门听得一片哭声,知是已不在了。” 柯岩 《她爱祖国的明天·“你的兵变了么?”》:“一想到他老人家不在了,﹝我﹞心里就难过。”词语解释:不解 拼音:bù jiě
(1).不能解开;不能分开。《楚辞·九章·哀郢》:“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汉 枚乘 《七发》:“ 楚苗 之食,安胡之飰,摶之不解,一啜而散。” 明 李贽 《过桃园谒三义祠》诗:“谁识 桃园 三结义,黄金不解结同心。”
(2).不能解救;不能和解。 汉 孔融 《论盛孝章书》:“向使 郭隗 倒悬而王不解,临难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 柳青 《狠透铁》:“有时甚至因為正直更被一部分人深恶痛绝,好象结了不解之仇。”
(3).不止;不罢休。《汉书·五行志上》:“归狱不解,兹谓追非,厥水寒,杀人。”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谓释有罪之人而归无辜者也。解,止也。追非,遂非也。”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七:“男家送去一床哔叽被,女家不要,非得麻花被不解。”
(4).不懂,不理解。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唐 李白 《月下独酌》诗之一:“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李筌 注《阴符经》,至‘禽兽之制在气’经年不解,梦乌衣人教之,遂通其义。” 余开选 《狮子》:“‘你要干啥?’ 王天明 不解地问。”
不懈怠。《诗·大雅·假乐》:“不解於位,民之攸塈。”《礼记·杂记下》:“三日不怠,三月不解。”词语解释:不容 拼音:bù róng
(1).不能容纳;不能宽容。《论语·乡党》:“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邢昺 疏:“君门虽大,敛身如狭小,不容受其身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 嵩 性狼抗,亦不容於世。” 宋 王得臣 《麈史·忠谠》:“主上富於春秋,吾辈辅导当以德。若使人主轻於杀人,则吾辈亦将以不容矣。”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端肃案》:“且该革员恭送梓宫由 热河 回京,輒敢私带眷属行走,尤属法纪所不容。”
(2).不允许。《左传·昭公元年》:“五降之后,不容弹矣。” 宋 朱熹 《乞修德政以弭天变状》:“其势不容少缓。”
(3).不免,难免。 宋 陶穀 《清异录·君道》:“人君号能用才者莫如 唐太宗 。然 瀛洲 十八人, 许敬宗 乃得与!如摘瓜手耳,取之既多,其中不容无滥。”
(4).无须。 瞿秋白 《赤俄之归途》:“你们在国内比我多见这样的礼教两年,比我知道得多,也就不容我多嘴了。”词语解释:不与 拼音:bù yǔ
不赞成。例如: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明·马中锡《中山狼传》词语解释:不禁 拼音:bù jīn
准许,不禁止。《管子·权修》:“欲民之正,则微邪不可不禁也。微邪者,大邪之所生也,微邪不禁而求大邪之无伤国不可得也。”《史记·滑稽列传》:“若乃州閭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 髠 窃乐此。”
(1).经受不住。 唐 杜甫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诗之二:“巡簷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 宋 辛弃疾 《蝶恋花·送人行》词:“蜂蝶不禁花引调,西园人去春风少。” 明 吴承恩 《夏日》诗:“高堂美人不禁暑,冰簟湘帘梦秋雨。”
(2).抑制不住,不由自主。 明 刘基 《怨王孙》词:“不禁清泪,暗里洒向孤灯结成冰。”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谭九》:“但见古塚頽然,半倾於蒿莱枳棘之中而已,不禁毛髮森竖。” 艾芜 《笑话一则》:“前面那个人对那‘死蛇’,走近一点,仔细地看,不禁失笑道:‘哎呀,才是一条干树枝啊!’”词语解释:不曾 拼音:bù céng
未曾,没有。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习凿齿 ﹞后至都见 简文 返命, 宣武 问:‘见 相王 何如?’答云:‘一生不曾见此人。’”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四折:“小的认便认得,慌忙之际可不曾问的他名姓。” 杨朔 《木棉花》:“这里有一座桥昨天炸坏,还不曾修理完好。”词语解释:不住 拼音:bú zhù
(1).不停;不断。 南朝 梁 沉约 《千佛颂》:“不常不住,非今非昔。” 唐 李白 《早发白帝城》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宋 岳飞 《小重山》词:“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茅盾 《小巫》:“ 菱姐 看见老爷脸上有点喜色,不住的点头。”
(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目的没有实现。 鲁迅 《故事新编·补天》:“﹝伊﹞疑心这东西就白薯似的原在泥土里,禁不住很诧异了。” 艾蕉 《雨》:“母亲忍不住了,连忙帮女儿脱下了湿衣。”词语解释:不管 拼音:bù guǎn
(1).不顾,不考虑。 唐 无名氏 《和张志和〈渔父〉》:“从棹尾,且穿顋。不管前溪一夜雷。”《花月痕》第七回:“ 荷生 此时也不管祸福,走上亭来,跑向前去。”
(2).不过问。《金瓶梅词话》第二二回:“下次再无礼冲撞了姐姐,俺们也不管了。”
(3).不关,不涉及。《红楼梦》第二八回:“ 宝玉 便问丫头们:‘这是谁叫他裁的?’ 黛玉 ……便説道:‘凭他谁叫我裁,也不管二爷的事!’”
(4).连词。不论。《敦煌变文集·八相变》:“财物器藏,任意般将,不管与谁,进(尽)任破用。” 毛泽东 《我们是能够克服困难的》:“我们是能够克服困难的,不管什么样的困难也不怕。”词语解释:不断 拼音:bù duàn
(1).割不开。《韩非子·内储说下》:“援礪砥刀,利犹干将也,切肉,肉断而髮不断。”
(2).不绝;接连。《隋书·北狄传·突厥》:“重叠亲旧,子子孙孙,乃至万世不断。” 宋 楼锷 《浣溪沙·双桧堂》词:“夏半阳乌景最长,小池不断藕花香。” 梁斌 《红旗谱》十六:“‘五月鲜儿’桃子熟了,不断地有小贩来趸。”
(3).不果决;不果断。《韩非子·有度》:“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矣。”《后汉书·宦者传论》:“ 竇武 、 何进 ,位崇戚近,乘九服以嚣怨,协羣英之埶力,而以疑留不断,至於殄败。”《三国志·魏志·杨阜传》:“ 袁公 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东周列国志》第七回:“﹝ 鲁侯 ﹞乃告以让位,激成弑逆之恶,岂非优柔不断,自取其祸!”词语解释:不然 拼音:bù rán
(1).不合理;不对。《诗·大雅·板》:“上帝板板,下民卒癉。出话不然,为犹不远。” 朱熹 集传:“女之出言皆不合理,为谋又不久远。” 唐 柳宗元 《封建论》:“或者又以为:‘ 殷 周 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当復议也。’是大不然。”
(2).不如此,不是这样。《论语·八佾》:“ 王孙贾 问曰:‘与其媚於奥,寧媚於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於天,无所祷也。’” 邢昺 疏:“然,如此也。言我则不如世俗之言也。” 唐 韩愈 《短灯檠歌》:“吁嗟世事无不然,墙角君看短檠弃。”《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今有了本钱,自该还他去,有何可説?谁知狠人心性,却又不然。” 杨朔 《百花山》:“ 梁振江 却头一个参军。应该说是有觉悟吧,可又不然。在班里他跟谁都不合群。”
(3).不虞;意外。《墨子·辞过》:“府库实满,足以待不然。” 孙诒让 间诂:“不然,谓非常之变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发 巴 蜀 之士各五百人以奉币,卫使者不然。” 颜师古 注引 张揖 曰:“不然之变也。”
(4).不许可。《左传·成公二年》:“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 杜预 注:“不见许。”
(5).不以为是。《二刻拍案惊奇》卷十:“虽是心里好生不然,却不能制得他,没奈他何。” 吴梦起 《兄弟俩》:“你看你这个人,哥儿俩为了小小不然的事,他还能记恨你一辈子?”
(6).不敬,不从命。然,通“ 戁 ”。《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征伐以讨其不然。” 杜预 注:“不然,不用命。” 杨伯峻 注:“然读为戁……讨其不然亦犹 宣 二年《传》之‘伐不敬’。”按,《说文·心部》:“戁,敬也。”
(7).难道;不成。 宋 辛弃疾 《浣溪沙·种梅菊》词:“百世孤芳肯自媒,直须诗句与推排,不然唤近酒边来。” 张相 释:“言难道唤他过来也。”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伯喈赴试》:“终不然为着一领蓝袍,却落后了戏彩斑衣!”
(8).连词。相当于“否则”。《国语·周语中》:“一合诸侯而有再逆政,余惧其无后。不然,余何私於 卫侯 ?” 唐 陈标 《僧院牡丹》诗:“应是向西无地种,不然争肯种莲花。”《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除非他女儿不要嫁人便罢休。不然,少不得男媒女妁。” 老舍 《龙须沟》第二幕:“ 赵大爷 说了,我有这点诚心呢,他就帮我的忙;不然,他不管我的事。”词语解释:不必 拼音:bù bì
(1).没有一定;未必。《商君书·修权》:“夫释权衡而断轻重,废尺寸而意长短,虽察,商贾不用,为其不必也。”《史记·乐毅列传》:“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宋 曾巩 《王平甫文集序》:“古今作者或能文,不必工於诗;或长於诗,不必有文。 平甫 独兼得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南北议和史料·第五次会议录》:“ 唐 :‘彼以为粗率。’ 伍 :‘只求开会正式,不必 上海 粗率, 北京 即不粗率也。’”
(2).无须;没有必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唐 牟融 《送陈衡》诗:“不必临风悲冷落,古来白首尚为郎。”《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你家中之事,我已尽知,不必提起。”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三月四号》:“自然,我可以不必脸红,并且还可以警诫她几句,但我却惭愧了。”词语解释:不惜 拼音:bù xī
不顾惜;不吝惜。《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朝廷无至忠忧国之臣,不惜伤损威重。” 宋 梅尧臣 《观何君宝画》诗:“买时不惜金与帛,帛载羊车钱载驴。”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二章:“山径上堆满了厚厚一层落叶,还夹杂着敌人不惜血本从飞机上撒下来的大量传单。”词语解释:不辞 拼音:bù cí
(1).不辞让;不推辞。《庄子·天下》:“ 惠施 不辞而应,不虑而对,徧为説万物,説而不休,多而无已。” 成玄英 疏:“不辞谢而应机,不思虑而对答。” 汉 司马相如 《喻巴蜀檄》:“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八章:“由于他这样不辞劳苦,今天打中三个,明天击倒五个,他的记录表一直象响箭一般地直线上升。”
(2).谓不向人告别。《楚辞·九歌·少司命》:“人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 王逸 注:“言神往来奄忽,入不言语,出不诀辞。”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五:“他不想跟她去商议,他得走;想好了主意,给她个不辞而别。”
(3).文词不顺,不成文。《公羊传·襄公五年》:“ 吴 何以称人? 吴 鄫 人云则不辞。” 陈立 义疏:“方欲抑 鄫 在 吴 下,若 吴 仍常例称国,则必书‘ 吴 鄫 人’,是辞不顺也。”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两字义同而衍例》:“《周易·履》六三象传‘不足以与行也。’按‘以’字衍文……学者不知‘与’字之即‘以’字,后更加‘以’字於‘与’字之上,转为不辞矣。”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附录《追论及补遗》二:“故由语法而言以‘子明保’释为‘掌邦治’实甚不辞,而 罗君 所据《多方》、《洛诰》二语亦同不足据。”词语解释:不易 拼音:bù yì
(1).艰难,不容易。《诗·大雅·文王》:“宜鉴于 殷 ,骏命不易。” 朱熹 集传:“不易,言其难也。”《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要知此种文字,作之可怜,出之不易。” 毛泽东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二》:“对于一些不易看懂的名词,作了一些注解。”
(2).不改变;不更换。《易·乾》:“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王弼 注:“不为世俗所移易。”《汉书·哀帝纪》:“制节谨度以防奢淫,为政所先,百王不易之道也。” 颜师古 注:“言为常法,不可改易。” 宋 苏轼 《仇池笔记·记张憨子》:“冬夏布褐,三十年不易,然近之不觉有垢秽气。”词语解释:不厌 拼音:bù yàn
(1).不嫌;不加以排斥。《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膾不厌细。”《韩非子·难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凡此皆有伦有脊之言,虽巧而不厌其巧。”
(2).不合。《文选·班彪〈王命论〉》:“取舍不厌斯位,符瑞不同斯度,而苟昧权利,越次妄据,外不量力,内不知命,则必丧保家之主。” 李善 注引 韦昭 曰:“厌,合也。”
(3).不满足;不饱。厌,通“ 饜 ”。《楚辞·离骚》:“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史记·伯夷列传》:“然 回 也屡空,糟穅不厌,而卒蚤夭。”《汉书·王莽传中》:“富者犬马餘菽粟,骄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姦。” 明 方孝孺 《赠金溪吴仲实序》:“必学於诗、书、礼、乐、六艺之文至於终身而不厌。”
(4).不服。《汉书·景帝纪》:“诸疑狱,若虽文致於法而於人心不厌者,輒讞之。” 颜师古 注:“厌,服也。”
不魇,不做恶梦。厌,通“ 魘 ”。词语解释:不道 拼音:bù dào
(1).无道;胡作非为。《国语·晋语八》:“ 秦后子 来奔…… 文子 曰:‘公子辱于弊邑,必避不道也。’” 汉 桓宽 《盐铁论·非鞅》:“ 伍员 相 闔閭 以霸, 夫差 不道,流而杀之。” 唐 柳宗元 《封建论》:“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 清 叶廷琯 《吹网录·三河县辽碑》:“駈良民如婢使,取私货若己产,深为不道。”
(2).刑律名。《汉书·翟方进传》:“后丞相 宣 以一不道贼,请遣掾督趣司隶校尉。”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律,杀不辜一家三人为不道。”《唐律疏议·名例·十恶》:“五曰不道,谓杀一家非死罪三人,及支解人,造畜蛊毒厌魅。” 宋 叶适 《茶陵军减苗置寨记》:“ 蹈中 明果肃怛,右良锄奸,捕劾 罗天锡 等罪不道以上,论如律。”
(3).不说。《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择辞而説,不道恶语。”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 丁谓 既逐 李公 於 衡州 ,遣中使齎詔赐之,不道所以。”
(4).犹不料。 唐 元稹 《雉媒》诗:“信君决无疑,不道君相覆,自恨飞太高,疏网偶然触。” 宋 张载 《诗上尧夫先生兼寄伯淳正叔》之二:“人怜旧病新年减,不道新添别病深。”《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我只向 晦菴 説得他两句説话,不道认真的大弄起来。” 张天翼 《欢迎会》:“想当初我们轻视你们,期在必胜,却不道你们有如此之英雄。”
(5).犹不顾,不管。 唐 李白 《长干行》:“相迎不道远,直至 长风沙 。” 宋 高登 《好事近》词:“囊锥刚强出头来,不道甚时节。” 元 杨朝英 《梧叶儿·客中闻雨》曲:“夜雨好无情,不道我愁人怕听。”
(6).犹言不思量。 宋 陈亮 《清平乐》词:“银屏绣阁,不道鮫綃薄!嘶骑怱怱尘漠漠,还过夕阳村落。” 元 关汉卿 《新水令》:“十分酒十分悲怨,却不道怎生般消遣。”
(7).犹言不奈,不堪。谓难以承受。 南唐 冯延巳 《三台令》词:“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絶。更深影入空牀,不道帷屏夜长。长夜,长夜,梦到庭花阴下。” 宋 张元干 《虞美人》词:“西牕一夜萧萧雨,梦绕中原去,觉来依旧画楼鐘,不道木犀香撼、海山风。”
(8).犹言不知,不觉。 唐 李白 《幽州胡马客歌》:“虽居 燕支山 ,不道朔雪寒。” 宋 苏轼 《洞仙歌》词:“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清 纳兰性德 《南歌子·古戍》词:“玉帐空分垒,金笳已罢吹。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词语解释:不起 拼音:bù qǐ
(1).不发动;不发生。《庄子·则阳》:“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韩非子·姦劫弑臣》:“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明 何景明 《内篇》之十七:“生息安理,盗故不起。”
(2).指不出动。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公如不起,孰拯斯危?”
(3).不肯起来;不能起来。《三国志·魏志·荀彧传》“军国事皆与筹焉”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引《平原祢衡传》:“ 衡 至,众人皆坐不起。” 唐 杜甫 《戏题寄上汉中王》诗之二:“已知嗟不起,未许醉相留。” 仇兆鳌 注引 卢元昌 曰:“不起者,谓王病酒不能起。”
(4).病不能愈。《战国策·秦策一》:“ 孝公 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 商君 ,辞不受。” 唐 黄滔 《司直陈公墓志铭》:“方期輟从藩屏,入践諫垣,不幸寝疾,浹辰不起矣。”《儒林外史》第十三回:“ 蘧太守 已是病得重了,看来是个不起之病。” 王西彦 《人的世界·第二家邻居》:“这给母亲的打击太大了,因此忧郁成病,终至不起。”
(5).不出任官职。《后汉书·庾乘传》:“﹝ 乘 ﹞后徵辟并不起,号曰:‘徵君’。” 唐 李白 《赠卢徵君昆弟》诗:“二 卢 竟不起,万乘高其风。”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徐中丞》:“迁 江苏 布政使,丁父忧,詔夺情,不起,服闋入都。”
(6).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力量够不上。 元 无名氏 《来生债》第一折楔子:“没钱,请良医不起。”《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主人辞不得,一日供他两番,而今多了,也供不起了。” 杨朔 《雪花飘在满洲》:“他的无谓的冒险举动,当然称不起勇敢,但我不同意你的话。”词语解释:不言 拼音:bù yán
(1).不说。《书·说命上》:“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 晋 孙绰 《天台山赋》:“恣语乐以终日,等寂默於不言。”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九:“空堂黄昏暮,我坐默不言。”
(2).不依靠语言。谓以德政感化人民。《老子》:“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管子·心术上》:“故必知不言无为之事,然后知道之纪。”《南史·王俭传》:“所以得厝私怀,实由禀明公不言之化。”
(3).不料。 唐 宋之问 《桂阳三日述怀》诗:“愚谓嬉游长似昔,不言流寓歘成今。”词语解释:不信 拼音:bù xìn
(1).不相信。《书·汤誓》:“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孔颖达 疏:“汝无得不信我语。” 宋 曾巩 《南湖行》之一:“生长江湖乐卑湿,不信中州天气和。”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二折:“不信好人言,必有悽惶事。”
(2).不诚实;不信实。《诗·小雅·苍伯》:“慎尔言也,谓尔不信。”《史记·穰侯列传》:“夫 三晋 之相与也, 秦 之深讎也。百相背也,百相欺也,不为不信,不为无行。”
(3).犹言难道。《水浒传》第六回:“胡説!这等一个大去处,不信没斋粮?”词语解释:不问 拼音:bù wèn
(1).不慰问。《周礼·秋官·大行人》:“出入三积,不问壹劳。”
(2).不过问;不询问。《史记·陈丞相世家》:“ 汉王 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 陈平 ,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唐 李商隐 《贾生》诗:“可怜夜半虚前夕,不问苍生问鬼神。” 宋 曾巩 《兜率院记》:“至于浮屠人虽费如此,皆置不问,反倾府空藏而弃与之。” 夏衍 《不愁没有工作》:“但是 上海 就是这样的可以放置不问了吗?”
(3).不管;无论。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耕田》:“凡耕:高下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溼得所为佳。”《敦煌变文集·燕子赋变文》:“雀儿出来,不问好恶,拔拳即搓。”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三折:“不问官妓私科子,只等有好的来你客店里,你便来叫我。”
(4).不依法处分;不追究刑事责任。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朕即赦 元济 不问,迴军讨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武弁杀邑令父子》:“乃父子俱死箠楚,寧非衣冠奇祸,何以置 兴 不问? 兴 寻病,得伏枕死。” 毛泽东 《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实行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即首恶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政策,不可偏废。”词语解释:不许 拼音:bù xǔ
(1).不允许。《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楚 爱 曹 、 卫 ,必不许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 怒,不许。” 唐 熊孺登 《日暮天无云》诗:“应非暂呈瑞,不许出山川。” 茅盾 《昙》:“她时常想跑得远些,不愿长住在家中,然而父亲又不许。”
(2).不赞许,不佩服。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自古有的英雄,这将军,皆不许。”
(3).不能。用于反问句,强调其否定性。如:何必一定要等我,你就不许自己去吗?词语解释:不回 拼音:bù huí
正直,不行邪僻。《诗·大雅·旱麓》:“岂弟君子,求福不回。” 高亨 注:“回,邪僻。此言君子以正道求福。”《后汉书·侯霸传》:“﹝ 霸 ﹞在位明察守正,奉公不回。”《新唐书·郗士美传》:“﹝ 士美 ﹞自拾遗七迁至中书舍人,处事不回,为宰相 元载 所忌。” 明 何景明 《用直篇》:“行高而不回,言危而不逊。”词语解释:不独 拼音:bù dú
不但,不仅。《韩非子·孤愤》:“凡法术之难行,不独万乘,千乘亦然。” 唐 李咸用 《题陈将军别墅》诗:“不独春光堪醉客,庭除长见好花开。” 明 贺万祚 《周侍御行部》诗:“不独艰危忧水旱,前筹更欲请长缨。” 鲁迅 《准风月谈·豪语的折扣》:“其实,这故作豪语的脾气,正不独文人为然,常人或市侩,也非常发达。”词语解释:不怕 拼音:bù pà
(1).不畏惧;不害怕。 唐 元稹 《侠客行》:“侠客不怕死,怕在事不成。”《水浒传》第七四回:“邻近村坊,那一处不怕他的?”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八:“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真理,它是不怕批评的。”
(2).连词,犹言纵然,即使。《儒林外史》第二回:“比如童生进了学,不怕十几岁,也称为‘老友’;若是不进学,就到八十岁,也还称‘小友’。”词语解释:不朽 拼音:bù xiǔ
不磨灭,永存。《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后汉书·李固传》:“明公踵 伯成 之高,全不朽之誉,岂与此外戚凡辈耽荣好位者同日而论哉!” 田间 《祖国颂》诗:“祖国呵,在你的大地上,有伟大的财富,它名叫勇敢勤劳,这是不朽的荣誉。”词语解释:不学 拼音:bù xué
(1).不学习;不求学。《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诚知不学之弊,硕儒之贵。” 宋 曾巩 《宜黄县县学记》:“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歟?”
(2).谓没有学问。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又以《文选》 李善 注在五臣后,其疏浅不学,几於 王侍书 题阁帖矣!”《老残游记》第三回:“兄弟以不学之资,圣恩叫我做这封疆大吏。”词语解释:不平 拼音:bù píng
(1).不均平;不公正。《诗·小雅·节南山》:“昊天不平,我王不寧。” 郑玄 笺:“责三公之不均平,不如山之为也。”《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 为天下宰,不平。”《新唐书·逆臣传下·黄巢》:“ 仙芝 妄号‘大将军’,檄诸道,言吏贪沓,赋重,赏罚不平。” 许杰 《放田水》二:“天地间不平的事情,每每是这个样子。”
(2).指不公正的事或人。 唐 司空图 《冯燕歌》:“未死劝君莫浪言,临危不顾始知难。已为不平能割爱,更将身命救深冤。”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扶箕诗》:“杀尽不平方太平。” 沙汀 《航线》:“波涛汹涌着,血和火汹涌着,好象就要吞灭掉这一切的不平。”
(3).愤慨,不满。《楚辞·九辩》:“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唐 卢照邻 《刘生》诗:“ 刘生 气不平,抱剑欲专征。”《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庄生 却其银釵,受其紈扇。妇人欣然而去。 庄子 心下不平。” 柳亚子 《岚山渡月桥有感》诗:“何缘 渡月桥 边水,长向人间诉不平。”
(4).不适,欠安。《汉书·王嘉传》:“今圣体久不平,此臣 嘉 所内惧也。”《北史·艺术传下·徐謇》:“ 孝文 迁 洛 ,稍加眷待,体小不平,及所宠 冯昭仪 有病,皆令处疗。”
(5).不和;不睦。《后汉书·庞参传》:“ 参 素与 洛阳 令 祝良 不平。”《隋书·滕穆王瓒传》:“ 瓚 妃 宇文 氏,先时与 独狐 皇后不平。”《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 西秦 凉州 牧 軻弹 与 秦州 牧 益州 不平, 軻弹 奔 凉 。”词语解释:不论 拼音:bù lùn
(1).不考察,不评论。《荀子·性恶》:“不恤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 汉 东方朔 《七谏·谬谏》:“不论世而高举兮,恐操行之不调。”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叛贼·妖人赵古元》:“操白简者,以意中所爱憎评议公罪,而事变之大小,刑赏之轻重,概置不论矣。”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九》:“凡有党社,必为自谓中立者所不满,就大体而言,是好人多还是坏人多,他就置之不论了。”
(2).不议论,不谈论。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 阮嗣宗 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
(3).连词。不仅;不但。 唐 白居易 《履信池樱桃岛上醉后走笔》诗:“不论 崔 李 上青云,明日 舒三 亦抛我!” 宋 苏轼 《与米元章》之二:“若此赋当过古人,不论今世也。” 明 汤显祖 《紫钗记·试喜》:“不论靡家靡室,兼之无食无衣,如何活计?”
(4).连词。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且要身心不越常,能於苦海作桥樑。不论高下皆如下,此个名为真道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洛阳 刘元普 仗义疏财,名传天下,不论认识不认识,但是以情相求,无有不应。”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五:“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
(5).连词。犹哪怕。《儒林外史》第二四回:“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且説这位制臺本是个有脾气的,无论见了甚么人,只要官比他小一级,是他管得到的,不论你是实缺藩臺,他见了面,一言不合,就拿顶子给人碰,也不管人家脸上过得去过不去。”词语解释:不减 拼音:bù jiǎn
(1).不次于,不少于。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七:“臣闻虐暑熏天,不减坚冰之寒。”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若是者,所见殆不减百千人。”《前灯新话·修文舍人传》:“地下之乐,不减人间。” 老舍 《离婚》十一:“媒人的荣耀也不减于催花的春雨。”
(2).不能减少。 南朝 梁 任昉 《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辞一官不减身累,增一职已黷朝经。”词语解释:不关 拼音:bù guān
不牵涉;不涉及。《韩非子·内储说上》:“无弃灰所易也,断手所恶也,行所易不关所恶,古人以为易,故行之。” 晋 陆云 《谢平原内史表》:“片言隻字,不关其间;事踪笔跡,皆可推校。” 唐 司空图 《偶书》诗之一:“鶯也解啼花也发,不关心事最堪憎。” 茅盾 《子夜》十三:“明儿 三先生 生气,可不关我的事。”词语解释:不分 拼音:bù fēn
(1).不服气;不平。《南齐书·王僧虔传》:“ 庾征西 翼 书,少时与 右军 齐名, 右军 后进, 庾 犹不分。” 宋 梅尧臣 《龙柏》诗:“苦练不分颜色近,紫荆未甘开谢迟。” 古直 《杂感寄楚伧一厂》诗:“蓴鱸不分因秋起,块垒生憎借酒浇。”
(2).不料。 唐 陈陶 《水调词》之二:“容华不分随年去,独有妆楼明镜知。”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移镇》:“天下事,鬢边愁,付东流。不分吾家小 杜 ,清时醉梦 扬州 。” 清 朱彝尊 《咏古》诗之一:“ 汉皇 将将屈群雄,心许 淮阴 国士风。不分后来输 绛 , 灌 ,名高一十八元功。”
(1).不分散。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作传奇者,能以头绪忌繁四字,刻刻关心,则思路不分,文情专一。”
(2).不分别,不分辨。 和谷岩 《茶花艳》八:“不要一出事就不分青红皂白的狠抓,那样难免会出问题的。”词语解释:不顾 拼音:bù gù
(1).不回头看。《史记·刺客列传》:“於是 荆軻 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 林宗 异而问之:‘甑破可惜,何以不顾?’ 叔达 曰:‘甑已破,视之无益。’”
(2).不顾念;不照顾。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务在独乐,不顾众庶。”《楚辞·刘向〈九叹·离世〉》:“不顾身之卑贱兮,惜皇舆之不兴。” 王逸 注:“不敢顾念身之贫贱。”
(3).不理会。《楚辞·九章·涉江》:“被明月兮珮宝珞,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马周 初入京,至 灞上 逆旅,数公子饮酒,不顾 周 , 周 市斗酒濯足,众异之。”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五:“ 朱暮堂 不顾 汤富海 的意见,不满地说:‘非筛不行! 苏账房 !’”
(4).不考虑;不顾忌。《韩非子·十过》:“耽於女乐,不顾国政,则亡之祸也。”《后汉书·列女传·太原王霸妻》:“君少修清节,不顾荣禄。”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二·帝王淫乱》:“人有恣其淫性而不顾五伦,真禽兽也。”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章:“战士们不顾一切地在钢架上爬行。”词语解释:不离 拼音:bù lí
(1).不失;不失为。《庄子·马蹄》:“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朴素。”《礼记·曲礼上》:“鸚鵡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2).不离开;不离去。 汉 焦赣 《易林·鼎之需》:“容民畜众,不离其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翠》:“一物大於猫,来伏身下,展转不离。”
(3).差不多;还不错。《红楼梦》第一○八回:“ 湘云 道:‘别人还不离,独有 璉二嫂子 ,连模样儿都改了,説话不伶俐了。’” 老舍 《骆驼祥子》四:“老头子看了车一眼,点了点头:‘不离!’”词语解释:不下 拼音:bù xià
(1).不少于。 汉 晁错 《论贵粟疏》:“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 唐 韩愈 《黄家贼事宜状》:“自用兵已来,已经二年,前后所奏杀获,计不下一二万人。” 杨朔 《乱人坑》:“八年来,单单这个乱人坑埋的死人不下六千。”
(2).不亚于;不次于。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释道·萨王二真君之始》:“此二宫者,俱在京师兑隅,雄丽轩敞,不下宫掖。” 刘光弟 《美酒行》:“云今东省旱,不下西省荒。”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大姐那股高兴的神气,也并不下于我。”
(3).没有攻克。《后汉书·公孙瓒传》:“ 绍 遣将 崔巨业 将兵数万攻围 故安 不下,退军南还。”词语解释:不会 拼音:bú huì
(1).不领会;不知道。 唐 元稹 《进田弘正碑文状》:“臣若苟务文章,广徵经典,非唯将吏不会,亦恐 弘正 未详。” 宋 周邦彦 《南乡子》词:“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两点春山满镜愁。”
(2).不可能。 明 康湋川 《粉蝶儿·寄寿康对山太史》套曲:“也不索门栽五柳,也不索湖泛扁舟,利和名自不会挂心头。” 毛泽东 《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这样做,基本方向是不会错的。”
(3).谓不以时朝见天子。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或如 唐太宗 之责 尉迟恭 以 汉高 故事,或如 汉文 之责 吴 不会而赐杖以愧之,亦保全之一道也。”词语解释:不比 拼音:bù bǐ
(1).不偏私。《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邢昺 疏:“忠信为周,阿党为比。言君子常行忠信而不私相阿党。”
(2).不协和。《战国策·魏策一》:“ 文侯 曰:‘鐘声不比乎,左高。’” 鲍彪 注:“比,犹协。” 吴师道 补正:“不比,言不和也。”
(3).不可相比;不同于。 唐 杜甫 《奉赠王中允维》诗:“共传收 庾信 ,不比得 陈琳 。”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四折:“休道是咱家动情,你宰相每也生憎,不比那雕梁燕语,不比那锦树鶯鸣。” 刘半农 《拟拟曲》二:“不想今年不比往年。”词语解释:不恶 拼音:bù è
(1).谓不为恶声厉色。《易·遯》:“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程颐 传:“远小人之道,若以恶声厉色,适足以致其怨忿,唯在乎矜庄威严,使知敬畏。”
(2).不坏;不错。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 王凝之 谢夫 人既往 王氏 ,大薄 凝之 ;既还 谢 家,意大不説。太傅慰释之曰:‘ 王郎 , 逸少 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廼尔?’” 唐 白居易 《雪后早过天津桥偶呈诸客》诗:“紫綬相辉应不恶,白鬚同色復何如?” 鲁迅 《野草·死后》:“在手背上触到草席的条纹,觉得这尸衾倒也不恶。”词语解释:不通 拼音:bù tōng
(1).阻塞;不通达。《左传·成公十三年》:“东道之不通,则是 康公 絶我好也。”《楚辞·九辩》:“閔奇思之不通兮,将去君而高翔。”
(2).不相往来。《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近且婚媾不通,兄弟乖絶。”
(3).不共同使用。《礼记·内则》:“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
(4).不明白;不了解。《汉书·哀帝纪》:“皇天降非材之佑, 汉 国再获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 三国 魏 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 冲 等不通大体,敢以陈闻。” 王愿坚 《普通劳动者》:“说着,他动了真气,象不屑于和这个不通情理的人说话似的,一翻身躺下去。”
(5).谓学识浅陋。 汉 王充 《论衡·别通》:“夫通人犹富人,不通者犹贫人也。俱以七尺为形,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不通者空腹无一牒之诵。”
(6).谓文理悖谬不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是为一论物体,一就人情,殊不通矣。”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科第·鼎甲》:“邑宰见其文,以为不通,贴文於照墙,不取。”词语解释:不遇 拼音:bù yù
(1).不得志;不被赏识。《孟子·梁惠王下》:“吾之不遇 鲁侯 ,天也; 臧氏 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蔡泽 者, 燕 人也,游学干诸侯小大甚众,不遇。” 唐 李白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诗:“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湘中草》:“ 卿谋 诗文虽不如 西堂 所推,而年少负异才,不遇而死。”
(2).没碰到。《后汉书·孔融传》:“ 俭 与 融 兄 褒 有旧,亡抵于 褒 ,不遇。”《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可又有一説不遇艰难,不显好处。”词语解释:不计 拼音:bù jì
把…排除或不计算在内(如从考虑中)例如:在决定乳脂生产的平均数时,最好把所有头胎生的小母牛不计在内。
不计较;不考虑。例如:不计成本;不计个人得失。词语解释:不定 拼音:bù dìng
(1).不安定;不稳定。《庄子·天地》:“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史记·循吏列传》:“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 萧乾 《雁荡行·灵峰道上》:“这时瀑布又为瓮口外面的风吹得忽东忽西,飘摇不定。”
(2).没有一定。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宋云惠生使西域》:“此杖轻重不定。”
(3).不住;不止。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 鶯鶯 感此,閤不定粉泪涟涟,吞声窨气埋冤。” 清 纳兰性德 《金缕曲·再赠梁汾用秋水轩旧韵》:“依旧回廊新月在,不定竹声撩乱。”
(4).副词,表示数量大,说不清。 老舍 《四世同堂》八十:“她知道老人在这几天不定盘算了千次万次,怎么过生日,可是故意的说不要贺生。”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一段:“人家刚吃饭,又问吃不吃东西,一天不定问几遍,要把人家撑死不成?”词语解释:不休 拼音:bù xiū
不停止,不罢休。《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共苦战鬦不休,以有侯王。”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即如《大风》、《垓下》、《易水》、《秋风》,古人已臻极至,无容更赘一词,乃尚剌剌不休,用心无用之地,何其不自量也!” 浩然 《艳阳天》第二二章:“﹝ 哑吧 ﹞嘴里边‘啊吗吗,啊吗吗’地叫个不休。”词语解释:不奈 拼音:bù nài
(1).无奈。 唐 李昂 《戚夫人楚舞歌》:“不奈君王容鬢衰,相存相顾能几时。” 宋 范成大 《己丑五月被召至行在》诗:“酒槽不奈青春老,经笥空供白昼眠。” 明 高启 《送衍师还相川》诗:“道心深悟俱浮幻,不奈诗名满世传。”
(2).不耐,忍受不了。 唐 陆畅 《解内人嘲》诗:“须教翡翠闻 王母 ,不奈乌鳶噪鹊桥。” 宋 王安石 《红梅》诗:“春半花才发,多应不奈寒。”词语解释:不羡 拼音:bù xiàn
不过分。《淮南子·精神训》:“无天下不亏其性,有天下不羡其和。” 高诱 注:“羡,过;和,适也。”词语解释:不有 拼音:bù yǒu
无有,没有。《论语·雍也》:“不有 祝鮀 之佞,而有 宋朝 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邢昺 疏:“若无 祝鮀 之佞,而反有 宋朝 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害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尝誉》:“不有此舅,焉有此甥。” 唐 杜甫 《城西陂泛舟》诗:“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明 刘基 《杂诗》之七:“不有千年花,安得如瓜枣。” 茅盾 《子夜》十六:“如不有政府方面之确切表示,恐各会员难免疑虑。”词语解释:不食 拼音:bù shí
(1).不吃。《论语·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太后怒,不食。”
(2).指不食之地。 唐 柳宗元 《连州司马凌君权厝志》:“是州之南,有大冈不食,吾甚乐焉,子其以是葬吾。”详“ 不食之地 ”。
词语解释:不食之地 拼音:bù shí zhī dì
不宜耕种的土地。《礼记·檀弓上》:“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郑玄 注:“不食,谓不垦耕。” 汉 桓宽 《盐铁论·地广》:“因河山以为防,故去沙石咸卤不食之地。” 清 冯景 《俞老仆墓志铭》:“歛之加礼,葬於不食之地。”词语解释:不将 拼音:bù jiāng
(1).不送。《庄子·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成玄英 疏:“将,送也。”
(2).犹不长。 唐 元结 《吕公表》:“呜呼!使公年寿之不将也,天其未厌兵革,不爱苍生歟?”按,《楚辞·严忌〈哀时命〉》:“白日晼晚其将入兮,哀余寿之弗将。” 王逸 注:“将犹长也。”
(3).阴阳家语。指宜于婚嫁的吉日。阴阳家谓:“阳将伤夫,阴将伤妇;阴阳俱将,夫妇俱伤;阴阳不将,夫妇荣昌。”见《协纪辨方书·义例·阴阳不将》。《儒林外史》第十回:“ 陈和甫 选在十二月初八日不将大吉,送过吉期去。”词语解释:不以 拼音:bù yǐ
(1).不为,不因。《礼记·表记》:“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2).不用;不靠。《孟子·离娄上》:“ 离娄 之明, 公输子 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宋 曾巩 《上欧蔡书》:“故其言无不信听,卒能成 贞观 太平,刑置不以,居 成 康 上。”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合作完成演出,而不以自身取胜,不独立吸引注意。”
(3).无论;不管。《资治通鉴·后唐潞王清泰二年》:“或事应严密,不以其日;或异日听於閤门奏牓子,当尽屏侍臣,於便殿相待。”《元史·刑法志一》:“虽有牙符而无织成圣旨者,不以何人,并勿啟,违者处死。”词语解释:不少 拼音:bù shǎo
(1).多。《书·大诰》:“天降割於我家不少。” 巴金 《人民友谊的事业》:“但是后来车站上一下子出现了不少的人。”
(2).毫无。《史记·伯夷列传序》:“余以所闻 由 、 光 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词语解释:不传 拼音:bù chuán
不移动。《礼记·内则》:“父母舅姑之衣、衾、簟、蓆、枕、几不传。” 郑玄 注:“传,移也。”
不传习。《史记·五帝纪论》:“ 孔子 所传 宰予 问《五帝德》及《帝繫姓》,儒者或不传。” 司马贞 索隐:“二者皆非正经,故 汉 时儒者以为非圣人之言多不传学也。”词语解释:不但 拼音:bù dàn
连词。不仅,不只是。常表示递进。用在复句的上半句里,下半句通常有副词或连词与之相呼应。 宋 杨万里 《峡峙》诗:“龟鱼到此总回头,不但龟鱼蟹亦愁。” 清 杭世骏 《质疑·诸史》:“ 三代 时,不但地广人稀,连 吴 、 越 、 秦 、 楚 ,皆大半不在版图之中。” 靳以 《耸天的白杨》:“这真是了不起的民族,不但勇敢,而且充满了自尊心。”词语解释:不数 拼音:bù shù
数不清;无数。 汉 王符 《潜夫论·思贤》:“近古以来,亡代有三,秽国不数。” 汪继培 笺:“秽,当作灭。” 彭铎 校正:“不数,即无数。” 宋 曾巩 《〈王平甫文集〉序》:“各於其盛时,士之能以特见於世者,率常不过三数人,其世之不数,其人之难得如此。”《醒世姻缘传》第八八回:“ 扬州 番役把 吕祥 的衣服剥脱乾浄,餛飩捆起,一根绳拴在树的半中腰里,铁棍皮鞭,诸刑咸备……打了个不数。”
不亚于。 明 汪道昆 《高唐梦》:“想这神女果如大夫所言呵,絶代无双,不数 庄生 陈説。” 清 王韬 《淞隐漫录·画船纪艳》:“噫嘻! 钱塘江 上画船风景,诚不数 珠海 灯痕、 秦淮 月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