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三漾去声 [xiàng,卿相]访[jiàng,将帅][shàng,上下][sàng,丧失][liàng,数量][zàng,库藏,名词][详注1][dàng,适当][详注2][同飏][hàng][详注3][详注4][详注5][详注6][zhàng][kàng]广[详注7][zàng,内脏][bàng][详注8][tàng,通烫,又碰也][與障同。][yàng][详注9][dǎng dàng][guàng,横木、充满][qiàng][bàng][雨疾下也][音诳。欺也。][详注10]


注1:王 《正韻》凡有天下者,人稱之曰王,則平聲。據其身臨天下而言曰王,則去聲。
注2:长 《集韵》《韵会》《正韵》直亮切,音仗。《集韵》度长短曰长。 又《集韵》余也。《正韵》多也,冗也,剩也。《论语》长一身有半。《世说新语》平生无长物。《陆机·文赋》故无取乎冗长。 又《正韵》知亮切,音障。增盛也。《韩愈诗》得时方长王。
注3:养 《广韵》《正韵》余亮切《集韵》弋亮切,音恙。《玉篇》供养也,下奉上也。《礼·月令》收禄秩之不当,供养之不宜者。《注》谓凡恩命滥赐膳服,侈僭踰制者。
注4:仰 《集韵》《正韵》鱼向切。恃也。俟也,资也。《战国策》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注》有望於上则仰。《史记·平准书》衣食仰给县官。
注5:桁 航去声。椸也。《古乐府·东门行》还视桁上无悬衣。
注6:两 通“辆”。车一乘。《唐韵》《集韵》《韵会》力让切《正韵》力仗切,良去声。《诗·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注7:广 《玉篇》古旷切,光去声。《周礼·地官·大司徒》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疏》马融云:东西为广,南北为轮。《释文》广,古旷反。 又车名。《周礼·春官·车仆》广车之萃。《注》广车,横陈之车也。《释文》广,古旷反。《左传·僖二十八年》西广东宫。《疏》楚有左右广,盖兵车之名。《宣二年》分为二广。《注》十五乘为一广。 又《正字通》音旷。《荀子·王霸篇》人主胡不广焉。《注》广,开泰貌。 又与旷通。《前汉·五行志》师出过时之谓广。
注8:妨 音访。《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巍峨拔嵩华,腾跃较健壮。
注9:掠 《广韵》《集韵》《韵会》力让切《正韵》力仗切,音亮。亦夺取也。《左传·襄十一年》禁侵掠。又《昭二十年》输掠其聚。《前汉·高帝纪》所过毋得卤掠。
注10:潢 音幌。与滉同。水深广貌。《司马相如·上林赋》灏溔潢漾。又音暀。《释名》染纸也。《齐民要术》有装潢纸法。《唐六典》崇文馆有装潢匠五人。
现代汉语字典本字分属于多个韵部:
 韵 上声
 韵 去声 通“辆”。车一乘。《唐韵》《集韵》《韵会》力让切《正韵》力仗切,良去声。《诗·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繁体或异体字:漾韵,另见

兩 liǎng
〈量〉
  •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 两,二十四铢为一两。——《说文》
  • 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汉书·律历志上》
  • 双。用于鞋娄
  • 一两棕鞋八尺藤,广陵行遍又金陵。——·戴叔伦《忆原上人》
  • 匹(长四丈)
  • 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左传·闵公二年》
  • 通“辆”。车一乘
  • 武王戎车三百两。——《书·牧誓·序》
  •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诗·召南·鹊巢》
〈数〉
  • 参天两地而倚数。——《易·说卦》
  • 以九两系邦国之民。——《周礼·天官·大宰》。注:“两,犹耦也。”
  • 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 途中两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 两军人马。——·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 两骑来是谁。——·白居易《卖炭翁》
  • 又如:两个人;两扇门;两夫妻;两头猪;两没(两者一起死亡);两肉(两只牛);两替(两批);两考(官吏的两次考绩);两榜(明清以会试(考进士)为甲榜,乡试(考举人)为乙榜,由举人考中进士,叫两榜进士,简称“两榜”)
  • 双方;常用于相对的两个方面或成对的人或事物
  • 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 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三国志·魏志》
  • 两儿齐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 两股战战。
  • 两鬓苍苍。——·白居易《卖炭翁》
  • 又如:势不两立;两败俱伤;两相情愿;两袒(袒露双肩,女子兼适两夫家);两珥(指日、月两旁的光晕);两阵(亦两阵。交战的双方所布列的阵势);两握(指双拳);两视(同时看两件事物);两雄(两者一起强大);两仪(指天地);两交婚(两家的儿女相互娶嫁为婚)
  • 表示不定数,多与“一”或“三”前后连用,义为少量
  • 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 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拨弦三两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 又如:两三(几个。表示少量);两言(三言两语)
〈副〉
  • 同时兼具两方面,双方,两下里
  •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 又如:两兼(兼具两方面);两礼(双方免礼);两誉(夸奖双方);两让(双方各自责让)
兩? liǎng
〈动〉
  • 等同;比并
  • 御下,两马,掉鞅。——《左传》
  • 又如:两大(两者并大);两帝(两个天子并立);两当(两者相当)
康熙字典古文:

  • 《唐韻》《正韻》良獎切《集韻》《韻會》里養切,𠀤良上聲。 (养韵)
  • 《說文》再也。《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又《玉篇》匹耦也。《周禮·天官·大宰之職》以九兩繫邦國之民。《註》兩猶耦也,所以協耦萬民,聯繫不散,有九事也。又《韻會》匹也。《左傳·閔二年》重錦三十兩。《註》三十匹也。又車數曰兩。《後漢·吳祐傳》載之兼兩。《註》車有兩輪,故稱兩。又《玉篇》二十四銖爲兩。又《雞林類事》四十曰麻兩。又《史記·平準書》更鑄四銖錢,其文爲半兩。又《南史·齊和帝紀》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塡胸,名曰假兩。
  • 又《唐韻》《集韻》《韻會》力讓切《正韻》力仗切,𠀤良去聲。 (漾韵)
  • 《詩·召南》百兩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