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槎丫 拼音:chá yā
见“ 槎牙 ”。
词语解释:槎牙 拼音:chá yá
亦作“ 槎枒 ”。亦作“ 槎岈 ”。
(1).树木枝杈歧出貌。 唐 元稹 《寺院新竹》诗:“寳地琉璃坼,紫苞琅玕踊……槎枒矛戟合,屹仡龙蛇动。” 宋 王安石 《虎图》诗:“槎牙死树鸣老乌,向之俯噣如哺雏。” 明 李东阳 《悼手植桧次匏庵先生韵》:“嗟哉古檜燬,仅见孤根存。槎岈插高空,突兀撑重门。” 清 唐孙华 《治圃》诗之二:“束缚少生意,卑枝自槎牙。” 叶圣陶 《寒晓的琴歌》:“白蒙蒙的晓雾笼罩着杨树的顶部,只见很模糊的稀疏而槎枒的枝痕,仿佛是用淡墨描的。”
(2).形容错落不齐之状。用于云、山、碑、石等。 唐 刘禹锡 《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滉瀁雪海翻,槎牙玉山碎,蛟龙露鬐鬣,神鬼含变态。” 宋 苏轼 《江上看山》诗:“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宋 陆游 《断碑叹》诗:“断碑槎牙弃道边,文字班班犹可读。”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仙人洞》:“西壁一门,高四五尺,濶二三尺,皆石槎牙而成。” 陈去病 《自居庸关南骑行入口漫成》诗:“岁晚晴云烘笠屐,西风黄叶露槎枒。”
(3).形容错落不齐之状。用于人与动物。 唐 曹唐 《病马》诗:“堕月兔毛轻斛蔌,失云龙骨瘦槎牙。”一本作“ 牙槎 ”。《红楼梦》第五十回:“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以上形容瘦骨嶙峋。 宋 苏轼 《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二古铜剑》诗:“空肠得酒芒角正,肝肺槎牙生竹石。” 金 段克己 《乙巳清明游青阳峡》诗:“府肺槎牙倩酒浇,顾我非狂亦非狷。” 象升 《〈振素庵诗集〉序》:“君( 蒋伯寅 )负才尚气,肝肺槎枒,於人世务利委琐之途,夷然不屑也。”以上多形容胸怀不平。
(4).形容错落不齐之状。用于形容语句不整饬。 宋 苏轼 《游三游洞有亭吏乞诗乃复以此诗授之》:“洪荒无传记,想像在 羲 媧 ……山翁劝留句,强为写槎牙。” 清 钱泳 《履园丛话·书学·宋四家书》:“后见 冯定远 论 山谷 诗,以为 江 西粗俗槎枒之病,一入笔端,便九牛拔不出,必以 义山 、《西崑》诸体退之。”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赵昌父诗集》:“又诗中多言梅花及山林閒适之趣,故笔墨间亦时觉萧然尘外。惟根柢太浅,语多槎枒,时堕江湖、击壤两派。”
(5).指错杂不齐的山石树木等物。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然其路险絶,乱石当道,将至峡,必捨舆,躡草履,经营蹞步於槎牙兀臬中,方至峡口。” 宋 陆游 《舟过季家山小泊》诗:“健犊破荒耕犖确,幽禽除蠹啄槎牙。”词语解释:髻丫 拼音:jì yā
(1).盘于头顶左右两边的发髻。 宋 苏轼 《送笋芍药与公择》诗之二:“还将一枝春,插向两髻丫。” 宋 陆游 《浣花女》诗:“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
(2).比喻植物顶部分杈。 清 曹寅 《冬兰》诗之一:“丛秀几釵股,顶分双髻丫。”词语解释:三丫 拼音:sān yā
人参。以其三椏五叶,故称。 宋 苏轼 《紫团参寄王定国》诗:“欲持三椏根,往侑九转鼎。” 宋 苏轼 《次韵正辅游白水山》诗:“咨倾白蜜收五稜,细劚黄土栽三椏。”原注:“ 正辅 分人参一苗,归种 韶阳 。”词语解释:树丫 拼音:shù yā
树杈子。 许地山 《空山灵雨·桥边》:“方才我贪着要到水边看看我底影儿,把它搁在树枒上。”词语解释:脚丫 拼音:jiǎo yā
亦作“脚丫子”。亦作“脚鸭”。亦作“脚鸭子”。 方言。脚;脚趾头。《中国民间故事选·渔童》:“荷花上坐着一个小渔童--头上梳一对黑抓髻,红袄,绿裤,光着脚鸭,怀里抱着一棵钓鱼竿。”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四章:“孩子们分散在弯曲的河床边,有的还脱了鞋光着脚丫跳到冷水里。” 梁斌 《播火记》十七:“我看他变貌失色,就往外溜,一出门撒开脚丫子跑回来!” 蓝光 《走向一条路》:“你看 小狗 脚上那鞋都露出脚鸭子了!”词语解释:杈丫 拼音:chā yā
(1).亦作“ 杈椏 ”。树的分枝。《方言》第二:“ 江 东谓树歧曰杈椏。” 唐 杜甫 《雕赋》:“击丛薄之不开,突杈枒而皆折。” 唐 杜甫 《王兵马使二角鹰》诗:“悲臺萧瑟石巃嵸,哀壑杈枒浩呼汹。”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松顶生兰》:“有兰寄生长松杈椏,可径丈,葳蕤四垂。”
(2).参差交错貌。《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芝栭攒罗以戢孴,枝牚杈枒而斜据。” 李善 注:“参差之貌。” 唐 黄滔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文榱刻桷,轇轕杈枒。” 赵树理 《〈三里湾〉写作前后》:“凭着她的记忆,她知道西墙根杈枒零乱的一排黑影是集中起来的板凳。”词语解释:老丫 拼音:lǎo yā
方言。奶妈。《儒林外史》第三一回:“后来问到 邵老丫 、 邵老丫 想起来道:‘是有的。’”词语解释:枝丫 拼音:zhī yā
枝杈。丫,也写作“枒”、“椏”。 华山 《鸡毛信》:“这棵树,光秃秃的,没有叶子,光有枝丫。” 孙犁 《白洋淀纪事·邢兰》:“他爬上一棵高大的榆树修理枝丫。”词语解释:发丫 拼音:fā yā
少女发式。 宋 梅尧臣 《送张子野知虢州先归湖州》诗:“ 谿山 小女儿,姹姹两髮丫。”词语解释:楂丫 拼音:zhā yā
错杂不齐貌。 宋 方岳 《雪后梅边》诗之三:“半身苍蘚雪楂枒,直到顶头纔数花。”一本作“ 槎枒 ”。词语解释:楈丫 拼音:xū yā
木名。即椰子树。《文选·张衡〈南都赋〉》:“楈枒栟櫚,柍柘檍檀。” 李善 注引 郭璞 《上林赋》注:“楈枒,似栟櫚,皮可作索。”参见“ 椰子 ”、“ 枒2 ”。词语解释:丫丫 拼音:yā yā
(1).两髻分叉的形状。 元 马祖常 《绝句》之四:“ 江 南女儿年十五,两髻丫丫面粉光。”
(2).指女孩。 刘亚舟 《男婚女嫁》第三二章:“这丫丫,又是喊,又是叫……小手直拍打,小脚直踔踔。”
(3).象声词。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三折:“相公又恶噷噷乖劣,夫人又叫丫丫似蝎蜇。”词语解释:小丫 拼音:xiǎo yā
年幼的女儿;小姑娘。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七:“我有你这个‘近邻’,劳工号没到,就摊到劳工,回来小丫也死了。” 曲波 《林海雪原》二三:“ 东北 的群众对小女的爱称是‘小丫’。对!就用‘小丫’。这对她这样一个人人喜欢的小妹妹来说,再合适没有了。”词语解释:搬丫 拼音:bān yā
方言。整枝。 西戎 《纠纷》:“丰产棉花长起半人高,也该打顶搬枒了。”词语解释:叫丫丫 拼音:jiào yā yā
见“ 叫吖吖 ”。
词语解释:叫吖吖 拼音:jiào ā ā
亦作“ 叫丫丫 ”。 乱喊乱叫。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三折:“相公又恶噷噷乖劣,夫人又叫丫丫似蝎蜇。” 元 无名氏 《争报恩》第二折:“那妮子舞旋旋摩拳擦掌,叫吖吖拽巷囉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