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明主 拼音:míng zhǔ
贤明的君主。《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史记·刺客列传》:“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他原是 妲己 的舅公的干女婿,做着祭酒,因为知道天命有归,便带着五十车行李和八百个奴婢,来投明主了。”词语解释:圣主 拼音:shèng zhǔ
(1).对当代皇帝的尊称。《东观汉记·鲍永传》:“今圣主即位,天下已定,不降何待?” 唐 李白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我似浮云殢 吴 越 ,君逢圣主游丹闕,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 峨眉 月。” 明 张居正 《陈六事疏》:“臣又自惟,幸得以经术遭逢圣主,备位辅弼。”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目下有某处将军缺,倘不吝重金,僕嘱内兄游扬圣主之前,此任可致。”
(2).泛称英明的天子。《战国策·秦策三》:“良医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於成败之事。” 汉 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及其遇明君遭圣主也,运筹合上意,諫諍则见听。”《旧唐书·忠义传上·王义方》:“臣闻附下罔上,圣主之所宜诛;心狠貌恭,明时之所必罚。” 清 曾国藩 《何君殉难碑记》:“飢寒逼身,难顾廉耻;圣主不能安其民,慈母不能抚其子。”词语解释:无主 拼音:wú zhǔ
(1).指国无君;军无将。《书·仲虺之诰》:“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 孔 传:“民无君主,则恣情欲,必致祸乱。”《管子·权修》:“万乘之国,兵不可以无主。”《东观汉记·冯异传》:“ 更始 败亡,天下无主。” 唐 杜牧 《张保皋郑年传》:“大臣杀其王,国乱无主。”
(2).指无主祭人。《仪礼·丧服》:“无主者,谓其无祭主者也。”《礼记·丧大记》:“丧有无后,无无主。” 孔颖达 疏:“若无主则相对宾有闕,故四邻里尹主之,是无得无主也。”
(3).指宗庙无木主。《礼记·曾子问》:“ 曾子 问曰:‘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 孔子 曰:‘天子巡守,以迁庙主行,载于齐车,言必有尊也。今也取七庙之主以行,则失之矣。当七庙、五庙无虚主。虚主者,唯天子崩,诸侯薨,与去其国,与祫祭於祖,为无主耳。’”参见“ 七庙 ”、“ 五庙 ”。
(4).没有主人。《吕氏春秋·异用》:“ 周文王 使人抇池,得死人之骸,吏以闻於 文王 。 文王 曰:‘更葬之。’吏曰:‘此无主矣。’” 唐 许棠 《成纪书事》诗之一:“满野多成无主冢,防边半是异乡人。”《元史·许衡传》:“道有梨,众争取啖之。 衡 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此无主。’ 衡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5).谓不由己,无主张。 唐 聂夷中 《送友人归江南》诗:“上国身无主,下第诚可悲。”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苏门孙先生言行》:“忧患恐惧,最怕有所;一有所,则我心无主。古来忠臣孝子、义士悌弟,只是能自作主张。”
(6).指女尚无夫家。 唐 李翱 《数奇篇》:“亲戚之丧在野者, 数奇 皆往葬之;姑姊妹之无主失时者, 数奇 皆取而嫁之。”词语解释:宾主 拼音:bīn zhǔ
亦作“賔主”。 宾客与主人。《礼记·乡饮酒义》:“乡人,士君子,尊於房中之间,賔主共之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以 騶子 重於 齐 。适 梁 , 惠王 郊迎,执宾主之礼。” 唐 韩愈 《原道》:“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 洪深 《劫后桃花》五七:“宾主刚坐定, 祝太太 忽又四面寻看。”词语解释:为主 拼音:wéi zhǔ
放在首要位置。例如:以自力更生为主。词语解释:作主 拼音:zuò zhǔ
(1).制作木主、神位。《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凡君薨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特祀於主。” 杜预 注:“孝子思慕,故造木主。”
(2).做主人。 宋 苏轼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诗之三十:“北园草木凭君问,许我他年作主无?”
(3).对某件事作出决定并负全责。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苏小小考》:“力为作主,命 小小 归院判,与偕老焉。”《红楼梦》第三三回:“看王爷面上,敢烦老先生作主。” 巴金 《家》三十:“我的亲事应由我自己作主。”词语解释:有主 拼音:yǒu zhǔ
(1).谓死后立有神主。 清 夏炘 《学礼管释六·释大夫士庙主》:“《左传》称 孔悝 反祏。又《公羊》:‘大夫闻君之丧,摄主而往。’注义以为摄敛神主而已,不暇待祭。皆大夫有主之文,大夫以下不云尺寸,虽有主无以知其形制。”
(2).旧指女子已有未婚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封三娘》:“﹝ 孟生 ﹞察知佳人有主,忿火中烧,万虑俱断矣。” 赵树理 《登记》二:“依我看都差不多,不过那两家都有主了,如今只剩下 小飞蛾 家这一个了!”词语解释:公主 拼音:gōng zhǔ
(1).帝王、诸侯之女的称号。《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田文 既死, 公叔 为相,尚 魏公主 ,而害 吴起 。”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天地生植·公主》:“《春秋公羊传》曰:天子嫁女於诸侯,至尊不自主婚,必使同姓者主之,谓之公主。盖 周 事也。《史记》曰: 公叔 相 魏 ,尚 魏 公主 , 文侯 时也,盖僭天子之女也。《春秋指掌碎玉》曰:天子嫁女, 秦 汉 以来,使三公主之,故呼公主也。” 五代 冯鉴 《续事始》卷十:“ 汉 制天子女为公主,姊妹曰长公主,帝姑为大长公主。”《明史·公主传》:“ 明 制: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
(2).对某些妇女的尊称。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 汉 礼,皇后採桑,祀蚕神,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公主者,女之尊称也。”词语解释:真主 拼音:zhēn zhǔ
(1).封建社会所谓的真命天子。也泛指贤明的皇帝。《后汉书·公孙述传》:“吾欲保郡自守,以待真主。”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持余之赠以佐真主,赞功业也。” 宋 陆游 《自遣》诗:“中天明月逢真主,数亩桑田伴老农。” 元 迺贤 《答禄将军射虎行》:“久知天命属真主,奋身来建非常功。”中国近代史资料《义和团揭帖·庚子六月鸾语》:“心公平,天良见,可保忠厚到阳间。戌亥年,防大乱,神护真主除灾难。”
(2). 太平天囯 时对 天王 洪秀全 的尊称。 太平天囯 杨秀清 《果然坚耐》诗:“如斯坚耐扶真主,定获荣光乐且安。”《太平天囯文书汇编·地官又正丞相地官又副丞相致美国水师提督布嘉南札谕》:“天父天兄开恩,化醒心肠,来朝真主,得近 天京 。”
(3).指真正当家作主者。 严复 《辟韩》:“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
(4). 中国 通用汉语的穆斯林对伊斯兰教信奉的唯一神 安拉 (Allāh)的称谓。词语解释:报主 拼音:bào zhǔ
(1).报答皇上。 唐 李白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诗:“怀恩欲报主,投佩向 北燕 。” 唐 杜甫 《季夏送乡弟韶陪黄门从叔朝谒》诗:“捨舟策马论兵地,拖玉腰金报主身。”
(2).指报答主人。《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在你老人家可算得忠心报主咧。”词语解释:汉主 拼音:hàn zhǔ
汉朝君主。例如:汉主不以为疑。——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词语解释:致主 拼音:zhì zhǔ
犹致君。 唐 李频 《长安书情投知己》诗:“致主当齐圣,为郎本是仙。” 宋 王禹偁 《酬种放徵君》诗:“致主比 唐 虞 ,安边如 卫 霍 。”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五》:“经术将以述圣绍贤,謨猷将以泽民致主。”词语解释:地主 拼音:dì zhǔ
(1).当地的主人。对来往客人而言。 唐 郎士元 《春宴王补阙城东别业》诗:“山下古松当綺席,簷前片雨滴春苔,地主同声復同合,留欢不畏夕阳催。” 明 李贽 《与焦从吾》:“且当处穷之日,未必能为地主,是以未敢决来。”参见“ 地主之谊 ”。
(2).神名。《国语·越语下》:“皇天后土,四乡地主正之。” 韦昭 注:“乡,方也。天神地祇,四方神主,当征讨之。”《史记·封禅书》:“八神……二曰地主,祠 泰山 梁父 。”《汉书·郊祀志上》:“天子至 梁父 ,礼祠地主。”
(3).田地的主人。《元典章·刑部十八·宿藏》:“ 王拜驴 等於 贺二 地内掘得埋藏之物,於所得物内,一半没官,一半付告人;於地内得者,依上令,得物之人与地主停分。”
(4).占有土地,靠剥削农民为生的人或阶级。 毛泽东 《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的劳动,而靠剥削农民为生的,叫做地主。地主剥削的方式,主要的是收取地租。” 茅盾 《林家铺子》二:“一个多月前乡下人收获的晚稻也早已被地主们和高利贷的债主们如数逼光。”
词语解释:地主之谊 拼音:dì zhǔ zhī yì
《左传·哀公十二年》:“ 子服景伯 谓 子贡 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餼,以相辞也。’” 杜预 注:“侯伯致礼以礼宾也。地主,所会主人也。餼,生物。” 孔颖达 疏:“致礼礼宾,当谓有以礼之,或设饮食与之宴也。”后因以“地主之谊”谓当地的主人对来客接待的礼节和饮食馈赠等情谊。《儒林外史》第二二回:“晚生得蒙青目,一日地主之谊也不曾尽得,如何便要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八回:“你二位来了,我还不曾稍尽地主之谊,却反扰了你二位几遭。”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不要紧,今晚可以在敝村住一晚,我们可以代 张先生 尽尽地主之谊。”亦作“ 地主之仪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三仙》:“未修地主之仪,忽叨盛饌,於理不当。茅茨不远,可便下榻。”词语解释:后主 拼音:hòu zhǔ
(1).后代的君主;嗣君。《史记·酷吏列传·杜周》:“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后汉书·邓骘传论》:“自取灾故,必於貽衅后主,以至颠败者,其数有可言焉。” 李贤 注:“后主谓嗣君也。” 南朝 陈 徐陵 《为梁贞阳侯答王太尉书》:“烝尝不絶於私庙,子弟得嗣南蕃者,后主之惠也。”
(2).历史上称一个王朝的末代君主。如 三国 蜀 的 刘禅 、 北齐 的 高纬 、 南朝 陈 的 陈叔宝 、 南唐 的 李煜 等,均称后主。词语解释:人主 拼音:rén zhǔ
人君,君主。《老子》:“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史记·高祖本纪》:“今 高祖 虽子,人主也; 太公 虽父,人臣也。”《新唐书·吴兢传》:“夫人主居尊极之位,顓生杀之权。” 鲁迅 《三闲集·流氓的变迁》:“ 孔 墨 都不满于现状,要加以改革,但那第一步,是在说动人主。”词语解释:贤主 拼音:xián zhǔ
(1).贤明的君主。《韩非子·主道》:“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王粲〈怀德〉》:“贤主降嘉赏,金貂服玄缨。”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周世宗》:“ 周世宗 英毅雄杰,以衰乱之世,区区五六年间,威武之声,震慑夷夏,可谓一时贤主。”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述异·汉惠帝后裔在爪华岛》:“予谓 惠帝 本 汉 贤主,若使享国稍久,其布德当不后於 文帝 。”
(2).贤惠的主人。 明 杨珽 《龙膏记·开阁》:“看华筵胜景,贤主嘉宾,只见披襟消暑,握麈生风,遶坐冰山冷。” 清 查慎行 《雪后发汴城》诗:“此地多贤主,吾生感旧游。”词语解释:英主 拼音:yīng zhǔ
英明有为的君主。 晋 潘岳 《西征赋》:“造长山而慷慨,伟龙颜之英主。”《旧唐书·太宗纪上》:“ 密 见 太宗 天姿神武,军威严肃,惊悚叹服,私谓 殷开山 曰:‘真英主也!’” 清 侯方域 《朋党论下》:“英主兴,贤人进,则天下以朋党治。” 欧阳予倩 《荆轲》第四幕:“ 秦王 政 也是一代英主,岂可轻视?”词语解释:中主 拼音:zhōng zhǔ
(1).中等才德的君主。《吕氏春秋·应同》:“中主犹且为之,况於贤主乎?”《后汉书·爰延传》:“帝游 上林苑 ,从容问 延 曰:‘朕何如主也?’对曰:‘陛下为 汉 中主。’帝曰:‘何以言之?’对曰:‘尚书令 陈蕃 任事则化,中常侍黄门豫政则乱,是以知陛下可与为善,可与为非。’”《清史稿·礼志三》:“子孙但能守成,即为中主。” 梁启超 《立宪法议》:“专制之国,遇令辟则治,遇中主则衰,遇暴君则乱。”
(2).中心,主宰。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说目》:“冥冥混沌,道为中主。”
(3). 南唐 立国,凡历三世, 宋 马令 《南唐书》仿《三国志·蜀志》之例,称之为先主,嗣主,后主。嗣主 李璟 ,又称“中主”。如 宋 黄昇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所选 李澋 之词,即标为“ 李中主 ”。词语解释:道主 拼音:dào zhǔ
道教的创始者;道教的始祖。 晋 葛洪 《神仙传·老子》:“夫人受命,自有神通远见者,稟气是常人不同,应为道主,故能为天神所济,众仙所从。”词语解释:客主 拼音:kè zhǔ
(1).客人与主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孙安国 往 殷中军 许共论,往反精苦,客主无间,左右进食,冷而復煗者数四。” 唐 李翱 《论故度支李尚书事状》:“ 翱 於 李尚书 ,初受顾惠,及其去选也,客主之义,亦不得如初懽矣。”
(2).指主人。谓行待客之礼。《三国志·魏志·吕布传》:“ 汜 曰:‘昔遭乱过 下邳 ,见 元龙 。 元龙 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牀卧,使客卧下牀。’”
(3).战争中的双方,敌方与我方。《孙膑兵法·十问》:“交和而舍,粱食钧足,人兵适衡,客主两惧。”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 匈奴 既败,举国兴归,更练精兵,强踰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絶。”
(4).指辩论中问难与答辩的双方。 晋 皇甫谧 《〈三都赋〉序》:“二国之士,各沐浴所闻,家自以为我土乐,人自以为我民良,皆非通方之论也。作者又因客主之辞,正之以 魏 都,折之以王道,其物土所出,可得披图而校。”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弼 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於是 弼 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南史·隐逸传下·马枢》:“王欲极观优劣,乃谓众曰:‘与 马学士 论议,必使屈服,不得空立客主。’於是数家学者,各起问端。”《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客主也合相饶,不合望外折挫。”词语解释:山主 拼音:shān zhǔ
(1).寺院的住持。《景德传灯录·金陵牛头山威禅师》:“﹝ 牛头山 慧忠禪师 ﹞受业於 庄严寺 。闻 威禪师 出世,乃往謁之。 威 纔见,曰:‘山主来也。’” 元 王恽 《灵岩寺二十六韵》:“山主留昏宿,官程畏众碞。”
(2).书院的山长。 清 梁章鉅 《称谓录·书院掌教》:“ 台州 守 王华甫 建上蔡书院, 杨楝 为山主。”参见“ 山长 ”。
(3).古代称瑶族首领。参见“ 山王 ”。
(4).占有山地的人。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萧希贤》:“ 希贤 深信不疑,即与山主议价,以百金得之。” 张天翼 《万仞约》:“ 闵贵林 巴结上那些财主们,撺掇着 闵九爷 出面来邀集 万仞冲 一带的山主们,成立了一个‘万仞约’--经理就是 闵贵林 。”
(5).山寨之主。《三侠五义》第九八回:“守汛僂儸听真:俺 欧阳春 前来解围,快快报与你家山主知道。”
词语解释:山长 拼音:shān cháng
(1). 唐 、 五代 时对山居讲学者的敬称。如 唐 代刺史 孙丘 于 阆州 古 台山 置学舍,延 尹恭初 为山长; 五代 蒋维东 隐居 衡岳 ,受业者称 蒋 为山长。事见 宋 马永易 《实宾录》卷十一。 宋 元 时为官立书院置山长,讲学兼领院务; 明 清 时改由地方聘请。 清 末改书院为学堂,山长之制乃废。 宋 范成大 《代儿童立春门贴诗》之三:“盛族推山长,修龄号櫟翁。” 元 吴养浩 《象山山长岳仲远美任》诗:“雅有 岳山长 ,三年今在兹。”《文明小史》第二二回:“﹝总办﹞本是郎中放的知府,因为办军装的事罣误了,制臺为他学问好,请他做个书院的山长,后来改了学堂,便充总办之职。”
(2).隐者之称。《宋史·雷简夫传》:“ 简夫 始起隐者,出入乘牛,冠铁冠,自号‘山长’。” 宋 陆游 《遣兴》诗:“退归自合称山长,变化犹应侍帝晨。”
词语解释:山王 拼音:shān wáng
(1). 晋 山涛 和 王戎 的并称。 南朝 宋 颜延之 作《五君咏》,述竹林七贤,以 山涛 、 王戎 显贵而不予列入。见《宋书·颜延之传》。 唐 李德裕 《仆射相公偶话旧唱和诗凄然怀旧辄献此诗》:“ 延年 如有作,应不用 山 王 。” 宋 梅尧臣 《依韵四和正仲》:“ 嵇 阮 当时无俗虑, 山 王 虽贵亦能陪。” 元 熊与龢 《木平饲龙亭次韵方巨山》:“由来清调须吾辈,幸不 山 王 愧五君。”
(2).旧指瑶族头领。 元 无名氏 《招捕总录》:“ 延祐 三年三月, 德庆路 猺 蛮叛,既而令山主 五世禄 、山王 李伯达 招降 圆麻山 猺 人 盘郎梗 、 盘古缀 、 王穷肠 等出官。”
(3).指老虎。《小五义》第六一回:“ 卢珍 説:‘急速找树,不然山王一到,就没处躲避了。’……正説话间,就见那只猛兽走动,蹿山跳涧,直奔前来了。”
(4).指山神。《五灯会元·临济宗·护圣居静禅师》:“颯颯清风来入室,山王土地暗中忙。” 明 屠隆 《綵毫记·汾阳报恩》:“[外扮山神上]……土地何在?[末扮土地上]禀上山王,有何分付?”
(5).佛教语。最高的山。《佛说无量寿经》卷五:“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 唐 李华 《东都圣禅寺无畏三藏碑》:“灌顶在昔,声闻现今,山王高妙,海月圆深。”词语解释:花主 拼音:huā zhǔ
(1).指掌花之人。 元 郝经 《琼花赋》:“倏焉玉女,隔花而语,髣髴花神,是为花主。”
(2).指赏花者。 唐 白居易 《花前叹》诗:“南州桃李北州梅,且喜今年作花主。”词语解释:悟主 拼音:wù zhǔ
使主上觉悟。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宣力王室,匪惟厥武。揔干 鸿门 ,披闥帝宇;耸颜誚 项 ,掩泪悟主。”《新唐书·房琯传赞》:“ 琯 以忠谊自奋,片言悟主而取宰相,必有以过人者。”词语解释:季主 拼音:jì zhǔ
(1). 汉 代卜筮者 司马季主 。《史记·日者列传》:“ 司马季主 者, 楚 人也。卜於 长安 东市。”后用以指代卜筮者。 晋 张协 《杂诗》之四:“岁暮怀百忧,将从 季主 卜。” 唐 李白 《寻阳紫极宫感秋作》诗:“嬾从 唐生 决,羞访 季主 卜。” 清 曹寅 《一日休沐歌》:“右邻 季主 左 白堕 ,中有深巷无嚣尘。巷深地僻秋苔緑,常时问饮不问卜。”
(2).季王。 唐 高适 《同观陈十六史兴碑》诗:“季主尽荒淫,前王徒貽厥。”参见“ 季王 ”。
词语解释:季王 拼音:jì wáng
王朝末代的君主。 三国 魏 嵇康 《宅无吉凶摄生论》:“夫时日谴祟,古之盛王无之,而季王之所好听也。”词语解释:府主 拼音:fǔ zhǔ
(1).旧时幕职称其长官的敬词。《晋书·孙楚传》:“ 楚 后迁佐著作郎,復参 石苞 驃骑军事……初,参军不敬府主, 楚 既轻 苞 ,遂制施敬,自 楚 始也。”《北齐书·王昕传》:“怀其才而忽府主,可谓仁乎?”
(2).指州郡长官。 唐 杜甫 《课伐木》诗:“城中贤府主,处贵如白屋。” 宋 陆游 《无咎郡斋燕集有诗末章见及敬次元韵》:“失言议罚不可缓,敬白府主浮金觥。”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道觋》:“府主坐黄堂。”词语解释:先主 拼音:xiān zhǔ
(1).古代家臣称大夫的祖先为先主。《国语·晋语九》:“昔先主 文子 少衅於难。” 韦昭 注:“ 文子 , 简子 之祖 赵武 。”《资治通鉴·威烈王二十三年》:“其 晋阳 乎,先主之所属也。” 胡三省 注:“古者诸侯之大夫,其家之臣子皆称之曰主,死则曰先主,考《左传》可见已。”
(2).大夫自称其亡父或祖先。《左传·哀公二十年》:“ 赵孟 曰:‘ 黄池 之役,先主与 吴王 有质。’” 杜预 注:“先主, 简子 。” 简子 , 赵孟 父。
(3).开国君主。亦以称 三国 蜀 刘备 。 三国 魏 锺会 《檄蜀文》:“ 益州 先主,以命世英才,兴兵 新野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先主 姓 刘 ,讳 备 ,字 玄德 。”词语解释:院主 拼音:yuàn zhǔ
(1).寺院住持。 唐 康骈 《剧谈录·慈恩寺牡丹》:“院主老僧微笑曰:‘安得无之?’”《水浒传》第六回:“都寺、监寺、提点、院主,这箇都是掌管常住财物。”《西游记》第十六回:“那上下房的院主,将本寺和尚、头陀、幸童、道人尽行开具手本二张,大小人等,共计二百三十名。”
(2).旧时称官员或财主的女儿为“院主”。《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一个説:‘我题的此门小姐,真真闭月羞花,家比 石崇 豪富。’一个説:‘我保的这家院主,实实沉鱼落雁,势同 梁冀 荣华。’”词语解释:座主 拼音:zuò zhǔ
(1). 唐 宋 时进士称主试官为座主。至 明 清 ,举人、进士亦称其本科主考官或总裁官为座主。或称师座。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进士﹞互相推敬谓之先辈。俱捷谓之同年。有司谓之座主。”《旧唐书·令狐峘传》:“ 衢州 刺史 田敦 , 峘 知举时进士门生也。初 峘 当贡部,放牓日贬逐,与 敦 不相面。 敦 闻 峘 来,喜曰:‘始见座主。’迎謁之礼甚厚。” 宋 梅尧臣 《较艺赠永叔和禹玉》诗:“今看座主与门生,事事相同举世荣。”《明史·霍韬传》:“举进士出 毛澄 门下,素执弟子礼,议礼不合,遂不復称为座主。” 清 侯方域 《太常公家传》:“公果以戊戌登进士科, 李腾芳 者,公之座主也。”参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卷十七。
(2).佛教语。谓大众一座之主。犹言上座、首座。《释氏要览》上:“今释氏取学解优赡颖拔者名座主。谓一座之主。”词语解释:宗主 拼音:zōng zhǔ
(1).指宗子。一姓的继承人。《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齐 崔杼 生 成 及 彊 而寡,娶 东郭姜 ,生 明 …… 崔成 有病而废之,而立 明 。 成 请老于 崔 , 崔子 许之, 偃 与 无咎 弗予,曰:‘ 崔 ,宗邑也,必在宗主。’” 杜预 注:“宗邑,宗庙所在。宗主,谓 崔明 。”
(2).列入宗庙的神主。《左传·昭公十九年》:“冬, 晋 人使以币如 郑 。问 駟乞 之立故……大夫谋对, 子产 不待而对客曰:‘ 郑国 不天,君之二三臣札瘥夭昏,今又丧我先大夫 偃 ,其子幼弱,其一二父兄惧队宗主,私族於谋,而立长亲。’” 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祏主藏於宗庙,故曰宗主。”
(3).众所景仰归依者;某一方面的代表与权威。《三国志·魏志·傅嘏传》“ 嘏 弱冠知名” 裴松之 注引《傅子》:“是时 何晏 以材辩显於贵戚之间; 邓颺 好变通,合徒党,鬻声名於閭阎;而 夏侯玄 以贵臣子少有重名,为之宗主,求交於 嘏 而不纳也。”《晋书·羊祜传》:“故太傅、 鉅平侯 羊祜 明德通贤,国之宗主,勋参佐命,功成平 吴 。” 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诗启》:“江湖间多新进小生,不知天下文有宗主,妄相倣傚,而又从而失之,遂至於支离褊浅之词,皆目为 元和 诗体。”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文》:“此语亦是 沉 谢 辈为儒林宗主时,好作奇语,故后生立论如此。”《西湖佳话·白堤政迹》:“ 唐 时以诗取士,有一位前辈老先生,叫做 顾况 ,大有才名。一时名士,俱推重他为诗文宗主。”
(4).本源。《云笈七籤》卷一:“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不温,不凉;不宫,不商。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故其为物也,则混成;为象也,则无形;为音也,则希声;为味也,则无呈;故能为品物之宗主,包通天地靡使不经也。”
(5).宗旨,主旨。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月二十六日》:“《管子》一书,以富国强兵为宗主。然其时去 三代 未远,其言之粹者,非尽失先王遗意也。”词语解释:东道主 拼音:dōng dào zhǔ
春秋 时, 晋 秦 合兵围 郑 , 郑文公 使 烛之武 说 秦穆公 ,曰:“若舍 郑 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事见《左传·僖公三十年》。 郑 在 秦 东,接待 秦国 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后因以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唐 李白 《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诗:“君为东道主,於此卧云松。” 元 无名氏 《来生债》第二折:“他每可几曾做那五百钱东道主。” 郭澄清 《大刀记》第二十章:“ 宁安寨 的人们,做为东道主,一面忙着欢送即将出征的子弟兵,还一面忙着接应、招待这些来自各个村庄的乡亲们。”亦称“ 东道主人 ”。《周书·文帝纪上》:“令亲人 蔡儶 作牧 河 济 ,厚相恩赡,以为东道主人。”《红楼梦》第三七回:“我虽不能做诗,这些诗人竟不厌俗,容我做个东道主人。”词语解释:事主 拼音:shì zhǔ
(1).事奉大夫。《左传·襄公十九年》:“ 宣子 盥而抚之曰:‘事 吴 ,敢不如事主!’” 杜预 注:“大夫称主。”
(2).事奉君主。 汉 禰衡 《鹦鹉赋》:“女辞家而适人,臣出身而事主。” 唐 杜甫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诗:“事主非无禄,浮生即有涯。”
(3).犹言事情的主要决策者,谋划者。《晋书·何无忌传》:“ 无忌 曰:‘ 桓氏 强盛,其可图乎?’ 毅 ( 刘毅 )曰:‘天下自有强弱,虽强易弱,正患事主难得耳!’”《太平广记》卷一二九引《冥报志·王范妾》:“ 王范 既为事主,当先杀之。”
(4).指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七:“ 遗山 ( 元遗山 )尝与 张噥斋 论文。见有窃用前人辞意而復加雌黄者, 遗山 曰:‘既盗其物,又伤事主,可乎?’”《元史·成宗纪二》:“詔强盗姦伤事主者,首从悉诛;不伤事主,止诛为首者,从者刺配,再犯亦诛。” 清 沉德潜 《百一诗》之四:“事主诉县官,县官不愿闻。”
(5).指一般民事纠纷中双方当事人。 赵树理 《李家庄的变迁》一:“村里人有了事是请社首说理。说的时候不论是社首、原被事主、证人、庙管、帮忙,每人吃一斤烙饼,赶到说完了,原被事主,有理的摊四成,没理的摊六成。”词语解释:兴主 拼音:xīng zhǔ
犹兴王。《吕氏春秋·禁塞》:“世有兴主仁士,深意念此,亦可以痛心矣!”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岂惟兴主,乱亡者亦如之焉。”词语解释:贵主 拼音:guì zhǔ
(1).尊贵的公主。《后汉书·窦宪传》:“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 唐 白居易 《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贵主冠浮动,亲王轡闹装。” 宋 钱愐 《钱氏私志·尚主》:“旧例,贵主画堂垂帘坐,舅姑拜於帘外, 贤穆 奏乞行常人礼,上与慈圣大喜,再三称叹,詔从所请。” 清 唐甄 《潜书·远谏》:“嫡庶诸子,駢首就繫;后嬪贵主,受辱於人。”
(2).敬称他国国君。《晋书·张骏传》:“﹝ 李雄 ﹞谓 淳 曰:‘贵主英名盖世,土险兵盛,何不称帝,自娱一方?’”《北史·胡叟传》:“ 叟 曰:‘贵主奉正朔而弗淳,慕仁义而未允。吾之择木,夙在 大魏 ,与子暂违,非久阔也。’”词语解释:恋主 拼音:liàn zhǔ
依恋君主。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僻处西馆,未奉闕庭,踊跃之怀,瞻望反侧,不胜犬马恋主之情。” 唐 杜甫 《送司马入京》诗:“叹君能恋主,久客羡归 秦 。” 唐 钱起 《送陆郎中》诗:“事边仍恋主,举酒復悲歌。”词语解释:得主 拼音:dé zhǔ
获得者。例如:金牌得主;诺贝尔奖金得主。词语解释:所主 拼音:suǒ zhǔ
(1).所寄居的主人。《孟子·万章上》:“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
(2).主管的地方。 唐 谷神子 《博异志补编·张遵言》:“有一人具军容,走马而前,传王言曰:‘四郎远到,某为所主有限,法不得迎拜於路。’”词语解释:盟主 拼音:méng zhǔ
(1).古代诸侯盟会中的领袖或主持者。《国语·晋语五》:“ 晋 为盟主,而不修天罚,将惧及焉。”《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所谓盟主,讨违命也。若皆相执,焉用盟主?”《史记·秦本纪》:“ 秦繆公 广地益国,东服彊 晋 ,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汉书·刑法志》:“﹝ 晋文 ﹞总帅诸侯,迭为盟主。” 清 鲁一同 《秦论》:“ 山 东之国,方日从事干戈会盟, 晋 人世为盟主,盛於 悼 而衰於 平 。”
(2).泛指同盟首领或倡导者。 汉 臧洪 《答陈琳书》:“吾子託身於盟主, 臧洪 策命於 长安 。”《晋书·温峤传》:“初, 嶠 与 庾亮 相推为盟主。”《旧唐书·李密传》:“及义旗建, 密 负其强盛,欲自为盟主,乃致书呼 高祖 为兄,请合从以灭 隋 。”《三国演义》第五回:“今奉大义,必立盟主;众听约束,然后进兵。” 老舍 《赵子曰》第一:“天台公寓的外部,以第三号五间北房当中的那一间为最大,公认为天台公寓的‘金銮殿’。第三号的主人也俨然以内外部的盟主自居。”
(3).喻主要的事物;主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是以属意立文,心与笔谋,才为盟主,学为辅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词语解释:自主 拼音:zì zhǔ
自己作主,不受别人支配。 清 李渔 《风筝误·凯宴》:“学生因先君早丧,蒙 戚辅臣 老伯抚养成人,如今婚姻一事,不能自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西湖主》:“实怜君才,但不自主。颠倒终夜,他人不及知也。”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五胡、代北,始尝宰制中华,逮乎 隋 唐 统一,汉族自主,则亦箸土傅籍,同为编氓,未尝自别一族,以与 汉 人相抗,是则同于醇化而已。” 巴金 《灭亡》第十二章:“他纵然明知道这种恨、这种悲,是没有好处的,但他自己是不能自主了。”词语解释:君主 拼音:jūn zhǔ
(1).国君。《韩非子·爱臣》:“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羣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 清 邹容 《革命军》:“诛杀 满洲 人所立之皇帝,以儆万世不復有专制之君主。” 巴金 《秋》十二:“他们象疯狂的专制君主,凭着个人一时的好恶,任意屠戮没有抵抗力的臣民。”
(2).国君之女。犹公主。《史记·六国年表》:“﹝ 秦灵公 八年﹞初以君主妻 河 。” 司马贞 索隐:“君主,犹公主也。”
(3).犹君临;主宰。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下》:“朕以眇身,君主海内。夙夜忧惧,靡知所济。”
(4).君为主宰。指君主制。 郑观应 《盛世危言·议院上[附录]》:“君主者,权偏於上;民主者,权偏於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词语解释:霸主 拼音:bà zhǔ
(1).在诸国中势力最大取得首领地位的国家。《左传·成公八年》:“士之二三,犹丧妃耦,而况霸主?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淮南子·人间训》:“臣闻王主富民,霸主富武,亡国富库。”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上·宰周公》:“凡诸侯之会霸主,小国则固畏其力而望其庥焉者也。” 宋 范仲淹 《答赵元昊书》:“今大王世受天子建国封王之恩,如诸蕃中有叛朝廷者,大王当为霸主,率诸侯以伐之,则世世有功,王王不絶。”
(2).霸国的君主。《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张俨 《默记·述佐篇》:“ 汉 朝倾覆,天下崩坏,豪杰之士,竞希神器。 魏氏 跨中土, 刘氏 据 益州 ,并称兵海内,为世霸主。” 清 朱焘 《北窗呓语》:“ 宋 虽羣盗之魁,而假仁假义,颇能折服人心,至阔略大度处,时有霸主气象。”
(3).专横霸道的人。 清 唐甄 《潜书·除党》:“ 袁萃 曰:‘为相必赂内侍,如树之托根然。’则相者,非国家之相,内侍之私人,众人之霸主也。” 曹靖华 《飞花集·前沿风光无限好》:“千百年来,受豪强霸主们压榨的人类的血泪史,将在这光芒的照射下结束了。” 郭小川 《万里长江横渡》诗:“我们难道不就是在大风大浪中送瘟神拿霸主?”词语解释:家主 拼音:jiā zhǔ
(1). 春秋 时对卿大夫的称谓。《墨子·兼爱中》:“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 孙诒让 间诂:“ 春秋 时卿大夫称家,故家主谓卿大夫也。”
(2).主人;家长。《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而 布 为人所略卖,为奴於 燕 。为其家主报仇, 燕 将 臧荼 举以为都尉。”《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况婢僕都是他旧人,与你恩义尚疎。稍加责罚,此辈就到家主面前轻事重报,説你怎地凌虐。”《红楼梦》第一一二回:“ 贾政 听了,大怒道:‘家奴负恩,引贼偷窃家主,真是反了!’” 王西彦 《鱼鬼》三:“‘议员五爷’当时自然还年轻得很,家主还是他的父亲。”词语解释:神主 拼音:shén zhǔ
(1).百神之主。《书·咸有一德》:“监于万方,启迪有命,眷求一德,俾作神主。” 孔 传:“天求一德,使代 桀 为天地神祇之主。” 蔡沉 集传:“神主,百神之主。”《史记·夏本纪》:“於是天下皆宗 禹 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一:“儿为五岳神主,厌於祷祠。”
(2).谓人民。《左传·襄公十八年》:“ 齐环 怙恃其险,负其众庶,弃好背盟,陵虐神主。” 杜预 注:“神主,民也。谓数伐 鲁 ,残民人。”
(3).古代为已死的君主、诸侯作的牌位,用木或石制成。《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大司徒 邓禹 入 长安 ,遣府掾奉十一帝神主,纳於 高庙 。” 李贤 注:“神主,以木为之,方尺二寸,穿中央,达四方。天子主长尺二寸,诸侯主长一尺。”《旧唐书·玄宗纪下》:“时太庙为贼所焚,权移神主於大内 长安殿 ,上皇謁庙请罪。”
(4).后民间亦立神主祭祀死者。 元 柯丹丘 《荆钗记·辞灵》:“若是亲娘在日,岂忍如此骯脏,不免到祠堂中拜别亲娘神主。”《儒林外史》第十回:“﹝ 鲁编修 ﹞进了厅事,就要进去拜老师神主。” 曲波 《桥隆飙》十:“我们完全按 桥隆飙 的意思,遵照了 中国 古老的风俗习惯,烧香烧纸,磕头,立神主,殡葬了牺牲的烈士。”
(5).主管祀神的人。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达摩悉铁帝国》:“﹝王﹞於是杀神主,除神像,投 缚芻河 。”词语解释:常主 拼音:cháng zhǔ
(1).固定的主人。《书·咸有一德》:“善无常主,协于克一。”《史记·货殖列传》:“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后汉书·王符传》:“今田无常主,民无常居,吏食日稟,班禄未定。”
(2).指固定的君主。《晋书·潘尼传》:“故禪代非一姓,社稷无常主。”
(3).指固定的主管者。《管子·幼官》:“必设常主,计必先定。” 尹知章 注:“军之主将,既必有常,军之计谋,亦须先定。”
(4).指正常的心志。 唐 孟郊 《鵶路溪行呈陆中丞》诗:“视听易常主,心魂互相迷。”
(5).平庸的君主。《吕氏春秋·制乐》:“乱国之主未尝知乐者,常主也。” 高诱 注:“非贤主也。”《新唐书·兵志》:“夫恶危乱而欲安全者,庸君常主之能知。”词语解释:失主 拼音:shī zhǔ
(1).失物或被窃财物的原主。《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六年前也曾拾过一个卖丝官人六两多银子,等候失主来寻,还了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回:“大凡买了贼赃,明知故买的,是与受同科;不知误买的,应该听凭失主备价取赎。”
(2).失德之君。《管子·霸言》:“夫明王之所轻者马与玉,其所重者政与军。若失主不然,轻与人政而重予人马,轻予人军而重与人玉。”词语解释:木主 拼音:mù zhǔ
(1).木制的神位。上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又称神主。俗称牌位。《史记·周本纪》:“ 武王 上祭于 毕 。东观兵至于 盟津 。为 文王 木主,载以车,中军。” 宋 梅尧臣 《次韵景彝奉慈庙孟秋摄事二十韵》:“木主升新座,牙盘列庶羞。” 鲁迅 《坟·论睁了眼看》:“ 沪 汉 烈士的追悼会中,活的人们在一块很可景仰的高大的木主下互相打骂。”
(2).指木制的社神神位。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论语社主义》:“后世埋石不为匰,号之为主,而谓木主为神牌。民间自以树为田主,王侯自以木为社神主,名异实同也。”词语解释:国主 拼音:guó zhǔ
(1).犹言国君。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於国主耳。”
(2).小国之君的称号。《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景》:“ 世宗 许之,始赐 景 书曰:‘皇帝恭问 江南国主 ’…… 景 下令去帝号,称国主,奉 周 正朔。”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 仁宗 时,册命 赵元昊 为 夏 国主。”词语解释:郎主 拼音:láng zhǔ
(1).旧时奴婢对主人的称呼。《宋书·王弘传》:“奴客与符伍交接,有所隐蔽,可以得知,是以罪及奴客。自是客身犯愆,非代郎主受罪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续《西厢》者之才,去作《西厢》者止争一间……以彼之才,较之作《南西厢》者,岂特奴婢之于郎主,直帝王之视乞丐。”
(2).旧时妻妾对夫主的称呼。 唐 李贺 《江楼曲》:“萧骚浪白云差池,黄粉油衫寄郎主。” 清 厉鹗 《悼亡姬》诗之八:“郎主年年耐薄游,片帆望尽海西头。”
(3).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称君主。 宋 范成大 《题张戡蕃马射猎图》诗:“ 阴山 磧中射生虏,马逐箭飞如脱兔。猖狂若到 杀胡林 ,郎主犹羓何况汝。” 元 王实甫 《丽春堂》第一折:“老夫 完颜女真 人氏,小字 乐善 。老夫幼年跟随郎主,南征北讨,东荡西除,多有功劳汗马。”《水浒传》第八三回:“话説当年有 辽国 郎主,起兵前来侵占山后九州边界。”词语解释:教主 拼音:jiào zhǔ
(1).某一宗教的创始人,或教中地位最高的人。《方广大庄严经·转法轮品》:“随应演説法,教化诸羣生,能到于彼岸,故名为教主。” 唐 秦韬玉 《投知己》诗:“炉中九转鍊虽成,教主看时亦自惊。” 清 李渔 《比目鱼·入班》:“我们这位老师,极是显灵,又极是操切,不像儒释道的教主,都有涵养,不记人的小过。” 叶圣陶 《隔膜·萌芽》:“他们互相了解,互相慕悦,互视为爱的宗教的教主。”
(2). 宋 朝废后入道,谓之“教主”。如 仁宗 郭后 为 金庭 教主、 哲宗 孟后 为 华阳 教主。其后 宋徽宗 迷信道教,亦曾使道箓院册封己为教主 道君皇帝 。参阅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宋史·徽宗纪三》。词语解释:债主 拼音:zhài zhǔ
泛指借给别人钱财的人。一般多收取利息。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桓宣武 少家贫,戏大输,债主敦求甚切,思自振之方,莫知所出。”《红楼梦》第五十回:“这会子老祖宗的债主儿已去了,不用躲着了。” 冰心 《分》:“小朋友的父亲却因为除夕自己出去躲债,怕他母亲回去被债主包围,也不叫她离院。”词语解释:时主 拼音:shí zhǔ
当代的君主。 汉 刘向 《续列女传·张汤之母》:“君子谓 张汤 母能克己感悟时主。”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自 秦 汉 以还,时主能享国多歷年所者,独 汉武帝 在位五十四载。” 清 唐孙华 《闻毁明逆阉魏忠贤墓》诗:“时主问蛙鸣,奸阉任鴟张。”词语解释:生主 拼音:shēng zhǔ
为活着的人所立的牌位。 明 于继先 《于忠肃公年谱》:“诸不便於民者,釐革殆尽。百姓戴公,遂祀生主於郡学名宦祠。”词语解释:昏主 拼音:hūn zhǔ
亦作“昬主”。 昏庸的君主。《后汉书·儒林传论》:“至如 张温 、 皇甫嵩 之徒,功定天下之半,声驰四海之表,俯仰顾眄,则天业可移,犹鞠躬昏主之下。” 晋 潘岳 《西征赋》:“竭股肱於昬主,赴涂炭而不移。”《南史·袁湛传》:“今竭力昏主,未足为忠,家门屠灭,非所谓孝。”词语解释:世主 拼音:shì zhǔ
国君。《庄子·渔父》:“ 孔氏 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於世主,下以化於齐民,将以利天下。” 宋 苏轼 《续欧阳子〈朋党论〉》:“小者復用而肆威,大者得志而窃国,善人为之扫地,世主为之屏息。”《三国演义》第三回:“且説 曹操 当日对 何进 曰:‘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 清 刘大櫆 《删录〈荀子〉序》:“ 孔子 没,圣人之道衰,譎诡权变之士出,争以其言干世主,著书者纷纷出焉。”词语解释:洞主 拼音:dòng zhǔ
(1).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部落首领。《陈书·周迪传》:“ 琳 至 湓城 , 新吴 洞主 余孝顷 举兵应 琳 。” 唐 王建 《送流人》诗:“水国山魈引,蛮乡洞主留。” 秦牧 《艺海拾贝·鹦鹉与蝴蝶鸟》:“它讲的是古代一个勇敢的青年猎手和一个美丽姑娘的故事,他们互相热爱着,却受到凶恶的洞主抢婚迫害。”
(2). 唐 宋 时对设在名山胜地的书院中主持教授者称山长或院长。地以洞名者或称洞主。 宋 陈舜俞 《庐山记·叙山南》:“ 南唐 昇元 中,因洞( 白鹿洞 )建学馆,置田以给诸生,学者大集。以国子监九经 李善道 为洞主,以主教授。”词语解释:尚主 拼音:shàng zhǔ
娶公主为妻。因尊帝王之女,不敢言娶,故云。尚,承奉、奉事或仰攀之意。《史记·外戚世家》:“是时 平阳主 寡居,当用列侯尚主。” 唐 权德舆 《古乐府》:“身年二八壻侍中,幼妹承恩兄尚主。” 宋 司马光 《论李玮知卫州状》:“陛下始者追念 章懿太后 ,选 瑋 使之尚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萝公主》:“ 安大业 ……世家争婚之。母梦曰:‘儿当尚主。’信之。”词语解释:月主 拼音:yuè zhǔ
月神。常指 嫦娥 。 秦 汉 所祠的八神之一。《史记·封禅书》:“八神:一曰 天主 ,祠 天齐 ……四曰 阴主 ,祠 三山 。五曰 阳主 ,祠 之罘 。六曰 月主 ,祠之 莱山 。皆在 齐 北,并 勃海 。” 清 顾炎武 《莱州》诗:“ 月主 秦 祠废,沙坛 汉 蹟孤。” 清 洪昇 《长生殿·忆仙》:“既蒙 月主 下访,前到仙山,偶然追记,写出一本在此。” 清 洪昇 《重圆》:“吾乃月主 嫦娥 是也。”词语解释:顾主 拼音:gù zhǔ
顾客。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我背着手,像个有经验的老板样,观察着顾主们的神色。” 许杰 《看木头戏记》:“用老婆的笑嘻嘻的面孔来招待顾主,这可不等于不卖笑的卖笑?”词语解释:天主 拼音:tiān zhǔ
(1).神名。《史记·封禅书》:“八神:一曰 天主 ,祠 天齐 。” 司马贞 索隐:“谓主祠天。”
(2).佛经称诸天之主为天主。
(3).天主教徒称上帝为天主。
(4). 呵罗单国 称 南朝 宋 帝为天主。《宋书·夷蛮传·呵罗单国》:“ 扬州城 无忧天主,愍念羣生,安乐民人,律仪清浄,慈心深广,正法治化,共养三宝,名称远至,一切并闻。”词语解释:施主 拼音:shī zhǔ
即檀越。佛道对布施者的敬称。 唐 杜荀鹤 《题江寺禅和》诗:“江寺禪僧似悟禪,坏衣芒履住茅轩。懒求施主修真像,翻説经文是妄言。” 宋 张元干 《满庭芳》词:“撞著门徒施主,驀然箇,喜捨由他。”《西游记》第五六回:“老者猛抬头……被 三藏 扯住道:‘老施主,千万慈悲,告借一宿。’”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星灯》:“观寺释道亦将施主檀越年命星庚记注,於是夕受香仪,代具纸疏云马,为坛而祭。”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七章:“此时余乃战兢而前,至门次,颤声联呼施主。”参见“ 檀越 ”。
词语解释:檀越 拼音:tán yuè
梵语音译。施主。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二:“ 晋 大司马 桓温 ,字 元子 ,末年忽有一比邱尼,失其名,来自远方,投 温 为檀越。” 南朝 梁 沉约 《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及至就讲,乃得七十檀越,设供果,食皆精。”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诸方檀越,不论城郭与村坊,一齐齐随喜道场来,罢铺收行。”《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小檀越,你是谁家子弟?” 鲁迅 《华盖集续编·记“发薪”》:“只要有银钱在手里经过,即使并非檀越的布施,人是也总爱逞逞威风的。”词语解释:行主 拼音:xíng zhǔ
(1).古代出师时载在斋车中的随军神主。《礼记·文王世子》“其在军则守於公禰” 汉 郑玄 注:“谓从军者,公禰行主也。” 孔颖达 疏:“公禰,谓迁主,载在齐车,随公行者也。”
(2).主持行旅之事的人。《晋书·祖逖传》:“及京师大乱, 逖 率亲党数百家避地 淮 泗 ……是以少长咸宗之,推 逖 为行主。”
犹言行东;雇主。 清 袁枚 《新齐谐·借棺为车》:“闻其母在内呼曰:‘行主远来,得毋飢乎?;我酒饌已备,惜无人陪,奈何?’两子曰:‘行主 张先生 ,父执也,卑幼不敢陪侍。’”词语解释:养生主 拼音:yǎng shēng zhǔ
(1).原为《庄子》篇名。后借作酒名。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九:“ 唐 庚子西 謫 惠州 时,自酿酒二种:其醇和者名‘养生主’,其稍冽者名‘齐物论’。”
(2).供给生活所需的主人。 阿英 《鬼的故事》:“他不知要怎样感谢他的养生主才好。”词语解释:谋主 拼音:móu zhǔ
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析公 奔 晋 , 晋 人寘诸戎车之殿,以为谋主。”《后汉书·苏竟传》:“ 延岑 护军 邓仲况 拥兵据 南阳 阴县 为寇,而 刘歆 兄子 龚 ,为其谋主。” 宋 洪迈 《容斋三笔·记张元事》:“ 张 吴 既至 夏国 , 夏 人倚为谋主,以抗朝廷。” 鲁迅 《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他捉住了谋害她的谋主,调集了告密的案卷,要为她报仇。”词语解释:庸主 拼音:yōng zhǔ
(1).平庸的君主。《韩非子·守道》:“立法非所以备 曾 、 史 也,所以使庸主能止 盗跖 也。” 汉 贾谊 《过秦论下》:“藉使 子婴 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 山 东虽乱, 三秦 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絶也。” 清 侯方域 《宦官论》:“弊酿於庸主易返,而偏中於英主者难回也。”
(2).指昏庸的君主。《汉鼓吹铙歌十八曲·芳树曲》“妒人之子愁杀人,君有它心,乐不可禁” 清 陈祚明 注:“夫被妒者深愁,而庸主与奸邪,且相得极欢,悲夫!”词语解释:故主 拼音:gù zhǔ
(1).旧君。《礼记·丧大记》:“叔母、世母、故主、宗子,食肉饮酒。” 郑玄 注:“故主,谓旧君也。”《史记·项羽本纪》:“今尽王故王於丑地,而王其羣臣诸将善地,逐其故主 赵王 ,乃北居 代 。”《清史稿·睿忠亲王多尔衮传》:“诸君子果识时知命,篤念故主,厚爱贤王,宜劝令削号归藩,永绥福禄。”
(2).指旧主人。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罗春伯政事》:“忽有故主讼其逐僕欠钱者。”词语解释:王主 拼音:wáng zhǔ
(1).行王道的君主;仁德的君主。《管子·枢言》:“王主积于民,霸主积于将战士。”《淮南子·人间训》:“﹝ 西门豹 曰﹞王主富民,霸主富武。”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体正性仁,心明志固,动以为人,不以为己,是谓王主。”
(2). 汉 诸侯王之女称“王主”。《汉书·成帝纪》:“赐诸侯王、丞相……王太后、公主、王主、吏二千石黄金。” 颜师古 注:“ 张晏 曰:‘天子女曰公主……王主,王之女也。’王主则翁主也。王自主婚,故曰王主。”词语解释:寺主 拼音:sì zhǔ
(1).主管佛寺事务的僧人。 东汉 时立 白马寺 ,有知事之名, 东晋 以后始称寺主。《魏书·释老志》:“重被旨,所检僧尼,寺主、维那当寺隐审。”《唐六典》卷四:“每寺上坐一人,寺主一人,都维那一人,共纲统众事。”《翻译名义集·释氏众名》“摩摩帝”下引《僧史略》:“详其寺主,起乎 东汉 白马寺 也。寺既爰处,人必主之,于时虽无寺主之名,而有知事之者。 东晋 以来,此职方盛,故 梁武 造 光宅寺 ,召 法云 为寺主,创立僧制。”
(2). 宋 政和 三年,禁僧尼称寺主、院主,后遂多以“住持”为名。词语解释:识主 拼音:shí zhǔ
识货的买主。《水浒传》第七回:“值是值二千贯,只没个识主。”词语解释:田主 拼音:tián zhǔ
(1).田神。《周礼·地官·大司徒》:“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 郑玄 注:“田主,田神。后土,田正之所依也。” 贾公彦 疏:“此田主,当在藉田之中依树木而为之,故云各以其野之所宜木。”
(2).旧谓田地的所有者。《史记·陈杞世家》:“鄙语有之,牵牛径人田,田主夺之牛。径则有罪矣,夺之牛,不亦甚乎?”《宋史·宁宗纪三》:“詔两 浙 、 江 、 淮路 ,諭民杂种粟麦麻豆,有司毋收其赋,田主毋责其租。” 孙中山 《农民大联合》:“你所耕种的田,大多数都是租来的,租钱又贵,所以你们每年辛辛苦苦得来的钱,都是为商人和田主空劳动的。” 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米﹞怎么能够不粜呢?田主方面的租是要缴的。”词语解释:元主 拼音:yuán zhǔ
长公主。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元主甘从殉,君王入 未央 。”词语解释:诗主 拼音:shī zhǔ
诗作的主人,诗人。 唐 白居易 《令狐尚书许过弊居先赠长句》:“应将笔砚随诗主,定有笙歌伴酒仙。”词语解释:东主 拼音:dōng zhǔ
(1). 汉 班固 《西都赋》:“有 西都 宾问於 东都 主人。”后因以“东主”为东都主人的省称。 晋 潘岳 《西征赋》:“ 班 述陆海珍藏, 张 叙神皋隩区,此 西宾 所以言於 东主 , 安处 所以听於 凭虚 也。” 唐 沉佺期 《扈从出长安应制》诗:“ 汉 宅规模壮, 周 都景命隆。 西宾 让 东主 ,法驾幸天中。”
(2).东家;店主;房东。《廿载繁华梦》第一回:“那守门的听罢,把 周庸祐 上下估量一番,料他擕行李到来,不是东主的亲朋,定是戚友。” 冯自由 《兴中会时期之革命同志》:“ 赵明乐 , 新会 (人), 横滨 侨商,兴中会(会员),基督教徒,广福源商店东主。” 许地山 《枯杨生花》:“他只得把房子交回东主,一切家私能变卖的也都变卖了。”词语解释:上主 拼音:shàng zhǔ
谓有道明君。 汉 贾谊 《新书·连语》:“故上主者, 尧 、 舜 是也。”《汉书·谷永传》:“臣闻上主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恶,下主可与为恶而不可与为善。陛下天然之性,疏通聪敏,上主之姿也。” 宋 王安石 《张侍郎示东府新居诗因而和酬》之一:“曾留上主经过迹,更费高人赋咏才。”词语解释:藏主
主持佛事的当家和尚词语解释:令主 拼音:lìng zhǔ
贤德的君主。《左传·昭公十三年》:“若见 费 人,寒者衣之,飢者食之,为之令主,而共其乏困, 费 来如归, 南氏 亡矣。”《新唐书·吐蕃传上》:“帝召见问曰:‘ 赞普 孰与其祖贤?’对曰:‘勇果善断不逮也,然勤以治国下无敢欺,令主也。’” 严复 夏曾佑 《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事莫难於取人之天下,而 黄帝 、 顓頊 、 帝嚳 、 尧 、 舜 、 禹 、 汤 、 文 、 武 、 高 、 光 以至列朝之令主,莫不以得内助而兴。”词语解释:前主 拼音:qián zhǔ
(1).已往的君主。《史记·酷吏列传》:“客有让 周 曰:‘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狱者固如是乎?’ 周 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金史·世宗纪下》:“此皆尔国前主珍玩之物,所宜宝藏。”
(2).过去的主人。 清 徐士鸾 《宋艳·卑污》:“一牝犹嫌将两雄,趋新背旧片时中。陡忘前主能为叛,乍事他人更不忠。”词语解释:幼主 拼音:yòu zhǔ
年幼的君主。《汉书·魏相传》:“幼主新立。” 南朝 梁 沉约 《恩倖传论》:“权倖之徒,慴惮宗戚,欲使幼主孤立,永窃国权。”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礼制》:“王世子臣下呼称幼主万岁。”词语解释:星主 拼音:xīng zhǔ
旧谓品德行为等异于常人的人系上界重要星宿转世,因称其为星主,如《水浒传》中的 梁山 首领 宋江 等。《水浒传》第四二回:“玉帝因为星主魔心未断,道行未完,暂罚下方。”《三侠五义》第二七回:“﹝ 包公 ﹞忽听青衣説道:‘请星主上马。’”词语解释:宫主 拼音:gōng zhǔ
(1).古代 高丽国 臣民对本国后妃的称呼。《宋史·外国传三·高丽》:“王出,乘车驾牛,歷山险乃骑……臣民呼之曰圣上,私谓曰严公,后妃曰宫主。”
(2).谓道教宫观的主持者。《云笈七籤》卷六:“通名三清者,言三清净土无诸染秽。其中宫主万绪千端,结气凝云,因机化现,不可穷也。” 元 迺贤 《玉虚宫》诗自注:“宫主 张真人 ,其貌甚清古。”词语解释:陈后主 拼音:chén hòu zhǔ
(553-604)即“陈叔宝”。南朝陈皇帝。字元秀,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公元582-589年在位,其间奢侈荒淫,不理国政。国亡被俘,后病死洛阳。曾作《玉树后庭花》等艳体诗。明人辑有《陈后主集》。词语解释:风月主
犹言管领风光景色的主人。 宋 黄庭坚 《次韵文潜立春日三绝句》之一:“试问 淮 南风月主,新年桃李为谁开?” 任渊 注引 苏轼 帖:“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