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义方 拼音:yì fāng
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逸周书·官人》:“省其居处,观其义方。”《左传·隐公三年》:“ 石碏 諫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於邪。’”后因多指教子的正道,或曰家教。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爱子欲教之义方,雕琢切磋,弗纳於邪伪。” 宋 岳飞 《辞男云特转恩命札子》:“臣男 云 始就义方,尚存乳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五回:“ 迂奶奶 把他待得如同婆婆一般,万事都秉命而行,教子也极有义方。”词语解释:义理 拼音:yì lǐ
(1).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韩非子·难言》:“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顺逆》:“故动众兴师,必应义理,出则祠兵,入则振旅,以闲习之。”《魏书·崔浩传》:“作者祭法,次序五宗,蒸尝之礼,丰俭之节,义理可观。”
(2).指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汉书·刘歆传》:“及 歆 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 三国 魏 王肃 《〈孔子家语〉序》:“自 肃 成童,始志于学,而学 郑氏 学矣。然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
(3).称 宋 以来之理学为义理之学。 宋 张载 《经学理窟·义理》:“有急求义理復不得,於閒暇有时得。”《二程遗书》卷十八:“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记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事即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浙东学术》:“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 宋 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4).文辞的思想内容。 晋 葛洪 《抱朴子·钧世》:“今诗与古诗,俱有义理,而盈於差美。方之於士,并有德行,而一人偏长艺文,不可谓一例也。”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举子轻薄为文,不求义理,惟以敏速相夸。”
(5).犹道理。 宋 苏轼 《与章子厚书》:“追思所犯,真无义理。”《水浒传》第三六回:“ 赵 家那廝是个刁徒,如今暴得做个都头,知道甚么义理?” 郭沫若 《鸡之归去来》:“那H老板娘是讲义理的人。”词语解释:义士 拼音:yì shì
(1).恪守大义、笃行不苟的人。《左传·桓公二年》:“ 武王 克 商 ,迁九鼎于 雒邑 ,义士犹或非之。” 汉 刘向 《列女传·楚接舆妻》:“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 宋 苏轼 《大臣论上》:“天下不幸而无明君,使小人执其权。当此之时,天下之忠臣义士莫不欲奋臂而击之。”
(2).指侠义之士。《战国策·赵策一》:“ 赵襄子 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唐 司空图 《冯燕歌》:“ 魏 中义士有 冯燕 ,游侠 幽 并 最少年。”
(3).旧指出钱赞助刻碑的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阴沟水》:“城东南有一碑,碑文悉破无验,惟碑背故吏姓名尚存: 熹平 元年,义士门生 沛国 萧刘定兴 立。” 清 翟灏 《通俗编·释道》:“ 汉 《曹全碑》阴:义士某千,义士某五百。义士盖但出财之人。今人出财布施皆曰信士。 宋太宗 朝避御名,凡义字皆改为信。今之信士,即 汉 碑所称义士也。”
(4).旧时官吏把其离任后来到其原辖地的士民,称为“义士”。亦称“ 义民 ”。词语解释:义气 拼音:yì qì
(1).节烈、正义的气概。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王道》:“ 仇牧 、 孔父 、 荀息 之死节, 公子目夷 不与 楚国 ,此皆执权存国,行正世之义,守惓惓之心,《春秋》嘉义气焉,故皆见之,復正之谓也。”《宋书·沉庆之传》:“泣血千里,志復深逆。鞠旅伐罪,义气云踊。” 唐 柳宗元 《唐故特进南公睢阳庙碑》:“惟公与 南阳 张公巡 、 高阳 许公 远 ,义气悬合,訏谋大同,誓鳩武旅,以遏横溃。”
(2).谓刚正之气。 宋 欧阳修 《秋声赋》:“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3).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水浒传》第五一回:“他犯了该死的罪,我因义气,放了他。”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结交重义气》:“於此可见前辈结交重义气,不以贵贱贫富易其心,诚可敬也。”《老残游记》第七回:“虽如此説,然当时的交情义气,断不会败坏的;所以我写封信去,一定肯来的。”词语解释:义风 拼音:yì fēng
正义的气概和风范。《晋书·温峤传》:“士禀义风,人感皇泽。” 宋 张戒 《岁寒堂诗话·武侯庙》:“仗义北伐,卒死于军。义风凛然,竦动千载。”词语解释:义心 拼音:yì xīn
(1).节义或道义之心。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南金岂不重,聊自意所轻。义心多苦调,密比金玉声。” 前蜀 韦庄 《和薛先辈初秋寓怀》:“义心孤剑直,学海怒涛深。”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今本军师辅真圣主,得蒙上帝眷顾,以有当日之义心,乃有今日之义举,无非为上帝基督争体面,为上帝基督争纲常也。”
(2).佛教语。因迷于事或迷于理而产生的疑惑不决之心。 唐 王维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诗:“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词语解释:义勇 拼音:yì yǒng
(1).见义勇为的精神。《汉书·陈汤传》:“策虑愊亿,义勇奋发。” 宋 王谠 《唐语林·夙慧》:“前 朝邑 尉 刘幽求 忠贞贯日,义勇横秋。”
(2).指义勇的人。《后汉书·张酺传》:“ 酺 虽儒者,而性刚断,下车擢用义勇,搏击豪彊。” 唐 元稹 《招讨镇州制》:“尚念一军之中,岂无义勇?”
(3). 南北朝 时州郡乡里自募的兵。《周书·贺拔胜传》:“率州里豪杰 舆珍 、 念贤 、 乙弗库根 、 尉迟真檀 等,招集义勇,袭杀 可孤 。” 宋 代称乡兵为义勇。《宋史·兵志五》:“时有欲以义勇代正兵者, 曾公亮 以为置义勇、弓手,渐可以省正兵。”
(4).指为抗暴而自愿组织的武装力量。如:义勇呼声震天,敌兵闻风丧胆。词语解释:义命 拼音:yì mìng
(1).正道;天命。 宋 曾巩 《答王深甫论扬雄书》:“又谓 雄 非有求於 莽 ,特於义命有所未尽。”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嘉定宝玺》:“诲之以安义命而知进退,勉之以崇名节而黜浮竞。”
(2).泛指本分。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卷一:“予今老矣,平生坎坷大都与 家山 同,独能以义命自安,而不役役于穷途。”词语解释:义门 拼音:yì mén
(1).旧谓尚义的门族。《新唐书·孝友传·裴敬彝》:“曾祖 子通 , 隋 开皇 中以太中大夫居母丧,哭丧明,有白乌巢冢樾。兄弟八人皆有孝名,詔表门闕。世谓义门 裴氏 。”
(2).旧时为表彰尚义之家而建立的牌坊。《宋史·孝义传·陈兢》:“ 伯宣 子 崇 为 江州 长史,益置田园,为家法戒子孙,择羣从掌其事,建书堂教诲之。 僖宗 时尝詔旌其门, 南唐 又为立义门,免其徭役。”词语解释:义概 拼音:yì gài
严正的气节。《后汉书·孔融传论》:“若夫 文举 之高志直情,其足以动义概而忤雄心。”《宋书·孝义传·龚颖》:“ 纵 虽残凶,犹重义概。” 明 李东阳 《西社别言诗引》:“笔阵横霜,耸西臺之义概。”词语解释:义烈 拼音:yì liè
(1).忠义节烈。《宋书·胡藩传》:“卿此姪当以义烈成名。” 唐 皮日休 《陵母颂》:“使千百小人如女子忠贞义烈者,未之有也。” 欧阳予倩 《桃花扇》第四场:“倒想不到 香君 会这样义烈。”
(2).重义轻生的人。《三国志·魏志·臧洪传》:“今王室将危,贼臣未梟,此诚天下义烈报恩効命之秋也。”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至於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於篇,则足为后世法。”词语解释:义和 拼音:yì hé
语本《左传·襄公九年》:“利,义之和也。”后以“义和”指讲义气,彼此和睦。 明 贾仲名 《对玉梳》第一折:“生着那义和的兄弟廝寻争,孝顺的儿子学生分。”词语解释:义旗 拼音:yì qí
(1).为正义而战的或起义的军队的旗帜。《周书·贺拔岳传》:“若首举义旗,伐叛匡主,何往而不尅,何向而不摧!” 唐 骆宾王 《代李敬业以武后临朝移诸郡县檄》:“爰举义旗,以清妖孽。” 陈毅 《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革命初受难, 南昌 举义旗。”
(2).借指义师。《晋书·温峤传》:“公若违众独反,人心必沮,沮众败事,义旗将迴指於公矣。” 明 王世贞 《过固始许忠节公祠》诗:“义旗十万横江起,忽有长虹穿贼垒。”词语解释:义帝 拼音:yì dì
犹假帝。《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 使人致命 怀王 。 怀王 曰:‘如约。’乃尊 怀王 为 义帝 。”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史籍·义帝》:“ 项羽 立 楚王 孙 心 为帝,以从民望。不曰 楚帝 ,而曰 义帝 ,犹义父义子之称。” 明 谢肇淛 《文海披沙》:“ 项羽 尊 怀王 为 义帝 ,犹假帝也。”一说,众所尊戴者曰义,故称 义帝 。见 宋 洪迈 《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词语解释:义师 拼音:yì shī
为正义而战的军队。《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宋 陈亮 《书〈赵永丰训之行录〉后》:“及 金 虏剪中国如枯槁,公又欲率义师以沮遏其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七·邓燿》:“司空举义师伐之。”词语解释:义人 拼音:yì rén
(1).言行符合正义或道德标准的人。《墨子·非命上》:“义人在上,天下必治。”《史记·伯夷列传》:“﹝ 武王 ﹞东伐 紂 , 伯夷 、 叔齐 叩马而諫……左右欲兵之。 太公 曰:‘此义人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篤始终於寒暑,虽危亡而不猜者,义人也。”
(2). 秦 汉 时加给西南一种少数民族的称谓。《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板楯蛮夷》:“ 板楯 七姓,射杀白虎立功,先世復为义人。”按 秦昭王 时有白虎为害,后为 板楯 人射杀,遂一户免其一顷田之税,虽有十妻,不输口算之钱。参阅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巴志》。词语解释:义路 拼音:yì lù
正道。《后汉书·李固传》:“夫义路闭则利门开,利门开则义路闭也。” 唐 黄滔 《与韦舍人启》:“伏惟舍人义路无疆,词源絶岸,设铸 颜 之鑪冶,恢荐 禰 之牋函。”词语解释:义断 拼音:yì duàn
秉公断事。《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义断行於乡党,岂不堪於事任乎!”词语解释:义居 拼音:yì jū
旧指孝义之家世代同居。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人事》:“ 姑苏 冯氏 兄弟三人,其季娶妇逾年,輒风其夫分异。夫怒詬曰:‘吾家义居三世矣,汝欲败吾素业耶?’妇乃不復言。”《宋史·孝义传·洪文抚》:“六世义居,室无异爨。” 明 宋濂 《郑仲涵墓志铭》:“ 仲涵 家义居十世,族属颇众。”词语解释:义兵 拼音:yì bīng
(1).犹义师。《穀梁传·宣公四年》:“﹝ 鲁 ﹞伐 莒 ,义兵也。” 晋 潘岳 《西征赋》:“工徒斲而未息,义兵纷以交驰。”《旧唐书·高祖纪》:“羣贼蜂起, 江都 阻絶, 太宗 与 晋阳 令 刘文静 首谋,劝举义兵。”
(2).古时统治阶级为保卫其利益而临时组织的武装。 晋 陆机 《辨亡论上》:“昔 汉 氏失御,姦臣窃命……王室遂卑。於是羣雄蜂骇,义兵四合。”《新五代史·杂传九·刘景岩》:“ 晋高祖 起兵 太原 , 唐废帝 调民七户出一卒为义兵。”
(3).以恢复被推翻的王朝为宗旨而组织起来的军队。《后汉书·樊宏传》:“ 王莽 末,义兵起, 刘伯升 与族兄 赐 俱将兵攻 湖阳 。” 清 顾炎武 《吴同初行状》:“未旬日而北兵渡 江 ,余从军於 苏 ,归而 崑山 起义兵。”
(4). 宋 代的一种乡兵。《宋史·兵志四》:“乡兵者,选自户籍,或土民应募,在所团结训练,以为防守之兵也…… 河北 东、 陕西 有义勇, 麟州 有义兵, 川峡 有土丁、壮丁。”词语解释:义府 拼音:yì fǔ
义理之府藏。常指《诗》《书》而言。《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诗》《书》,义之府也。” 南朝 梁元帝 《侍中吴平光侯墓志》:“学兼义府,谈均理窟。”词语解释:义军 拼音:yì jūn
(1).义师。《晋书·桓玄传》:“义军乘风纵火,尽鋭争先, 玄 众大溃。” 唐 杜甫 《悲陈陶》诗:“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2).古代统治阶级或民间临时组合起来的部队。《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元年》:“詔大括天下将吏及民间马;又发民为兵,每七户出征夫一人,自备鎧仗,谓之义军。” 宋 马令 《南唐书·节义传》:“ 周 人来侵 淮 南,民自相结为队伍,以拒 周 师,谓之义军。”词语解释:义役 拼音:yì yì
宋 以后的一种徭役形式。《宋史·食货志上六》:“ 乾道 五年, 处州 松阳县 ,倡为义役,众出田穀,助役户轮充。”《宋史·谢谔传》:“ 諤 里居时,创义役法,编为一书,至是上之,詔行其法於诸路,民以为便。”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义》:“近时州县众力共给役曰义役,皆与众同之意。”词语解释:义分 拼音:yì fēn
(1).合乎道义的情分。 南朝 宋 袁淑 《效子建〈白马篇〉》:“义分明於霜,信行直如弦。”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本以义分相许,明非势利相趋,早为相国所知,累迁官守。”
(2).泛指一般的情分。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一折:“小生 陈季卿 ,感蒙 惠安 长老念同乡的义分,留我在寺中,温习经史。”词语解释:义廪 拼音:yì lǐn
旧时为防荒年而设置的粮仓。 唐 柳宗元 《贞符》:“乡为义廪,歛发谨飭,岁丁大侵,人以有年。”《宋史·理宗纪三》:“ 温 、 台 、 处 三郡大水,詔发丰储仓米并各州义廪振之。”词语解释:义旅 拼音:yì lǚ
犹义师。 南朝 陈 徐陵 《陈公九锡表》:“英图迈俗,义旅如云。” 唐 元稹 《授田布魏博节度使制》:“提挈义旅,勤劳王家,冒白刃而不疑,推赤心而自信。”《明史·刘基传》:“ 宋 亡,邑子 林融 倡义旅。”词语解释:义死 拼音:yì sǐ
为正义而死。《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 汉 刘向 《说苑·指武》:“必死不如乐死,乐死不如甘死,甘死不如义死,义死不如视死如归。”词语解释:义事 拼音:yì shì
正义或公益之事。《二刻拍案惊奇》卷七:“天下义事,岂可让公一个做尽了?我也出二十万钱为助。” 清 刘大櫆 《乡饮宾方君墓志铭》:“而里党有义事,则乐从其后。”
谓度事之宜而行之。《左传·襄公三十年》:“君子谓 宋共姬 女而不妇。女待人,妇义事也。” 王引之 《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中》:“义,读为仪。仪,度也。言妇当度事而行,不必待人也。”词语解释:义侠 拼音:yì xiá
(1).仗义助人的豪侠。 宋 洪迈 《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人物以义为名者,其别最多……至行过人曰义,义士、义侠、义姑、义夫、义妇之类是也。”
(2).仗义任侠,抑强扶弱。 清 方苞 《孙徵君年谱序》:“自古豪杰才人,以至义侠忠烈之士,不得其死者众矣。” 郭沫若 《孔雀胆》附录《〈孔雀胆〉的故事》:“ 段功 有一位很贞烈的妻 阿盖 ,有一位很义侠的部下 杨渊海 。”词语解释:义聚 拼音:yì jù
(1).聚众起义。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争解元》:“ 江 西 钟传 令公起於义聚。”此指 锺传 聚众万人,入据 抚州 ,言诸朝,诏拜刺史事。
(2).以义聚居。《宋史·孝义传·樊景温》:“﹝ 樊景温 、 荣恕旻 ﹞兄弟异居积年。 大中祥符 中, 景温 樗树五枝并为一, 恕旻 家榆树两本自合,两家感其异,復义聚。”词语解释:义仓 拼音:yì cāng
隋 以后各地为备荒而设置的粮仓。《隋书·长孙平传》:“ 平 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閭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义仓》:“使岁穰,输其餘;岁凶,受而食之:故义仓之法自此始。 长孙平 修之, 隋 以富足。”《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官府看不过,开发义仓,賑济百姓。” 王闿运 《储玫躬传》:“譬喻州人,积穀设义仓,以待非常。”词语解释:义举 拼音:yì jǔ
(1).举义起事。 南朝 梁 沉约 《酬荆雍义士诏》:“昔义举之初,人怀自竭,输赋罄产,同致厥诚。”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且前时未逢真圣主首出,无所依归,尔等又不能共创义举,自不能捨妖他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武汉革命团体文学社之历史》:“仍以 蒋翊武 为总司令,发佈命令,为死里求生计,而十九日之义举成矣。”
(2).正义的举动。 明 高启 《咏荆轲》:“刼盟非义举, 曹沬 已可羞。”《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寡人本迫于王命,从君讨罪,若利其土地,非义举也。”
(3).指疏财仗义的行为。《二刻拍案惊奇》卷七:“你还不知此女为总干 祝使君 表妹。日前在此相遇,已託下官脱了乐籍。俟 成都 归来,替他择婿。下官见此义举,原愿以二十万钱助嫁。” 清 李渔 《奈何天·助边》:“你家主是何等之人,为何有此义举?”词语解释:义学 拼音:yì xué
(1).讲求经义之学。《后汉书·儒林传下·杨仁》:“宽惠为政,劝课掾史弟子,悉令就学。其有通明经术者,显之右署,或贡之朝,由是义学大兴。”
(2).指佛教教义的学说,如般若学、法相学等。《陈书·徐陵传》:“ 后主 在东宫,令 陵 讲《大品经》,义学名僧,自远云集。”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佛教在 南朝 重义学(讲义理),在 北朝 重禅学(坐禅)。”
(3).旧时各地用公款或私资举办的免费学校。《新唐书·王潮传》:“乃作四门义学,还流亡,定赋歛,遣吏劝农,人皆安之。” 清 王韬 《征设乡义学序》:“义学者,即以补官学之所不及。”词语解释:义经 拼音:yì jīng
正道。《逸周书·太子晋》:“国诚寧矣,远人来观;修义经矣,好乐无荒。”词语解释:义形 拼音:yì xíng
同“ 仪型 ”。 《隶篇》第十二:“义, 晋 《孙夫人碑》皆是义形。 翟云昇 曰以义形为仪型。”词语解释:义兴 拼音:yì xīng
今江苏宜兴。例如: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世说新语·自新》词语解释:义井 拼音:yì jǐng
供公众汲用之井。 唐 张说 《玄识闍黎庐墓碑》:“置义井,取施无求报。”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古迹》:“﹝义井﹞在县南,离京二十里。 金章宗 皇帝过此,饮水味甘,封为义井。”词语解释:义问 拼音:yì wèn
善声;美好的声誉。《诗·大雅·文王》:“宣昭义问。” 毛 传:“义,善。” 孔颖达 疏:“布明其善声,闻於天下。” 王引之 《经义述闻·毛诗中》:“问,读为‘令闻不已’之闻,言明昭善名於天下也。” 晋 陆云 《祖考颂》:“天纲与先代比隆,义问与前修接响。”词语解释:义正 拼音:yì zhèng
(1).同“ 义政 ”。正,通“ 政 ”。《墨子·天志下》:“今天下之士君子欲为义者,则不可不顺天之意矣。曰顺天之意者,兼也;反天之意者,别也。兼之为道也,义正;别之为道也,力正。”
(2).犹正义、道义。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义正所在,视死犹归;支解寸断,不易所守。”词语解释:义鸟 拼音:yì niǎo
鸟媒。用来引诱同类的鸟。《文选·潘岳〈射雉赋〉》:“伊义鸟之应敌,啾擭地以厉响。” 徐爰 注:“义鸟,媒也。为之致敌,故名曰义。” 张铣 注:“义鸟,媒雉也。”词语解释:义儿 拼音:yì ér
(1).无血缘关系而收认为子者。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 韩公 奇而观之,益亲厚之,约( 安禄山 )为义儿而加荐宠焉。”《三国志平话》卷上:“当日,太师( 董卓 )领军兵五十餘万,战将千员,左有义儿 吕布 。”
(2).晚 唐 诸藩镇主帅,多养勇武善战者为义儿,至 五代 其风益烈。《旧唐书·高开道传》:“ 开道 亲兵数百人,皆勇敢士也,号为义儿。”《新五代史》有《义儿传》。词语解释:义怀 拼音:yì huái
正义的心怀。《文选·张协〈七命〉》:“义怀靡内,化感无外。” 吕延济 注:“王者之义,心怀所感,无内外皆同此无私之意。靡亦无也。”词语解释:义丁 拼音:yì dīng
旧指抗暴自卫的地方组织的兵丁。 宋 文天祥 《己未上皇帝书》:“臣居 庐陵 ,往往有寇警,则乡里又起所谓义丁者。” 明 高启 《广陵孙孝子爱日堂》诗:“城中义丁一百万,坐委沟谿不成用。”词语解释:义类 拼音:yì lèi
(1).善人。《诗·大雅·荡》:“ 文王 曰咨,咨女 殷商 。而秉义类,彊御多懟。” 郑玄 笺:“义之言宜也。类,善。” 马瑞辰 通释:“按,类为善,义亦善。四句谓王用善人,则为羣小所譖毁也。” 唐 柳宗元 《唐故特进南府君睢阳庙碑》:“初据 雍丘 ,谓非要害,将保 江 淮 之臣庶,通南北之奏復,拔我义类,扼於 睢阳 。”或说,犹言邪曲。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两字一义而误解例》:“义与俄通,衺也,説本 王氏 念孙 。类,与‘戾’通。《説文·犬部》:‘戾,曲也。’义类犹言衺曲也。”
(2).文章事物的比义推类。 汉 王充 《论衡·谢短》:“义类所及,故可务知。”《宋书·礼志五》:“《礼记》:‘前有士师,则载虎皮。’乘舆豹尾,亦其义类乎!”《新唐书·柳芳传》:“时国史已送官,不可追刊,乃推衍义类,倣编年法,为《唐历》四十篇,颇有异闻。”词语解释:义声 拼音:yì shēng
德义的名声。 汉 张衡 《东京赋》:“昭仁惠於 崇贤 ,抗义声於 金商 。”《周书·窦毅传赞》:“ 竇毅 忠肃奉上,温恭接下,茂实彰於本朝,义声扬於殊俗。” 董必武 《武昌东湖九女墩》诗:“自求解放入天军,巾幗英雄著义声。”词语解释:义海 拼音:yì hǎi
义理的渊海。喻义理博大精深。 唐 慧净 《和琳法师初春法集之作》:“静言澄义海,发论上词峰。”词语解释:义关 拼音:yì guān
谓通向义理的门户。 唐 皎然 《寄报德寺从上人》诗:“七叶翻章句,时时启义关。”词语解释:义荣 拼音:yì róng
由于修身立德而自然具有的荣誉。《荀子·正论》:“有义荣者,有势荣者;有义辱者,有势辱者。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是荣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谓义荣。” 宋 曾巩 《继祖母朱氏封阆中郡太夫人制诰》:“夫位以德升,礼以位叙,不失其称,兹为义荣。”词语解释:义节 拼音:yì jié
仪节。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主地,法 夏 而王,其道进阴,尊尊而多义节……主地,法文而王,其道进阴,尊尊而多礼文。”词语解释:义趣 拼音:yì qù
意义和旨趣。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辞约则义微” 唐 孔颖达 疏:“文辞约少,则义趣微略。” 宋 苏轼 《书〈楞伽经〉后》:“《楞伽》义趣幽眇,文字简古。”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或六七句意已无餘,末句用飞白法颺开,义趣超远。”词语解释:义战 拼音:yì zhàn
正义的战争。《孟子·尽心下》:“ 春秋 无义战。” 赵岐 注:“《春秋》所载战伐之事,无应王义者也。” 孔颖达 疏:“ 孟子 言 春秋 之世,凡兵之起皆小役大,弱役强,或因怒兴师,或弃礼贪利,未尝有禁暴救乱之义也。” 毛泽东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古人说:‘ 春秋 无义战。’于今帝国主义则更加无义战,只有被圧迫民族和被圧迫阶级有义战。全世界一切由人民起来反对压迫者的战争,都是义战。”词语解释:义髻 拼音:yì jì
旧时妇女作修饰用的假发髻。《新唐书·五行志一》:“ 杨贵妃 常以假鬢为首饰,而好服黄裙。近服妖也。时人为之语曰:‘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 宋 洪迈 《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自外入而非正者曰义……衣裳器物亦然。在首曰义髻。”词语解释:义行 拼音:yì xíng
同“ 仪形 ”。 忠义或节义的行迹。《淮南子·人间训》:“ 无害子 之虑无中於策,谋无益於国,然而心调於君,有义行也。”《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其外亲有谦素义行者,輒假借温言,赏以财位。”《东观汉记·城阳恭王祉传》:“ 荆州 刺史上其义行,拜 庐江 都尉。”
同“ 仪形 ”。 效法。《史记·赵世家》:“中国者……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词语解释:义庄 拼音:yì zhuāng
(1).旧时族中所置的赡济族人的田庄。《宋史·范仲淹传》:“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清 冯桂芬 《复宗法议》:“惟 宋 范文正 创为义庄,今世踵行,列於旌典。”
(2).地方或同乡聚资修建的暂厝棺木的处所。 鲁迅 《彷徨·弟兄》:“后事怎么办呢,连买棺木的款子也不够,怎么能够运回家,只好暂时寄顿在义庄里。”词语解释:义犬 拼音:yì quǎn
三国 吴 时, 襄阳 纪南 人 李信纯 醉卧城外草中,适猎者纵火,火顺风且至。其爱犬曰“黑龙”者,于溪中湿身,周回洒 李 卧处,遂免大难;而犬以往返困乏致毙。 李 醒乃悟,为之恸哭。太守闻而悯之,具棺椁衣衾以葬。后 纪南 有义犬冢,高十余丈。事见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 前蜀 贯休 《行路难》诗之四:“古人尺布犹可缝, 潯阳 义犬令人忆。” 宋 洪迈 《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禽畜之贤,则有义犬、义乌、义鹰、义鶻。”词语解释:义谛 拼音:yì dì
佛教语。犹真谛。 明 归有光 《赠菩提寺坤上人序》:“自是数喜与其徒论説空理,求第一义諦。” 明 李贽 《念佛答问》:“我谓念佛即是第一佛,更不容於念佛之外復觅第一义諦也。”词语解释:义从 拼音:yì cóng
(1). 汉 魏 时称 胡 羌 等少数民族归附朝廷为“义从”。取归义从命之意。《后汉书·西羌传·湟中月氏胡》:“ 湟中 月氏胡 ……又数百户在 张掖 ,号曰 义从胡 。”《后汉书·段熲传》:“ 熲 将兵及 湟中 义从 羌 万二千骑出 湟谷 。”
(2).称由 胡 羌 丁壮组成的军队。《后汉书·邓训传》:“ 湟中 诸 胡 皆言:‘ 汉 家常欲鬭我曹,今 邓使君 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训 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一年》:“﹝ 梁习 ﹞皆礼召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幕府。豪右已尽,次发诸丁强以为义从。”
(3).自愿从军者。《后汉书·公孙瓒传》:“ 瓚 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资治通鉴·汉章帝建初五年》:“帝以 干 为假司马,将弛刑及义从千人就 超 。” 胡三省 注:“义从,自奋愿从行者。”
(4).依附。《宋书·袁豹传》:“居位无义从之徒,在野靡并兼之党。”词语解释:义夫 拼音:yì fū
(1).坚守大义的人。 晋 陆机 《答贾长渊》诗:“雄臣驰騖,义夫赴节。”《晋书·忠义传序》:“陨节苟合其宜,义夫岂吝其没;捐躯若得其所,烈士不爱其存。” 宋 苏舜钦 《乞用刘石子弟》:“烈士义夫,闻之震激。”
(2).情专的男子。 清 李渔 《比目鱼·回生》:“这等説起来,是一对义夫节妇了,可敬,可敬!”词语解释:义主 拼音:yì zhǔ
(1).行合于义的霸主。 汉 贾谊 《新书·胎教》:“ 齐桓公 得 管仲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为义主。”
(2).旧指出钱刻碑的人。 清 蒋超伯 《丽澞荟录·义主》:“ 魏 鲁郡 太守《张猛龙碑》颂后列义主十人,皆其属吏。 魏齐 之世,凡醵金刊石出资者曰主,造象称象主,刊经称经主,劝缘称功德主。此则郡人颂太守之德,事近于义,故称义主。”参见“ 义士 ”。
词语解释:义士 拼音:yì shì
(1).恪守大义、笃行不苟的人。《左传·桓公二年》:“ 武王 克 商 ,迁九鼎于 雒邑 ,义士犹或非之。” 汉 刘向 《列女传·楚接舆妻》:“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 宋 苏轼 《大臣论上》:“天下不幸而无明君,使小人执其权。当此之时,天下之忠臣义士莫不欲奋臂而击之。”
(2).指侠义之士。《战国策·赵策一》:“ 赵襄子 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唐 司空图 《冯燕歌》:“ 魏 中义士有 冯燕 ,游侠 幽 并 最少年。”
(3).旧指出钱赞助刻碑的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阴沟水》:“城东南有一碑,碑文悉破无验,惟碑背故吏姓名尚存: 熹平 元年,义士门生 沛国 萧刘定兴 立。” 清 翟灏 《通俗编·释道》:“ 汉 《曹全碑》阴:义士某千,义士某五百。义士盖但出财之人。今人出财布施皆曰信士。 宋太宗 朝避御名,凡义字皆改为信。今之信士,即 汉 碑所称义士也。”
(4).旧时官吏把其离任后来到其原辖地的士民,称为“义士”。亦称“ 义民 ”。词语解释:义训 拼音:yì xùn
(1).大义的垂训。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曲从义训,以示大顺。”
(2).泛指教诲。 宋 曾巩 《代皇太子免延安郡王第一表》:“而况皇帝陛下处父子之间,常先义训,君臣之际,每狥公言。” 元 郝经 《浑元刘先生哀辞》序:“格言义训,虽屡得闻,而顽钝椎鲁之资,桿棘而不入。”
(3).对字义、词义的解释。别于“音训”、“形训”而言。《新唐书·儒学传上·孔颖达》:“ 颖达 与 颜师古 、 司马才章 、 王恭 、 王琰 受詔撰《五经义训》,凡百餘篇。”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三》:“将欲更 汉氏 也,羣师互有短长,非深於义训,勇於割闻者,不能也。”词语解释:义徒 拼音:yì tú
(1).合时顺俗的人。《庄子·秋水》:“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徒。” 王先谦 集解:“时俗可行,而顺举之者,则世以为义徒。可见贵贱有时。”
(2).犹义兵。《后汉书·傅燮传》:“徐至乡里,率厉义徒,见有道而辅之,以济天下。”《宋书·刘康祖传》:“ 太祖 欲大举北伐, 康祖 以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上以 河北 义徒并起,若顿兵一周,沮向义之志,不许。”
(3).指义附。《晋书·祖逖传》:“宾客、义徒,皆暴桀勇士。”参见“ 义附 ”。
词语解释:义附 拼音:yì fù
两晋 南北朝 时世族豪门的依附者。《宋书·蔡兴宗传》:“且公门徒、义附,并三 吴 勇士,宅内奴僮,人有数百。”《陈书·沉众传》:“及 景 ( 侯景 )围 臺城 , 众 率宗族及义附五千餘人入援京邑。”词语解释:义女 拼音:yì nǚ
(1).非己所生而抚养或收认的女儿。 元 乔吉 《两世姻缘》第三折:“小娘子本为义女,他却诈作亲生。”《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我举眼无亲,见了你,如见我女儿一般。你做我的义女肯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四回:“我是当女儿嫁的。不信,你到他家去查那婚帖。我们写的是义女,不是甚么鸦头。”
(2).行义助人的女子。《镜花缘》第二六回回目:“遇强梁义女怀德,遭大厄灵鱼报恩。”词语解释:义塾 拼音:yì shú
旧时不收学费的私塾。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双砚堂》:“创义塾以淑后进。”《清史稿·食货志一》:“三屯各建义塾课幼丁。”词语解释:义意 拼音:yì yì
意义。《诗·小雅·伐木序》 唐 孔颖达 疏:“是此篇皆有义意。”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凡字异而意同者,不可概用之,宜分乎彼此,此先声律而后义意。” 清 戴名世 《吴他山诗序》:“虽其辞为方言鄙语,而亦时有义意之存。”词语解释:义子 拼音:yì zǐ
(1).即义儿。《儒林外史》第二五回:“立过继文书 倪霜峰 ,今将第六子 倪廷璽 ,年方一十六岁,因日食无措,夫妻商议,情愿出继与 鲍文卿 名下为义子。” 清 李渔 《玉搔头·括要》:“在下皇帝义子左军都督 朱彬 是也。”参见“ 义儿 ”。
(2).套盒的内盒。 宋 洪迈 《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合中小合子曰义子。”
词语解释:义儿 拼音:yì ér
(1).无血缘关系而收认为子者。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 韩公 奇而观之,益亲厚之,约( 安禄山 )为义儿而加荐宠焉。”《三国志平话》卷上:“当日,太师( 董卓 )领军兵五十餘万,战将千员,左有义儿 吕布 。”
(2).晚 唐 诸藩镇主帅,多养勇武善战者为义儿,至 五代 其风益烈。《旧唐书·高开道传》:“ 开道 亲兵数百人,皆勇敢士也,号为义儿。”《新五代史》有《义儿传》。词语解释:义教 拼音:yì jiào
仁义的教化。《晋书·李充传》:“惧后进惑其如此,将越礼弃学,而希无为之风;见义教之杀,而不观其隆矣。”词语解释:义租 拼音:yì zū
封建时代向民间征收的额外租粮。《宋书·柳元景传》:“ 元景 方督义租,并上驴马,以为运粮之计。”《隋书·食货志》:“率人一牀,调绢一疋,绵八两,凡十斤绵中,折一斤作丝,垦租二石,义租五斗。奴婢各准良人之半。牛调二尺,垦租一斗,义租五升。垦租送臺,义租纳郡,以备水旱。”词语解释:义社 拼音:yì shè
旧谓立社以奉无主之魂者。 宋 洪迈 《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与众共之曰义,义仓、义社、义田、义学、义役、义井之类是也。”词语解释:义男儿 拼音:yì nán ér
元 代俗语。情夫。 元 无名氏 《黄花峪》第一折:“[ 蔡衙内 白:]‘你问那秀才,借他浑家来与我递三杯酒,叫我三声义男儿,我便上马。’” 元 无名氏 《十探子》第一折:“[ 葛彪 白:]‘我恰纔著伴当来説,借那壁姐姐替我把一杯酒儿,叫我三声义男儿,我便去也。’”词语解释:义男 拼音:yì nán
犹义儿。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改史》:“ 钟绍京 为宰相,而称义男於 杨勖 之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林氏》:“母家有义男,业配之。”词语解释:义渠 拼音:yì qú
古代民族名。 西戎 之一。也作“仪渠”。分布于 岐山 、 泾水 、 漆水 以北今 甘肃 庆阳 及 泾川 一带。 春秋 时势力强大,自称为王,有城郭。地近 秦国 ,与 秦 时战时和。 周赧王 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为 秦 所并,以其地置 北地郡 。见《逸周书·王会》、《史记·秦本纪》。词语解释:义浆 拼音:yì jiāng
(1).旧时施舍行人的浆水。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山高八十里,上无水,公汲水作义浆於坂头,行者皆饮之。” 元 郑廷玉 《看钱奴》第三折:“你不肯冬三月开暖堂,你不肯夏三月捨义浆。”
(2).将多种食料或物质搀合于水而成的浆汁。 宋 洪迈 《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合众物为之,则有义浆、义墨、义酒。”词语解释:义疾 拼音:yì jí
肺痨的别称。 宋 陶穀 《清异录·义疾》:“他疾惟一臟受病,劳瘵则异矣,次第传变,五臟百脉俱伤并絶,然后奄丧。人死则有虫出,中者病如前人,非死不已。一传十,十传百,展转无穷,故号义疾。”词语解释:义甲 拼音:yì jiǎ
弹拨乐器所用的一种工具,装于指端。 明 杨慎 《艺林伐山·系爪义甲》:“妓女以鹿角琢为爪,以弹筝,曰繫爪。 梁简文帝 《筝诗》:‘停絃时繫爪,息吹治唇朱。’又曰义甲。 唐 刘言史 诗:‘迸却玻璃义甲声。’”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今之工琴者类不畜爪,但搊筝则繫义甲。” 清 沉雄 《古今词话》:“义甲,弹筝所以护甲者,如假髻曰义髻,篴有义嘴,皆外也。”词语解释:义说 拼音:yì shuō
为古书作注而阐明其义。 三国 魏 何晏 《〈论语集解〉序》:“近故司空 陈羣 、太常 王肃 、博士 周生烈 ,皆为义説。” 邢昺 疏:“谓作注而説其义,故云义説。”词语解释:义让 拼音:yì ràng
基于大义的谦让。《后汉书·皇后纪上·光烈阴皇后》:“以贵人有母仪之美,宜立为后,而固辞弗敢当,列於媵妾。朕嘉其义让。”《后汉书·窦宪传》:“ 宪 以前太尉 邓彪 有义让,先帝所敬,而仁厚委随,故尊崇之。”词语解释:义蕴 拼音:yì yùn
精深的含义。 清 陈确 《死节论》:“ 孔 序逸民, 孟 曰清圣,推求义藴,二子生平,尽於此矣。”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微子篇六》:“读书最忌先立一意,随处插入作案,举一废百,而圣人高明广大之义藴隐矣。” 清 章学诚 《校雠通义·汉志六艺》:“美善无可復加,惧其久而失传,故作《彖》、《象》、《文言》诸传以中其义藴。”词语解释:义色 拼音:yì sè
庄重的容色。《随园诗话》卷九引 清 潘立亭 《偶成》诗:“义色少姚佚,吉词无淫颇。”词语解释:义脉 拼音:yì mài
文辞的意义和脉络。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若统绪失宗,辞味必乱。义脉不流,则偏枯文体。”词语解释:义郎 拼音:yì láng
对人家儿子的美称。例如:不嫁义郎体。——《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