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乞与 拼音:qǐ yǔ
给与。《南史·宋江夏文献王义恭传》:“奢侈无度,不爱财宝,左右亲幸,一日乞与,或至一二百万;小有忤意,輒追夺之。” 唐 罗隐 《江南》诗:“垂衣端拱浑閒事,忍把江山乞与人。” 宋 陆游 《江渎池纳凉》诗:“天公作意怜覊客,乞与今年一夏凉。”词语解释:乞食 拼音:qǐ shí
(1).乞讨食物。《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重耳 ﹞乞食於野人,野人与之块。” 唐 李公佐 《谢小娥传》:“因流转乞食至 上元县 ,依 玅果寺 尼 净悟 之室。” 元 张国宾 《薛仁贵》第一折:“想当日 韩元帅 乞食那漂母。” 吴梅 《检点》诗之二:“ 熙载 心怀宁乞食, 樊南 词赋尚佣书。”
(2).方言。讨饭的人。 清 梁章鉅 《称谓录·乞食》:“乞丐, 闽 省呼之为乞食。”词语解释:乞取 拼音:qǐ qǔ
(1).求得。 唐 王建 《乞竹》诗:“乞取池西三两竹,房前栽著病时看。” 宋 范仲淹 《依韵答青州富资政见寄》:“故人待看调元后,乞取优游老 洛阳 。” 清 陈维崧 《沁园春·留别韩闻西》词:“百年几度佳辰,且乞取溪山自在身。”
(2).请求釆取。《宋史·礼志二七》:“乞取旧例裁定酌中之数,以为永式。”
(3).勒索。 宋 苏辙 《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州县曹吏乞取不貲。” 宋 庄绰 《鸡肋编》卷中:“有 白马洞 繆罗 者杀保正,怒其乞取。”词语解释:乞身 拼音:qǐ shēn
古代以作官为委身事君,故称请求辞职为乞身。语本《史记·张仪列传》:“今 齐王 甚憎 仪 , 仪 之所在,必兴师伐之,故 仪 愿乞其不肖之身之 梁 , 齐 必兴师伐之。”《东观汉记·张况传》:“时年八十,不任兵马,上疏乞身。” 宋 苏轼 《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诗次韵》:“故山桃李半荒榛,粗报君恩便乞身。” 清 吴伟业 《送何省斋》诗:“总未涉世深,止知乞身易。”词语解释:乞巧 拼音:qǐ qiǎo
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綵缕,穿七孔鍼,或以金银鍮石为鍼,陈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於瓜上则以为符应。” 唐 林杰 《乞巧》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二折:“秋乞巧穿针会玉仙,冬赏雪观梅到玳筵。” 欧阳山 《三家巷》三:“这七月七日是女儿的节日,所有的女孩子家都要独出心裁,做出一些奇妙精致的巧活儿,在七月初六晚上拿出来乞巧。”词语解释:乞米 拼音:qǐ mǐ
(1).索取粮米。《陈书·宗元饶传》:“ 合州 刺史 陈褒 赃污狼藉,遣使就渚歛鱼,又於六郡乞米,百姓甚苦之。” 黄人 《〈小说林〉发刊词》:“海内文豪,既各变其索缣乞米之方针,运其高髻多脂之方略。”
(2).求米;讨米。 唐 杜甫 《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乞米烦佳客,钞诗听小胥。” 清 《乞米妇》诗:“乞米妇,形欒欒。与钱不肯受,乞米声悲酸。”
(3).见“ 乞米帖 ”。
词语解释:乞米帖 拼音:qǐ mǐ tiē
(1). 唐 代大书法家 颜真卿 向 李太保 借米的信。又称《与李太保帖》。 宋 陆游 《寓叹》诗:“临成《乞米帖》,看入借车诗。” 清 赵翼 《题文信国手札》:“ 鲁公 《乞米帖》,但为举家艰旅食。”亦省作“ 乞米 ”。 宋 苏轼 《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之二:“忍饥看书泪如洗,至今 鲁公 餘《乞米》。” 明 汤显祖 《题静庵僧卷十绝》之十:“拚书《乞米》江南帖,付与拈花黄石函。”
(2).戏称向人借贷的书牍。 宋 庄绰 《鸡肋编》卷上:“先公 元祐 中为尚书郎,时 黄鲁直 在馆中,每月常以史院所得笔墨来易米报谢,积久尺牘盈轴,目之为乞米帖。”词语解释:乞灵 拼音:qǐ líng
求助于神灵或某种权威。《左传·哀公二十四年》:“寡君欲徼福於 周公 ,愿乞灵於 臧氏 。” 杜预 注:“以 臧氏 世胜 齐 ,故欲乞其威灵。” 宋 陆游 《出游》诗:“拔山意气今何在,犹有遗祠可乞灵。” 清 冯桂芬 《〈关帝觉世真经阐化编〉序》:“不特乞灵邀福之谓,亦实有惧冥诛而恶念为之衰息者。” 鲁迅 《野草·这样的战士》:“他毫无乞灵于牛皮和废铁的甲胄;他只有自己,但拿着蛮人所用的,脱手一掷的投枪。”词语解释:乞骸 拼音:qǐ hái
见“ 乞骸骨 ”。
词语解释:乞骸骨 拼音:qǐ hái gǔ
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臣愚不能復治 东阿 ,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汉书·赵充国传》:“ 充国 乞骸骨,赐安车駟马,黄金六十斤,罢就第。”《明史·钱习礼传》:“復上章乞骸骨,乃得归。”亦省作“ 乞骸 ”。 汉 荀悦 《汉纪·哀帝纪下》:“大司空 彭宣 见 莽 专权,乞骸。” 唐 权德舆 《送崔谕德致政东归》诗:“乞骸归故山,累疏明深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司马》:“后司马乞骸归,塞上復警。”词语解释:乞怜 拼音:qǐ lián
求人怜悯、帮助。 唐 韩愈 《应科目与人书》:“俛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其虎见 勤自励 到来,把前足跪地,俯首弭耳,口中作声,似有乞怜之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乔女》:“大困,则乞怜其母。” 老舍 《骆驼祥子》十九:“﹝ 祥子 ﹞只好无聊的,乞怜的,要向 虎妞 说几句话。”词语解释:乞火 拼音:qǐ huǒ
(1).求取火种。《淮南子·览冥训》:“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 唐 王维 《游悟真寺》诗:“买香燃緑桂,乞火踏红莲。” 清 吴伟业 《堇山儿》诗:“父言急去牵儿衣,母言乞火为儿炊作糜。”
(2).《汉书·蒯通传》:“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緼请火於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鬭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故里母非谈説之士也,束緼乞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有相感,事有适可。臣请乞火於 曹相国 。”后因用“乞火”为向人说情、推荐的典故。 唐 杜牧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荐 衡 昔日知 文举 ,乞火无人作 蒯通 。” 宋 徐铉 《吴王陇西公墓志铭》:“投杼致慈亲之惑,乞火无里妇之辞。” 清 谈迁 《北游录·纪闻上》:“侧足含吝,乞火絶望於邻姬;曳尾怀安,热中久冷於渔父。”词语解释:乞墦 拼音:qǐ fán
《孟子·离娄下》:“﹝ 齐 人﹞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饜足之道也。”谓向祭墓者乞求所馀酒肉。后以“乞墦”指乞求施舍。 宋 苏轼 《送安节》诗之十:“乞墦何足羡,负米可忘艰。” 金 申万全 《病中遣怀》诗:“画家功名元有命,乞墦富贵果何心。”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今夫人人尽知求富贵利达者之为乞墦矣。”词语解释:乞儿 拼音:qǐ ér
(1).行乞的人。《列子·黄帝》:“ 范氏 门徒路遇乞儿马医,弗敢辱也。” 宋 范成大 《请息斋书事》诗之三:“聚蚋醯边闹似雷,乞儿争背向寒灰。”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牌楼高二十丈……下栖乞儿数百。” 郭沫若 《上海的清晨》诗:“坐汽车的富儿们在中道驱驰,伸手求食的乞儿们在路旁徙倚。”
(2).求子。《南齐书·张敬儿传》:“﹝ 敬儿 ﹞於 新林 慈姥庙 为妾乞儿呪神。”词语解释:乞归 拼音:qǐ guī
(1).请求辞职回乡。《三国志·蜀志·张翼传》“高祖父司空 浩 ,曾祖父 广陵 太守 纲 ,皆有名迹” 裴松之 注引《续汉书》:“ 婴 曰:‘乞归故业,不愿以秽名污明时也。’” 唐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乞归优詔许,遇我宿心亲。” 宋 陆游 《答胡吉州启》:“伏以累疏乞归,既拜赐骸之命。”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国初乙酉 江 南解元 张湘晓 九徵 ,视学 河南 乞归。”
(2).请求交给。《魏书·卢昶传》:“负辱朝命,罪宜万死,乞归司寇,伏听斧鉞。”词语解释:乞闲 拼音:qǐ xián
请求辞职。《三国演义》第十一回:“ 刘公 乃帝室之胄,德广才高,可领 徐州 。老夫情愿乞閒养病。”词语解释:乞言 拼音:qǐ yán
(1).古代帝王及其嫡长子养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以便向他们求教,叫乞言。《礼记·文王世子》:“凡祭与养老乞言合语之礼,皆小乐正詔之於东序。” 郑玄 注:“养老乞言,养老人之贤者,因从乞善言可行者也。”《晋书·王祥传》:“天子幸太学,命 祥 为三老。 祥 南面几杖,以师道自居。天子北面乞言, 祥 陈明王圣帝君臣政化之要以训之。” 唐 颜真卿 《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方崇乞言之典,以极师臣之敬。”
(2).泛指请求教言。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倾下以纳忠,闻逆耳而不讳,广乞言於诽谤,虽委抑而不距。” 唐 王维 《大德净觉禅师碑铭序》:“乞言于无説,请益于又损。”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下:“ 萧閒 自 镇阳 还兵府,赠离筵乞言者云……” 清 姚莹 《从祖惜抱先生行状》:“知先生不再出矣;临行乞言,先生曰:‘诸君皆欲读人未见之书,某则愿读人所常见书耳。’”词语解释:乞邻 拼音:qǐ lín
求助于邻人。语出《论语·公冶长》:“孰谓 微生高 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宋 张耒 《南征赋》:“夷予灶使不得炊兮,余犹可以乞邻。” 明 李东阳 《题王维诗意画》诗:“村烟多乞邻,饁餉常及午。”词语解释:乞命 拼音:qǐ mìng
(1).请求宽宥生命。 汉 牟融 《理惑论》:“ 武王 居病, 周公 乞命, 仲尼 有疾, 子路 请祷。”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宁寺》:“ 永安 年中, 胡 杀猪,猪忽唱乞命,声及四邻。”《三国演义》第二八回:“ 郭常 之子拜伏乞命, 关公 曰:‘吾看汝父之面,饶你性命。’”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妇叩头乞命,但言知悔。”
(2).请求命令。《明史·左懋第传》:“必用臣经理,则乞命 弘范 同 绍愉 出使,而假臣一旅,偕 山东 抚臣收拾 山东 以待。”词语解释:乞化 拼音:qǐ huà
(1).行乞。 元 李文蔚 《圯桥进履》第二折:“见如今沿门乞化,抵多少日转他那千阶,也是我命里合该。”《三侠五义》第二十回:“将此银拿去……不要沿街乞化了。”
(2).化缘。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三折:“俺本是出家人,便乞化何妨?”《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不上一年已访得这叫夜僧人在 寧国府 地方乞化。”词语解释:乞假 拼音:qǐ jiǎ
(1).借贷。《礼记·内则》:“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 宋 陆游 《读王摩诘诗赋古风》之十:“住久邻好深,百事通乞假。”
(2).请托。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 杜篤 乞假无厌, 路粹 隘狭已甚。”
请假。《史记·高祖本纪》“常告归之田” 司马贞 《索隐》引 三国 吴 韦昭 曰:“告,请归乞假也。” 唐 杜牧 《祭故处州李使君文》:“我有家事,乞假南来。” 宋 陆游 《病中戏书》诗:“免从官乞假,且喜是闲身。”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七:“予性澹於名利, 嘉庆 甲戌,馆选后,乞假出都,已无仕宦之志。”词语解释:乞米帖 拼音:qǐ mǐ tiē
(1). 唐 代大书法家 颜真卿 向 李太保 借米的信。又称《与李太保帖》。 宋 陆游 《寓叹》诗:“临成《乞米帖》,看入借车诗。” 清 赵翼 《题文信国手札》:“ 鲁公 《乞米帖》,但为举家艰旅食。”亦省作“ 乞米 ”。 宋 苏轼 《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之二:“忍饥看书泪如洗,至今 鲁公 餘《乞米》。” 明 汤显祖 《题静庵僧卷十绝》之十:“拚书《乞米》江南帖,付与拈花黄石函。”
(2).戏称向人借贷的书牍。 宋 庄绰 《鸡肋编》卷上:“先公 元祐 中为尚书郎,时 黄鲁直 在馆中,每月常以史院所得笔墨来易米报谢,积久尺牘盈轴,目之为乞米帖。”词语解释:乞人 拼音:qǐ rén
(1).讨饭的人;乞丐。《孟子·告子上》:“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南齐书·武陵昭王曅传》:“冬月道逢乞人,脱襦与之。” 清 唐甄 《潜书·远谏》:“万乘之主,求为道路之乞人而不可得也。”
(2).求人。 唐 张籍 《赠王司马》诗:“藏得宝刀求主带,调成骏马乞人骑。” 唐 曹邺 《代班姬》诗:“常嫌鬢蝉重,乞人白玉釵。”词语解释:乞饭 拼音:qǐ fàn
讨饭。 汉 王充 《论衡·纪妖》:“ 晋 公子 重耳 失国,乏食於道,从耕者乞饭。” 唐 王维 《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诗:“乞饭从 香积 ,裁衣学水田。” 宋 黄庭坚 《和答魏道辅寄怀》诗之十:“瓢空且乞饭,儿寒教补破。”词语解释:乞觅 拼音:qǐ mì
讨取。 宋 苏轼 《论积欠状》:“纵使尽依十料,吏卒乞觅,必不肯分料少取。”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娶妇》:“迎客先回至儿家门,从人及儿家人乞觅利市钱物花红等,谓之‘栏门’。”词语解释:乞骸骨 拼音:qǐ hái gǔ
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臣愚不能復治 东阿 ,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汉书·赵充国传》:“ 充国 乞骸骨,赐安车駟马,黄金六十斤,罢就第。”《明史·钱习礼传》:“復上章乞骸骨,乃得归。”亦省作“ 乞骸 ”。 汉 荀悦 《汉纪·哀帝纪下》:“大司空 彭宣 见 莽 专权,乞骸。” 唐 权德舆 《送崔谕德致政东归》诗:“乞骸归故山,累疏明深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司马》:“后司马乞骸归,塞上復警。”词语解释:乞借 拼音:qǐ jiè
求借。 唐 曹唐 《病马》诗之四:“欲将鬃鬣重剪裁,乞借 新城 利铰刀。” 宋 陆游 《花时遍游诸家园》诗:“緑章夜奏 通明殿 ,乞借春阴护海棠。” 清 马建忠 《借债以开铁道说》:“遇有乞借,则借之人不可胜数,借之银不可胜用。”词语解释:乞求 拼音:qǐ qiú
(1).请求;祈求。《三国志·蜀志·张嶷传》:“在郡十五年,邦域安穆。屡乞求还,乃徵诣 成都 。”《宋书·刘义庆传》:“太白星犯右执法, 义庆 惧有灾祸,乞求外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李伯言》:“异乡之鬼,思践故土,恐关隘阻隔,乞求路引。”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五章:“伸出乞求的手,望着冷若冰霜的面孔,那种愤不欲生的滋味没有刻到你心里吗?”
(2).希望;期望。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 惠生 既在远国,恐不吉反,遂礼神塔,乞求一验。” 唐 王建 《宫词》诗之八:“只恐他时身到此,乞求恩赦得还家。”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一折:“乞求的两个孩儿学成文武艺,一心待货与帝王家。” 明 冯惟敏 《不伏老》第一折:“叹身在 长安 都是客,乞求的 曲江 宴早排, 上林 花早开,眼见的九重春色自天来。”词语解释:乞丐 拼音:qǐ gài
亦作“ 乞丐 ”。 见“ 乞丐 ”。
亦作“ 乞丐 ”。 给予;施与。《汉书·朱买臣传》:“待詔公车,粮用乏,上计吏卒更乞匄之。”《陈书·新安王伯固传》:“ 伯固 性嗜酒,而不好积聚,所得禄俸,用度无节,酣醉以后,多所乞丐。”词语解释:乞巧楼 拼音:qǐ qiǎo lóu
乞巧的彩楼。 唐 王建 《宫词》之九二:“每年宫女穿针夜,勅赐诸亲乞巧楼。”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卷下:“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嬪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谓之乞巧楼。”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七夕》:“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綵楼于庭,谓之乞巧楼。” 明 梁辰鱼 《普天乐·咏时序悼亡》曲:“羡谁家乞巧楼头,笑声喧玉倚香隈。”参见“ 乞巧 ”。
词语解释:乞巧 拼音:qǐ qiǎo
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綵缕,穿七孔鍼,或以金银鍮石为鍼,陈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於瓜上则以为符应。” 唐 林杰 《乞巧》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二折:“秋乞巧穿针会玉仙,冬赏雪观梅到玳筵。” 欧阳山 《三家巷》三:“这七月七日是女儿的节日,所有的女孩子家都要独出心裁,做出一些奇妙精致的巧活儿,在七月初六晚上拿出来乞巧。”词语解释:乞降 拼音:qǐ xiáng
(1).请求降低。《魏书·张彝传》:“敢缘斯义,乞降臣位一阶。”《旧唐书·郭子仪传》:“﹝ 子仪 ﹞诣闕请罪,乞降官资,乃降为左僕射,餘如故。”
(2).请求降下。 三国 魏 阮籍 《奏记诣曹爽》:“乞降期会,以避清路。”《魏书·尒朱荣传》:“追荣褒德,谓之不朽,乞降天慈,微申私责。”《三国演义》第八十回:“ 华歆 奏曰:‘……乞降明旨,安置 刘氏 于何地?’”
请求投降。《东观汉纪·穆宗纪》:“单于乞降。”《晋书·宣帝纪》:“ 权 遣使乞降,上表称臣。” 宋 苏轼 《昆阳城赋》:“方其乞降而未获,固已变色而惊悔。”《说岳全传》第十四回:“乞降者万餘,杀死者不计其数。”词语解释:乞祠 拼音:qǐ cí
(1). 宋 时,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者,请求赐予“奉祠”之职,以享受其俸禄。 宋 陆游 《与汪郎中启》:“去 蜀 归 吴 ,已侵寻於晚境;乞祠得郡,尚记録於明时。”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洪君畴》:“乃令堂自陈乞祠,除职予郡。”
(2).指自请退职。 陶牧 《偕吴门诸寓公探梅邓尉作》诗:“便欲乞祠从 邓尉 ,落英长与荐氍毹。”词语解释:乞师 拼音:qǐ shī
请求出兵援助。《春秋·成公十七年》:“ 晋侯 使 荀罃 来乞师。”《晋书·外戚传·褚裒》:“时 石季龙 新死,其国大乱,遗户二十万口渡 河 ,将归顺,乞师救援。”《清史稿·李定国传》:“ 定国 自 景线 走 猛腊 ,遣将入 车里 、 暹罗 诸国乞师。”词语解释:乞索 拼音:qǐ suǒ
(1).犹乞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康僧渊 初过 江 ,未有知者,恒周旋市肆,乞索以自营。”《资治通鉴·唐肃宗乾元元年》:“ 泉明 诣亲故乞索,随所得多少赎之。” 元 王恽 《觅风字歙砚诗赠侍其府尹》:“书生乞索态,殆是心贪邪?”
(2).化缘。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崇真寺》:“詔不听持经像沿路乞索。”
(3).索取。 宋 叶适 《宋武翼邵君墓志铭》:“场监至贱也,走书乞索日至。”词语解释:乞盟 拼音:qǐ méng
(1).请求参加盟约。《春秋·僖公八年》:“春王正月,公会王人、 齐侯 、 宋公 、 衞侯 、 许男 、 曹伯 、 陈世子款 盟于 洮 。 郑伯 乞盟。”
(2).向敌国求和。《新唐书·北狄传·契丹》:“ 契丹 乃乞盟,献良马求牧地, 仁恭 许之。” 宋 陆游 《德勋庙碑》:“ 河 洛 将平,虏畏乞盟。”词语解释:乞墅 拼音:qǐ shù
给予别墅。语出《晋书·谢安传》:“ 安 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 玄 围棊赌别墅。 安 常棊劣於 玄 ,是日 玄 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 安 顾谓其甥 羊曇 曰‘以墅乞汝。’” 唐 李商隐 《五言述德抒情诗》:“过庭多令子,乞墅有名甥。”词语解释:乞银 拼音:qǐ yín
鲜卑 语称马。 宋 文同 《骢马》诗:“鬐鬣拥如云,西人号乞银。”词语解释:乞麾 拼音:qǐ huī
谓求任地方长官。 宋 苏辙 《送李钧郎中》诗:“东南乞麾尚可得,白首谁念家无甔。”词语解释:乞活 拼音:qǐ huó
(1).到有粮之地就食求生。《晋书·东海王越传》:“初, 东嬴公 腾 之镇 鄴 也。携 并州 将 田甄 、 甄 弟 兰 ……等部众万餘人至 鄴 ,遣就穀 冀州 ,号为乞活。”
(2).逃亡求食的饥民。《晋书·石季龙载记下》:“ 农 惧,率骑百餘奔 广宗 ,率乞活数万家保于 上白 。”《宋书·王镇恶传》:“时有一人 邵平 ,率部曲及 并州 乞活一千餘户屯城南。”《资治通鉴·晋恭帝元熙元年》:“有 司马文荣 者,帅乞活千餘户屯 金墉 城南。” 胡三省 注:“ 惠帝 时, 并州 饥荒,其吏民随 东燕王 腾 东下,号曰乞活,是后,流徙逐粮者,亦曰乞活。”
(3).传说中的巨人。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 僬侥氏 三尺,短之至也……若 翁仲 、 巨毋霸 、 苻秦 、 乞活 、 夏默 等,长不能过二丈。”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 苻秦 、 乞活 、 夏默 等,啖肉三十餘斤,其人长至二丈。”词语解释:乞退 拼音:qǐ tuì
请求辞职。《宋书·谢晦传》:“臣 羡之 总録百揆,翼亮三世,年耆乞退。” 明 文徵明 《跋东坡学士院批答》:“后乃同知枢密乞退时所答,当在二首之前,不知何故,反列於后。”词语解释:乞籴 拼音:qǐ dí
求买粮食。《左传·僖公十三年》:“冬, 晋 荐饥,使乞糴于 秦 。”《新五代史·杂传·罗绍威》:“ 梁太祖 将攻 晋 ,乞糴于 弘信 。”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一三:“我方乞糴忽诵此,箴铭磊落肝脾虚。”词语解释:乞和 拼音:qǐ hé
求和。《梁书·侯景传》:“ 景 自岁首以来乞和,朝廷未之许,至是事急乃听焉。”《旧唐书·张延赏传》:“﹝ 李晟 ﹞大败 吐蕃 , 结赞 仅免,数遣使乞和。”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 拿破仑 大挫 普鲁士 军,翌年七月, 普鲁士 乞和,为从属之国。”词语解释:乞恩 拼音:qǐ ēn
乞求施恩。《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孤不能承前君之制,修德自守,亡众栖於 会稽 之山,请命乞恩。”《三国志·魏志·明帝纪》:“非谋反及手杀人,亟语其亲治,有乞恩者,使与奏当文书俱上,朕将思所以全之。” 明 钱澄之 《胡星卿茅屋歌》:“夺爵犹加主国号,上书乞恩无不报。”词语解释:乞如愿 拼音:qǐ rú yuàn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十:“有商人过 清湖 ,见 清湖君 ,君问所须,商曰:‘但乞如愿。’君许之,果得一婢, 如愿 即其名也。商有所求,悉能致之。后因正旦, 如愿 晚起,商人挞之,走入粪壤中不见。今人正旦,以细绳繫绵人投粪扫中,云乞如愿。”后用为典故。 宋 黄庭坚 《常父答诗有煎点径须烦绿珠之句复次韵戏答》:“政当为公乞 如愿 ,作书远寄 宫亭湖 。” 元 揭傒斯 《小孤山次韵》:“ 丰城 客子无一钱,但当作诗乞 如愿 。”参阅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四、《太平广记》卷二九二引《博异录·欧明》。词语解释:乞火人 拼音:qǐ huǒ rén
指推荐贤士的人。 唐 杜牧 《寄崔钧》诗:“白惭埽门士,谁为乞火人?”参见“ 乞火 ”。
词语解释:乞火 拼音:qǐ huǒ
(1).求取火种。《淮南子·览冥训》:“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 唐 王维 《游悟真寺》诗:“买香燃緑桂,乞火踏红莲。” 清 吴伟业 《堇山儿》诗:“父言急去牵儿衣,母言乞火为儿炊作糜。”
(2).《汉书·蒯通传》:“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緼请火於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鬭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故里母非谈説之士也,束緼乞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有相感,事有适可。臣请乞火於 曹相国 。”后因用“乞火”为向人说情、推荐的典故。 唐 杜牧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荐 衡 昔日知 文举 ,乞火无人作 蒯通 。” 宋 徐铉 《吴王陇西公墓志铭》:“投杼致慈亲之惑,乞火无里妇之辞。” 清 谈迁 《北游录·纪闻上》:“侧足含吝,乞火絶望於邻姬;曳尾怀安,热中久冷於渔父。”词语解释:乞贷 拼音:qǐ dài
求讨;求借。《史记·孔子世家》:“游説乞贷,不可以为国。”《梁书·任昉传》:“ 昉 不治生产,至乃居无室宅。世或讥其多乞贷。” 宋 陆游 《村饮》诗:“盐醯乞贷寻常事,恼乱比邻莫愧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细柳》:“村中有货美材者,女不惜重直致之,价不能足,又多方乞贷於戚里。”词语解释:乞哀 拼音:qǐ āi
乞求哀悯、饶恕。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五:“﹝ 韩子 、 王子 、 刘子 ﹞备三牲,诣庙谢罪乞哀。”《三国演义》第十五回:“乞哀 吕布 无人救,駡贼 张辽 反得生。” 章炳麟 《商鞅》:“庸渠若 弘 汤 之徒,专乞哀于人主,藉其苛细行佞媚之术者乎?”词语解释:乞寒 拼音:qǐ hán
亦作“ 乞寒胡 ”。亦作“ 乞寒泼胡 ”。 古代外来杂戏。《周书·宣帝纪》:“御 正武殿 ,集百官及宫人内外命妇,大列妓乐,又纵 胡 人乞寒,用水浇沃为戏乐。”《新唐书·韩朝宗传》:“今乞寒胡非古不法,无乃为狄?”《新唐书·张说传》:“乞寒泼胡,未闻典故,裸体跳足,汩泥挥水,盛德何观焉。”词语解释:乞子 拼音:qǐ zǐ
(1).求子嗣。《三国志·魏志·曹爽传》“著述凡数十篇” 裴松之 注引 晋 皇甫谧 《列女传》:“ 爽 从弟 文叔 ,妻 譙郡 夏侯文寧 之女,名 令女 。 文叔 早死,服闋,自以年少无子,恐家必嫁己,乃断髮以为信…… 司马宣王 闻而嘉之,听使乞子字养,为 曹氏 后,名显于世。” 晋 周处 《风土记》:“便拜而乞愿:乞富、乞寿、乞子。惟得乞一,不得兼求。”
(2).求乞的人。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明 之末世,五遭倾覆。一命之士,文学之儒,无不建义旗以抗仇敌者。下至贩夫乞子,儿童走卒,执志不屈,而仰药剚刃以死者,不可胜计也。”
(3).詈词。《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四年》:“ 知训 尝召兄弟饮。 知誥 不至, 知训 怒曰:‘乞子不欲酒,欲剑乎!’”词语解释:乞外 拼音:qǐ wài
指京官请求到地方任职。 清 吴伟业 《赠家园次湖州守五十韵》:“乞外名都重,分符宠命仍。”词语解释:乞养 拼音:qǐ yǎng
(1).请求供养。 宋 曾巩 《库部员外郎知临江军范君墓志铭》:“以乞养太夫人,得监 江寧府 盐税。”
(2).收养;过继。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二折:“这一个小厮,必是你乞养来的螟蛉之子,不着疼热,所以着他偿命。”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土司·土官承袭》:“武官袭替,例有貲为凭,其纪载生时邻佑,及收生妇人甚详,盖防异姓假冒,及乞养之溷也。” 明 朱国桢 《涌幢小品·宗案》:“王母 平氏 ,妃 周氏 ,同其妻妾子,乞养异姓男女,冒封,紊乱宗支,罪恶深重。”
(3).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公出将入相,以忠勋爵至上公,而余乞养还山,卖文为活。” 清 姚莹 《朝议大夫刑部郎中加四品衔从祖惜抱先生状》:“先生乃决意去,遂乞养归里。”词语解释:乞良 拼音:qǐ liáng
见“ 乞两 ”。
词语解释:乞两 拼音:qǐ liǎng
亦作“ 乞良 ”。 犹悲痛,凄凉。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二折:“不争夫人死呵,枉乞两的两个小冤家不快,那凄凉日月索躭捱。”词语解释:乞请 拼音:qǐ qǐng
(1).乞讨。《管子·乘马数》:“猛毅之人淫暴,贫病之民乞请。”《管子·山权数》:“天毁埊凶旱水泆,民无入於沟壑乞请者也。”
(2).请求。 汉 关汉卿 《裴度还带》第三折:“先生为何如此惊嘆,必有其情,乞请知之。”词语解释:乞相 拼音:qǐ xiāng
见“ 乞儿相 ”。
词语解释:乞儿相 拼音:qǐ ér xiāng
寒酸相。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晏元献》:“《青箱杂记》亦载此事,乃 元献 云此诗乃乞儿相,未尝识富贵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沂水秀才》:“丽人在坐,投以芳泽,置不顾,而金是取,是乞儿相也。”亦省作“ 乞相 ”。 邹韬奋 《萍踪寄语》四一:“看到他长袍底下衣服的破烂不堪,以及他那副乞相,才知道他原来是装着‘大学教授’架子的叫化子。”词语解释:乞讨 拼音:qǐ tǎo
(1).索取。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补兵足食事宜》:“各关夷人乞讨无时,旬抚月尝,悉出穷军。”
(2).求乞。 丁玲 《松子》:“他们找不到一点事做,也找不到一粒谷子,他们只好在许多人后面乞讨着。” 峻青 《张玉生》:“白天,他肩上搭着口袋,手里拄着棍子,一家家一村村的沿街乞讨。”词语解释:乞粮 拼音:qǐ liáng
求人接济粮食。《左传·哀公十三年》:“ 吴申叔仪 乞粮於 公孙有山氏 。” 南朝 宋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 叔仪 乞粮於 鲁 人。”词语解释:乞索儿 拼音:qǐ suǒ ér
犹乞食者。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好知己恶及第》:“ 隐 秉性趦趄, 沆 之门吏家僕靡不恶之,往往呼为乞索儿。 沆 待之如一。”《太平广记》卷四九八引《玉泉子·苗躭》:“乞索儿卒饿死耳,何滞我之如是耶!”词语解释:乞寒胡 拼音:qǐ hán hú
见“ 乞寒 ”。
词语解释:乞寒 拼音:qǐ hán
亦作“ 乞寒胡 ”。亦作“ 乞寒泼胡 ”。 古代外来杂戏。《周书·宣帝纪》:“御 正武殿 ,集百官及宫人内外命妇,大列妓乐,又纵 胡 人乞寒,用水浇沃为戏乐。”《新唐书·韩朝宗传》:“今乞寒胡非古不法,无乃为狄?”《新唐书·张说传》:“乞寒泼胡,未闻典故,裸体跳足,汩泥挥水,盛德何观焉。”词语解释:乞巧节 拼音:qǐ qiǎo jié
我国传统节日,又名女儿节。 阿英 《女儿节的故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又称七夕或女儿节。”参见“ 乞巧 ”。
词语解释:乞巧 拼音:qǐ qiǎo
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綵缕,穿七孔鍼,或以金银鍮石为鍼,陈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於瓜上则以为符应。” 唐 林杰 《乞巧》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二折:“秋乞巧穿针会玉仙,冬赏雪观梅到玳筵。” 欧阳山 《三家巷》三:“这七月七日是女儿的节日,所有的女孩子家都要独出心裁,做出一些奇妙精致的巧活儿,在七月初六晚上拿出来乞巧。”词语解释:乞惆 拼音:qǐ chóu
形容眉头紧皱。 元 无名氏 《蟾宫曲·酒》:“一箇烦恼人乞惆似 阿难 ,纔吃了两三杯,可戏如 潘安 。”词语解释:乞寒泼胡 拼音:qǐ hán pō hú
见“ 乞寒 ”。
词语解释:乞寒 拼音:qǐ hán
亦作“ 乞寒胡 ”。亦作“ 乞寒泼胡 ”。 古代外来杂戏。《周书·宣帝纪》:“御 正武殿 ,集百官及宫人内外命妇,大列妓乐,又纵 胡 人乞寒,用水浇沃为戏乐。”《新唐书·韩朝宗传》:“今乞寒胡非古不法,无乃为狄?”《新唐书·张说传》:“乞寒泼胡,未闻典故,裸体跳足,汩泥挥水,盛德何观焉。”词语解释:乞恕 拼音:qǐ shù
请求宽恕。 元 马致远 《陈抟高卧》第四折:“下官退朝较晚,乞恕探望来迟之罪。”《四游记·玉帝设宴会群臣》:“误犯仙体,乞恕前罪。” 鲁迅 《书信集·致唐弢》:“病中,不能多写,乞恕为幸。”词语解释:乞归养 拼音:qǐ guī yǎng
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九:“ 梁文庄 公之兄 启心 ,字 守存 ,入翰林后,即乞归养。”参见“ 乞养 ”。
词语解释:乞养 拼音:qǐ yǎng
(1).请求供养。 宋 曾巩 《库部员外郎知临江军范君墓志铭》:“以乞养太夫人,得监 江寧府 盐税。”
(2).收养;过继。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二折:“这一个小厮,必是你乞养来的螟蛉之子,不着疼热,所以着他偿命。”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土司·土官承袭》:“武官袭替,例有貲为凭,其纪载生时邻佑,及收生妇人甚详,盖防异姓假冒,及乞养之溷也。” 明 朱国桢 《涌幢小品·宗案》:“王母 平氏 ,妃 周氏 ,同其妻妾子,乞养异姓男女,冒封,紊乱宗支,罪恶深重。”
(3).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公出将入相,以忠勋爵至上公,而余乞养还山,卖文为活。” 清 姚莹 《朝议大夫刑部郎中加四品衔从祖惜抱先生状》:“先生乃决意去,遂乞养归里。”词语解释:乞鞫 拼音:qǐ jū
亦作“ 乞鞠 ”。 请求复审。《周礼·秋官·朝士》“期外不听”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云:“若今时徒论决,满三月,不得乞鞫。” 汉 王符 《潜夫论·述赦》:“被冤之家,乃甫当乞鞠,告故以信直,亦无益於死亡矣。”《宋书·蔡廓传》:“但令家人与囚相见,无乞鞫之诉,便足以明伏罪。”词语解释:乞鞠 拼音:qǐ jū
见“ 乞鞫 ”。
词语解释:乞鞫 拼音:qǐ jū
亦作“ 乞鞠 ”。 请求复审。《周礼·秋官·朝士》“期外不听”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云:“若今时徒论决,满三月,不得乞鞫。” 汉 王符 《潜夫论·述赦》:“被冤之家,乃甫当乞鞠,告故以信直,亦无益於死亡矣。”《宋书·蔡廓传》:“但令家人与囚相见,无乞鞫之诉,便足以明伏罪。”词语解释:乞拉朋齐 拼音:qǐ lā péng qí
世界年降水量最多地区之一。印度东北部一村镇。海拔1313米。因坐落在长西丘陵南坡的一袋形山坳中,面迎强烈西南季风,降雨特多,平均年降水量为11430毫米。绝对最高年降水量26461毫米(1961年)和月降水量9300毫米(1961年7月),均居世界首位。词语解释:乞告 拼音:qǐ gào
请求;求讨。 宋 穆修 《上颖州刘侍郎书》:“乞告归养,以慰倚门悽悽之望。”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第三折:“在 玉帝 前展脚舒腰,叩头出血……乞告一子,见今十三岁,乃 刘奇童 是也。” 明 高明 《琵琶记·乞丐寻夫》:“藉手乞告些盘缠,早晚与他烧香化纸。”词语解释:乞头 拼音:qǐ tóu
讨取头钱。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假借分画谓之囊家,囊家什一而取谓之乞头。”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夏氏骰子》:“ 夏廑 ……家故贫,至无一钱,同舍生或相聚博戏,则袖手旁观,时从胜者觅錙銖,俗谓之乞头是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丁前溪》:“走伻招诸博徒,使 杨 坐而乞头,终夜得百金。”词语解释:乞嚯 拼音:qǐ huò
吃喝。《水浒传》第二一回:“ 黑三 那厮乞嚯不尽,忘了鸞带在这里,老娘且捉了,把来与 张三 繫。”词语解释:乞穷俭相 拼音:qǐ qióng jiǎn xiāng
乞丐似的寒酸相。 元 郑廷玉 《金凤钗》第二折:“你道我乞穷俭相命分薄。”词语解释:乞抽扢叉 拼音:qǐ chōu gǔ chā
象声词。 元 无名氏 《昊天塔》第二折:“凭着我这蘸金巨斧,乞抽扢叉砍他鼻凹。”词语解释:乞士 拼音:qǐ shì
比丘的别称。《大智度论》卷三:“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法华义疏》卷一:“比丘者名为乞士,上从 如来 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故名乞士。” 清 梁章鉅 《称谓录·乞士》:“佛经,僧曰乞士。”词语解释:乞四 拼音:qǐ sì
复姓。 唐 代有 乞四比羽 。见《新唐书》。词语解释:乞留恶滥 拼音:qǐ liú è làn
形容睡态难看。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四折:“那蹇驴儿柳阴下舒着足乞留恶滥的卧。”词语解释:乞留兀良 拼音:qǐ liú wū liáng
同“ 乞留乞良 ”。 元 郑庭玉 《后庭花》第二折:“不由我滴羞跌屑怕怖,乞留兀良口絮。”词语解释:乞浆得酒 拼音:qǐ jiāng de jiǔ
比喻所得超过所求。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太岁在酉,乞浆得酒;太岁在巳,贩妻鬻子。” 宋 陆游 《对食作》诗:“乞浆得酒岂嫌薄,卖马僦船常觉宽。” 清 沉涛 《文翠轩笔记》卷一:“《广平府志》言此山有 唐太宗 碑蹟,余求之不可得,转获 石赵 时刻石。乞浆得酒,亦自快意。”词语解释:乞留曲吕 拼音:qǐ liú qǔ lǚ
见“ 乞留曲律 ”。
词语解释:乞留曲律 拼音:qǐ liú qǔ lǜ
(1).亦作“ 乞留曲吕 ”。弯弯曲曲的样子。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一折:“你看他吸留忽剌水流乞留曲律路。” 元 无名氏 《水仙子》曲:“过了些乞留曲吕涧,重重叠叠山,扑簌簌泪滴雕鞍。”
(2).抑郁不乐的样子。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二折:“他这般乞留曲律的气。”
(3).象声词。 元 无名氏 《黄鹤楼》第二折:“那 秃二姑 在井口上将轆轤儿乞留曲律的搅。”词语解释:乞哀告怜 拼音:qǐ āi gào lián
乞求同情怜悯。 毛泽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荒时暴月,向亲友乞哀告怜,借得几斗几升,敷衍三日五日。”词语解释:乞期 拼音:qǐ qī
请求续假。《三国志·魏志·华佗传》:“﹝ 华佗 ﹞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词语解释:乞俭 拼音:qǐ jiǎn
乞丐。 元 无名氏 《谇范叔》第三折:“他见我尘满衣,垢满身,更和这鬅鬆两鬢,纔出的相府仪门,他駡我做叫化头,乞俭身。” 元 无名氏 《看钱奴》第一折:“则你那酸寒乞俭怎消得富贵荣华。”词语解释:乞力 拼音:qǐ lì
(1).方言。劳累。 明 朱权 《荆钗记·会讲》:“那大鹏在远方之外飞来,不想飞得羽垂翅折,在半空中停翅而想,説道:‘我有些乞力了,莫不要调下去。’”一本作“ 吃力 ”。
(2).复姓。 唐 有 乞力徐 。见《新唐书·郭知运传》。词语解释:乞儿乘小车 拼音:qǐ ér chéng xiǎo chē
讽刺官职提升得快。《三国志·魏志·州泰传》“官至征虏将军,假节都督江南诸军事” 裴松之 注引《世语》:“ 宣王 为 泰 会,使尚书 钟繇 调 泰 :‘君释褐登宰府,三十六日拥麾盖,守兵马郡;乞儿乘小车,一何驶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