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读书 拼音:dú shū
(1).阅读书籍;诵读书籍。《礼记·文王世子》:“秋学礼,执礼者詔之;冬读书,典书者詔之。” 唐 韩愈 《感二鸟赋》序:“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四:“正是 王先生 的声音,原来 王先生 在读书哩。”
(2).核对入椁物件的单子。《礼记·杂记》:“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 孔颖达 疏:“书,谓凡送亡者賵入椁之物书也。读之者,省録之也。”
(3).宣读盟辞。《穀梁传·僖公九年》:“ 葵丘 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
(4).上学;学习功课。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我们的三叔祖、大伯父都是进了学的。但是行二的我们三伯父,行三的我们父亲,因为家业雕零,便再没有读书的馀裕了。” 浩然 《石山柏》:“我发觉,山里的孩子不仅聪明、记忆力强,而且对读书都是非常地新奇和认真。”词语解释:诗书 拼音:shī shū
(1).《诗经》和《尚书》。《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
(2).泛指书籍。 唐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那 潘华 自恃家富,不习诗书,不务生理,专一闝赌为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二节:“ 松赞干布 爱好 汉 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 长安 ,入太学学习诗书。”
(3).诗作和书法。《宋书·谢灵运传》:“ 灵运 诗书皆兼独絶,每文竟,手自写之, 文帝 称为二宝。”
(4).诗作和书信。 唐 白居易 《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劳将诗书投赠我,如此小惠何足论?”词语解释:簿书 拼音:bù shū
(1).记录财物出纳的簿册。《周礼·天官·小宰》“八曰听出入以要会” 汉 郑玄 注:“要会,谓计最之簿书。” 宋 苏轼 《谢秋赋试官启》:“方将区区於簿书米盐之间,碌碌於尘埃箠楚之地。” 清 刘大櫆 《乞捐输以待周急引》:“其取息几何,其已用及未用几何,登之簿书,岁终会计。” 阿英 《袁中郎做官》:“他说:上官如云,过客如雨,簿书如山,钱谷如海,朝夕趋陈检点,尚恐不及,苦哉!苦哉!”
(2).官署中的文书簿册。《汉书·贾谊传》:“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 唐 李绅 《宿越州天王寺》诗:“休按簿书惩黠吏,未齐风俗昧良臣。” 明 李东阳 《再哭体斋迭见慰哭子韵》:“山斗正悬天下望,簿书长绕病中身。”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宪驾经临,自当远接,只因簿书碌碌,致失郊迎,多有得罪。”词语解释:著书 拼音:zhù shū
撰写著作。词语解释:图书 拼音:tú shū
(1).书籍。《韩非子·大体》:“豪杰不著名於图书,不録功於盘盂。” 唐 郑谷 《赠文士王雄》诗:“图书长在手,文学老於身。” 宋 梅尧臣 《送刁景纯学士赴越州》诗:“前舟载图书,后舟载女乐。”
(2).图籍。指疆域版图与户籍等簿册。《史记·萧相国世家》:“ 沛公 至 咸阳 ,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何 独先入收 秦 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汉王 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彊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 何 具得 秦 图书也。”《晋书·宣帝纪》:“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穀甚众。”
(3).指河图洛书。语出《易·繫辞上》:“ 河 出图, 洛 出书,圣人则之。”《汉书·五行志中之下》:“ 河 洛 出图书。” 宋 司马光 《三月三十日偶成诗献留守开府太尉兼呈真率诸公》:“ 河 洛 今为盛,图书昔所潜,家家花启户,处处酒飘帘。”参见“ 河图洛书 ”。
(4).犹图谶。《汉书·王莽传上》:“图书皆书 莽 大臣八人。”《后汉书·桓谭传》:“增益图书,矫称讖记。” 李贤 注:“图书即讖纬符命之类也。”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下:“ 光武 令 尹敏 校图讖…… 敏 曰:‘臣见前人增损图书,敢不自量,切幸万一。’帝深非之,竟不罪。”参见“ 图讖 ”。
(5).画册。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二》:“观古之图书,贤圣之君皆有贤臣在侧。”
(6).图章。 宋 张耒 《汤克一图书序》:“图书之名,予不知其所起;盖古所谓璽,用以为信者。” 清 鞠履厚 《印文考略》:“古人於图画书籍,皆有印以存识,遂称图书印。故今呼官印仍曰印,呼私印曰图书。”《儒林外史》第二一回:“要费先生的心,刻两方图书。”
词语解释:河图洛书 拼音:hé tú luò shū
亦作“ 河图雒书 ”。 古代儒家关于《周易》卦形来源及《尚书·洪范》“九畴”创作过程的传说。《易·繫辞上》:“ 河 出图, 洛 出书,圣人则之。” 河 , 黄河 。 洛 , 洛水 。据 汉 儒 孔安国 、 刘歆 等解说: 伏羲 时有龙马出于 黄河 ,马背有旋毛如星点,称作龙图。 伏羲 取法以画八卦生蓍法。 夏禹 治水时有神龟出于 洛水 ,背上有裂纹,纹如文字, 禹 取法而作《尚书·洪范》“九畴”。见《书·顾命》、《洪范》之 孔 传、《汉书·五行志上》。古代认为出现“河图洛书”是帝王圣者受命之祥瑞。《汉书·翟义传》:“河图雒书远自 昆仑 ,出於 重壄 ……此乃皇天上帝所以安我帝室,俾我成就洪烈也。”《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君其祗顺大礼,饗兹万国,以肃承天命” 裴松之 注引《献帝传》:“河图洛书,天命瑞应。” 清 代有的学者认为是图经、地志。 清 黄宗羲 《万公择墓志铭》:“河图洛书,先儒多有辨其非者;余以为即今之图经、地理志也。”按,今人 韩永贤 以为河图洛书是上古游牧时期的气象图和方位图。见《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
词语解释:图谶 拼音:tú chèn
古代方士或儒生编造的关于帝王受命徵验一类的书,多为隐语、预言。始于 秦 ,盛于 东汉 。《汉书·王莽传上》:“徵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讖、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宛 人 李通 等以图讖説 光武 云:‘ 刘 氏復起, 李 氏为辅。’” 李贤 注:“图,河图也;讖,符命之徵验也。”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光武苻坚》:“ 苻坚 禁图讖之学,尚书郎 王佩 读讖, 坚 杀之,学讖者遂絶。”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古来帝王姓氏上应图讖,如 汉 号卯金, 晋 称典午,以及 刘秀 、 李渊 之先兆,大抵皆事后附会之説。”参见“ 讖纬 ”。词语解释:尚书 拼音:shàng shū
官名。始置于 战国 时,或称掌书,尚即执掌之义。 秦 为少府属官, 汉武帝 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逐渐重要。 汉成帝 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办事。 东汉 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从此三公权力大大削弱。 魏 晋 以后,尚书事务益繁。 隋 代始分六部, 唐 代更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从 隋 唐 开始,中央首要机关分为三省,尚书省即其中之一,职权益重。 宋 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 元 代存中书省之名,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 明 初犹沿此制,其后废去中书省,径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遂等于国务大臣, 清 代相沿不改。词语解释:琴书 拼音:qín shū
(1).琴和书籍。多为文人雅士清高生涯常伴之物。 汉 刘歆 《遂初赋》:“玩琴书以条畅兮,考性命之变态。” 晋 陶潜 《归去来辞》:“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元 王旭 《离忧赋》:“抱琴书以归来兮,愿终老而欣然。” 清 华嵒 《客春小饮有感》诗:“衣食从人急,琴书对我閒。”
(2).弹琴和写字。《南史·隐逸传上·宗少文》:“ 少文 妙善琴书图画,精於言理。”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 顾士端 ﹞有子曰 庭 ,西朝中书舍人,父子并有琴书之艺,尤妙丹青。”
(3).曲艺的一种。因说唱故事时,主要以扬琴伴奏,故名。有 山东 琴书、 徐州 琴书、 北京 琴书等。词语解释:寄书 拼音:jì shū
传递书信。 北周 庾信 《竹杖赋》:“亲友离絶,妻孥流转; 玉关 寄书, 章臺 留釧。”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六:“寄书 龙城 守,君驥何时秣?” 宋 陆游 《箜篌谣寄季长少卿》之二:“寄书何时到, 江 汉 春茫茫。”《水浒传》第三一回:“他知道我杀了 阎婆惜 ,每每寄书来与我,千万教我去寨里住几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英》:“忽有客自 东粤 来,寄 陶生 函信。发之,则嘱姊归焉。考其寄书之日,即妻死之日。”词语解释:文书 拼音:wén shū
(1).文字图籍。《史记·李斯列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 始皇 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徧天下。” 汉 王充 《论衡·别通》:“ 萧何 入 秦 ,收拾文书。 汉 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2).书籍;文章。《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王 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 頲 拥篲趋庭,遗坠文书。客取视之,乃咏 崑崙奴 诗也。” 宋 朱淑真 《夏日游水阁》诗:“独自凭阑无箇事,水风凉处读文书。”《三国志平话》卷上:“﹝秀才﹞坐间因闷,抚琴一操毕,揭起书箱,取出一卷文书。”
(3).公文;案牍。《汉书·刑法志》:“文书盈於几阁,典者不能徧睹。” 唐 元稹 《望喜驿》诗:“满眼文书堆案边,眼昏伦得暂时眠。” 宋 苏轼 《温陶君传》:“是时王方省览文书,日昃未食,见之甚喜。”《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太守﹞当下出了一纸文书给与缉捕使臣。”
(4).字据;契约。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一折:“你本利少我四十两银子,兀的是借钱的文书,还了你。”《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便写了一张情愿受僱,专管牧畜的文书。” 浩然 《艳阳天》第三七章:“那天半夜,你到 狮子院 敲门找我,人没进来,你把个文书盒子塞给我了。”
(5).书札。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三:“ 吴氏 者, 王丞相 之姻家也,且多有 王丞相 文书。”
(6).从事书信、公文工作的人。 老舍 《月牙儿》十三:“她叫我帮助文书写写字,可是不必马上就这么办,因为我的字还需要练习。”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四章:“有一回,我把贫农的贫字,写成贪污的贪字了,乡文书把我好克了一顿,说我故意糟踏贫农。”
(7).文章和书法的合称。《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九二引 宋 张潞 《浯溪诗》:“两朝功罪乾坤定,二子文书日月光。”按,指 唐 元结 撰、 颜真卿 书写的《中兴颂》。
(8).弹词的别称。参阅 清 范祖述 《杭俗遗风》。词语解释:中书 拼音:zhōng shū
(1).皇宫中的藏书。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汉书·儒林传·孔安国》:“ 成帝 时求其古文者, 霸 以能为《百两》徵,以中书校之,非是。” 颜师古 注:“中书,天子所藏之书也。”《后汉书·伏湛传》:“ 永和 元年,詔 无忌 与议郎 黄景 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 李贤 注:“中书,内中之书也。”《三国志·吴志·孙亮传》“日於苑中习焉” 裴松之 注引《吴历》:“ 亮 数出中书视 孙权 旧事。”
(2).官名。中书令的省称。 汉 设中书令,掌传宣诏令,以宦者为之,后多任用名望之士。《汉书·萧望之传》:“ 望之 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 晋 庾亮 《让中书令表》:“国恩不已,復以臣领中书。” 隋 唐 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俱为宰相,后因以中书称宰相。《宋史·叶清臣传》:“陛下欲息奔竞,此繫中书。若宰相裁抑奔竞之流,则风俗惇厚,人知止足。” 清 洪昇 《长生殿·贿权》:“中书独坐揽朝权,看炙手威风赫烜。”
(3).官名。中书舍人的省称。 隋 、 唐 时为中书省的属官。 明 清 废中书省,于内阁设中书舍人,掌撰拟、缮写之事。《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中书的班次,进士是一途,监生是一途。”《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他就凑了千把银子,捐了个内阁中书。”
(4).官署名。 唐 代的中书省、 宋 代的政事堂,亦直称为“中书”。 唐 白居易 《和裴相公傍水闲行绝句》:“行寻春水坐看山,早出中书晚未还。”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 文潞公 在枢府,尝一日过中书,与 荆公 行至题下。”
(5).毛笔的别称,“中书君”的省称。《剪灯馀话·武平灵怪录》:“早拜中书事 祖龙 , 江淹 亲向梦中逢。”参见“ 中书君 ”。
词语解释:中书君 拼音:zhōng shū jūn
唐 韩愈 作寓言《毛颖传》,称毛笔为 毛颖 。言 颖 居 中山 为 蒙恬 所获,献于 秦皇 , 秦皇 封之于 管城 ,号 管城子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后因以“中书君”为毛笔的别称。 宋 苏轼 《自笑》诗:“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词语解释:诏书 拼音:zhào shū
皇帝颁发的命令。《史记·儒林列传》:“臣谨案詔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汉 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詔书,四曰戒敕。”《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不一日, 哲宗皇帝 晏驾,新天子即位,颁下詔书,大赦天下。” 陈白尘 《大风歌》第一部第二章:“ 吕雉 冷笑道:‘ 陈平 、 周勃 是奉先皇帝诏书前去斩 樊哙 ,三妹今日进宫,究竟是来吊丧,还是向先皇帝算帐?’”词语解释:音书 拼音:yīn shū
音讯,书信。 唐 宋之问 《渡汉江》诗:“ 岭 外音书断,经冬復歷春。”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三折:“都做了一春鱼雁无消息,不甫能一纸音书盼得。” 明 高明 《琵琶记·丹陛陈情》:“况隔千山万水,生死存亡,虽有音书难寄。” 李大钊 《南天动乱适将去国忆天问军中》诗:“风尘 河 北音书断,戎马 江 南羽檄纷。”词语解释:尺书 拼音:chǐ shū
(1).指书籍。古代简牍的长度有一定规定,官书等长二尺四寸,书非经律者,短于官书,称为短书。 汉 王充 《论衡·书解》:“ 秦 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文选·应璩〈百一诗〉》:“文章不经国,筐篋无尺书。” 李善 注引 刘向 《新序》:“府库之藏金玉,筐篚之橐简书。”
(2).指书信。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 越王 悦兮忘罪除, 吴王 欢兮飞尺书。” 唐 刘沧 《留别崔澣秀才昆仲》诗:“对酒不能伤此别,尺书凭雁往来通。” 清 顾炎武 《寄李生云霑时寓曲周僧舍课子衍生》诗:“岁晚 漳河 朔雪霏,僕夫持得尺书归。” 郁达夫 《将之日本别海棠》诗之二:“半偈偶题 苏玉局 ,尺书烦寄 谢公墩 。”
(3).指诏书。《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僧令法师墓志铭〉》:“见重 高帝 ,尺书屡发。”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林子山诗》:“轻薄子犹诵其出山诗云:‘尺书中夜至,清晓即扬鞭。’” 明 宋濂 《渊颖先生传》:“此小丑耳,何必上勤王师,使某持尺书諭之足矣。”词语解释:上书 拼音:shàng shū
(1).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战国策·齐策一》:“﹝ 齐威王 ﹞乃下令:‘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諫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於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及 絳侯 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徵繫清室。” 唐 韩愈 《赠唐衢》诗:“胡不上书自荐达,坐令四海如 虞 唐 。” 清 龚自珍 《送南归者》诗:“布衣三十上书回,挥手 东华 事可哀。”
(2).指给地位高的人写信。《雨花》1981年第6期:“一九七五年四月, 贺捷生 上书 毛主席 ,要求寻找 贺龙 同志遗骸,补行葬仪,讣告国人。”
(3).旧时塾师向学生讲授新课。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闺塾》:“这早晚了,还不见女学生进馆,却也娇养的紧…… 春香 ,请小姐上书。”《红楼梦》第九回:“可巧这日 代儒 有事回家,只留下一句七言对联,命学生对了,明日再来上书。”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 孙少爷 你背完书,就回屋睡觉去。老爷子再要上书,就说 陈奶妈 催你歇着呢!”词语解释:看书 拼音:kàn shū
读书词语解释:家书 拼音:jiā shū
(1).家中所保存的书籍。《书序》:“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
(2).家人来往的书信。《宋书·武帝纪中》:“皇后寝疾之际,汤药不周,手与家书,多所求告。” 唐 杜甫 《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明 袁凯 《京师得家书》诗:“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一章六:“她们经常分组轮流到各伤兵医院去替伤兵写家书,洗衣服,任烹调,打扫病房等。”词语解释:束书 拼音:shù shū
(1).犹负籍。 唐 方干 《送班主簿入谒荆南韦常侍》诗:“束书成远去,还计莫经春。倒篋唯求醉,登舟自笑贫。”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十:“ 梦锡 抱学有才……束书渡 淮 至 广陵 ,謁先主,辟置门下。”
(2).收起书籍。谓把书搁置一边。 宋 苏轼 《李氏山房藏书记》:“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明 唐顺之 《书丁近斋示孙卷后》:“今益衰且病,精力日减,於是经年束书不一观。”词语解释:除书 拼音:chú shū
(1).拜官授职的文书。 唐 韦应物 《始治尚书郎别善福精舍》诗:“除书忽到门,冠带便拘束。” 宋 陆游 《十一月十八日蒙恩再领冲佑邻里来贺谢以长句》诗:“緑章封事彻虚皇,黄纸除书降野堂。” 清 赵翼 《擢授贵西兵备道》诗:“天上除书恩主眷,风前残烛老亲年。”
(2).选任官员的花名册。 宋 曾巩 《请令长贰自举属官札子》:“其以举授之由,各载除书之内。得贤则有进考增秩褒升之赏,失实则有夺俸赎金黜免之罚。”词语解释:简书 拼音:jiǎn shū
用于告诫、策命、盟誓、征召等事的文书。亦指一般文牍。《诗·小雅·出车》:“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朱熹 集传:“简书,戒命也。”《左传·闵公元年》:“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请救 邢 以从简书。”《后汉书·方术传上·段翳》:“又有一生来学,积年,自谓略究要术,辞归乡里。 翳 为合膏药,并以简书封於筒中,告生曰:‘有急发视之。’” 唐 钱起 《送李评事赴潭州使幕》诗:“谩説简书催物役,遥知心赏缓王程。” 宋 王安石 《答林中舍启》二:“去德不远,向风诚勤,日有简书之烦,久无竿牘之献。” 清 恽敬 《北山说》:“今日简书曰某也税於某,则驱车从之;明日简书曰某也税於某,则驱车从之。”词语解释:车书 拼音:chē shū
(1).《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谓车乘的轨辙相同,书牍的文字相同,表示文物制度划一,天下一统。后因以“车书”泛指国家的文物制度。《后汉书·光武帝纪赞》:“金汤失险,车书共道。” 唐 杜甫 《题桃树》诗:“寡妻羣盗非今日,天下车书已一家。” 清 黄遵宪 《送宍户玑公使之燕京》诗:“ 唐 宋 时遣使,车书万里同。”
(2).指推行制度。 宋 李杲卿 《孟邦雄墓志》:“朝廷得以车书 陇右 ,开拓 巴 蜀 ,皆公之力也。”词语解释:旧书 拼音:jiù shū
残破的书
古书词语解释:藏书 拼音:cáng shū
(1).图书馆或私人等收藏的图书。《新唐书·艺文志一》:“藏书之盛,莫盛於 开元 。”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二十四史月日考》:“身后萧然,无以为敛。藏书手著,斥卖都尽。” 茅盾 《革新〈小说月报〉的前后》:“ 孙毓修 每天很忙,他把整个江南图书馆的藏书都浏览一番。”
(2).储藏书籍。《庄子·天道》:“ 孔子 西藏书於 周 室。 子路 谋曰:‘ 由 闻 周 之徵藏史有 老聃 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词语解释:素书 拼音:sù shū
(1).古人以白绢作书,故以称书信。 汉 蔡邕 《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唐 杜甫 《暮秋遣兴呈苏涣侍御》诗:“久客多枉友朋书,素书一月凡一束。” 明 王錂 《春芜记·诉怨》:“怎不仗青鸞传素书,打叠下屠龙计,想鶯儔自可期。” 清 吴伟业 《鲞鹤》诗:“ 丁令 师来寄素书,羽毛零落待何如。”
(2).兵书名。旧题 汉 黄石公 撰, 宋 张商英 注。以道、德、仁、义、礼五者为主旨,取 老子 之说为注释。因本文及注文多如出一手,或疑为 张商英 所伪托。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经史一》:“世多指兵书《三略》为 黄石公 所传之书。 宋 张商英 曰:‘非也。 晋 乱,有盗发 子房 塚,于玉枕中获此书六篇,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祕戒,不许妄传,世所谓素书是也。’”
(3).泛指一般道书。 宋 苏轼 《次韵回先生》之一:“但知白酒留佳客,不问 黄公 觅《素书》。” 清 黄鷟来 《送田月枢归隐王屋》诗:“底事披《素书》,无暇祀 黄石 。”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觉醒》:“《素书》是用朱墨写在白绢上的道书。”
(4).书籍。《周书·张轨传》:“ 轨 性清素,临终之日,家无餘财,唯有素书数百卷。” 唐 许浑 《姑熟官舍》诗:“草生官舍似閒居,雪照南窗满素书。” 元 汪元亨 《沉醉东风·归田》曲:“怕缠手焚了素书,懒钻头拽倒茅庐。”词语解释:残书 拼音:cán shū
谓未读完的书。 宋 陆游 《病中作》诗:“一病二十日,直愁难自还,残书不成读,长夜只供闲。” 宋 刘克庄 《挽陈北山》诗:“握笔临池惯,残书映雪勤。”词语解释:行书 拼音:xíng shū
(1).写作文书。《管子·问》:“官贱行书,身士,以家臣自代者几何人?” 尹知章 注:“其人居官乃贱,自行文书,身任士职,輒以家臣自代,亦须知其数也。”《墨子·号令》:“挟私书,行请謁及为行书者,释守事而治私家事,卒民相盗家室、婴儿,皆断,无赦。”
(2).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汉字字体。《晋书·谢安传》:“及总角,神识沉敏,风宇条畅,善行书。” 唐 张彦远 《法书要录·张怀瓘书断上》:“案行书者, 后汉 潁川 刘德昇 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字学》:“隶书悖而行书作,行书狂而草书圣。” 巴金 《秋》四四:“对联是 何子贞 的行书。”
(3).八股文章的选集,所选大都是举人的作品。也称“行卷”。《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自从那年到 杭州 ,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书、行书、名家的稿子,还有《四书讲书》、《五经讲书》、《古文选本》--家里有个帐,共九十五本。”参见“ 行卷 ”。
词语解释:行卷 拼音:xíng juàn
(1). 唐 代习尚,应举者在考试前把所作诗文写成卷轴,投送朝中显贵以延誉,称为行卷。 唐 李商隐 《与陶进士书》:“文尚不復作,况復能学人行卷耶?”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唐人行卷》:“ 唐 人举进士必行卷者,为缄轴,録其所著文以献主司也。”因也称士子于考试前所上显贵的诗文。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李播》:“ 播 以郎中典 蘄州 ,有 李生 携诗謁之, 播 曰:‘此吾未第时行卷也。’”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谈丛二》:“ 唐 士子应举,多遍謁藩镇、州郡丐脂润……至所干投行卷,半属讇词,概出贋剿。”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 唐 以诗文取士,但也看社会上的名声,所以士子入京应试,也须豫先干谒名公,呈献诗文,冀其称誉,这诗文叫作行卷。”
(2). 明 代坊肆所刻举人中式的诗文。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十八房》:“至﹝ 万历 ﹞乙卯以后,而坊刻有四种……曰行卷,则举人之作。” 清 钮琇 《觚賸·酒芝》:“﹝ 李太虚 ﹞因购 吴 ( 吴梅村 )行卷,携以北上,为延誉京师。”词语解释:遗书 拼音:yí shū
(1).指前人的遗著、遗作。《书序》:“《春秋左氏传》曰: 楚 左史 倚相 ,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礼经》:父之遗书,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泽,不忍读用。” 清 王夫之 《文学膴原氏墓志铭》:“又四月而忘,哭抱遗书,授余为订定而传之。”
(2).指前人的藏书。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昌龄藏书》:“今日其家式微,其遗书多为余所购。”
(3).指散佚的书。《汉书·艺文志》:“至 成帝 时,以书颇散亡,使謁者 陈农 求遗书於天下。”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 朱竹君 学士 筠 为翰林时, 高宗 方詔求遗书,公奏言翰林院库藏 明 《永乐大典》,中多逸书,宜就加采録。”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 乾隆 三十八年,根据 朱筠 的条奏,拟定了采访遗书的章程。”
(4).谓留下书信。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韩凭 妻﹞遗书於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 凭 合葬。’” 洪深 《冯大少爷》:“生归己室,悲愤不自聊,竟遗书其妻,挥泪弃家而去。”
(5).死者临死时留下的书信;遗嘱。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韩愈 好奇,与客登 华山 絶峯,度不可返,乃作遗书,发狂慟哭。” 宋 桂万荣 《棠阴比事原编·司空省书》:“有一女,不贤,其父病,因呼族人为遗书,令悉以财属女。”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妹妹还说哥哥写得有遗书,她整理好就抄一份寄来。”
投书;寄信。《史记·吴王濞列传》:“上卒问 盎 、 盎 对曰:‘ 吴 楚 相遗书,曰:“ 高帝 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 鼂错 擅适过诸侯,削夺之地。”故以反为名,西共诛 鼂错 ,復故地而罢。’”《宋书·张邵传》:“ 谢晦 反,遗书要 邵 , 邵 不发函,驰使呈帝。” 易宗夔 《新世说·德行》:“ 魏 名 象枢 , 山西 蔚州 人,其讲学篤实纯正,与 孙夏峰 、 李二曲 及 汤 陆 诸公遗书往復。”词语解释:大书 拼音:dà shū
(1).谓写大字。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五:“ 徐 乃画地曰:‘某口虽不言,昔年曾学大书也,乞试之。’”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米元章遭遇》:“﹝上﹞遽召 芾 至,出乌丝栏一轴,宣语曰:‘知卿能大书,为朕竟此轴。’”
(2).郑重记载。 梁启超 《纪年公理》:“ 南海先生 倡强学会,即用 史公 之例,大书 孔子 卒后二千四百七十三年,会中一二俗士闻之,则舌撟汗下色变,惧祸将及己。”
(3).指曲艺说唱的长篇书目。过去江南一带指评话,只说不唱。 清 范祖述 《杭俗遗风》:“大书,一人独説,不用傢伙,惟有醒目(木)一块,纸扇一把。”词语解释:天书 拼音:tiān shū
(1).帝王的诏书。 唐 王勃 《为原州赵长史请为亡父度人表》:“天书屡降,手勅仍存。” 宋 王安石 《送孙叔康赴御史府》诗:“天书下东南,趣召赴严闕。” 清 周亮工 《宋去损以予累客死都门哭送四诗兼贻令嗣峩长》之一:“ 岭 外天书一夜颁, 河 干令子泣潸潸。”
(2).道家称 元始天尊 所说之经,或托言天神所赐之书。《隋书·经籍志四》:“﹝ 元始天尊 所説之经﹞凡八字,尽道体之奥,谓之天书。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辉照耀,惊心眩目,虽诸天仙,不能省视。”《宋史·真宗纪二》:“ 大中祥符 元年春正月乙丑,有黄帛曳 左承天门 南鴟尾上……上召群臣拜迎於 朝元殿 ,啟封,号称天书。”《水浒传》第四二回:“娘娘法旨道:‘ 宋星主 ,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封泰山论》:“ 秦始皇 、 汉武帝 之求长生, 光武帝 之用讖纬, 宋真宗 之得天书,皆以邪道坏古礼。”
(3).比喻难认的文字或难懂的文章。《红楼梦》第八六回:“﹝ 寳玉 ﹞看着又奇怪,又纳闷,便説:‘妹妹近日越发进了,看起天书来了!’” 瞿秋白 《“打倒帝国主义”的古典》:“彷彿嫌牠太欧化,比天书还难懂。”词语解释:古书 拼音:gǔ shū
(1).指古文尚书。《汉书·王莽传上》:“徵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
(2).泛称传世的古籍。 晋 葛洪 《抱朴子·钧世》:“然古书者虽多,未必尽美。” 宋 曾巩 《〈列女传目录〉序》:“自 唐 之乱,古书之在者少矣。”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桌上有一盆佛手……两三本古书。”亦专指经史之外的古代著作。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述类例》:“书作於经史间,而非经史可附者,概曰古书。”
(3).指隶书以前的古代字体。 唐 张怀瓘 《书断上·八分》:“既言古书,岂得称隶。”
(4).指古人手书。 元 虞集 《题吾子行小篆卷后》:“丹书所载,器亡文存,所尤可思者,古书之不可復见也。”词语解释:羽书 拼音:yǔ shū
(1).犹羽檄。 汉 陆贾 《楚汉春秋》:“ 黥布 反,羽书至,上大怒。”《后汉书·西羌传论》:“伤败踵係,羽书日闻。” 李贤 注:“羽书即檄书也。”《文选·虞羲〈咏霍将军北伐〉》:“羽书时断絶,刁斗昼夜惊。” 张铣 注:“羽书,徵兵檄也。” 唐 高适 《燕歌行》:“校尉羽书飞 瀚海 ,单于猎火照 狼山 。” 清 钮琇 《觚賸·圆圆》:“烽火羽书,相望於道。” 陈毅 《过太行山书怀》诗:“敌后三战场,驰骋羽书疾。”亦称“ 羽毛书 ”。 唐 杜甫 《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战连唇齿国,军急羽毛书。”
(2).指书信。词语解释:传书 拼音:chuán shū
(1).谓使书籍流传于世。《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2).指抄写或刻印书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刘韶美 在都下累年,不以家行,得俸专以传书。书必三本,虽数百卷为一部者亦然。”
(3).传授书籍。 唐 李白 《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予造真箓临别留赠》诗:“学道 北海 仙,传书 蘂珠宫 。”
(4).传递书信。 唐 李商隐 《离思》诗:“朔雁传书絶, 湘 篁染泪多。”《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自从当日插了釵,离不得下财纳礼,奠雁传书。” 明 许潮 《武陵春》:“仙姑既牵情 刘 阮 ,此人可以传书。” 柯岩 《奇异的书简》一:“ 柳毅 又是怎样替人往深海里传书,用鲛绡分开碧蓝的海水,娶了美丽的 龙女 为妻啦。”词语解释:校书 拼音:jiào shū
1.校勘书籍。《后汉书·文苑传上·傅毅》:“ 建初 中, 肃宗 博召文学之士,以 毅 为兰臺令史,拜郎中,与 班固 、 贾逵 共典校书。”《三国志·蜀志·向朗传》:“年踰八十,犹手自校书。” 宋 无名氏 《王氏谈录·校书》:“公言校书之例,它本有语异而意通者不取可惜,盖不可决谓非昔人之意,俱当存之。” 清 王筠 《菉友肊说》:“刻书者,依其原本而刻之也。校书者,列各本异文,纤悉必备也。”
2.古代掌校理典籍的官员。 汉 有校书郎中, 三国 魏 始置秘书校书郎, 隋 、 唐 等都设此官,属秘书省。
3. 唐 胡曾 《赠薛涛》诗:“ 万里桥 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 薛涛 , 蜀 中能诗文的名妓,时称女校书。后因以“女校书”为妓女的雅称。亦省称“ 校书 ”。 清 富察登崇 《燕京岁时记·财神庙》:“每至九月,自十五日起,开庙三日。祈祷相属,而梨园子弟与青楼校书等为尤多。” 巴金 《家》九:“在祖父自己的诗集里也曾有不少赠校书的诗句。”参阅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薛涛》。词语解释:作书 拼音:zuò shū
(1).谓作典册。《国语·楚语上》:“ 武丁 於是作书,曰:‘以余正四方,余恐德之不类,兹故不言。’”
(2).指撰写献与天子的书或策。 唐 韩愈 《赠族侄》诗:“作书献云闕,辞家逐秋蓬。”
(3).创制文字。《韩非子·五蠹》:“古者 苍頡 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 苍頡 固以知之矣。”
(4).写信。《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枯鱼过河泣》:“作书与魴鱮,相教慎出入。”《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 唐 李善 注:“太祖遣 徐劭 孙郁 至 吴 ,将军 石苞 令 孙楚 作书与 孙皓 。 劭 至 吴 ,不敢为通。”
(5).谓写作。《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曹公 闻 权 以土地业 备 ,方作书,落笔於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夏侯太初 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靂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
(6).练字;写字。 清 冯班 《钝吟杂录·日记》:“余教童子作书,每日只学十字,点画体势,须使毫髮毕肖。” 清 冯班 《钝吟杂录·日记》:“作书忌俗字,人皆知之,不知亦忌古字。”词语解释:捷书 拼音:jié shū
军事捷报。《梁书·蔡道恭传》:“寇贼凭陵,竭诚守御,奇谋间出,捷书日至。” 唐 杜甫 《洗兵行》:“中兴诸将收 山 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宋 曾巩 《太祖皇帝总序》:“ 江 南平,览捷书而泣曰:‘师征不义,而顾令吾民死兵,彼何负哉!’”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食鱼羹》:“ 金川 用兵时,累岁未得进,至乙未冬,始克 勒乌围 。 阿文成公 桂 以捷书进。”词语解释:丹书 拼音:dān shū
(1).古时以朱笔记载犯人罪状的文书。《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初, 斐豹 ,隶也,著於丹书。” 杜预 注:“盖犯罪没为官奴,以丹书其罪。” 三国 魏 曹操 《度关山》诗:“有燔丹书,无普赦罪。”《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苟削丹书,得夷平民。” 李周翰 注:“丹书,定罪之书。”
(2).传说中赤雀所衔的瑞书。《吕氏春秋·应同》:“及 文王 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於 周 社。”《史记·周本纪》“生 昌 ,有圣瑞” 张守节 正义引《尚书帝命验》:“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入于 酆 ,止于 昌 户。其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 北周 庾信 《周祀五帝歌·赤帝云门舞》:“赤雀丹书飞送迎,朱絃絳鼓罄虔诚。”
(3).指《洛书》。传说 夏禹 治水时, 洛水 神龟负之而出,故称《洛书》。《淮南子·俶真训》:“ 洛 出丹书, 河 出緑图。”
(4).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袭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僕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四:“肆申白马之盟,庸示丹书之约。” 明 张居正 《拟唐回鹘率众内附群臣贺表》:“丹书锡誓,既崇 日逐 之封;赤芾疏荣,仍懋秩訾之赏。”
(5).朱笔书写的文字。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 汉 使至 匈奴 , 常惠 数私见使,教之曰:‘陛下亲射 上林 中,得白雁,足有繫帛丹书,言 武 等在荒泽中。’” 景耀同 《次韵黄季刚相思》之一:“囓臂当年底有盟,丹书斜上甚分明。”
(6).朱笔书写的诏书。 唐 武元衡 《奉酬淮南中书相公见寄》诗:“金玉裁玉度,丹书奉帝俞。”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四折:“亲捧丹书下九重,路人争识五花驄。” 明 李东阳 《送焦守静先生使襄府》诗:“丹书玉节又南行,一日龙光起四瀛。”
(7).古代方士用以呪邪镇鬼的朱文符书。 汉 仲长统 《昌言》:“於是淫厉乱神之礼兴焉,侜张变怪之言起焉,丹书厌胜之物作焉。”《后汉书·方术传·解奴辜》:“又 河 南有 麴圣卿 ,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
(8).道教语。即丹书墨箓。指以墨书写符文的朱漆之简。泛指炼丹之书,道教经书。见《云笈七籤》卷七。 明 屠隆 《綵毫记·祖饯都门》:“授丹书早晚驱鸡,与夫人同学驂鸞。”词语解释:草书 拼音:cǎo shū
汉字字体名。草书之称,为隶书通行后的草写体,取其书写便捷,故又名草隶。 汉章帝 好之, 汉 魏 间的章草,殆由此得名。后渐脱隶书笔意,用笔日趋圆转,笔划连属,并多省简,遂成今草。 晋 王羲之 、 献之 父子又创诸字上下相连的草体,至 唐 张旭 、 怀素 , 宋 米芾 等又发展为笔势恣纵、字字牵连、笔笔相通的狂草。词语解释:秘书 拼音:mì shū
(1).职务名称之一。我国现今秘书的主要职责是协助领导人综合情况,调查研究,联系接待,办理文书和交办事项等。
(2).使馆中介于参赞和随员之间的外交人员。分一等秘书、二等秘书和三等秘书。受使馆首长之命进行工作,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权。
(1).秘密机要的书籍文件。宫禁秘藏之书。《汉书·刘歆传》:“及 歆 校祕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 歆 大好之。” 汉 张衡 《西京赋》:“匪唯翫好,乃有祕书,小説九百,本自 虞初 。”《晋书·荀勗传》:“及得 汲郡 冢中古文竹书,詔 勗 撰次之,以为《中经》,列在祕书。”
(2).秘密机要的书籍文件。指谶纬图箓等书。《说文·易部》:“祕书説曰:日月为易。” 段玉裁 注:“祕书,谓纬书。”《后汉书·郑玄传》:“遂博稽六蓺,粗览传记,时覩祕书纬术之奥。”
(3).秘密机要的书籍文件。指朝廷机要文书。
(4).官名;职务名。古代称掌管图书之官。如 汉 以来之秘书监、秘书郎皆是。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梁 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於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祕书。’” 唐 李商隐 有《代秘书赠弘文馆诸校书》诗。
(5).官名;职务名。掌秘要文书之官,如 三国 魏 之秘书令、秘书丞。词语解释:新书 拼音:xīn shū
(1).崭新的书。如:一开学就发新书。
(2).将出版或刚出版的书(多指初版)。《解放日报》1986.8.14:“﹝出版界、文学界的知名人士﹞出席了昨天的新书发布会并参观了新书展览。”如:新书预告。
(3).指现代的著作。 老舍 《四世同堂》五:“这些线装书大概可以不遭劫了吧? 日本 人恨咱们的读书人,更恨读新书的人;旧书或者还不至于惹祸!”词语解释:学书 拼音:xué shū
(1).读书。《史记·项羽本纪》:“ 项籍 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汉书·东方朔传》:“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
(2).学习写字。《南史·隐逸传下·徐伯珍》:“ 伯珍 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 宋 曾巩 《墨池记》:“ 羲之 尝慕 张芝 ,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宋 陆游 《喜小儿辈到行在》诗:“ 阿纲 学书蚓满幅, 阿绘 学语鶯囀木。” 元 杨维桢 《又湖州作》诗之四:“得句时过 张外史 ,学书不让 管夫人 。”参见“ 学字 ”。
词语解释:学字 拼音:xué zì
学习书法。《南史·齐武陵昭王晔传》:“ 高祖 虽为方伯,而居处甚贫,诸子学书无纸笔, 曄 常以指画空中及画掌学字,遂工篆法。” 宋 黄庭坚 《跋〈与张载熙书〉卷尾》:“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於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字既成,且养於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词语解释:枕书 拼音:zhěn shū
枕着书。谓与书为伴,勤奋好学。 宋 苏轼 《孔毅甫以诗戒饮酒问买田且乞墨竹次其韵》:“枕书熟睡呼不起,好学怜君工杂拟。”词语解释:来书 拼音:lái shū
来信。 唐 杜甫 《别常徵君》诗:“各逐萍流转,来书细作行。” 宋 朱熹 《答汪子卿书》:“窃味来书所引《论语》数条,言仁甚悉,而所论反復亦不为不详。”词语解释:军书 拼音:jūn shū
(1).军事文书。《汉书·息夫躬传》:“军书交驰而辐凑,羽檄重迹而押至。”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军书既频召,戎马乃连跨。”《花月痕》第二回:“﹝ 韩荷生 ﹞曾在 秦王 幕府佐治军书。”
(2).有关军事、兵法的书。《汉书·王莽传下》:“ 莽 忧懣不能食,亶饮酒,啗鰒鱼,读军书倦,因冯几寐,不復就枕矣。”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王俭 《七志》,一经典,二诸子,三文翰,四军书,五阴阳,六术艺,七图谱。”词语解释:乡书 拼音:xiāng shū
(1).家信。 唐 王湾 《次北固山下》诗:“乡书何处达,归雁 洛阳 边。” 元 揭傒斯 《吴子高悼亡归岳阳》诗:“客心闲转切,乡书近却稀。” 清 孙道乾 《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哭舍妹》:“乡书甫启读未终,涕泗狼藉縑素中。”
(2). 周 制,乡学三年大比,乡老与乡大夫荐乡中贤能之书于王,谓之“乡书”或“乡老书”。见《周礼·地官·乡大夫》。后世科举因以“乡书”代指乡试中式。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翁中丞》:“ 孟燁 补上庠生……次 孟桂 登辛丑第,又次 孟寅 尝首 临安 乡书。”《宋史·张孝祥传》:“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词语解释:群书 拼音:qún shū
指各类书籍。例如:博览群书。词语解释:飞书 拼音:fēi shū
(1).用箭系书射送。 汉 王充 《论衡·超奇》:“是故 鲁连 飞书, 燕 将自杀。”《三国志·魏志·赵俨传》:“诸将皆喜,便作地道,箭飞书与 仁 ,消息数通。”
(2).指疾速传送文书。《晋书·乐志下》:“ 吴 人放命,冯海阻 江 。飞书告諭,响应来同。”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 文静 飞书迎 文皇 看棋。”
(3).紧急的文书。《后汉书·五行志一》:“ 光武 崩, 山阳王 荆 哭不哀,作飞书与 东海王 ,劝使作乱。” 郭希仁 《从戎纪略》:“一面草飞书进省请兵,又派人持大令迎促西来援兵。”
(4).匿名信。《后汉书·梁松传》:“四年冬,乃悬飞书诽谤,下狱死。” 李贤 注:“飞书者,无根而至,若飞来也,即今匿名书也。”《南史·萧引传》:“ 吴璡 竟作飞书, 李 蔡 证之,坐免官,卒於家。”
(5).迅速书写。 晋 傅咸 《纸赋》:“鳞鸿附便,援笔飞书。”词语解释:翻书 拼音:fān shū
翻阅书籍。 宋 范成大 《再韵答子文》:“肩耸已高犹索句,眼明无用且繙书。” 词语解释:道书 拼音:dào shū
道家或佛家的典籍。《后汉书·西域传论》:“详其清心释累之训,空有兼遣之宗,道书之流也。”《三国志·魏志·张鲁传》:“祖父 陵 ,客 蜀 ,学道 鵠鸣山 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 宋 惠洪 《赠胡子显》诗:“想见丰登民讼少,长官行摺道书看。” 清 金镇 《临江仙·寄汪蛟门舍人》词:“手把道书慵自起,暗来小阁斜凭,画图心事忒分明。”词语解释:成书 拼音:chéng shū
(1).完整的书。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八:“ 子容 又图其形制,著为成书,上之,詔藏於祕阁。”
(2).成为一部书。 鲁迅 《〈南腔北调集〉题记》:“便名之曰《南腔北调集》,准备和还未成书的将来的《五讲三嘘集》配对。”词语解释:金书 拼音:jīn shū
(1).指用金简刻写或金泥书写的文字。 唐 贾岛 《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诗:“君立天骄发使车,册文字字著金书。”《古今小说·杨思温燕山逢故人》:“ 思温 行至 昊天寺 前,只见真金身铸五十三参,铜打成旛竿十丈,上有金书‘勅赐昊天悯中禪寺’。”
(2).指道教或佛教之经典。《汉武内传》:“侍女 纪离容 至云:‘尊母欲得金书祕字六甲灵飞左右策精之文十二事。’” 宋 秦观 《游龙瑞宫次程公韵》:“鹤衔寳箭排烟去,龙护金书带雨来。” 元 揭傒斯 《送陈讲主奉诏校经罢归馀杭》诗:“圣主隆象教,金书开寳坊。”
(3).指法律条文。《隋书·刑法志》:“将恐玉科轻重,全关墨綬,金书去取,更由丹笔。”
(4).指天神的诏书。 南朝 梁 沉约 《游金华山》诗:“若蒙羽驾迎,得奉金书召。”词语解释:玺书 拼音:xǐ shū
(1).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国语·鲁语下》:“ 襄公 在 楚 , 季武子 取 卞 ,使 季冶 逆,追而予之璽书。” 韦昭 注:“璽书,印封书也。”
(2). 秦 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史记·秦始皇本纪》:“上病益甚,乃为璽书赐公子 扶苏 曰:‘与丧会 咸阳 而葬。’”《魏书·高聪传》:“今更造璽书,以代往詔。”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凯歌上刘恭父》词:“闻道璽书频下,看即沙堤归去,帷幄且从容。” 明 陆深 《俨山外集·传疑录上》:“世言三尺法者,盖用三尺竹简书法律。詔书谓之尺一,亦以一尺版书詔。囊封加璽,又谓之璽书。”词语解释:锦书 拼音:jǐn shū
(1).华美的文书。 南朝 梁 沉约 《华山馆为国家营功德》诗:“锦书飞云字,玉简黄金编。” 唐 王勃 《七夕赋》:“ 上元 锦书传寳字, 王母 琼箱荐金约。”
(2).锦字书。 唐 刘兼 《征妇怨》诗:“曾寄锦书无限意,塞鸿何事不归来。” 宋 李清照 《一翦梅》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明 梁辰鱼 《长拍·怀人》套曲:“正客棹聚江坳,胡尔锦书縹緲。”参见“ 锦字书 ”。
词语解释:锦字书 拼音:jǐn zì shū
指 前秦 苏蕙 寄给丈夫的织锦回文诗。《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 竇滔 妻 苏氏 , 始平 人也,名 蕙 ,字 若兰 。善属文。 滔 , 苻坚 时为 秦州 刺史,被徙流沙, 苏氏 思之,织锦为迴文旋图诗对赠 滔 。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悽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手帕儿包,头绳儿绕,抵过锦字书多少。”后多用以指妻子给丈夫的表达思念之情的书信。 唐 李白 《久别离》诗:“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 元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上:“ 毛友龙 达可 未第时,其内子寄以诗云:‘剔烛亲封锦字书,拟凭归雁寄天隅。’”词语解释:鹤书 拼音:hè shū
(1).书体名。也叫鹤头书。古时用于招贤纳士的诏书。亦借指征聘的诏书。《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及其鸣騶入谷,鹤书赴陇;形驰魄散,志变神动。” 李善 注引 萧子良 《古今篆隶文体》:“鹤头书与偃波书,俱詔板所用,在 汉 则谓之尺一简,髣髴鵠头,故有其称。” 唐 杨炯 《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南宫养老,坐闻鳩仗之荣;东岳游魂,俄见鹤书之召。” 清 金农 《怀人绝句》之七:“流浪定悲朱邸改,幽潜已逊鹤书徵。”
(2).书名。指《相鹤经》。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下:“ 师孟 尝从求《相鹤经》,得之甚喜,作诗亲携往谢,末云:‘收得一般瀟洒物,龟形人送《鹤书》来。’”词语解释:远书 拼音:yuǎn shū
送往远方或远方送来的书信。 南朝 梁 江淹 《伤友人赋》:“永远书於江澨,结深痛於尔魂。” 唐 杜牧 《秋岸》诗:“曾入相思梦,因凭附远书。” 宋 唐庚 《鸣鹊行》:“簷前羣鹊鸣相呼,法当有客或远书。”词语解释:字书 拼音:zì shū
(1).以字为单位,解释汉字的形体、读音和意义的书,如《说文解字》、《玉篇》等。《魏书·江式传》:“ 式 於是撰集字书,号曰《古今文字》,凡四十卷。”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声韵》:“ 颜真卿 撰《韵海镜源》……先起《説文》为篆字,次作今文隶字,仍具别体为证,然后注以诸家字书解释。” 宋 郑樵 《〈通志〉总序》:“字书眼学,韵书耳学,眼学以母为主,耳学以子为主;母主形,子主声,二字俱失所主。”
(2).古代指识字课本,如《史籀篇》、《仓颉篇》等。 唐 韩愈 《省试学生代斋郎议》:“其微者,至於习法律,知字书,皆有以赞於教化。”词语解释:细书 拼音:xì shū
(1).小字。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聚书》:“又聚得细书《周易》、《尚书》、《周官》、《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各一部。”《北史·韦世康传》:“眼闇更剧,不见细书。” 宋 王安石 《台上示吴愿》诗:“细书妨老读,长簟愜昏眠。”
(2).写小字。《淮南子·说林训》:“明月之光,可以远望,而不可以细书;甚雾之朝,可以细书,而不可以远望寻常之外。”《南史·萧钧传》:“ 钧 常手自细书,写五经部为一卷,置于巾箱中,以备遗忘。”词语解释:老书 拼音:lǎo shū
指旧书或古书。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我所看的那些阴间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 张天翼 《畸人手记》:“三叔不顺嘴地问‘那--那--你岳老子是留学的呀?’‘从前在屋里读老书,中了经济特科。三十好几了才出洋留学。’”词语解释:雁书 拼音:yàn shū
书信。 唐 王勃 《九日怀封元寂》诗:“今日 龙山 外,当忆雁书归。” 金 钱抱素 《台城路》词:“碧云深处遥天暮,经年雁书沉影。” 清 李渔 《蜃中楼·传书》:“雁书寄到君前,我倩谁怜。”参见“ 雁足书 ”。
词语解释:雁足书 拼音:yàn zú shū
系于雁足的书信。语出《汉书·苏武传》:“ 昭帝 即位。数年, 匈奴 与 汉 和亲。 汉 求武等, 匈奴 诡言 武 死。后 汉 使復至 匈奴 , 常惠 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 汉 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係帛书,言 武 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 惠 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 汉 使曰:‘ 武 等实在。’” 唐 权德舆 《寄李衡州》诗:“主人千骑东方远,唯望 衡阳 雁足书。”相传 元 郝经 亦有雁足传书事。 中统 年间, 郝经 以宣慰副使使 宋 ,被扣于 真州 ,十六年不还。 经 畜一雁,甚驯。一日 经 书诗于尺帛曰:“露冷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 上林 天子援弓缴,穷海纍臣有帛书。”系雁足而纵之。雁为猎者所获,献之 元 主, 元 主恻然,遂向南进军,越二年, 宋 亡。见 明 张萱 《疑耀》卷二。词语解释:方书 拼音:fāng shū
(1).官府文书;案牍。《史记·张丞相列传》:“ 张丞相 苍 者, 阳武 人也。好书律历。 秦 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 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方,版也,谓书事在版上者也……或曰四方文书。”
(2).指史书,史册。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子曰:‘以貌取人,失之 子羽 ;以言取人,失之 宰我 。’ 光武 则受误於 庞萌 , 曹公 则见欺於 张邈 。事列在方书。”
(3).医书。《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阳庆 ﹞谓 意 曰:‘尽去而方书,非是也。’” 唐 白居易 《病中逢秋招客夜酌》诗:“合和新药草,寻检旧方书。” 宋 刘克庄 《西江月·腰痛旧传陈复斋名方岁久失之》词:“ 思邈 方书去失, 休文 老病来攻。” 清 唐孙华 《春日漫成》诗之二:“文籍撑肠仍乞食,方书满眼不医贫。”
(4).古代医术与方术同出一源,故亦指称方术之书。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或难曰:神仙方书,似是而非,将必好事者妄所造作,未必出 黄 老 之手,经 松 乔 之目也。” 唐 卢纶 《寻贾尊师》诗:“新传 左慈 诀,曾与 右军 鹅。井臼阴苔遍,方书古字多。”词语解释:经书 拼音:jīng shū
指儒家经典,如《易经》、《书经》、《诗经》、《春秋》等词语解释:异书 拼音:yì shū
珍贵或罕见的书籍。《后汉书·王充传》“著《论衡》八十五篇” 李贤 注引 晋 袁山松 《后汉书》:“ 充 所作《论衡》,中土未有传者, 蔡邕 入 吴 始得之,恒秘玩以为谈助。其后 王朗 为 会稽 太守,又得其书,及还 许 下,时人称其才进。或曰:‘不见异人,当得异书。’”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典籍》:“秘书监 牛宏 表请分遣使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縑一疋,校写既定,本还其主,由是人间异书,往往间出。” 宋 苏轼 《次韵韶倅李通直》之二:“欲从 抱朴 传家学,应怪 中郎 得异书。”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四篇:“文人好逞狡獪,或欲夸示异书……故往往託古籍以衒人。”词语解释:荐书 拼音:jiàn shū
推荐人的文书或信件。 唐 王建 《别李赞侍御》诗:“荐书自入无消息,卖尽寒衣却出城。”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二书》:“今虽羣进於有司,与众人偕下,名字不列於荐书,不得比数於下士,以望主上之休光。”《红楼梦》第九二回:“还有一封荐书托我吹嘘吹嘘。”词语解释:谏书 拼音:jiàn shū
向君主进谏的奏章。《汉书·儒林传·王式》:“臣以三百五篇諫,是以亡諫书。” 唐 韩翃 《送夏侯校书归上都》诗:“此回将诣闕,几日諫书成。” 宋 朱熹 《送张彦辅赴阙》诗:“问君此去谈何事,袖有諫书三万字。”词语解释:一纸书 拼音:yī zhǐ shū
《晋书·刘弘传》:“ 弘 每有兴废,手书守相,丁寧款密,所以人皆感悦,争赴之。咸曰:‘得 刘公 一纸书,贤於十部从事。’”后用以为典,或以“一纸书”代指书信。 唐 许浑 《寄献三川守刘公》诗:“长闻 季氏 千金诺,更望 刘公 一纸书。” 唐 皮日休 《宏词下第感恩献兵部侍郎》诗:“空惭 季布 千金诺,但负 刘弘 一纸书。” 宋 范成大 《采莲》诗之三:“空江日暮无来客,断肠 三湘 一纸书。” 元 耶律楚材 《寄万寿润公禅师用旧韵》:“懒答禪师一纸书,禪师佳句古谁知?”词语解释:废书 拼音:fèi shū
(1).放下书。谓中止阅读。《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序》:“余读《孟子书》,至 梁惠王 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唐 刘知几 《史通·自叙》:“尝闻家君为诸兄讲《春秋左氏传》,每废书而听。”
(2).失去使用价值的书籍。如:把废书废报送到废品回收站。词语解释:辟书 拼音:bì shū
征召的文书。 三国 魏 阮籍 《奏记诣太尉蒋济》:“开府之日,人人自以为掾属;辟书始下,而下走为首。”《陈书·孔奂传》:“司徒 王僧辩 先下辟书,引 奂 为左西曹掾,又除 丹阳 尹丞。” 宋 王安石 《送张仲容赴杭州孙公辟》诗:“忆我屡随游客入,喜君今赴辟书还。”词语解释:五车书 拼音:wǔ chē shū
《庄子·天下》:“ 惠施 多方,其书五车。”后用以形容读书多,学问渊博。 宋 辛弃疾 《满江红·呈茂中》词:“算胸中,除却五车书,都无物。” 明 沉鲸 《双珠记·假恩图色》:“人读五车书,偏我无一句。” 清 高昌寒食生 《乘龙佳话·下第》:“问世休矜三尺剑,骄人还是五车书。”亦省作“ 五车 ”。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二:“两説穷舌端,五车摧笔锋。” 唐 知玄 《答僧澈》诗:“五车外典知谁敌,九趣多才恐不如。” 清 孙枝蔚 《溽暑过汪舟次园中留饮分得鸦字萝字》诗:“有客寻三径,因君破五车。”词语解释:史书 拼音:shǐ shū
(1). 汉 称令史所习之书,即当时通用的隶书。《汉书·元帝纪赞》:“ 元帝 多材艺,善史书。”按,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谓指 史籀 所作大篆,非是。参阅 清 钱大昕 《三史拾遗·元帝纪》。
(2).记载历史的书籍。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 周公 之垂法,史书之旧章。” 唐 刘知几 《史通·因习》:“况史书者,记事之言耳。” 章炳麟 《论式》:“斯岂非崇信文集,异视史书之过哉!”词语解释:耽书 拼音:dān shū
酷嗜书籍。 唐 皇甫冉 《送韦山人归所居锺山》诗:“服药颜虽驻,耽书癖已成。” 唐 秦韬玉 《采茶歌》:“耽书病酒两多情,坐对 闽 甌 睡先足。” 金 元好问 《杨焕然生子》诗之三:“半生辛苦坐耽书,我笑先生老更迂。”词语解释:蠹书 拼音:dù shū
亦作“蠧书”。
(1).谓晒去书中的蠹虫。《穆天子传》卷五:“仲秋甲戌,天子东游,次於 雀梁 ,蠧书於 羽陵 。” 郭璞 注:“蠧书,谓暴书中蠹虫。”
(2).被蛀坏的书。泛指破旧书籍。 宋 陆游 《昼睡》诗:“一卷蠹书栖倦手,数声残角报斜阳。” 清 恽敬 《谢南冈小传》:“越一日乙亥,早起,自扫除蠹书,一册堕于架,取视之,则 南冈 诗也。”词语解释:诵书 拼音:sòng shū
读书或背书。《列子·仲尼》:“ 颜回 重往喻之,乃反 丘 门,弦歌诵书,终身不輟。” 晋 王嘉 《拾遗记·后汉》:“ 刘向 於 成帝 之末,校书 天禄阁 ,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 向 暗中独坐诵书。” 元 王逢 《怀哲操》:“朝堂兮诵书,思君陈兮履絇。”词语解释:故书 拼音:gù shū
旧书;古书。《新唐书·文艺传中·郑虔》:“ 虔 追紬故书可誌者得四十餘篇,国子司业 苏源明 名其书为《会粹》。”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五·文椒本草》:“《癸辛杂识》云:‘至斥卖内府故书於广济库,有出相彩画《本草》一部,极奇。’” 章炳麟 《訄书·原变》:“惟玉独无所见於故书軼事。”词语解释:囊书 拼音:náng shū
(1).囊中书札。 唐 杜牧 《送沉处士赴苏州李中丞招》诗:“悬弓三百斤,囊书数万纸。”
(2).以袋盛书。 唐 李山甫 《赴举别所知》诗:“腰剑囊书出户迟,壮心奇命两相疑。”
(3).犹囊封,封事。 宋 司马光 《与范景仁书》:“自夏及秋,囊书三上,皆杳然若投沙砾於沧海之中,莫有知其所之者。”词语解释:四书 拼音:sì shū
(1).《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合称。 南宋 理学家 朱熹 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后用作学习的入门书。 元 皇庆 二年定考试课目,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意规定以 朱熹 的《集注》为根据。 明 清 相沿不改。 元 方回 《古斋箴》序:“近世 朱 氏‘四书’,吾服膺焉。”参见“ 四子书 ”。
(2).指四部书。 南朝 梁 萧统 《谢敕赉制旨大涅槃经疏启》:“四书所总,施命止於域中。”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二游诗》:“尝闻四书曰,经史子集焉。”参见“ 四部书 ”。
词语解释:四子书 拼音:sì zǐ shū
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的经典。此四书是 孔子 、 曾子 、 子思 、 孟子 的言行录,故合称“四子书”。 清 邵懿辰 《仪宋堂后记》:“ 明太祖 既一海内,与其佐 刘基 ,以‘四子书’章义试士。行之五百年不改,以至於今。”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九:“余撰《文勤神道碑》,即据其子 儒卿 等所撰行状,言公年十有一,‘四子书’、‘十三经’皆卒读。”亦省作“ 四子 ”。《朱子语类》卷一○五:“‘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録》,‘四子’之阶梯。” 清 薛福成 《选举论中》:“常科以待天下佔毕之士,试策论;论仍以‘四子’、‘五经’命题,特易其体格而已;策则参问古今事。”参见“ 四书 ”。
词语解释:四部书 拼音:sì bù shū
中国 古代书籍统分为四大类,故称。 晋 荀勗 将群书分为四部:六艺、小学为甲部;诸子、兵书、术数为乙部;历史记载和杂著为丙部;诗赋、图赞、《汲冢书》为丁部。 东晋 李充 加以调整,以五经为甲部,历史记载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 隋 唐 以后沿用此种分法,称为经、史、子、集。后亦用以泛指群书。 宋 刘敞 《六月二十六日雨阁昼寝》诗:“食有万钱膳,架多四部书。”参阅《隋书·经籍志一》。词语解释:好书 拼音:hǎo shū
表示友好的书信。《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秦昭王 闻 魏齐 在 平原君 所,欲为 范雎 必报其仇,乃详为好书遗 平原君 。”词语解释:兵书 拼音:bīng shū
(1).古代军事著作的统称。如《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等均属兵书。《汉书·艺文志》:“凡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 唐 殷文圭 《赠战将》诗:“阵前战马黄金勒,架上兵书白玉籤。” 清 李渔 《玉搔头·弄兵》:“孤家,大 明 宗室 朱宸濠 是也,分封 江 右,国号 寧 藩,喜读兵书,颇怀壮志。”
(2).战报。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日覩兵书捷,时闻虏骑亡。”
(3).兵部尚书的简称。 清 褚人穫 《坚瓠十集·兵刑侍郎谑》:“ 景泰 中,兵、刑二部僚佐会坐,时 于谦 为兵书, 俞士悦 为刑书。”
(4).指幕友,官署中管兵事的佐助人员。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驭衙役》:“管驛兵书,大惊失色,遂跪禀曰:‘到任三日后,择吉遣牌视驛,此旧例也。’”词语解释:载书 拼音:zǎi shū
盟书,会盟时所订的誓约文件。《左传·襄公九年》:“ 晋 士庄子 为载书。” 杜预 注:“载书,盟书。”《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凡百之约,皆如载书。”《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 庆绪 惧人之贰己,设坛加载书、柈血与羣臣盟。”词语解释:宝书 拼音:bǎo shū
(1).指 周 代的官修的史书。《公羊传经传解诂·隐公第一》 唐 徐彦 疏:“昔 孔子 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 子夏 等十四人求 周 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 周 史而言宝书者,宝者保也,以其可世世传保以为戒,故云宝书。”
(2).泛指珍贵的书籍。 唐 李白 《猛虎行》:“宝书长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 宋 黄庭坚 《双井茶送子瞻》诗:“人间风月不到处,天上王堂森宝书。”
(3).用为谑称。 鲁迅 《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对于这类宝书,却从不敢作非分之想。”
(4).指佛教经典。 南朝 梁 江淹 《休上人怨别》诗:“宝书为君掩,瑶琴詎能开。” 唐 刘禹锡 《送深法师游南岳》诗:“飞锡无定所,宝书留旧房。” 宋 苏轼 《宿圆通禅院》诗:“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5).皇帝的玺书。《新唐书·车服志》:“ 天宝 初,改璽书为宝书。”《新唐书·李栖筠传》:“军国大事以宝书易墨詔。”
(6).珍贵的书信或书法。 唐 温庭筠 《春日》诗:“宝书无寄处,香轂有来期。” 元 张翥 《题李早女真三马扇头》诗:“宝书玉轴充内府,时以 李早 当 龙眠 。”词语解释:抄书 拼音:chāo shū
将书照原文重新写出
在学校作文等事中从书中抄袭句子或段落词语解释:一行书 拼音:yī xíng shū
谓简短的书信。亦泛指信札。 南朝 梁 何逊 《从主移西州寓直斋内霖雨不晴怀郡中游聚》诗:“欲寄一行书,何解三秋意。” 唐 岑参 《玉关寄长安主簿》诗:“东去 长安 万里餘,故人何惜一行书。” 宋 陈师道 《寄单州吕侍讲》诗:“遣兴觅为七字语,寻人聊代一行书。”词语解释:贤书 拼音:xián shū
语本《周礼·地官·乡大夫》:“乡老及乡大夫羣吏献贤能之书于王。”贤能之书,谓举荐贤能的名录,后因以“贤书”指考试中式的名榜。 宋 洪适 《回傅解元状》:“造牓外臺,占贤书而独步。” 明 沉德符 《敝帚轩剩语·汪徐相仇》:“ 汪 归应试,即以是年登贤书。” 清 赵翼 《外孙金皋京闱发解喜赋》:“喜听星邮报,贤书捷鹿鸣。”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一:“弱冠幸登贤书,南宫屡次报罢,幸而获售,已近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