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二文平声 [fēn,分离][yún][【廣韻】【集韻】音文。黏唾也。][详注1][详注2][详注3][音煴。瘟瘟,小痛貌。][xūn]


注1:贲 《集韵》符分切,音焚。《书·盘庚》用宏兹贲。《传》宏、贲,皆大也。《诗·大雅》贲鼓维镛。《传》贲,大鼓也。 又《尔雅·释鱼》龟三足,贲。《疏》龟之三足者名贲。
注2:堇 音勤。《说文》黏土也。《徐曰》黄土乃黏。《五代史》刘守光围沧州,城中杂食堇块。 又时也。《管子·五行篇》修槩水土,以待乎天堇。亦作墐。
注3:蕲 《韵会》渠斤切,音芹。《尔雅·释草》薜,山蕲。《注》《广雅》云:山蕲,当归。
共362,分5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末字词组
白云如云朝云轻云残云南云层云起云
浮云片云乱云翠云黑云排云梦云纤云
青云凌云归云祥云同云庆云过云游云
风云黄云红云楚云湿云瑞云屯云干云
碧云连云紫云拂云宿云倚云机云密云
水云寒云阴云卧云香云天云彤云瘴云
五云彩云绿云愁云眠云鬓云乌云锦云
孤云闲云火云乘云卿云云云朱云登云
行云断云重云冻云停云阵云书云高云
烟云春云望云披云玄云雪云长云遏云

词语解释:白云  拼音:bái yún
(1).白色的云。《诗·小雅·白华》:“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庄子·天地》:“乘彼白云,至於帝乡。”《史记·封禅书》:“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中。” 唐 苏颋 《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 河 汾 。”《文汇报》1983.10.12:“《蓬莱导游图》有幅照片,蓝天之下,白云之上,嵌着 蓬莱阁 主要建筑,似仙山又似蜃楼。”
(2). 黄帝 时掌刑狱之官。后用作刑官的别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黄帝 云师云名” 颜师古 注引 汉 应劭 曰:“ 黄帝 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由是而言,故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縉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 唐 孙逖 《授裴敦复刑部尚书制》:“委之刑柄,俾践白云之师。”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实二》:“ 胡武平 宿 ,贺 晏元献 转刑部侍郎启云:‘紫詔疏恩,白云登秩。’”
(3).指《白云谣》。 唐 李白 《大猎赋》:“哂 穆王 之荒诞,歌《白云》之 西母 。” 唐 白居易 《八骏图》诗:“《白云》《黄竹》歌声动,一人荒乐万人愁。” 景耀月 《远游》诗:“翠华芝盖入离镜,《黄竹》《白云》定古风。”参见“ 白云謡 ”。
(4).喻思亲。《旧唐书·狄仁杰传》:“其亲在 河阳 别业, 仁杰 赴 并州 ,登 太行山 ,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佇立久之,云移乃行。” 宋 岳珂 《桯史·开禧北征》:“夜碇中流,海光接天,星斗四垂,回首白云之思,惻然悽动。”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 梁瑄 不归, 璟 每见东南白云即立望,惨然久之。” 清 黄遵宪 《感怀》诗:“下阻黄壚上九天,白云望断眼空悬。”参见“ 白云篇 ”。
(5).喻归隐。 晋 左思 《招隐诗》之一:“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南朝 梁 陶弘景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唐 钱起 《蓝田溪与渔者宿》诗:“一论白云心,千里 沧州 趣。” 宋 张炎 《甘州》词:“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 楚 佩,弄影中州?” 明 徐渭 《赠余君》诗:“三年卧白云,一醉抚流水。”
(6).特指 陈抟 。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高逸》:“ 陈摶 , 周世宗 常召见,赐号 白云先生 。 太平兴国 初,召赴闕, 太宗 赐御诗云:‘曾向前朝出 白云 ,后来消息杳无闻。如今若肯随徵召,总把三峰乞与君。’”
(7).指 白云亭 。参见“ 白云亭 ”。
词语解释:白云谣  拼音:bái yún yáo
1.古神话中西王母为周穆王所作之歌。明冯惟讷《古诗纪》前集三有《白云谣》。参见"白云"。参阅《穆天子传》卷三。
词语解释:白云篇  拼音:bái yún piān
(1). 汉武帝 《秋风辞》中有“秋风起兮白云飞”之句,后因以“白云篇”称帝王的诗作。 宋 苏轼 《集英殿秋宴教坊词致语口号》:“菊有芳兮兰有秀,从臣谁和《白云篇》?”
(2). 晋 隐士 陶潜 《和郭主簿》诗中有“遥遥望白云”之句,后因以“白云篇”称隐士之诗。 唐 郎士元 《冯翊西楼》诗:“ 陶令 好文尝对酒,相招一和《白云篇》。”
(3). 南朝 齐 谢朓 《拜中军记室辞随王笺》诗中有“白云在天, 龙门 不见”之句,后因以“白云篇”喻思念亲人之作。 明 何景明 《新色寺与诸生留别》诗:“去国已违丹壑志,望乡空赋《白云篇》。”
词语解释:白云亭  拼音:bái yún tíng
(1).亭名。在 江西省 馀干县 之南。 唐 刘长卿 《登馀干古县城》诗:“孤城上与 白云 齐,万古荒凉 楚 水西。”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西三·饶州府》:“又县( 餘干县 )西南八十步有 白云亭 ,亦 德裕 ( 李德裕 )所建,跨古城之危,瞰 长江 之深,与 干越亭 对峙。”
(2).亭名。在 湖北省 巴东县 之西。 宋 寇準 建。 宋 陆游 《入蜀记》卷六:“ 白云亭 则天下幽奇絶境……予自 吴 入 楚 ,行五千餘里,过十五州,亭榭之胜,无如 白云 者。”
词语解释:浮云  拼音:fú yún
(1).飘动的云。《楚辞·九辩》:“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周书·萧大圜传》:“嗟乎!人生若浮云朝露。”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九:“她早一会的顾虑,像是一片浮云,给一阵风吹得了无踪影。”
(2).骏马名。《西京杂记》卷二:“ 文帝 自 代 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之骏马也,一名浮云。” 唐 高适 《塞下曲》:“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末白]鞍马备办了未曾?[丑白]告郎中:马多在。先有一万好马……[末白]有甚么好名儿?[丑白]……絶尘、浮云。”
(3). 汉 代继 黄巾 起义之后的一支农民起义部队。《后汉书·朱儁传》:“ 浮云 、 白雀 …… 苦唒 之徒,并起山谷閒,不可胜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采薇翁》:“自古名将,止闻以智,不闻以术, 浮云 、 白雀 之徒,终致灭亡。”
词语解释:青云  拼音:qīng yún
(1).青色的云。《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汉书·扬雄传上》:“青云为纷,虹霓为繯。”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阴沟水》:“ 文帝 以 汉 中平 四年生于此,上有青云如车盖,终日乃解。”
(2).指高空的云。亦借指高空。《楚辞·远游》:“涉青云以汎滥兮,忽临睨夫旧乡。” 晋 傅玄 《历九秋篇》诗:“ 齐 謳 楚 舞纷纷,歌声上激青云。” 宋 叶适 《送郭黄中》诗:“ 雁山 削玉上青云,仙侣常游遣俗纷。”《水浒传》第六回:“旛竿高峻接青云,宝塔依稀侵碧汉。” 辛雷 《一个爱说梦话的人》:“站在 武汉 长江大桥 上……头也有点发晕,如置身青云之上。”
(3).喻高官显爵。《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须贾 顿首言死罪,曰:‘ 贾 不意君能自致於青云之上。’” 汉 扬雄 《解嘲》:“当途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 宋 司马光 《和任屯田感旧叙怀》:“自致青云今有几?化为异物已居多。”《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又有那身在青云之上,拔人淤泥之下。”
(4).喻谋取高位的途径。 明 汪錂 《春芜记·悲秋》:“肝胆自怜白首,功名谁借青云。”参见“ 青云路 ”。
(5).喻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三国志·魏志·荀彧荀攸贾诩传论》“其 良平 之亚歟”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张子房 青云之士,诚非 陈平 之伦。” 明 徐渭 《上督府公生日》诗:“未逢 黄石 书谁授,不坠青云志自强。”
(6).指青云之士。 唐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仇兆鳌 注:“青云,指文士之追随者。” 宋 王安石 《葛兴祖挽辞》:“忆随诸彦附青云,场屋声名看出羣。” 清 恽敬 《答董牧唐》:“敬幸附青云,而生平未得一见。”参见“ 青云士 ”。
(7).谓隐居。《南史·齐衡阳王钧传》:“身处朱门,而情游江海;形入紫闥,而意在青云。”《云笈七籤》卷一○七:“遂拜表解职,求託巖林,青云之志,于斯始矣。”
(8).喻黑发。 唐 李贺 《大堤曲》:“青云教綰头上曲,明日与作耳边璫。”
(9).古指春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黄帝 云师云名” 颜师古 注引 汉 应劭 曰:“ 黄帝 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由是而言,故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縉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
词语解释:青云路  拼音:qīng yún lù
喻高位或谋求高位的途径。 唐 张乔 《别李参军》诗:“静想青云路,还应寄此身。”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白日圜文》:“未得青云路,且坐白日圜。”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白雪》曲高,青云路阻。”
词语解释:青云士  拼音:qīng yún shì
《史记·伯夷列传》:“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张守节 正义:“若不託贵大之士,何得封侯爵赏而名留后代也?”后因以“青云士”喻指位高名显的人。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翰林三学士》诗:“朝为青云士,暮作白头囚。” 唐 李咸用 《哭所知》诗:“朝为青云士,暮为玄夜人。” 元 刘永之 《感遇》诗之一:“由来青云士,高视笑泥途。”
词语解释:风云
1.风和云。《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唐 王勃 《上巳浮江宴序》:“林壑清其顾盼,风云荡其怀抱。” 闻一多 《红烛·太阳吟》:“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2.指天文、天象。《后汉书·方术传上·杨由》:“﹝ 杨由 ﹞少习《易》,并七政、元气、风云占候。”《水浒传》引首:“那时 西岳华山 有个 陈摶 处士,是个道高有德之人,能辨风云气色。”
3.古军阵名有“风”“云”等,后即以“风云”泛称军阵。 唐 王涯 《从军词》之一:“戈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折寇》:“接济风云阵势,侵寻岁月边陲。” 徐朔方 等注:“《风后握奇经》以天、地、风、云、飞龙、翔鸟、虎翼、蛇蟠为八种阵势。” 清 钱谦益 《南京户部河南清吏司主事王建候父允中原任甘肃总兵都督同知进阶光禄大夫制》:“风云暗晓,胸藏《三略》之书。”参阅 明 龙正 《〈八阵图合变说〉叙》
4.《易·乾》:“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意谓同类相感应。后因以“风云”比喻遇合、相从。 汉 荀悦 《汉纪·高祖纪赞》:“ 高祖 起於布衣之中,奋剑而取天下,不由 唐 虞 之禪,不阶 汤 武 之王,龙行虎变,率从风云,征乱伐暴,廓清帝宇。” 唐 王勃 《上明员外启》:“神交可託,风云於杵臼之间。” 清 钱谦益 《读杜小笺下》:“迟莫飘零,徒有应天得士、惨澹风云之感而已。”
5.比喻时势。《后汉书·皇甫嵩传》:“今主上埶弱於 刘 项 ,将军权重於 淮阴 ,指撝足以振风云,叱咤可以兴雷电。” 北周 庾信 《入彭城馆》诗:“年代殊氓俗,风云更盛衰。” 毛泽东 《清平乐·蒋桂战争》词:“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6.谓凭借时势。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上》:“ 高祖 之兴,草创大伦。解赭衣而为将相,舍介胄而居庙堂,皆风云豪杰,屈起壮夫。” 明 高明 《琵琶记·高堂称寿》:“风云太平日,正驊騮欲骋,鱼龙将化。” 轰天雷 《第九回》:“那时朝中附旧党的果然风云得志。”
7.比喻雄韬大略或高情远志。《文选·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气藴风云,身负日月。” 李善 注:“贤者有风云之智,故吐文万牒。” 唐 王勃 《秋日游莲池序》:“人间齷齪,抱风云者几人。” 金 元好问 《解剑行》:“壮怀风云鬱沉沉,惭媿漂母无千金。”
8.谓风流超群。 唐 卢纶 《和崔侍郎游万固寺》:“风云才子冶游思,蒲柳老人惆悵心。” 宋 楼颖 《〈国秀集〉序》:“及源流浸广,风云极致。虽发词遣句,未协风骚,而披林擷秀,揭厉良多。” 清 张佩纶 《论闺秀诗》诗之二:“一醉隐然开霸业,谁言儿女不风云?”
9.比喻地势高远。《文选·左思〈吴都赋〉》:“径路絶,风云通。” 刘逵 注:“径路絶者,人道断絶;风云通者,唯风云能交通也。”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南接 衡 巫 ,风云之路千里。” 唐 卢照邻 《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每至三辰法会,八景真游,霓裳荡耀魄之华,羽葢转风云之路。”
10.比喻高位。《文选·班固〈答宾戏〉》:“振拔洿涂,跨腾风云。” 吕延济 注:“言当须去卑贱以升高位,亦如龙出於浅水以游於风云之中也。” 晋 潘岳 《杨荆州诔》:“奋跃渊涂,跨腾风云。” 明 浚川 《新水令·送康对山太史归田》套曲:“只争那正人不得正人扶,却做了多才反被多才误,成间阻,平白的剷断了风云路。”
词语解释:碧云  拼音:bì yún
(1).青云;碧空中的云。《文选·江淹〈杂体诗·效惠休“别怨”〉》:“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张铣 注:“碧云,青云也。” 唐 戴叔伦 《夏日登鹤岩偶成》诗:“愿借老僧双白鹤,碧云深处共翱翔。” 宋 刘克庄 《沁园春》词:“悵佳人未来,碧云冉冉;王孙去后,芳草萋萋。” 程善之 《古意》诗:“高城回首碧云边,玉漏淙淙天未曙。”
(2).喻远方或天边。多用以表达离情别绪。 唐 韦应物 《奇皎然上人》诗:“愿以碧云思,方君怨别餘。” 宋 王禹偁 《仲咸以四韵见寄因次原韵兼纾客情》:“喜霽未遑抽赋笔,劳君先惠碧云诗。” 宋 柳永 《倾杯》词:“最苦碧云信断,仙乡路杳,归雁难倩。”
词语解释:水云  拼音:shuǐ yún
(1).水和云。多指水云相接之景。 唐 戎昱 《湘南曲》:“ 虞帝 南游不復还,翠蛾幽怨水云间。” 唐 杨汉公 《明月楼》诗:“ 吴兴 城闕水云中,画舫青帘处处通。” 南唐 李煜 《玉楼春》词:“笙簫吹断水云开,重按《霓裳》歌遍彻。” 清 邵锦潮 《蒹葭》诗:“伊人不可即,悵望水云边。”
(2).水上方的云。《淮南子·览冥训》:“水云鱼鳞。” 高诱 注:“水气出云似鱼鳞。”
(3).指将要下雨的云。 茅盾 《脱险杂记·太平凡的故事》:“雨渐小渐止,但满山水云,随时会变成雨下来。”
词语解释:五云  拼音:wǔ yún
(1).青、白、赤、黑、黄五种云色。古人视云色占吉凶丰歉。《周礼·春官·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以二至二分观云色,青为虫,白为丧,赤为兵荒,黑为水,黄为丰。”《关尹子·二柱》:“五云之变,可以卜当年之丰歉。”《云笈七籤》卷四一:“五云交荫,六炁扇尘。”
(2).五色瑞云。多作吉祥的征兆。《南齐书·乐志》:“圣祖降,五云集。” 唐 骆宾王 《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瑞开三眷,祥洽五云。” 明 汪廷讷 《广陵月》第三折:“神霄絳闕,丽日五云浮,开綺讌,待宸游。”
(3).指皇帝所在地。 唐 王建 《赠郭将军》诗:“承恩新拜上将军,当值巡更近五云。” 明 梅鼎祚 《玉合记·赐完》:“天书飞下五云傍,紫陌珂声夜未央。” 清 陈梦雷 《立秋后一日至都门即事赋感》诗:“遥向五云深处望,低徊今昔倍辛酸。”
(4).指云英、云珠、云母、云液、云沙五种云母。据称按五季服用,能寿考乃至成仙。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或闻有晓消五云,飞八石,转九丹,治黄白。” 晋 葛洪 《抱朴子·仙药》:“服五云之法……服之一年,则百病除;三年久服,老公反成童子;五年不闕,可以役使鬼神。”参阅 杨明照 《〈抱朴子内篇校释〉补正》
(5).见“ 五云体 ”。
词语解释:五云体  拼音:wǔ yún tǐ
亦称“ 五朵云 ”。 指 唐 韦陟 用草书署名的字体。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下》:“﹝ 韦陟 ﹞每令侍婢主尺牘,往来復章,未常自札,受意而已。词旨轻重,正合 陟 意。而书体遒利,皆有楷法, 陟 唯署名。尝自谓所书‘陟’字,如五朵云,当时人多倣效,谓之 郇公 五云体。” 宋 张淏 《云谷杂记·书后花押》:“ 唐文皇 令羣臣上奏,任用真草,惟名不得草,遂以草名为花押, 韦陟 五朵云是也。”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四:“ 唐 人初未有押字,但草书其名以为私记,故号花书, 韦陟 五云体是也。”亦省作“ 五云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引 梁山舟 诗:“我自无心结蛇蚓,错传 韦陟 五云如。”
词语解释:孤云  拼音:gū yún
(1).单独飘浮的云片。 唐 李白 《独坐敬亭山》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唐 杜牧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诗:“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宋 苏轼 《虔州八境图》诗之二:“勌客登临无限思,孤云落日是 长安 。” 明 范受益 王錂 《寻亲记·相逢》:“思亲回首望孤云,回首望孤云。”
(2).比喻贫寒或客居的人。《文选·陶潜〈咏贫士〉》:“万族各有託,孤云独无依。” 李善 注:“孤云,喻贫士也。” 宋 范仲淹 《送徐登山人》诗:“今日江南行,孤云无繫程。”
词语解释:行云  拼音:xíng yún
(1).流动的云。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哀风兴感,行云徘徊,游鱼失浪,归鸟忘栖。”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片片行云著蝉鬢,纤纤初月上鸦黄。”《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白日里倒是走走散散,找人谈谈;否则闲中望望行云,听听流水。” 许地山 《海世间》:“船离陆地远了,一切远山疏树尽化行云。”
(2).比喻女子头发。
(3).用 巫山 神女之典。语本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序》:“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谓神女。 唐 杜甫 《雨不绝》诗:“舞石旅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 仇兆鳌 注引 张性 曰:“莫自湿,劝神女莫久行雨,而自湿其衣也。”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诗之二:“曩时 高唐 客,暮雨朝行云。” 明 王錂 《春芜记·宸游》:“欲问妾家何处是,行云行雨在 阳臺 。”
(4).用 巫山 神女之典。比喻所爱悦的女子。 唐 李白 《久别离》诗:“去年寄书报 阳臺 ,今年寄书重相催。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 宋 秦观 《调笑令·莺莺》词:“ 红娘 深夜行云送,困嚲釵横金凤。” 明 王骥德 《男王后》第四折:“隔断 巫阳 小洞天,自难问行云近远。”
(5).用 巫山 神女之典。指男女欢会。 宋 柳永 《西施》词之二:“洞房咫尺,无计枉朝珂。有意怜才,每遇行云处,幸时恁相过。”《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不负 襄王 梦,行云在此方。”
(6).用 巫山 神女之典。比喻人行踪不定。 唐 戎昱 《送零陵妓》诗:“宝鈿香蛾翡翠裙,装成掩泣欲行云。” 南唐 冯延巳 《鹊踏枝》词:“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
词语解释:烟云  拼音:yān yún
亦作“烟云”。
(1).烟霭云雾。 汉 枚乘 《七发》:“於是榛林深泽,烟云闇莫,兕虎并作。” 唐 杨炯 《奉和上元酺宴应诏》:“清明日月旦,萧索烟云涣。” 元 张可久 《折桂令·次酸斋韵》曲:“远树烟云渺茫,空山雪月苍凉。” 权宽浮 《牧场雪莲花》:“更有那玉立的雪山主峰,被缭绕的烟云笼罩着。”
(2).指隐逸之山林。 元 张养浩 《寨儿令·四时闲适》曲之一:“爱 庞公 不入城閫,喜 陈摶 高卧烟云。”
(3).形容高远之处。 唐 温庭筠 《上宰相启》:“遐思謦欬之音,杳絶烟云之路。”
(4).如云的烟火气。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童年》:“山腰上,烟囱林立,日夜喷吐着黑色的烟云。” 徐迟 《狂欢之夜》:“酒店里这样的零乱,迷漫着烟云,像刚刚遭受了原子弹一样。”
(5).比喻变化消失的事物。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惜先生归道山后,文史散落,此帖已化烟云矣。”
词语解释:如云  拼音:rú yún
(1).形容盛多。《诗·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毛 传:“如云,众多也。” 汉 李陵 《答苏武书》:“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唐 白居易 《轻肥》诗:“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2).发美长貌。《诗·鄘风·君子偕老》:“鬒髮如云,不屑髢也。” 毛 传:“如云,言美长也。”
(3).比喻德化广大。《史记·五帝本纪》:“ 帝尧 者, 放勋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司马贞 索隐:“如云之覆渥,言德化广大而浸润生人,人咸仰望之,故曰如百穀之仰膏雨也。”
词语解释:片云  拼音:piàn yún
极少的云。 南朝 梁简文帝 《浮云诗》:“可怜片云生,暂重復还轻。” 唐 杜甫 《野老》诗:“长路关心悲 剑阁 ,片云何事傍琴臺。” 清 王夫之 《咏怀次韵》之二:“雷声偶逐片云起,轻碧无劳过雨凝。”
词语解释:凌云  拼音:líng yún
直上云霄。多形容志向崇高或意气高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説,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閒意。” 唐 裴夷直 《寄婺州李给事》诗之一:“不知壮气今何似,犹得凌云贯日无?”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得颍倅二首》之一:“仙风入骨已凌云,秋水为文不受尘。”《水浒传》第三九回:“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 黄巢 不丈夫。”《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 李白 紫衣纱帽,飘飘然有神仙凌云之态。” 毛泽东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久有凌云志,重上 井冈山 。”
淩雲:直上云霄。 战国 楚 宋玉 《小言赋》:“体轻蚊翼,形微蚤鳞,聿遑浮踊,凌云纵身。”《西京杂记》卷四:“高树凌云,蟠紆烦冤。” 宋 苏轼 《骊山》诗:“复道凌云接金闕,楼观隐烟横翠空。”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林阜间集》:“草木生於粟粒之萌,及其长大,根茎华实,虽凌云蔽日,据山蟠地,从初具乎一萌之内,而未尝自外增益之也。”
词语解释:黄云  拼音:huáng yún
(1).黄色的云气。(1)天子气。《古微书·洛书纬》:“ 黄帝 起,黄云扶日。”《宋书·符瑞志上》:“ 帝尧 之母曰 庆都 ,生於 斗维 之野,常有黄云覆护其上。” 前蜀 杜光庭 《贺黄云表》:“ 尧 之诞生,常有黄云垂覆; 舜 之御宇,常有黄云凝空。”(2)祥瑞之气。《汉书·郊祀志上》:“天子使验问巫得鼎无姦诈,乃以礼祠,迎鼎至 甘泉 ,从上行,荐之。至 中山 ,晏温,有黄云焉。”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诂笺一》:“ 沉佺期 《改年观赦》诗:‘六甲迎黄气,三元降紫泥。’《望气经》云:‘黄云四出,主赦。’黄气,黄云也。”(3)雪天之云。下雪天云特黄于常云,故称。 宋 曾巩 《咏雪》:“黄云半夜满千里,大雪平明深一尺。”
(2).黄尘;沙尘。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阮瑀》:“河洲多沙尘,风悲黄云起。” 唐 孟郊 《感怀》诗:“登高望寒原,黄云鬱峥嶸。” 明 王世贞 《立春前一日过尹汝渔副使饮》诗:“落日千门飞鴈去,黄云一骑按雕迴。”
(3).边塞之云。塞外沙漠地区黄沙飞扬,天空常呈黄色,故称。 南朝 梁简文帝 《陇西行》之二:“洗兵逢骤雨,送阵出黄云。” 唐 杜甫 《佐还山后寄》诗之一:“山晚黄云合,归时恐路迷。” 仇兆鳌 注:“塞云多黄,故公诗云‘黄云高未动’,又云‘山晚黄云合’。” 明 李梦阳 《石将军战场歌》:“黄云落日古骨白,砂砾惨淡愁行人。”
(4).比喻成熟的稻麦。 宋 王安石 《同陈和叔游齐安院》诗:“繅成白雪桑重緑,割尽黄云稻正青。” 明 高启 《看刈禾》诗:“黄云渐收尽,旷望空郊平。”
词语解释:连云  拼音:lián yún
与天空之云相连。形容高远,众多。《文选·潘岳〈秋兴赋〉》:“高阁连云,阳景罕曜。” 张铣 注:“阁高故称连云。” 唐 白居易 《李白墓》诗:“ 採石 江边 李白 坟,遶田无限草连云。” 元 周霆震 《宿州歌》:“万骑连云发 蜀 都, 宿州 一掷拟摴蒲。”
词语解释:寒云  拼音:hán yún
寒天的云。 晋 陶潜 《岁暮和张常侍》诗:“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 唐 郎士元 《盩厔县郑礒宅送钱大》诗:“荒城背流水,远雁入寒云。”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谁知早作西行讖,老木寒云 秀野亭 。”
词语解释:彩云  拼音:cǎi yún
绚丽的云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採之。” 唐 李白 《早发白帝城》诗:“朝辞 白帝 彩云间,千里 江陵 一日还。” 清 龚自珍 《长相思》词:“仙参差,佩参差,数罢鸞期又凤期,彩云西北飞。” 朱德 《六连岭》诗:“ 六连岭 上彩云生,竪起红旗革命军。”
绚丽的云彩。 南朝 梁 江淹 《丽色赋》:“其始见也,若红莲映池;其少进也,如綵云出崖。五光徘徊,十色陆离。”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二七:“ 巫山 綵云没,高丘正微茫。” 元 无名氏 《翫江亭》第一折:“片片綵云风散尽,融融丽日照东华。”
词语解释:闲云  拼音:xián yún
亦作“闲云”。 悠然飘浮的云。 唐 王勃 《滕王阁》诗:“閒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唐 李白 《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诗:“当其得意时,心与天壤俱。闲云随舒卷,安识身有无。” 明 张居正 《答藩伯王麟洲书》:“人情世路,诚为嶮巇,而昆仲之畏惧,亦已甚矣。閒云出岫,倦翼投林,何容心於意必乎!”
词语解释:断云  拼音:duàn yún
片云。 南朝 梁简文帝 《薄晚逐凉北楼迥望》诗:“断云留去日,长山减半天。” 宋 赵师秀 《会景轩》诗:“断云分树泊,饥鹤下田行。” 明 边贡 《出郭将访希准郡伯薄暮而返却寄》诗:“断云低白雁,斜日近青山。” 王横 《春感用黄仲则韵》之二:“彩凤倦飞求木集,断云恋岫绕山行。”
词语解释:春云  拼音:chūn yún
春天的云。喻女子的美发。 元 徐再思 《梧叶儿·春思》曲:“鸦鬢春云嚲,象梳秋月敧,鸞镜晓粧迟。”《花月痕》第七回:“春云低掠两鸦鬟,小字新鐫在玉山。”
词语解释:朝云  拼音:zhāo yún
(1). 巫山 神女名。 战国 时 楚怀王 游 高唐 ,昼梦幸 巫山 之女。后好事者为立庙,号曰“朝云”。 唐 元稹 《白衣裳》诗:“閒倚幈风笑 周昉 ,枉抛心力画 朝云 。”参见“ 朝云暮雨 ”。
(2).人名。 北魏 河间王 元琛 之婢。 唐 朱揆 《钗小志·善吹箎》:“ 河间王 侍儿 朝云 ,善吹箎,诸 羌 叛,王令 朝云 假为老嫗吹箎, 羌 皆流涕復降,语曰:‘快马健儿,不如老嫗吹箎。’”
(3).人名。 宋 苏轼 之妾。本为 钱塘 妓,姓 王 , 苏轼 官 钱塘 时纳为妾。初不识字,后从 轼 学书,并略通佛理。 轼 贬官 惠州 ,数妾散去,独 朝云 相随。 清 陈维崧 《浣溪沙·逮下为阎牛叟赋》词:“每遣 白公 留 阿素 ,却教 坡老 买 朝云 。”参阅 宋 苏轼 《朝云墓志铭》《〈悼朝云诗〉引》
(4).早晨之云。 三国 魏 曹植 《赠丁仪》诗:“朝云不归山,霖雨成川泽。”
词语解释:朝云暮雨  拼音:zhāo yún mù yǔ
比喻男女欢会。典出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序》: 楚襄王 与 宋玉 游 云梦 之台,望 高唐 之观。其上有云气变化无穷。 玉 谓此气为朝云,并对王说,过去先王曾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自称是 巫山 之女,愿侍王枕席,王因幸之。 巫山 之女临去时说:“妾在 巫山 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臺 之下。”《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隋宫人朱氏墓志》:“朝云暮雨,何时復来。” 宋 陆游 《三峡歌》:“十二 巫山 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明月中。” 明 沉受先 《三元记·归槽》:“想当初同起居,朝云暮雨,两情正舒。” 邓家彦 《有忆》诗:“秋菊春兰华未落,朝云暮雨化来殊。低徊往事心如醉,振触新愁貌亦癯。”
词语解释:乱云  拼音:luàn yún
(1).纷乱的云。 南朝 梁 王筠 《望夕霁》诗:“连山卷乱云,长林息众籟。” 唐 杜甫 《对雪》诗:“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廻风。” 元 柯丹丘 《荆钗记·赴任》:“几处幽林曲径,松杉列翠屏,回首乱云凝。”
(2).喻指女子散乱的头发。 宋 张先 《师师令》词:“ 蜀 丝衣长胜未起,纵乱云垂地。”
词语解释:归云  拼音:guī yún
犹行云。《汉书·礼乐志》:“流星陨,感惟风,籋归云,抚怀心。” 晋 潘岳 《西征赋》:“吐清风之飂戾,纳归云之鬱蓊。” 宋 柳永 《少年游》词:“归云一去无踪跡,何处是前期?”
词语解释:红云  拼音:hóng yún
(1).红色的云。传说仙人所居之处,常有红云盘绕。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之四七:“红云塞路东风紧,吹破芙蓉碧玉冠。” 明 屠隆 《綵毫记·游玩月宫》:“尚自隔红云帝座遥,却下见赤县神州小。” 清 洪昇 《长生殿·冥追》:“你本是 蓬莱 仙子,因微过謫落红尘。今虽是浮生限满,旧仙山隔断红云。”
(2).荔支的别名。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附 逢辰 《和韵》:“冰桃雪藕凉如许,忽捧红云喜欲狂。”自注:“于中伏日,适 寿研 二妹,由 福州 寄到新荔,大人别有诗纪之。”
(3).喻大片红花。 唐 韩愈 《酬卢给事曲江荷花行》:“ 曲江 千顷秋波浄,平铺红云盖明镜。”
(4).喻面颊红晕。《再生缘》第六二回:“调理得,红云重透脸边霞。” 臧克家 《六机匠》诗:“你也间或‘嘘’几盅,几盅酒就在你脸上烧起红云。”
(5).山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丹水》:“ 丹水 南有 丹崖山 ,山悉赬壁霞举,若 红云 、 秀天 二岫,更为殊观矣。”
词语解释:紫云  拼音:zǐ yún
(1).紫色云。古以为祥瑞之兆。 汉 焦赣 《易林·履之渐》:“ 黄帝 紫云,圣且神明,光见福祥,告我无殃。” 唐 李白 《古风》之三六:“东海沉碧水,西关乘紫云。” 前蜀 杜光庭 《贺黄云表》:“又 汉宣帝 幸 甘泉宫 ,紫云入殿, 宋世祖 践祚,紫云见於 端门 。” 宋 辛弃疾 《念奴娇·晋臣十月望生日》词:“紫云如阵,妙歌争唱新闋。”
(2).借指紫石砚。 唐 李贺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端州 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清 吴伟业 《破砚》诗:“记曾疏闕失,望断紫云愁。”
词语解释:阴云  拼音:yīn yún
(1).天阴时的云。 三国 魏 曹植 《仲雍哀辞》:“阴云回於素盖,悲风动其扶轮。” 唐 罗隐 《中秋夜不见月》诗:“阴云薄暮上空虚,此夕清光已破除。”《〈艾青诗选〉自序》:“我沉默着,为了没有足够响亮的语言,像初夏的雷霆滚过阴云密布的天空。”
(2).形容忧郁不快的脸色。 端木蕻良 《被撞破了的脸孔》:“这张脸孔一看只有我没有油水,每个粗折都虎虎有势地紧绷起来,脸上铺满了阴云。”
词语解释:绿云  拼音:lǜ yún
(1).绿色的云彩。多形容缭绕仙人之瑞云。 南朝 宋 鲍照 《代陈思王京洛篇》:“扬芬紫烟上,垂綵緑云中。” 唐 李白 《远别离》诗:“帝子泣兮緑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2).喻女子乌黑光亮的秀发。 唐 杜牧 《阿房宫赋》:“緑云扰扰,梳晓鬟也。” 前蜀 韦庄 《酒泉子》词:“緑云倾,金枕腻。” 宋 陆游 《清商怨·葭萌驿作》词:“梦破南楼,緑云堆一枕。”
(3).借指年轻女子。《天雨花》第十五回:“可惜这样如花女,嫁此萧萧白髮人。夭桃灼灼倚松柏,雪鬢苍苍配緑云。”
(4).喻绿叶。 宋 张镃 《念奴娇·宜雨亭咏千叶海棠》词:“緑云影里,把明霞织就,千重文绣。”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余以竹叶裹粽餽之,附诗云:‘劝公莫负便便腹,不嚼红霞嚼緑云。’”
词语解释:火云  拼音:huǒ yún
红云。多指炎夏。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蕤宾五月》:“冻雨洗梅树之中,火云烧桂林之上。” 唐 杜甫 《贻华阳柳少府》诗:“火云洗月露,絶壁上朝暾。” 仇兆鳌 注:“火云,朝霞也。” 明 刘基 《过闽关》诗之九:“岭上高秋生火云,狂雷送雨忽纷纷。” 郭沫若 《骆驼》诗:“看呵,璀璨的火云已在天际弥漫。”
词语解释:重云  拼音:chóng yún
重迭的云层。 晋 束晳 《补亡诗》之三:“黮黮重云,辑辑和风。” 唐 韩愈 《重云李观疾赠之》诗:“重云闭白日,炎燠成寒凉。” 宋 张先 《泛清苕》词:“飞槛倚,斗牛近,响簫鼓,远破重云。” 清 顾炎武 《怀人》诗:“乍迴别鹤下重云,一叫哀猿坠深木。”
词语解释:望云  拼音:wàng yún
(1).犹望气。《后汉书·方术传序》:“其流又有风角、遁甲、七政、元气、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专、须臾、孤虚之术,及望云省气,推处祥妖,时亦有以效於事也。”
(2).仰望白云。谓仰慕君王。语出《史记·五帝本纪》:“ 帝尧 者, 放勋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唐 骆宾王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序:“因仰 长安 而就日,赴帝乡以望云。” 宋 张方平 《乞致仕表》:“精騖紫宸,犹结望云之恋;迹还白社,终怀乐善之心。”
(3).仰望白云。谓思念家乡;思念父母。 唐 杜甫 《客堂》诗之二:“老马终望云,南雁意在北。别家长儿女,欲起惭筋力。” 明 屠隆 《綵毫记·归隐林泉》:“孩儿久离膝下,未展趋庭。今慰望云,当图捧日。” 清 陈裴之 《湘烟小录》:“姬素恋切所生,恒见望云兴叹。”参见“ 望断白云 ”。
(4).谓企求自由。《文选·陶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望云慙高鸟,临水愧游鱼。” 李善 注:“言鱼鸟咸得其所,而己独违其性也。” 梁章鉅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附 清 梁逢辰 和韵:“爱日且增初日学,望云兼慰看云情。”
词语解释:望断白云  拼音:wàng duàn bái yún
喻想念父母。典出《新唐书·狄仁杰传》:“亲在 河阳 , 仁杰 在 太行山 ,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悵久之,云移乃得去。” 元 沉禧 《一枝花·题张思恭望云思亲卷时父母已殁矣》套曲:“且休説 唐 时 仁杰 专前美,谁知道 晋 代 张翰 有远孙,家居积祖松陵隐,双亲沦殁,一念犹存。既归黄壤,望断白云。”
词语解释:轻云  拼音:qīng yún
(1).薄云,淡云。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颻兮若流风之迴雪。” 南朝 齐 谢朓 《奉和随王殿下》之十二:“轻云齐广甸,微风散清漪。” 宋 苏轼 《醉落魄·离京口作》词:“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 清 宋照 《雾凇》诗:“东方渐见升阳曦,还怜化作轻云飞。”
(2).喻薄纱。 唐 聂夷中 《大垂手》诗:“金刀剪轻云,盘用黄金缕。”
(3).名马名。 北周 庾信 《拟咏怀》之十五:“轻云飘马足,明月动弓弰。” 倪璠 注:“《西京杂记》称 汉文帝 马有‘浮云’之名,故马曰‘轻云’,言马壮也。”
词语解释:翠云  拼音:cuì yún
(1).碧云。 汉 冯衍 《显志赋》:“駟素虯而驰骋兮,乘翠云而相佯。” 宋 曹勋 《绿头鸭》词:“喜雨薰泛景,翠云低柳。”
(2).形容妇女头发乌黑浓密。 南唐 李煜 《菩萨蛮》词:“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宋 柳永 《洞仙歌》:“记得翠云偷翦,和鸣彩凤于飞。”
词语解释:祥云  拼音:xiáng yún
吉祥的云彩。 北周 庾信 《广饶公宇文公神道碑》:“祥云入境,行雨随轩。” 唐 赵彦昭 《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祥云应早岁,瑞雪候初旬。” 明 谢谠 《四喜记·双桂联芳》:“香雾青霏,祥云红绕。” 陈毅 《昆明新年》诗:“ 中 缅 友好添新页,祥云朵朵护机群。” 郭小川 《厦门风姿》诗:“那长街、那小巷,都好像掩映在祥云瑞气之中。”
词语解释:楚云  拼音:chǔ yún
(1). 楚 天之云。《晋书·天文志中》:“ 韩 云如布, 赵 云如牛, 楚 云如日,宋云如车。”
(2).比喻女子秀美的发髻。 唐 杜审言 《戏赠赵使君美人》诗:“红粉青娥映 楚 云,桃花马上石榴裙。” 元 乔吉 《水仙子·赠姑苏朱阿娇会玉真李氏楼》曲:“合欢髻子 楚 云鬆,鬭巧眉儿翠黛浓。” 明 贾仲名 《萧淑兰》第一折:“髩軃 楚 云鬆,嬾对粧奩。”
词语解释:拂云  拼音:fú yún
触到云。极言其高。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浊漳水》:“凡诸宫殿门臺隅雉,皆加观榭,层甍反宇,飞檐拂云。” 唐 杜甫 《严郑公宅同咏竹》:“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明 刘基 《郁离子·九难》:“膾跃湍之魴,炙拂云之鹊。”
词语解释:卧云  拼音:wò yún
喻指隐居。 唐 白居易 《酬元郎中书怀见赠》诗:“终身拟作卧云伴,逐月须收烧药钱。” 唐 方干 《寄李频及第》诗:“弟子已攀桂,先生犹卧云。” 前蜀 韦庄 《和陆谏议将赴阙怀阳羡山居》:“道开烧药鼎,僧寄卧云衣。”
词语解释:愁云  拼音:chóu yún
(1).谓色彩惨淡,望之易于引发愁思的烟云。 汉 班倢伃 《捣素赋》:“伫风轩而结睇,对愁云之浮沉。”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岁将暮,时既昏;寒风积,愁云繁。” 唐 胡曾 《咏史诗·苍梧》:“无计得知陵寝处,愁云长满 九疑山 。” 宋 吴文英 《点绛唇·试灯夜初晴》词:“卷尽愁云, 素娥 临夜新梳洗。”
(2).比喻忧郁的神色。 元 张可久 《塞鸿秋·春情》曲:“疎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 茅盾 《春蚕》四:“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又都是满脸的愁云。”
词语解释:乘云  拼音:shèng yún
驾云。《楚辞·离骚》:“吾令 丰隆 椉云兮,求 宓妃 之所在。”
词语解释:冻云  拼音:dòng yún
严冬的阴云。 唐 方干 《冬日》诗:“冻云愁暮色,寒日淡斜暉。” 宋 陆游 《好事近》词:“扶杖冻云深处,探溪梅消息。” 清 纳兰性德 《临江仙》词:“带得些儿前夜雪,冻云一树垂垂。” 陆嵩 《新年作》诗:“冻云欲扫未尽扫,红日待生犹未生。” 鲁迅 《野草·死火》:“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
词语解释:披云  拼音:pī yún
(1).拨开云层。 汉 徐干 《中论·审大臣》:“ 文王 之识也,灼然若披云而见日,霍然若开雾而观天。”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天吴踊跃于重渊, 王乔 披云而下坠。” 明 文徵明 《寄许仲贻》诗:“几回对月思 玄度 ,安得披云见 士龙 。”按, 士龙 为 晋 陆云 字, 云间 人。因曾自称“ 云间 陆士龙 ”,故云。
(2).敬词。犹言大驾光临。比之自天而降,故云。《北史·隐逸传·徐则》:“故遣使人,往彼延请……希能屈己,佇望披云。”
(3).冲霄。亦以喻得志。 唐 薛逢 《席上酬东川严中丞叙旧见赠》诗:“昔记披云日,今逾二十年。声名俱是梦,思旧半归泉。” 明 高明 《琵琶记·杏园春宴》:“锦韉灿烂披云,银鐙荧煌曜日。”
词语解释:残云  拼音:cán yún
零散稀疏的云。 唐 孟浩然 《行至汝坟寄卢徵君》诗:“ 洛 川方罢雪, 嵩 嶂有残云。” 元 倪瓒 《偶成》诗:“荒村尽日无车马,时有残云伴鹤归。”
词语解释:黑云  拼音:hēi yún
(1).黑色的云。《汉书·天文志》:“日出时有黑云,状如焱风乱鬊。” 宋 苏轼 《望湖楼醉书》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舩。”
(2).比喻乌发。 唐 张鷟 《游仙窟》:“黑云裁两鬢,白雪分双齿。”
(3).比喻反动势力。 刘波泳 《秦川儿女》第二五章:“就在这黑云翻滚的日子里, 秦柏生 正在由 陕北 回 山西省 的路上。”《天安门诗抄·今日举剑斩魔妖》:“黑云翻墨欲吞天,妖怪张牙舞戏欢。”
(4).形容脸色阴沉。 鲍昌 《庚子风云》第一章:“他是满脸黑云,拂袖而去。”
词语解释:同云  拼音:tóng yún
《诗·小雅·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雰雰。” 朱熹 集传:“同云,云一色也。将雪之候如此。”因以为降雪之典。 唐 李咸用 《大雪歌》:“同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 宋 周邦彦 《女冠子·雪景》词:“同云密布。撒梨花、柳絮飞舞。” 清 无名氏 《帝城花样·书长安看花前后记辛壬癸甲录后》:“丁酉入春以来,同云酿雪,春寒特甚。”
词语解释:湿云  拼音:shī yún
湿度大的云。 唐 李颀 《宋少府东溪泛舟》诗:“晚叶低众色,湿云带繁暑。”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八:“满天湿云飞舞,瘦叶时时经风细吟。”
词语解释:宿云  拼音:sù yún
夜晚的云气。 唐 宋之问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诗:“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宋 苏轼 《答胡道师书》:“ 道师 又不远数百里负笈相从,秉烛相对,恍若梦寐,秋声宿云,了然在吾目中矣。” 元 赵孟頫 《桃源春晓图》诗:“宿云初散青山湿,落红繽纷溪水急。”
词语解释:香云  拼音:xiāng yún
(1).美好的云气,祥云。 唐 李白 《寻山僧不遇作》诗:“香云徧山起,花雨从天来。”《金光明最胜王经·四天王护国品》:“所有种种香云、香盖,皆是《金光明最胜王经》威神之力。” 宋 范成大 《南柯子》词:“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
(2).比喻青年妇女的头发。 宋 柳永 《尾犯》词:“记得当初,翦香云为约。”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四折:“想 李素兰 剪断香云为甚的?也只是愿双双并谐比翼。” 清 李渔 《闲情偶寄·演习》附录《琵琶记·寻夫》改本:“只得把香云剪下自卖钱。”
词语解释:眠云  拼音:mián yún
比喻山居。山中多云,故云。 唐 陆龟蒙 《和张广文贲旅泊吴门次韵》:“ 茅峯 曾醮斗, 笠泽 久眠云。”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七:“ 渭川 凝碧,早抛钓月之流; 商岭 排青,不逐眠云之侣。” 宋 杨万里 《竹床》诗:“谁言诗老眠云榻,不是渔郎钓月竿。”
词语解释:卿云  拼音:qīng yún
(1).即庆云。一种彩云,古人视为祥瑞。《竹书纪年》卷上:“十四年,卿云见,命 禹 代 虞 事。”《史记·天官书》:“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卿云见,喜气也。” 清 赵翼 《养疾未愈书感》诗:“岁晚沧江几回首,卿云五色丽高旻。”
(2).歌名。传说 虞舜 将禅位给 禹 时和百官一起唱的歌。《尚书大传》卷二:“ 舜 为宾客而 禹 为主人……于时卿云聚,俊乂集,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糺縵縵兮,日月光华,旦復旦兮。’” 郑玄 注:“卿,当为‘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 虞 歌《卿云》,则文於 唐 时。” 唐 元稹 《郊天日五色祥云赋》:“昔者《卿云》作歌於 虞舜 ,《白云》著词於 汉武 。”
(3). 汉 代辞赋家 司马相如 (字 长卿 )、 扬雄 (字 子云 )的并称。《南齐书·文学传论》:“ 卿 云 巨丽,升堂冠冕; 张 左 恢廓,登高不继。” 南朝 陈 徐陵 《报尹义尚书》:“才冠 卿 云 ,智同 荀 郭 。” 宋 陆游 《答人贺赐第启》:“此盖伏遇某官学穷 游 夏 ,文媲 卿 云 。”
词语解释:停云  拼音:tíng yún
(1).停止不动的云。 晋 陶潜 《停云》诗:“靄靄停云,濛濛时雨。”因其自序称“停云,思亲友也”故后世多用作思亲友之意。 明 顾大典 《青衫记·梦得刺江》:“乍离省闥,能无恋闕之心;远别朋儕,未免停云之想。” 清 赵翼 《李雨村观察挽诗》:“八表停云空目极,更从何处寄相思。” 郁达夫 《赠女学生李辉群》诗:“ 春申江 上赋停云, 黄鹤楼 头始识君。”
(2).使行云停止不动。喻歌声之高亢优美。本《列子·汤问》 薛谭 学讴於 秦青 事。 明 陈所闻 《双调新水令·齐王孙孟闇仲闇寿予西湖》套曲:“羡的是 坡仙 载月游,喜的是 苏小 停云唱。” 明 夏完淳 《端午赋》:“ 吴 姬抗腕而御橈, 越 女停云而振响。”
词语解释:玄云  拼音:xuán yún
(1).黑云,浓云。《楚辞·九歌·大司命》:“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 三国 魏 曹植 《愁霖赋》:“瞻玄云之晻晻兮,听长空之淋淋。” 唐 杜甫 《久雨期王将军不至》诗:“数看黄雾乱玄云,时听严风折乔木。” 鲁迅 《无题》诗之一:“故乡黯黯锁玄云,遥夜迢迢隔上春。”
(2).古指冬官。 北周 庾信 《同州刺史尒绵永神道碑》:“夏官司武,待白露而治兵;冬官考工,记玄云而授职。” 倪璠 注:“ 服虔 曰:‘ 黄帝 以云名官,春官为青云氏,夏官为縉云氏,秋官为白云氏,冬官为黑云氏,中官为黄云氏。’冬官黑云,故云玄云矣。”
(3).指墨。 宋 苏轼 《和范子功月石砚屏》诗:“紫潭出玄云,翳我潭中星。” 王十朋 集注引 赵次公 曰:“紫潭言砚,玄云言墨也。” 金 元好问 《赋泽人郭唐臣所藏山谷洮石研》诗:“玄云肤寸天下徧,壁水直上文星高。”
(4).比喻黑发。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截发》:“我帛束玄云,知难再结。”
(5). 汉 铙歌名。列为吹鼓曲,用于战阵之事。《晋书·乐志下》:“ 汉 时有《短簫鐃歌》之乐,其曲有……《玄云》《黄爵行》《钓竿》等曲,列於鼓吹,多序战阵之事。” 唐 陈子昂 《登泽州城北楼宴》诗:“且歌《玄云》曲,御酒舞薰风。”
词语解释:南云  拼音:nán yún
(1).南飞之云。常以寄托思亲、怀乡之情。 晋 陆机 《思亲赋》:“指南云以寄欵,望归风而效诚。” 晋 陆云 《感逝》诗:“眷南云以兴悲,蒙东雨而涕零。” 唐 李白 《大堤曲》:“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檮杌闲评》第四八回:“悵望南云鸿雁断,可怜身世类蓬漂。” 王闿运 《哀江南赋》:“临时雨而出师,望南云而开府。”
(2).指 唐 南霁云 。 金 元好问 《四哀诗》之二:“欲吊 南云 无觅处,士林能不泣相逢。” 施国祁 注:“ 唐 《忠义传》:‘ 南齐云 ,少微贱,为人操舟, 睢阳 被围,募万死一生者无敢应,俄有喑呜而来者,乃 南霽云 也。’”参见“ 南八 ”。
词语解释:南八  拼音:nán bā
即 唐 南霁云 ,因行八,故称。 唐 韩愈 《张中丞传后序》:“城陷,贼以刃胁降 巡 ( 张巡 ), 巡 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 霽云 , 云 未应, 巡 呼 云 曰:‘ 南八 ,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 云 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 云 敢不死?’即不屈。” 宋 谢枋得 《初到建宁赋诗》:“ 南八 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 清 顾炎武 《答原一公肃两甥书》:“ 酸枣 之陈词慷慨,尚记 臧洪 ; 睢阳 之断指淋漓,最伤 南八 。” 郁达夫 《离乱杂诗》之七:“漫学 东方 耽戏謔,好呼 南八 是男儿。”
词语解释:排云  拼音:pái yún
排开云层。多形容高。 晋 郭璞 《游仙诗》之六:“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臺。” 南朝 梁 沉约 《咏孤桐》:“ 龙门 百尺时,排云少孤立。” 唐 羊滔 《游烂柯山》诗之二:“亙壑躡丹虹,排云弄清影。” 明 刘基 《戏为雪鸡篇寄詹文同》诗:“雪鹤排云舒六翮,长鸣远逐 浮丘伯 。” 郭小川 《战台风》诗:“红旗般的太阳,排云拨雾飞身大海间。”
词语解释:庆云  拼音:qìng yún
(1).五色云。古人以为喜庆、吉祥之气。《列子·汤问》:“庆云浮,甘露降。”《汉书·天文志》:“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萧轮囷,是谓庆云。庆云见,喜气也。”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先声》:“见了祥瑞一十二种…… 河 出图, 洛 出书,景星明,庆云现,甘露降,膏雨零,凤凰集,麒麟游,蓂荚发,芝草生,海无波, 黄河 清。”
(2).喻显位。《楚辞·王褒〈九怀·思忠〉》:“贞枝抑兮枯槁,枉车登兮庆云。” 王逸 注:“庆云,喻尊显也。”
(3).喻君上或长辈。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畅春风,泽如时雨。是以不别荆棘者,庆云之惠也……矜愚爱能者,慈父之恩也。”《文选·潘岳〈寡妇赋〉》:“承庆云之光覆,荷君子之惠渥。” 李善 注:“庆云,喻父母也。”
词语解释:瑞云  拼音:ruì yún
祥云。《太平御览》卷八引《西京杂记》:“瑞云曰庆云,曰景云,或曰卿云。” 唐 张籍 《春日早朝》诗:“晓陌春寒朝寄来,瑞云深处见楼臺。” 明 无名氏 《齐天大圣》第四折:“当生之时,瑞云覆国,异香芬然。”参见“ 瑞气 ”。
词语解释:瑞气  拼音:ruì qì
瑞应之气。泛指吉祥之气。《晋书·天文志中》:“瑞气:一曰庆云。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庆云,亦曰景云。此喜气也,太平之应。二曰归邪。如星非星,如云非云。或曰,星有两赤彗上向,有盖,下连星。见,必有归国者。三曰昌光,赤,如龙状;圣人起,帝受终,则见。” 宋 史浩 《瑞鹤仙·元日朝回》词:“靄祥烟瑞气,青葱繚绕。” 明 王世贞 《鸣凤记·邹林游学》:“文光瑞气连天碧,楼阁功勋先世泽。” 陈毅 《杨家岭集团祝寿》诗:“诸兄寿五十,瑞气放光芒。”
词语解释:倚云  拼音:yǐ yún
靠着云。形容极高。 唐 宋之问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诗:“梵音迎漏彻,空乐倚云听。” 唐 高蟾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宋 梅尧臣 《和张簿宁国山门六题·碧云洞》:“谁将万古倚云剑,刺破苍石天窗开。”
词语解释:天云  拼音:tiān yún
(1).天空之云。《后汉书·独行传·谅辅》:“未及日中时,而天云晦合。”
(2).常以之喻高远。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独驰思於天云之际,无物象而能倾。” 南朝 宋 谢灵运 《述祖德诗》之一:“达人贵自我,高情属天云。”
词语解释:鬓云  拼音:bìn yún
形容妇女鬓发美如乌云。 唐 温庭筠 《菩萨蛮》词:“小山重叠金明灭,鬢云欲度香腮雪。” 宋 苏轼 《点绛唇·己巳重九和苏坚》词:“筝声远,鬢云吹乱,愁入参差雁。”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蚕未成时叶已无,髩云撩乱粉痕枯。” 清 严允肇 《观绳妓作》诗:“燕釵堕地悄无声,背立当窗髩云緑。” 清 厉鹗 《中秋夜感旧》诗:“折得秋花香在手,鬢云犹记一枝垂。”
词语解释:云云  拼音:yún yún
(1).周旋回转貌。《吕氏春秋·圜道》:“云气西行,云云然。” 高诱 注:“云,运也,周旋运布,肤寸而合,西行则雨也。”
(2).芸芸。众貌;盛貌。《庄子·在宥》:“万物云云,各復其根。” 成玄英 疏:“云云,众多也。” 南朝 梁 沉约 《述僧中食论》:“万事云云,皆三者之枝叶耳。” 唐 陈子昂 《麈尾赋》:“天之浩浩兮物亦云云,性命变化兮如丝之棼。” 明 李东阳 《桂岩书院题》诗:“冠裳皆秩秩,礼乐漫云云。”
(3).犹纭纭。纷纭;纷纷(多用于形容言语、议论多而杂)。 汉 仲长统 《昌言·损益》:“为之以无为,事之以无事,何子言之云云也?” 唐 薛逢 《题独孤处士村居》诗:“何如一被风尘染,到老云云相是非。” 元 张可久 《寨儿令·春思》曲:“阑干旧时无限春,笑语云云,图画真真。” 清 李渔 《蜃中楼·耳卜》:“多应此处有声闻,洗耳听云云。”
(4).犹言如此,这样。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闻 荆州 诸将,并得降者,皆言 交州 为君所执, 豫章 拒命,不承执事,疫旱并行,人兵减省,各求进军。其言云云,孤闻此言,未以为悦。” 唐 孟云卿 《伤时》诗之一:“岂伊逢世运,天道亮云云。” 严复 《原强续篇》:“致吾国君臣上下,谓经武之事,不外云云。”
(5).一般多用为表示有所省略之词。《汉书·汲黯传》:“上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 颜师古 注:“云云,犹言如此如此也,史畧其辞耳。”《孔子家语·好生》:“ 孔子 为 鲁 司寇,断狱皆进众议者而问之曰:‘子以为奚若?某以为何若?’皆曰云云。如是,然后夫子曰:‘当从某子几是。’” 唐 韩愈 《石鼎联句》诗序:“次传於 喜 , 喜 踊跃,即缀其下云云,道士哑然笑曰:‘子诗如是而已。’”
(6).谓等等,之类。 鲁迅 《且介亭杂文·附记》:“只有不准说‘言行一致’云云,也许莫明其妙,现在我应该指明,这是因为又触犯了‘第三种人’了。” 孙犁 《金梅〈文海求珠集〉序》:“目前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有些文艺评论所以写不好,是因为作者没有创作实践云云。”
(7).助词。用于句末,无义。《红楼梦》第一回:“作者自云曾歷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説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8).山名。 泰山 下的小山,在 山东省 泰安市 东南。《管子·封禅》:“昔 无怀氏 封 泰山 ,禪 云云 。” 尹知章 注:“ 云云山 在 梁父 东。”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序:“方当巡 云云 之礼,啟 亭亭 之业。”
词语解释:阵云  拼音:zhèn yún
(1).浓重厚积形似战阵的云。古人以为战争之兆。《史记·天官书》:“阵云如立垣。” 南朝 梁 何逊 《学古》诗之一:“阵云横塞起,赤日下城圆。” 唐 高适 《燕歌行》:“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叶叶 《梦吴江行》:“千骑万骑夹危堞, 吴江 城外阵云叠。”
(2).比喻拥挤的人群。 茅盾 《子夜》十一:“忽然一个四十多岁圆脸儿的男子从前面那投机者的阵云中挤出来,跌跌撞撞挤进了这‘后方病院’区域。”
词语解释:雪云  拼音:xuě yún
降雪的阴云。 唐 杜甫 《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沲江画图十韵》:“雪云虚点缀,沙草得微茫。” 宋 范成大 《次韵孙长文泊姑苏馆》:“闻道扇舟春共载,雪云虽冷不相干。” 宋 黄裳 《喜朝天·腊中雪后东湖闲宴》词:“雪云浓,送愁思,衾寒更怯霜风。”
词语解释:层云  拼音:céng yún
(1).积聚着的云气。 宋 范仲淹 《南京书院题名记》:“或峻于层云,或深于重渊。” 冰心 《繁星》诗:“无月的中秋夜,是怎样的耐人寻味呢!隔着层云,隐着清光。”
(2).气象学上指一般为灰色且云底相当均匀的一种基本云型。通常不产生降水。当产生降水时,其形式都是细小的粒子。如毛毛雨、冰晶或米雪。
词语解释:梦云  拼音:mèng yún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 之女也,为 高唐 之客,闻君游 高唐 ,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 巫山 之阳, 高丘 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臺 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 朝云 。”后因以“梦云”指美女。亦指幽会之事。 唐 杜牧 《润州》诗之二:“城高铁瓮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 明 汪廷讷 《种玉》曲:“几时得 高堂 (唐)梦云,得 高堂 (唐)梦云。”
词语解释:过云  拼音:guò yún
(1).在云中穿行。 唐 陆龟蒙 《四明山》诗序:“山中有云不絶者二十里,民皆家云之南北,每相从,谓之过云。” 宋 邹浩 《次韵韩君表雪中感怀》:“连山水气昏,过云鴈声涩。” 清 钱谦益 《夏日偕朱子暇憩耦耕堂》诗:“澹景芳阴梅雨时,过云相访少人知。”
(2).飞过的云。 唐 杜甫 《雨》诗之二:“江雨旧无时,天晴忽散丝。暮秋霑物冷,今日过云迟。” 宋 朱橰 《答戏昭文梅花》诗:“腊到方留此日寒,雨多未觉过云残。”
词语解释:屯云  拼音:tún yún
(1).积聚的云气。《列子·周穆王》:“化人之宫……望之若屯云焉。” 南朝 宋 谢惠连 《西陵遇风献康乐》诗:“屯云蔽曾岭,惊风涌飞流。” 唐 杜甫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明 李东阳 《送李维正主事使淮》诗:“漕舟百万如屯云,材官武士纷成羣。”
(2).《史记·高祖本纪》:“ 秦始皇帝 常曰:‘东南有天子气。’於是因东游以厌之。 高祖 即自疑,亡匿,隐於 芒 、 碭 山泽巖石之閒。 吕后 与人俱求,常得之。 高祖 怪问之。 吕后 曰:‘ 季 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 季 。’”后因以“屯云”指帝王登基的瑞兆。《文选·陆倕〈石阙铭〉》:“命旅致屯云之应,登坛有降火之祥。” 李善 注引 杜笃 《论都赋》:“大 汉 开基,高祖有勋,斩白蛇,屯黑云。”
词语解释:机云  拼音:jī yún
晋 陆机 、 陆云 两兄弟的并称。亦借称两位杰出的兄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 岳湛 曜联璧之华, 机 云 标二俊之采。” 唐 杜牧 《怀钟陵旧游》诗之一:“ 陆 公餘德 机云 在,如我酬恩合执鞭。” 清 吴伟业 《九峰草堂歌》:“勋业将衰文字兴,江山秀弱 机 云 出。” 郁达夫 《寄曼兄》诗:“谁从乱世识 机 云 ,兄弟飘零几处分。”
词语解释:彤云  拼音:tóng yún
(1).红云,彩云。《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彤云昼聚,素灵夜哭。” 李善 注:“彤,丹色也。”《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彤云斐亹以翼櫺,皦日炯晃於綺疏。” 吕向 注:“彤云,彩云也。斐舋,文色皃。”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之二六:“细擘桃花逐流水,更无言语倚彤云。” 徐迟 《生命之树常绿》:“百朵彤云,烂如朝霞。”
(2).指下雪前密布的浓云。 唐 宋之问 《奉和春日玩雪应制》诗:“北闕彤云掩曙霞,东风吹雪舞山家。” 明 陆采 《明珠记·雪庆》:“彤云四起,看雨结空花,风翦飞絮。” 峻青 《瑞雪图》:“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
词语解释:乌云  拼音:wū yún
(1).黑云。 南朝 梁简文帝 《金錞赋》:“望乌云之临敌,闻条风之入营。” 宋 薛季宣 《青田同七五兄作》诗:“乌云送雨过前山,白鸟将雏向远湾。”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乌云在移动着,太阳一阵露出来,一阵又藏进去。”
(2).比喻险恶的形势。 峻青 《秋色赋·胶济线上》:“胶济线上,现在正弥漫着战争的乌云。”
(3).比喻妇女的黑发。 宋 苏轼 《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诗:“行当更向釵头见,病起乌云正作堆。”《警世通言·乔彦杰一妾破家》:“忽见邻船上有一美妇,生得肌肤似雪,髻挽乌云。” 清 赵翼 《李郎曲》:“乌云斜綰出场来,满堂动色惊絶艶。”
(4). 清 代称祭祀开始的仪式。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满洲跳神仪》:“宗室王公每家祀神……前三日朝暮献牲各二,名曰乌云。”原注:“ 华 言引祀也。”
词语解释:朱云  拼音:zhū yún
汉成帝 时人,以直臣闻名于世。 唐 杜牧 《洛中送韦楚老拾遗归朝》诗:“十载丈夫堪耻处, 朱云 犹掉直言旗。” 宋 戴复古 《寄复斋陈寺丞》诗之一:“平生风节谁其似, 汲黯 朱云 伯仲间。” 明 李东阳 《章菉毅公挽诗》:“欲殉 朱云 借时剑,九原重斩负恩人。”参见“ 朱云折槛 ”。
词语解释:朱云折槛  拼音:zhū yún shé kǎn
汉 成帝 时 槐里 令 朱云 ,曾上书切谏,指斥朝臣尸位素餐,请斩佞臣 安昌侯 张禹 ( 成帝 的师傅)以厉其馀。 成帝 大怒,欲诛 云 , 云 攀折殿槛(殿堂上栏杆)。后来 成帝 觉悟,命保留折坏的殿槛,以旌直臣。事见《汉书·朱云传》。后以“朱云折槛”为直臣诤谏的事典。 晋 傅玄 《傅子·通志》:“ 朱云 折槛, 辛庆忌 叩头流血,斯乃宽简之风,所以歷年四百也。” 南朝 梁元帝 《忠臣传谏争篇赞》:“ 子政 鏗鏗,诚存社稷; 朱云 折槛,遂其婞直。” 清 张际亮 《答黄树斋鸿胪书》:“呜呼! 朱云 折槛, 张纲 埋轮,此风不復见矣。”亦省作“ 朱云槛 ”。 元 汪元亨 《沉醉东风·归田》曲:“怕筑成 傅説 墙,愁扳折 朱云 槛,急跳出虎窟龙潭。” 清 李渔 《玉搔头·微行》:“已拚血贱 朱云 槛,博取忠名万载香。”
词语解释:书云  拼音:shū yún
(1).古代观察天象以占吉凶,并加以记录。语本《左传·僖公五年》:“公既视朔,遂登观臺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 杨伯峻 注:“云物,古有两义。《太平御览》八引《左传》旧注云:‘云,五云也;物,风、气、日、月、星、辰也。’是分云、物为二。然《周礼·春官·保章氏》云:‘以五云之事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 郑众 、 郑玄 皆谓云物即云色。五云之色者,青、白、赤、黑、黄五色也。 杜 注亦云:‘云物,气色灾变也。’其义亦同两 郑 ,是以云物为一。盖古礼,国君於二分二至及四立之日,必登臺以望天象(或日旁云气之色),占其吉凶而书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占者,覘也。星辰飞伏,伺候乃见,登观书云,故曰占也。”
(2). 宋 人诗文多以“书云”指冬至。 宋 李曾伯 《雪夜不寐偶成》诗:“底事阳和尚未回,书云已久未逢梅。” 宋 洪迈 《容斋四笔·用书云之误》:“今人以冬至日为书云,至用之於表启中。虽前辈或不细考,然皆非也…… 汉明帝 永平 二年春正月辛未,宗祀 光武 毕,登 灵臺 观云物,尤为可证。”
词语解释:长云  拼音:cháng yún
连绵不断的云。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崪若断岸,矗似长云。”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 玉门关 。” 宋 张孝祥 《念奴娇》词:“星沙初下,望重湖远水,长云漠漠。”
词语解释:起云  拼音:qǐ yún
本指云的产生和升起。因其产生、升起于深山大谷,故喻指隐逸者趁时而出。 南朝 梁元帝 《隐居先生陶弘景碑》:“飞流界道,似天汉之横波;触石起云,若奇峰之出岫。” 唐 杜甫 《戏寄崔评事表侄苏五表弟韦大少府诸侄》诗:“隐豹深愁雨,潜龙故起云。” 杨伦 笺注:“隐豹自谓,潜龙谓诸公。言己畏雨不出,而诸公不宜然也。”
词语解释:纤云  拼音:xiān yún
微云;轻云。《文选·傅玄〈杂诗〉》:“纤云时髣髴,渥露霑我裳。” 张铣 注:“纤,轻也。” 唐 韩愈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宋 秦观 《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郁达夫 《薄奠》上:“在南方无论如何晴快的日子,天上总有一缕薄薄的纤云飞着。”
词语解释:游云  拼音:yóu yún
浮云。 晋 成公绥 《啸赋》:“飘游云於泰清,集长风乎万里。”《花城》1981年第5期:“这时,歌声却渐渐地弱了下去,像一丝游云,在浩渺的夜空中盘旋、缭绕。”《花城》1981年第6期:“几朵梦幻一样飘忽的游云,沉思着走向遥远的天地之郊。”
浮动的云。 晋 成公绥 《啸赋》:“飘游云於泰清,集长风乎万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时人目 王右军 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清 严启煜 《留别吴门诸子》诗之一:“游云变灭元无定,盘谷宽閒实见招。”
词语解释:干云  拼音:gān yún
高入云霄。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飞阁干云,浮堦乘虚。” 宋 秦观 《长相思》词:“铁瓮城高,蒜山渡阔,干云十二层楼。”《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芦苇中鸿雁羣集,嘹嚦干云,哀声动人。”
词语解释:密云  拼音:mì yún
(1).“哭而无泪”的歇后隐语。意思是故作悲凄之态,而实则并不悲伤。语本《易·小畜》:“密云不雨。”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有王子侯, 梁武帝 弟,出为东郡,与 武帝 别,帝曰:‘我年已老,与汝分张,甚以惻愴。’数行泪下。侯遂密云,赧然而出。”《太平御览》卷四八九引 晋 裴启 《语林》:“有人诣 谢公 别, 谢公 流涕,人了不悲。既去,左右曰:‘向客殊自密云。’ 谢公 曰:‘非徒密云,乃自旱雷。’”
(2).密布的浓云。《后汉书·桓帝纪》:“顷雨泽不沾,密云復散,儻或在兹。” 晋 曹摅 《思友人诗》:“密云翳阳景,霖潦淹庭除。” 许地山 《你为什么不来》:“在密云不飞,急雨如注的时候,谁不愿在深闺中等她心爱的人前来细谈呢?”
词语解释:瘴云  拼音:zhàng yún
犹瘴气。 唐 杜甫 《热》诗之二:“瘴云终不灭, 瀘水 復西来。” 唐 张祜 《送徐彦夫南迁》诗:“瘴云秋不断,阴火夜长然。”
词语解释:锦云  拼音:jǐn yún
彩云。《海内十洲记·聚窟洲》:“紫翠丹房,锦云烛日。”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之十六:“海水西飞照柏林,青云斜倚锦云深。” 清 龚自珍 《梦玉人引》词:“一簫吹,琼栏月暖锦云飞。”
词语解释:登云  拼音:dēng yún
谓升于云端。 汉 王充 《论衡·感虚》:“方今盛夏,雷雨时至,龙多登云。” 南朝 宋 颜延之 《归鸿》诗:“皦洁登云侣,连绵千里飞。”
词语解释:高云  拼音:gāo yún
离地面5、6公里以上的云。能透出云后蓝天和太阳的光辉。
词语解释:遏云  拼音:è yún
使云停止不前。形容歌声响亮动听。语本《列子·汤问》:“ 薛谭 学謳於 秦青 ,未穷 青 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 弗止。饯於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 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唐 许浑 《陪王尚书泛舟莲池》诗:“舞疑回雪态,歌转遏云声。”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一:“遂开场於 平里坊 下,歌声遏云,观者如堵。” 清 叶燮 《原诗》卷三:“然必须其人之发於喉、吐於口之音以为之质,然后其声绕梁,其调遏云,乃为美也。”亦作“ 遏流云 ”、“ 遏行云 ”。 唐 李白 《南都行》:“清歌遏流云,艷舞有餘閒。” 宋 辛弃疾 《鹧鸪天·和赵晋臣敷文韵》词:“回急雪,遏行云,近时歌舞旧时情。”
共362,分5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