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尤平声 [详注1][móu,绸缪][ōu,水泡,名词][通‘不’,未定之辭也,多用于句末。][gōu][chóu][tōu][chōu chóu][liú][lōu][zhōu][chóu][音鎪。][音鄒。][dōu][gōu][ǒu][lǚ][zōu][sōu][详注2][jiū liú][fú][zōu zhōu chōu][yóu][ōu][zhōu][音浮。《集韵》或从包从不。][详注3][详注4]絿[qiū][yōu][róu qiú][qiū][yōu][yóu][zōu][gōu][音抔。《博雅》䥯䎧,耕也。]帿瀀[音求。《诗·周南》施于中逵。叶下仇。][fú fū][详注5][详注6]


注1:不 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䳡其鳺鴀。《邢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䳕鸠,幽州人或谓鷎鴡,梁宋闲谓之隹,扬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
注2:窭 音娄。《史记·淳于髡传》瓯窭满箦。《裴骃注》瓯窭,便侧之地。
注3:救 《韵补》叶居尤切。《诗·邶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武王盘铭》溺于渊,尚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
注4:蹂 揉擦。通“揉”。《广韵》耳由切《集韵》《韵会》《正韵》而由切,音柔。《诗·大雅》或簸或蹂。《笺》蹂之言润也。《疏》蹂黍,以水润米,必当蹂之使湿。《朱传》簸扬去糠也。蹂,蹂禾取谷以继之也。
注5:軥 《广韵》古侯切《集韵》《韵会》《正韵》居侯切,音钩。《广韵》车軥心木。
注6:涑 音锼。《说文》浣也。一说以手曰涑,以足曰浣。
首字词组
仇池仇家仇恨仇犹仇牛仇繇仇害仇货
仇雠仇冤仇隙仇吾仇牧仇疾仇对仇词
仇香仇虏仇视仇人相见,分外眼睁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仇矛仇尼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仇敌仇仇仇杀仇匹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仇英仇嫌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仇怨仇方仇耻仇口仇外仇慝仇首仇校
仇人仇饷仇由仇偶仇忌仇恶仇贼仇雠

词语解释:仇池  拼音:chóu chí
山名。在 甘肃省 成县 西。山有东西两门,盘道可登,上有水池,故名。《后汉书·西南夷传·白马氐》:“居於 河池 ,一名 仇池 ,方百顷,四面斗絶。”《宋书·氐胡传》:“ 仇池 地方百顷,因以 百顷 为号,四面斗絶,高平地方二十餘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 唐 杜甫 《秦州杂诗》之十一:“万古 仇池 穴,潜通小有天。” 宋 苏轼 《和桃花源》诗序:“他日工部侍郎 王钦臣 仲至 ,谓余曰:吾尝奉使过 仇池 ,有九十九泉,万山环之,可以避世如桃源也。” 清 赵翼 《调守广州》诗:“地偏恰似 仇池 穴,俗厚难忘 畏垒 乡。”
词语解释:仇雠  拼音:chóu chóu
亦作“仇仇”。仇人;冤家对头。《左传·哀公元年》:“﹝ 越 ﹞与我同壤而世为仇讎。”《荀子·臣道》:“爪牙之士施,则仇讐不作。” 唐 刘商 《胡笳十八拍·第十五拍》:“不缘生得天属亲,岂向仇讐结恩信。”《旧唐书·张濬传》:“忘廊庙之威重,结藩屏之仇讎。” 清 毛秀惠 《钱塘怀古》诗:“自愿苟安增币帛,谁抒孤愤报仇讐。”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他决心要并无心事一般,倒头便睡,清晨醒来,毫不改变常态从容地去寻找他不共戴天的仇讎。”
词语解释:仇香  拼音:chóu xiāng
原为 东汉 仇览 的别名。因其曾任主簿,故后人常用以代称主簿。《事物异名录·爵位·主簿》《野客丛书》:“文士有因其人名,遂为事用者,如近日呼主簿为仇香之类。” 宋 杨万里 《送罗宣卿主簿之官巴陵》诗:“惟君有子又擢桂,父子仇香仍一门。”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唐 拾遗 耿纬 《下邽喜叔孙主簿郑少府见过》诗云‘不是 仇梅 至,何人问百忧。’……近岁 均州 版本,輒改为‘仇香’。”
词语解释:仇敌  拼音:chóu dí
(1).有积恨的敌人。《左传·昭公五年》:“ 晋 ,吾仇敌也。”《隋书·北狄传·突厥》:“仇敌怨偶,泣血拊心。” 清 侯方域 《太子丹论》:“以忠臣孝子不得已之深心苦行,不痛惜其不幸,而反以为罪,则何以为后之国家者处仇敌法也?” 巴金 《寒夜》十八:“为什么这两个他所爱而又爱他的女人必须象仇敌似的永远互相攻击呢?”
(2).指仇恨、敌对。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而 满洲 五部、 长白山 二部,则皆 建州卫 ,处 辽 瀋 之东,世相仇敌。”
词语解释:仇怨  拼音:chóu yuàn
(1).仇恨;怨恨。《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王 之 邯郸 ,诸尝与王生 赵 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明史·高杰传》:“ 杰 伏兵要击 黄得功 於土桥, 得功 几不免,两镇遂相仇怨。”
(2).仇人;仇家。《汉书·英布传》:“ 布 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诬之。”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 叔文 不之信,遂成仇怨。”
词语解释:仇人  拼音:chóu rén
因怨恨而敌视的人。《穀梁传·庄公二十四年》:“娶仇人子弟,以荐舍於前。”《史记·赵世家》:“ 范吉射 、 荀寅 仇人 魏襄 等谋逐 荀寅 。”《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此去仇人不远,只怕他先死了,便出不得你的气。”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亲人的空言虽比仇人的礼物好,究竟无益于事。”
词语解释:仇家  拼音:chóu jiā
仇敌,仇人。《史记·游侠列传》:“ 雒阳 人有相仇者…… 解 夜见仇家,仇家曲听 解 。”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著述·诗祸》:“后为仇家 任邱 王联 所訐,指为诅咒讥訕。”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从此以后,狗和猫便成了仇家。”
词语解释:仇冤  拼音:chóu yuān
有仇又有冤。例如:仇冤易结难解。
词语解释:仇虏  拼音:chóu lǔ
指被俘的敌手。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朝为仇虏,夕为上将。”
词语解释:仇仇  拼音:chóu chóu
傲慢的样子。《诗·小雅·正月》:“执我仇仇,亦不我力。” 毛 传:“仇仇,犹謷謷也。” 孔颖达 疏:“《释训》云‘仇仇、敖敖,傲也’,义同。” 唐 张说 《大周故宣威将军杨君碑》:“仇仇执宪,不我力以。”一说为缓持,形容拿东西不用力的样子。见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卷六。
怨敌。 鲁迅 《华盖集·杂感》:“这都是现世的仇仇,他们一日存在,现世即一日不能得救。”一本作“ 仇讎 ”。
词语解释:仇方  拼音:chóu fāng
友邦,邻国。《诗·大雅·皇矣》:“询尔仇方,同尔兄弟。” 郑玄 笺:“询,谋也,怨耦曰仇。仇方,谓旁国诸侯。”一说指敌国。见 宋 朱熹 集传。
词语解释:仇饷  拼音:chóu xiǎng
谓杀饷者而夺其食物。饷,用食物等款待。《书·仲虺之诰》:“乃 葛伯 仇餉,初征自 葛 。” 孔 传:“ 葛伯 游行,见农民之餉於田者,杀其人,夺其餉,故谓之仇餉。仇,怨也。”《说郛》卷五六引《安雅堂酒令》:“要其有酒食, 葛伯 遂夺之。善哉先师言,仇餉岂虚辞。”参阅《孟子·滕文公下》
词语解释:仇恨  拼音:chóu hèn
因利害矛盾而产生的很深的怨恨。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一笑释仇恨,百金交弟兄。” 巴金 《灭亡》第四章:“然而对于我底爱,人们只拿陷害,仇恨,掠夺,欺骗来报答。”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我们 江苏 人 浙江 人从来没有仇恨。”
词语解释:仇隙  拼音:chóu xì
(1).仇人;冤家。《后汉书·质帝纪》:“恩阿所私,罚枉仇隙。”
(2).指怨恨或仇怨。《西游记》第五九回:“两个在 翠云山 前,不论亲情,却只讲仇隙。”《老残游记》第五回:“委实我同他家也没有这大的仇隙。”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三章:“余与足下俱系北大同学,而令戚又系余之同乡,彼此素无仇隙。”
词语解释:仇视  拼音:chóu shì
敌视;以仇敌看待。 明 李东阳 《书宋诸贤墨跡后》:“ 吕 非纯才,仇视诸贤,无足深论。” 冰心 《寄小读者·通讯十八》:“我心中虽丰富的带着军人之血,而我常是喜爱 日本 人,我从来不存着什么屈辱与仇视。” 杨沫 《青春之歌》九:“她那傲慢的、仇视的眼光,象袭来的一阵疾雨。”
词语解释:仇杀  拼音:chóu shā
因仇恨而残杀。 明 唐顺之 《运使张东洛墓碑铭》:“诸 苗 有仇杀积十餘年不解者。” 巴金 《灭亡》第十一章:“流血,仇杀,相恨,相害!为什么永远是那样?” 王炳南 《深切的怀念》:“总理这一原则的行动,避免了东北军内部的仇杀。”
词语解释:仇耻  拼音:chóu chǐ
(1).痛恨蒙受耻辱。 宋 叶适 《应诏条奏六事》:“仇耻者必思报復, 夏 少康 、 越 句践 、 汉武帝 、 唐太宗 是也。”
(2).仇恨和耻辱。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烈士吴樾君意见书》:“进则不能为祖国洗濯仇耻,退亦不克得 满洲 信任。”
词语解释:仇由  拼音:chóu yóu
亦作“ 仇犹 ”。亦作“ 仇繇 ”。 春秋 时国名。故地在今 山西 孟县 东北。《韩非子·说林下》:“ 智伯 将伐 仇由 ,而道难不通。”《淮南子·精神训》:“夫 仇由 贪大钟之赂而亡其国。” 高诱 注:“ 仇由 ,近 晋 之狄国也。”《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知伯 之伐 仇犹 ,遗之广车。” 裴骃 集解:“ 许慎 曰:‘ 仇犹 ,夷狄之国。’《战国策》曰:‘ 智伯 欲伐 仇犹 ,遗之大鐘,载之广车。’”《通志略·氏族略二》:“ 韩子 云: 仇吾国 为 智伯 所灭,因氏焉。或作 仇繇 。”
词语解释:仇犹  拼音:chóu yóu
见“ 仇由 ”。
词语解释:仇由  拼音:chóu yóu
亦作“ 仇犹 ”。亦作“ 仇繇 ”。 春秋 时国名。故地在今 山西 孟县 东北。《韩非子·说林下》:“ 智伯 将伐 仇由 ,而道难不通。”《淮南子·精神训》:“夫 仇由 贪大钟之赂而亡其国。” 高诱 注:“ 仇由 ,近 晋 之狄国也。”《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知伯 之伐 仇犹 ,遗之广车。” 裴骃 集解:“ 许慎 曰:‘ 仇犹 ,夷狄之国。’《战国策》曰:‘ 智伯 欲伐 仇犹 ,遗之大鐘,载之广车。’”《通志略·氏族略二》:“ 韩子 云: 仇吾国 为 智伯 所灭,因氏焉。或作 仇繇 。”
词语解释:仇吾  拼音:chóu wú
即 仇由 。《通志略·氏族略二》:“ 韩子 云: 仇吾国 为 智伯 所灭,因氏焉。或作 仇繇 。”
词语解释:仇人相见,分外眼睁  拼音:chóu rén xiāng jiàn , fèn wài yǎn zhēng
同“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 《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相公所见极是明理;只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睁,这几日何如好过!”《水浒传》第六八回:“ 宋江 看了,心中一喜一怒:喜者得 卢员外 建功,怒者恨 史文恭 射杀 晁天王 ,仇人相见,分外眼睁。”
词语解释:仇匹  拼音:chóu pǐ
(1).同伴;朋友。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楚庄王》:“《诗》云,‘威仪抑抑,德音秩秩;无怨无恶,率由仇匹’,此之谓也。”《诗·秦风·无衣》“与子同仇” 唐 孔颖达 疏:“与子同为仇匹。”
(2).配偶。 宋 朱熹 《朱子语类》卷八一:“谓如此之淑女,方可为君子之仇匹。”
词语解释:仇口  拼音:chóu kǒu
仇人之口。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评论·私史》:“仇口汚衊,颠倒是非。”
词语解释:仇偶  拼音:chóu ǒu
匹偶;意气相投的伙伴。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鸣声相应,仇偶相从。”
词语解释:仇牛  拼音:chóu niú
古代少数民族名。《汉书·王莽传中》:“自 越巂 遂久 仇牛 同亭 邪豆 之属反畔以来积且十年,郡县距击不已。”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 遂久 ,县也。 仇牛 等 越巂 旁夷。”
词语解释:仇牧  拼音:chóu mù
人名。 春秋 宋 大夫。《春秋·庄公十二年》:“ 宋 万 弑其君 捷 ,及大夫 仇牧 。”《史记·宋微子世家》:“﹝ 南宫万 ﹞遂以局杀 湣公 於 蒙泽 。大夫 仇牧 闻之,以兵造公门。 万 搏 牧 。 牧 齿著门闔死。”后用以借指忠良。《隶续·汉胶东令王君庙门断碑二附文》:“ 仇牧 之忿,奋不顾难。” 孙中山 《祭黄花冈七十二烈士文(二)》:“虎穴衔力, 仇牧 陨首。”
词语解释: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拼音:chóu rén xiāng jiàn , fèn wài yǎn hóng
亦作“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 谓当敌对的双方彼此相逢时,格外怒不可遏。 谢扶民 《僮族人民优秀的儿子韦拔群》:“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于是双方的随员就对打起来了。” 曾克林 《复仇》:“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尤其是复仇团的战士们,面对着残杀他们父母的强盗,个个火燃心头。” 赖传珠 《模范红五团的新荣誉》:“真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词语解释: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拼音:chóu rén jiàn miàn , fèn wài yǎn hóng
见“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
词语解释:仇外  拼音:chóu wài
憎恨仇视外国。例如:盲目仇外。
词语解释:仇忌  拼音:chóu jì
怨恨憎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邵九娘》:“前日误杀婢子,今甚诲之。何便仇忌,遂无结髮情耶?”
词语解释:仇繇  拼音:chóu yáo
见“ 仇由 ”。
词语解释:仇由  拼音:chóu yóu
亦作“ 仇犹 ”。亦作“ 仇繇 ”。 春秋 时国名。故地在今 山西 孟县 东北。《韩非子·说林下》:“ 智伯 将伐 仇由 ,而道难不通。”《淮南子·精神训》:“夫 仇由 贪大钟之赂而亡其国。” 高诱 注:“ 仇由 ,近 晋 之狄国也。”《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知伯 之伐 仇犹 ,遗之广车。” 裴骃 集解:“ 许慎 曰:‘ 仇犹 ,夷狄之国。’《战国策》曰:‘ 智伯 欲伐 仇犹 ,遗之大鐘,载之广车。’”《通志略·氏族略二》:“ 韩子 云: 仇吾国 为 智伯 所灭,因氏焉。或作 仇繇 。”
词语解释:仇疾  拼音:chóu jí
仇恨。《东观汉记·窦融传》:“扶微救危,仇疾反虏。” 李大钊 《劳动问题的祸源》:“为了资本集中于少数人手里,就成了利害截然的劳资两阶级的仇疾。”
词语解释:仇矛  拼音:chóu máo
古兵器名。三隅矛。《释名·释兵》:“仇矛,头有三叉,言可以讨仇敌之矛也。” 王先谦 疏证补:“ 毕沅 曰:‘《小戎》诗云:“叴矛鋈錞。” 毛 传:“叴,三隅矛也。”’案:‘叴’乃假借字,当以‘仇’为正。”
词语解释:仇英  拼音:chóu yīng
(约1506-约1555)明代画家。字实父,号十洲,太仓(今属江苏)人,居苏州(今属江苏)。漆工出身。学画为文徵明所赏,遂知名于时。擅画人物,尤精仕女,以细腻工丽见称。亦擅青绿山水,妍雅温润。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吴门四家”。有《玉洞仙源图》等存世。
词语解释:仇慝  拼音:chóu tè
怨家对头。 唐 陆贽 《兴元论续从贼中赴行在官等状》:“意不亲则惧而阻之,虽骨肉结为仇慝有矣。”
词语解释:仇恶  拼音:chóu è
憎恨。《新唐书·陆贽传》:“ 贄 言 延龄 ( 裴延龄 )僻戾躁妄不可用,不听。俄而 延龄 姦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
词语解释:仇害  拼音:chóu hài
因仇恨而伤害。 清 戴名世 《唐允隆传》:“族人有相仇害, 允隆 出己槖金为排解,争遂以息。”
词语解释:仇对  拼音:chóu duì
指敌对的双方。 沙汀 《淘金记》第十二章:“在象他们这样一类人物当中,任何仇对,对于彼此间的嫌隙,都不很认真的。”
词语解释:仇尼  拼音:chóu ní
复姓。 南朝 宋 有 仇尼道盛 。见《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
词语解释:仇嫌  拼音:chóu xián
怨仇,怨恨。《后汉书·西羌传论》:“故 永初 之间,羣种蜂起,遂解仇嫌结盟诅。”《元典章·刑部七·强奸》:“归问得 李百一 名 桂状 ,招年七十五岁,与 潘万三 原有仇嫌。”
词语解释:仇首  拼音:chóu shǒu
即 仇由 。《战国策·西周策》:“昔 智伯 欲伐 厹由 ” 汉 高诱 注:“ 厹由 , 狄 国,或作 仇首 。”
词语解释:仇贼  拼音:chóu zéi
对仇敌、仇人的蔑称。 清 孙枝蔚 《愧为举业师》诗:“奈何忘孝慈,稽首向仇贼。”
词语解释:仇货  拼音:chóu huò
敌对国家的商品和货物。 瞿秋白 《乱弹·“铁流”在巴黎》:“ 巴黎 的报纸、书籍……似乎不在‘仇货之列’。” 巴金 《家》八:“据说这两年来学生太爱闹事了,今天检查仇货,明天示威游行。”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各地学校纷纷组织抗日会,努力于宣传及抵制仇货的工作。”
词语解释:仇词  拼音:chóu cí
告发仇人的状纸。《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小娥 手执仇词,首告人命强盗重情。”
词语解释: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拼音:chóu rén xiāng jiàn , fèn wài míng bái
见“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
词语解释: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拼音:chóu rén xiāng jiàn , fèn wài yǎn míng
谓当敌对的双方相逢时,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敏感。《水浒传》第六八回:“ 宋江 看了大喜。仇人相见,分外眼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有一天,冤家路窄,这一位守备……在马路上大声叫‘东洋车’。被他看见了,真是仇人相见,分外眼明。”亦作“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元 李致远 《还牢末》第四折:“可不道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词语解释:仇校
校对
词语解释:仇雠
见“ 仇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