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以为 拼音:yǐ wéi
(1).认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 齐 , 齐桓公 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於桑下。” 宋 苏轼 《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秦牧 《〈长河浪花集〉序》:“我以为这些事情,都有告诉旁人的价值,这才动笔写它。”
(2).作为,用作。《左传·文公六年》:“ 宣子 於是乎始为国政……既成,以授大傅 阳子 与大师 贾佗 ,使行诸 晋国 ,以为常法。”《后汉书·朱儁传》:“时同郡 周规 辟公府,当行,假郡库钱百万,以为冠幘费。” 南朝 梁 沉约 《奏弹王源》:“ 源 父子因共详议,判与为婚。 璋之 下钱五万,以为聘礼。”《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我如今又不做官了,无处挣钱,作何生意以为糊口之计?”
(3).“以之为”的省略形式。犹言让他(她)做,把它作为。《后汉书·窦武传》:“长女选入掖庭, 桓帝 以为贵人。” 清 任安上 《与吴拜经书》:“《叙事解疑》一帙,珍之五十一年矣,以为枕中鸿宝,足佐千秋祕笈。”
(4).犹而为,而成。以,而,连词。 汉 扬雄 《长杨赋》:“椓 嶻嶭 而为弋,紆 南山 以为罝。” 晋 潘岳 《西征赋》:“野蒲变而成脯,苑鹿化以为马。”
(5).犹已为,已是。以,通“ 已 ”。 晋 陶潜 《赠长沙公诗序》:“余於 长沙公 为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以,一本作“ 已 ”。 涵芬楼 本《说郛》卷七六引 宋 欧阳修 《六一笔记·老氏说》:“前后之相随,长短之相形,推而广之,万物之理皆然也,不必更言其餘。然 老子 为书,比其餘诸子以为简要也。”以,今本《欧阳修全集·笔说》作“已”。词语解释:以此 拼音:yǐ cǐ
(1).犹言用这,拿这。《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君因谓 武侯 曰:‘试延以公主, 起 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 刘大白 《小鸟之群》:“如果枷锁镣铐,是一种荣典,一定有些人以此骄人,也一定有些人唯恐求之不得。”
(2).因此。《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当是时,诸公皆多 季布 能摧刚为柔, 朱家 亦以此名闻当世。”《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原来纳粟入监的,有几般便宜:好读书,好科举,好中,结末来又有个小小前程结果。以此宦家公子,富室子弟,到不愿做秀才,都去援例做太学生。”词语解释:以来 拼音:yǐ lái
(1).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或特指某一时间)的一段时期。《左传·昭公十三年》:“志业於好,讲礼於等,示威於众,昭明於神,自古以来,未之或失也。”《陈书·世祖纪》:“自丧乱以来,十有餘载,编户凋亡,万不遗一。” 宋 苏轼 《东坡志林·游士失职之祸》:“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 魏 晋 以来出於九品中正, 隋 唐 至今出於科举。” 刘大白 《成虎不死》:“ 成虎 ,一年以来,你底身子许是烂尽了吧。然而你底心是不会烂的。”
(2).犹言以后。《战国策·韩策一》:“自今以来, 率 且正言之而已矣。”《史记·孝文本纪》:“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3).拿来。《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有珍怪之食, 盱 必先取足焉。 夏父 曰:‘以来!人未足而 盱 有餘。’” 何休 注:“犹曰以彼物来置我前。人, 夏父 自谓也。”
(4).犹言上下、左右、表示概数。有余。《太平广记》卷七四引《仙传拾遗·张定》:“即提一水瓶,可受二斗以来,空中无物,置於庭中。”《太平广记》卷二○五引 唐 刘恂 《岭表录异·铜鼓》:“鼓面圆二尺许……其身遍有虫鱼花草之状,通体均匀,厚二分以来。炉铸之妙,实为奇巧。”
(5).用于地名之后,表示位置已过这一地点。 宋 王得臣 《麈史·国政》:“边报 犬戎 游骑,已至 深 祁 以来。”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一:“便恐盗贼团聚,直至 大名府 以来,人户惊移。” 宋 岳飞 《奏措置曹成事宜状》:“﹝ 臣 ﹞今已进发往 郴州 桂阳 监以来驻泊。”
(6).指已经发生的情况。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那积世的老婆婆,其时暗猜破,高点着银釭堂上坐。问侍婢以来,兢兢战战,一地里篤么。”词语解释:以时 拼音:yǐ shí
(1).按一定的时间。《管子·幼官》:“藪泽以时禁发之。” 尹知章 注:“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獭祭鱼,然后修泽梁也。”《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史记·孝文本纪》:“朕闻古者诸侯建国千餘,各守其地,以时入贡,民不劳苦,上下驩欣。”
(2).及时,即时。《汉书·匡衡传》:“ 衡 、 谭 ( 甄谭 )居大臣位,知 显 ( 石显 )等专权势,作威福,为海内患害,不以时白奏行罚,而阿諛曲从,附下罔上,无大臣辅政之义。” 唐 元稹 《招讨镇州制》:“如 王廷凑 遂迷不寤,诸道宜便进军,以时翦灭。”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义仓》:“ 宋 兴, 乾德 之初,天子哀岁不登,而仓吏不以时出与民,於是著发粟之制,使不待詔令。”词语解释:以后 拼音:yǐ hòu
比现在或某一时间晚的时期。《后汉书·列女传序》:“故自中兴以后,综其成事,述为《列女篇》。” 宋 司马光 《论西夏札子》:“自今以后,贡献赐予,悉如旧规。”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 万历 以后,士子但读时文,不知用字所本。” 巴金 《探索集·怀念烈文》:“这以后又过了两个月,在 上海 出版的十三种期刊,被国民党政府用一纸禁令同时查封了。”词语解释:以上 拼音:yǐ shàng
(1).表示品第、数量、级别、位置等在某一点之上。《穀梁传·僖公二年》:“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史记·商君列传》:“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四:“ 天禧 元年八月敕,自今两省、諫舍、宗室、将军以上,许乘狨毛煖座。”如:半山以上,石级更陡了。
(2).表示时代在前的,犹言以前。《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昔 匄 之祖,自 虞 以上为 陶唐氏 。”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岂《西厢》以前,别有跳墙之 张珙 ;《琵琶》以上,另有剪髮之 赵五娘 乎?”
(3).指前面的话或文字。如: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以上写 西湖 初夏的景色。词语解释:以至 拼音:yǐ zhì
亦作“ 以至于 ”。亦作“ 以至於 ”。
(1).连词。犹言直至,直到。表示在时间、程度、范围、数量上的延伸。《左传·昭公十六年》:“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金 王若虚 《五经辨惑上》:“盖人之所以陷于祸败以至失身者,由其愚暗妄行,不知理义故耳。”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古者妇人屨与男子同,自后妃以至命妇,制度质采,咸有等差,不得踰僭。” 明 王守仁 《大学问》:“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於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如:生产效率提高几倍以至十几倍。
(2).连词。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德宗 时, 杨炎 、 卢杞 为宰相,皆奸邪用事,树立朋党,以至天子播迁,宗社几覆。” 张振金 《五峰如指翠相连》:“黎族人民对革命的忠诚,以及对建设山区的远大理想,激励着我,以至于使我忘记了山路的艰险。”词语解释:以是 拼音:yǐ shì
(1).因此。《庄子·养生主》:“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新唐书·藩镇传·吴元济》:“又尝败 韩全义 、 于頔 ,以是兵骄无所惮。” 明 张居正 《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又务综覈名实,搜剔隐姦,推轂善良,摧抑浮竞,以是大不便于小人。”
(2).犹言用这,拿这。《礼记·礼运》:“《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及其死也,升屋而号。”按,《孔子家语·问礼》“以是”作“以此”。
词语解释:以此 拼音:yǐ cǐ
(1).犹言用这,拿这。《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君因谓 武侯 曰:‘试延以公主, 起 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 刘大白 《小鸟之群》:“如果枷锁镣铐,是一种荣典,一定有些人以此骄人,也一定有些人唯恐求之不得。”
(2).因此。《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当是时,诸公皆多 季布 能摧刚为柔, 朱家 亦以此名闻当世。”《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原来纳粟入监的,有几般便宜:好读书,好科举,好中,结末来又有个小小前程结果。以此宦家公子,富室子弟,到不愿做秀才,都去援例做太学生。”词语解释:以不 拼音:yǐ bù
见“ 以否 ”。
词语解释:以否 拼音:yǐ fǒu
亦作“ 以不 ”。 犹言与否。表疑问之词,其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不,同“ 否 ”。《魏书·李顺传》:“卿往积岁,洞鉴废兴,若朕此年行师,当克以不?”《北史·元祯传》:“ 禎 告诸 蛮 曰:‘尔乡里作贼如此,合死以不?’” 唐 韩愈 《送杨少尹序》:“不知 杨侯 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两?马几匹?道边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以否?” 朱熹 考异:“以、与通用。”《旧唐书·虢王凤传》:“ 融 私使问其所亲成均助教 高子贡 曰:‘可入朝以否?’ 子贡 报曰:‘来必取死。’”词语解释:以前 拼音:yǐ qián
(1).比现在或某一时间早的时期。《战国策·赵策四》:“今三世以前,至於 赵 之为 赵 , 赵 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宋 司马光 《申明役法札子》:“其诸色役人,并依 熙寧 元年以前旧法人数,委令佐揭簿定差。”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想到此处,便觉魂趋梦绕,胆怯心惊,较之未睡以前更加烦躁。”
(2).泛指从前,以往。 苏曼殊 《惨世界》第三回:“这 太尼城 ,因为以前经过兵乱,所以到了现在,环城四面,还有围墙。” 曹禺 《雷雨》第一幕:“我总觉得您同哥哥的感情不如以前那样似的。”词语解释:以次 拼音:yǐ cì
(1).按次序。《史记·刺客列传》:“ 诸樊 知 季子札 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 季子札 。” 宋 苏轼 《上皇帝书》:“考行察廉,以次迁补。”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其人皆习於海,造小舟仅一圭竇,人以次入其中,暝黑不能外视一物,任其所之,达岸乃出之。”
(2).表示位次在后的。《水浒传》第六二回:“﹝ 朱武 ﹞开话道:‘我等虽是以次弟兄,也曾与哥哥出气力,偏我们酒中藏着毒药? 卢员外 若是见怪,不肯喫我们的,我自不妨,只怕小兄弟们做出事来,老大不便!’” 元 曾瑞 《留鞋记》楔子:“母亲亡逝已过,止有小生一人,并无以次弟妹。”
(3).犹言其他。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二折:“我若有些好歹,别无以次人,止有 福童 孩儿。”词语解释:以致 拼音:yǐ zhì
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宋 司马光 《谏西征疏》:“自古以来,国家富彊,将良卒精,因人主好战不已,以致危乱者多矣。” 明 张居正 《议外史职疏》:“自职名更定之后,遂失朝夕记注之规,以致累朝以来,史文闕略。” 茹志鹃 《在社会主义的轨道上》:“我不觉浑身燥热起来,以致火车已走过了 镇江 ,我才想起我原来的打算。”词语解释:以还 拼音:yǐ huán
(1).犹云以下。指在某一点之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
(2).犹云以后,以来。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 秦 汉 以还,採诗之官既废,天下妖謡民謳、歌颂讽赋、曲度嬉戏之词,亦随时间作。” 清 陈确 《死节论》:“若由是推,则三代以还,死不失节者,盖亦鲜矣。” 沙汀 《困兽记》三:“抗战以还,世风丕变。”词语解释:以及 拼音:yǐ jí
(1).连词。表示在时间、范围上的延伸。犹言以至,以至于。《后汉书·仲长统传》:“ 汉 二百年而遭 王莽 之乱,计其残夷灭亡之数,又復倍乎 秦 、 项 矣;以及今日,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絶而无民者,不可胜数。” 晋 张华 《女史箴》:“茫茫造化,二仪既分。散气流形,既陶既甄。在帝 庖牺 ,肇经天人。爰始夫妇,以及君臣。”
(2).连词。连接并列的词、词组或短句。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婚冠既毕,益令昆弟辈取六经子史以及稗官野乘,皆以耳授。” 冰心 《斯人独憔悴》:“ 颖铭 道:‘ 刘贵 来了,告诉我父亲和 石弟 生气的光景,以及父亲和你吩咐我的话,我哪里还敢逗留,赶紧收拾了回来。’”如:桌上放着画笔、水盂、调色盘以及两盆初开的菊花。词语解释:以故 拼音:yǐ gù
犹言因此,所以。《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大长公主执囚 青 ( 卫青 ),欲杀之。其友骑郎 公孙敖 与壮士往篡取之,以故得不死。” 宋 苏舜钦 《两浙路转运使司封郎中王公墓表》:“公奏择他官按籍以察其交承,以故物之耗登,吏之姦廉,尽可明。”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公﹞日召其故人饮酒,故人稍稍有言及者,益拒却之,更饮以酒,数岁以为常。以故歷从官通显矣,而析产不輒丰。”词语解释:以下 拼音:yǐ xià
(1).表示位置、品第、级别、数量等在某一点之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自《鄶》以下无讥焉。”《论语·雍也》:“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史记·孝文本纪》:“﹝ 宋昌 ﹞至 渭 桥,丞相以下皆迎。” 宋 苏轼 《策别二十一》:“自今以往,民之愿为兵者,皆三十以下则收。”如:气温降到零度以下。
(2).表示时代在后的,犹言以后,以来。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二:“ 西汉 自 王褒 以下,文字专事词藻,不復简古。”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谥法》:“ 汉 晋 以下,已多失之,然犹付之公议,有不当,则博士驳正之。” 清 任泰学 《质疑·经学》:“不知妾母用夫人之礼,自 成风 以下; 成风 以前,妾子即为君,生不夫人,死亦不謚。”
(3).犹而下。以,而,连词。《史记·高祖本纪》:“悉发关内兵,收 三河 士,南浮 江 汉 以下。” 张守节 正义:“从 雍州 入 子午道 ,至 汉中 ,歷 汉水 而下。”
(4).指身份或地位低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我观此女,仪容动止,决不是以下之人。”《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那个人道:‘老汉姓 焦 ……闻得这壁厢悲怨之声,不像是个以下之人,故步至此间寻问。’”
(5).指后面的话或文字。如:以下就来谈谈技术革新问题,以下是古汉语里的例子。词语解释:以去 拼音:yǐ qù
犹以下。 唐 成玄英 《〈庄子〉序》:“自《外篇》以去,则取篇首二字为其题目,《駢拇》、《马蹄》之类是也。”词语解释:以外 拼音:yǐ wài
表示在一定的范围、处所、时间、数量的界限之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如此诸贤,故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閒人。” 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一折:“﹝小官﹞权留麾下,替他掌百官之朝参,通各国之使命,以外运筹设计,让之 张良 ,点将出师,属之 韩信 ,皆与小官无涉。”如: 长城 以外;三天以外;年纪在四十以外。词语解释:以往 拼音:yǐ wǎng
(1).犹言以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赵文子 ﹞谓 穆叔 曰:‘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史记·刺客列传》:“酒酣以往, 高渐离 击筑, 荆軻 和而歌於市中。”《太平广记》卷八一引 晋 王嘉 《王子年拾遗记·韩稚》:“ 牺 轩 以往,屑屑焉以相诛灭。”按,今本《拾遗记·前汉上》“以往”作“以来”。 严复 《救亡决论》:“继今以往,将皆视物理之明昧,为人事之废兴。”
(2).用于地名之后,表示位置已过这一地点。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陆行自兴安岭以往,林木丛杂,途径窄隘,冬雪之时,沙结氷坚。”
(3).犹言以上,表示数量有余。 郭沫若 《屈原》人物表:“上官大夫 靳尚 -- 楚怀王 之佞臣,年三十以往。”
(4).从前,以前。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她这样地饱尝到作人的艰苦,变得忧郁而沉默,使她以往的朋友们惊叹一个少女怎会变得这样突然。” 碧野 《雪路云程》:“以往路没修通,牧民进山,人畜经常受到伤亡。”词语解释:以降 拼音:yǐ jiàng
(1).犹言以后,表示时间在后。《后汉书·逸民传序》:“是以 尧 称则天,不屈 潁阳 之高; 武 尽美矣,终全 孤竹 之絜。自兹以降,风流弥繁。” 明 张煌言 《徐允岩诗序》:“ 汉 晋 以降,公卿俱得辟除僚属。” 陈天华 《中国革命史论》第一章:“谓 泰西 于中古以前,已有平民革命,不过表面之名词,实际尚不如 中国 自 秦 以降,革命者多崛起民间,于平民革命较近之。”
(2).犹言以下,表示等第或位置在下。 宋 苏轼 《上皇帝书》:“凡京东多盗之郡,自 青 、 鄆 以降,如 徐 、 沂 、 齐 、 曹 之类,皆慎守臣。”词语解释:以定 拼音:yǐ dìng
犹言一定,必定。《水浒传》第十四回:“我看那厮不是良善君子,以定是醉了,就便睡着。”《水浒传》第二一回:“我猜着你俩箇多时不见,以定要早睡,收拾了罢休。”《水浒传》第二九回:“﹝ 武松 ﹞心中自忖道:‘这箇大汉,以定是 蒋门神 了。’”按以上三例之“以定”,一本均作“一定”。词语解释:以先 拼音:yǐ xiān
犹以前。 鲁迅 《彷徨·幸福的家庭》:“以先他早已想过,须得捞几文稿费维持生活了;投稿的地方,先定为《幸福月报》社,因为润笔似乎比较的丰。”词语解释:以便 拼音:yǐ biàn
用于下半句话开头,表示使下文所说的目的容易实现。 马王堆 汉 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 粱 ( 梁 )、 乾 ( 韩 )无变,三 晋 与 燕 为王功(攻) 秦 ,以便王之功(攻) 宋 也,王何不利焉。”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盖前一简作科斗,復一简作隶书,释之以便读诵。” 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词语解释:以太 拼音:yǐ tài
(1).古 希腊 哲学家首先设想出来的一种媒质。十七世纪后,物理学家为解释光的传播以及电磁和引力相互作用而又重新提出。当时认为光是一种机械的弹性波,但由于它可以通过真空传播,因此必须假设存在一种尚未为实验发现的以太作为传播光的媒质。这种媒质是无所不在的,没有质量的,而且是“绝对静止”的,电磁和引力作用则是它的特殊机械作用。以太这一概念到十九世纪曾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但科学家始终无法通过实验来证明它的存在。到了二十世纪初,随着相对论的建立和对场的进一步研究,确定光的传播和一切相互作用的传递都通过各种场,而不是通过机械媒质,以太才作为一个陈旧的概念而被抛弃。
(2).近代 康有为 、 谭嗣同 、 孙中山 等使用的哲学名词,是物理学名词的借用。 康有为 在《孟子微》中把以太与“仁”、“不忍人之心”等道德观念等同起来。 谭嗣同 在《仁学》、《以太说》中既把以太说成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无色、无声、无臭的物质,但同时又作了种种精神性的解释,把 孔子 的“仁”、“元”、“性”, 墨家 的“兼爱”,佛家的“慈悲”,基督的“灵魂”等,都看作是以太的作用。 孙中山 则在《孙文学说》中把以太看作物质世界的本源,认为它“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并不具有精神性质。词语解释:以期 拼音:yǐ qī
表示通过上文所说的做法,希望达到下文的目的。 毛泽东 《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强调团结和进步,以反对一切危害抗战的乌烟瘴气,以期抗日事业有进一步的胜利。” 郭沫若 《〈中国史稿〉前言》:“我们一开始就学习着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以期经过共同讨论钻研,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词语解释:以内 拼音:yǐ nèi
在一定的数量、时间、处所、范围的界限之内。《二刻拍案惊奇》卷十:“ 朱三 年纪三十以内,人物儘也济楚。” 曹禺 《日出》第一幕:“请你慎重地考虑一下,最好在二十四小时以内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如: 长城 以内;临时工作人员不在编制以内。词语解释:以免 拼音:yǐ miǎn
用于下半句话开头,表示上文的目的在于使下文的结果不致发生。 张天翼 《春风》:“鄙人就寝以后,请勿喧哗,以免妨碍鄙人睡眠为荷!”如:请你不要再去插手,以免引起新的矛盾。词语解释:以谓 拼音:yǐ wèi
犹云以为,认为。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上·轻币》:“予以谓 桓公 之伯,不如是之弊也。” 宋 曾巩 《〈列女传〉目录序》:“ 向 ( 刘向 )以谓王政必自内始,故列古女善恶所以致兴亡者以戒天子。” 清 黄宗羲 《原臣》:“世之为臣者昧于此义,以谓臣为君而设者也。”词语解释:以牙还牙 拼音:yǐ yá huán yá
见“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词语解释:以煎止燔 拼音:yǐ jiān zhǐ fán
用加热来制止燃烧。比喻处理方法不对,反而助长已成之势。 汉 桓宽 《盐铁论·错币》:“ 汉 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变币,欲以反本,是犹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参见“ 以汤止沸 ”。
词语解释:以汤止沸 拼音:yǐ tāng zhǐ fèi
比喻处理方法不对,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长已成的气势。《吕氏春秋·尽数》:“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淮南子·精神训》:“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汉书·董仲舒传》:“法出而姦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亦作“ 以汤沃沸 ”、“ 以火止沸 ”。《淮南子·原道训》:“若以汤沃沸,乱乃逾甚。” 汉 桓宽 《盐铁论·错币》:“ 汉 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变币,欲以反本,是犹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词语解释:以狸至鼠 拼音:yǐ lí zhì shǔ
见“ 以貍饵鼠 ”。
词语解释:以狸饵鼠 拼音:yǐ lí ěr shǔ
用猫来诱捕老鼠,比喻事必无成。貍,同“ 狸 ”,猫。《商君书·农战》:“我不以货事上而求迁者,则如以狸饵鼠尔,必不冀矣!”《吕氏春秋·功名》:“以貍致鼠,以冰致蝇,虽工不能。”词语解释:以狸饵鼠 拼音:yǐ lí ěr shǔ
用猫来诱捕老鼠,比喻事必无成。貍,同“ 狸 ”,猫。《商君书·农战》:“我不以货事上而求迁者,则如以狸饵鼠尔,必不冀矣!”《吕氏春秋·功名》:“以貍致鼠,以冰致蝇,虽工不能。”词语解释:以水救水 拼音:yǐ shuǐ jiù shuǐ
引水来救水灾,比喻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长其势。《庄子·人间世》:“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参见“ 以火救火 ”。
词语解释:以火救火 拼音:yǐ huǒ jiù huǒ
用火来救火灾。比喻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长其势。《庄子·人间世》:“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淮南子·兵略训》:“己未能治也,而攻人之乱,是犹以火救火,以水应水也,何所能制!”《纲鉴会篹》卷十二:“方 吕氏 欲王诸 吕 , 勃 ( 周勃 )当执盟书以力諫可也,胡为倡欲言无不可之言,以火救火,益增其酷,奚取社稷臣为哉!”词语解释:以水洗血 拼音:yǐ shuǐ xǐ xuè
谓消除冤仇,以求和好。《旧唐书·源休传》:“吾今以水洗血,不亦善乎!”参见“ 以血洗血 ”。
词语解释:以血洗血 拼音:yǐ xuè xǐ xuè
谓冤冤相报。《旧唐书·源休传》:“可汗使谓 休 曰:‘我国人皆欲杀汝,唯我不然。汝国已杀 突董 等,吾又杀汝,犹以血洗血,污益甚尔。吾今以水洗血,不亦善乎!’”词语解释:以汤止沸 拼音:yǐ tāng zhǐ fèi
比喻处理方法不对,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长已成的气势。《吕氏春秋·尽数》:“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淮南子·精神训》:“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汉书·董仲舒传》:“法出而姦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亦作“ 以汤沃沸 ”、“ 以火止沸 ”。《淮南子·原道训》:“若以汤沃沸,乱乃逾甚。” 汉 桓宽 《盐铁论·错币》:“ 汉 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变币,欲以反本,是犹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词语解释:以汤沃沸 拼音:yǐ tāng wò fèi
见“ 以汤止沸 ”。
词语解释:以汤止沸 拼音:yǐ tāng zhǐ fèi
比喻处理方法不对,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长已成的气势。《吕氏春秋·尽数》:“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淮南子·精神训》:“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汉书·董仲舒传》:“法出而姦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亦作“ 以汤沃沸 ”、“ 以火止沸 ”。《淮南子·原道训》:“若以汤沃沸,乱乃逾甚。” 汉 桓宽 《盐铁论·错币》:“ 汉 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变币,欲以反本,是犹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词语解释:以水济水 拼音:yǐ shuǐ jǐ shuǐ
在水中再加水。比喻雷同附和,于事无所补益。《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 据 ( 梁丘据 )亦曰可;君所谓否, 据 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隋书·郭衍传论》:“和而不同,事君之常道。 宇文述 、 郭衍 以水济水,如脂如韦,便辟足恭,柔颜取悦。”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夫前志已録,而后志仍书,篇目如旧,频烦互出,何异以水济水,谁能饮之者乎?” 清 王筠 《菉友肊说》:“两本相校,可以互勘,胜以水济水多矣!”词语解释:以正视听 拼音:yǐ zhèng shì tīng
为保证事实的正确理解词语解释:以水投水 拼音:yǐ shuǐ tóu shuǐ
《列子·说符》:“﹝ 白公 ﹞曰:‘若以水投水,何如?’ 孔子 曰:‘ 淄 、 澠 之合, 易牙 尝而知之。’” 杨伯峻 集释引 卢重玄 解:“以水投水,喻合不可隐也。”本谓使同类的事物相合在一起。后以指事物类同而难于鉴别。词语解释:以权达变 拼音:yǐ quán dá biàn
用灵活的态度去适应变化发展的时势。 清 王韬 《变法自强》下:“不知时之所尚,势之所趋,终贵因事制宜,以权达变。”词语解释:以毛相马 拼音:yǐ máo xiàng mǎ
根据毛色判断马的优劣。比喻从表面上看问题,其所得认识往往与实际不符。 汉 桓宽 《盐铁论·利议》:“故以言举人,若以毛相马,此其所以多不称举。”词语解释:以水投石 拼音:yǐ shuǐ tóu shí
比喻意见相左,不能为对方所接受。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参见“ 以石投水 ”。
词语解释:以石投水 拼音:yǐ shí tóu shuǐ
(1).比喻将阴谋密事深藏起来,但形迹终难消灭。《吕氏春秋·精谕》:“ 白公 问於 孔子 曰:‘人可与微言乎?’ 孔子 不应。 白公 曰:‘若以石投水,奚若?’ 孔子 曰:‘没人能取之。’” 高诱 注:“微言,阴谋密事也……喻微言若石沉没水中,人不知,没行水中之人能取之。”
(2).比喻互相投合。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 张良 受 黄石 之符,诵《三略》之説,以游於羣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 汉祖 ,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北齐书·李元忠传论》:“ 元忠 本自素流,有闻教义,人伦之誉,未以纵横许之……及 高祖 东辕,事与心会,一遇雄姿,遂沥肝胆,以石投水,岂徒然哉!”
(3).比喻事过之后,即隐秘不闻。 明 燕客 《天人合徵纪实》:“镇抚纳赃,如以石投水,不敢争轻重之衡,亦不敢问多寡之数。”词语解释:以此类推 拼音:yǐ cǐ lèi tuī
根据这一事物的道理,去推出与此类似的其他事物的道理。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六:“ 宣和 閒,宗室围炉次,索炭,既至,訶斥左右云:‘炭色红,今黑,非是。’盖尝供熟火也。以此类推之,岂识世事艰难!”词语解释:以桃代李 拼音:yǐ táo dài lǐ
比喻以自身去顶替别人。《再生缘》第三二回:“咳,且慢些笑他的失节,或者 刘燕玉 也是以桃代李的机关,亦未可定。”参见“ 李代桃僵 ”。
词语解释:李代桃僵 拼音:lǐ dài táo jiāng
见"李代桃僵"。词语解释:以火救火 拼音:yǐ huǒ jiù huǒ
用火来救火灾。比喻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长其势。《庄子·人间世》:“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淮南子·兵略训》:“己未能治也,而攻人之乱,是犹以火救火,以水应水也,何所能制!”《纲鉴会篹》卷十二:“方 吕氏 欲王诸 吕 , 勃 ( 周勃 )当执盟书以力諫可也,胡为倡欲言无不可之言,以火救火,益增其酷,奚取社稷臣为哉!”词语解释:以渴服马 拼音:yǐ kě fú mǎ
使马忍渴受训,从人驱遣。比喻用苛政治民,不能使人真心顺服。《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造父 为 齐王 駙驾,以渴服马,百日而服成……王曰:‘效驾於圃中。’ 造父 驱车入圃,马见圃池而走, 造父 不能禁。 造父 以渴服马久矣,今马见池,駻而走,虽 造父 不能治。今 简公 之以法禁其众久矣,而 田成恒 利之,是 田成恒 倾圃池而示渴民也。”词语解释:以火去蛾 拼音:yǐ huǒ qù é
娥喜投火,用火驱赶飞蛾,蛾越多。比喻行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太平御览》卷九四四引《韩子》:“以火去蛾蛾愈多,以鱼殴蝇蝇愈至。”按,今本《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作“以肉去蚁”,其比喻之义同。参见“ 以肉去蚁 ”。
词语解释:以肉去蚁 拼音:yǐ ròu qù yǐ
用肉驱赶蚂蚁,蚂蚁越多。比喻行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以肉去蚁,蚁愈多。”《太平御览》卷九四七引作“以骨去蚁”,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下》引作“以骨去螘”。参见“ 以鱼驱蝇 ”。
词语解释:以鱼驱蝇 拼音:yǐ yú qū yíng
鱼腥能招来苍蝇,用鱼去赶苍蝇,苍蝇更多。比喻行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亦作“ 以鱼敺蝇 ”。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下》:“以鱼敺蝇,蝇愈至。”词语解释:以泽量尸 拼音:yǐ zé liáng shī
谓尸体遍野,可以沼泽为单位计量。极言死人之多。 清 顾炎武 《羌胡引》:“四入郊圻躪 齐 鲁 ,破邑屠城不可数,刳腹絶肠,折颈摺颐,以泽量尸。”词语解释:以火止沸 拼音:yǐ huǒ zhǐ fèi
见“ 以汤止沸 ”。
词语解释:以汤止沸 拼音:yǐ tāng zhǐ fèi
比喻处理方法不对,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长已成的气势。《吕氏春秋·尽数》:“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淮南子·精神训》:“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汉书·董仲舒传》:“法出而姦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亦作“ 以汤沃沸 ”、“ 以火止沸 ”。《淮南子·原道训》:“若以汤沃沸,乱乃逾甚。” 汉 桓宽 《盐铁论·错币》:“ 汉 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变币,欲以反本,是犹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词语解释:以点带面 拼音:yǐ diǎn dài miàn
用一个单位或地方的成功经验来带动许多单位或成片地区的工作。 竺可桢 《一年来的综合考察》:“它的工作方法是,一个地区的考察中,抓着关键性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以解决这些问题为中心,考虑全面布局,因此是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人民日报》1965.2.23:“领导者必须坚持点面结合,善于以点带面,不要以偏概全。”词语解释:以沫相濡 拼音:yǐ mò xiāng rú
原指鱼在泉水干涸后用唾沫互相湿润,后以比喻人们在困境中互相支持和帮助。语本《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溼,相濡以沫。” 鲁迅 《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诗:“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词语解释:以汤沃雪 拼音:yǐ tāng wò xuě
用开水浇雪,雪立刻融化。比喻事情轻而易举,势在必成。《淮南子·兵略训》:“若以水灭火,若以汤沃雪何往而不遂,何之而不用!”《晋书·列女传·杜有道妻严氏》:“ 何 邓 执权,必为 玄 害,亦由排山压卵,以汤沃雪耳,奈何与之为亲?”词语解释:以暴易暴 拼音:yǐ bào yì bào
用残暴者代替残暴者。《史记·伯夷列传》:“ 武王 已平 殷 乱,天下宗 周 ,而 伯夷 、 叔齐 耻之,义不食 周 粟,隐於 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夫以暴易暴,古人以为嗤。”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周三》:“吏转念:去一狐,得一狐,是以暴易暴也。” 何其芳 《吴玉章同志革命故事》:“我们革命的宗旨是推翻 清朝 专制政府,实行民主政治,解除人民痛苦,并不是以暴易暴。”词语解释:以戈舂黍 拼音:yǐ gē chōng shǔ
用戈去舂黍米。比喻达不到目的。《荀子·劝学》:“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飡壶也,不可以得之矣。”词语解释:以战养战 拼音:yǐ zhàn yǎng zhàn
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 毛泽东 《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 日本 对 中国 正面大规模军事进攻的可能性,或者不很大了;但是,它将更厉害地进行其‘以华制华’的政治进攻和‘以战养战’的经济侵略。” 向春 《煤城怒火》:“ 小岛 来的主要任务,就是抢煤,以实现其以战养战的罪恶目的。”词语解释:以战去战 拼音:yǐ zhàn qù zhàn
用战争消灭战争。《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词语解释:以慎为键 拼音:yǐ shèn wéi jiàn
用谨慎作锁。表示处事十分小心,不以言惹祸。 唐 刘禹锡 《口兵戒》:“戒哉我口之启,尔心之门。无为我兵,当为我藩。以慎为键,以忍为闇,可以多食,勿以多言。”词语解释:以攻为守 拼音:yǐ gōng wéi shǒu
用主动进攻作为一种防御手段。 宋 陈亮 《酌古论一·先主》:“用兵之道,有攻法,有守法,此兵之常也;以攻为守,以守为攻,此兵之变也。” 元 刘壎 《隐居通议·三国名臣赞》:“ 孔明 盖有特见,若其将略,则是以攻为守者。”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三国一二》:“夫公( 孔明 )固有全局於胸中,知 魏 之不可旦夕亡,而 后主 之不可起一隅以光復也。其出师以北伐,攻也,特以为守焉耳。以攻为守,而不可示其意於人,故无以服 魏延 之心而貽之怨怒。” 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三幕:“如今要解 天京 的围困,死守在城里是没有用的,因为这回的情形,跟前几回不同,所以必须要以攻为守。”词语解释:以意逆志 拼音:yǐ yì nì zhì
用自己的心思去揣度别人的意图。《孟子·万章上》:“故説《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六》引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长篇最难, 晋 魏 以前,诗无过十韵者,盖常使人以意逆志,初不以叙事倾倒为工。”词语解释:以毒攻毒 拼音:yǐ dú gōng dú
(1).本指用含有毒性的药物治疗毒疮等疾病。 元 刘壎 《隐居通议·造化》:“正犹 岐 、 雷 、 俞 、 扁 ,不惟参苓之养性,其劫痼攻积,虽乌喙亦所当用,何也?以毒攻毒。”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骨咄犀》:“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盖以毒攻毒也。”
(2).比喻用不良事物本身的特点、弊病反对不良事物,或利用一种坏东西抵制另一种坏东西。《红楼梦》第四二回:“ 凤姐儿 道:‘正是养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 刘老老 忙笑道:‘这个正好,就叫做 巧姐儿 好。这个叫做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别字”说开去》:“对于这些打着古文旗子的敌军,是就用古书作‘法宝’,这才打退的,以毒攻毒,反而证明了反对白话者自己的不识字,不通文。” 叶文玲 《小溪九道弯》:“姐姐有条高明的经验:用嫉妒去治骄傲,是以毒攻毒的好办法!”词语解释:以日易月 拼音:yǐ rì yì yuè
古代礼制:帝王去世,太子继位得服丧三年(三十六月),后来 汉文帝 改为三十六日即释服终丧,因称“以日易月”。一说谓二十七日释服。《晋书·礼志中》:“礼官参议博士 张靖 等议,以为‘ 孝文 权制三十六日之服,以日易月。道有污隆,礼不得全,皇太子亦宜割情除服。’”《汉书·文帝纪》“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释服” 唐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红者,中祥、大祥以红为领缘。纤者,禫也。凡三十六日而释服矣,此以日易月也。’……此丧制者, 文帝 自率己意创而为之,非有取於《周礼》也,何为以日易月乎!三年之丧,其实二十七月,岂有三十六日之文!”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圣人大孝,在乎善继。枢务之重,军国之殷,纘而承之,不可蹔闕。以日易月,抑惟旧章。皇帝宜三日而听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七日释服。”《续资治通鉴·宋光宗绍熙五年》:“自 汉文 短丧,歷代因之,天子遂无三年之丧…… 寿皇圣帝 至性,以日易月之外,犹执通丧。”词语解释:以文害辞 拼音:yǐ wén hài cí
谓拘于文字而误解整个语句的意义。《孟子·万章上》:“説《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朱熹 注:“文,字也。辞,语也……言説《诗》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二》:“ 子美 诗,备诸家体,非必率合程度,偘偘者然也。是篇落句处凡五杜鹃,岂可以文害辞、辞害意耶?”词语解释:以毁为罚 拼音:yǐ huǐ wéi fá
根据人们的非毁给以惩罚。参见“ 以誉为赏 ”。
词语解释:以誉为赏 拼音:yǐ yù wéi shǎng
根据人们的称誉给以奖赏。《管子·明法》:“是故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然则喜赏恶罚之人离公道而行私术矣。” 尹知章 注:“以毁誉为赏罚,则官自然失理。”《韩非子·有度》:“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词语解释:以日继夜 拼音:yǐ rì jì yè
白天接着夜晚,日夜不停。《陈书·郑灼传》:“ 灼 家贫,抄义疏以日继夜,笔毫尽,每削用之。” 唐 韩愈 《为裴相公让官表》:“苦心焦思,以日继夜,苟利於国,知无不为。”《冷眼观》第九回:“京师连日砲声隆隆不絶,焚杀叫喊,以日继夜。”词语解释:以杀去杀 拼音:yǐ shā qù shā
用杀戮来制止人们互相攻杀,以达到取消杀戮的目的。《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词语解释:以是为恨 拼音:yǐ shì wéi hèn
把这件事当作遗憾。一说“因为这件事感到遗憾”例如: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宋·王谠《唐语林·雅量》词语解释:以文会友 拼音:yǐ wén huì yǒu
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 宋 柳永 《女冠子》词:“以文会友,沉李浮瓜忍轻诺。” 元 柯丹邱 《荆钗记·会讲》:“君子讲学,以文会友,有何不可?”词语解释:以手加额 拼音:yǐ shǒu jiā é
古人用手搁在额上,表示欢欣庆幸。原为“指额”,后作“加额”。《晋书·石勒载记下》:“ 勒 见 曜 ( 刘曜 )无守军,大悦,举手指天,又自指额曰:‘天也!’”按,《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和三年》作“举手指天復加额”。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名臣》:“ 司马温公 忠厚正直,出於天性,终始一节,故得天下之望。居 洛 十五年,天下之人,日望以为相。 神宗 上仙,公( 司马光 )赴闕哭临。卫士见公,皆以手加额曰:‘ 司马相公 也!’”《水浒传》第八二回:“ 宋江 大喜,以手加额道:‘ 宋江 等再生之幸!’”《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十娘 以手加额道:‘使吾二人得遂其愿者, 柳君 之力也!’”词语解释:以指挠沸 拼音:yǐ zhǐ náo fèi
用手指去搅滚烫的水。比喻自不量力,必然失败。《荀子·议兵》:“以 桀 诈 尧 ,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 杨倞 注:“挠,搅也。以指挠沸,言必烂也。”《韩诗外传》卷三:“以 桀 而诈 尧 ,如以指挠沸,以卵投石。”词语解释:以文为诗 拼音:yǐ wén wéi shī
指 唐 代文学家 韩愈 用写散文的方法作诗。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退之 ( 韩愈 )以文为诗, 子瞻 ( 苏軾 )以诗为词,如教坊 雷大使 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第十五章:“ 韩愈 的诗歌,在反对当日流行的轻浮靡荡的诗风上,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他以文为诗,别辟蹊径,同他反骈复古的散文运动的思想是一致的。”词语解释:以指测河 拼音:yǐ zhǐ cè hé
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荀子·劝学》:“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飡壶也,不可以得之矣。”词语解释:以理服人 拼音:yǐ lǐ fú rén
用道理说服人。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于错误的意见,不能压服,而是说服,以理服人。” 赖传珠 《古田会议前后》:“ 毛党代表 完全采用说服教育,以理服人的态度,而且还要我参加会议一起讨论。”词语解释:以私废公 拼音:yǐ sī fèi gōng
由于私情而废弃公务。《三国演义》第七六回:“ 晃 ( 徐晃 )回顾众将,厉声大叫曰:‘若取得 云长 首级者,重赏千金!’公惊曰:‘ 公明 何出此言?’ 晃 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言讫,挥大斧直取 关公 。”词语解释:以疏间亲 拼音:yǐ shū jiàn qīn
《左传·隐公三年》“远间亲” 唐 孔颖达 疏:“ 齐 东郭偃 、 棠无咎 专 崔氏 之政,而侮 崔成 、 崔彊 ,是疎远而间亲戚也。”后以“以疏间亲”表示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近的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不是我説句以疏间亲的话,令伯这种行逕,不定是有意迴避你的了。”词语解释:以玉抵鹊 拼音:yǐ yù dǐ què
汉 桓宽 《盐铁论·崇礼》:“ 南越 以孔雀珥门户, 崐山 之旁以玉璞抵乌鹊。”抵,抛掷。后以“以玉抵鹊”比喻有珍贵之物而不知爱重。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 文忠 ( 欧阳修 )小草《秋声赋》、《归鴈亭诗》,当为希世珍藏,而 思伸 乃得之老人家箱箧间,以苴藉綫纊者, 荆山 之人以玉抵鹊,非虚言也。” 清 钱谦益 《叶九来锄经堂诗序》:“少时 叶 子 九来 以近刻诗见貽,开卷见 得下 叙,读之而叹。斯所谓 崐山 之人以玉抵鹊者耶?”亦作“ 以玉抵乌 ”。 北齐 刘昼 《新论·辩施》:“ 崐山 之下,以玉抵乌, 彭蠡 之滨,以鱼食犬,而人不爱者,非性轻财,所丰故也。”词语解释:以筳撞钟 拼音:yǐ tíng zhuàng zhōng
见“ 以莛撞鐘 ”。
词语解释:以莛撞钟 拼音:yǐ tíng zhuàng zhōng
(1).用草茎打钟,毫无声响。比喻才识浅陋的人向高明的学者发问,得不到回答。 汉 刘向 《说苑·善说》:“ 赵襄子 谓 仲尼 曰:‘先生委质以见人主,七十君矣,而无所通,不识世无明君乎?意先生之道固不通乎?’ 仲尼 不对。异日, 襄子 见 子路 曰:‘尝问先生以道,先生不对。知而不对则隐也,隐则安得为仁!若信不知,安得为圣!’ 子路 曰:‘建天下之鸣钟,而撞之以挺,岂能发其声乎哉!君问先生,无乃犹以挺撞乎!’”钟,通“ 鐘 ”;挺,通“ 莛 ”。《意林》卷三引作“鐘”、“莛”。《汉书·东方朔传》:“语曰:‘以筦闚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鐘。’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莛、鐘,《文选·东方朔〈答客难〉》作“筳”、“钟”。筳,通“ 莛 ”。亦作“ 以莛扣鐘 ”。
(2).比喻应答的双方才学悬殊。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卷下:“ 白马 与 陈思 答赠, 伟长 与 公干 往復,虽曰以莛扣鐘,亦能闲雅矣。” 陈延杰 注:“ 胡应麟 《诗藪》曰:‘以 公干 为巨鐘,而 伟长 为小莛,抑扬不已过乎!’ 王士禎 曰:‘ 建安 诸子, 伟长 实胜 公干 ,而 嶸 讥其以莛扣鐘,乖反弥甚。’此皆驳钟品者,亦当。”词语解释:以疑决疑 拼音:yǐ yí jué yí
用疑惑的认识来判断捉摸不定的事物。《荀子·解蔽》:“彼愚者之定物,以疑决疑,决必不当。夫苟不当,安能无过乎!”词语解释:以珠弹雀 拼音:yǐ zhū tán què
用珍珠弹麻雀。比喻做事不能权衡轻重,得不偿失。《庄子·让王》:“今且有人於此,以 随侯 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汉 扬雄 《太玄·唐》:“明珠弹于飞肉,其得不復。测曰:明珠弹肉,费不当也。” 范望 注:“飞肉,禽鸟也。” 唐 王涯 注:“如以珠弹雀,所得不復其所亡也。”词语解释:以理去官 拼音:yǐ lǐ qù guān
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唐律·名例·以理去官》:“诸以理去官,与见任同。”疏议:“谓不因犯罪而解者,若致仕、得替、省员、废州县之类,应入议、请减赎及廕亲属者,并与见任同。”词语解释: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 , yǐ yá huán yá
语出《旧约全书·申命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谓以同样的手段或办法进行回击。 鲁迅 《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 张天翼 《新生》:“我们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敌人用大炮来轰我们,我们也用大炮去回答他们。” 老舍 《四世同堂》八四:“我们的抗战不仅是报仇,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是打击穷兵黩武,好建设将来的和平。”亦省作“ 以牙还牙 ”。 华山 《鸡毛信》:“炮楼里的鬼子都进山抢粮了, 前周庄 炮楼空空的,只剩下几个黑狗子了。叫咱们队伍赶紧到 平川里 去打炮楼。以牙还牙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