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火伞 拼音:huǒ sǎn
(1).比喻烈日。 唐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光华闪壁见神鬼,赫赫炎官张火伞。” 清 林则徐 《中秋炮台眺月》诗:“行酒东臺对落日,犹如火伞张鬱攸。”
(2).红色的伞盖。 宋 秦观 《观宝林塔张灯次胡瑗韵》:“次第边烽举,高低祭烛攒;虹旌排阵堞,火伞御灵官。”
火繖:同“ 火伞 ”。 宋 刘克庄 《卜算子·茉莉》词:“相对炎官火繖中,便有清凉意。” 宋 杨万里 《夏夜月下独酌》诗:“明朝火繖上,别作一经营。” 清 赵翼 《苦热》诗:“火繖当空气益炎,避炎何处觅深严。”词语解释:黄伞 拼音:huáng sǎn
亦作“黄繖”。
(1).黄颜色的伞。即黄罗伞盖。皇帝仪仗之一。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一:“ 太祖 皇帝即位后,车驾初出,过大溪桥,飞矢中黄繖,禁卫惊骇,帝披其胸笑曰:‘教射!教射!’” 宋 刘过 《四犯剪梅花·上建康钱大郎寿》词:“ 西清 侍宴,望黄伞、日华笼輦。” 元 吴师道 《元旦朝回书事》诗之一:“黄繖宝幢微影动,一时吹面受东风。”
(2).借指皇帝。 宋 苏轼 《九月十五日翼日各以表谢又进诗一篇臣轼诗云》:“日高黄繖下 西清 ,风动槐龙舞交翠。”
(3).黄颜色的伞。 明 清 时知府以上的官之前导仪仗。伞质为布。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褐盖》:“而庶子、諭德、洗马及讲读学士,在京亦张大金扇,以故向来俱得用黄繖。”词语解释:红伞 拼音:hóng sǎn
亦作“ 红繖 ”。红色伞盖。我国古代高级官员出行时所用的一种仪仗,以罗、绢制成。有黄、红、蓝诸色,以黄、红为贵。 五代 和凝 《宫词》之六五:“天街香满瑞云生,红繖凝空景日明。”《续资治通鉴·宋钦宗靖康二年》:“ 金 人持御衣、红繖来,设於次外。”《老残游记》第六回:“那轿夫便将轿子搭到阶下,前头打红伞的拿了红伞。”词语解释:珂伞 拼音:kē sǎn
伞盖以珂为饰之伞。 唐 元稹 《生春》诗之四:“竞排閶闔侧,珂伞自相丛。”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宰相﹞每元日、冬至立杖,大官皆备珂伞。”一本作“ 珂繖 ”。词语解释:碧伞 拼音:bì sǎn
指荷叶。 宋 杨万里 《暮热游荷池上》诗之三:“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词语解释:凉伞 拼音:liáng sǎn
亦作“凉伞”。用以遮蔽阳光的伞。 元 周达观 《真腊风土记·国主出入》:“其诸臣僚国戚,皆骑象在前,远望红凉伞不计其数。” 夏衍 《秋瑾传》序幕:“来了,大老爷的凉伞也看见了。”
涼繖:古时用绢制成的遮太阳的伞。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京城士人,旧通用青绢凉繖。 大中祥符 五年九月,惟许亲王用之,餘并禁止。六年六月,始许中书枢密院依旧用繖出入。” 明 何孟春 《馀冬序录摘抄》卷五:“京师制不许用凉繖,暑月惟堂上官得用黑油长柄大扇。” 词语解释:御伞 拼音:yù sǎn
帝王出巡时所用的伞盖。为仪仗之一。《隋书·麦铁杖传》:“ 广州 刺史 欧阳頠 俘之以献,没为官户,配执御伞。”词语解释:油伞 拼音:yóu sǎn
见“ 油繖 ”。
油布或油纸所制的防雨遮阳的用具词语解释:竹伞 拼音:zhú sǎn
一种用竹作骨架制成的伞。 清 朱彝尊 《夏日村居》诗之一:“小溪新涨水泙泙,竹伞芒鞵自在行。”词语解释:飞伞 拼音:fēi sǎn
高高的车篷。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二:“京兆 韦安道 早出,至 慈惠里 ,有兵仗如帝者之卫,有飞伞玲瓏,下如玉女之饰。”词语解释:金伞 拼音:jīn sǎn
金饰或黄色的伞盖。古代的一种仪仗。《元史·祭祀志六》:“及诸队仗社直送金伞还宫,復恭置御榻上。”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打鬼》:“后有石坊二座,石台一座,石塔一座,高八丈,雕鏤精工,上有金伞,光华夺目。”词语解释:降落伞 拼音:jiàng luò sǎn
凭借空气阻力使人或物体从空中缓慢下降着陆的伞状器具。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八章:“我还用降落伞给她做了一条小裙子呢,一直在我小包袱里包着。”词语解释:仪伞 拼音:yí sǎn
同“仪繖”。
指用为仪仗的伞。词语解释:阳伞 拼音:yáng sǎn
遮阳的伞。《人民文学》1981年第7期:“有粉红色的,像一柄好看的小阳伞。”《新民晚报》1990.8.13:“烈日炎炎,骄阳似火,人们置身于各色阳伞之下,顿时感到清凉不少。”词语解释:跳伞 拼音:tiào sǎn
利用降落伞从飞行中的飞机或跳伞塔上跳下来。词语解释:雨伞 拼音:yǔ sǎn
防雨的伞。一般用油纸、油布或塑料布等做成。 宋 高承 《事物纪原·舟车帷幄·雨伞》:“《六韜》曰:‘天雨不张盖幔。’ 周 初事也。《通俗文》曰:‘张帛避雨,谓之繖盖。’即雨伞之用, 三代 已有也。繖、伞字通。”《水浒传》第六二回:“ 董超 、 薛霸 把衣包雨伞,都掛在 卢员外 枷头上。” 老舍 《四世同堂》三八:“他们也许只给你三匹布,而配上两打雨伞。”词语解释:青罗伞 拼音:qīng luó sǎn
青罗制成的伞盖。 明 制,五品官伞盖用青罗。《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只见一对对执事两班排立,后面青罗伞下,盖着有才有智的 滕大尹 。”词语解释:鬼伞 拼音:guǐ sǎn
鬼盖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五·土菌》附录“鬼盖”引 陶弘景 曰:“一名朝生,即今鬼伞也。”词语解释:幡伞 拼音:fān sǎn
幡幢伞盖。旧时作供品以献神佛。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下》:“寺西南隅僧伽像……至今百姓上幡繖不絶。” 词语解释:杏黄伞 拼音:xìng huáng sǎn
同“杏黄繖”。
杏黄色伞盖。古代官员的仪仗之一。词语解释:逍遥伞 拼音:xiāo yáo sǎn
重檐绣花的伞盖,为旧时出丧时的一种仪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以后还有甚么顶马、素顶马、细乐、和尚、师姑、道士、万民伞、逍遥伞、铭旌亭、祭亭、香亭、喜神亭、功布、亚牌、马执事等类,也记不尽许多。”词语解释:三檐伞 拼音:sān yán sǎn
见“ 三簷青罗繖 ”。
词语解释:三檐青罗伞
旧时仪仗行列中所用的伞盖。伞边有二层、三层之分,三层品级高于二层。《文献通考·王礼十四》:“皇太子用三簷青罗繖,紫花罗掌扇四。”亦作“三檐伞”、“三簷伞盖”。 明 高明 《琵琶记·牛小姐盘夫》:“我只见五花头踏在你马前摆,三檐伞儿在你头上盖。”《古今小说·赵伯昇茶肆遇仁宗》:“﹝ 赵旭 ﹞择日上任,骏马雕鞍,张三簷伞盖……威仪整肃,气象轩昂。”词语解释:黄线伞 拼音:huáng xiàn sǎn
黄布伞。古代高级官员的仪仗。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褐盖》:“犹忆先人,自输检差归,转修撰假归,俱用青繖,如他官。后来词林六七品,忽皆黄线繖,银瓜前导,已为踰分,未几而庶常亦然。” 词语解释:三檐青罗伞
旧时仪仗行列中所用的伞盖。伞边有二层、三层之分,三层品级高于二层。《文献通考·王礼十四》:“皇太子用三簷青罗繖,紫花罗掌扇四。”亦作“三檐伞”、“三簷伞盖”。 明 高明 《琵琶记·牛小姐盘夫》:“我只见五花头踏在你马前摆,三檐伞儿在你头上盖。”《古今小说·赵伯昇茶肆遇仁宗》:“﹝ 赵旭 ﹞择日上任,骏马雕鞍,张三簷伞盖……威仪整肃,气象轩昂。”词语解释:万民牌伞 拼音:wàn mín pái sǎn
见“ 万民伞 ”。
词语解释:万民伞 拼音:wàn mín sǎn
旧时绅民为颂扬地方官的德政而赠送的伞。伞上缀有许多小绸条,上书赠送人之名氏。《糊涂世界》卷十:“在任时第一要联络绅士,要晓得地方官这些万民伞,德政牌,并不是百姓送的,百姓一样出钱,却亦不能不出钱,出钱之后,绅士来还官的情。” 鲁迅 《且介亭杂文·说“面子”》:“有一国从 青岛 撤兵的时候,有人以列名于万民伞上为‘有面子’。”亦称“ 万民牌伞 ”。《冷眼观》第七回:“我年伯就即日交卸了 江寧府 篆务,彼都人士,公饯行旌,送万民牌伞,又忙碌了数日。”词语解释:万民伞 拼音:wàn mín sǎn
旧时绅民为颂扬地方官的德政而赠送的伞。伞上缀有许多小绸条,上书赠送人之名氏。《糊涂世界》卷十:“在任时第一要联络绅士,要晓得地方官这些万民伞,德政牌,并不是百姓送的,百姓一样出钱,却亦不能不出钱,出钱之后,绅士来还官的情。” 鲁迅 《且介亭杂文·说“面子”》:“有一国从 青岛 撤兵的时候,有人以列名于万民伞上为‘有面子’。”亦称“ 万民牌伞 ”。《冷眼观》第七回:“我年伯就即日交卸了 江寧府 篆务,彼都人士,公饯行旌,送万民牌伞,又忙碌了数日。”词语解释:梅红伞 拼音:méi hóng sǎn
梅红色的伞盖。古代仪仗的一种。《金史·仪卫志下》:“伞扇八:梅红伞二,大雉扇四,中雉扇二。”词语解释:保护伞 拼音:bǎo hù sǎn
比喻保护某些人或某一势力范围,使其利益不受损害或不受干涉的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在扩大的日内瓦会议第七次限制性会议上的发言》:“这种军事同盟的保护伞只能对和平事业带来坏处,而决不能带来任何好处。”词语解释:佛伞 拼音:fó sǎn
佛家所用仪仗之一。佛寺举行重大典礼时,常用伞盖张于佛像之上,谓之“佛伞”。 宋 陶穀 《清异录·僧旂佛伞》:“ 龙兴寺 檀越捨幡盖文云:‘僧旂交舞,丁当起于风铃;佛伞高擎,焜燿生乎日鑑。’其造语脱落寻常轨辙,而不书谁人製撰。”词语解释:撑伞 拼音:chēng sǎn
打开伞词语解释:灯伞 拼音:dēng sǎn
灯泡上的伞状罩子。词语解释:收旗卷伞 拼音:shōu qí juàn sǎn
喻停止活动。 沙汀 《淘金记》二十:“每天吸食(大烟)的时候,他们得安置几重岗位来严密戒备。只要一有响动,就又立刻收旗卷伞,把傢具藏向夹墙里、厕所里。”词语解释:旗伞
即旗盖。《清史稿·宣宗纪二》:“己亥,理藩院禁 哲布 尊丹巴呼图克图 用旗繖。”参见“ 旗盖 ”。
词语解释:旗盖 拼音:qí gài
古代仪仗中的旗与伞。 晋 潘岳 《关中》诗:“旗盖相望,偏师作援。” 唐 李商隐 《漫成》诗之三:“生儿古有 孙征虏 ,嫁女今无 王右军 。借问琴书终一世,何如旗盖仰三分。”《前汉书平话》卷上:“黄罗旗盖下,见三千个锦衣,簇拥二百员战将,遮护着 高皇 。”词语解释:旱伞 拼音:hàn sǎn
方言。阳伞。词语解释:扇伞 拼音:shàn sǎn
仪仗所用的长柄掌扇和伞盖。《南史·萧泰传》:“ 泰 至州,便徧发人丁,使担腰舆、扇繖等物。”词语解释:洋伞 拼音:yáng sǎn
用铁做伞骨,蒙上布、绸子或尼龙做成的伞。这种伞由外国传入,故名。 丁玲 《团聚》:“她擎一把黑洋伞,挟一个衣包。” 吴组缃 《山洪》二二:“另一个瘦长的身影在前头,手臂挽着一把洋伞,摇摇摆摆慢踱着,是保长。”词语解释:方伞 拼音:fāng sǎn
伞的一种,形方,故称。古代用作仪仗。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旗旐采章·方伞》:“《宋朝会要》曰:‘古张帛避雨之制,今有方繖大繖。’则是繖之制,始於古张帛也。”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三:“殿中省排列官一名,扇二,方繖一。”《清会典图录·舆卫·方伞》:“方繖,缎殊红紫二色,皆方五尺,不施绣纹,四角出铜龙首,垂五采流苏,直柄,顶及柄尺寸,俱如九龙曲盖之制。” 词语解释:晴雨伞 拼音:qíng yǔ sǎn
遮阳和挡雨两用的伞词语解释:覆伞
覆盖的伞。比喻覆盖万物的天。繖,同“ 伞 ”。 唐 无名氏 《天赋》:“虽覆繖之可嫓,岂练石之能补。”词语解释:罗伞
亦作“ 罗伞 ”。 仪仗行列中的伞盖。《宋史·仪卫志五》:“﹝皇太子﹞朝謁宫庙及陪祀……用三接青罗繖一,紫罗障扇四人从。”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上:“中原数顶黄罗伞,何不多多出赏钱。” 清 黄遵宪 《拜曾祖母墓》诗:“前行张罗繖,后行鸣鼓簫。”词语解释:炎官伞 拼音:yán guān sǎn
指阳光。 宋 周必大 《次韵阎刑部才元杨梅》:“炎官伞照涛江红,五月献果 明光宫 。”参见“ 火伞 ”。
词语解释:火伞 拼音:huǒ sǎn
(1).比喻烈日。 唐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光华闪壁见神鬼,赫赫炎官张火伞。” 清 林则徐 《中秋炮台眺月》诗:“行酒东臺对落日,犹如火伞张鬱攸。”
(2).红色的伞盖。 宋 秦观 《观宝林塔张灯次胡瑗韵》:“次第边烽举,高低祭烛攒;虹旌排阵堞,火伞御灵官。”
火繖:同“ 火伞 ”。 宋 刘克庄 《卜算子·茉莉》词:“相对炎官火繖中,便有清凉意。” 宋 杨万里 《夏夜月下独酌》诗:“明朝火繖上,别作一经营。” 清 赵翼 《苦热》诗:“火繖当空气益炎,避炎何处觅深严。”词语解释:獭伞 拼音:tǎ sǎn
亦作“ 獭伞 ”。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八:“﹝ 丁初 ﹞出行塘,日暮迴,顾有一妇人,上下青衣,戴青繖,追后呼:‘ 初 掾待地。’…… 初 因急行,走之转远,顾视妇人,乃自投陂中,氾然作声,衣盖飞散,视之是大苍獭,衣繖皆荷叶也。”后因称荷叶为“獭伞”。繖,同“ 伞 ”。 元 杨维桢 《玉莲曲》:“波寒沉獭伞,愁杀野鸳鸯。”词语解释:直伞 拼音:zhí sǎn
指古代官吏出行时,在轿前举直柄伞的差役。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正俗》:“今每人要皂隶二名,轿夫四名,直伞一名,每人总七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