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荠上声 [lǐ][mǐ][jǐ,水名][奚上声。亦待也。][音陛。与䯗同。或作䏶。][ní,露泥泥][tǐ][详注1]


注1:媞 音弟。莎草的子实。《尔雅》薃,侯莎,其实媞。
共483,分7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末字词组
一体道体遍体肌体唐体不体相体今体
四体身体百体透体继体觌体杂体团体
全体事体口体宫体近体托体破体称体
病体同体真体正体养体贴体古体纵体
玉体心体八体字体五体阳体裸体仁体
本体文体三体气体躯体得体天体物体
脱体遗体被体赤体人体下体政体龙体
大体支体国体屈体定体诗体常体选体
具体肢体无体合体昆体旧体治体词体
形体有体通体法体二体山体分体高体

词语解释:一体  拼音:yī tǐ
(1).谓关系密切或协调一致,犹如一个整体。《仪礼·丧服》:“父子,一体也;夫妇,一体也;昆弟,一体也。”《管子·七法》:“有一体之治,故能出号令,明宪法矣。”《汉书·礼乐志》:“二者并行,合为一体。” 宋 陈亮 《廷对策》:“君臣固当相与如一体也,何至有肆谗之人以恐惧其心志,而徊徨其进退哉!”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五章:“许多许多年轻热情的眼睛都投射到 道静 的脸上、身上,那么亲切,那么热烈,似乎在希望这个陌生的女孩子,能够参加到他们的行列里面来和他们成为一体。”
(2).一部分。《孟子·公孙丑上》:“昔者窃闻之: 子夏 、 子游 、 子张 皆有圣人之一体, 冉牛 、 閔子 、 颜渊 则具体而微。” 赵岐 注:“体者,四枝股肱也……一体者,得一枝也。”《史记·项羽本纪》:“郎中骑 杨喜 、骑司马 吕马童 、郎中 吕胜 、 杨武 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 唐 韩愈 《答侯生问论语书》:“或去圣一间,或得其一体,皆践形而未备者。”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吾 中国 号称守师説者,既不过得其师之一体,而又不敢有所异同增损,更传於其弟子,所遗者又不过一体之一体耳。”
(3).指整个身体。《列子·杨朱》:“积一毛以成肌肤,积肌肤以成一节。一毛固一体万分中之一物,奈何轻之乎!”
(4).犹言一只。《三国志·魏志·锺繇传》“ 文帝 在东宫赐 繇 五熟釜”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太子与 繇 书:‘昔 有黄 三鼎, 周 之九宝,咸以一体使调一味,岂若斯釜五味时芳?’”
(5).一样;一同;一律。《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陈餘 张耳 一体有功於 赵 。”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笨麴并酒》:“酒色漂漂,与银光一体。”《三国演义》第三十回:“将 沮授 锁禁军中,待我破 曹 之后,与 田丰 一体治罪!” 毛泽东 《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至于各地方抗 日 力量,则宜一体爱护,不宜厚此薄彼;信任之,接济之,扶掖之,奖励之。”
(6).谓文学作品的一种体式或风格。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夫人善於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卷上:“其源出于 李陵 。发愀愴之词,文秀而质羸。在 曹 刘 间,别构一体。”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 李子田 曰: 杜 诗持正侃侃,自为一体,而阴启 宋 人以理为诗之意。”
(7).指全体。如:一体周知、一体遵照。
词语解释:四体  拼音:sì tǐ
(1).四肢。《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穀不分。” 晋 陶潜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四体诚已疲,庶无异患干。” 清 赵翼 《偶书所见》诗:“乃厌四体勤,专想饱且燠。”
(2).指整个身体,身躯。 唐 顾况 《谢王郎中赠琴鹤》诗:“因想 羡门 辈,眇然四体轻。”《四游记·灵耀分龙会为明辅》:“儿今此行,若再饮酒,有违父命,四体不得回乡。”
(3).比喻君王的辅弼大臣。《左传·襄公三十年》:“且司马令尹之偏,而王之四体也。” 杜预 注:“俱股肱也。”《后汉书·蔡邕传》:“夫宰相大臣,君之四体。”
(4).指 晋 卫恒 所撰《四体书势》。见《晋书·卫恒传》。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字法昉自《四体》。”原注:“ 晋 卫恒 撰。”
(5).指古文、篆、隶、草四种书体。 清 马国翰 《〈四体书势〉序》:“ 恒 於四体,自作古、隶二势,篆述 蔡邕 ,草述 崔瑗 ,合而讽诵,如出一手。”
(6).今亦通称真、草、隶、篆四种书体。
(7).集句诗的别称。 宋 陈师道 《后山居士诗话》:“ 王荆公 莫年喜为集句, 唐 人号为‘四体’。”
词语解释:全体  拼音:quán tǐ
(1).指整个身体。《释名·释饮食》:“貊炙,全体炙之,各自以刀割,出於胡貊之为也。”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天上人》:“予亦曾见三人,一人全体,二半坐云。”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这也是生活》:“他从此就站不起来,送回家里,躺着,不想饮食,不想动弹,不想言语,请了耶稣教堂的医生来看,说是全体什么病也没有。”
(2).指事物的全部。 宋 刘克庄 《郊行》诗:“山晴全体出,树老半身枯。” 明 宋濂 《日本瑞龙山重建转法轮藏禅寺记》诗:“有悟片言间,全体即呈露。”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一:“生字查明了,再全体通读,仍有许多莫明其妙的地方。”
(3).指某一集体中的全部人员。 丁玲 《韦护》第二章:“他知道,关于这一层,她始终很难邀得大部分,几乎是全体人的谅解。”
(4).比喻完美的全面的。 鲁迅 《集外集拾遗·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
(5).见“ 全体学 ”。
词语解释:全体学  拼音:quán tǐ xué
晚 清 时称生理学为全体学。 清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明医一科,以能通全体学,识万国药方,知中西病名证治者为及格。”亦简称“全体”。 清 谭嗣同 《仁学》:“格致即不精,而不可不知天文、地舆、全体、心灵四学,盖羣学羣教之门径在是矣。”
词语解释:病体  拼音:bìng tǐ
(1).病躯。 唐 陆龟蒙 《江南秋怀寄华阳山人》诗:“归心一夜极,病体九秋轻。” 巴金 《马拉·哥代和亚当·鲁克斯》:“他居然支持着病体出来散步了。”
(2).指疾病。 清 洪昇 《长生殿·得信》:“妃子既许重逢,我病体一些也没有了。”
词语解释:玉体  拼音:yù tǐ
(1).犹言尊贵的身体。《战国策·赵策四》:“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汉书·王吉传》:“﹝大王﹞数以耎脆之玉体,犯勤劳之烦毒,非所以全寿命之宗也。”《三国演义》第七八回:“大王善保玉体,不日定当霍然。”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六○:“勉求玉体长生诀,留报金闺国士知。”
(2).指美女的身体。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篇》:“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宋 刘过 《沁园春·美人指甲》词:“算恩情相著,搔便玉体,归期暗数,画徧阑干。” 清 赵翼 《白桃花和既堂》诗:“ 虢国 蛾眉晨淡扫,小怜玉体夜横陈。”
词语解释:本体  拼音:běn tǐ
(1).事物的原样或自身。《后汉书·应劭传》:“又集驳议三十篇,以类相从,凡八十二事。其见《汉书》二十五,《汉记》四,皆删叙润色,以全本体。”《北史·魏彭城王勰传》:“帝曰:‘虽琱琢一字,犹是玉之本体。’” 邹鲁 《中国同盟会》:“军事用票发行之后,流通世面,与实银同一使用。然其本体无真价,不过代表实银。”
(2).原来的体制、格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余按 周处 此志……更为失誌记之本体,差实録之常经矣。”
(3).主体。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然繁辞虽积,而本体易总,述道言治,枝条《五经》。”
(4).引申为根本的。 李广田 《论怎样打开一条生路》:“这段话真是简单扼要,说出了今天的文学的本体问题。”
(5).佛教称诸法的根本自体或与应身相对的法身。《大日经》卷七:“一身与二身,乃至无量身,同入本体。”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惟二公暂入轮迴,旋归本体,无故现此泡影,则不可以理推。”
词语解释:脱体  拼音:tuō tǐ
(1).全身。 宋 向子諲 《采桑子》词:“人如濯濯春杨柳,彻骨风流,脱体温柔。”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小诗便是得效药,读罢顿然痊较。入时衣袂,脱体别穿一套。”
(2).指病愈。《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 陈青 道:‘就是小儿侥倖脱体,也是水底捞针,不知何日到手,岂可担阁人家闺女。’” 郭沫若 《创造十年》四:“我去看他时,他的病也快要脱体了。”
(3).从根本上脱离。 鲁迅 《集外集·咬嚼未始“乏味”》:“这是严分男女的国度里必有的现象,一时颇不容易脱体的,所以正是传统思想的束缚。”
词语解释:大体  拼音:dà tǐ
(1).重要的义理,有关大局的道理。《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论》:“﹝ 平原君 ﹞未睹大体。”如:做事要顾大局,识大体。
(2).大要;纲领。《三国志·魏志·陈矫传》:“操纲领,举大体。”
(3).大致,大概。《史记·货殖列传》:“ 山 东食海盐, 山 西食盐卤, 领南 、 沙北 固往往出盐,大体如此矣。”如:我和他的看法大体相同。
词语解释:具体  拼音:jù tǐ
(1).见“ 具体而微 ”。
(2).指个别而细微的事情。 晋 葛洪 《抱朴子·备阙》:“若以所短弃所长,则逸儕拔萃之才不用矣;责具体而论细礼,则匠世济民之勋不著矣。”
(3).谓粗具大体。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有扶乩者……亦能作画,画不过兰竹数竿,具体而已。”
(4).不笼统;不抽象。 叶圣陶 《线下·校长》:“想要辩解,又没有具体的方法。”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我先把这个战斗的具体部署讲一下。”
(5).指实际存在的,真实的。 巴金 《等着,盼着》:“我小时候听过杀人灭口的故事,绝没有想到在六七十年以后会看到具体的事例。”
(6).特定的。 毛泽东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但是在具体问题上,在一个一个敌人的问题上,如果我们不重视它,我们就要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胡采 《序〈在和平的日子里〉》:“但各人具体的创作道路却不尽相同。”
词语解释:具体而微  拼音:jù tǐ ér wēi
总体的各部分都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孟子·公孙丑上》:“ 子夏 、 子游 、 子张 皆有圣人之一体; 冉牛 、 閔子 、 颜渊 ,则具体而微。” 赵岐 注:“体者,四肢股肱也……具体者,四肢皆具。微,小也。” 朱熹 集注:“具体而微,谓有其全体,但未广大耳。” 唐 白居易 《醉吟先生传》:“所居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臺榭舟桥,具体而微,先生安焉。”《太平广记》卷一九七引 五代 王仁裕 《玉堂闲话·江陵书生》:“东垣下有小瓦堂室一所,高尺许,具体而微。询其州人,曰:‘此息壤也。’” 冰心 《我们太太的客厅》:“等到她生了下来,竟是个具体而微的母亲!”亦省作“ 具体 ”。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文章拟古》:“拟古之诗难於尽似, 江文通 杂体三十首,便是 颜渊 具体, 叔敖 復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盖杂剧即传奇具体,但短局未舒耳。”
词语解释:形体  拼音:xíng tǐ
(1).身体。《庄子·达生》:“齐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螻蛄食饭尽去,顷復来,形体稍大,意每异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形体虽死,精神犹存。”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选姿》:“形体维何?眉髮、口齿、耳鼻、手足之类是也。”
(2).形象;形状。 宋 张载 《张子语录》中:“义理无形体,要説则且説得去,其行持则索人工夫。”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识字之初,苦於形体之辨别,声韵之异同,惟恃记问。”
(3).疆界;地域。《周礼·地官·遂人》:“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县鄙形体之灋。” 郑玄 注:“经、形体,皆谓制分界也。”《周礼·夏官·司马》“形方氏中士四人” 汉 郑玄 注:“形方氏主制四方邦国之形体。”
词语解释:道体  拼音:dào tǐ
(1).道的本体;道的主旨。《淮南子·人间训》:“或明礼义、推道体而不行,或解构妄言而反当。” 唐玄宗 《以元元皇帝真容应见宣付史馆勅》:“道体无方, 元宗 有应,形标柱史,名叶新兴。” 清 陈确 《答唯问》:“道体本无穷尽,故须臾不可忘戒惧。”
(2).犹玉体、贵体。《北史·隐逸传·徐则》:“霜风已冷,海气将寒,偃息茂林,道体休悆。” 唐 欧阳询 《题诸家书帖》:“五月中得足下书,知道体平安。” 清 陈确 《与吴裒仲书》:“东瞻 澉岭 ,眊眼欲穿。暑气大盛,不审道体清适何似?”
词语解释:身体  拼音:shēn tǐ
亦作“ 身躰 ”。
(1).指人或动物的全身。《战国策·楚策四》:“ 襄王 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慄。”《汉书·王商传》:“为人多质而威重,长八尺餘,身体鸿大。”《敦煌变文集·太子成道经》:“ 歌利王 ﹝时﹞,割截身躰,节节支解。”《水浒传》第四回:“俺好些时不曾拽拳使脚,觉得身体都困倦了。” 方之 《在泉边》:“告诉你一件好笑的事,检查身体的时候,真紧张!”
(2).体格;体魄。《管子·任法》:“利身体,便形躯,养寿命,垂拱而天下治。”《墨子·公孟》:“有游於 子墨子 之门者,身体强良,思虑徇通。” 唐 韩愈 《重云李观疾赠之》诗:“饮食为减少,身体岂寧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展开看时,不过説银子已经收到,在外要小心保重身体的话。” 方之 《在阁楼上》三:“好久不见了,老书记,你--,你身体还好吧?”
(3).谓亲身履行。《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墨子 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
词语解释:事体  拼音:shì tǐ
(1).事理;道理。《东观汉记·胡广传》:“达练事体,明解朝章。” 晋 葛洪 《抱朴子·仁明》:“明见事体,不溺近情,遂为纯臣。”《二刻拍案惊奇》卷十:“ 铁里虫 道:‘叫你儿子出来,我教道他事体。’”
(2).体制;体统。《北史·张普惠传》:“班劳所施,虑违事体。”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中贵悚惧曰:‘念某年离班行,不知州府事体。’”《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出了家,不成个事体。”
(3).事情;情况。 唐 白居易 《请罢兵第三状》:“行营近日事体陛下一一具知。”《宋史·岳飞传》:“其事体莫须有。”《三国演义》第四五回:“ 玄德 聚众曰:‘ 孔明 一去 东吴 ,杳无音信,不知事体如何?’” 丁玲 《韦护》第二章:“两人常常要为这些事体闹架。”
(4).指形体。 孙中山 《驳〈保皇报〉》:“夫性质与事体异,发现於外谓之事体,禀赋於中谓之性质。”
(5).犹职业,工作。 洪深 《贫民惨剧》第二幕:“ 刘姑丈 :‘找些事体混混。’ 王一声 :‘姑丈,我自小没读书,也没学过手艺,什么也不会干。’” 茅盾 《上海》:“你到 上海 来托朋友寻事体,刚刚你的朋友自己也没事体,你的运气也太坏!”
词语解释:同体  拼音:tóng tǐ
(1).同一形体;共一形体。《庄子·大宗师》:“假於异物,託於同体。”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奇正》:“故一节痛,百节不用,同体也。” 汉 王充 《论衡·物势》:“目与头同形,手与足同体。”
(2).指同胞兄弟。《晋书·陶瞻传》:“ 夏 至,杀 斌 。 庾亮 上疏曰:‘ 斌 虽丑恶,罪在难忍,然王宪有制;骨肉至亲,亲运刀锯以刑同体,伤父母之恩,无惻隐之心,应加放黜,以惩暴虐。’”
(3).比喻无区别;一致。《吕氏春秋·诬徒》:“善教者则不然,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所加於人,必可行於己,若此,则师徒同体。” 南朝 梁 萧统 《令旨解二谛义》:“有无相殊,何得同体。” 康有为 《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昔戊戌在京时,有问政体者,吾輒以八字言之,曰:‘ 满 汉 不分,君民同体。’”
(4).犹同伙、同党。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七缪》:“夫誉同体,毁对反,所以证彼非而著己是也。”
(5).谓结为一体,地位相当。《后汉书·皇后纪序》:“后正位后宫,同体天王。”
词语解释:心体  拼音:xīn tǐ
(1).指亲信、骨干。《书·君牙》“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 孔 传:“今命汝为我辅翼股肱心体之臣。”
(2).指思想。《后汉书·延笃传》:“仁以枝叶扶疏为大,孝以心体本根为先。”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先生尝语学者曰: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 清 李渔 《蜃中楼·抗姻》:“原不怪形容蠢劣,几曾嫌心体愚顽,又何妨性格乖张。”
(3).指精神与肉体。 唐 白居易 《酬李少府曹长官舍见赠》诗:“低腰復歛手,心体不遑安。一路风尘下,方知为吏难。”
词语解释:文体  拼音:wén tǐ
(1).文雅有节的体态。 汉 贾谊 《新书·道术》:“动有文体谓之礼,反礼为滥。” 唐 李嘉祐 《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诗:“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
(2).指身体。用为敬词。 宋 苏轼 《与范梦得书》之五:“今日謁告,不克往见,辱教,伏承文体佳胜。”
(3).文章的风格或结构、体裁。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中:“ 宋 徵士 陶潜 诗,其源出於 应璩 ,又协 左思 风力,文体省静,殆无长语。”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爰洎中叶,文体大变。”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四》:“ 晦庵 载一 李氏 者之説,曰此章及六言、六蔽、五美、四恶之类,皆与前后文体大不相似。” 清 龚自珍 《秦汉石刻文录序》:“文体五百岁一变,书体五百岁一变。”
(4).字体。《太平广记》卷二三○引 唐 陈翰 《异闻集·王度》:“文体似隶,点画无缺。”
(5).文娱体育的简称。如:努力开展文体活动。
词语解释:遗体  拼音:yí tǐ
亦作“ 遗躰 ”。
(1).旧谓子女的身体为父母所生,因称子女的身体为父母的“遗体”。《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身者,亲之遗躰也。”一本作“ 遗体 ”。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兄弟》:“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天雨花》第六回:“险将父母遗体,断送妖狐手内。”
(2).即亲生子。《汉书·霍光传》:“ 中孺 ( 霍中孺 )趋入拜謁,将军迎拜,因跪曰:‘ 去病 不早自知为大人遗体也。’”《太平广记》卷三二一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上郡 胡馥之 ,娶妇 李氏 ,十餘年无子而妇卒,哭之慟:‘汝竟无遗体,怨酷何深!’”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朱墨史》:“及 梁师成 用事,自谓 苏氏 遗体,颇招延 元祐 诸家子孙,若 范温 、 秦湛 之徒。”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六:“ 冯祭酒 具区 《跋孙覿尚书尺牘》云:‘ 阳羡 孙老 得 东坡 弃婢而生尚书,实 坡公 遗体。’予跋《鸿庆集》既辩之矣。”
(3).犹身体。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或有乘危冒嶮,投死忘生,弃遗体於万仞之下,邀荣华於一朝之间,比夫轻四海爱脛毛之士,何其缅然邪!” 宋 梅尧臣 《道旁虎迹行》:“伤哉此遗体,冒险轻百金。”《西游记》第七九回:“ 沙僧 道:‘朝士休怪丑陋,我等乃是生成的遗体。若我师父,来见了我师兄,他就俊了。’”
(4).指所尊敬的人的尸体。 唐 李商隐 《为王侍御瓘谢宣吊并赙赠表》:“降悯惻於上公,厚賻礼於遗体。” 元 虞集 《考思亭记》:“墓也者,遗体之所藏也。”《说唐》第四二回:“ 柴绍 放声大哭,只得殮了 元霸 遗体,连同他的遗物和玉璽降表,回转 长安 。”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七章:“不一时,又找到了四位烈士的遗体。”
(5).指以前遗留下来的形体、式样。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仓頡》者, 李斯 之所辑,而鸟籀之遗体也。”
词语解释:支体  拼音:zhī tǐ
指整个身体。亦仅指四肢。《吕氏春秋·孝行》:“能全支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史记·孝文本纪》:“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 唐 元稹 《思归乐》诗:“君看 赵工部 ,八十支体轻。”
词语解释:肢体  拼音:zhī tǐ
犹躯体。《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谓坐忘。” 唐 元稹 《遣病》诗之八:“卧悲衾簟冷,病觉肢体轻。” 清 孙枝蔚 《无酒》诗之一:“节我肢体疲,省我奔走忙。” 丁玲 《水》四:“腐蚀了的人的、畜的肢体上,叮满了苍蝇。”
词语解释:有体  拼音:yǒu tǐ
(1).谓有一定的形体。《易·繫辞下》:“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孔颖达 疏:“若阴阳不合则刚柔之体无从而生。以阴阳相合,乃生万物,或刚或柔,各有其体。” 南朝 梁 江淹 《效阮公诗》之五:“同情沦异物,有体入无形。”
(2).犹得体。 宋 苏轼 《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詔曰:‘宽严有体,边人安焉。’公因作堂,以‘安边’名之。”《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六年》:“帝谓大臣曰:‘ 梅挚 言事有体。’以为户部副使。”
词语解释:遍体  拼音:biàn tǐ
浑身,满身。《隋书·李德林传》:“因发热病,遍体生疮,而哀泣不絶。” 元 王和卿 《拨不断·长毛小狗》曲:“遍体浑身都是毛,我道你有似箇成精物,咬人的苕菷。” 巴金 《探索集·春蚕》:“我虽然伤痕遍体,但是我掏出来交给读者的仍然是那一颗燃烧的心。”
词语解释:百体  拼音:bǎi tǐ
(1).人体的各个部分。《管子·立政》:“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夫人生百体坚彊,手足便利,耳目聪明而心圣智,岂非士之愿与?” 唐 白居易 《隐几》诗:“百体如槁木,兀然无所知。” 宋 何薳 《青渚纪闻·杨醇叟道术》:“此人面如美玉琢成,百体完就,无一不佳者。” 清 曾国藩 《送刘椒云南归序》:“圣人之异於众人者安在乎?耳目口鼻,心知百体,皆得其职而已矣。”
(2).百官的部属。《国语·郑语》:“合十数以训百体。” 韦昭 注:“ 贾 唐 云:‘百体,百官各有体属也。’”
(3).书法的百种书体。 南朝 梁 庾元威 《论书》:“ 湘东王 遣 沮阳 令 韦仲 定为九十一种,次功曹 谢善勛 增其九法,合成百体。”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知》:“百体中有悬针书……半草书。”
词语解释:口体  拼音:kǒu tǐ
口和腹;口和身体。《孟子·离娄上》:“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 曾子 则可谓养志也。” 宋 苏轼 《谏买浙灯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陛下以耳目不急之玩,而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元 汪元亨 《雁儿落过得胜令·归隐》曲:“性情甘澹雅,口体便粗糲。” 明 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余﹞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词语解释:真体  拼音:zhēn tǐ
真实的本体。 南朝 梁 萧统 《解二谛义》:“又諮真寂之体,本自不流,凡夫见流,不离真体,然则但有一真,不成二諦。” 唐 彦悰 《后画录·隋江志》:“笔力劲健,风神顿爽,模山拟水,得其真体。”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太和》:“阴阳未分,二气合一,絪緼太和之真体,非目力所及,不可得而见也。”
词语解释:八体  拼音:bā tǐ
(1).八种书体。 秦 代统一文字,废除不符合 秦 文的六国文字,定书体为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八种,谓之“八体”。见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序》《汉书·艺文志》《八体六技》。按,大篆、小篆、虫书、隶书是四种字体,其余四种是书的用途。楷书出现后所谓的八体,即古文、大篆、小篆、隶书、飞白,八分、行书、草书。见 唐 张怀瓘 《书断》。后以指书法。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穷六义於怀抱,究八体於毫端。” 清 吴伟业 《题西泠闺咏》之四:“双声宛转连珠格,八体浓纤倒薤看。”
(2).指八种文体风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縟,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
词语解释:三体  拼音:sān tǐ
(1).指《诗经》的风、雅、颂三体。《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 唐 孔颖达 疏:“诸诗未有一篇之内备有风、雅、颂,而此篇独有三体者。”
(2).指 唐 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 宋 周弼 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
(3).指 唐 人赋诗唱和的三体。 清 金埴 《不下带编》卷三:“今人概言和韵,而不知 唐 诗賡和有三体,一曰依韵,一曰次韵,一曰用韵。”原注:“依韵,用在一韵,不用其字。次韵,和元韵,效其次第。此创于 元 、 白 ,其集中曰次用本韵是也。又次韵亦曰步韵,曰踵韵。用韵,但用彼韵,不次先后。”
(4).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后汉书·儒林传序》:“ 灵帝 乃詔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验。”《旧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 承禎 颇善篆、隶书, 玄宗 令以三体写《老子经》。”《宋史·文苑传三·句中正》:“﹝ 句中正 ﹞尝以大小篆、八分三体书《孝经》摹石, 咸平 三年表上之。”
(5).汉字的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新唐书·柳公权传》:“ 宣宗 召至御座前,书纸三番,作真、行、草三体。”
(6).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 宋 袁枢 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词语解释:被体
涂满全体
词语解释:国体  拼音:guó tǐ
(1).大臣辅佐国君,犹人之有股肱,故称之为国体。《穀梁传·昭公十五年》:“大夫,国体也。” 范宁 注:“君之卿佐,是谓股肱,故曰国体。”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其德足以厉风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术足以谋庙胜,是谓国体, 伊尹 、 吕望 是也。”
(2).国家的典章制度;治国之法。《汉书·成帝纪》:“儒林之官,四海渊原,宜皆明於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 宋 陆游 《谢台谏启》:“望重朝纲,学通国体。” 清 姚莹 《与陆制军书》:“国体具存,纪纲不紊。”
(3).国家或朝廷的体统、体面。《明史·徐溥传》:“外国相侵,有司檄諭之足矣,无劳遣使。万一抗令,则亏损国体。”《平山冷燕》第一回:“今恐叨饮过量,醉后失仪,有伤国体。”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咸丰季年三奸伏诛》:“ 载垣 端华 均著加恩,赐令自尽……此为国体起见,非朕之有私於 载垣 端华 也。”
(4).表明国家根本性质的国家体制,是由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来决定的。
词语解释:无体  拼音:wú tǐ
(1).谓行礼中没有一定的动作仪式。《礼记·孔子闲居》:“ 孔子 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 孔颖达 疏:“非有升降揖让之礼,故为无体之礼也。”
(2).没有形体。道家形容道的玄妙抽象,佛教亦以表示教义的玄微。《淮南子·精神训》:“其动无形,其静无体。” 高诱 注:“无形无体,道之容也。”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道生》:“道之为物……指之无体,象之无容。” 唐 张说 《陈州龙兴寺碑》:“观夫广大无相者,虚空也,四轮依之而住;精微无体者,佛性也,万法因之以生。”
(3).没有一定的体式或格式。《旧唐书·音乐志三》:“六变有成,三登无体。”
词语解释:通体  拼音:tōng tǐ
(1).合为一体。《淮南子·本经训》:“通体于天地,同精于阴阳。”
(2).谓媾合。 汉 司马相如 《琴歌》之二:“交情通体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3).文章的整个体例。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 仲尼 从而脩之,以成一经之通体。”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四:“少年之诗,往往有句无篇,能通体完密者最少。”
(4).全身;浑身。 唐 韩偓 《寒食日沙县雨中看蔷薇》诗:“通体全无力,酡颜不自持。”《绿野仙踪》第十四回:“八人觉得通体鬆快,如释 泰山 。” 老舍 《正红旗下》十一:“他们满面红光,满身绸缎,还戴着绣花的荷包与褡裢,通体光彩照人。”
(5).整个物体。 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庶品》:“ 痕都斯坦 玉盘椀,其薄如纸,而製甚佳,规矩凹凸,通体毫髮不差。” 清 张德彝 《随使法国记·使事记》:“墻厚一丈,渐减至顶厚二尺,通体坚固,海中虽有狂风巨浪,不至有撼动之险。”
(6).全部。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尤其可议的是他们的品格,通体都是矛盾。” 老舍 《骆驼祥子》十三:“ 老程 极快的穿上衣裳,钮扣通体没扣。”
词语解释:肌体  拼音:jī tǐ
(1).犹身体;肌肤。 宋 苏洵 《议法》:“彼罪疑者,虽或非其辜,而法亦不至残溃其肌体。”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二折:“止不过黑林侵的肌体羸,又无那红馥馥的皮肉娇。” 明 王世贞 《石羊生传》:“ 元瑞 为儿时,肌体玉雪,眉目朗秀。”
(2).比喻组织机构。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五:“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 中国 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词语解释:透体  拼音:tòu tǐ
比喻透彻;彻底。 明 李贽 《四书评·孟子·尽心下》:“説得极入细,只是仁义透体耳。”
词语解释:宫体  拼音:gōng tǐ
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始于 南朝 梁简文帝 ,主要作者有 徐摛 、 徐陵 、 庾肩吾 、 庾信 等人。作品内容多写宫廷生活和男女私情,形式上追求词藻靡丽,华而不实,时称宫体。后世因称艳情诗为宫体。《梁书·简文帝纪》:“﹝ 简文帝 ﹞雅好题诗,其序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偶伤於轻艳,当时号曰:‘宫体’。”《隋书·经籍志四》:“ 梁简文 之在东宫,亦好篇什,清辞巧製,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闈之内。后生好事,递相放习,朝野纷纷,号为宫体。” 唐 皮日休 《孙发百篇将游天台请诗赠行因以送之》:“ 百篇 宫体喧金屋,一日官衔下玉除。” 清 龚自珍 《后庭宴·用南唐人韵》词:“蛮笺宫体閒钞,他日误卿幽独。” 采畴 《〈谢亦嚣诗集〉序》:“ 六朝 至 陈 隋 之间,创为宫体,诗教为之一变,率皆浮靡之词,华而不实,与性情相漓。”
词语解释:正体  拼音:zhèng tǐ
(1).主体,本体。《墨子·大取》:“圣人恶疾病,不恶危难,正体不动,欲人之利也,非恶人之害也。” 孙诒让 间诂引 毕沅 曰:“言欲存其身以利人,非恶人之以危难害己。”《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夫日者,众阳之宗,天光之贵,王者之象,人君之位也。夫以阴而侵阳,亏其正体,是非下陵上,妻乘夫,贱踰贵之变与?” 南朝 梁 陶弘景 《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今且谈其正体,凡质象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其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
(2).旧指承宗的嫡长子。《仪礼·丧服》:“传曰:何以三年也?正体於上,又乃将所传重也。” 胡培翚 正义:“ 雷氏 次宗 云,父子一体也,而长嫡独正,故曰体。”《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正体毓德於少阳,王宰宣哲於元辅。” 李善 注:“正体,太子也。”
(3).犹正统。 隋 王通 《文中子·问易》:“ 晋 宋 之王,近於正体,於是乎未忘中国。”
(4).正统的体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至 石渠 论艺, 白虎 通讲;聚述圣言通经,论家之正体也。” 王闿运 《论文体》:“赋以 荀子 为正体。”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萧颖士不知史例》:“ 萧颖士 论史以《春秋》为正体,以《史记》为伪体。”
(5).正楷字。《法书要录》卷三引 唐 李嗣真 《书后品》:“ 右军 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巖廊宏敞,簪裾肃穆。”
(6).规范的汉字字形。
(7).拼音文字的印刷体。
词语解释:字体  拼音:zì tǐ
(1).文字的不同体式。如汉字有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 汉 蔡邕 《篆势》:“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南史·江淹传》:“时 襄阳 人开古冢,得玉镜及竹简古书,字不可识。 王僧虔 善识字体,亦不能諳,直云似是科斗书。” 唐 韩愈 《石鼓歌》:“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科。”
(2).由有代表性的著名书法家所形成的风格独特的书体。《南史·萧子云传》:“ 子云 善草隶,为时楷法,自云善效 钟元常 、 王逸少 而微变字体。” 宋 梅尧臣 《与二弟过溪至广教兰若》诗:“长廊 颜頵 碑,字体家法传。”
(3).字的形体结构。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嘉道 以后,殿廷考试尤重字体。”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但两边墙上却还留着一副毛笔书写的、字体端丽的楷书对联。”
词语解释:气体  拼音:qì tǐ
(1).精气和身体。《礼记·内则》:“凡养老:五帝宪,三王有乞言。五帝宪,养气体而不乞言。” 孔颖达 疏:“奉养老人,就气息身体,恐其劳动,故不乞言。” 宋 司马光 《随乞宫观表辞位札子》:“臣以病羸拜起……旬日以来,疾大势虽退,饮食亦稍进,然气体疲乏。”
(2).指人的气质和形貌。《西游记》第三九回:“妖魔变作我师,气体相同,实难辨认。”
(3).古谓气之实体。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日月星辰,若皆是气,气体轻浮,当与天合,往来环转,不得错违。”
(4).今特指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能自发充满任何容器的物质。如:空气、氧气、沼气等。
(5).文章的气势与风格。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欧阳公不以古文始于尹师鲁》:“予观国初文章,气体卑弱,犹有 五代 餘习。” 清 恽敬 《〈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叙录》:“至若 黄初 、 甘露 之间, 子桓 、 子建 气体高朗, 叔夜 、 嗣宗 情识精微。”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七五:“不能古雅不幽灵,气体难躋作者庭。”
词语解释:赤体  拼音:chì tǐ
光身,不穿衣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生色》:“母惊起,见妇赤体走去,方将启关。”
词语解释:屈体  拼音:qū tǐ
(1).谓降低身分。 汉 桓宽 《盐铁论·褒贤》:“万乘之主,莫不屈体卑辞重币请交,此所谓天下名士也。” 宋 苏轼 《张文定公墓志铭》:“自将相公卿宿贵之人,皆争屈体以收礼后辈。”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宿当不妨,但少牀榻;不嫌屈体,便可藉藁。”
(2).犹屈膝。指屈服、投降。《北齐书·颜之推传》:“嗟将相之骨鯁,皆屈体於犬羊。” 唐 李白 《赠新平少年》诗:“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金瓶梅词话》第四九回:“请巡按屈体求荣。”
(3).弯曲身躯。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於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於下,枝错於上。”
词语解释:合体  拼音:hé tǐ
(1).合为一体,谓关系密切。《礼记·昏义》:“妇至,壻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孔颖达 疏:“所以合体同尊卑者,欲使壻之亲妇,妇亦亲壻,所以体同为一,不使尊卑有殊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王左右之臣,合体一心,趣乎王者也。”
(2).犹合身。 陈建功 《丹凤眼》:“雪白的工作服很合体。”《新华文摘》1984年第4期:“第二天,换了一身更合体的红花衣裳的姑娘坚持要送父子俩一阵。”参见“ 合身 ”。
词语解释:合身  拼音:hé shēn
谓衣服与身材相称。《痛史》第十八回:“那件狐裘,莫非不合身么?” 李国文 《月食》二:“她很懂得修饰,合身的衣衫又增添几分神采,让她年龄要显得年轻多了。”
词语解释:法体  拼音:fǎ tǐ
敬称僧人之身。 宋 苏轼 《答南华明老》之二:“专使惠手书,具闻别后法体安稳为慰。”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我亦作一偈送汝曰:‘ 江 南竹,巧匠作为笼。留与吾师藏法体,碧波深处伴蛟龙。方知色是空。’”
词语解释:唐体  拼音:táng tǐ
指 唐 诗的体式风格。 宋 岳珂 《桯史·施宜生》:“逆 亮 时有意南牧,校猎国中,一日而获熊三十六,廷试多士,遂以命题,盖用 唐 体。” 元 萨都剌 《寄马昂夫总管》诗:“人传絶句工 唐 体,自恐前身是 薛能 。” 清 林则徐 《题夏慈仲集》诗:“落手烟华绚古春,峻於 唐 体薄 陈 梁 。”
词语解释:继体  拼音:jì tǐ
(1).嫡子继承帝位。《史记·外戚世家》:“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司马贞 索隐:“继体谓非创业之主,而是嫡子继先帝之正体而立者也。”
(2).泛指继位。《汉书·师丹传》:“先帝暴弃天下而陛下继体,四海安寧,百姓不惧。”《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元年》:“ 仁宗 继体保成,致天下于大安者四十二年,功德可谓极矣。”
(3).犹言子女。 北周 庾信 《伤心赋》:“至於继体,多从夭折。” 清 唐孙华 《王鹤尹挽诗》之二:“拨遣閒愁聊顾曲,縈牵继体暗沾巾。”
词语解释:近体  拼音:jìn tǐ
(1).即近体诗。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上:“ 李嶠 、 沉 、 宋 之流,方为律诗,谓之近体。”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体凡》:“其所变诗体,则声律之叶者,不论长句、絶句,概名为律诗、为近体。” 章炳麟 《辨诗》:“物极则变,今宜取近体一切断之, 唐 以后诗,但以参考史事存之可也。”参见“ 近体诗 ”。
(2).贴身,紧挨身体。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一:“尝闻尚衣缝人云:‘上近体衣俱 松江 三梭布所製。’”
词语解释:近体诗  拼音:jìn tǐ shī
诗体名。一称今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指 唐 代定型并大量出现的律诗及绝句。这种诗体的句数、字数、属对、平仄和用韵都有严格规定。
词语解释:养体  拼音:yǎng tǐ
保养身体;满足身体的需要。《荀子·正名》:“麤布之衣,麤紃之履,而可以养体。”《史记·礼书》:“疏房牀笫几席,所以养体也。”
谓奉养父母,供给父母生活所需。 汉 桓宽 《盐铁论·孝养》:“故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
词语解释:五体  拼音:wǔ tǐ
(1).指《春秋》记述史事隐寓褒贬的五种手法。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推此五体,以寻经传,触类而长之。”参见“ 五例 ”。
(2).指汉字五种字体。篆书、八分书、真书、行书、草书。 宋 任玠 《玉海序》:“ 范度 《五体书》云:五体,曰篆、曰八分、曰真、曰行、曰草。”
(3).指汉字五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 宋高宗 《翰墨志》:“士人作字,有真、行、草、隶、篆五体。”
(4).指四肢及头。《起世经》卷二:“復以五叉,磔其五体,极受苦毒。”《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説得他悉心懺悔,五体皈依。”
词语解释:五例  拼音:wǔ lì
《春秋》在行文上隐寓褒贬的五种体例。即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见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五例微辞以婉晦,此隐义以藏用也。”
词语解释:躯体  拼音:qū tǐ
亦作“ 躯軆 ”。
(1).身体。 汉 王延寿 《王孙赋》:“颜状类乎老公,躯軆似乎小儿。”《后汉书·陈龟传》:“臣无文武之才,而忝鹰扬之任,上慙圣明,下惧素餐,虽殁躯体,无所云补。” 唐 储光羲 《野田黄雀行》:“嘖嘖野田雀,不知躯体微。” 峻青 《秋色赋·焦裕禄的光辉》:“病魔吞噬了一个优秀的无产阶级战士的躯体。”
(2).指身分。 沉从文 《会明》:“在躯体上他是一个火夫,在心术上他是一个好人。”
词语解释:人体  拼音:rén tǐ
人的身体。《后汉书·方术传·华佗》:“ 佗 语 普 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南朝 梁 沉约 《难范缜〈神灭论〉》:“又云,人体是一,故神不得二。”
词语解释:定体  拼音:dìng tǐ
(1).支配躯体。《国语·周语下》:“夫君子目以定体,足以从之,是以观其容而知其心矣。” 韦昭 注:“体,手足也。”
(2).确定性质。 晋 傅玄 《柳赋》:“参刚柔而定体兮,应中和以屈伸。” 唐 刘肃 《大唐新语·知微》:“ 魏元忠 本名 真宰 , 仪凤 中以封事召见, 高宗 与语,无所屈挠,慰喻遣之, 忠 不舞蹈而出。 高宗 目送之,谓中书令 薛元超 曰:‘此书生虽未解朝庭礼仪,名以定体,真宰相也。’”
(3).固定不变的形态或性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三:“夫万物之化,无有常形;人之变异,无有定体,或大为小,或小为大,固无优劣。万物之化,一例之道也。” 宋 朱熹 《答柯国才》:“天理自然各有定体,以为深远而抑之使近者非也,以为浅近而凿之使深者亦非也。”
(4).固定的体例、体式。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 夫子 之修《春秋》皆遵彼乖僻,习其讹谬,凡所编次,不加刊改者矣。何为其间则一褒一贬,时有驰张,或沿或革,曾无定体!” 金 王若虚 《文辨》:“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然则果如何?’曰:‘定体则无,大体须有。’”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八:“ 欧阳 不宜作《五代史》,合作《四代史》, 司马光 《通鑑》当列 东汉 为世纪, 欧阳 不宜作《十国世家》。呜呼!国家正闰,固有定体,不图今日轻易褒贬。在 周 则为正,在 金 则为闰,天下公论,果如是乎?”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下》:“古诗窘於格调,近体束於声律,惟歌行大小短长,错综闔闢,素无定体,故极能发人才思。”
词语解释:昆体  拼音:kūn tǐ
即西昆体。 宋 初 杨亿 刘筠 等彼此唱和,有《西昆酬唱集》行世,后称他们的诗体为西昆体,简称昆体。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盖自 扬 刘 唱和,《西崑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崑体。”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 欧阳文忠 公诗始矫崑体,专以气格为主,故其言多平易疏畅。”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一:“作诗好用事,自 庾信 始,后渐流为崑体。”按,昆体诗大抵模拟 李商隐 ,旧时率误称 李商隐 诗为昆体。
词语解释:二体  拼音:èr tǐ
(1).指文、武两种舞蹈形式。一说指阴柔、阳刚两种音乐风格。《左传·昭公二十年》:“声亦如味,一气、二体。” 杜预 注:“舞者有文、武。” 孔颖达 疏:“乐之动身体者,唯有舞耳。文舞执羽、籥,武舞执干、戚。舞者有文、武之二体。” 清 毛奇龄 《竟山乐录》卷三:“二体者,声有阴阳也。旧曰文、武二舞,非也。舞是乐容,非乐声也。”
(2).两种体裁。《初学记》卷二一引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序》:“夫 楚 謡 汉 风,既非一骨; 魏 製 晋 造,固亦二体。”
(3).特指史书编年体与纪传体。 唐 刘知几 《史通·二体》:“然则 班 ( 班固 )、 荀 ( 荀悦 )二体,角力争先,欲废其一,固亦难矣。”
(4).指阴、阳。 宋 范仲淹 《水火不相入而相资赋》:“虽天生之材,本四象而区别;盖日用之利,合二体以交相。”
词语解释:不体  拼音:bù tǐ
(1).不遵守礼制。《左传·定公十五年》:“嘉事不体,何以能久?” 杨伯峻 注:“体即礼也。礼与体古本可通。”
(2).不合体式。《资治通鉴·晋安帝元兴三年》:“ 玄 ( 桓玄 )性苛细,好自矜伐。主者奏事,或一字不体,或片辞之谬,必加纠擿,以示聪明。” 胡三省 注:“谓字之上下偏傍不合体也。”
词语解释:觌体
见面;见到人
词语解释:托体  拼音:tuō tǐ
(1).寄附躯体。 汉 蔡邕 《为陈留太守上孝子状》:“乌以反哺,託体太阳;羔以跪乳,为贄国卿。”《新唐书·后妃传上·文德长孙皇后》:“妾託体紫宫,尊贵已极,不愿私亲更据权于朝。 汉 之 吕 霍 ,可以为诫。”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上:“弱质託体君子,今将娩矣。”
(2).比喻文学艺术上的师承渊源。 清 汪懋麟 《史淑时诗序》:“其七言歌行,託体 长吉 ,而音情駘荡又类 鲍明远 。” 清 周寿昌 《〈渐西村人初集〉叙》:“ 寿昌 偏耆攷订,少而学诗,託体不尊,老尤浅率。”
词语解释:贴体  拼音:tiē tǐ
(1).紧贴肤体。 南唐 冯延巳 《抛球乐》词:“波摇梅蕊当心白,风入罗衣贴体寒。” 宋 欧阳修 《少年游》词:“寒轻贴体风头冷,忍抛弃、向秋光。”《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却説 陈大郎 有了这珍珠衫儿,每日贴体穿着,便夜间脱下,也放在被窝中睡,寸步不离。”
(2).犹贴心。《禅真逸史》第七回:“这些念佛的女众……你我互相告诉,有説媳妇不孝的,有讲儿子不肖的;这个恨夫主不贴体,那个怨家道甚艰难。”《禅真后史》第十一回:“ 郁氏 道:‘……我死后,相公孤幃寂寞,独枕凄凉,纵有使女们承值,终非贴体。’”
(3).方言。合身。《说岳全传》第三五回:“那 施全 在旁,看他穿上一副就身贴体的黄金甲,横勒丝蛮带,翻身跳上了浑红马。”
词语解释:阳体  拼音:yáng tǐ
指天。 宋 郑獬 《圜丘象天赋》:“心在国南,播宏基之高厚;用符阳体,取大运之周旋。”
词语解释:得体  拼音:dé tǐ
语本《礼记·仲尼燕居》:“官得其体。” 孔颖达 疏:“体谓容体,谓设官分职,各得其尊卑之体。”原指仪容、服饰、举止等与身分相称。后以言行得当、恰如其分为“得体”。《旧唐书·吕元膺传》:“ 元膺 学识深远,处事得体,正色立朝,有臺辅之望。”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四六名对》:“则属辞比事,固宜警策精切,使人读之激卬,讽味不厌,乃为得体。”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八:“这两包东西拿在手里, 陶阿毛 感到合适而又得体。”
词语解释:下体  拼音:xià tǐ
(1).指植物的根茎。《诗·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毛 传:“下体,根茎也。” 孔颖达 疏:“言采葑菲之菜者,无以下体根茎之恶并弃其叶,以兴为室家之法,无以其妻颜色之衰并弃其德。”后以“下体”喻妇人色衰。 唐 李白 《秦女卷衣》诗:“愿君采葑菲,无以下体妨。”
(2).喻不才。 明 金铉 《上高硁斋先生书》:“惟望不遗下体,克督进修,少有堕渝,即严鞭策。”
(3).人体的下部。亦特指男女的阴部。也叫“下身”。《尚书大传》卷二:“时则有下体生于上之痾。”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捷智·顾琮》:“ 顾琮 为补闕,尝有罪,繫詔狱,当伏法……忽梦见其母下体。时有善解者贺曰:‘子其免乎。太夫人下体,是足下生路也。重见生路,何吉如之。’” 郁达夫 《她是一个弱女子》二七:“那女工却认出了双目和嘴都还张着,下体青肿得特别厉害,胸前的一只右奶已被割去了的 郑秀岳 的尸身。”
(4).犹贱体。谦称己身之卑贱。 清 洪昇 《长生殿·定情》:“怕庸姿下体,不堪陪从椒房。”
屈节。 汉 刘向 《九叹·惜贤》:“欲卑身而下体兮,心隐惻而不置。”
词语解释:诗体  拼音:shī tǐ
诗的样式和风格。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序》:“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觴也。” 宋 杨万里 《诚斋诗话》:“又:‘相随遥遥访 赤城 ,三十六曲水回縈。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此 李太白 诗体也。”《元史·余阙传》:“诗体尚 江 左,高视 鲍 谢 , 徐 庾 以下不论也。” 朱东润 《杜甫叙论》第十章:“从诗体的各方面看,今体乐府、五言长律、七绝语体、七律拗体、七言拗体长律、七律组诗、五言长篇叙事诗, 杜甫 在哪方面没有创造,在哪方面没有独特的成就?”
词语解释:旧体  拼音:jiù tǐ
旧体裁。例如:旧体诗。
词语解释:山体  拼音:shān tǐ
山的主体部分
词语解释:相体  拼音:xiāng tǐ
宰相的风度。《金史·完颜奴申传》:“ 金 自南渡之后,为宰执者往往无恢復之谋,临事相习低言缓语,互相推让,以为养相体。”
词语解释:杂体  拼音:zá tǐ
指诗、文字、书法等的各种变体。《法书要录》卷三引 唐 李嗣真 《书品后》:“ 右军 ( 王羲之 )若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 西汉 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 沉 宋 律诗。” 黄侃 《论文字制造之先后》:“此二文,或象形,或指事,又非前之半字比;今为定其名,曰杂体。”
词语解释:破体  拼音:pò tǐ
(1).同“ 破身 ”。 清 李渔 《连城璧》一:“﹝ 谭楚玉 ﹞一见 藐姑 就知道是个尤物,要相识他於未曾破体之先。乃以看戏为名,终日在戏房里面走进走出,指望以眉眼传情,挑逗他思春之念。”
(2).见“ 破体书 ”。
(3).见“ 破体字 ”。
词语解释:破体书  拼音:pò tǐ shū
指书法结构的变体。 唐 张怀瓘 《书断》:“ 王献之 变 右军 行书,号曰破体书。”亦省作“ 破体 ”。《法书要录·徐浩论书》:“厥后 钟 善真书, 张 称草圣, 右军 行法, 小令 破体,皆一时之妙。” 唐 戴叔伦 《怀素上人草书歌》:“始从破体变风姿,一一花开春景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每曰:学书当先务真楷,端正匀停,而后饶得破体,破体而后饶得颠草。” 清 钱谦益 《华山庙碑歌》:“儛书不顾经若典,破体岂论隶与蝌。”
词语解释:破体字  拼音:pò tǐ zì
指不合正体的俗字。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破体字》:“朝考殿试,最重书法,大要以黑、光、匀为主,并不可有破体字。”亦省作“ 破体 ”。 明 焦竑 《焦氏笔乘续集·讹字》:“书生传写,破体者多,对读支离,辨正者少。”
词语解释:古体  拼音:gǔ tǐ
(1).古人诗歌、文章的体式和风格。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下:“ 元瑜 坚石 七君诗,并平典不失古体。”《梁书·刘之遴传》:“ 之遴 好属文,多学古体。”《南史·萧藻传》:“善属文,尤好古体。”
(2).指古体诗。相对近体诗而言。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陆放翁诗》:“﹝ 放翁 ﹞律诗之工,人皆见之;而古体则莫有言及者。”参见“ 古体诗 ”。
词语解释:古体诗  拼音:gǔ tǐ shī
诗体名。对近体诗而言。形式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不要求对仗,平仄与用韵比较自由。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者较多。 唐 杜甫 《暮冬送苏四郎徯兵曹适桂州》诗:“早作诸侯客,兼工古体诗。”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陆放翁诗》:“试观 唐 以来古体诗,多有至千餘言四五百言者; 放翁 古诗,从未有至三百言以外。”参见“ 古风 ”、“ 古诗 ”。
词语解释:裸体  拼音:luǒ tǐ
赤身露体。《管子·霸形》:“此其后, 宋 伐 杞 , 狄 伐 邢 卫 , 桓公 不救,裸体纫胸称疾。”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王平子 、 胡毋彦国 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 陈醉 《裸体艺术论》一:“人物裸体的表现,最初无疑是源于对原始人类生活的真实写照。”
词语解释:天体  拼音:tiān tǐ
(1).天的形体;宇宙。《东观汉记·和熹邓皇后传》:“尝梦捫天体,荡荡正青滑。”《后汉书·张衡传》“著《灵宪》《筭罔论》,言甚详明” 李贤 注引《汉名臣奏》:“ 蔡邕 曰:‘言天体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浑天。’”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刘书樵晋游诗选》:“杂诗云:天体本大圆,乾健运于中。” 巴金 《灭亡》第二十章:“在这样大得无边的天体中,只嵌着几颗数得清楚的明星。”
(2).太阳、地球、月亮和其他恒星、行星、卫星以及彗星、流星等宇宙间所有星辰的统称。
词语解释:政体  拼音:zhèng tǐ
(1).为政的要领。 汉 荀悦 《申鉴·政体》:“承天惟允,正身惟常,任贤惟固,恤民惟勤,明制惟典,立业惟敦,是谓政体也。”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政体》:“自此百官中有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累加迁擢焉。”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一》:“若将六部案牘中有关于政体者一一録出,修为一书,则累朝之事更无遗漏矣。”
(2).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政体和国体是相适应的。 梁启超 《斯巴达之政体》:“盖利其互相轧轢,以王制王, 希腊 诸邦,欲防专制而废君主政体, 斯巴达 则增益利用之。”
词语解释:常体  拼音:cháng tǐ
(1).犹通例。《荀子·荣辱》:“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体也。”《后汉书·邓张徐张胡传论》:“怀禄以图存者,仕子之恒情;审能而就列者,出身之常体。”《魏书·食货志》:“输京之时,听其即纳,不得杂合,违失常体。”
(2).固定的格式。《南史·张邵传》:“夫文岂有常体,但以有体为常。”
(3).平素的风格。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卷中 崔颢 诗评语:“ 顥 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説尽戎旅。”
词语解释:治体  拼音:zhì tǐ
(1).治国的纲领、要旨。 汉 贾谊 《新书·数宁》:“以陛下之明通,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治非有难也。”《周书·王褒传》:“ 襃 有器局,雅识治体。” 宋 司马光 《乞优老上殿札子》:“愿陛下慎选德望材器为众所服,知治体、晓兵略者以代之。”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七》:“天下无无弊之制,无不扰民之事,当择其合时势而害轻者行之。后之儒者,以 熙寧 之法而妄意詆娸,非知治体者也。”
(2).政治法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孔融 之守 北海 ,文教丽而罕于理,乃治体乖也。” 宋 龚鼎臣 《东原录》:“臺官言事,惟务摭人之恶,不顾治体之如何尔!自以为若卹治体,则仅乎不举职矣。”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三章:“大同之治体,无国种,无险要。”
(3).指规范的文体。 明 杨慎 《萧颖士论文》:“ 贾谊 文辞最正,近於治体。”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去古既远,治体不振,生当其时,手足罔措,輒欲争效异国,不以师人为耻,偶见章句之大殊,喜其文法之一定,忘其鄙且拙,而谓新且异焉。”
词语解释:分体  拼音:fēn tǐ
生物学上指在无性生殖中,亲体直接分裂为两个个体。
词语解释:今体  拼音:jīn tǐ
文章、诗歌、书法都有今体,以别于古体。(1)指骈俪文体。《梁书·庚肩吾传》:“远则 扬 、 马 、 曹 、 王 ,近则 潘 、 陆 、 颜 、 谢 ,而观其遣辞用心,子不相似。若以今文为是,则古文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弃。”《旧唐书·李商隐传》:“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第十章二:“所谓‘今体’,就是指的四六骈文。”(2)指 唐 代的律诗。参见“ 今体诗 ”。(3)指楷书书体。《法书要录》卷三引 唐 虞世南 《书旨述》:“俯於众美,会滋简易,制成今体,乃穷奥旨。”
词语解释:团体  拼音:tuán tǐ
(1).组织起来,团结为一体。《老残游记》第一回:“那个演説的人,又在高处大叫道:‘你们为什么没有团体?若是全船人一齐动手,还怕打不过他们么?’”
(2).指目的和志趣相同的人们以一定的组织形式所组成的集体。 梁启超 《爱国歌》之四:“结我团体,振我精神,二十世纪新世界,雄飞宇内畴与伦。” 胡适 《五十年来之世界哲学》六:“人民在社会之中,组织各种各样的组织,有宗教的团体,有文化的团体。”
词语解释:称体  拼音:chèn tǐ
合身。《水浒传》第二三回:“取出一箱缎匹绸绢,门下自有针工,便叫做三人的称体衣裳。”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引 清 侯光第 《山塘竹枝词》:“当鑪十五髩堆鸦,称体单衫浅碧纱。” 郭小川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诗:“他们身穿不称体的草绿色军服。”
词语解释:纵体  拼音:zòng tǐ
(1).肢体轻举貌。《文选·张衡〈西京赋〉》:“纷纵体而迅赴,若惊鹤之羣羆。” 薛综 注:“纵体,舞容也。”《文选·曹植〈洛神赋〉》:“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吕延济 注:“纵体,轻举之貌。”
(2).谓容止不加检束。 汉 荀悦 《汉纪·哀帝纪上论》:“是以君子以道折中,不肆心则不纵体焉,惟义而后已。”
(3).谓衣不约体。《淮南子·齐俗训》:“ 胡 、 貉 、 匈奴 之国,纵体拖髮,箕倨反言,而国不亡者,未必无礼也。”
词语解释:仁体  拼音:rén tǐ
仁爱的本旨。《吕氏春秋·长攻》:“吾闻之:‘义兵不攻服,仁者食饥饿。’今服而攻之,非义兵也;饥而不食,非仁体也。” 明 张居正 《徐存斋七十寿序》:“吾以此识仁体矣。”一说《吕氏春秋·长攻》所云“仁体”当为“体仁”之倒误,“体仁谓体会仁之实者也”。见 陈奇猷 《吕氏春秋校释》
词语解释:物体  拼音:wù tǐ
(1).物的本体;器物的形体。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夫物体自有精麤,精麤谓之好恶。”
(2).由物质构成的、占有一定空间的个体。 方纪 《三峡之秋》:“仿佛 三峡 本来就是个发光的物体。”
词语解释:龙体  拼音:lóng tǐ
(1).龙的躯体。《晋书·刘毅传》:“时龙见武库井中……尚书郎 刘汉 等议,以为:‘龙体既苍,杂以素文,意者大 晋 之行,戢武兴文之应也。’”
(2).帝王的身体。 唐 康骈 《剧谈录·孟才人善歌》:“一旦龙体不豫,召而问曰:‘我若不讳,汝将何之?’”《水浒传》第一回:“不料其年瘟疫转盛, 仁宗 天子闻知,龙体不安。”
词语解释:选体  拼音:xuǎn tǐ
(1).旧称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所选诗歌的风格体制。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选诗时代不同,体製随异,今人例谓五言古诗为选体,非也。”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一》:“又如《文选》诸诗,乃 昭明太子 一时偶取入集,初非立体,而后世作诗者,乃创立一名,曰:‘此为选体。’尤非确论。”
(2).仿《文选》风格体制所写的作品。 清 侯方域 《与任王谷论文书》:“ 六朝 选体之文,最不可恃。” 鲁迅 《花边文学·玩笑只当它玩笑》:“他因为要问木匠讨一点油灰,写好了一张语录体的字条,但怕别人说他‘反对白话’,便改写了白话的、选体的、桐城派的三种。”
(3).旧指铨选官员的规例。《宋书·蔡兴宗传》:“谨依选体,非私 安都 ( 薛安都 )。”
词语解释:词体  拼音:cí tǐ
文词的体式。 唐 贾岛 《喜李馀自蜀至》诗:“往来从此过,词体近《风》《骚》。”
词语解释:高体  拼音:gāo tǐ
高的品位。 唐 杜荀鹤 《寄温州朱尚书并呈军倅崔太傅》诗:“教化静师 龚渤海 ,篇章高体 谢宣城 。”
共483,分7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