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佩环 拼音:pèi huán
(1).指玉质佩饰物。 唐 柳宗元 《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后多指妇女所佩的饰物。 宋 柳永 《柳腰轻》词:“顾香砌、丝管初调,倚轻风、佩环微颤。” 清 龚自珍 《梦玉人引》词:“奏记帘前,佩环听处依稀。”
(2).借指女子。 宋 姜夔 《疏影》词:“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1).玉珮。《子华子·晏子问党》:“出则有鸞和,动则有珮环。” 唐 常建 《古意》诗之三:“寤寐见神女,金沙鸣珮环。” 元 周文质 《寨儿令》曲:“叮,疑是珮环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花公主》:“移时,珮环声近,兰麝香浓,则公主至矣。”
(2).指女子。 宋 赵彦端 《南乡子·同韩子东饮汪德召新楼》词:“风露晚珊珊, 洛 下 湘 中接珮环。急把一杯相劳苦,云端;只恐冰肌亦自寒。” 清 赵翼 《题琼花观图长卷》诗:“月下珮环招不得,卷中人可 崔徽 识。”
(3).形容诗文韵调铿锵。 唐 白居易 《将发洛中枉令狐相公手札兼辱二篇宠行以长句答之》:“八行落泊飞云雨,五字鎗鏦动珮环。” 宋 苏轼 《鲜于君以诗文见寄作诗为谢》:“高论逼河汉,清诗鸣珮环。”
(4).比喻月亮。 清 曹寅 《中秋西堂待月》诗:“空香浥路飘丝雨,重縠流云裹珮环。”词语解释:佩玉 拼音:pèi yù
(1).古代系于衣带用作装饰的玉。《礼记·玉藻》:“君子在车,则闻鸞和之声,行则鸣佩玉。”《左传·哀公二年》:“大命不敢请,佩玉不敢爱。”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 叔仪 乞粮於 鲁 人,歌佩玉而呼庚癸。” 唐 刘长卿 《游四窗》诗:“长笑天地宽,仙风吹佩玉。”
(2).佩带玉饰。《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 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文献》:“﹝ 刘文正 ﹞真有冠冕佩玉之风。”
(1).用作佩饰之玉。《大戴礼记·保傅》:“下车以珮玉为度。” 唐 白居易 《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诗:“蹇步何堪鸣珮玉,衰容不称著朝衣。” 金 元好问 《范文正公真赞》:“朱衣玄冠,珮玉舒徐。”
(2).佩挂玉饰。 宋 张元干 《沁园春·梦与道人对歌》词:“任紆朱拖紫,围金珮玉,青钱流地,白璧如坻。”《群音类选·扊扅记·梦回纪怨》:“无心翻贝叶,有梦逐桃花,珮玉衣霞,女菩萨从天下。”
(3).借指百官。 宋 陆游 《立春前四日谢雪方拜天庆庭中雪复作》诗:“珮玉珊珊謁众真,竟烦一雪慰疲民。”词语解释:佩服 拼音:pèi fú
(1).佩带;佩挂。 汉 王充 《论衡·自纪》:“有寳玉於是,俗人投之, 卞和 佩服,孰是孰非,可信者谁。” 唐 白居易 《唐银青光禄大夫安定皇甫公墓志铭》:“﹝公﹞自武骑尉累勋至上柱国,自布衣而佩服金紫,自旋食而庙嚮祖考。” 宋 司马光 《和钱君倚日本刀歌》:“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攘祅凶。”
(2).铭记;牢记。 南朝 梁 刘孝威 《谢晋安王赐婚钱启》:“曲降隆慈,俯垂珍锡……佩服宠灵,殞越非报。” 宋 朱熹 《答吕伯恭书》:“人各有偏,非见彻克尽所不能免。此诚至论,佩服不敢忘也。”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上·廿一经》:“庶学者诵习佩服既久,於训詁名物制度之昭显,民情物理之隐微,无不瞭若指掌。”
(3).犹言遵循。 唐 白居易 《祭李侍郎文》:“代重名义,公能佩服。德润行羶,温温郁郁。” 宋 朱熹 《朱子语类》卷一一四:“久侍师席,今将告违。气质偏蔽,不能自知。尚望赐以一言,使终身知所佩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宰相对联》:“庭训尚存,老去敢忘佩服;国恩未报,归来犹抱慙惶。”
(4).亦作“ 佩伏 ”。钦佩;信服。 唐 杜甫 《湘江宴饯斐二端公赴道州》诗:“鄙人奉末眷,佩服自早年。”《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前日承见赐《诗説》,极其佩服。” 苏曼殊 《与高天梅书》:“大著精妙无伦,佩伏佩伏。” 曹禺 《雷雨》第一幕:“ 四凤 是个好女孩子,她背地总是很佩服您,敬重您的。”
(1).有佩饰的衣服。 清 黄鷟来 《题抱阳山人归隐图》诗:“矫矫高世士,珮服何巍然;壮志吞沧溟,举手迴璣璇。”
(2).犹佩服,服膺不忘。 清 叶廷琯 《吹网录·三河县辽碑》:“公讳 瑶 ,下车之后,便尽创规、革故、干事之谋,可谓珮服忠义,砥礪廉平。”词语解释:佩兰 拼音:pèi lán
佩系兰草。以兰草为佩饰,表示志趣高洁。语出《楚辞·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唐 韩愈 孟郊 《遣兴联句》:“朗鉴谅不远,佩兰永芬芳。”词语解释:佩刀 拼音:pèi dāo
佩在腰间的刀。古代男子服饰之一,佩之以示威武。《汉书·王尊传》:“愿观相君佩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昔 贰师 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晋书·王祥传》:“ 吕虔 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 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文献》:“公子中恶,引佩刀自剸其腹,几殆。”参阅《后汉书·舆服志下》。词语解释:佩印 拼音:pèi yìn
佩挂官印。借指任命官职。 唐 王维 《既蒙宥罪旋复拜官》诗:“闻道 百城 新佩印,还来双闕共鸣珂。” 唐 韦庄 《东阳赠别》诗:“去时此地题桥去,归日何年佩印归。”词语解释:佩犊 拼音:pèi dú
《汉书·循吏传·龚遂》:“ 遂 见 齐 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勤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后因以“佩犊”喻弃官务农。《陈书·世祖纪》:“自顷寇戎,游手者众,民失分地之业,士有佩犊之讥。” 宋 曾巩 《阅武堂》诗:“柳间自诧投壶乐,桑下方安佩犊行。”词语解释:佩玦 拼音:pèi jué
有缺口的环形佩玉。《庄子·田子方》:“缓佩玦者,事至而断。” 成玄英 疏:“缓者,五色絛绳,穿玉玦以饰佩也。”参见“ 佩环 ”。
(1).玉佩的一种。环形而有缺口。 宋 陈师道 《次韵麟等诗及破余酒戒》:“丈夫意气合,珮玦不循鉤。”
(2).泛指佩玉。 元 周巽 《野有梅而托兴焉》诗:“吁嗟美人兮,赠我以琼英。酬以珮玦,聊结中情。”
词语解释:佩环 拼音:pèi huán
(1).指玉质佩饰物。 唐 柳宗元 《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后多指妇女所佩的饰物。 宋 柳永 《柳腰轻》词:“顾香砌、丝管初调,倚轻风、佩环微颤。” 清 龚自珍 《梦玉人引》词:“奏记帘前,佩环听处依稀。”
(2).借指女子。 宋 姜夔 《疏影》词:“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1).玉珮。《子华子·晏子问党》:“出则有鸞和,动则有珮环。” 唐 常建 《古意》诗之三:“寤寐见神女,金沙鸣珮环。” 元 周文质 《寨儿令》曲:“叮,疑是珮环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花公主》:“移时,珮环声近,兰麝香浓,则公主至矣。”
(2).指女子。 宋 赵彦端 《南乡子·同韩子东饮汪德召新楼》词:“风露晚珊珊, 洛 下 湘 中接珮环。急把一杯相劳苦,云端;只恐冰肌亦自寒。” 清 赵翼 《题琼花观图长卷》诗:“月下珮环招不得,卷中人可 崔徽 识。”
(3).形容诗文韵调铿锵。 唐 白居易 《将发洛中枉令狐相公手札兼辱二篇宠行以长句答之》:“八行落泊飞云雨,五字鎗鏦动珮环。” 宋 苏轼 《鲜于君以诗文见寄作诗为谢》:“高论逼河汉,清诗鸣珮环。”
(4).比喻月亮。 清 曹寅 《中秋西堂待月》诗:“空香浥路飘丝雨,重縠流云裹珮环。”词语解释:佩剑 拼音:pèi jiàn
腰间佩带的剑。 唐 杜甫 《人日》诗之二:“佩剑衝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 元 杨载 《次韵袁伯长》:“佩剑黄金环,咀丹白玉盘。”词语解释:佩韦 拼音:pèi wéi
韦皮性柔韧,性急者佩之以自警戒。《韩非子·观行》:“ 西门豹 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 董安于 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唐 卢纶 《送丹阳赵少府》诗:“佩韦宗懒慢,偷橘爱芳香。” 明 何景明 《进舟赋》:“孰佩弦以自刚兮,焉佩韦以自柔。”参见“ 韦弦 ”。
词语解释:韦弦 拼音:wéi xián
亦作“ 韦絃 ”。 《韩非子·观行》:“ 西门豹 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 董安于 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故以有餘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主。”后因以“韦弦”比喻外界的启迪和教益。用以警戒、规劝。《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夷雅之体,无待韦弦。” 李善 注:“韦,皮绳,喻缓也;弦,弓弦,喻急也……言 王公 平雅之性,无待此韦弦以成也。” 唐 杨炯 《后周宇文彪神道碑》:“公为中正,佩以韦絃。” 明 唐顺之 《与白伯伦主事》:“是带也,非特表屡世往还之情,亦以著古人韦弦之义。”词语解释:佩紫 拼音:pèi zǐ
佩挂紫色印绶。 汉 代相国、丞相皆金印紫绶。因以“佩紫”借指荣任高官。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晋书·夏侯湛传》:“被朱佩紫,耀金带白。”参见“ 佩紫怀黄 ”。
词语解释:佩紫怀黄 拼音:pèi zǐ huái huáng
腰间佩挂紫色印绶,怀里揣着黄金官印。 汉 代丞相、太尉等皆金印紫绶。因以“佩紫怀黄”指身居高官。语出《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吾持粱刺齿肥,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綬於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对扬我高祖之休命”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列侯诸将,幸攀龙驥,得窃微劳,佩紫怀黄,盖以百数。” 南朝 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今功臣名将,鴈行有序。佩紫怀黄,讚帷幄之谋;乘軺建节,奉疆埸之任。”词语解释:佩鱼 拼音:pèi yú
(1). 唐朝 五品以上官员所佩带的鱼袋。其制: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始于 唐高宗 永徽 二年。 宋 并赐近臣,以别贵贱。《新唐书·车服志》:“ 中宗 初,罢龟袋,復给以鱼,郡王、嗣王亦佩金鱼袋。 景龙 中,令特进佩鱼,散官佩鱼自此始也。” 宋 曾慥 《高斋漫录》:“给舍为旧一等,并服赬带排方佩鱼。”
(2).佩带鱼袋。《新唐书·车服志》:“ 开元 初……五品以上检校、试、判官皆佩鱼。” 宋 宋祁 《宋景文笔记·释俗》:“近世授观察使者不带金鱼袋。初,名臣 钱若水 拜观察使,佩鱼自若。” 明 陈继儒 《枕谭》:“佩鱼始於 唐 永徽 二年,以鲤为 李 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佑三年》:“中书堂后官自今毋得佩鱼,若士人选授至提点五房者,许之。”词语解释:佩衿 拼音:pèi jīn
《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毛 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佩,佩玉也,士佩瓀珉而青组綬。”后因称士子为“佩衿”。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置我佩衿於城闕,虽区处之未遑;藉卿弹压於京师,实观瞻之攸係。”词语解释:佩觿 拼音:pèi xī
见“ 佩觿 ”。词语解释:佩铜 拼音:pèi tóng
佩带铜质官印。 唐 制诸司皆用铜印,故以“佩铜”借指官员。 唐 黄滔 《贻宋评事》诗:“ 河阳 城里谢城中,入曳长裾出佩铜。”词语解释:佩珠 拼音:pèi zhū
(1).用为佩饰的珍珠。 唐 李贺 《感讽》诗之五:“腰衱珮珠断,灰蝶生阴松。”
(2).比喻声音婉转圆润。 清 黄鷟来 《夜集棣园听高月文校书弹琵琶》诗:“柳边嚦嚦春鶯语, 汉水 清波拂珮珠。”词语解释:佩囊 拼音:pèi náng
随身系带的用以放零星物品的小口袋。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成都恶事》:“莫晓其为何物,姑收置之佩囊中。”《清史稿·高宗本纪》:“二月甲午朔,获 林爽文 ,赏 福康安 、 海兰察 御用佩囊,议叙将弁有差。”参见“ 佩袋 ”。
词语解释:佩袋 拼音:pèi dài
以红纱制成的一种小袋子,专用以套在佩玉上。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笏囊珮袋》:“古今制度,有一时创获,其后循用不可变者。如前代之笏囊,与本朝之佩袋是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笏囊珮袋》:“其佩忽与上佩相纠结,赖中官始得解。 敏行 惶怖伏罪,上特宥之。命自今普用佩袋,以红纱囊之。虽中外称便,而广除中清越之音减矣。”
装玉佩的纱袋。 清 褚人穫 《坚瓠九集·珮袋》:“ 嘉靖 中,世庙升殿,尚寳司卿 谢敏行 捧寳。玉珮飘颻,与上珮勾连不脱……因詔中外官俱製珮袋,以防勾结。”词语解释:佩带 拼音:pèi dài
(1).佩挂;系带。 冰心 《瞻仰毛主席纪念堂》:“他的胸前佩带着上面有‘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如:佩带袖章;佩带手枪。
(2).感铭。《北齐书·李元忠传》:“久相嘉尚,嗟咏无极。恒思标赏,有意无由。忽辱蒲桃,良深佩带。”参见“ 佩戴 ”。
词语解释:佩戴 拼音:pèi dài
(1).插戴;佩挂。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纯皇后之贤德》:“正位中宫,十有三载,珠翠等饰,未尝佩戴。” 冰心 《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周总理》:“千万条黑纱,千万朵白花,在人们的臂上胸前佩戴起来了。”
(2).铭记;铭感。 宋 范仲淹 《与晏尚书书》:“蒙赐诲言,敢不佩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城》:“无何,女许字于鹺贾之子 王化成 ,生始絶望;然梦魂中犹佩戴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 王 欣然来……且言:‘非同巷之谊,即赐百金赏,不肯效牛马。’御史益佩戴之。”词语解释:佩琚 拼音:pèi jū
玉佩。词语解释:佩马 拼音:pèi mǎ
饰有玉珂之马。 唐 李贺 《沙路曲》:“柳脸半眠丞相树,珮马钉铃踏沙路。” 王琦 汇解引 吴正子 注:“珮马,马之羈络上有鸞铃玉珂之饰者。” 宋 毛滂 《玉楼春》词:“沙堤珮马催公驾,月白风清天不夜。”词语解释:佩弦 拼音:pèi xián
佩带弓弦。弓弦常紧绷,故性缓者佩以自警。《韩非子·观行》:“ 董安于 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唐 白居易 《何士乂可河南县令制》:“然能佩弦以自尊,带星以自勤。”词语解释:佩珂 拼音:pèi kē
用黄黑色玉石制成的佩饰。 宋 苏辙 《次韵王巩上元见寄》之一:“少年微服天街阔,何处相逢解佩珂。” 宋 叶适 《题贾俨不忘室》诗:“子质復粹美,藻火兼佩珂。”
(1).珮,佩玉;珂,马勒上的饰物。多指显贵之人。 唐 殷尧藩 《金陵怀古》诗:“黄道天清拥珮珂,东南王气 秣陵 多。” 元 朱晞颜 《赠娄贤佐》诗:“诸郎冷落传緗素,故老依稀説珮珂。”
(2).指珮玉相击之声。珂,次等玉。 明 邓雅 《挽李次晦》诗:“曾向天门听珮珂,復归林麓卧烟萝。”词语解释:佩缨 拼音:pèi yīng
(1).古代青年男女用以系香囊的彩色佩带。 唐 李贺 《天上谣》:“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珮缨。” 王琦 汇解:“《礼记》:‘男女未冠笄者,总角衿缨,皆佩容臭。’ 郑玄 注:‘容臭,香物也,以缨佩之。’”
(2).佩饰与冠缨。借指百官。 清 刘献廷 《代九日玉泉应制》诗:“輦道过林麓,山溪拥珮缨。六龙飞閬苑,八骏遶层城。”词语解释:佩珰 拼音:pèi dāng
耳环。亦泛指玉佩。 唐 李贺 《李夫人歌》:“红壁阑珊悬珮璫,歌臺小妓遥相望。”一本作“佩璫”。 王琦 汇解:“珮璫,所佩之玉璫也。” 前蜀 魏承班 《菩萨蛮》词:“宴罢入兰房,邀人解珮璫。” 元 周巽 《梅花》诗之十:“花底羣仙摇珮璫,神凝太素美清扬。” 明 何景明 《白菊赋》:“驂连蜷兮鸞鹤,服陆离兮珮璫。”词语解释:佩韘 拼音:pèi shè
(1).佩戴牙玦或玉玦。韘,射箭时戴在右手拇指上用以钩弦的工具。以象骨、玉石制成。又叫“玦”,俗名“扳指”。为古代成人所佩之物。“佩韘”表示已成年。《诗·卫风·芄兰》:“芄兰之叶,童子佩韘。” 毛 传:“韘,玦也。能射御则佩韘。”
(2).佩戴的牙玦或玉玦。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亲定陵寝》:“﹝ 章皇 ﹞因自取佩韘掷之,諭侍臣曰:‘韘落处定为佳穴,即可因以起工。’”词语解释:佩璲 拼音:pèi suì
一种供佩带用的瑞玉。《诗·小雅·大东》:“鞙鞙佩璲,不以其长。” 郑玄 笺:“佩璲者,以瑞玉为佩。”一说即绶带。参阅 清 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卷二一。词语解释:佩帏 拼音:pèi wéi
佩带的香囊。《楚辞·离骚》:“椒专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幃。” 王逸 注:“幃,盛香之囊,比喻亲近。”词语解释:佩饰 拼音:pèi shì
玉佩。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於是摇珮饰,鸣玉鸞,整衣服,歛容颜。”词语解释:佩龟 拼音:pèi guī
佩带龟袋。 唐 初五品以上官员佩鱼袋。 武后 时,改内外官所佩鱼袋为龟袋。《旧唐书·崔义玄传》:“伏以五品已上所以佩龟者,比为别敕徵召,恐有诈妄,内出龟合,然后应命。” 明 陈继儒 《枕谭》:“ 武后 天授 元年改佩龟,以玄武为龟也。”参见“ 佩鱼 ”。
词语解释:佩鱼 拼音:pèi yú
(1). 唐朝 五品以上官员所佩带的鱼袋。其制: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始于 唐高宗 永徽 二年。 宋 并赐近臣,以别贵贱。《新唐书·车服志》:“ 中宗 初,罢龟袋,復给以鱼,郡王、嗣王亦佩金鱼袋。 景龙 中,令特进佩鱼,散官佩鱼自此始也。” 宋 曾慥 《高斋漫录》:“给舍为旧一等,并服赬带排方佩鱼。”
(2).佩带鱼袋。《新唐书·车服志》:“ 开元 初……五品以上检校、试、判官皆佩鱼。” 宋 宋祁 《宋景文笔记·释俗》:“近世授观察使者不带金鱼袋。初,名臣 钱若水 拜观察使,佩鱼自若。” 明 陈继儒 《枕谭》:“佩鱼始於 唐 永徽 二年,以鲤为 李 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佑三年》:“中书堂后官自今毋得佩鱼,若士人选授至提点五房者,许之。”词语解释:佩香 拼音:pèi xiāng
(1).供佩用的香块。用金玉镶孔制成。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五:“﹝龙涎香﹞其模製甚大而质古……金玉穴,而以青丝贯之,佩於颈,时於衣领閒摩挲以相示,坐此遂作佩香焉。”
(2). 宋 宣和 年间宫中对香的一种称谓。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六:“ 宣和 五六年间……漆冠子,作二桃样,谓之‘竝桃’。天下效之。香谓之‘佩香’。”词语解释:佩青 拼音:pèi qīng
(1).腰边挂着青色的印绶。 汉 代御史大夫银印青绶。因以“佩青”借指身为贵官。 三国 吴 张悛 《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 孙氏 ﹞怀金侯服,佩青千里。”
(2).泛指任官。 清 唐孙华 《忆颐儿时就婚外家》诗:“子衿虽佩青,顽璞尚未剖。”词语解释:佩离 拼音:pèi lí
系结女子上衣的带子。《汉书·外戚传·班倢妤》:“每寤寐而絫息兮,申佩离以自思。” 颜师古 注:“离,袿衣之带也。女子适人,父亲结其离而戒之。”词语解释:佩玖 拼音:pèi jiǔ
作佩饰用的浅黑色美石。《诗·王风·丘中有麻》:“彼留之子,遗我佩玖。” 毛 传:“玖,石次玉者。” 汉 王逸 《九思·逢尤》:“握佩玖兮中路躇,羡咎繇兮建典謨。”词语解释:佩纷
佩饰丝带词语解释:佩绶 拼音:pèi shòu
一种彩色丝带,用来标志身分、等级,或佩系官印、勋章。 郭沫若 《天地玄黄·叶挺将军的诗》:“ 希夷夫人 用红丝线来订上了佩绶,还用红墨水来加上了边沿。”词语解释:佩章 拼音:pèi zhāng
(1).指古代官员佩带的印章。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器用》:“今人地中得古印章,多是军中官。古之佩章,罢免迁死皆上印綬,得以印綬葬者极稀。土中所得,多是没於行阵者。”
(2).佩带在胸前的奖章、勋章。如:市长亲自颁给她佩章。词语解释:佩璜 拼音:pèi huáng
玉佩。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鵷毳翔衣带,鹅肪截珮璜。”一本作“佩璜”。词语解释:佩瑱 拼音:pèi tiàn
犹玉佩。 清 龚自珍 《祭程大理同文于城西古寺而哭之》诗:“闺中名德絶天下,鸣琴説诗鏘珮瑱。”词语解释:佩纕 拼音:pèi xiāng
(1).指佩带的饰物。纕,佩用的丝带。《楚辞·离骚》:“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 明 刘基 《弔泰不华元帅赋》:“松柏摧折荆棘长兮,轩于菉葹充佩纕兮。”
(2).佩带饰物。形容品格高洁。 马王堆 汉 墓帛书《〈易经〉赞》:“王臣蹇蹇, 正则 佩纕, 兰陵 非相,语述括囊。”词语解释:佩羹 拼音:pèi gēng
方言。鱼鳔。 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卷二:“ 丁正臣 賫玉腴来馆中, 沉景休 云: 福州 人谓之珮羹,鱼脬也。”词语解释:佩衽 拼音:pèi rèn
佩玉和衣襟。《楚辞·九章·悲回风》:“抚佩衽以案志兮,超惘惘而遂行。”
佩玉和衣襟。《楚辞·九章·悲回风》:“抚珮衽以案志兮,超惘惘而遂行。”珮,一本作“ 佩 ”。词语解释:佩笔 拼音:pèi bǐ
(1).古代一种佩挂在腰带上的毛笔。《旧唐书·李彦芳传》:“其佩笔尚堪书,金装木匣,製作精巧。”《新唐书·李彦芳传》:“其旧物有佩笔,以木为管弢,刻金其上,别为环以限其间,笔尚可用也。”
(2).佩带毛笔。犹言怀笔。 清 曹寅 《雨夕偶怀桐皋僧》诗:“晚衙鼓鼕鼕,簿牒清扰扰。佩笔二十年,画字苦不了。”词语解释:佩紫怀黄 拼音:pèi zǐ huái huáng
腰间佩挂紫色印绶,怀里揣着黄金官印。 汉 代丞相、太尉等皆金印紫绶。因以“佩紫怀黄”指身居高官。语出《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吾持粱刺齿肥,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綬於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对扬我高祖之休命”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列侯诸将,幸攀龙驥,得窃微劳,佩紫怀黄,盖以百数。” 南朝 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今功臣名将,鴈行有序。佩紫怀黄,讚帷幄之谋;乘軺建节,奉疆埸之任。”词语解释:佩刻 拼音:pèi kè
铭刻,铭记。 宋 苏轼 《与滕达道》之二三:“某再启:别諭具感知爱之深,一一佩刻。”词语解释:佩要 拼音:pèi yào
带在腰部的佩饰。 明 顾大典 《青衫记·坐湿青衫》:“邂逅相逢如天造,怎忍似弃言的,解珮要。”一本作“佩要”。词语解释:佩袋 拼音:pèi dài
以红纱制成的一种小袋子,专用以套在佩玉上。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笏囊珮袋》:“古今制度,有一时创获,其后循用不可变者。如前代之笏囊,与本朝之佩袋是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笏囊珮袋》:“其佩忽与上佩相纠结,赖中官始得解。 敏行 惶怖伏罪,上特宥之。命自今普用佩袋,以红纱囊之。虽中外称便,而广除中清越之音减矣。”
装玉佩的纱袋。 清 褚人穫 《坚瓠九集·珮袋》:“ 嘉靖 中,世庙升殿,尚寳司卿 谢敏行 捧寳。玉珮飘颻,与上珮勾连不脱……因詔中外官俱製珮袋,以防勾结。”词语解释:佩珍 拼音:pèi zhēn
星名。《魏书·术艺传·张渊》:“﹝ 渊 ﹞著《观象赋》曰……扶匡照曜,丽珠珮珍。”原注:“扶匡七星在天津东,丽珠五星在须女北。丽桂、衣珠、珮珍,后夫人之盛饰。其星主皇后之服也。”词语解释:佩慰 拼音:pèi wèi
(1).钦佩和欣慰。 邹韬奋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检讨一年来的工作》:“这种大公无私的诚恳坦白的态度,使我感到最大的佩慰,使我对于本店事业的前途感到最大的乐观。”
(2).钦佩和慰问。《新华日报》1942.10.3:“我们在此仅站在 中国 人民的地位,对这位远来的历年主张援 华 的盟国贵宾,披沥我们热烈的欢迎之意,真挚的佩慰之情。”词语解释:佩巾 拼音:pèi jīn
古代女子外出时系于腰左的拭巾。《诗·召南·野有死麕》“无感我帨兮” 毛 传:“感,动也。帨,佩巾也。”《仪礼·士昏礼》“母施衿结帨” 汉 郑玄 注:“帨,佩巾。” 宋 朱熹 《客来诗》之二:“论诗剧饮无他专,未管残红落佩巾。”词语解释:佩戴 拼音:pèi dài
(1).插戴;佩挂。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纯皇后之贤德》:“正位中宫,十有三载,珠翠等饰,未尝佩戴。” 冰心 《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周总理》:“千万条黑纱,千万朵白花,在人们的臂上胸前佩戴起来了。”
(2).铭记;铭感。 宋 范仲淹 《与晏尚书书》:“蒙赐诲言,敢不佩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城》:“无何,女许字于鹺贾之子 王化成 ,生始絶望;然梦魂中犹佩戴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 王 欣然来……且言:‘非同巷之谊,即赐百金赏,不肯效牛马。’御史益佩戴之。”词语解释:佩铭 拼音:pèi míng
铭记。词语解释:佩黻 拼音:pèi fú
本为古代带有珮饰的官服,后借指同僚。 孙洪伊 《请北洋诸将讨贼救亡电》:“我北方将士与 徐段 有袍泽之谊,珮黻之亲,故彼虽负有滔天之罪恶,而不忍与絶。”词语解释:佩仰 拼音:pèi yǎng
钦佩和敬仰。 秦牧 《爱友·诤友》:“从精神上去领会,可见这位老人对于前代杰出画师的衷心佩仰。”词语解释:佩伏 拼音:pèi fú
见“ 佩服 ”。
词语解释:佩服 拼音:pèi fú
(1).佩带;佩挂。 汉 王充 《论衡·自纪》:“有寳玉於是,俗人投之, 卞和 佩服,孰是孰非,可信者谁。” 唐 白居易 《唐银青光禄大夫安定皇甫公墓志铭》:“﹝公﹞自武骑尉累勋至上柱国,自布衣而佩服金紫,自旋食而庙嚮祖考。” 宋 司马光 《和钱君倚日本刀歌》:“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攘祅凶。”
(2).铭记;牢记。 南朝 梁 刘孝威 《谢晋安王赐婚钱启》:“曲降隆慈,俯垂珍锡……佩服宠灵,殞越非报。” 宋 朱熹 《答吕伯恭书》:“人各有偏,非见彻克尽所不能免。此诚至论,佩服不敢忘也。”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上·廿一经》:“庶学者诵习佩服既久,於训詁名物制度之昭显,民情物理之隐微,无不瞭若指掌。”
(3).犹言遵循。 唐 白居易 《祭李侍郎文》:“代重名义,公能佩服。德润行羶,温温郁郁。” 宋 朱熹 《朱子语类》卷一一四:“久侍师席,今将告违。气质偏蔽,不能自知。尚望赐以一言,使终身知所佩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宰相对联》:“庭训尚存,老去敢忘佩服;国恩未报,归来犹抱慙惶。”
(4).亦作“ 佩伏 ”。钦佩;信服。 唐 杜甫 《湘江宴饯斐二端公赴道州》诗:“鄙人奉末眷,佩服自早年。”《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前日承见赐《诗説》,极其佩服。” 苏曼殊 《与高天梅书》:“大著精妙无伦,佩伏佩伏。” 曹禺 《雷雨》第一幕:“ 四凤 是个好女孩子,她背地总是很佩服您,敬重您的。”
(1).有佩饰的衣服。 清 黄鷟来 《题抱阳山人归隐图》诗:“矫矫高世士,珮服何巍然;壮志吞沧溟,举手迴璣璇。”
(2).犹佩服,服膺不忘。 清 叶廷琯 《吹网录·三河县辽碑》:“公讳 瑶 ,下车之后,便尽创规、革故、干事之谋,可谓珮服忠义,砥礪廉平。”词语解释:佩觿 拼音:pèi xī
亦作“ 佩觹 ”。亦作“ 佩觽 ”。
(1).佩戴牙锥。觿,象骨制成的解绳结的角锥。亦用为饰物。佩觿,表示已成年,具有才干。《诗·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 毛 传:“觿所以解结,成人之佩也。” 汉 刘向 《说苑·脩文》:“能治烦决乱者佩觿,能射御者佩韘。” 唐 元稹 《王悦昭武校尉行左千牛备身》:“佩觹有趋蹌之美,释褐参待从之荣。”
(2).佩带的牙锥。词语解释:佩德勿谖
受到的恩情,永远不会忘记词语解释:佩觿 拼音:pèi wéi
见“ 佩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