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二震去声 [音吝。薄石也。《论语》磨而不磷。][详注1][追逐][详注2][同俊。][详注3][合絲爲繩。][zhèn]迿[邻去声。视不明貌。][详注4]


注1:亲 七刃切。《左傳·桓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親。《註》以親疏爲分別。
注2:引 《广韵》《正韵》羊晋切《集韵》《韵会》羊进切,蚓去声。《集韵》牵牛綍也。《礼·檀弓》吊於葬者,必执引。《疏》引,柩车索也。
注3:瑱 《广韵》《集韵》《韵会》陟刃切《正韵》之刃切,音镇。充耳玉也。《释名》瑱,镇也。悬珠当耳旁,不使妄听,自镇重也。 又玉名。《周礼·秋官·小行人》王用瑱圭。《释文》瑱,宜作镇音。《楚辞·九歌》瑶席兮玉瑱。《注》瑱,音镇。 又人名。《正韵》唐将来瑱。
注4:谆 肫去声。告之丁宁也。《左传·襄三十一年》赵孟年未盈五十,而谆谆焉如八九十者。
末字词组
英俊少俊后俊四俊明俊风俊不长俊才俊
豪俊忍俊中俊识俊僚俊乂俊魁俊挺俊
贤俊髦俊逞俊寒俊来俊颖俊遒俊旄俊
才俊神俊沈俊秾俊名俊超俊桀俊强俊
奇俊清俊材俊疏俊翘俊通俊辩俊江夏八俊
得俊雄俊二俊标俊冷俊逸俊闳俊朗俊
三俊时俊猎俊狂俊良俊倩俊儒俊秀俊
吁俊八俊长俊拔俊厨俊五俊隆俊警俊
众俊诗俊杰俊聪俊贵俊不俊俏俊孤俊
耆俊轻俊遗俊爽俊陈留八俊高俊慧俊硕俊

词语解释:英俊  拼音:yīng jùn
(1).才智卓越;俊逸超群。 唐 杜甫 《陈拾遗故宅》诗:“同游英俊人,多秉辅佐权。” 唐 杜甫 《最能行》:“若道土无英俊才,何得山有 屈原 宅?” 太平天囯 石达开 《白龙洞题壁诗》序:“旋见粉墙 刘云青 句,寓意高超,出词英俊。”
(2).才智出众的人。 汉 贾谊 《新书·道术》:“英俊在位则主尊,羽翼胜任则民显。” 唐 杜甫 《送重表侄王砅使南海》诗:“上云天下乱,宜与英俊厚。”《三国演义》第四三回:“来日聚文武於帐下,先教见我 江 东英俊。”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但愿有英俊出于 中国 之心,终于未死,所以此次又应青年之请,除自由同盟外,又加入左翼作家连盟。”
(3).容貌俊秀而精神。《世说新语·雅量》“ 王夷甫 尝属族人事……族人大怒,举樏掷其面, 夷甫 都无言”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王夷甫 自谓风神英俊,不至与人校。” 宋 柳永 《洞仙歌》词:“奈傅粉英俊,梦兰品雅。”《老残游记》第十回:“却看那 扈姑 ,丰颊长眉,眼如银杏……於艳丽之中,有股英俊之气。”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二:“ 古部长 带了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走了过来,瘦瘦的,高高的,容貌英俊、果敢。”
词语解释:豪俊  拼音:háo jùn
亦作“ 豪儁 ”。亦作“ 豪雋 ”。
(1).指才智杰出的人。 汉 贾谊 《过秦论上》:“隳名城,杀豪俊。”《汉书·董仲舒传》:“故广延四方之豪儁,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絜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 唐 杜甫 《洗兵马》诗:“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明史·刘基宋濂等传赞》:“ 太祖 既下 集庆 ,所至收揽豪雋,徵聘名贤,一时韜光韞德之士幡然就道。” 朱德 《上黔灵山》诗:“青年子弟多豪俊,鼓足干劲建家乡。”
(2).气魄大,行为特出。《新五代史·东汉世家·刘旻》:“ 兀欲 性豪儁, 汉 使者至,輒以酒肉困之。”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上:“ 晏元献公 以文章名誉,少年居富贵,性豪俊,所至延宾客,一时名士多出其门。” 明 唐顺之 《葛母传》:“ 容菴翁 豪雋有气概,游於商贾中,能自见其奇。” 清 吴敏树 《吴云台哀辞》:“独其意气豪俊,可悲也。”
(3).谓诗文豪放雄劲。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中宵出饮三百杯,明朝归揖二千石’、‘揄扬九重万乘主,謔浪赤墀金锁贤’……集中此等语至多,世俱以其词豪俊动人,故不深考耳。” 宋 文天祥 《〈集杜诗·萧从事涛夫〉序》:“其兄 敬夫 ,诗尤豪俊。”
(4).指笔力雄健浑厚。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 子美 笔力豪雋,以超迈横絶为奇; 圣俞 覃思精微,以深远閒淡为意。”
(5).犹言豪华美丽。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三折:“到如今白马红缨彩色新,一弄儿多豪俊。”
词语解释:贤俊  拼音:xián jùn
亦作“ 贤雋 ”。亦作“ 贤儁 ”。亦作“ 贤嶲 ”。
(1).才德出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隋书·高祖纪下》:“开进仕之路,佇贤雋之人。”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一:“昔时贤俊人,未遇犹视今。” 明 归有光 《顾夫人杨氏七十寿序》:“其子之贤俊者,予往往于南宫识之。” 清 陈用光 《上翁学士书》:“古之士,其知慕乎道者,未尝不欲见贤儁之君子,而祓濯其心,以获尊闻行知之益。”
(2).才德出众的人。《汉书·元帝纪》:“延登贤俊,招显侧陋。”《晋书·忠义传·王豹》:“简良才,命贤儁,以为天子百官。” 唐 元稹 《桐花》诗:“君若傲贤雋,鹿鸣有食芹。”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公荐》:“草泽卑位之间,恐遗贤俊,宜令兵部即作牒目,徵召奏闻。” 宋 欧阳修 《送徐生之渑池》诗:“脚靴手板实卑贱,贤雋未可吏书绳。” 清 钱良择 《寄内》诗:“无方贤俊皆簪笔,有道乾坤渐止戈。” 清 姚莹 《朝议大夫刑部郎中加四品衔从祖惜抱先生行状》:“四方贤嶲,自达官以至学人士,遇先生所在必求见焉。”
词语解释:才俊  拼音:cái jùn
见“ 才俊 ”。
词语解释:奇俊  拼音:qí jùn
亦作“ 奇儁 ”。亦作“ 奇雋 ”。
(1).杰出的人物。《北史·儒林传序》:“於是超擢奇儁,厚赏诸儒。”
(2).才智特出。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其子甚奇俊,有父风。惟此一事,差慰吾辈意。” 清 吴伟业 《病中别孚令弟》诗之十:“穉子称奇俊,迎门笑语忙。”
(3).谓文词新奇俊美。 明 杨慎 《鹬蚌相持》:“古人之文,奇儁如此。”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樊绍述》:“ 樊绍述 《絳守居园池记》如涎玉沫珠……奇雋可讽。” 郑文焯 《鹤道人论词书》:“今观 美成 、 白石 诸家,嘉藻纷縟,靡不取材於 飞卿 、 玉溪 ;而於‘ 长爪郎 ’奇雋语,尤多裁制。”
词语解释:得俊  拼音:de jùn
(1).俘获敌方的猛将勇士。谓得胜。《左传·庄公十一年》:“大崩曰败绩,得儁曰克。” 孔颖达 疏:“战胜其师,获得其军内之雄儁者,故云得儁曰克。” 唐 刘知几 《史通·申左》:“ 鲁侯 御 宋 ,得雋 乘丘 。”一本作“ 得儁 ”。
(2).谓及第。 唐 元稹 《和王侍郎酬广宣上人观放牓后相贺》诗:“竞走墙前希得儁,高县日下表无私。” 宋 欧阳修 《送徐生之渑池》诗:“名高场屋已得儁,世有龙门今復登。”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现任大官子弟登第》:“ 南京 兵部尚书 李遂 子 材 ,亦以是科得雋。” 清 刘銮 《五石瓠·建德相公》:“诸生高才,万一得雋,岂不似私?”
(3).谓喜获大鱼。 唐 韩愈 《叉鱼》诗:“竞多心转细,得雋语时嚣。” 宋 苏轼 《江西》诗:“何人得儁窥鱼矼,举叉絶叫尺鲤双。”
(4).谓含意隽永。 唐 白居易 《与刘苏州书》:“然得儁之句,警策之篇,多因彼唱此和中得之,他人未尝能发也。”一本作“ 得雋 ”。
词语解释:三俊  拼音:sān jùn
古指具备刚、柔、正直三德的人。《书·立政》:“严惟丕式,克用三宅三俊。” 孔颖达 疏:“三俊即是《洪范》所言刚克、柔克、正直三德之俊也。”一说谓有常伯、常任、准人之才者。见 蔡沉 集传。三个并称的俊杰。(1)指 汉 之 张良 、 萧何 、 韩信 。《晋书·郑冲传》:“ 泰始 六年,詔曰:‘昔 汉祖 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2)指 汉 之 郦食其 、 田横 、 韩信 。《汉书·蒯通伍被等传赞》:“ 蒯通 一説而丧三儁,其得不亨者,幸也。”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亨 酈食其 ,败 田横 ,骄 韩信 也。”(3)指 晋 之 顾荣 、 陆机 、 陆云 。《晋书·顾荣传》:“ 吴 平,﹝ 顾荣 ﹞与 陆机 兄弟同入 洛 ,时人号为‘三俊’。”(4)指 唐 之 李绅 、 李德裕 、 元稹 。《旧唐书·李绅传》:“岁餘, 穆宗 召为翰林学士,与 李德裕 、 元稹 同在禁署,时称‘三俊’,情意相善。”(5)指 宋 之 陈希亮 、 陈庸 、 陈谕 。《宋史·陈希亮传》:“﹝ 希亮 ﹞业成,乃召兄子 庸 、 諭 使学,遂俱中 天圣 八年进士第,里人表其閭曰:‘三儁’。”(6)指 元 之 曹元用 、 元明善 、 张养浩 。《元史·曹元用传》:“﹝ 元用 ﹞转中书省右司掾,与 清河 元明善 、 济南 张养浩 ,同时号为‘三俊’。”(7)指 明 之 顾璘 、 陈沂 、 王韦 。《明史·文苑传二·顾璘》:“初, 璘 与同里 陈沂 、 王韦 ,号‘金陵三俊’。”
词语解释:吁俊  拼音:yù jùn
求贤。《书·立政》:“迪惟 有夏 ,乃有室大竞,吁俊尊上帝。” 孔颖达 疏:“招呼贤俊之人,与共立於朝,尊事上天。” 蔡沉 集传:“当王室大强之时,而求贤以为事天之实也。”
词语解释:众俊  拼音:zhòng jùn
群英;众多才智过人之士。 晋 陆云 《与陆典书》:“聆音察微,智越众俊。” 唐 韩愈 《示爽》诗:“科名揜众俊,州考居吏前。”
词语解释:耆俊  拼音:qí jùn
年老而才能优异者。 明 方孝孺 《癸酉岁述事》诗:“放怀礼法地,取乐文翰场,耆俊满大廷,济济会冠裳。”《明史·儒林传二·吴悌》:“时 吴岳 、 胡松 、 毛愷 并以耆俊为卿贰,与 悌 称‘南都四君子’。” 章炳麟 《革命道德说》:“及乎板荡之后而念老成,播迁之餘而思耆俊,庸有及乎!”
词语解释:少俊  拼音:shǎo jùn
亦作“ 少雋 ”。 少年英俊。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缘初获美名,实皆少雋;既遇春节,难阻良游。”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 郭知运 ﹞ 临安 人,登科,以少俊选为孙壻。” 明 归有光 《上万侍郎书》:“今之时,独贵少俊耳。”
词语解释:忍俊  拼音:rěn jùn
含笑,忍笑。《随园诗话补遗》卷五引 清 燕以筠 《袖手》诗:“欲折梅花还忍俊,空从树下一婆娑。”
词语解释:髦俊  拼音:máo jùn
亦作“ 髦雋 ”。亦作“ 髦儁 ”。 才智杰出之士。《汉书·叙传下》:“ 世宗 曄曄,思弘祖业,畴咨熙载,髦俊并作。”《三国志·蜀志·许靖传》“ 靖 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自天子在东宫,及即位之后,每会羣贤,论天下髦雋之见在者,岂独人尽易为英,士鲜易取最。”《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方今朝士山积,髦俊成羣,犹鳞介之潜乎巨海,毛羽之集乎 邓林 。”《北齐书·文苑传序》:“ 有齐 自霸图云启,广延髦儁,开四门以纳之,举八紘以掩之。” 宋 司马光 《祭观文丁尚书文》:“羽仪髦儁,黼黻训辞,登赞机衡,进参臺鼎。” 黄远庸 《新旧思想之冲突》:“庚子之后,一復戊戌所变,其时新学髦俊,云集内外,势焰极张。”
词语解释:神俊  拼音:shén jùn
(1).形容鹰、马等雄健英武。 唐 杜甫 《画鹘行》:“写此神俊姿,充君眼中物。” 宋 范镇 《东斋纪事》卷四:“其家多养鹰鶻,观其神俊以模写之,故得其妙。” 清 黄景仁 《题马氏斋头秋鹰图》诗:“知君气类极神俊,嗟彼雉兔何聊生。”
(2).亦作“ 神儁 ”。形容人才智卓越超群。《晋书·艺术传·鸠罗摩什》:“ 西域 诸国咸伏 罗什 神儁,每至讲説,诸王皆长跪坐侧,令 罗什 践而登焉。”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王右军 ﹞叹 林公 ‘器朗神儁’。” 南朝 梁 江淹 《伤爱子赋》序:“生而神俊,必为美器。”
(3).形容文章、书法笔力雄健。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四:“然 张颠 自言,见公主担夫争道而得笔法,观 公孙大娘 舞剑器而得神俊。”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文章宗旨》:“ 宋 文章家尤多, 老欧 之雅粹, 老苏 之苍劲, 长苏 之神俊,而古作甚不多见。”
词语解释:清俊  拼音:qīng jùn
见“ 清雋 ”。
词语解释:清隽  拼音:qīng jùn
亦作“ 清俊 ”。亦作“ 清隽 ”。
(1).清高超群。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蜀郡太守颍川刘胜》:“ 刘胜 位故大夫……清雋就义,隐居篤学,时所不综,而 密 达之。”
(2).清新隽永。《宋书·礼志一》:“儒者称 公羊高 亲受 子夏 ,立於 汉 朝,辞义清俊。” 明 杨慎 《词品·洪觉范梅辞》:“梅辞如此清俊,亦仅有者。” 清 阮元 《石渠随笔·明太祖仁宗宣宗三帝书卷》:“今晨览卿为余所改之诗,甚是丰采清雋,真有益于日新。” 陈衍 《〈知稼轩诗〉序》:“ 弢庵 意在学 韩 ,实似 荆公 ,於 韩 专学清隽一路。”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面通常放着两张籐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这个,但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
(3).清秀俊美。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四君年二十餘,修晳清俊,不似边陲之产。”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 许 本农家,父子皆木訥,生貌特清雋。” 杨朔 《海天苍苍》:“这个十分清俊的青年,两只明亮的大眼睛里藏着无限美丽的感情,美丽的思想,美丽的灵魂。”
见“ 清雋 ”。
词语解释:雄俊  拼音:xióng jùn
(1).英雄俊杰。《鹖冠子·学问》:“人情者,小大,愚知,贤不肖,雄俊豪英相万也。”《后汉书·齐武王縯传》:“﹝ 刘縯 ﹞自 王莽 篡 汉 ,常愤愤,怀復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
(2).谓才智杰出。《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燕 客 蔡泽 ,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 唐 崔宗之 《赠李十二白》诗:“思见雄俊士,共话今古情。” 清 梅曾亮 《赠余小坡之任雅州序》:“要皆雄俊之士,不妄与可於人者也。”
词语解释:时俊  拼音:shí jùn
当代或当时的贤俊。《魏书·王遵业传》:“ 遵业 兄弟,并交游时俊,乃为当时所美。”《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六年》:“﹝ 苏勗 ﹞於是大开馆舍,广延时俊。” 宋 田况 《儒林公议》卷上:“﹝ 太宗皇帝 ﹞连闢礼闈,收採时俊。”
词语解释:八俊  拼音:bā jùn
亦作“ 八儁 ”。
(1).称同一时代有才望的八人。(1)指 东汉 的 周举 、 杜乔 、 周栩 、 冯羡 、 栾巴 、 张纲 、 郭遵 、 刘班 八人。见《后汉书·周举传》。(2)指 东汉 的 李膺 、 荀翌 、 杜密 、 王畅 、 刘祐 、 魏朗 、 赵典 等八人。(3)指 东汉 的 张俭 、 檀彬 、 褚凤 、 张肃 、 薛兰 、 冯禧 、 魏玄 、 徐乾 八人。并见《后汉书·党锢传序》
(2).仕宦者的八种捷径。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制科》:“宦途之士,自进士而歷清贵,有八儁者:一曰进士出身,制策不入;二曰校书,正字不入;三曰畿尉不入;四曰监察御史,殿中丞不入;五曰拾遗,补闕不入;六曰员外郎,郎中不入;七曰中书舍人,给事中不入;八曰中书侍郎,中书令不入。言此八者尤为儁捷,直登宰相,不要歷餘官也。”
词语解释:诗俊  拼音:shī jùn
诗人中的俊杰。 宋 侯寘 《苏武慢·湖州赵守席上作》词:“红袖持觴,綵笺挥翰,适意酒豪诗俊。”
词语解释:轻俊  拼音:qīng jùn
亦作“ 轻雋 ”。
(1).轻清甘美。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笨麴并酒》:“﹝粱米酒﹞芬芳酷烈,轻雋遒爽,超然独异,非黍秫之儔也。”
(2).飘逸潇洒。 宋 司马光 《乞罢提举官札子》:“彼年少则歷事未多,资浅则众所不服,轻俊则举措率易。”《古今小说·张舜美灯宵得丽女》:“姓 张 ,双名 舜美 ,年方弱冠,是一个轻俊标致的秀士,风流未遇的才人。” 清 刘大櫆 《郑节母传》:“见里中有年少轻俊自喜者,輒谓 牧 曰:‘此其人尔虽旧相识,不得以为友也。’”
(3).指飘逸潇洒的文士。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六:“今中原豪杰,师尊 献吉 ,后俊开敏,服膺 何生 , 三吴 轻雋,后为 昌穀 左袒。”
(4).指诗文轻巧飘逸。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下·徐渊子词》:“﹝ 徐渊子 ﹞笔端轻俊,人品秀爽。”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曲·杂剧院本》:“至若《诌梅香》《倩女离魂》《墻头马上》等曲,非不轻俊,然不出房帷窠臼。” 清 王士禛 等《师友诗传录》:“其声情之儇利轻雋,与《竹枝》大同小异,与七絶微分,亦歌謡之一体也。” 清 恽敬 《〈大云山房文稿〉二集目录跋》:“至若 黄初 、 甘露 之间, 子桓 、 子建 气体高朗, 叔夜 、 嗣宗 情识精微,始以轻雋为适意,时俗为自然。”
(5).轻盈俊美。 宋 史达祖 《双双燕·咏燕》词:“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 明 冯梦龙 《挂枝儿·釐等》:“俏娘儿,身材小,骨头轻俊。休把我满身上看做假星星。” 清 陈维崧 《倦寻芳·竹逸堂紫牡丹感赋》词:“画堂左侧,綉槛东偏,朵朵轻俊。”
词语解释:后俊  拼音:hòu jùn
后起之秀。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正仲赋杨兵部吴兴五题·逍遥堂》:“乐章思 季子 ,后俊得 吴均 。”
词语解释:中俊  拼音:zhōng jùn
《左传·昭公十二年》:“ 晋侯 以 齐侯 宴, 中行穆子 相。投壶, 晋侯 先。穆子曰:‘有酒如 淮 ,有肉如 坻 。寡君中此,为诸侯师。’中之…… 伯 瑕 谓 穆子 曰:‘子失辞。吾固师诸侯矣,壶何为焉?其以中儁也。’”儁,同“ 俊 ”。投壶以中者为俊异。后称考试取中为中儁,本此。
词语解释:逞俊  拼音:chěng jùn
显示出俊美。 元 柳贯 《雪斋得风径过高邮》诗:“得非龙爱珠,逞儁挟双櫓。”
词语解释:沈俊  拼音:shěn jùn
深沉俊逸。《南史·谢弘微传》:“﹝ 谢混 ﹞尝因酣讌之餘,为韵语以奬劝 灵运 、 瞻 等曰:‘ 康乐 诞通度,实有名家韵…… 宣明 体远识,颖达且沉儁。’”
词语解释:材俊  拼音:cái jùn
才能卓越的人。
词语解释:二俊  拼音:èr jùn
指同时以才名见称的两人。(1)指 晋 陆机 、 陆云 。《晋书·陆机传》:“ 太康 末,与弟 云 俱入 洛 ,造太常 张华 。 华 素重其名,如旧相识。曰:‘伐 吴 之役,利获二俊。’”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 岳 、 湛 曜联璧之华, 机 、 云 标二俊之采。” 清 吴伟业 《九峰诗·厍公山》:“三分旧数 江东 望,二俊终非马上才。”(2)指 宋 王曾 、 刘筠 。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名类下·二俊》:“ 陈恕 领春官,以 文正 ( 王曾 )为举首;岁中拔 子仪 ( 刘筠 )於常选。云:‘吾得二俊,名世才也。’”
词语解释:猎俊  拼音:liè jùn
搜求有才智的人。 唐 张说 《〈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搜英猎俊,野无遗才。”
词语解释:长俊  拼音:cháng jùn
长进;上进。 元 郑廷玉 《后庭花》第一折:“你这廝贪酒溺脚跟,一世儿不得长俊。”《西游记》第四八回:“你这呆子,忒不长俊!出家人寒暑不侵,怎么怕冷?”
词语解释:杰俊  拼音:jié jùn
亦作“ 杰儁 ”。 俊杰,才智出众的人。《吕氏春秋·孟夏》:“命太尉赞杰儁,遂贤良,举长大。”《淮南子·时则训》:“命太尉赞杰俊,选贤良,举孝悌。” 唐 李商隐 《寄太原卢司空三十韵》:“从来师杰俊,可以焕丹青。” 宋 范成大 《衡州石鼓书院》诗:“地灵钟杰俊,寧但拾儒科。”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是岂名誉尽属士绅,而吾儕遂乏杰俊哉?”
词语解释:遗俊  拼音:yí jùn
指未发现或未任用的俊杰贤才。 唐 李峤 《宣州大云寺碑》:“前 杭州 盐官 县尉 吴宝度 等,云泽奇寳,水乡遗俊。”
词语解释:四俊  拼音:sì jùn
指 皋陶 、 后稷 、 殷契 、 仓颉 。上古时的贤臣。《淮南子·修务训》:“今无五圣之天奉,四俊之才难。” 高诱 注:“﹝四俊﹞谓 皋陶 、 稷 、 契 、 史皇 。”按,《春秋元命苞》“ 仓帝 , 史皇氏 ,名 頡 ,姓 侯冈 。”
词语解释:识俊  拼音:shí jùn
知趣,识相。《西游记》第四九回:“大王啊!亏了你识俊,逃了性命!若再三合,决然不得全生!”
词语解释:寒俊  拼音:hán jùn
出身寒微而才能杰出的人。《世说新语·贤媛》“ 陶公 少有大志” 刘孝标 注引 晋 孟盛 《晋阳秋》:“时 豫章 顾荣 或责 羊晫 曰:‘君奈何与小人同舆?’ 晫 曰:‘此寒俊也。’”按,此指 陶侃 。 唐 刘禹锡 《子刘子自传》:“时有寒俊 王叔文 ,以善弈棊,得通籍待詔。” 宋 苏辙 《送王恪郎中知襄州》诗:“逃亡已觉依 刘表 ,寒俊应须礼 浩然 。”
词语解释:秾俊  拼音:nóng jùn
谓宏赡而秀美。 梁启超 《广诗中八贤歌》:“絶世少年 丁令威 ,选字穠俊文深微;佯狂海上胡不归,故山猿鹤故飞飞。”
词语解释:疏俊  拼音:shū jùn
亦作“疎俊”。亦作“踈俊”。 放达超逸。 唐 刘禹锡 《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纪》:“是岁,以疎俊少检获訕,出牧 邵州 。” 明 方孝孺 《答林嘉猷书》:“谨愿者篤于守而不知推乎性命之原,达乎政教之统;踈俊者鋭于言而不知本乎伦理之常,践乎礼义之实。” 清 龚自珍 《金缕曲·沉虹桥广文小像题词》词:“老矣 东阳 沉 !算平生徵歌説剑,十分疏俊。”
词语解释:标俊  拼音:biāo jùn
标致俊美。《世说新语·言语》“ 温 曰: 嶠 虽不敏……岂敢辞命” 刘孝标 注引 晋 虞预 《晋书》:“ 嶠 字 太真 , 太原 祁 人。少标俊清彻,英颖显名。”
词语解释:狂俊  拼音:kuáng jùn
狂放颖异。《南史·沉昭略传》:“ 昭略 字 茂隆 ,性狂儁,不事公卿,使酒仗气,无所推下。”
词语解释:拔俊  拼音:bá jùn
亦作“ 拔儁 ”。
(1).选拔俊才。《三国志·吴志·步骘传》:“方今王化未被於 汉 北, 河洛 之滨尚有僭逆之丑,诚擥英雄拔俊任贤之时也。” 唐 陈子昂 《上薛令文章启》:“吾当拔俊赏奇,使拾遗补闕。”
(2).犹拔萃。 清 姚鼐 《祭张少詹曾敞友文》:“君企古人,欲以义振,两试翰林,辞成拔儁。”参见“ 拔萃 ”。
词语解释:拔萃  拼音:bá cuì
(1).犹出众。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出於其类,拔乎其萃。” 晋 葛洪 《抱朴子·备阙》:“若以所短弃所长,则逸儕拔萃之才不用矣。” 唐 王勃 《与契苾将军书》:“但恐位早先达,才非拔萃,虚承厚睠,不副高闻。” 郭沫若 《蒲剑集·庄子与鲁迅》:“他不仅是一位出类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拔萃的文学家。”
(2).谓超越。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摘抄》:“因编《琵琶记》,用雪 蔡伯喈 之耻,其曲调拔萃前人。”
(3). 唐 代考选科目之一。《新唐书·选举志下》:“选未满而试文三篇,谓之宏辞,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中者即授官。” 唐 韩愈 《李公墓志铭》:“其后比以书判拔萃,选为 万年 尉。”
(4). 清 代用以代称拔贡。 清 蕊珠旧史 《京尘杂录·辛壬癸甲录》:“ 海盐 朱九 朵山 以癸酉拔萃为户部郎。” 清 黄遵宪 《岁暮怀人》诗之二七:“拔萃簪花十五餘,倾城看杀好头颅。”
(5).犹精选。 夏衍 《论〈十五贯〉的改编》:“这个本子除去为了要用形象来介绍剧情,改作和保留了‘鼠祸’、‘受嫌’、‘被冤’三折之外,主要是保留了被拔萃在《缀白裘》中的几个最精彩的折子。”
词语解释:聪俊  拼音:cōng jùn
(1).聪明卓异。《南史·儒林传·张讥》:“ 讥 幼聪俊,有思理。”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五:“ 元嘉 少聪俊。左手画员,右手画方,口诵经史,目数羣羊,兼成四十字诗,一时而就,足书五言一絶。” 元 无名氏 《云窗梦》第二折:“那廝使心机卖聪俊,不隄防俺这一棍。”
(2).聪明秀美。《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母亲 吴氏 年纪不满三十,且是生得聪俊飘逸。” 杨朔 《黄海日出处》:“ 黄世杰 心里立刻涌起 魏春 大娘那张慈祥的脸,涌起她那对双生小外孙的伶俐聪俊的娇样儿。”
词语解释:爽俊  拼音:shuǎng jùn
亦作“ 爽儁 ”。
(1).豪爽秀俊。《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 高贵乡公 讳 髦 ” 裴松之 注引《魏氏春秋》:“公神明爽儁,德音宣朗。”《世说新语·品藻》“ 裴瓚 方 王敦 ” 刘孝标 注引《晋诸公赞》:“ 瓚 字 国宝 , 楷 之子,才气爽儁。”《北史·牛弘传》:“吏部侍郎 高孝基 ,鉴赏机晤,清慎絶伦,然爽俊有餘,迹似轻薄。”
(2).明快秀逸。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宋二十八人》:“ 倩 ( 袁倩 )子 质 , 姚最 云:风力爽俊,不坠家声。”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三:“ 孔 ( 孔融 )语便是 唐 律, 桓 ( 桓玄 )句亦是 唐 选,而 桓 尤爽俊。”
词语解释:明俊  拼音:míng jùn
亦作“ 明儁 ”。 明慧俊异。《世说新语·言语》“当由欲者不多,而使与者忘少” 刘孝标 注引《谢车骑家传》:“ 玄 字 幼度 ,镇西 奕 第三子也。神理明俊,善微言。”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 刘从諫 ﹞少年明俊,自谓 河 朔 近无伦比。”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六:“他人之词,词才也, 少游 ,词心也。得之於内,不可以传,虽 子瞻 之明儁, 耆卿 之幽秀,犹若有瞠乎后者,况其下耶!” 端木蕻良 《可塑性的》:“那魅力则应该是水彩的明俊,还是油画似的热情呢?”
词语解释:僚俊  拼音:liáo jùn
才能杰出的属官。 宋 范仲淹 《上张右丞书》:“至於稼穡之难,狱讼之情,政教之繁简,货殖之利病,虽不能辨,亦尝有闻焉,似可备僚俊之末议。”
词语解释:来俊  拼音:lái jùn
唐 来俊臣 的省称。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二:“不用你书言笔语,但还我 白司马 。若不肯 来俊 ,即与你 孟青 。”
词语解释:名俊  拼音:míng jùn
亦作“ 名儁 ”。亦作“ 名雋 ”。
(1).俊杰,杰出的人。 明 归有光 《通议大夫李公行状》:“公雅自修飭,好交名俊,视庸辈不屑也。” 明 张居正 《答宗伯董幼海》:“当圣皇御极之时,正名儁汇登之日。”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当未撤棘时,学使者 冯云驤 籍 三川 名雋三十人,验其得失。” 朱自清 《三家书店》:“假使有闲工夫,去领略领略那名隽的谈吐,倒也值得的。”
(2).谓俊秀出众。 清 龚自珍 《好事近·补记仲夏情事》词:“名俊出天然,字近《曹娥碑》格。何以报他紈扇,馈一筐梅实。”
词语解释:翘俊  拼音:qiào jùn
亦作“ 翘儁 ”。亦作“ 翘雋 ”。 才智出众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官高势重,力足拔才,而不能发毫釐之片言,进益时之翘俊也。”《晋书·忠义传·虞悝》:“卿兄弟南夏之翘儁,而智勇远闻。” 明 宋濂 《赠朱启文还乡省亲序》:“故三 沉 有翘雋之声,二 徐 为俊髦之冠。”
词语解释:冷俊  拼音:lěng jùn
谓意味深长。
词语解释:良俊  拼音:liáng jùn
贤良而才智杰出的人。《后汉书·樊儵传》:“上言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宜敕郡国简用良俊。”
词语解释:厨俊  拼音:chú jùn
“八厨”、“八俊”的并称。泛指俊杰侠义之士。 清 顾炎武 《答原一公肃两甥书》:“随厨俊之后尘,步 杨 班 之逸躅。” 孙中山 《祭黄花冈七十二烈士文》:“在 清 末造, 神州 倾否,厨俊云兴,前仆后起。”参见“ 八厨 ”、“ 八俊 ”。
词语解释:贵俊  拼音:guì jùn
贵官贤俊。 明 汤显祖 《豫章揽秀楼赋序》:“徘徊流观,则朱邸华閈,环珥于府寺;英耋贵俊,冠盖于逵巷。”
词语解释:陈留八俊  拼音:chén liú bā jùn
唐 格辅元 等八人,均为 陈留 人,以辞学擅名,时号“陈留八俊”。《旧唐书·格辅元传》:“ 格辅元 者, 汴州 浚仪 人也……与同郡人 齐王 文学 王孝逸 、文林郎 繁师玄 、 罗川郡 户曹 靖君亮 、司隶从事 郑祖咸 、 宣城县 长 郑师善 、 王世充 中书舍人 李行简 、处士 卢协 等八人,以辞学擅名,当时号为‘陈留八俊’。”
词语解释:风俊  拼音:fēng jùn
风流俊俏。《白雪遗音·南词·闹腮胡》:“别人儿夫多风俊,奴的儿夫闹腮鬍。”
词语解释:乂俊  拼音:yì jùn
才德出众。 明 王世贞 《说部·左逸》:“若群僕暬御,罔不乂俊。”
词语解释:颖俊  拼音:yǐng jùn
英俊秀出。《南史·刘怀珍传》:“尚书郎 何炯 尝遇之於路,曰‘此人风神颖俊,盖 荀奉倩 、 卫叔宝 之流也。’”
词语解释:超俊  拼音:chāo jùn
超群;杰出。 唐 王勃 《鞶鉴图铭》序:“昔 孔 诗十兴,不遗 卫姜 , 江 篇拟古,无隔 班媛 ,盖以超俊颖拔,同符君子者矣。”《隋唐演义》第八二回:“ 玄宗 见 李白 一表人材,器度超俊。”
词语解释:通俊  拼音:tōng jùn
通达而才智出众。《三国志·魏志·锺会传》“ 弼 ( 王弼 )好论儒道”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弼 字 辅嗣 。 何劭 为其传曰: 弼 幼而察慧…… 爽 ( 曹爽 )专政,党与共相进用, 弼 通儁不治名高。”
词语解释:逸俊  拼音:yì jùn
英俊洒脱,超群拔俗。 晋 道安 《二教论·归宗显本》:“有 东都 逸俊童子问於 西京 通方先生。”
词语解释:倩俊  拼音:qiàn jùn
俊美。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四》:“﹝ 赵崇墦 ﹞为人倩俊洒落,富有文采。”
词语解释:五俊  拼音:wǔ jùn
晋 薛兼 、 纪瞻 、 闵鸿 、 顾荣 、 贺循 五人的合称。《晋书·薛兼传》:“ 兼 清素有器宇,少与同郡 纪瞻 、 广陵 閔鸿 、 吴郡 顾荣 、 会稽 贺循 齐名,号为五儁。”
词语解释:不俊  拼音:bù jùn
没有才智。 唐 元稹 《翰林学士承旨记》:“每自诲其心曰:以若之不俊不明,而又使欲恶欹曲攻於内,且决事於冥冥之中,无暴扬报効之言,不忿行私,易也。”
词语解释:高俊  拼音:gāo jùn
(1).高超俊逸,不同凡响。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上》:“然其愷悌玄澹,格量高俊,含弘博恕,忠粹篤诚,非今之人, 三代 士也。”《世说新语·言语》“ 谢中郎 经 曲阿 后湖” 刘孝标 注引《中兴书》:“﹝ 谢万 ﹞太傅 安 弟也,才气高俊,蚤知名。”
(2).指才智过人者。《三国志·蜀志·庞统传论》:“ 庞统 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 荆楚 谓之高俊。”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於是明哲色斯而幽遁,高俊括囊而佯愚。”
词语解释:不长俊  拼音:bù zhǎng jùn
不长进。《警世通言·乔彦杰一妾破家》:“ 高氏 听得,便駡起来:‘你这破落户,千刀万剐的贼,不长俊的乞丐!见我丈夫不在家,今来诈我!’”《金瓶梅词话》第二六回:“你也忒不长俊,要这命做甚么?”
词语解释:魁俊  拼音:kuí jùn
指杰出人物。 清 姚鼐 《〈礼笺〉序》:“要之修撰为今儒之魁俊,治经之善轨。” 李大钊 《“晨钟”之使命》:“当是时, 海聂 、 古秋阔 、 文巴古 、 门德 、 洛北 诸子,实为其魁俊,各奋其颖新之笔,掊击时政,攻排旧制。”
词语解释:遒俊  拼音:qiú jùn
亦作“ 遒雋 ”。 刚健俊美。《旧五代史·汉书·刘衮传》:“﹝ 刘衮 ﹞文彩遒雋,仕 周 为左拾遗,直史馆。” 宋 陆游 《南唐书·卢郢传》:“忽顾笔吏,口占使书,不窜易一字。 鉉 伏其工, 后主 亦以为遒俊可爱。”
词语解释:桀俊  拼音:jié jùn
亦作“ 桀儁 ”。亦作“ 桀骏 ”。 才能出众的人。《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命大尉赞桀俊,遂贤良,举长大。” 郑玄 注:“桀俊,能者也。”《吕氏春秋·孟秋》:“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儁。”《淮南子·人间训》:“而 越 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 秦 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 秦 人。”
词语解释:辩俊  拼音:biàn jùn
俊辩,雄辩,辩才出众。《隋书·陆爽传》:“﹝ 侯白 ﹞好学有捷才,性滑稽,尤辩俊。”
词语解释:闳俊  拼音:hóng jùn
谓气魄阔大,才气出众。 清 刘大櫆 《偃师知县卢君传》:“﹝ 卢见曾 ﹞澄然豁达有度,读其诗閎俊可喜。”
词语解释:儒俊  拼音:rú jùn
才智出众的儒士。《魏书·李灵崔鉴传论》:“ 李 以儒俊之风,当旌帛之举; 崔 以文雅之烈,应利用之科。”《隋书·儒林传·房晖远》:“ 周武帝 平 齐 ,搜访儒俊, 暉远 首应辟命。”
词语解释:隆俊  拼音:lóng jùn
隆盛。《鹖冠子·博选》:“王鈇非一世之器者,厚德隆俊也。” 陆佃 注:“ 贾子 曰: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夫专任法制,不以厚德将之,而欲以持久难矣。”
词语解释:俏俊  拼音:qiào jùn
俊俏,漂亮。 沉从文 《绅士的太太》:“干妈收拾得嬝嬝婷婷,风流俏俊,代行主人的职务。”
词语解释:慧俊  拼音:huì jùn
聪颖俊美。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 李香 身躯短小,肤理玉色,慧俊婉转,调笑无双。”
词语解释:才俊  拼音:cái jùn
亦作“ 才雋 ”。
(1).才能出众。《晋书·嵇康传》:“ 康 临去, 登 ( 孙登 )曰:‘君性烈而才雋,其能免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边让 ﹞才儁辩逸。” 宋 梅尧臣 《吊唐俞》诗:“通闺年最少,才俊罕能双。” 清 秦瀛 《答王惕甫书》:“僕意方今少年中,非无才俊之士,而华而鲜实,类由渐染时习。”
(2).才能出众的人。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诗:“同官尽才俊,偏善 柳 与 刘 。” 宋 文天祥 《江行有感》诗:“莫恨吾生误, 江 东才俊多。”《明史·太祖纪》:“所过不杀,收召才雋,由是人心日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沉荩》:“ 汉 事之败,吾国才俊之戮辱消耗殆不忍言。”
词语解释:挺俊  拼音:tǐng jùn
指人身材挺拔,面貌俊秀。例如:那个挺俊的小伙子盯着她看了半天。
词语解释:旄俊  拼音:máo jùn
俊杰之士。旄,通“ 髦 ”。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唐朝上》:“於是芳兰始被,深冠盖之游;丹桂初丛,广旄俊之士。”
词语解释:强俊  拼音:qiáng jùn
强暴而又才智出众。
词语解释:江夏八俊  拼音:jiāng xià bā jùn
指 东汉 刘表 、 陈翔 、 范滂 、 孔昱 、 范康 、 檀敷 、 张俭 、 岑晊 八人。《三国演义》第六回:“ 荆州 刺史 刘表 ,字 景升 , 山阳 高平 人也,乃 汉 室宗亲;幼好结纳,与名士七人为友,时号‘江夏八俊’。”参阅《三国志·魏志·刘表传》
词语解释:朗俊  拼音:lǎng jùn
亦作“ 朗雋 ”。亦作“ 朗俊 ”。 高雅俊秀。《艺文类聚》卷十六引 晋 陆机 《愍怀太子诔》:“茂德克广,仁姿朗儁。”《世说新语·德行》“ 顾荣 在 洛阳 ” 刘孝标 注引 晋 张骘 《文士传》:“ 荣 少朗俊机警,风颖标彻。”《北齐书·李绘传》:“及长,仪貌端伟,神情朗儁。”《资治通鉴·晋元帝建武元年》:“世子、 宣城 ,俱有朗雋之美,而世子年长。”
词语解释:秀俊  拼音:xiù jùn
秀丽俊俏。 曹靖华 《前沿风光无限好》:“可是我们的小英雄呀,表面看来似乎无英雄本色,羞答答像一个秀俊的姑娘。”
词语解释:警俊  拼音:jǐng jùn
机警俊敏。《陈书·陆琛传》:“﹝ 琛 ﹞少警俊,事后母以孝闻。”《隋书·李穆传》:“ 穆 风神警俊,倜儻有奇节。”
词语解释:孤俊  拼音:gū jùn
(相貌)特别清秀好看。 唐 张读 《宣室志》卷六:“俄有白衣丈夫,戴纱巾,貌孤俊,年近五十,循涧而来。”
词语解释:硕俊  拼音:shuò jùn
指德高望重、才智出众之人。《新华月报》1939.8.31:“我们希望集全国硕俊之士的国民参政会,在第四次大会中,不仅对 河北 的水灾,而且对坚持敌后在 华北 抗战的第八路军以及其他抗战部队以实际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