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作俑 拼音:zuò yǒng
《孟子·梁惠王上》:“ 仲尼 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本谓制作用于殉葬的偶象,后因称创始、首开先例为“作俑”。多用于贬义。 宋 苏轼 《上文侍中论榷盐书》:“且祸莫大於作始,作俑之渐,至於用人。” 清 高其倬 《古北口》诗:“作俑 赵 与 秦 ,流弊及 明 末。” 鲁迅 《而已集·扣丝杂感》:“我记得书籍不切边,我也是作俑者之一。”词语解释:侍俑 拼音:shì yǒng
陪葬的俑人之一种。作婢仆状,职司服事主人。词语解释:兵马俑 拼音:bīng mǎ yǒng
用泥土和木头制作的士兵和战马的全身塑像,作为随葬品列队排在墓穴里;特指在西安附近的秦始皇墓里出土的兵马俑词语解释:陶俑 拼音:táo yǒng
古代陪葬用的陶制偶人。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向着二十一世纪》:“我也还是可以漫游在热带亚热带沟谷雨林之下,徜徉乎分子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之间,或沉思于古动植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的化石与陶俑之前。”《青年作家》1982年第7期:“难道你要我找一个 唐 代的陶俑做对象?这个玩笑开得太大了。”词语解释:木俑 拼音:mù yǒng
古代用以殉葬的木偶。 明 刘基 《书刘禹畴行孝传后》:“虽有篤行守道之亲,则亦文致其罪,以告哀于土偶木俑之前,彼固自以为孝,而不知其为大不孝,岂不哀哉!”词语解释:鹰俑 拼音:yīng yǒng
假鹰。用以驱雀。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稻灾》:“凡穀种生秧之后,防雀鸟聚食,此三灾也。立标飘扬鹰俑,则雀可驱矣。”词语解释:泥俑 拼音:ní yǒng
陶俑。古代用以殉葬的陶制偶人。 徐迟 《火中的凤凰》十二:“他们劫走了的有三代彝鼎, 秦 汉 砖瓦,玉器铜镜, 南北朝 造像, 隋 唐 泥俑,三彩器皿, 唐 以来最精的绘画、瓷器、家具、装饰物等。”词语解释:秦俑 拼音:qín yǒng
秦始皇 陵园的地下文物。1974年,发现于 陕西 骊山 脚下 秦始皇 陵园外的地下建筑中。共发现四个俑坑,总面积25380平方米。已发掘部分共出土武士俑八百余个,木质战车十八辆,陶马一百多匹,青铜兵器、车马器九千余件。这批兵马俑形象地展现了 秦 代军队的兵种、编制和武器装备情况。战车上一般有甲士三人,配弓箭、短剑和盾甲步卒。配长柄的戈、矛、戟、钺弓弩等。骑兵执剑或弓箭,马背辅鞯。武士俑身高1.78-1.87米,头梳各种发髻,身披形制不一的铠甲。陶俑、陶马如同真人、真马,排列有序、造型生动、比例适当,细部刻划尤为精致,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成就。也称 秦 兵马俑。词语解释:墓俑 拼音:mù yǒng
殉葬用的偶像。喻指牺牲品。 中杰英 《罗浮山血泪祭》:“六六年的秋风一起,我们便和 陈老先生 一同变成了反动学说的墓俑。”词语解释:土俑 拼音:tǔ yǒng
古代用泥土烧制的殉葬的偶人。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再选 六朝 及 唐 之土俑,托善画者用线条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