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端倪 拼音:duān ní
(1).头绪;迹象。《庄子·大宗师》:“反覆终始,不知端倪。” 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解部》“倪”:“《庄子·大宗师》‘不知端倪’,按耑者,草之微始;儿者,人之微始也。”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三折:“这公事深藏着曖昧,好教我左猜右忖没端倪。” 清 赵翼 《岣嵝碑歌》:“ 昌黎 亲到猿猱窟,千搜万索无端倪。”
(2).窥测;捉摸。 唐 韩愈 《送高闲上人序》:“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於书,故 旭 ( 张旭 )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明 方孝孺 《题王右军〈游目帖〉》:“今观此帖,寓森严於纵逸,蓄圆劲於蹈动,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 郭沫若 《游里加湖》:“十时顷下山,车行甚急,风景尤觉奇幻,不可端倪。”
(3).边际。《文选·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李周翰 注:“端倪,犹涯际也。” 唐 岑参 《西亭子送李司马》诗:“坐来一望无端倪,红花緑柳鶯乱啼。” 宋 王安石 《和农具诗·牧笛》:“緑草无端倪,牛羊在平地。” 清 陆师 《杂感》诗:“夜长不成寐,忧来无端倪。”词语解释:天倪 拼音:tiān ní
(1).自然的分际。《庄子·齐物论》:“何谓和之以天倪?” 郭象 注:“天倪者,自然之分也。” 南朝 梁 江淹 《翡翠赋》:“远人跡而独立,擥天倪而为儔。” 唐 王维 《座上走笔赠薛璩慕容损》诗:“君徒视人文,吾固和天倪。” 宋 王安石 《出城访无党因宿斋馆》诗:“关外寻君信马蹄,谩成诗句任天倪。”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有时意笔俱化,纯任天倪,竟能略似 坡公 。”
(2).犹天边。 唐 高适 《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诗:“遥见 林虑山 ,苍苍戛天倪。” 唐 岑参 《宿铁关西馆》诗:“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词语解释:旄倪 拼音:máo ní
老人和幼儿。《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於 燕 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赵岐 注:“旄,老耄也。倪,弱小倪倪者也。” 宋 范成大 《麻线堆》诗:“但冀米盐给,不烦金币支。非客敢窃议,道傍询旄倪。” 明 宋濂 《元故承务郎道州路总管府推官李府君墓铭》:“初, 大河 南决,州民扶挈旄倪走旁郡,冻馁道路,倀倀无所归。” 郁达夫 《杂感》诗之三:“诛求又掠旄倪去,风鹤重添妇女惊。”词语解释:耄倪 拼音:mào ní
老少。语出《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 赵岐 注:“旄,老耄也。倪,弱小,繄倪者也。 孟子 劝王急出令,先还其老小,止勿徙其宾重之器。” 明 宋濂 《故东吴先生吴公墓碣铭》:“先生推牛釃酒,集里中耄倪,諭以祸福,皆稽首听命。”词语解释:坤倪 拼音:kūn ní
大地的边缘。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乾端坤倪,轩谿呈露。祀之之岁,风灾熄灭。”词语解释:无倪 拼音:wú ní
没有边际。 唐 李白 《古风》之四一:“飘飘入无倪,稽首祈上皇。” 王琦 注:“倪,际也。” 唐 李商隐 《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诗:“恍惚无倪明又暗,低迷不已断还连。” 清 魏源 《中盘松》诗:“峯势合成围,行行无所往。窔奥迴无倪,但闻空谷响。”词语解释:傲倪 拼音:ào ní
鄙视一切;骄傲。 三国 魏 嵇康 《卜疑》:“寧斥逐凶佞,守正不倾,明否臧乎?将傲倪滑稽,挟智佯迷,为智囊乎?” 唐 顾况 《曲龙山歌》:“九仙傲倪折五芝,翠凤白麟回异道。” 康有为 《〈人境庐诗草〉序》:“ 公度 长身鹤立,傲倪自喜。”词语解释:王倪 拼音:wáng ní
传说为 尧 时贤人, 啮缺 之师。 啮缺 曾向他问道,“四问而四不知。”见《庄子·齐物论》及《应帝王》。 唐 陈子昂 《为僧谢讲表》:“不能絶 王倪 之问,以默夸词;息 毗耶 之言,冥通得意。”词语解释:介倪 拼音:jiè ní
犹睥睨。侧目而视。《庄子·马蹄》:“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 陆德明 释文引 李颐 云:“介倪,犹睥睨也。” 陈寿昌 《南华真经正义》:“‘介’独也。马独立而怒视也。”一说,介当为“兀”,“兀倪”即“阢隉”,不安貌。见 马其昶 《庄子故》。或说介为“兀”之讹字,“兀”为“杌”省,“倪”借为“輗”,“杌輗”,谓折毁车輗。见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引 马叙伦 说。词语解释:讹倪 拼音:é ní
乖邪貌。《庄子·天下》“謑髁无任,而笑天下之尚贤也” 唐 陆德明 释文:“謑髁,讹倪不正貌。”词语解释:俾倪 拼音:bǐ ní
(1).睥睨。城上短墙。《墨子·备城门》:“俾倪广三尺,高二尺五寸。”《左传·宣公十二年》“守陴者皆哭” 晋 杜预 注:“陴,城上俾倪。” 孔颖达 疏:“陴,城上小墙。俾儿者,看视之名……陴堞、俾倪、短墙、短垣、女墙,皆一物也。”
(2).睥睨。斜目侧视。《史记·魏公子列传》:“ 侯生 下见其客 朱亥 ,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言。”
(3).睥睨。用以支撑车盖的木杠。《急就篇》卷三:“盖繚俾倪栀缚棠。” 颜师古 注:“俾倪,持盖之杠,在軾中央,环为之,所以止盖弓之前郤也。”词语解释:倪倪 拼音:ní ní
幼弱。《孟子·孟惠王下》“反其旄倪” 汉 赵岐 注:“旄,老耄也;倪,弱小倪倪者也。” 唐 陆羽 《茶经·五之煮》:“若茶之至嫩者,蒸罢热捣,叶烂而芽笋存焉……炙之,则其节若倪倪如婴儿之臂耳。”词语解释:乾端坤倪 拼音:qián duān kūn ní
天地显示的征兆。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穹龟长鱼,踊跃后先。乾端坤倪,轩豁呈露。” 金 元好问 《闲闲公墓铭》:“大夜而旦,大梦而寤。乾端坤倪,轩豁呈露。致知力行,开物成务。”词语解释:云倪 拼音:yún ní
高峻的山崖。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羡蝉蜕之匪日,抚云倪其若惊。”自注:“ 庄周 云:‘和以天倪。’倪者,崖也。”词语解释:髦倪 拼音:máo ní
犹旄倪。老幼。髦,通“ 旄 ”。 清 钮琇 《觚賸续编·圣武成功诗》:“诸王羣臣,匍匐郊迎,珪组充溢,髦倪抃舞。”参见“ 旄2倪 ”。词语解释:辟倪 拼音:pì ní
旁视,侧目窥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辟倪两宫閒,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汉书·灌夫传》引作“辟睨”。词语解释:僻倪 拼音:pì ní
城上女墙,有箭孔,可望城外远处,称为“僻倪”。《左传·宣公十二年》“守陴者皆哭” 晋 杜预 注:“陴,城上僻倪。” 孔颖达 疏:“陴,城上小墙。僻倪者,看视之名。” 杨伯峻 注:“陴,城上女墙也。亦曰陴倪。”参见“ 俾2倪 ”。词语解释:迂倪 拼音:yū ní
元 代画家 倪瓒 ,性迂而好洁,人称“迂倪”。 清 吴伟业 《途中遇雪即事言怀》诗:“诗才追短 李 ,画癖近迂 倪 。” 清 厉鹗 《题新修云林寺图为巨涛和尚作一百韵》:“小 李 堆浓緑,迂 倪 晕淡皴。”词语解释:干端坤倪 拼音:gàn duān kūn ní
天地显示的征兆。词语解释:陴倪 拼音:pí ní
城上女墙。《左传·宣公十二年》“守陴者皆哭” 杨伯峻 注:“陴,城上女墙也。亦曰陴倪。”词语解释:敖倪 拼音:áo ní
亦作“ 敖睨 ”。 侧目斜视。骄矜之貌。《庄子·天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於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成玄英 疏:“敖倪,犹骄矜也。”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一》:“阁下乃敖睨一世,尚友千古,非今人所可跂及。”词语解释:惰倪 拼音:duò ní
犹疲乏。《管子·轻重戊》:“归市亦惰倪,终日不归。” 郭沫若 等集校引 马非百 曰:“‘惰倪’二字,又见《管子·正世篇》,其言曰‘力罢,则不能无堕倪’,‘堕’即‘惰’字之误也。‘倪’, 于省吾 云:应读作‘薾’……惰薾謰语。《庄子·齐物论》:‘薾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是薾为疲役貌,正与惰义相因。”词语解释:堕倪 拼音:duò ní
怠惰傲慢。《管子·正世》:“财竭则不能毋侵夺,力疲则不能毋堕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