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偃蹇 拼音:yǎn jiǎn
(1).高耸貌。《楚辞·离骚》:“望瑶臺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王逸 注:“偃蹇,高貌。” 唐 杨炯 《青苔赋》:“借如灵山偃蹇,巨壁崔巍,画千峰而锦照,图万壑而霞开。” 清 戴名世 《游天台山记》:“大石偃蹇负土出,长广数十丈。”
(2).高举貌。《文选·枚乘〈七发〉》:“旌旗偃蹇,羽旄肃纷。” 吕向 注:“偃蹇,高貌。” 唐 韩愈 《丰陵行》:“清风飘飘轻雨洒,偃蹇旌斾卷以舒。”
(3).骄傲,傲慢。《左传·哀公六年》:“彼皆偃蹇,将弃子之命。” 杜预 注:“偃蹇,骄敖。”《后汉书·文苑传·赵壹》:“偃蹇反俗,立致咎殃。” 李贤 注:“偃蹇,骄慠也。”《新唐书·苏良嗣传》:“遇 薛怀义 于朝, 怀义 偃蹇, 良嗣 怒,叱左右批其颊,曳去。” 宋 司马光 《送同年郎兄景微归会稽荣觐序》:“由七品官举进士,一上中选,可谓美矣;然未尝有偃蹇之容,自满之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舍中一老僧,深目高鼻,坐蒲团上,偃蹇不为礼。”《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四回:“有甚么趣味呢,不过故作偃蹇,闹他那狂士派头罢了。”
(4).犹安卧。 宋 司马光 《辞知制诰第六状》:“岂偃蹇山林,不求闻达之人邪!” 元 萨都剌 《山中怀友》诗之三:“高林容偃蹇,众翼避扶摶。”
(5).众盛貌。《楚辞·离骚》:“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 王逸 注:“偃蹇,众盛貌。”
(6).亦作“ 偃寋 ”。宛转委曲;屈曲。《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汉书·司马相如传》:“掉指桥以偃寋兮,又猗抳以招摇。” 颜师古 注引 张揖 曰:“偃寋,委曲貌。” 汉 淮南小山 《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繚。”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赋》:“窈窕暂见,偃蹇还没。” 唐 卢照邻 《于时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此赠柳九陇》诗:“晨攀偃蹇树,暮宿清泠泉。”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石傍植两檜,一夭矫者,名朝日升龙之檜;一偃蹇者,名卧云伏龙之檜。” 元 范子安 《竹叶舟》第四折:“俺那里有苍松偃蹇蛟龙卧,有青山高耸烟嵐泼。”
(7).犹困顿。《新唐书·段文昌传》:“ 宪宗 数欲亲用,颇为 韦贯之 奇詆,偃蹇不得进。” 明 单本 《蕉帕记·行赂》:“他遭逢偃蹇,教人怎不行方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城》:“ 乔生 , 晋寧 人,少负才名。年二十餘,犹偃蹇。” 许地山 《缀网劳蛛》:“命运底偃蹇和亨通,于我们底生活没有多大关系。”
(8).艰涩;艰难。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 老杜 变化开闔,出奇无穷……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放用之,偃蹇狭陋,尽成死法。” 明 陆采 《怀香记·醉误佳期》:“步窄弓鞋偃蹇,相逢欲进难前。”词语解释:偃息 拼音:yǎn xī
(1).谓偃兵息民。《吕氏春秋·顺说》:“説虽未大行, 田赞 可谓能立其方矣。若夫偃息之义,则未之识也。”
(2).敛藏退息。《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愿怡神无事,偃息衡门,任其飞沉,与时抑扬。” 宋 苏舜钦 《又答范资政书》:“阁下前视卿辅之地不欲处,谦让引去,偃息藩镇,以閒放自喜,此正得时止之道也。”
(3).睡卧止息。 宋 司马光 《和君倚藤床十二韵》:“朝讯狱中囚,暮省案前文。虽有八尺牀,初无偃息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冤狱》:“儼然而民上也者,偃息在牀,漠若无事,寧知水火狱中,有无数寃魂,伸颈延息,以望拔救耶!”
(4).停止;使停止。 唐 杜甫 《初冬》诗:“干戈未偃息,出处遂何心。”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二:“﹝ 金世宗 ﹞偃息干戈,修崇学校,议者以为有 汉 文景 风。”《文汇报》1977.10.6:“虽然身体患病,在家休养,但是他那种要为发展祖国科学事业作出贡献的信念并没有偃息。”
(5).平静,安静。 宋 苏轼 《祭魏国韩令公文》:“功成而退,三镇偃息。”词语解释:偃仰 拼音:yǎn yǎng
(1).安居;游乐。《诗·小雅·北山》:“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止足》:“高此者,便当罢谢,偃仰私庭。”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张諲》:“ 天寳 中,谢官,归故山偃仰,不復来人间矣。” 明 归有光 《与同年陈给事书》:“国事委重从官,吾文何得偃仰林下也!”
(2).谓随世俗应付。《荀子·非相》:“与时迁徙,与世偃仰。” 唐 柳宗元 《贺赵江陵宗儒辟符载启》:“﹝ 符载 ﹞中间因缘,陷在危邦,与时偃仰,不废其道。”
(3).俯仰。《后汉书·李固传》:“ 固 独胡粉饰貌,搔头弄姿,槃旋偃仰,从容冶步,曾无惨怛伤悴之心。” 宋 苏轼 《墨君堂记》:“稚壮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势。” 清 恽敬 《游通天岩记》:“见通天巖沓诸石山之上,纵横偃仰不可状。”
(4).骄傲。《文选·陆机〈豪士赋序〉》:“众心日陊,危机将发,而方偃仰瞪眄,谓足以夸世。” 吕延济 注:“偃仰,骄傲貌。” 唐 吴兢 《贞观政要·礼乐》:“或才识庸下,而偃仰自高。”词语解释:偃月 拼音:yǎn yuè
(1).横卧形的半弦月。《太平御览》卷四引 汉 京房 《易飞候》:“正月有偃月,必有嘉主。”
(2).泛称半月形。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里事·寒兰荡》:“田畛细流,入池如偃月。”
(3).指额骨如半月之形。相法认为极贵之相。《战国策·中山策》:“其容貌颜色,固已过絶人矣;若乃其眉目准頞权衡,犀角偃月,彼乃帝王之后,非诸侯之姬也。” 鲍彪 注:“偃月,额骨。”《后汉书·皇后纪下·顺烈梁皇后》:“相工 茅通 见后,惊,再拜贺曰:‘此所谓日角偃月,相之极贵,臣所未尝见也。’”
(4).营阵名。《新唐书·突厥传上》:“大将将兵,柄不得专,一曰为偃月,一曰为鱼丽,三军万夫,环旋翔佯,愰骇之间,虏骑乘之。” 唐 方干 《狂寇后上刘尚书》诗:“纔施偃月行军令,便见台星逼座隅。”参见“ 偃月营 ”、“ 偃月阵 ”。
(5).指 唐 李林甫 的 偃月堂 。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岳侯追封》:“虽怀 子仪 贯日之忠,曾无其福;卒堕 林甫 偃月 之计,孰拯其寃!” 宋 林景熙 《杂咏十首酬汪镇卿》之十:“权臣坐 偃月 ,弃官如飘蓬。”参见“ 偃月堂 ”。
词语解释:偃月堂 拼音:yǎn yuè táng
唐 李林甫 堂名。《新唐书·姦臣传上·李林甫》:“ 林甫 有堂如偃月,号 月堂 。每欲排构大臣,即居之,思所以中伤者。若喜而出,即其家碎矣。”后因以喻称权臣嫉害忠良的地方。 宋 汪藻 《醉别刘季高侍郎》诗:“英姿合上 凌烟阁 ,巧譖曾遭 偃月堂 。”词语解释:偃盖 拼音:yǎn gài
(1).车蓬或伞盖。喻指圆形覆罩之物。 晋 葛洪 《抱朴子·仙药》:“五德芝,状似楼殿,茎方,其叶五色各具而不杂,上如偃盖,中常有甘露,紫气起数尺矣。” 清 曹寅 《圆庐》诗之二:“蓑形偃盖一弓宽,枢户清寥位置安。”
(2).形容松树枝叶横垂,张大如伞盖之状。 唐 杜甫 《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阴崖却承霜雪干,偃盖反走虬龙形。”《云笈七籤》卷一一三:“其观前素有松树偃盖,甚为胜景。”《西游记》第九三回:“隐隐见苍松偃盖,也不知是几千百年间故物到于今。”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第三天是学者们公请在最高峰上赏偃盖古松。”词语解释:偃卧 拼音:yǎn wò
仰卧,睡卧。《孙子·九地》:“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简傲》:“ 高坐道人 於丞相坐,恒偃卧其侧。” 宋 王巩 《闻见近录》:“已而使至, 威敏 大啟其门,设矮榻,偃卧堂上,鼓笛自若。” 清 方文 《白下移居》诗之一:“一室容偃卧,三时恣盘桓。”词语解释:偃松 拼音:yǎn sōng
常绿小乔木,枝多,大枝伏于地面,末端向上斜。雄花为黄色,雌花为紫色,叶为针状,球形果紫褐色,种子略呈卵形词语解释:偃草 拼音:yǎn cǎo
(1).风吹草倒。《晋书·索靖传》:“举而察之,又似乎和风吹林,偃草扇树。”
(2).比喻道德教化见成效。语本《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晋书·潘尼传》:“学犹蒔苗,化若偃草。”
(3).比喻教令迅速下行。 宋 王禹偁 《大阅赋》:“申军令於偃草,揭灵旗於画荆。”参见“ 偃风 ”。
词语解释:偃风 拼音:yǎn fēng
(1).比喻教化普及。语本《论语·颜渊》:“草上之风,必偃。”《南齐书·乐志三》:“偃风裁化,暅日敷祥。”
(2).草倒伏于风中。 清 赵翼 《右手忽患风痹食指中指不能把笔将成痼疾矣》诗:“离披偃风草,槎枒触眼刺。”词语解释:偃亚 拼音:yǎn yà
(1).覆压下垂貌。 唐 白居易 《司马厅独宿》诗:“荒凉满庭草,偃亚侵簷竹。” 宋 梅尧臣 《元日朝》诗:“放仗旌旗方偃亚,迴头宫闕更嵯峨。”
(2).犹偃卧。 元 张可久 《上小楼·题钓台》曲:“泥布袜,上御榻,龙身偃亚,不轻了故人足下。”词语解释:偃武 拼音:yǎn wǔ
停息武备。 唐 独孤及 《贺袁傪破贼表》:“陛下方鋭志於偃武,不得已而用兵,乃命将受略,使先胜后战。”《晚清文学丛钞·说唱文学卷上·学生相和歌》:“世无文弱国,今非偃武时。”词语解释:偃藩 拼音:yǎn fān
(1).指地方长官安卧抚治之地。 宋 梅尧臣 《送公仪龙图知杭州》诗:“ 成都 与 餘杭 ,天下莫比论。彼为公故乡,此为公偃藩。”
(2).指卧治,无为而治。 宋 曾巩 《回亳州知府谏议状》:“伏惟开閤之初,偃藩甚乐。休有神明之助,茂臻福履之宜。”词语解释:偃戈 拼音:yǎn gē
(1).休兵。指太平。 唐 于鹄 《山塞》诗之一:“边人逢圣代,不见偃戈时。” 宋 陈彭年 《大宝箴》:“导之以德,民免婴罗;不懈於位,俗乃偃戈。”
(2).伏兵;埋伏。《周书·文帝纪下》:“命将士皆偃戈於葭芦中,闻鼓声而起。”词语解释:偃革 拼音:yǎn gé
指停止战争。《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五·君臣同庆乐》:“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旧五代史·末帝纪上》:“方期偃革,遽叹遗弓。”参见“ 偃革为轩 ”。
词语解释:偃革为轩 拼音:yǎn gé wéi xuān
指停息武备,修治文教。《史记·留侯世家》:“ 殷 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兵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 裴骃 集解引 如淳 曰:“革者,革车也;轩者,赤黻乘轩也。偃武备而治礼乐也。”词语解释:偃然 拼音:yǎn rán
(1).安息貌。《庄子·至乐》:“人且偃然寝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唐 孙樵 《乞巧对》:“予方高枕,偃然就寝。” 清 龙启瑞 《病说》:“见其兀然而坐,偃然而息。”
(2).骄傲自得貌。《新唐书·突厥传上》:“至则 车鼻 偃然无入朝意, 华 谋与 葛逻禄 共劫之。”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 国 ( 武国 )至 山阳 ,偃然自大,受 全 ( 李全 )庭参, 全 军忿怒,囚而杀之。”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一》:“意气扬扬,偃然自得。”
(3).倒卧状。 宋 洪迈 《夷坚甲志·海大鱼》:“得一鱼,长二丈餘,重数千斤。剖及腹,一人偃然横其间,皮肤如生,盖新为所吞也。” 清 姚鼐 《萧孝子祠堂碑文》:“亲偃然死,子欲无生。”
(4).犹巍然。 唐 韩愈 《南山》诗:“或靡然东注,或偃然北首。”
(5).犹公然。《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龙之为物,以不见为神,以升云行天为得志,今偃然暴露其形,是不神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娼妓﹞至今日而偃然与衣冠宴会之列,不亦辱法纪而羞当世之士哉!”
(6).犹俨然。《新唐书·王鉷传赞》:“於时天子见海内完治,偃然有攘却四夷之心。”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二:“﹝ 张瑴 ﹞以诗酒自放,偃然为 西州 豪侠魁。” 金松岑 《文学观》:“若夫标一义,创一例,下笔放眼,偃然若有古人之在我眼前,则閎识孤怀,窃叹古今人不数覯矣。”词语解释:偃兵 拼音:yǎn bīng
休兵,停战。《庄子·徐无鬼》:“吾欲爱民而为义偃兵,其可乎?”《国语·吴语》:“两君偃兵接好,日中为期。” 唐 元结 《寄源休》诗:“天下未偃兵,儒生预戎事。” 明 刘基 《郁离子·瞽聩》:“西方有兽,斑文而象虎,名曰騶虞,其性好仁,故出则天下偃兵。”词语解释:偃伯 拼音:yǎn bó
亦作“ 偃霸 ”。 指休战。《后汉书·马融传》:“臣闻昔命师於鞬櫜,偃伯於 灵臺 ,或人嘉而称焉。” 李贤 注:“偃,休也。伯,谓师节也。”《周书·武帝纪下》:“方当偃伯 灵臺 ,休牛 桃塞 ,无疆之庆,非独在余。” 南朝 陈 徐陵 《报尹义尚书》:“方当偃霸於 灵臺 ,韜戈於武库。” 唐 上官仪 《奉和过旧宅应制》:“偃伯歌玄化,扈蹕颂王游。” 清 姚鼐 《送朱子颍知泰安府》诗:“扫定蛛蝥将偃伯,登封鶼鰈欲来王。”词语解释:偃薄 拼音:yǎn báo
(1).犹压迫。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朝则冒霜雾,昼则犯埃尘,夏则为大暑之所爆炙,冬则为风霜之所偃薄,非所以养性命、隆仁义也。”
(2).覆育亲近。 唐 王勃 《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慧寺碑》:“造化之所偃薄,灵谷之所啟处。”
(3).仰俯。 宋 文天祥 《与新知太平州赵月山书》:“偃薄起伏,如神龙天马不可羈。”词语解释:偃鼠 拼音:yǎn shǔ
鼴鼠,田鼠。偃,“ 鼴 ”的古字。《庄子·逍遥游》:“鷦鷯巢於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郭庆藩 集释:“偃,或作鼴,俗作鼹。”《说文·鼠部》:“鼢,地中行鼠,伯劳所化也。一曰偃鼠。” 段玉裁 注:“偃之言隐也。”词语解释:偃风 拼音:yǎn fēng
(1).比喻教化普及。语本《论语·颜渊》:“草上之风,必偃。”《南齐书·乐志三》:“偃风裁化,暅日敷祥。”
(2).草倒伏于风中。 清 赵翼 《右手忽患风痹食指中指不能把笔将成痼疾矣》诗:“离披偃风草,槎枒触眼刺。”词语解释:偃师 拼音:yǎn shī
(1).传说 周穆王 时的巧匠,所制木偶,能歌善舞,恍如活人。 穆王 与姬妾一同观赏,木偶对侍妾眉目传情, 穆王 大怒,欲杀 偃师 ,经剖示木偶方罢。参阅《列子·汤问》。 唐 李商隐 《宫妓》诗:“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 偃师 。”
(2).称弄木偶的艺人为偃师。词语解释:偃波 拼音:yǎn bō
指偃波书。 唐 高适 《观李九少府翥树宓子贱神祠碑》诗:“龙盘色丝外,鹊顾偃波中。” 清 赵翼 《题百体寿字》诗:“垂露偃波取殽列,鵠头虎爪倣走飞。”详“ 偃波书 ”。
词语解释:偃波书 拼音:yǎn bō shū
书体名。即版书,状如连文,故称。为颁发诏命所用。《初学记》卷二一引 汉 挚虞 《决疑要注》:“尚书臺召人用虎爪书,告下用偃波书,皆不可卒学,以防矫诈。”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按 萧子良 《古今篆隶文体》曰:鹤头书与偃波书,俱詔板所用, 汉 谓之尺一简。”词语解释:偃仆 拼音:yǎn pú
仆倒。《魏书·韩茂传》:“时有风,诸军旌旗皆偃仆, 茂 於马上持幢,初不倾倒。”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嵩山日记》:“ 少林 松柏俱修伟,不似 岳庙 偃仆盘曲。”词语解释:偃伏 拼音:yǎn fú
(1).躺卧;伏卧。《汉书·杜周传》:“ 穰侯 , 昭王 之舅也,权重於 秦 ,威震邻敌,有旦莫偃伏之爱。” 颜师古 注:“言 昭王 幼少,旦夕偃伏戏弄於舅之旁侧也。”《世说新语·简傲》“ 高坐道人 於丞相坐恒偃卧其侧” 刘孝标 注引《高坐传》曰:“ 王公 曾诣和上,和上解带偃伏,悟言神解。” 艾明之 《雨》:“庞大的船体,偃伏在船台上,就象是一头准备扑向 黄浦江 的雄狮。”
(2).指相处。 汉 王充 《论衡·讲瑞》:“与之偃伏,从之受学,然后知之。”词语解释:偃甲 拼音:yǎn jiǎ
(1).藏甲衣不用,谓停止战争。《晋书·苻坚载记》:“开山泽之利,公私共之,偃甲息兵,与境内休息。”
(2).指埋伏兵士。《陈书·陆子隆传》:“ 子隆 设伏於外,仍闭门偃甲,示之以弱。及 行师 至,腹背击之, 行师 大败,因乞降。”词语解释:偃月堂 拼音:yǎn yuè táng
唐 李林甫 堂名。《新唐书·姦臣传上·李林甫》:“ 林甫 有堂如偃月,号 月堂 。每欲排构大臣,即居之,思所以中伤者。若喜而出,即其家碎矣。”后因以喻称权臣嫉害忠良的地方。 宋 汪藻 《醉别刘季高侍郎》诗:“英姿合上 凌烟阁 ,巧譖曾遭 偃月堂 。”词语解释:偃屈 拼音:yǎn qū
压低,抑屈。 宋 陈师道 《晁无咎画山水扇》诗:“前生 阮始平 ,今代 王摩詰 。偃屈盖代气,万里入方尺。”词语解释:偃植 拼音:yǎn zhí
伏倒与直立。 宋 范成大 《青青磵上松送致远入官》诗:“偃植虽不同,臭味乃相得。”词语解释:偃偃 拼音:yǎn yǎn
(1).弯曲貌。 宋 范仲淹 《泰州张侯祠堂颂》:“盘盘偃偃,百里而远,云矗不散,山亘不断。” 明 徐渭 《次夕降摶雪径满鹅鸭卵余睡而复起烧竹照之八十韵》:“压取刚条俱偃偃,试寻劲草但萋萋。”
(2).轻拂貌。 宋 姜夔 《越九歌·王禹吴调》:“王旆返,风偃偃,山鸟呼,觚棱晚。”词语解释:偃侧 拼音:yǎn cè
(1).犹翻覆。 汉 枚乘 《七发》:“鱼鳖失势,颠倒偃侧。”
(2).低俯倾斜。 唐 马戴 《谒仙观》诗之一:“寒松多偃侧,灵洞遍清虚。”
(3).或仰或侧。谓举止随意。 唐 韩愈 《祭穆员外文》:“君居于室,我既来即。或以啸歌,或以偃侧。”词语解释:偃休 拼音:yǎn xiū
休息。 宋 欧阳修 《画舫斋记》:“凡偃休於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 宋 王安石 《张氏静居院》诗:“老矣归偃休,买地斸荒芜。”词语解释:偃偻 拼音:yǎn lǚ
弯腰;曲身。 唐 韦端符 《卫公故物记》:“即其家偃僂跃步,奉赐书一函、他物一器出。”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山径峭拔,游人有攀躋偃僂之难。”词语解释:偃塞 拼音:yǎn sāi
禁闭。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今 濮州 有 偃朱城 ,一云 丹朱城 ,学者又云 舜 偃塞 丹朱 之所,遂谓之 偃朱城 ,误也。” 明 吕天成 《齐东绝倒》第一出:“前日 虞帝 囚了 唐帝 ,又偃塞胤子 丹朱 ,不许与父相见,是何道理?”词语解释:偃鼓 拼音:yǎn gǔ
停敲战鼓。指罢战。 元 王逢 《帖侯歌》:“髑髏掷地血飞雨,短兵未接寇偃鼓。”参见“ 偃旗息鼓 ”。
词语解释:偃旗息鼓 拼音:yǎn qí xī gǔ
(1).放倒军旗,停敲军鼓,指军队隐蔽行动,不暴露目标。《三国志·蜀志·赵云传》“ 成都 既定,以 云 为翊军将军” 裴松之 注引《赵云别传》:“ 云 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 云 有伏兵,引去。” 明 徐复祚 《投梭记·阴伏》:“听我号令:偃旗息鼓如安寝,啣枚持口噤。兔脱莫留停,狙击要详审。”亦作“ 偃旗卧鼓 ”、“ 偃旗仆鼓 ”。《梁书·王僧辩传》:“及贼前锋次 江口 , 僧辩 乃分命众军,乘城固守,偃旗卧鼓,安若无人。”《旧唐书·伊慎传》:“ 慎 列树三栅,相去数里,偃旗卧鼓。於中栅声鼓,三栅悉兵以击,贼众大乱。” 宋 苏洵 《权书·法制》:“偃旗仆鼓,寂若无气,严戢兵士,敢譁者斩。”
(2).休军罢战。《新唐书·裴光庭传》:“ 突厥 受詔,则诸蕃君长必相率而来,我偃旗息鼓,不復事矣。” 杨朔 《西江月--井冈山写怀之二》:“敌人当晚上就偃旗息鼓,逃得无影无踪。”
(3).喻指无声无息地停止行动。《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但是煌煌天使,奉旨而来,难道就此偃旗息鼓,一问不问吗?”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七三》:“但先前利用过我的人,现在见我偃旗息鼓,遁迹海滨,无从再来利用,就开始攻击了。”词语解释:偃腹 拼音:yǎn fù
仰腹而卧。 唐 戴叔伦 《宿灵岩寺》诗:“偃腹虚簷外,林空鸟恣啼。”词语解释:偃节 拼音:yǎn jié
放下符节。指完成使命归来。 唐 刘禹锡 《上门下裴相公启》:“功成偃节,復执大柄,君臣相遇,播於乐章。”词语解释:偃化 拼音:yǎn huà
谓听从教化。 唐 王勃 《梓州慧义寺碑铭序》:“遂使邑南偃化,争传廉恕之风;濮右驰情,竞起松篁之节。”词语解释:偃傲 拼音:yǎn ào
偃仰啸傲。 唐 权德舆 《竹径偶然作》诗:“琴觴恣偃傲,兰蕙相氛氲。”词语解释:偃俛 拼音:yǎn miǎn
俯仰。 唐 蔡希寂 《登福先寺上方然公禅室》诗:“晚来恣偃俛,茶果仍留欢。”词语解释:偃曝 拼音:yǎn pù
伏卧曝日。 南朝 宋 王僧达 《答颜延年》诗:“寒荣共偃曝,春醖时献斟。” 唐 孟浩然 《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诗:“草堂时偃曝,兰枻日周旋。”词语解释:偃憩 拼音:yǎn qì
安居休息。 唐 李白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龄》诗:“北宅聊偃憩,欢愉恤惸嫠。”词语解释:偃骨 拼音:yǎn gǔ
仙骨。道教称名字上了仙册的人,胸间必有偃骨。 唐 皮日休 《寄题玉霄峰叶涵象尊师所居》诗:“子细捫心无偃骨,欲随师去肯相容?”原注:“偃骨在胸者,名入星骨。”词语解释:偃猪 拼音:yǎn zhū
亦作“ 偃瀦 ”。 陂池。《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数疆潦,规偃猪。”《周礼·地官·稻人》“以瀦畜水” 汉 郑玄 注:“偃猪者,畜流水之陂也。” 清 张岱 《陶庵梦忆·南镇祈梦》:“某也躨跜偃瀦,轩翥樊笼,顾影自怜,将谁以告?”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三》:“ 楚蔿掩 为司马,度山林,鳩藪泽,辨京陵,表淳卤,数疆潦,规偃瀦,町原防,牧皋隰,井衍沃。”词语解释:偃闭 拼音:yǎn bì
犹停止。 南朝 宋 颜延之 《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偃闭武术,阐扬文令。”词语解释:偃盖山 拼音:yǎn gài shān
松的别称。 唐 冯贽 《云仙杂记·松精成使者》:“ 茅山 有野人,见一使者异服,牵一白羊。野人问:‘居何地?’曰‘偃盖山。’随至古松下而没,松形果如偃盖。意使者乃松树精,羊乃茯苓耳。”词语解释:偃溷 拼音:yǎn hùn
厕所。 明 宋濂 《诸暨方孝妇石表辞》:“有母 何氏 ,孝妇左右就养,唯恐违其志。 何 病,腑道涩不能亲御偃溷,孝妇浸之汤盆中,以指探出之。”词语解释:偃溲 拼音:yǎn sōu
(1).在厕所大小便。《庄子·庚桑楚》“观室者,周於寝庙,又适其偃焉” 晋 郭象 注:“寝庙则以饗燕,屏厠则以偃溲。”
(2).指厕所。 唐 柳宗元 《天说》:“而又穴为偃溲,筑为墙垣。”词语解释:偃潴 拼音:yǎn zhū
见“ 偃猪 ”。
词语解释:偃猪 拼音:yǎn zhū
亦作“ 偃瀦 ”。 陂池。《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数疆潦,规偃猪。”《周礼·地官·稻人》“以瀦畜水” 汉 郑玄 注:“偃猪者,畜流水之陂也。” 清 张岱 《陶庵梦忆·南镇祈梦》:“某也躨跜偃瀦,轩翥樊笼,顾影自怜,将谁以告?”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三》:“ 楚蔿掩 为司马,度山林,鳩藪泽,辨京陵,表淳卤,数疆潦,规偃瀦,町原防,牧皋隰,井衍沃。”词语解释:偃简 拼音:yǎn jiǎn
倨傲简慢。《宋书·殷琰传》:“而四方持疑,成此乖逆,资斧所临,每从偃简。”词语解释:偃蹠 拼音:yǎn zhí
阻塞行路。《文选·宋玉〈高唐赋〉》:“陬互横牾,背穴偃蹠。” 刘良 注:“蹠,径也。言山角横逆,临危背深,偃塞人径也。”词语解释:偃液 拼音:yǎn yè
潜流。 晋 孙楚 《雪赋》:“膏泽偃液,普润中田。肃肃三麦,实获丰年。”词语解释:偃托 拼音:yǎn tuō
谓依托以安身。 明 陈子龙 《上巳城南雨中》诗:“幸蒙江介安,郊扉聊偃託。”词语解释:偃肆 拼音:yǎn sì
傲慢放纵。《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 禄山 已得 布思 众,则兵雄天下,愈偃肆。”词语解释:偃衍 拼音:yǎn yǎn
偃伏曼衍。词语解释:偃霸 拼音:yǎn bà
见“ 偃伯 ”。
词语解释:偃伯 拼音:yǎn bó
亦作“ 偃霸 ”。 指休战。《后汉书·马融传》:“臣闻昔命师於鞬櫜,偃伯於 灵臺 ,或人嘉而称焉。” 李贤 注:“偃,休也。伯,谓师节也。”《周书·武帝纪下》:“方当偃伯 灵臺 ,休牛 桃塞 ,无疆之庆,非独在余。” 南朝 陈 徐陵 《报尹义尚书》:“方当偃霸於 灵臺 ,韜戈於武库。” 唐 上官仪 《奉和过旧宅应制》:“偃伯歌玄化,扈蹕颂王游。” 清 姚鼐 《送朱子颍知泰安府》诗:“扫定蛛蝥将偃伯,登封鶼鰈欲来王。”词语解释:偃革尚文 拼音:yǎn gé shàng wén
停息武备,注重文教。《新唐书·萧俛传》:“ 穆宗 初, 两河 底定, 俛 与 段文昌 当国,谓四方无虞,遂议太平事,以为武不可黷,劝帝偃革尚文。”词语解释:偃靡 拼音:yǎn mí
使倒伏。 清 唐甄 《潜书·尚治》:“天地之间,无形而速动者莫如风。起於幽陆,至於炎崖;偃靡万形,鼓畅众声,无一物之不应者,惟风为然。”词语解释:偃革为轩 拼音:yǎn gé wéi xuān
指停息武备,修治文教。《史记·留侯世家》:“ 殷 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兵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 裴骃 集解引 如淳 曰:“革者,革车也;轩者,赤黻乘轩也。偃武备而治礼乐也。”词语解释:偃踞 拼音:yǎn jù
弯腰蹲着。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六》:“有一碑卧楼板,偃踞而録之。”词语解释:偃革倒戈 拼音:yǎn gé dǎo gē
指停息武备,不事战争。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经史一》:“偃革倒戈,归马放牛,乃灭 殷 以后事;今 楚 汉 相持,正是兵锋之交,而言及此,曾不顾其为迂,何也?”词语解释:偃顿 拼音:yǎn dùn
(1).犹困顿。 唐 薛逢 《上崔相公启》:“频将偃顿,屡瀆堦墀;日暮途遥,诚堪悯念。”
(2).俯垂。 唐 令狐楚 《白杨神新庙碑》:“繫马其下,歇鞍于枝,威灵所凭,别白而在。既偃顿以附土,又跳腾而架空,如有高掌蹠为鸟势形。”词语解释:偃踣 拼音:yǎn bó
仆倒。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白鱼》:“寻闻有物偃踣,声震於外。”词语解释:偃转 拼音:yǎn zhuǎn
仆倒转动。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一》:“﹝ 董卓 ﹞诱北降者三百餘人,於坐中,先披其舌,或斩其手,或凿其眼,未死,偃转杯桉之间。会者战慄失匕箸, 卓 饮食自若。”词语解释:偃辕 拼音:yǎn yuán
攀辕止行。旧指百姓挽留地方官。 唐 高彦休 《唐阙史·卢相国指挥镇州事》:“ 冀州 刺史 景儒 ,自聆擢用,黎庶偃辕。”词语解释:偃朱 拼音:yǎn zhū
地名。相传为 舜 避 尧 子 丹朱 所居之地。《史记·五帝本纪》“ 尧 崩,三年之丧毕, 舜 让辟 丹朱 於 南河 之南” 张守节 正义引 唐 李泰 《括地志》:“又有 偃朱 故城,在县( 濮州 鄄城县 )西北十五里。”地在今 山东 鄄城县 。词语解释:偃悴 拼音:yǎn cuì
倒伏凋零。 唐 符载 《上巳日陪刘尚书宴集北池序》:“肺肠为之沸渭,草树为之偃悴。”词语解释:偃倒 拼音:yǎn dǎo
倒伏。 叶圣陶 《饭》:“平远的田亩里,稻穗和稻叶受微风吹拂,顺风偃倒,便成波纹。”词语解释:偃州 拼音:yǎn zhōu
复姓。 春秋 时 吴国 有 偃州员 。见《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词语解释:偃帖 拼音:yǎn tiē
服帖。 明 文徵明 《明故嘉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沉公行状》:“自是境内偃帖,莫敢有异志。”词语解释:偃动 拼音:yǎn dòng
起伏摇动。 冰心 《到青龙桥去》:“山上的枯草,迎着晨风,一片的和山偃动,如同一领极大的毛毡一般。”词语解释:偃兵脩文 拼音:yǎn bīng xiū wén
同“ 偃武修文 ”。 《后汉书·杜诗传》:“陛下亮成天工,克济大业,偃兵脩文,羣帅反旅。”词语解释:偃月营 拼音:yǎn yuè yíng
半月形的阵营。《三国志·魏志·杨阜传》:“﹝ 杨阜 ﹞使从弟 岳 於城上作偃月营。” 前蜀 韦庄 《春日》诗:“落星楼上吹残角,偃月营中掛夕暉。”词语解释:偃僵 拼音:yǎn jiāng
倒伏。 宋 秦观 《越州请立程给事祠堂状》:“邮亭刻漏,为之一新。頽废偃僵,斩然俱起。”词语解释:偃月垒 拼音:yǎn yuè lěi
半月形的营垒。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三》:“ 沔 左有 却月城 ,亦曰偃月垒, 戴监军 筑。”《南史·臧焘传》:“两岸筑偃月垒,水陆待之。”词语解释:偃柝 拼音:yǎn tuò
打更的梆子藏而不用,表示世道太平,无须警戒。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序》:“农商野庐,边城偃柝。”词语解释:偃矩 拼音:yǎn jǔ
贴合矩度。 章炳麟 《文例杂论》:“余每读 顾先生 《救文格论》,叹其绳约骫骳,偃榘削墨,后之治文笔者得是为同律,其远乎鄙倍矣。”词语解释:偃月阵 拼音:yǎn yuè zhèn
半月形的军阵。《新五代史·杂传·杜重威》:“ 安重荣 反, 重威 逆战於 宗城 , 重荣 为偃月阵, 重威 击之不动。”《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右翼军继步军北引而东,作偃月阵,步军居中,骑军据其两端,使贼不见首尾。”词语解释:偃媚 拼音:yǎn mèi
低垂柔媚。 元 戴表元 《胡麻赋》:“朝舒翘以东嚮,夕偃媚而西迁。”词语解释:偃宕 拼音:yǎn dàng
低凹的石洞。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四顾皆茅茨僵冻,举手投足,上下触困,兼茅中时有偃宕,疑为虎穴。”词语解释:偃寝 拼音:yǎn qǐn
仰卧;躺下。《吕氏春秋·古乐》:“乃令鱓先为乐倡,鱓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 唐 韩愈 《画记》:“偃寝休者二人,甲胄坐睡者一人。”词语解释:偃弱 拼音:yǎn ruò
低垂软弱。 宋 苏辙 《求黄家紫竹杖诗引》:“宅西南隅有紫竹百餘竿,为藤蔓所困,无復直干。虽为伐藤,而见竹偃弱无可为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