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霁去声 婿[qì,契约][详注1][jì,渡也][jì]羿[mèi][shuì,游说][jì][nì,拘泥][xiè][详注2][dài][qì][详注3][详注4][音翳。咽痛][详注5][dì][qì,以女妻人]濿[lì][详注6][详注7][详注8][jì]丿


注1:离 音荔。《广韵》去也。《书·胤征》畔官离次。《礼·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又与荔同。《司马相如·上林赋》答沓离支。《注》晋灼曰:离支,大如鸡子,皮粗,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又《广韵》《集韵》《韵会》音丽。《礼·月令》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离,读如俪偶之俪,宿俪谓其属。冯相氏保章氏掌天文者,相与宿偶,当审伺候,不得过差也。《释文》离,吕计反。偶也。
注2:哕 huì,音翙。《玉篇》鸟鸣也。《诗·小雅》鸾声哕哕。
注3:揭 音憩。亦高举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诗·邶风》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涉冰揭河。 又《集韵》其例切,音偈。揭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南海郡揭阳县。
注4:切 音砌。众也。又一切,大凡也。《前汉·平帝纪》一切满秩如真。《注》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又《韵补》砌或作切。《张衡·西京赋》设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又叶音刺,与刺通。《仪礼注》采时世之诗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
注5:题 音第。视也。《诗·小雅》题彼脊令。《传》题,视也。《孔子·丘陵歌》题彼泰山。
注6:蹶 音刿。《尔雅·释诂》蹶,动也。蹶蹶,敏也。《诗·唐风》良士蹶蹶。《传》动而敏於事。《释文》蹶,俱卫反。又《大雅》文王蹶厥生。《传》蹶,动也。《释文》蹶,俱卫反。又《礼·曲礼》足毋蹶。《注》行遽。又《孔子閒居》子夏蹶然而起。
注7:浙 《集韵》征例切,音制。通作浙。亦作制。义同。
注8:欐 《唐韵》《集韵》《韵会》郎计切《正韵》力霁切,音例。梁栋别名。《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首字词组
偈言偈颂偈子偈句偈语偈文偈诵 

词语解释:偈言  拼音:jì yán
即偈颂。 唐 刘知几 《史通·论赞》:“释氏演法,义尽而宣以偈言。” 清 谭嗣同 《金陵听说法》诗之一:“而为上首普观察,承佛威神説偈言。”
词语解释:偈颂  拼音:jì sòng
梵语“偈佗”的又称。即佛经中的唱颂词。每句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以至多字不等,通常以四句为一偈。亦多指释家隽永的诗作。《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凡覲国王,必有赞德,经中偈颂,皆其式也。” 宋 苏辙 《全禅师塔铭序》:“自是言语偈颂,发如涌泉,不学而得。”
词语解释:偈子  拼音:jì zǐ
即偈颂。 宋 苏轼 《和黄鲁直烧香》诗之一:“四句烧香偈子,随香遍满东南。”《西游记》第二十回:“这一篇偈子,乃是 玄奘法师 悟彻了《多心经》,打开了门户。”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纪念》:“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 何立 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
词语解释:偈句  拼音:jì jù
即偈颂。 唐 贾岛 《投孟郊》诗:“我知 雪山子 ,謁彼偈句空。必竟获所实,尔焉遂深衷。録之孤灯前,犹恨百首终。”
词语解释:偈语  拼音:jì yǔ
即偈颂。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 叔微 未第时,其父梦人以偈语赠之,云:‘药饵阴功, 楼陈 间 许 。殿上呼卢,喝六得五。’” 清 赵翼 《瓯北诗话·苏东坡诗》:“此二首絶似《法华经》《楞严经》偈语,简浄老横,可备一则也。”《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 靓云 ﹞问道:‘《金刚经》云:“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其福德多不如以四句偈语为他人説,其福胜彼。”请问那四句偈本经到底没有説破--有人猜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词语解释:偈文  拼音:jì wén
即偈颂。《红楼梦》第一二○回:“见那补天未用之石仍在那里,上面字迹依然如旧,又从头的细细看了一遍,见后面偈文后又歷叙了多少收缘结果的话头。”
词语解释:偈诵  拼音:jì sòng
即偈颂。《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经讲文》:“前解长行文已了,重宣偈诵唱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