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六月入声 [cù zú,士卒][gú hú][详注1][gē hé][yuě][详注2][hú][fú][chù]鼿[《集韵》乌没切。心闷貌。][kū]


注1:滑 音骨。乱也。《晋语》置不仁以滑其中。 又治也。《庄子·缮性篇》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 又滑稽,谓俳谐也。《楚辞·卜居》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 又混也。《楚辞·渔父》滑其泥而扬其波。 又与汩同。滑滑,水流貌。《焦氏·易林》涌泉滑滑。
注2:崒 《广韵》《集韵》《韵会》昨没切,音捽。崒屼,山貌。《韵会》山危峻貌。《张衡·西京赋》隆崛崔崒。或作崒。
首字词组
兀兀兀傲兀自兀臬兀岸兀楞楞兀兀腾腾兀那
兀坐兀谁兀得兀奡兀地奴兀底律兀兀陶陶兀颜
兀然兀者兀的兀是谁兀斜兀卒兀秃兀良
兀尔兀硉兀臲兀嵝兀日兀剌兀鹫兀首
兀底兀立兀突兀子兀兀淘淘兀剌赤兀突突兀赤

词语解释:兀兀  拼音:wū wū
(1).高耸貌。 唐 杨乘 《南徐春日怀古》诗:“兴亡山兀兀,今古水浑浑。” 元 李庭 《咸阳怀古》诗:“连鸡势尽霸图新,兀兀宫墙压 渭 滨。” 明 朱权 《荆钗记·参相》:“巍巍驾海紫金梁,兀兀擎天碧玉柱。” 清 孙枝蔚 《邗上酬赠施尚白督学二十韵》:“冻月娟娟白,高云兀兀垂。”
(2).光秃貌。 宋 沉辽 《次韵酬李正甫对雪》:“半积轩砌发幽层,枯树兀兀愁饥鹰。”
(3).孤独貌。 唐 卢延让 《冬除夜书情》诗:“兀兀坐无味,思量谁与邻。” 明 李东阳 《中元谒陵遇雨》诗之十七:“兀兀中流坐,茫茫何处津。” 清 龚自珍 《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诗:“城南省客夜兀兀,不风尚且凄心神。”
(4).静止貌。 唐 韩愈 《雉带箭》诗:“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復没。” 宋 秦观 《寄陈季常》诗:“泠泠屋外泉,兀兀原头烧。”
(5).浑沌无知貌。 唐 寒山 《诗》之二三四:“兀兀过朝夕,都不别贤良。好恶总不识,犹如猪及羊。”《古尊宿语录》卷二三:“兀兀随缘任浮沉,不拘春夏及秋冬。”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所谓兀兀如愚,如聋如哑,心如木石相似,目的是要人‘内无一物,外无所求’。”
(6).痴呆貌。 宋 洪迈 《夷坚丙志·徐世英兄弟》:“忽得惑疾,兀兀如白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猪嘴道人》:“ 巘 望见,兀兀如痴,寄目不暂瞬。” 郁达夫 《沉沦》:“吃了之后,他兀兀的在草地上坐了一会。”
(7).昏沉貌。 唐 韩愈 《答张彻》诗:“觥秋纵兀兀,猎旦驰駉駉。” 宋 范成大 《次韵徐廷献机宜送自酿石室酒》之三:“百年兀兀同渠住,何处能生半点愁?” 金 元好问 《雁门道中书所见》诗:“金城留旬浹,兀兀醉歌舞。” 清 金农 《次香山驿》诗:“我心兀兀堕渺茫,不随骑吏随艑郎。”
(8).摇晃貌。 元 李孝光 《饮濡须守子衡君宅》诗:“客子东来向 西楚 ,河流兀兀舞轻舠。”
(9).犹矻矻。勤勉貌。 唐 韩愈 《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清 汪曰祯 《〈吹网录〉序》:“尝见其兀兀箸书,每草一条,必反覆考榷。”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研经仍兀兀,举业復孜孜。”
词语解释:兀坐  拼音:wù zuò
独自端坐。 唐 戴叔伦 《晖上人独坐亭》诗:“萧条心境外,兀坐独参禪。” 宋 苏轼 《客住假寐》诗:“謁入不得去,兀坐如枯株。”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林四娘》:“ 陈公 宝钥 , 闽 人,夜独坐,有女子搴幃入……笑云:‘清夜兀坐,得勿寂耶!’” 郁达夫 《采石矶》:“他也有一个人关上了房门,在那学使衙门东北边的 寿春园 西室里兀坐的时候。”
词语解释:兀然  拼音:wù rán
突兀的样子。例如:兀然耸立。
兀的,忽然。例如:兀然失笑起来。
昏然无知的样子。例如:兀然躺下。
依旧。例如:多年未通音信,他兀然住在那个小山村。
词语解释:兀尔  拼音:wū ěr
寂静貌。 唐 白居易 《首夏》诗:“兀尔水边坐,翛然桥上行。” 宋 苏轼 《祭吴子野文》:“呜呼 子野 ,道与世违。寂默自求,闔门垂幃,兀尔坐忘。” 宋 陆游 《夜意》诗之二:“兀尔遗身世,东窗待日升。”
词语解释:兀底  拼音:wū dǐ
见“ 兀的 ”。
词语解释:兀的  拼音:wù de
亦作“ 兀底 ”。亦作“ 兀得 ”。
(1).指示代词。这个;这。 宋 张镃 《夜游宫·美人》词:“鹊相庞儿谁有,兀底便笔描不就。”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须看了可憎底千万,兀底般媚脸儿不曾见。”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四折:“妹子,兀的不是母亲?”《清平山堂话本·阴骘积善》:“兀的出斋来的官人便是。”
(2).语气助词。与“不”连用,表示反诘。犹言怎的不。 元 石德玉 《风月紫云庭》第一折:“兀得不好拷末娘七代先灵!” 明 王九思 《端正好·春游》曲:“兀的不喜杀人也么哥!” 清 李渔 《巧团圆·剖私》:“又谁知脚跟有债不容逋,近捨家乡奔远途,兀的不是子母相生把十当五!”
(3).语气助词。表惊异。《宣和遗事》前集:“女奴来报:兀的夜来那 高平章 到来也!” 元 邓玉宾 《端正好》套曲:“只是睡足黄粱梦一场,兀的回首斜阳!”《水浒传》第十四回:“ 晁盖 假意看他一眼,喝问道:‘兀的这厮不是 王小三 么!’”
(4).口语中的衬词。 元 戴善夫 《风光好》第三折:“这的是天注定的是非,天指引的前程,天匹配的婚姻,喒兀的教太守主婚。”《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説话的,兀的説这才学则甚!” 郁达夫 《沉沦》:“只有他一个人锁了愁眉,舌根好象被千钧的巨石锤住的样子,兀的不作一声。”
词语解释:兀傲  拼音:wù ào
亦作“ 兀奡 ”。
(1).孤傲不羁。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三:“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唐 白居易 《效陶潜体》诗之十三:“兀傲瓮间卧,憔悴泽畔行。” 清 恽敬 《前济南府知府候补郎中徐君遗事述》:“君性纵达,一切细行多不检,遇大富贵人兀奡临之,如无物者。”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学生得此,则以增骄,自命 中国 楨榦,未治一事,而兀傲过於开国元老。”
(2).高亢。 清 钱谦益 《题〈怀麓堂诗抄〉》:“ 弘正 间,北地 李献吉 ,临摹 老杜 为槎牙兀傲之词,以訾謷前人。” 清 秦瀛 《答王惕甫书》:“足下寄到古文辞一册,僕反復诵之,其雄直兀奡之概,肖其人而出。”
词语解释:兀谁  拼音:wū shuí
兀,前缀。犹言谁。《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却教孩儿嫁兀谁?” 元 刘燕哥 《太常引·饯刘参议归山东》词:“今古别离难,兀谁画蛾眉远山?”《警世通言·福禄寿三星度世》:“妹妹道:‘却是兀谁?’”
词语解释:兀者  拼音:wū zhě
(1).断去一足的人。《庄子·德充符》:“ 鲁 有兀者 王駘 ,从之游者,与 仲尼 相若。” 成玄英 疏:“刖一足曰兀。” 唐 杜甫 《入衡州》诗:“寡妻从为郡,兀者安堵墙。” 清 曹寅 《瑮亭》诗:“兀者为之泣,墨者异所悲。”
(2). 金 元 两代对 松花江 下游直到 黑龙江 下游及 精奇里江 南北、 乌苏里江 东西从事渔猎和采集的许多不同族属部落的泛称。 兀者 以捕捉貂、鼠、水獭、海豹、鹰鹘等为生,养狗驾拖床,善造船。 元 设“管兀者吉烈迷万户府”进行统辖。 明 代习称为 野人女直 。 清 代有各种以“窝集”命名的部落,即指 兀者 。
词语解释:兀硉  拼音:wū lù
突兀高亢。 宋 欧阳修 《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诗:“自非青云白石有深趣,其气兀硉何由降?” 明 宋濂 《元故秘书著作郎萧府君阡表》:“﹝先生﹞奇气兀硉,遇事輒奋发凌厉,不可挫折。”
词语解释:兀立  拼音:wù lì
(1).矗立;直立。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 徐迟 《三峡记》:“峡谷中的航标灯大都兀立在崖岸边置于三角架上。”
(2).直楞楞地站着。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六:“ 立身 本农家子,有膂力,且善走。年二十许时,往往兀立田间,若有所思。”
词语解释:兀自  拼音:wū zì
(1).径自。《敦煌变文集·燕子赋》:“见他宅舍鲜净,便即兀自占着。”
(2).亦作“ 兀子 ”。还;仍然。《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你记得当时在月臺上赏月,把我许你,你兀自拜谢。你记得也不记得?”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谁知今日见伊,尚兀子鰥居独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范进 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髮,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隻,兀自拍着掌。” 王统照 《刀柄》:“ 周老头 听见主人高兴的评判话后,却兀自没停手。”
词语解释:兀得  拼音:wū de
见“ 兀的 ”。
词语解释:兀的  拼音:wù de
亦作“ 兀底 ”。亦作“ 兀得 ”。
(1).指示代词。这个;这。 宋 张镃 《夜游宫·美人》词:“鹊相庞儿谁有,兀底便笔描不就。”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须看了可憎底千万,兀底般媚脸儿不曾见。”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四折:“妹子,兀的不是母亲?”《清平山堂话本·阴骘积善》:“兀的出斋来的官人便是。”
(2).语气助词。与“不”连用,表示反诘。犹言怎的不。 元 石德玉 《风月紫云庭》第一折:“兀得不好拷末娘七代先灵!” 明 王九思 《端正好·春游》曲:“兀的不喜杀人也么哥!” 清 李渔 《巧团圆·剖私》:“又谁知脚跟有债不容逋,近捨家乡奔远途,兀的不是子母相生把十当五!”
(3).语气助词。表惊异。《宣和遗事》前集:“女奴来报:兀的夜来那 高平章 到来也!” 元 邓玉宾 《端正好》套曲:“只是睡足黄粱梦一场,兀的回首斜阳!”《水浒传》第十四回:“ 晁盖 假意看他一眼,喝问道:‘兀的这厮不是 王小三 么!’”
(4).口语中的衬词。 元 戴善夫 《风光好》第三折:“这的是天注定的是非,天指引的前程,天匹配的婚姻,喒兀的教太守主婚。”《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説话的,兀的説这才学则甚!” 郁达夫 《沉沦》:“只有他一个人锁了愁眉,舌根好象被千钧的巨石锤住的样子,兀的不作一声。”
词语解释:兀的  拼音:wù de
亦作“ 兀底 ”。亦作“ 兀得 ”。
(1).指示代词。这个;这。 宋 张镃 《夜游宫·美人》词:“鹊相庞儿谁有,兀底便笔描不就。”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须看了可憎底千万,兀底般媚脸儿不曾见。”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四折:“妹子,兀的不是母亲?”《清平山堂话本·阴骘积善》:“兀的出斋来的官人便是。”
(2).语气助词。与“不”连用,表示反诘。犹言怎的不。 元 石德玉 《风月紫云庭》第一折:“兀得不好拷末娘七代先灵!” 明 王九思 《端正好·春游》曲:“兀的不喜杀人也么哥!” 清 李渔 《巧团圆·剖私》:“又谁知脚跟有债不容逋,近捨家乡奔远途,兀的不是子母相生把十当五!”
(3).语气助词。表惊异。《宣和遗事》前集:“女奴来报:兀的夜来那 高平章 到来也!” 元 邓玉宾 《端正好》套曲:“只是睡足黄粱梦一场,兀的回首斜阳!”《水浒传》第十四回:“ 晁盖 假意看他一眼,喝问道:‘兀的这厮不是 王小三 么!’”
(4).口语中的衬词。 元 戴善夫 《风光好》第三折:“这的是天注定的是非,天指引的前程,天匹配的婚姻,喒兀的教太守主婚。”《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説话的,兀的説这才学则甚!” 郁达夫 《沉沦》:“只有他一个人锁了愁眉,舌根好象被千钧的巨石锤住的样子,兀的不作一声。”
词语解释:兀臲  拼音:wū niè
见“ 兀臬 ”。
词语解释:兀臬  拼音:wù niè
亦作“ 兀臲 ”。 动摇貌。 唐 韩愈 《赠刘师服》诗:“羡君齿牙牢且洁,大肉硬饼如刀截。我今呀豁落者多,所存十餘皆兀臲。”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将至峡,必捨舆,躡草履,经营蹞步於槎牙兀臬中,方至峡口。”
词语解释:兀突  拼音:wù tū
(1).高耸突出貌。 明 许自昌 《水浒记·慕义》:“但见四山兀突,一水濴洄。”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矼之兀突独耸者,为 光明顶 。”
(2).突然。 鲁迅 《彷徨·孤独者》:“但到春天,忽然听说他已被校长辞退了。这却使我觉得有些兀突。” 茅盾 《锻炼》二四:“ 陈克明 这一问太兀突了, 胡清泉 似乎一怔。”
词语解释:兀臬  拼音:wù niè
亦作“ 兀臲 ”。 动摇貌。 唐 韩愈 《赠刘师服》诗:“羡君齿牙牢且洁,大肉硬饼如刀截。我今呀豁落者多,所存十餘皆兀臲。”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将至峡,必捨舆,躡草履,经营蹞步於槎牙兀臬中,方至峡口。”
词语解释:兀奡  拼音:wū ào
见“ 兀傲 ”。
词语解释:兀傲  拼音:wù ào
亦作“ 兀奡 ”。
(1).孤傲不羁。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三:“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唐 白居易 《效陶潜体》诗之十三:“兀傲瓮间卧,憔悴泽畔行。” 清 恽敬 《前济南府知府候补郎中徐君遗事述》:“君性纵达,一切细行多不检,遇大富贵人兀奡临之,如无物者。”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学生得此,则以增骄,自命 中国 楨榦,未治一事,而兀傲过於开国元老。”
(2).高亢。 清 钱谦益 《题〈怀麓堂诗抄〉》:“ 弘正 间,北地 李献吉 ,临摹 老杜 为槎牙兀傲之词,以訾謷前人。” 清 秦瀛 《答王惕甫书》:“足下寄到古文辞一册,僕反復诵之,其雄直兀奡之概,肖其人而出。”
词语解释:兀是谁
那是谁;这是哪一位
词语解释:兀嵝
险峻
词语解释:兀子  拼音:wū zǐ
(1).即杌子。小矮凳。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徐敦立 言,往时士大夫家妇女坐椅子、兀子,则人皆讥笑其无法度。” 宋 洪迈 《夷坚甲志·郑畯妻》:“见 王氏 入其室,自取兀子坐牀畔,以手掛帐。”
(2).见“ 兀自 ”。
词语解释:兀自  拼音:wū zì
(1).径自。《敦煌变文集·燕子赋》:“见他宅舍鲜净,便即兀自占着。”
(2).亦作“ 兀子 ”。还;仍然。《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你记得当时在月臺上赏月,把我许你,你兀自拜谢。你记得也不记得?”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谁知今日见伊,尚兀子鰥居独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范进 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髮,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隻,兀自拍着掌。” 王统照 《刀柄》:“ 周老头 听见主人高兴的评判话后,却兀自没停手。”
词语解释:兀岸  拼音:wū àn
高矗挺拔貌。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六:“还希望勇猛精进抗御万难,一往不返,尤其要毋负这老树兀岸高傲的故态呵!”
词语解释:兀地奴  拼音:wū dì nú
鹅的别名。
词语解释:兀斜  拼音:wū xié
犹乜斜。 洪深 《申屠氏》第二本:“ 方六一 多饮了几杯酒,兀斜着眼,觑着那在旁殷勤侍候的婢子,只要寻事。”
词语解释:兀日  拼音:wū rì
旧时占卜法认为不吉之日。 宋 王巩 《王氏谈录·上官忌兀日》:“尝记 丁顾言 少卿云:昔游官 蜀 中,至官有期,驻舟江滸,游憩山寺,遇老僧问 丁公 何为而至。 丁 具以之官告。又问期在何时? 丁 又以告。僧曰:‘是所谓兀日,不可视事,弗避之,君必以事去。’君笑而不应。”参见“ 小六壬 ”。
词语解释:小六壬  拼音:xiǎo liù rén
旧时占卜法之一。以大安、留连、速喜、赤口、小吉、空亡六位分列食指、中指及无名指上。占时按月、日、时顺序求之。得大安、速喜、小吉者为吉,其余为凶。俗称报时起课法。
词语解释:兀兀淘淘  拼音:wū wū táo táo
见“ 兀兀陶陶 ”。
词语解释:兀兀陶陶  拼音:wū wū táo táo
醉酒貌。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乐府》:“ 豫章 云:‘醉醒醒醉一曲,乃《醉落魄》也。’其词云:‘……从他兀兀陶陶里,犹胜惺惺,惹得閒憔悴。’” 金 刘从益 《卯酒》诗:“醉乡兀兀陶陶里,底是形骸底是愁。”亦作“ 兀兀淘淘 ”。 元 马致远 《乔牌儿》套曲:“醉魂縹緲,啼鸟惊回,兀兀淘淘,窗外三竿,红日未高。”
词语解释:兀楞楞  拼音:wū lèng lèng
痴呆貌。 谢挺宇 《去国》:“ 静子 搂着两个孩子,眼睛兀楞楞发呆,成了一块木头似的。”
词语解释:兀底律  拼音:wū dǐ lǜ
宋 俗语。钱。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下:“ 晋 王衍 口不言钱,强名‘阿堵’,俗言兀底律,贪之谓也。”
词语解释:兀卒  拼音:wū zú
党项 语音译。 西夏 国主的自称。《宋史·外国传一·夏国上》:“﹝ 赵元昊 ﹞犹称男 邦泥定国 兀卒上书父 大宋 皇帝,更名 曩霄 而不称臣。兀卒,即吾祖也,如可汗号。议者以为改吾祖为兀卒,特以侮玩朝廷,不可许。” 宋 范仲淹 《答安抚王内翰书》:“今贵称兀卒,以避中朝,取 汉 唐 故事,如单于、可汗之类。”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下:“ 元昊 入寇,所至如入无人之境。后数年,力尽求和,岁增赂遗,仍改名‘兀卒’,朝廷竟不问。”
词语解释:兀剌  拼音:wū là
(1).蒙古语ula的音译。鞋,靴。 元 高安道 《哨遍·皮匠说谎》套曲:“新靴子投至能够完备,旧兀剌先磨了半截底。”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二折:“直等的蛇叫三声狗拽车,蚊子穿着兀剌靴。”
(2).无力貌。 元 白朴 《梧桐雨》第四折:“闷打頦和衣卧倒,软兀剌方纔睡着。”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闹殇》:“冷鬆鬆,软兀剌四梢难动。”
(3).衬词。犹兀良。 元 王伯成 《斗鹌鹑·半世飘蓬》套曲:“醉醺醺无月不登楼,兀剌抵多少风雨替花愁。”
词语解释:兀剌赤  拼音:wū là chì
亦作“ 兀赤 ”。 蒙古语的音译。马夫;管理驿马的人。 元 火源洁 《华夷译语》卷上:“马夫,曰兀剌赤。” 元 施惠 《幽闺记·奉使临番》:“兀剌赤,兀剌赤,门外等多时。” 明 朱有燉 《桃源景》第四折:“[浄白]:‘俺是 蒙豁阿 堵兀赤。’[末白]:‘他説他是 达达 人放马的。’”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牛相出京宣旨》:“兀剌赤,俺路上要吃得些介分例,俺那里吃得勾,须索多讨些个。”
词语解释:兀兀腾腾  拼音:wū wū téng téng
犹言昏昏沉沉。 明 朱有燉 《一枝花·秋兴》套曲:“这些时把一个俊 潘安 老得来兀兀腾腾,瘦 沉约 害得来涎涎瞪瞪。” 明 唐寅 《自笑》诗:“兀兀腾腾自笑痴,科名如鬢髮如丝。”
词语解释:兀兀陶陶  拼音:wū wū táo táo
醉酒貌。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乐府》:“ 豫章 云:‘醉醒醒醉一曲,乃《醉落魄》也。’其词云:‘……从他兀兀陶陶里,犹胜惺惺,惹得閒憔悴。’” 金 刘从益 《卯酒》诗:“醉乡兀兀陶陶里,底是形骸底是愁。”亦作“ 兀兀淘淘 ”。 元 马致远 《乔牌儿》套曲:“醉魂縹緲,啼鸟惊回,兀兀淘淘,窗外三竿,红日未高。”
词语解释:兀秃  拼音:wū tū
(1).不冷不热。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三折:“我如今可釃些不冷不热、兀兀秃秃的酒与他吃。”《醒世姻缘传》第六九回:“半生半熟的咸麵饝饝,不乾不净的兀秃素菜。”
(2).不爽利;不干脆。
词语解释:兀鹫  拼音:wū jiù
猛禽的一种。头和颈的羽毛稀少或全秃,嘴端有钩,翼长。主要吃死尸。
词语解释:兀突突  拼音:wù tū tū
形容心跳不安。 明 单本 《蕉帕记·闹婚》:“口儿内絮聒聒难追悔,心儿内兀突突难瞒昧。”
词语解释:兀那  拼音:wū nà
指示代词。犹那,那个。可指人、地或事。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一折:“兀那弹琵琶的是那位娘娘?”《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孩儿然后去兀那坟前,也拜几拜。”《水浒传》第十四回:“兀那都头不要走!”
词语解释:兀颜  拼音:wū yán
复姓。 金 有 兀颜畏可 。见《金史》本传。
词语解释:兀良  拼音:wū liáng
(1).衬词。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三折:“兀良我则怕生諕杀软弱的裙釵。”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三折:“遥望见一点青山兀良却又早不见了。” 元 无名氏 《昊天塔》第四折:“怒轰轰恶向胆边生,兀良只要你偿还那 令公 爹爹命。”
(2).有时亦用作指示代词,犹兀那。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一折:“一任的棹穿江月泠,帆掛海云孤,寒烟生古渡,兀良便是你茅舍旧乡閭。”
词语解释:兀首  拼音:wū shǒu
头发脱落。形容年老。 清 周亮工 《祭靖公弟文》:“士人穷年兀首,求一语足流传,弗可得。”
词语解释:兀赤  拼音:wū chì
见“ 兀剌赤 ”。
词语解释:兀剌赤  拼音:wū là chì
亦作“ 兀赤 ”。 蒙古语的音译。马夫;管理驿马的人。 元 火源洁 《华夷译语》卷上:“马夫,曰兀剌赤。” 元 施惠 《幽闺记·奉使临番》:“兀剌赤,兀剌赤,门外等多时。” 明 朱有燉 《桃源景》第四折:“[浄白]:‘俺是 蒙豁阿 堵兀赤。’[末白]:‘他説他是 达达 人放马的。’”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牛相出京宣旨》:“兀剌赤,俺路上要吃得些介分例,俺那里吃得勾,须索多讨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