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具眼 拼音:jù yǎn
(1).谓有识别事物的眼力。 宋 陆游 《冬夜对书卷有感》诗:“万卷虽多当具眼,一言惟恕可铭膺。”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考证》:“ 杜 诗中‘师曰’者,亦‘ 坡 曰’之类,但其间半伪半真,尤为淆乱惑人,此深可嘆。然具眼者,自默识之耳。”
(2).指有眼力的人。 明 冯梦龙 《智囊补·闺智·漂母》:“ 楚 汉 皆豪杰,无一人知 信 者,虽 高祖 亦不知,仅一 萧相国 ,亦以与语故奇之,而母独识拔于邂逅憔悴之中,真古今第一具眼矣。” 清 费锡璜 《〈友鸥堂集〉序》:“ 叔威 诗虽不逮 李 杜 ,置之 元 、 白 、 苏 、 陆 间,则并驱争先。世有具眼不敢阿所好也。”词语解释:具足 拼音:jù zú
(1).犹具备。 汉 王充 《论衡·正说》:“善善恶恶,拨乱世反诸正,莫近于《春秋》。若此者,人道、王道适具足也。”《百喻经·认人为兄喻》:“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復多钱财。” 元 德异 《〈坛经〉序》:“一一法门,具足无量妙义。” 郭沫若 《盲肠炎·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我是相信在产业未进步、物质条件未具足的国度中以实现社会主义为目的之政治革命是愈早愈好的。”
(2).充足。 许地山 《债》:“说到具足生活,也是没有涯岸的。”词语解释:具陈 拼音:jù chén
备陈;详述。《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 王 乃叩首流血,具陈其实,乞冥府见 曾 为解释。”词语解释:具区 拼音:jù qū
古泽薮名,即 太湖 。又名 震泽 、 笠泽 。《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 扬州 ,其山镇曰 会稽 ,其泽藪曰 具区 。”《尔雅·释地》:“ 吴 越 之间有 具区 。”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地名异》:“ 嵩高 、 外方 一山而名二, 具区 、 震泽 一湖而号殊。”词语解释:具瞻 拼音:jù zhān
(1).谓为众人所瞻望。语出《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 尹 ,民具尔瞻。” 毛 传:“具,俱;瞻,视。” 郑玄 笺:“此言 尹氏 汝居三公之位,天下之民俱视汝之所为。”《三国志·魏志·高柔传》:“今公辅之臣,皆国之栋梁,民所具瞻。” 宋 周必大 《二志堂诗话·辨欧阳公释奠诗》:“宰相者,人臣极位,天下具瞻,非有清望大功,不容轻授。” 明 李贽 《答耿中丞》:“有德者,隆之虚位,但取具瞻;高才者,处以重任,不问出入。”
(2).指宰辅重臣。《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序》:“具瞻之范既著,台衡之望斯集。” 吕向 注:“具瞻、台衡并宰相之位也。”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在具瞻之地,自有国容。”词语解释:具体 拼音:jù tǐ
(1).见“ 具体而微 ”。
(2).指个别而细微的事情。 晋 葛洪 《抱朴子·备阙》:“若以所短弃所长,则逸儕拔萃之才不用矣;责具体而论细礼,则匠世济民之勋不著矣。”
(3).谓粗具大体。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有扶乩者……亦能作画,画不过兰竹数竿,具体而已。”
(4).不笼统;不抽象。 叶圣陶 《线下·校长》:“想要辩解,又没有具体的方法。”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我先把这个战斗的具体部署讲一下。”
(5).指实际存在的,真实的。 巴金 《等着,盼着》:“我小时候听过杀人灭口的故事,绝没有想到在六七十年以后会看到具体的事例。”
(6).特定的。 毛泽东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但是在具体问题上,在一个一个敌人的问题上,如果我们不重视它,我们就要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胡采 《序〈在和平的日子里〉》:“但各人具体的创作道路却不尽相同。”
词语解释:具体而微 拼音:jù tǐ ér wēi
总体的各部分都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孟子·公孙丑上》:“ 子夏 、 子游 、 子张 皆有圣人之一体; 冉牛 、 閔子 、 颜渊 ,则具体而微。” 赵岐 注:“体者,四肢股肱也……具体者,四肢皆具。微,小也。” 朱熹 集注:“具体而微,谓有其全体,但未广大耳。” 唐 白居易 《醉吟先生传》:“所居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臺榭舟桥,具体而微,先生安焉。”《太平广记》卷一九七引 五代 王仁裕 《玉堂闲话·江陵书生》:“东垣下有小瓦堂室一所,高尺许,具体而微。询其州人,曰:‘此息壤也。’” 冰心 《我们太太的客厅》:“等到她生了下来,竟是个具体而微的母亲!”亦省作“ 具体 ”。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文章拟古》:“拟古之诗难於尽似, 江文通 杂体三十首,便是 颜渊 具体, 叔敖 復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盖杂剧即传奇具体,但短局未舒耳。”词语解释:具论 拼音:jù lùn
详细讨论。 唐 孔颖达 《周易论·论谁加经字》:“但纬文鄙伪不可全信。其八卦方位之所,六爻上下之次,七八九六之数,内外承乘之象,入经别释,此未具论也。” 宋 秦观 《寄题傅钦之草堂》诗:“出处士所重,其微难具论。”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文具於前而略於后例》:“《荀子》此文,传写旧有错误,余作《诸子平议》已订正之,兹不具论。”词语解释:具茨 拼音:jù cí
山名,在今 河南省 密县 。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变宫调》:“ 具茨 应不远, 汾 阳寧足随。” 唐 钱起 《奉和圣制登会昌山应制》:“睿想入希夷,真游到 具茨 。”词语解释:具美 拼音:jù měi
完美;皆美。《晋书·山涛传论》:“若夫居官以洁其务,欲以启天下之方,事亲以终其身,将以劝天下之俗,非 山公 之具美,其孰能与於此者哉!”《南史·柳恽传》:“帝谓 周捨 曰:‘吾闻君子不可求备,至如 柳惲 可谓其美。分其才艺,足了十人。’” 唐 白居易 《唐河南元府君夫人荥阳郑氏墓志铭》:“今夫人,女美如此,妇德又如此,母仪又如此,三者具美,可谓冠古今矣!”词语解释:具言 拼音:jù yán
备言,详细告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立召入,具言 灌夫 醉饱事,不足诛。”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拜 邓训 为謁者,监护水功。 训 隐括知其难立,具言 肃宗 。 肃宗 从之,全活数千人。” 唐 韩愈 《谢自然诗》:“凝心感魑魅,慌惚难具言。”词语解释:具文 拼音:jù wén
(1).徒有形式而无实际作用的空文。《汉书·宣帝纪》:“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谩,以避其课。” 颜师古 注:“虽有其文,而实不副也。”《明史·忠义传三·邢国玺》:“时帝以修城郭、练民兵、储糗粮、备戎器四事课天下,有司率视为具文,惟 国璽 奉行如詔。” 邹韬奋 《英勇抗战三年中的五一节》:“工人以很大很久的牺牲争得的八小时制的法令竟等于具文,于是激起了劳动界的反抗。”
(2).形诸文辞。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故发传之体有三,而为例之情有五……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具文见意。‘丹楹刻桷’,‘天王求车’,‘ 齐侯 献捷’之类是也。”词语解释:具物 拼音:jù wù
(1).万物。《隋书·音乐志中》:“和气洽,具物滋。”
(2).谓所备祭品。指酒牲食具等祭物。 唐 于邵 《唐释奠武成王乐章·迎俎酌献》:“五齐絜,九牢硕,梡橜循,罍斝涤,进具物,扬鸿勣。”词语解释:具臣 拼音:jù chén
(1).备位充数之臣。《论语·先进》:“今 由 与 求 也,可谓具臣矣。” 朱熹 集注:“具臣,谓备臣数而已。”《汉书·梅福传》:“故京兆尹 王章 资质忠直,敢面引廷争, 孝元皇帝 擢之,以厉具臣而矫曲朝。” 颜师古 注:“具臣,具位之臣无益者也。”《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三年》:“太常丞 任随 上言曰:‘諫议大夫、司諫、正言虽有数员,但充位尸禄而已。愿陛下择贤士,黜具臣,悬赏罚之文,立劝惩之道。’”
(2).泛称为人臣者。《南史·蔡廓传论》:“位在具臣,而情怀 伊 霍 。”词语解释:具存 拼音:jù cún
犹具在。《汉书·扬雄传赞》:“自 雄 之没至今四十餘年,其《法言》大行,而《玄》终不显,然篇籍具存。”《后汉书·王允传》:“又集 汉 朝旧事所当施用者,一皆奏之。经籍具存, 允 有力焉。”词语解释:具述 拼音:jù shù
备述,详细陈述。《太平广记》卷四七四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木师古》:“僧徒皆惊 师古 之犹存,询其来由, 师古 具述其状,徐徐拂衣而起。”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鸱夷子见黜》:“使 子皮 居 严子陵 之上, 季真 寘 张子同 之列,则有不可者。故具述之,覬来者知予之不敢苟,而高士之尤可贵也。”词语解释:具有 拼音:jù yǒu
(1).犹具备。 唐 慧能 《坛经·般若品》:“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2).有;存有。 丁玲 《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两人都各具有一张快活的脸。”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一章:“特别是对敌人具有刻骨的仇恨。”词语解释:具庆 拼音:jù qìng
(1).《诗·小雅·楚茨》:“尔殽既将,莫怨具庆。” 郑玄 笺:“同姓之臣,无有怨者,而皆庆君,是其欢也。”后以“具庆”称君臣同欢。 唐 白居易 《答百寮〈谢许追游集宴表〉制》:“今四表无事,三农有年,思与羣情,同其具庆。”
(2).谓父母俱存。《二程遗书》卷六:“人无父母,生日当倍悲痛,更安忍置酒张乐以为乐?若具庆者可矣。” 明 宋濂 《〈望云图诗〉序》:“人之壮年有大父母、父母俱存而号重庆者矣;下此,则父与母无故而号具庆者矣。”旧时填写履历,父母俱存者,书“具庆下”。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 寳历 年中, 杨嗣復 相公具庆下,继放两榜。”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杂录》:“ 咸淳 七年同年小録……字 鼎卿 ,小名 鼎 ,小字 技金 ,第鼎一,具庆下。”
(3).指父母双亲。 金 王若虚 《恒山堂记》:“公以妙龄贵显,而居具庆之下,日思所以奉二亲之欢,谓可以备燕息而资观览者,莫若堂也。”词语解释:具在 拼音:jù zài
全部存在。 鲁迅 《热风·题记》:“记得当时的《新青年》是正在四面受敌之中,我所对付的不过一小部分;其他大事,则本志具在,无须我多言。”如:事实具在,不容狡辩。词语解释:具载 拼音:jù zǎi
详载;备载。《北史·魏收传》:“ 崔暹 为言於 文襄 曰:‘国史事重,公家父子霸王功业,皆须具载,非 收 不可。’ 文襄 乃启 收 兼散骑常侍,修国史。” 唐 李白 《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其録事参军,六曹英寮,及十一县属,有宏才硕德,含香绣衣者,皆列名碑阴,此不具载。”词语解释:具僚 拼音:jù liáo
亦作“ 具寮 ”。
(1).官员;百官。 南朝 梁 沉约 《梁雅歌·诚雅》之一:“出杳冥,隆无象,皇情肃,具僚仰。”《北史·杨尚希传》:“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至於近古则不然。凡百具寮,王公卿士,始有褒崇,则谓其珪璋特达,善无可加;旋有贬黜,则比诸斗筲下才,罪不容责。”
(2).特指一般官吏。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杂记》:“ 崔安潜 镇 西川 , 李鋌 为小将。 广明 初,驾幸西 蜀 , 鋌 乃 蜀 帅带平章事。 安潜 乃具寮耳。曾趋走,人皆美之。”词语解释:具列 拼音:jù liè
(1).器物名。 唐 陆羽 《茶经·器》:“具列,或作牀,或作架,或纯木纯竹而製之。黄黑可扃而漆者,长三尺,阔二尺,高六寸。具列者,悉歛诸器物,悉以陈列也。”
(2).备述;一一列举。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叶法善》:“舟人则以昨日之所见具列焉。”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余偶得其书,稍加考正,具列於后。”词语解释:具礼 拼音:jù lǐ
(1).备礼;安排仪式。《史记·淮阴侯列传》:“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唐 杜甫 《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诗:“守祧严具礼,掌节镇非常。”
(2).指表示礼节。 明 叶盛 《水东日记·书简后具礼》:“今人书简后具礼,或误作‘礼如初’,或‘具礼如初’,或‘礼如左右前’等,虽名公卿亦有之。”
(3).行礼。《武王伐纣平话》卷上:“ 费仲 蒙旨至於殿下,具礼。”《武王伐纣平话》卷上:“太子、 胡嵩 二人见 比干 具礼毕, 比干 将二人邀入衙内,置酒管待二人。”词语解释:具尔 拼音:jù ěr
《诗·大雅·行苇》:“戚戚兄弟,莫远具尔。”具,犹俱;尔,通“ 邇 ”。本为都很亲近之意,因上句有兄弟二字,后遂以为兄弟的代称。《文选·陆机〈叹逝赋〉》:“痛灵根之夙陨,怨具尔之多丧。” 李善 注:“具尔,兄弟也。” 唐 卢照邻 《宴凤泉石翁神祠诗》序:“心灰两寂,长无具尔之欢;形木双枯,将有终焉之志。”词语解释:具备 拼音:jù bèi
(1).齐备;完备。《书·吕刑》:“两造具备,师听五辞。” 汉 荀悦 《汉纪·宣帝纪一》:“枢机周密,品式具备。”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一:“纪纲法度,号令文章,灿然具备。”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看这本弄虚作伪千篇一律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却应当去读那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
(2).配备;备置。《史记·大宛列传》:“募吏民毋问所从来,为具备人众遣之,以广其道。”
(3).具有。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雄浑》:“具备万物,横絶太空。”如: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才能顺利地完成你接受的任务。词语解释:具奏 拼音:jù zòu
备文上奏。《清会典·吏部八·考功清吏司》:“京察之制,三品京堂由部开列事实具奏。”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康熙 三十九年七月,内阁奉上諭:‘各省学道原不差遣翰林官员,嗣后各省学道宜将翰林官员一并差遣,尔等与翰林院会议具奏。’”词语解释:具食
准备食物词语解释:具官 拼音:jù guān
(1).配备应有的官员。《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 汉 刘向 《说苑·君道》:“ 齐景公 问於 晏子 曰:‘寡人欲从夫子而善 齐 国之政。’对曰:‘ 婴 闻之,国具官而后政可善。’ 景公 作色曰:‘ 齐国 虽小,则何为不具官乎?’”
(2).居官。谓徒居官位。《史记·儒林列传》:“及至 孝景 ,不任儒者,而 竇太后 又好 黄 老 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宋 叶适 《除秘阁修撰谢表》:“及此扶行而问俗,几成尸素以具官。”
(3).犹具位。 唐 韩愈 《除崔群户部侍郎制》:“具官 崔羣 ,体道履仁,外和内敏,清而容物,善不近名。” 宋 欧阳修 《上范司谏书》:“月日,具官谨斋沐拜书司諫学士。” 宋 司马光 《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月日,具官臣 司马光 ,谨昧死再拜上疏太皇太后陛下皇帝陛下。”参见“ 具位 ”。
词语解释:具位 拼音:jù wèi
(1).具瞻之位。指三公宰相。语本《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南朝 梁 任昉 《宣德皇后令》:“ 宣德皇后 敬问具位。”参见“ 具瞻 ”。
(2).徒居官位,充数。《新唐书·苏味道传》:“然其为相,特具位,未尝有所发明,脂韦自营而已。”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一:“臺諫之臣,默默具位而不敢言事,至於规避百为,不敢居是职事。”《辽史·逆臣传中·萧革》:“ 革 怙宠专权,同僚具位而已。”
(3). 唐 宋 以后,官吏在奏疏、函牍或其他应酬文字上,常把应写明的官职爵位写作“具位”,表示谦敬。 宋 范仲淹 《上时相议制举书》:“月日,具位某,再拜上书於昭文相公阁下。” 宋 苏轼 《祭大觉禅师文》:“维年月日,具位 苏軾 ,谨以香茶蔬果,致奠故 大觉禪师 器之 之灵。” 宋 王安石 《上时政疏》:“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号皇帝陛下。”词语解释:具修 拼音:jù xiū
(1).谓供置众物和打扫。《周礼·天官·大宰》:“祀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与其具脩。” 郑玄 注:“具所当共,脩扫除粪洒。” 贾公彦 疏:“使百官供祭祀之具及脩之扫除也。”
(2).齐备,完备。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必待天爵具脩,人纪咸事,然后沿才授职。”词语解释:具供 拼音:jù gòng
谓备办斋供。《新唐书·高开道传》:“先是, 怀戎 浮屠 高曇晟 因县令具供,与其徒袭杀令,伪号 大乘皇帝 。”词语解释:具人 拼音:jù rén
犹完人。 唐 刘轲 《玄奘塔铭》:“必使解行如函盖,始可为具人矣。”词语解释:具乐 拼音:jù lè
备乐。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张遵言》:“命酒具乐,饮数巡, 王 谓 四郎 曰:‘有佐酒者欲命之。’ 四郎 曰:‘有何不可。’”词语解释:具数 拼音:jù shù
详细计数。《韩非子·难言》:“家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 陈奇猷 集释引 尹桐阳 曰:“具,备也;数,计也。备计则详明。”词语解释:具名 拼音:jù míng
(1).谓备列其名。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长吏精加访择,具名闻奏。” 宋 梅尧臣 《和答韩子华饷子鱼》:“南方海味难具名,子鱼珍美无与并。”
(2).谓署名。 郭孝成 《直隶革命记》:“遂於十一月十二日,由滦军全体军长兵目具名,电告 北京 袁世凯 顺 直 諮议局及 上海 议和代表。” 吴组缃 《山洪》三四:“即使本族具名请保,也未见得有效。”
(3).题名。 鲁迅 《集外集·〈痴华鬘〉题记》:“其书具名《百句譬喻经》。”词语解释:具剑 拼音:jù jiàn
用玉装饰的剑。《后汉书·冯异传》:“大司徒 邓禹 不能定,乃遣 异 代 禹 讨之。车驾送至 河南 ,赐以乘舆七尺具劒。” 李贤 注:“具谓以宝玉装饰之。《东观记》作‘玉具劒’。”词语解释:具全 拼音:jù quán
犹言具在,直存。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佟襄毅伯》:“至 圆明园 诸宫门,乃竟日裸体酣卧宫门之前。余任散秩大臣时,曾告当事者,当事者笑曰:‘使其裸背者具全,已为厚幸,君尚何苛责哉?’”词语解释:具寿
和尚的通称。师父呼弟子或长老呼少年和尚时常用。具有尽其寿命及法身慧命的意思词语解释:具觞
备酒。觞:酒杯词语解释:具伏 拼音:jù fú
完全认罪。《新五代史·李从温传》:“﹝ 从温 ﹞尝诬亲吏 薛仁嗣 为盗,悉籍没其家貲数千万。 仁嗣 等诣闕自诉,事下有司, 从温 具伏。”《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 田钦祚 ﹞与都部署 郭进 不协,敌至,闭壁自守,去又不追,蓄军资以规利,为部下所讼,詔鞫之, 钦祚 具伏。”词语解释:具位 拼音:jù wèi
(1).具瞻之位。指三公宰相。语本《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南朝 梁 任昉 《宣德皇后令》:“ 宣德皇后 敬问具位。”参见“ 具瞻 ”。
(2).徒居官位,充数。《新唐书·苏味道传》:“然其为相,特具位,未尝有所发明,脂韦自营而已。”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一:“臺諫之臣,默默具位而不敢言事,至於规避百为,不敢居是职事。”《辽史·逆臣传中·萧革》:“ 革 怙宠专权,同僚具位而已。”
(3). 唐 宋 以后,官吏在奏疏、函牍或其他应酬文字上,常把应写明的官职爵位写作“具位”,表示谦敬。 宋 范仲淹 《上时相议制举书》:“月日,具位某,再拜上书於昭文相公阁下。” 宋 苏轼 《祭大觉禅师文》:“维年月日,具位 苏軾 ,谨以香茶蔬果,致奠故 大觉禪师 器之 之灵。” 宋 王安石 《上时政疏》:“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号皇帝陛下。”
词语解释:具瞻 拼音:jù zhān
(1).谓为众人所瞻望。语出《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 尹 ,民具尔瞻。” 毛 传:“具,俱;瞻,视。” 郑玄 笺:“此言 尹氏 汝居三公之位,天下之民俱视汝之所为。”《三国志·魏志·高柔传》:“今公辅之臣,皆国之栋梁,民所具瞻。” 宋 周必大 《二志堂诗话·辨欧阳公释奠诗》:“宰相者,人臣极位,天下具瞻,非有清望大功,不容轻授。” 明 李贽 《答耿中丞》:“有德者,隆之虚位,但取具瞻;高才者,处以重任,不问出入。”
(2).指宰辅重臣。《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序》:“具瞻之范既著,台衡之望斯集。” 吕向 注:“具瞻、台衡并宰相之位也。”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在具瞻之地,自有国容。”词语解释:具呈 拼音:jù chéng
谓备办呈文。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池北偶谈〉旧本有“不得已”条》:“於 顺治 十七年,具呈礼科不准。” 鲁迅 《华盖集·我观北大》:“我的办法也并不一律。譬如前次的游行,报上谣我被打落了两个门牙,我可决不肯具呈警厅,吁请补派军警,来将我的门牙从新打落。” 孙犁 《耕堂读书记》三:“藏书家害怕 天一阁 后人 范懋柱 等具呈,请‘抒诚愿献’。”词语解释:具带 拼音:jù dài
匈奴 饰金的腰带。《战国策·赵策二》:“遂赐 周绍 胡服、衣冠、具带、黄金师比,以傅王子也。”《史记·匈奴列传》:“黄金饰具带一。”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曰:“要中大带。” 王国维 《观堂集林·胡服考》:“具带者,黄金具带之畧。”词语解释:具叙 拼音:jù xù
详述,备述。 南朝 梁 何逊 《赠江长史别》诗:“中岁多乖违,由来难具叙。”词语解释:具戒 拼音:jù jiè
见“ 具足戒 ”。
词语解释:具足戒 拼音:jù zú jiè
佛教名词。僧尼所受戒律之称。意谓戒条圆满充足,故名。其戒条数量,不尽一致。 中国 汉 族僧尼依据《四分律》受戒,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拘尸那揭罗国》:“ 善贤 闻已,心浄信解,求入法中,受具足戒。” 唐 黄滔 《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旋将西游,受具足戒于 襄州 龙兴寺 。”亦省作“ 具戒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梵衍那国》:“及 阿难 之度出家也,其衣变为法服,及受具戒,更变为九条僧伽胝。” 宋 秦观 《圆通禅师行状》:“ 天禧 二年,普度天下僧,遂落髮受具戒。”词语解释:具服 拼音:jù fú
(1).完全服罪。《汉书·赵广汉传》:“ 长安 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 广汉 使吏捕治,具服。”《新唐书·第五琦传》:“会有告 琦 纳金者,遣御史驰桉, 琦 辞曰:‘位宰相,可自持金邪?若付受有状,请归罪有司。’御史不晓,以为具服,狱上之,遂长流 夷州 。”
(2).朝服。《新唐书·车服志》:“具服者,五品以上陪祭、朝饗、拜表、大事之服也,亦曰朝服。”词语解释:具闻 拼音:jù wén
皆已知悉。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自兹遂隆,九野清泰,东夷献其乐器, 肃慎 贡其楛矢,旷世不羈,应化而至。巍巍荡荡,想所具闻。”词语解释:具狱 拼音:jù yù
(1).备文定案。《汉书·于定国传》:“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 清 周亮工 《祭建宁司李君硕孙公文》:“锻炼之下,死者数辈,将以单词具狱矣。”
(2).据以定罪的全部案卷。《汉书·于定国传》:“ 于公 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於府上,因辞疾去。” 颜师古 注:“具狱者,狱案已成,其文备具也。”《新唐书·崔安潜传》:“ 安潜 於吏事尤长,虽位将相,閲具狱,未尝不身听之。”词语解释:具造 拼音:jù zào
《书·吕刑》:“两造具备”。 孔 传:“造,至也。两至具备,则众狱官共听其入五刑之辟。”后谓备办诉状为“具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向杲》:“ 晟 不服,﹝ 庄公子 ﹞遂嗾从人折箠笞之,垂毙,乃去。 杲 闻奔视,则兄已死。不胜哀愤。具造赴郡。”词语解释:具寮 拼音:jù liáo
见“ 具僚 ”。
词语解释:具僚 拼音:jù liáo
亦作“ 具寮 ”。
(1).官员;百官。 南朝 梁 沉约 《梁雅歌·诚雅》之一:“出杳冥,隆无象,皇情肃,具僚仰。”《北史·杨尚希传》:“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至於近古则不然。凡百具寮,王公卿士,始有褒崇,则谓其珪璋特达,善无可加;旋有贬黜,则比诸斗筲下才,罪不容责。”
(2).特指一般官吏。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杂记》:“ 崔安潜 镇 西川 , 李鋌 为小将。 广明 初,驾幸西 蜀 , 鋌 乃 蜀 帅带平章事。 安潜 乃具寮耳。曾趋走,人皆美之。”词语解释:具道 拼音:jù dào
备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 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 德宗 以问 炎 , 炎 具道所以。”词语解释:具装 拼音:jù zhuāng
(1).马的铠甲。《晋书·桓伊传》:“谨奉输马具装百具、步鎧五百领,并在 寻阳 ,请勒所属领受。”《南史·柳元景传》:“ 魏 多纵突骑,众军患之。 安都 怒甚,乃脱兜鍪,解所带鎧,唯著絳纳两当衫,马亦去具装,驰入贼阵。” 宋 苏舜钦 《送杜密学赴并州》诗:“具装明晚野,大斾卷朝暾。”
(2).借指骑兵。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上:“精鎧五万,具装九千, 秀实 之出奇兵, 马璘 之提禁旅,御兹西寇,尚或无功,而况营府久荒。”
(3).治装,备办行装。 宋 陆游 《上虞丞相书》:“伏惟少赐动心,捐一官以禄之,使粗可活,甚则使可具装以归。”词语解释:具白 拼音:jù bái
备述;详细说明。 杨廷栋 《〈热河都统溥颋山东巡抚孙宝琦江苏巡抚程德全会同奏请改组内阁宣布立宪疏〉附跋》:“ 张公 适乘 沪 寧 车由 寧 赴 沪 ,乃与 雷君 迎至 锡 站,謁 张公 於车中,具白所以,即同往 苏 抚聚谈。”词语解释:具草 拼音:jù cǎo
拟稿;起草。《后汉书·周荣传》:“ 安 ( 袁安 )数与论议,甚器之。及 安 举奏 竇景 及与 竇宪 争立北单于事,皆 荣 所具草。”《周书·王襃传》:“凡大詔册,皆令 襃 具草。”《南史·萧子范传》:“自是府中文笔皆使具草。”词语解释:具题 拼音:jù tí
(1).谓题本上奏。《清会典·吏部八·考功清吏司》:“由吏部缮履歷清单具题,候旨定夺。”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自 天成 至 杀虎口 八站,每站应设马八十六匹……查 杀虎口 一站,先经臣部具题撤去,其餘七站,俱设额马五十匹在案。”
(2).指申报朝廷的题本。《红楼梦》第一百回:“且说 薛姨妈 为着 薛蟠 这件人命官司,各衙门内不知花了多少银钱,才定了误杀具题。”词语解释:具然 拼音:jù rán
自满自足貌。《荀子·宥坐》:“今学曾未如肬赘,则具然欲为人师。” 杨倞 注:“具然,自满足之貌也。”词语解释:具结 拼音:jù jié
旧时对官署提出表示负责保证的文件。《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要六房中择家道殷实老成无过犯的,当堂拈鬮,各吏具结申报上司,若新参及役将满者,俱不许鬮。”《老残游记》第十八回:“ 白公 説:‘ 王辅庭 叫他具结回去罢。’”词语解释:具理 拼音:jù lǐ
瓶罐之类的器皿。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四:“ 东坡 自 儋耳 北归,临行以诗留别 黎子云 秀才(诗略)。后批云:‘新酿甚佳,求一具理,临行写此,以折菜钱。’……具理,南荒之缾罌。”词语解释:具考 拼音:jù kǎo
详细推问。《后汉书·桥玄传》:“ 玄 到,悉收 昌 宾客,具考臧罪。”词语解释:具疏 拼音:jù shū
备文分条陈述。 唐 韩愈 《唐故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公将行,曰:‘吾天子吏,使海外国,不足於资,宜上请,安有卖官以受钱邪?’即具疏所以。上以为贤,命有司与其费。”词语解释:具罪 拼音:jù zuì
谓定成大罪。《汉书·司马迁传》:“ 彭越 、 张敖 南乡称孤,繫狱具罪。” 颜师古 注:“或繫於狱,或至大罪也。”词语解释:具象 拼音:jù xiàng
具体的形象。 许杰 《两个青年》:“我便渐渐的把这两枝步枪幻成了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具象。”词语解释:具衔 拼音:jù xián
谓题写官衔。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卫魁廷尉》:“遗 于 ( 于有成 )以书,外缄题书‘拜上 省元 ’,下惟具衔。”词语解释:具耳 拼音:jù ěr
鉴别韵律的听力。 明 李东阳 《麓堂诗话》:“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闻琴断,知为第几弦,此具耳也。月下隔窗辨五色线,此具眼也。”词语解释:具脩
1.谓供置众物和打扫。《周礼·天官·大宰》:“祀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与其具脩。” 郑玄 注:“具所当共,脩扫除粪洒。” 贾公彦 疏:“使百官供祭祀之具及脩之扫除也。”
2.齐备,完备。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必待天爵具脩,人纪咸事,然后沿才授职。”词语解释:具足戒 拼音:jù zú jiè
佛教名词。僧尼所受戒律之称。意谓戒条圆满充足,故名。其戒条数量,不尽一致。 中国 汉 族僧尼依据《四分律》受戒,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拘尸那揭罗国》:“ 善贤 闻已,心浄信解,求入法中,受具足戒。” 唐 黄滔 《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旋将西游,受具足戒于 襄州 龙兴寺 。”亦省作“ 具戒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梵衍那国》:“及 阿难 之度出家也,其衣变为法服,及受具戒,更变为九条僧伽胝。” 宋 秦观 《圆通禅师行状》:“ 天禧 二年,普度天下僧,遂落髮受具戒。”词语解释:具领 拼音:jù lǐng
向主管或有关方面备文领取。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四六》:“要我开帐签名具领,于是就给碰了一个钉子而又大发其怒。”词语解释:具庆下 拼音:jù qìng xià
见“ 具庆 ”。
词语解释:具庆 拼音:jù qìng
(1).《诗·小雅·楚茨》:“尔殽既将,莫怨具庆。” 郑玄 笺:“同姓之臣,无有怨者,而皆庆君,是其欢也。”后以“具庆”称君臣同欢。 唐 白居易 《答百寮〈谢许追游集宴表〉制》:“今四表无事,三农有年,思与羣情,同其具庆。”
(2).谓父母俱存。《二程遗书》卷六:“人无父母,生日当倍悲痛,更安忍置酒张乐以为乐?若具庆者可矣。” 明 宋濂 《〈望云图诗〉序》:“人之壮年有大父母、父母俱存而号重庆者矣;下此,则父与母无故而号具庆者矣。”旧时填写履历,父母俱存者,书“具庆下”。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 寳历 年中, 杨嗣復 相公具庆下,继放两榜。”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杂录》:“ 咸淳 七年同年小録……字 鼎卿 ,小名 鼎 ,小字 技金 ,第鼎一,具庆下。”
(3).指父母双亲。 金 王若虚 《恒山堂记》:“公以妙龄贵显,而居具庆之下,日思所以奉二亲之欢,谓可以备燕息而资观览者,莫若堂也。”词语解释:具悉 拼音:jù xī
尽知,全知。 唐 白居易 《与韦丹诏》:“又奏,权减俸及造陂堰,并劝课种蒔粟麦等事宜。具悉。”词语解释:具明 拼音:jù míng
达旦。《逸周书·度邑》:“王至于 周 ,自 鹿 至于 丘中 ,具明不寝。” 朱右曾 校释:“具明,达旦也。”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词语解释:具器食 拼音:jù qì shí
指用食具盛放的便餐。《汉书·郑当时传》:“然其餽遗人,不过具器食。” 颜师古 注:“犹今言一盘食也。”《史记·郑当时列传》作“算器食”,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算……竹器。”词语解释:具告 拼音:jù gào
(1).详细告诉。《史记·刺客列传》:“ 严仲子 具告曰:‘臣之仇 韩 相 侠累 , 侠累 又 韩 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
(2).备文告发。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杂记》:“七年冬,﹝ 郑之惠 ﹞有病閒住,被参未结。盐蠹 赵文渊 具告,反噬公。”词语解释:具囿 拼音:jù yòu
亦称“ 具圃 ”。 古代苑囿名,在今 陕西 凤翔县 附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郑 之有 原圃 ,犹 秦 之有 具囿 也。”《淮南子·墬形训》“ 秦 之 阳紆 ” 汉 高诱 注:“一名 具圃 。”参阅 清 卢文弨 《钟山札记·原圃具囿》。词语解释:具摺
备拟奏摺。《清史稿·世宗纪》:“敕科道官每日一人具摺奏事。”词语解释:具报 拼音:jù bào
备文上报。 平佚 《临时政府成立记》引《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第十二条,参议院议决事件,由议长具报,经临时大总统盖印,发交行政各部执行之。第十三条,临时大总统,对於参议院议决事件,如不以为然,得於具报后十日内,声明理由,交令覆议。”词语解释:具案 拼音:jù àn
备办公文。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近世若经勘劾,具案,上刑寺约法,随轻重罚金,特为小臣常典设。”词语解释:具折 拼音:jù shé
备拟奏摺。《清史稿·世宗纪》:“敕科道官每日一人具摺奏事。”词语解释:具圃 拼音:jù pǔ
见“ 具囿 ”。
词语解释:具囿 拼音:jù yòu
亦称“ 具圃 ”。 古代苑囿名,在今 陕西 凤翔县 附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郑 之有 原圃 ,犹 秦 之有 具囿 也。”《淮南子·墬形训》“ 秦 之 阳紆 ” 汉 高诱 注:“一名 具圃 。”参阅 清 卢文弨 《钟山札记·原圃具囿》。词语解释:具详 拼音:jù xiáng
完全清楚。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一:“诸国境界,犬牙相入。 春秋 之后,并相侵伐。其土地不可具详,其山川地泽,略而言之,正国十二。”词语解释:具发 拼音:jù fā
备文揭发。《汉书·朱云传》:“事下丞相,丞相部吏考立其杀人罪。 云 亡入 长安 ,復与 咸 计议。丞相具发其事。”《后汉书·王允传》:“於贼中得中常侍 张让 宾客书疏,与 黄巾 交通, 允 具发其姦,以状闻。”词语解释:具君 拼音:jù jūn
徒有名位而不尽职的君主。 唐 皮日休 《鹿门隐书六十篇》:“不以 尧 舜 之心为君者,具君也。不以 伊尹 、 周公 之心为臣者,具臣也。”词语解释:具体而微 拼音:jù tǐ ér wēi
总体的各部分都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孟子·公孙丑上》:“ 子夏 、 子游 、 子张 皆有圣人之一体; 冉牛 、 閔子 、 颜渊 ,则具体而微。” 赵岐 注:“体者,四肢股肱也……具体者,四肢皆具。微,小也。” 朱熹 集注:“具体而微,谓有其全体,但未广大耳。” 唐 白居易 《醉吟先生传》:“所居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臺榭舟桥,具体而微,先生安焉。”《太平广记》卷一九七引 五代 王仁裕 《玉堂闲话·江陵书生》:“东垣下有小瓦堂室一所,高尺许,具体而微。询其州人,曰:‘此息壤也。’” 冰心 《我们太太的客厅》:“等到她生了下来,竟是个具体而微的母亲!”亦省作“ 具体 ”。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文章拟古》:“拟古之诗难於尽似, 江文通 杂体三十首,便是 颜渊 具体, 叔敖 復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盖杂剧即传奇具体,但短局未舒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