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衔冤 拼音:xián yuān
(1).《宋书·索虏传论》:“偏城孤将,衔寃就虏。” 唐 杜甫 《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流慟嗟何及,衔寃有是夫。”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三折:“都是我做 竇娥 的没时没运,不明不闇,负屈衔冤。”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这也是一个女人,在衔冤悲泣。”
(2).含冤。谓冤屈无从申诉。《宋书·索虏传论》:“偏城孤将,衔寃就虏。” 唐 杜甫 《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流慟嗟何及,衔寃有是夫。”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三折:“都是我做 竇娥 的没时没运,不明不闇,负屈衔冤。”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这也是一个女人,在衔冤悲泣。”词语解释:烦冤 拼音:fán yuān
(1).烦躁愤懑。《楚辞·九章·思美人》:“蹇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 王逸 注:“忠谋盘紆,气盈胷也。” 南朝 宋 鲍照 《松柏篇》:“烦冤荒陇侧,肝心尽崩抽。” 唐 杜甫 《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权智》:“尝有病瘖者,为人所苦,烦冤无以自言。” 严复 《论沪上创兴女学堂事》:“我国暨 突厥 、 印度 、 波斯 诸国之妇女,其烦冤紆抑,不待言矣。”
(2).屈折盘旋。《文选·宋玉〈风赋〉》:“夫庶人之风,塕然起於穷巷之閒,堀堁扬尘,勃鬱烦冤,衝孔袭门。” 李善 注:“勃鬱烦冤,风迴旋之貌。” 汉 邹阳 《几赋》:“高树凌云,蟠紆烦冤。”
(3).中医谓中气郁结。《素问·示从容论》:“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医宗金鉴·运气要诀·五运客运太过为病歌》:“飱泄食减腹支满,体重烦冤抑气升。”注:“烦冤者,谓中气抑鬱不伸故也。”词语解释:埋冤 拼音:mái yuān
埋怨。 宋 辛弃疾 《南乡子·舟中记梦》词:“只记埋冤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独自圆。” 元 张可久 《寨儿令·妓怨》曲:“大姆埋冤,孛老熬煎,只为养家钱。” 明 高明 《琵琶记·南浦嘱别》:“非是我要埋冤,只愁他影隻形单,我出去有谁看管。”词语解释:含冤 拼音:hán yuān
亦作“含寃”。
(1).谓有冤未伸。《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龙图陈州粜米记》:“有甚含寃并负屈,大惊小怪在朝门?”《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那姑娘既痛他父亲的含冤,更痛那冤由自己而起。” 陶斯亮 《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爸,九年前,您含冤死去;九年来,我饮恨活着。”
(2).见“ 含冤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龙图陈州粜米记》:“有甚含寃并负屈,大惊小怪在朝门?”《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那姑娘既痛他父亲的含冤,更痛那冤由自己而起。” 陶斯亮 《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爸,九年前,您含冤死去;九年来,我饮恨活着。”词语解释:抱冤 拼音:bào yuān
感到冤枉。词语解释:雪冤 拼音:xuě yuān
洗雪冤屈词语解释:沈冤 拼音:shěn yuān
亦作“沉冤”。 谓难以辩白或久未昭雪的冤屈。 唐 李涉 《与弟渤新罗剑歌》:“ 雷焕 张华 久已无,沉冤知向何人説?” 宋 张商英 《鄂州谢上表》:“虽有沉冤,莫能往愬。”《老残游记》第十八回:“职员沉冤,蒙大人昭雪,所有银子听凭大人发落。” 柳亚子 《吊鉴湖秋女士》诗:“凭君莫把沉冤説,十日 扬州 抵得无?”词语解释:称冤 拼音:chēng yuān
诉说冤屈。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二》:“ 王少林 之为 郿县 也,路逕此亭,亭长曰:‘亭凶杀人。’ 少林 曰:‘仁胜凶邪,何鬼敢忤。’遂宿,夜中闻女子称寃之声。”词语解释:沉冤 拼音:chén yuān
长期未得到改正的冤案词语解释:仇冤 拼音:chóu yuān
有仇又有冤。例如:仇冤易结难解。词语解释:声冤 拼音:shēng yuān
申诉冤屈。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四折:“兀那妇人,你为何声寃,説你那词因来!”《初刻拍案惊奇》卷八:“有一等做公子的,倚靠着父兄势力,张牙舞爪,诈害乡民,受投献,窝贜私,无所不为,百姓不敢声寃,官司不敢盘问。”词语解释:负冤 拼音:fù yuān
受冤枉。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卷三:“ 太史公 固陋承疑,使 宰我 负寃千载。”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二·谢在杭》:“妾负寃久,求公申之。”词语解释:雠冤 拼音:chóu yuān
1.亦作"雠寃"。
2.仇人,冤家。
3.报仇雪恨。词语解释:洗冤 拼音:xǐ yuān
昭雪冤屈。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赐环》:“昨卑人已上洗寃之牘,想圣主即有赦罪之条。”词语解释:报冤 拼音:bào yuān
报复冤仇。 元 无名氏 《桃花女》第四折:“只是你不死,我与你报寃便好。”如:有仇报仇;有冤报冤。词语解释:幽冤 拼音:yōu yuān
(1).深冤。 唐 崔湜 《景龙二年春日赴襄阳途中言志》诗:“天道何期平,幽冤终见明。” 前蜀 杜光庭 《马尚书醮词》:“故杀误伤,虑构幽冤之咎。”
(2).指蒙受深冤的人。《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五》:“今减常膳十日,以谢幽冤。”词语解释:解冤 拼音:jiě yuān
解除冤仇。《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依卿所奏休寻捉,解寃释结罢言论。”《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正是:公堂造孽真容易,要积阴功亦不难。试看今朝 吴大尹 ,解寃释罪两家欢。”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毕 解二狐之缚,且告之曰:‘传语尔族,两家胜败相当,可以解寃矣。’”词语解释:伸冤 拼音:shēn yuān
(1).诉说冤情以求昭雪。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器用》:“按《秋官·大司寇》‘以肺石达穷民’,原其义,乃伸冤者击之。”
(2).指洗雪冤屈。《儒林外史》第二四回:“ 牛奶奶 在堂上哭哭啼啼,定要求 向知县 替他伸冤。”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二:“有冤的伸冤,有仇的报仇。”词语解释:作冤 拼音:zuò yuān
犹言上当。《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我瞧今日这趟,八成儿要作寃!”词语解释:诉冤 拼音:sù yuān
亦作“诉寃”。
(1).诉说冤屈。《后汉书·党锢传·李膺》:“ 让 诉寃於帝。詔 膺 入殿,御亲临轩,詰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 唐 刘长卿 《至饶州寻陶十七不在寄赠》诗:“去国空迴首,怀贤欲诉冤。” 宋 洪迈 《容斋四笔·祖宗亲小事》:“ 陈州 民 张矩 ,杀里中 王裕 家两人。知州 田锡 未尝虑问,又诣闕诉寃。”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裕靖节公殉难》:“ 陈若木 者,以字行, 宜兴 人,习刑名,痛 裕公 之为 步云 所卖也,乃代 裕公 夫人草诉寃之辞。”
(2).见“ 诉冤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 让 诉寃於帝。詔 膺 入殿,御亲临轩,詰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 唐 刘长卿 《至饶州寻陶十七不在寄赠》诗:“去国空迴首,怀贤欲诉冤。” 宋 洪迈 《容斋四笔·祖宗亲小事》:“ 陈州 民 张矩 ,杀里中 王裕 家两人。知州 田锡 未尝虑问,又诣闕诉寃。”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裕靖节公殉难》:“ 陈若木 者,以字行, 宜兴 人,习刑名,痛 裕公 之为 步云 所卖也,乃代 裕公 夫人草诉寃之辞。”词语解释:老冤 拼音:lǎo yuān
方言。指贫苦老实的农民。捻军歌谣:“越有越会算,八斗要一石;老冤张张嘴,日子主叫你衙门看。”词语解释:秦冤 拼音:qín yuān
秦始皇 时,无辜之人辄遭冤屈。后因称无辜获罪为“秦冤”。 唐 骆宾王 《幽絷书情通简知己》诗:“自悯 秦 冤痛,谁怜 楚 奏哀?”词语解释:偿冤 拼音:cháng yuān
报怨。 唐 韩愈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诗:“鸟有偿寃者,终年抱寸诚。”词语解释:申冤 拼音:shēn yuān
(1).诉说冤屈。 汉 焦赣 《易林·蹇之困》:“既往不説,忧来祸结,比户为患,无所申冤。”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匦使》:“ 则天 垂拱 元年,初置匭使之制。为方函,四面各以方色。东曰延恩匭……西曰申冤匭,怀冤受屈,无辜受刑者投之。”
(2).洗雪冤屈。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庙碑》:“玄机应物,潜销水怪之灾;丹笔申冤,俯絶山精之讼。” 唐 李德裕 《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 元颖 ﹞虽无光赫之名,颇著直清之称,既逢昌运,合与申冤,望乞还旧官阶等。”词语解释:断冤 拼音:duàn yuān
审理冤狱。词语解释:鸣冤 拼音:míng yuān
喊叫冤屈。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差拘》:“明知局诈,然已堕其阱中,虽欲鸣冤赴诉,床头之积金已尽,家产已準算无餘,又安能徒手空弮而搏结队之猛虎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 李壮 不顾众人,便飞奔到县里去击鼓鸣冤,説 夏作人 杀人。” 鲁迅 《三闲集·在钟楼上》:“只有若干已经‘正法’的人们,至今不听见有人鸣冤或冤鬼诉苦。”词语解释:奇冤 拼音:qí yuān
极大的冤枉。 清 李渔 《奈何天·崖略》:“此番破尽传奇格,丑旦联姻真叵测。须知此理极平常,不是奇冤休叫屈。” 周恩来 《千古奇冤》诗:“千古奇冤,江南一 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词语解释:情冤 拼音:qíng yuān
情实与冤枉。犹是非曲直。《楚辞·九章·惜往日》:“情寃见之日明兮,如列宿之错置。” 朱熹 集注:“情寃,情实与寃枉,犹言曲直也。”词语解释:呼冤 拼音:hū yuān
鸣冤叫屈。 唐 韩愈 《嘲鼾睡》诗之一:“乍如 彭 与 黥 ,呼冤受葅醢。”《宋史·范纯仁传》:“ 环州 种古 执熟 羌 为盗,流南方,过 庆 呼冤, 纯仁 以属吏,非盗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彼(《西厢记》原本)施责备,而此(《西厢记》南本)独包容,已不可解;且令家尸户祝,居然配饗《琵琶》,非特 实甫 呼冤,且使 则诚 号屈矣。”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 刘晏 无罪被杀,大家都为他呼冤。”词语解释:宿冤 拼音:sù yuān
(1).积久的冤屈。《后汉书·陈元传》:“臣 元 愚鄙,尝传师言。得以褐衣召见,俯伏庭下,诵 孔 氏之正道,理 丘明 之宿冤;若辞不合经,事不稽古,退就重诛,虽死之日,生之年也。”
(2).前世的冤仇。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崔无隐》:“噫!乃宿冤之动作徵应,委曲如是。” 宋 张师正 《括异志·毛郎中》:“言与邑君有宿冤。”《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四:“从来人死魂不散,况復生前有宿冤。”
(3).前世的冤家。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东迁道人》:“夜,梦大士告曰:‘吾何所虑?恐汝不免。盖汝前生曾杀人,今来者正宿冤也。’”词语解释:饮冤 拼音:yǐn yuān
含冤。 清 贝青乔 《哀甬东》诗:“耕男饁妇猛一省,髑髏饮寃死犹警。”词语解释:讼冤 拼音:sòng yuān
(1).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实耻讼寃,时不我与。” 李善 注作“讼免”。 清 计六奇 《明季北略·熊廷弼传》:“后辅臣 韩爌 为之讼寃,得赐归葬。”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三节:“八四七年,贬 李德裕 为 潮州 司马, 丁柔立 上书替 李德裕 讼冤。”
(2).申辩冤屈。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实耻讼寃,时不我与。” 李善 注作“讼免”。 清 计六奇 《明季北略·熊廷弼传》:“后辅臣 韩爌 为之讼寃,得赐归葬。”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三节:“八四七年,贬 李德裕 为 潮州 司马, 丁柔立 上书替 李德裕 讼冤。”词语解释:蒙冤 拼音:méng yuān
蒙受冤屈。例如:蒙冤而死。词语解释:被冤 拼音:bèi yuān
遭受冤屈。 汉 王充 《论衡·变动》:“《甫刑》曰:‘庶僇旁告无辜於天帝。’此言 蚩尤 之民被冤,旁告无罪於上天也。” 汉 王充 《论衡·死伪》:“如谓命未当死而人杀之,未当死而死者多;如谓无罪人冤之,被冤者亦非一。”词语解释:陈冤 拼音:chén yuān
申诉冤情。《后汉书·南蛮传·板楯蛮夷》:“虽陈寃州郡,而牧守不为通理。”词语解释:负屈含冤 拼音:fù qū hán yuān
见“ 负屈啣冤 ”。
词语解释:负屈衔冤 拼音:fù qū xián yuān
遭受冤屈。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小说开辟》:“説忠臣负屈啣寃,铁心肠也须下泪。” 元 无名氏 《合同文字》第三折:“可怜 刘安住 负屈啣寃,须不是 李社长 教唆为务。”《金瓶梅词话》第九回:“你看若是负屈啣寃,被人害了,托梦与我,兄弟替你报寃雪恨。”亦作“负屈衔寃”、“负屈含寃”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三折:“你有甚么负屈衔寃的事,你且回城隍庙中去,到晚间我与你作主。”《水浒传》第八回:“ 林冲 告道:‘恩相明镜,念 林冲 负屈衔寃。小人虽是粗卤的军汉,颇识些法度,如何敢擅入节堂?’”《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我见父亲负屈含寃,都因我的婚姻而起,我从那日便打了个终身守志永远不出闺门的主意。”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六章:“按院根据片面之辞,上疏弹劾,将弟革去举人,下入狱中。弟负屈含冤,百口莫辩。”
见“ 负屈啣冤 ”。词语解释:负屈衔冤 拼音:fù qū xián yuān
遭受冤屈。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小说开辟》:“説忠臣负屈啣寃,铁心肠也须下泪。” 元 无名氏 《合同文字》第三折:“可怜 刘安住 负屈啣寃,须不是 李社长 教唆为务。”《金瓶梅词话》第九回:“你看若是负屈啣寃,被人害了,托梦与我,兄弟替你报寃雪恨。”亦作“负屈衔寃”、“负屈含寃”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三折:“你有甚么负屈衔寃的事,你且回城隍庙中去,到晚间我与你作主。”《水浒传》第八回:“ 林冲 告道:‘恩相明镜,念 林冲 负屈衔寃。小人虽是粗卤的军汉,颇识些法度,如何敢擅入节堂?’”《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我见父亲负屈含寃,都因我的婚姻而起,我从那日便打了个终身守志永远不出闺门的主意。”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六章:“按院根据片面之辞,上疏弹劾,将弟革去举人,下入狱中。弟负屈含冤,百口莫辩。”
见“ 负屈啣冤 ”。词语解释:千古奇冤 拼音:qiān gǔ qí yuān
千百年来少有的冤案。 周恩来 《为〈新华日报〉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 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词语解释:讯冤 拼音:xùn yuān
谓讯明冤案。 明 唐龙 《执法篇》:“詰姦正辟,义之谓也;讯寃平反,仁之谓也。仁以经之,义以纬之,而天下之刑斯平矣。”词语解释:遭冤 拼音:zāo yuān
受到冤屈。《封神演义》第三十回:“致 贾氏 忿怨死, 黄娘娘 遭寃,实君有负臣子,与臣下何干?”词语解释:舆议咸冤
众人都认为冤枉词语解释:盆冤
覆盆之冤,喻指蒙受莫白之冤词语解释:业冤 拼音:yè yuān
(1).犹言冤家。称似恨而实爱的人。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四折:“休提起俺那业冤。他剔腾了我些好家缘。”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一折:“你个不识忧愁小业冤!唬的我魂魄萧然,言语狂颠。”《全元散曲·醉花阴·思忆》:“记当初相见,见俺那风流的小业冤,两心中便结死生缘。”
(2).罪业冤仇。《封神演义》第九九回:“生死轮回,循环无已;业冤相逐,转报无休。”词语解释:还冤 拼音:huán yuān
报冤。词语解释:不白之冤 拼音:bù bái zhī yuān
得不到辩白、昭雪的冤屈。 清 李渔 《怜香伴·强媒》:“只是小弟抱了不白之冤,他又成了不解之惑,今日初会,断不可露出原情。” 马南邨 《燕山夜话·林白水之死》:“希望你能把他的不白之冤,公之世人,使死者在地下也能含笑长眠。”词语解释:释冤 拼音:shì yuān
谓释放无罪被冤之人。 汉 焦赣 《易林·兑之颐》:“啟户开门,巡狩释冤, 夏臺 、 牖里 , 汤 文 悦喜。”词语解释:侵冤 拼音:qīn yuān
侵凌之,使受冤屈。《汉书·韩延寿传》:“﹝ 萧望之 ﹞又自陈:‘前为 延寿 所奏,今復举 延寿 罪,众庶皆以臣怀不正之心,侵冤 延寿 。愿下丞相、中二千石、博士议其罪。’” 宋 王安石 《鞠学士知寿州》:“使良民有以休息,而吏不敢为侵冤,岂非所谓能者哉?”词语解释:小业冤 拼音:xiǎo yè yuān
犹言小冤家。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一折:“哎,你箇不识忧愁小业寃,諕得我魂魄萧然,言语狂颠。”词语解释:泄冤 拼音:xiè yuān
表白或洗雪冤屈。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辨证五·东窗事犯》:“ 岳武穆 戏文《何立闹酆都》,世皆以为假设之事,乃为 武穆 泄寃也。”词语解释:愬冤 拼音:shuò yuān
诉说冤情。《三国志·魏志·公孙恭传》“ 渊 遂自立为 燕王 ……诱呼 鲜卑 ,侵扰北方”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臣等闻明君在上,听政采言,人臣在下,得无隐情,是以因缘诉让,冒犯愬冤。”词语解释:家冤 拼音:jiā yuān
家族或家庭的冤仇。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家冤将报,天赐黄鸟之旗;国害宜诛,神奉玄孤之籙。”《旧唐书·王旭传》:“时 宋王 宪 府掾 纪希虬 兄任 剑南 县令,被告有赃私, 旭 使至 蜀 鞫之。其妻美, 旭 威逼之,因奏决杀县令…… 希虬 衔泣见 宪 ,叙以家冤。”词语解释:緸冤 拼音:yīn yuān
摇动貌。《文选·马融〈长笛赋〉》:“蚡緼繙紆,緸寃蜿蟺。” 李善 注:“緸寃蜿蟺,盘屈摇动貌。”词语解释:喊冤 拼音:hǎn yuān
呼叫冤屈。《儒林外史》第十三回:“﹝那人﹞把那血用手一抹,涂成一个血脸,到县前喊冤去了。” 鲁迅 《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所以叫苦鸣不平的文学等于喊冤,压迫者对此倒觉得放心。”词语解释:剖冤 拼音:pōu yuān
剖断冤案。 清 许秋垞 《闻见异辞·龙图断狱》:“ 杨 某官职,即命 张生 瓜代,剖寃后指日加官。”词语解释:覆盆之冤 拼音:fù pén zhī yuān
形容无处申诉的冤枉(覆盆:翻过来放着的盆子,里面阳光照不到)。词语解释:寝冤 拼音:qǐn yuān
犹沉冤。积久未报的冤仇。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女子前诉曰:‘妾夫为 涪 令之官,过宿此亭,为亭长所杀。’ 少林 曰:‘当为理寝寃,勿復害良善也。’”词语解释:孽冤 拼音:niè yuān
1.亦作"孼寃"。
2.犹言冤家。爱极之反语。
3.冤仇。词语解释:直冤 拼音:zhí yuān
冤案得伸。 宋 司马光 《驾部员外郎司马府君墓志铭》:“兄不从,据实鞫之,皆止杖罪。餘囚负寃得直者甚众。既而遭继母 郭氏 忧,去官,直寃者或炷香於顶、臂以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