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一轸上声 [chǔn,动词][详注1][详注2][mǐn][详注3][音蠢。杂也。]


注1:吮 《玉篇》食允切《广韵》食尹切,音盾。《广韵》舐也。
注2:嶙 音凛。嶾嶙,山峻貌。《潘岳·西征赋》裁陂陀以嶾嶙。
注3:纯 音准。《书·顾命》篾席黼纯。《注》白黑杂缯缘之。《仪礼·士冠礼》服纁裳纯衣。《注》纯衣,缘衣也。又《既夕》缁纯。《注》饰衣曰纯。《礼·曲礼》冠衣不纯素。《注》纯,缘也。
共103,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无准诗准中准令准许准概准保不准拿不准
隆准不准高准作不准蜂准仪准放之四海而皆准拿准
凭准指准相准作准通准允准折准敕准
定准常准获准吃得准邀准兑准批准斠准
标准玄准范准题准霜准帽准法准斡准
无定准平准准准音准丰准模准市准一准
无凭准鼻准评准较准世准三准照准工资标准
龙准权准议准请准核准应准宪准水准
绳准趋准详准调准格准案准放诸四海而皆准没准
可准成准依准识准校准保准对准浣准

词语解释:无准  拼音:wú zhǔn
(1).没定准,不一定。 明 高瑞南 《宜春令·恨远人》套曲:“今生此身,恩情两分,暗想来生无准。” 明 高瑞南 《宜春令·恨远人》套曲:“佳期只索梦儿频,谁知梦见犹无准。”
(2).不准确。《古今小说·闹阴司司马貌断狱》:“何期他杀机太深,亏损阴隲,以致短折,非某推算无准也。”
没有准则或依据。 晋 郗超 《奉法要》:“夫罪福之於逆顺,固必应而无差者也。苟昧斯道,则邪正无位,寄心无準矣。”《魏书·隐士传·李谧》:“﹝ 謐 ﹞著《明堂制度论》曰:‘……是非无準,得失相半,故歷代纷紜,靡所取正。’”《新五代史·司天考一》:“自古诸历,分段失实,隆降无準。”
词语解释:隆准  拼音:lóng zhǔn
(1).高鼻。《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为人,隆準而龙颜。” 裴駰 集解引 文颖 曰:“準,鼻也。”《南史·乐蔼传》:“方颐隆準,举动醖藉。” 宋 陆游 《书叹》诗:“曾謁 高皇 识隆準,伤心无復一人同。” 郭沫若 《残春》一:“他的颜面细长,他的隆准占据中央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疆域。”
(2).代指 汉高祖 刘邦 。 宋 苏轼 《送郑户曹》诗:“隆準飞上天,重瞳亦成灰。” 明 徐渭 《亚夫墓》诗:“王者从来云不死,共疑隆準及重瞳。” 清 陈培脉 《徐州怀古》诗:“隆準至今尊帝号,重瞳终古怨天亡。” 章炳麟 《东夷》诗之六:“ 汉主 有神灵,委心託葭莩……割肉事隆準,道是西家孥。”
词语解释:凭准  拼音:píng zhǔn
见“ 凭準 ”。
亦作“ 凭准 ”。
(1).依据;根据。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若于后当復兴功者,宜就西磧,故书之于石以遗后贤矣。虽石磧沦败,故跡可凭準之于文。”
(2).作为根据的事物。《旧唐书·王方庆传》:“ 晋 尚书僕射 山涛 启事,称皇太子而不言名。 涛 中朝名士,必详典故,其不称名,应有凭准。”
(3).准信,确信。 宋 高观国 《烛影摇红》词:“试将心事卜归期,终是无凭準。”《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此老奴颠颠倒倒,是箇愚懵之人,其梦何足凭準!”
词语解释:定准  拼音:dìng zhǔn
(1).一定的标准、程式。《易·繫辞下》“不可为典要” 晋 韩康伯 注:“不可立定準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夫裁文匠笔,篇有大小;离章合句,调有缓急;随变适会,莫见定準。”《南史·王俭传》:“时朝仪草创,衣服制则,未有定準。”
(2).一定的规律;可以凭信的准确性。 唐 张潮 《襄阳行》诗:“玉盘转明珠,君心无定準。” 宋 苏轼 《渔家傲·送吉守江郎中》词:“明日潮来无定準。潮来稳,舟横渡口重城近。”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三折:“则兀那龟儿卦无定準,枉央及,喜珠儿难凭信。” 明 唐寅 《香遍满·秋思》曲:“春风薄兮,吹回 楚 臺一片云。入梦追寻无定準。” 叶圣陶 《小病》:“固然,中一颗枪弹或者遇到些旁的危险,也同打中彩票的头奖一样,是没有定准的。”
(3).肯定,一定。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五段:“山洞子很深,远远一望,洞口有钱眼大,露出鱼肚色。耳朵边上哗哗哗哗,响的挺欢,地面上定准有股小水流。”
词语解释:标准  拼音:biāo zhǔn
亦作“ 标準 ”。
(1).衡量事物的依据或准则。《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器范自然,标准无假。” 吕延济 注:“器量法度出於自然,为人标望准的,无所假借也。”《荀子·儒效》“﹝君子﹞行有防表” 唐 杨倞 注:“行有防表,谓有标准也。” 毛泽东 《实践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2).榜样;规范。 晋 孙绰 《丞相王导碑》:“玄性合乎道旨,冲一体之自然;柔畅协乎春风,温而侔于冬日。信人伦之水镜,道德之标準也。” 唐 杜甫 《赠郑十八贲》诗:“示我百篇文,诗家一标準。” 元 沉禧 《一枝花·题张思恭〈望云思亲卷〉》套曲:“孝心未伸,孝思怎忍,留取箇孝行名儿做标準。”
词语解释:无定准  拼音:wú dìng zhǔn
没有一定。 宋 叶梦得 《临江山·熙春台与王取道等会别》词:“自笑天涯无定準,飘然到处迟留。”亦作“ 无定据 ”。 宋 毛幵 《渔家傲·次丹阳忆故人》词:“可忍归期无定据,天涯已听边鸿度。”
词语解释:无凭准  拼音:wú píng zhǔn
见“ 无凭据 ”。
词语解释:无凭据  拼音:wú píng jù
不能凭信;难以料定。 宋 刘一止 《清平乐》词:“相望 吴 楚 ,远信无凭据,欲借春风吹泪去,化作愁云恨雨。”亦作“ 无凭准 ”。 元 无名氏 《小孙屠》戏文第九出:“你休得逞惺惺,杨花水性无凭准。”
词语解释:龙准  拼音:lóng zhǔn
(1).《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为人,隆準而龙颜。”后以“龙準”借指皇帝。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蛇驱龙準,作乐垂衣。”
(2).指帝王之鼻。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咱们大王的龙准是很高的。”参见“ 隆準 ”。
词语解释:隆准  拼音:lóng zhǔn
(1).高鼻。《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为人,隆準而龙颜。” 裴駰 集解引 文颖 曰:“準,鼻也。”《南史·乐蔼传》:“方颐隆準,举动醖藉。” 宋 陆游 《书叹》诗:“曾謁 高皇 识隆準,伤心无復一人同。” 郭沫若 《残春》一:“他的颜面细长,他的隆准占据中央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疆域。”
(2).代指 汉高祖 刘邦 。 宋 苏轼 《送郑户曹》诗:“隆準飞上天,重瞳亦成灰。” 明 徐渭 《亚夫墓》诗:“王者从来云不死,共疑隆準及重瞳。” 清 陈培脉 《徐州怀古》诗:“隆準至今尊帝号,重瞳终古怨天亡。” 章炳麟 《东夷》诗之六:“ 汉主 有神灵,委心託葭莩……割肉事隆準,道是西家孥。”
词语解释:绳准  拼音:shéng zhǔn
准绳。《管子·宙合》:“世用器械,规矩绳準,称量数度,品有所成。”《淮南子·齐俗训》:“今夫为平者準,为直者绳也,若夫不在於绳準之中,可以平直者,此不共之术也。” 唐 钱珝 《授薛昭纬御史中丞制》:“宜正衣冠,立为绳準。” 明 李东阳 《重建正学书院记》:“兹又聚徒置院,为养蒙储俊之计,为之标的绳準以示之。”
词语解释:可准
可以抵偿
词语解释:诗准  拼音:shī zhǔn
诗的标准,诗的典范。 明 陆深 《春雨堂随笔》:“‘天地开闢,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羣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 舞阳 。’此 司马宣王 《过温歌》,宜入诗準。”
词语解释:不准  拼音:bù zhǔn
不一定。 田汉 《卢沟桥》第二幕:“难就难在谁都晓得,可是到了节骨眼儿上你不准办得到。”
(1).不许可;不允许。《水浒传》第六回:“那妇人已知告状不准,放下心,不怕他。”《儿女英雄传》第二回:“我有一句糊涂话不敢説,只怕父母不准。”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十八回:“不准汉奸讲话!”
(2).不一定;说不定。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九章:“你这块同 胡博士 一起到 美国 镀过的灿烂的黄金,不准哪一天就要变成粪土呢。”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一章:“照他的想法,这一仗不准能打上。”
词语解释:指准  拼音:zhǐ zhǔn
确定。 宋 京镗 《满江红·中秋不见月》词:“阴与霽,圆并缺;难指準,休分别。”
词语解释:常准  拼音:cháng zhǔn
(1).定法;原则。《后汉书·梁统传》:“臣窃见 元 哀 二帝轻殊死之刑以一百二十三事,手杀人者减死一等,自是以后,著为常準,故人轻犯法,吏易杀人。”《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论》:“后代世位,立子以适;若适嗣不继,则宜取旁亲明德,若 汉 之 文 宣 者,斯不易之常準也。”
(2).指一定的标准。《魏书·礼志一》:“圆丘之牲,色无常準,览推古事,乖互不一。”
词语解释:玄准  拼音:xuán zhǔn
高鼻子。 汉 桓宽 《盐铁论·道虚》:“﹝ 卢敖 ﹞见一士焉,深目玄准,雁颈而鳶肩。”
词语解释:平准  拼音:píng zhǔn
(1).古代官府平抑物价的措施。《史记·平準书》:“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準。”
(2). 汉 承 秦 制,大司农属官有平準令丞,掌管平準之事。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通志·职官四》
(3).平稳;公平;平衡。《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两边检点,柱脚若不平準的,便把来垫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永年》:“念汝贸贩平準,赐予一子。” 李大钊 《马克思的中国民族革命观》:“一八三○年以前,中外贸易的平准,还是 中国 方面站在有利的地位。”
(4). 清 末译经济学为平准学。 梁启超 《新史学·史学的界说》:“宗教学也,法律学也,平準学也(即 日 人所谓经济学),皆与史学有直接之关係。”
词语解释:鼻准  拼音:bí zhǔn
鼻尖;鼻梁。 元 杨载 《梦读退之诗颇奇诡已觉记其大旨作此篇》:“哀音起空洞,令人鼻準酸。”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所蓄犬,忽人立怒号,两爪抱持啮妇面,裂其鼻準。”《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三回:“大约这个人的年纪,总在二十以外了;鷄蛋脸儿,两颧上现出几点雀斑,搽了粉也盖不住,鼻準上及两旁,又现出许多粉刺。” 郭沫若 《今昔集·日本民族发展概况》:“这里 阿里安 人种,眼色蔚蓝,鼻准高,多毛。”
词语解释:权准  拼音:quán zhǔn
权衡的准则。 明 宋濂 《翰林待制柳先生行状》:“遇有所讨论,先生为权準。”
词语解释:趋准  拼音:qū zhǔn
方向;准则。 清 王韬 《平贼议》:“夫大创甫平,元气未復,户鲜积聚,家少盖藏,此所以轻去其故土不顾也。今宜急为之节财惜用,崇俭黜奢,务本抑末,痛惩游惰,而民自不敢犯。是皆在为上者之转移,而示以趋準耳。”
词语解释:成准  拼音:chéng zhǔn
已确立的准则。《宋书·文帝纪》:“夫举尔所知, 宣尼 之篤训,贡士任官,先代之成準。”
词语解释:中准  拼音:zhōng zhǔn
(1).即平準。 汉 代中央政府平抑物价的一种措施。《后汉书·灵帝纪》:“﹝ 熹平 四年﹞改‘平準’为‘中準’,使宦者为令,列於内署。”
(2).指商品交换的媒介和衡量其价格的尺度。 孙中山 《钱币革命》:“钱币为何?不过交换之中准,而货财之代表耳。” 廖仲恺 《钱币革命与建设》:“钱币之成也,由货物所换得之品,用充交易中准之具,其目的不在消费,而在辗转流通以得他物为究竟。”
符合水准。《庄子·天道》:“水静则明烛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 王先谦 集解:“其平与準相中,故匠人取法焉,谓之水平。”
见“ 中準 ”。
词语解释:高准  拼音:gāo zhǔn
《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为人,隆準而龙颜。”后因以“高準”借指皇帝。 宋 苏轼 《申王画马图》诗:“青骡 蜀 栈西超忽,高準浓娥散荆棘。”
词语解释:相准  拼音:xiāng zhǔn
相抵消。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邵九娘》:“鞭打之刑,已有 柴生 代报,可以相準。”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龙飞相公》:“即日行一善,非年餘不能相準。”
看中。《红楼梦》第六三回:“我父亲每日为两位姨娘操心,要寻两个有根基的富贵人家……这几年总没拣着,可巧前儿路上纔相準了一个。”
词语解释:获准  拼音:huò zhǔn
得到准许。《中国青年报》1982.10.3:“母女俩的诚心感动了教练,小 美珠 又重新获准返回体校。”《人民日报》1983.1.6:“ 辛德勒 搞到成箱的香烟、啤酒和香肠,拿去贿赂法西斯将军们,获准把工厂迁往 捷克斯洛伐克 山区。”
词语解释:范准  拼音:fàn zhǔn
规范准则。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上篇三:“但各个演出,自定规律,并无共同的范准。”
词语解释:准准  拼音:zhǔn zhǔn
犹整整。《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县主急忙忙下船,到府迎接。又要支持船上,往还供应,準準的一夜眼也不合。”
词语解释:评准  拼音:píng zhǔn
评议的准则。 南朝 梁武帝 《原宥散失官物诏》:“百官俸禄,本有定数。前代以来,皆多评准。顷者因循,未遑改革。”
词语解释:议准  拼音:yì zhǔn
审议核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六回:“原来前回那 江寧 藩臺升了 安徽 抚臺,未曾交卸之前数天,就把 继之 请补了 江都县 ,此时部覆回来议准了。” 梁启超 《读度支部奏定试办预算大概情形折及册式书后》:“而此自治预算,所最重要者为諮议局之决议,议准之后,循例报部,部若不驳,即生效力。”
词语解释:详准  拼音:xiáng zhǔn
参详,依据。 唐 道宣 《续高僧传·义解十一·灵润》:“ 贞观 八年,敕造 弘福 ,復被徵召,即现翻译,证义须明,众所详準,乂当斯任。”
词语解释:依准  拼音:yī zhǔn
遵照;依据。《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 普 依準 佗 疗,多所全济。”《三国志·吴志·韦曜传》:“宜得 曜 辈依準古义,有所改立。” 唐 韩愈 《曲江祭龙文》:“依準古法,作神之像,斋戒祀祷。”
词语解释:令准  拼音:lìng zhǔn
良好的典范。《宋书·恩倖传·徐爰》:“ 魏 以 武 命《国志》, 晋 以 宣 啟《阳秋》,明 黄初 非更姓之本, 泰始 为造物之末,又近代之令準,式远之鸿规,典謨缅邈,纪传成準,善恶具书,成败毕记。”
词语解释:作不准  拼音:zuò bù zhǔn
方言。谓难以断定。 陆俊超 《惊涛骇浪万里行》:“在那里航行谁也作不准要躭误多少天啊!”
词语解释:作准  拼音:zuò zhǔn
(1).准许,允许。《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一连求了五日,并不作準,身边银两,都在衙门使费去了。”
(2).作数;算数。表示确认。《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哄我与他脱了籍,他就不作準了。”《西游补》第九回:“此是一时戏话,爷爷,不作準也罢了。”
(3).犹言保准、一定。 洪深 《包得行》第四幕:“作准今天。现在你先回去。”
词语解释:吃得准  拼音:chī de zhǔn
猜得透,估计得准。 高晓声 《水东流》:“这现代化的生活究竟能过几年呀!要不要再受折腾呢?共产党的政策变不变,那个吃得准?”《人民日报》1981.6.13:“谁能吃得准!三十年的水往东流,三十年的水往西流。”
词语解释:题准  拼音:tí zhǔn
奏经皇帝批准。《明会典·六科序》:“ 正德 元年题准,若係重事,特旨令科道记著者,即时纠举,不得隐漏。”《清会典事例·吏部二四·满洲铨选》:“ 康熙 五十三年题准由将军副都统选取本处应用之人,坐名补授,咨部註册。”《清会典事例·户部八·田赋》:“﹝ 顺治 二年﹞又题准民间坟墓,有在旗人地内者,许其子孙随时祭埽。”
词语解释:音准  拼音:yīn zhǔn
音乐上指音高的准确程度。
词语解释:较准  拼音:jiào zhǔn
校验使之符合标准。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遴收役》:“其收银之法,柜吏每日早堂时,舁柜至收所,时刻不得擅离,将司颁较準等子,公置案上。” 鲁迅 《热风·估〈学衡〉》:“所以,决用不着较准,只要估一估就明白了。”
词语解释:请准  拼音:qǐng zhǔn
请求批准。 茅盾 《子夜》三:“如果再请准了发行钞票,那就更好办了。” 陈嘉庚 《南侨回忆录·购机寿蒋会》:“居留政府对募捐例须请准方可进行,况飞机属军械品,能否许可未可知。”
词语解释:调准  拼音:tiáo zhǔn
使进入视野和听力范围之内(如通过望远镜或收音机);耳朵发现或收听到(无线电波或信号)
词语解释:识准  拼音:shí zhǔn
识见。《南史·宋纪中·文帝》:“识準弘正,才略开迈。”
词语解释:许准  拼音:xǔ zhǔn
准许。《元典章·户部七·支》:“如无许准文字,毋得擅自放支分文钱物。”
词语解释:蜂准  拼音:fēng zhǔn
高鼻。《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王 为人,蜂準,长目。”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蜂,一作‘隆’。” 张守节 正义:“蜂,蠆也,高鼻也。 文颖 曰:‘準,鼻也。’”参见“ 隆準 ”。
词语解释:隆准  拼音:lóng zhǔn
(1).高鼻。《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为人,隆準而龙颜。” 裴駰 集解引 文颖 曰:“準,鼻也。”《南史·乐蔼传》:“方颐隆準,举动醖藉。” 宋 陆游 《书叹》诗:“曾謁 高皇 识隆準,伤心无復一人同。” 郭沫若 《残春》一:“他的颜面细长,他的隆准占据中央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疆域。”
(2).代指 汉高祖 刘邦 。 宋 苏轼 《送郑户曹》诗:“隆準飞上天,重瞳亦成灰。” 明 徐渭 《亚夫墓》诗:“王者从来云不死,共疑隆準及重瞳。” 清 陈培脉 《徐州怀古》诗:“隆準至今尊帝号,重瞳终古怨天亡。” 章炳麟 《东夷》诗之六:“ 汉主 有神灵,委心託葭莩……割肉事隆準,道是西家孥。”
词语解释:通准  拼音:tōng zhǔn
共同的准则。《魏书·刑法志》:“ 智寿 、 庆和 知妹姦情,初不防御,招引 刘辉 ,共成淫丑,败风秽化,理深其罚,特敕门下结狱,不拘恒司,岂得一同常例,以为通準。”
词语解释:邀准  拼音:yāo zhǔn
谓得到许可。 郑观应 《致苏州电报局总办谢绥之刺史论苏扬小轮书》:“窃思小轮一事,现难邀准,然终有准行之日,不过风气未开耳。” 茅盾 《第一阶段的故事》四:“他的汽车司机想告半天假也没邀准。”
词语解释:霜准  拼音:shuāng zhǔn
严肃的法纪。《宋书·蔡兴宗传》:“乱辟害政,混秽大猷,纷紜彰谬,上延詔旨,不有霜准,轨宪斯沦。”
词语解释:丰准  拼音:fēng zhǔn
高鼻子。 清 焦循 《周县丞传》:“公状长八尺餘,丰準,口横濶,面赤色,虬髯。”
词语解释:世准  拼音:shì zhǔn
世人的楷模、准绳。 唐 柳宗元 《涂山铭》:“宜乎立极垂统,貽于后裔,当位作圣,著为世準。”
词语解释:核准  拼音:hé zhǔn
审核批准。如:此方案审计机关已经核准。
词语解释:格准  拼音:gé zhǔn
定准。《隋书·艺术传·张胄玄》:“古历五星行度皆守恒率,见伏盈缩,悉无格准。 胄玄 推之,各得其真率,合见之数,与古不同。”
词语解释:校准  拼音:jiào zhǔn
校验而使其准确。如:校准天平;校准仪器。
词语解释:概准  拼音:gài zhǔn
用平物的量器刮平。极言其平。 清 张尚瑗 《观音岩》诗:“巨灵施崑刀,劈破青玉笋。千里插江面,削平如概準。”
词语解释:仪准  拼音:yí zhǔn
法度标准。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释争》:“是以君子举不敢越仪準,志不敢凌轨等。”《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五等之典,虽难卒復,可麤立仪準以一治制。”《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七年》:“ 衍 与弟 澄 ,好题品人物,举世以为仪準。”
词语解释:允准  拼音:yǔn zhǔn
同意,准许。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二节:“ 武则天 时 张鷟 判词说,鸿胪寺中 吐蕃 使人素知物情,要求买绫绵及弓箭等物,都应该允准。”
词语解释:兑准  拼音:duì zhǔn
称准,秤足。《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县尹教取裹肚和银子上来,分付库吏,把银子兑准回復。”
词语解释:帽准  拼音:mào zhǔn
缀在帽前装饰用的翡翠珠玉等物。《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头上戴了一顶乌绒女帽,连帽准也没有一颗。”
词语解释:模准  拼音:mó zhǔn
样板,规范。 唐 柳宗元 《唐故兵部郎中杨君墓碣》:“文学者皆知诵其( 杨凝 )词,而以为模準。” 清 毛岳生 《赠奉直大夫福建台湾县知县姚君墓志铭》:“君孙 莹 ,乃克次序成书,模準羣哲,副君志焉。”
词语解释:三准  拼音:sān zhǔn
(1).指写作所应注意的三个标准:情、事、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鎔裁》:“草创鸿笔,先标三準:履端於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於中,则酌事以取类;归餘於终,则撮辞以举要。”
(2).指古琴上定音的三个标准区。古琴将全絃分为十二个段落,在琴面上作出标帜,当做调定音阶的标准,称十三徽,每徽一音。其中一至四徽谓之上准,四至七徽谓之中准,七徽至絃末谓之下准,合称三准。见《宋史·乐志十七》引 宋 姜夔 《乐议》
指调高下,分并财,散积聚。《管子·轻重甲》:“故知三准同筴者,能为天下。不知三准之同筴者,不能为天下。” 马非百 新诠引 尹桐阳 云:“三准者,一调高下,二分并财,三散积聚也。”一说指万物通、万物运、万物贱三条准则。见《管子集校》 郭沫若 案语。
词语解释:应准  拼音:yìng zhǔn
应允。《红楼梦》第七二回:“ 凤姐 因问道:‘他可应准了?’ 贾璉 笑道:‘虽未应准,却有几分成了。’”
词语解释:案准  拼音:àn zhǔn
旧式公文中引述平行官署来文的起头用语。简称准。 茅盾 《尚未成功》:“派到他手上的公文,无非是照抄来文加上‘案准’‘相应’的套头。”
词语解释:保准  拼音:bǎo zhǔn
可以保证或肯定。 萧军 《八月的乡村》一:“ 刘大个子 手交搭在肚子上,闭起絶望的眼睛,接着说:‘我算没气力再赶下去了,赶到 王家堡子 不保准就能遇得上。’” 赵树理 《金字》:“我笑了笑说:‘你们都说得对,可是不论照谁说的写上去也保准出事。’”
词语解释:保不准  拼音:bǎo bù zhǔn
说不定,可能。如:听他的口音,保不准是 陕北 一带的人。
词语解释:放之四海而皆准  拼音: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用到任何地方、任何方面都可作为准则。语本《礼记·祭义》:“夫孝……推而放诸东海而準,推而放诸西海而準,推而放诸南海而準,推而放诸北海而準”。 郑玄 注:“放,犹至也。準,犹平也”。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 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中国 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 秦牧 《艺海拾贝·〈画蛋·练功〉》:“这说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道理,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亦作“ 放诸四海而皆準 ”。 梁启超 《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边沁之伦理说》:“ 边沁 以为人生一切行谊,其善恶标準……曰:使人增长其幸福者,谓之善;使人减障其幸福者,谓之恶。此主义放诸四海而皆準,俟诸百世而不惑。”
词语解释:折准  拼音:shé zhǔn
抵偿。 元 王实甫 《破窑记》第三折:“你那里夺来的富,折准我那从前受过的苦!”
词语解释:批准  拼音:pī zhǔn
亦作“ 批準 ”。 上级对下级的意见、建议或请求表示同意。《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 包龙图 见他两人説得有理,就批准了状词,随即拘唤 刘天祥 夫妇同来。”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梦幻·秦桧铁像》:“ 熊公 学鹏 为 浙江 巡抚,﹝ 秦檜 等﹞四铁像又已击坏,县官禀闻,拟请重铸。 熊 未批準。”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二章:“ 应维业 深受感动,代表师党委,批准了 祝永康 的请求。”
词语解释:法准  拼音:fǎ zhǔn
规范标准。 三国 魏 阮武 《阮子·政论》:“世多善弩而拙於弓。弓无法準,故任巧由意。弩有法準,故易有善。”
词语解释:市准  拼音:shì zhǔn
谓官方确定的市价。《管子·山国轨》:“女贡织帛,苟合于国奉者,皆置而券之,以乡櫎市准。”参见“ 市櫎 ”。
词语解释:市櫎  拼音:shì huǎng
市价。《管子·山至数》:“泰夏,赋穀以市櫎。” 许维遹 注:“櫎犹穀贾(价),市櫎即市贾(价)。”《管子·山国轨》:“府官以市櫎出万物,隆而止。”
词语解释:照准  拼音:zhào zhǔn
(1).对准。《天雨花》第八回:“﹝ 左维明 ﹞照準小腹一脚, 妖嬈 直跌至墙根,连声叫苦立不起。” 茅盾 《子夜》四:“他跳起来,随手抓住了鸦片烟枪气吼吼地抢前一步,照准 阿六 头上就打过去。”
(2).旧时公文用语。谓同意下级的请求。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打倒帝国主义”的古典》:“不到两年,这口号就变成了奉旨照准的标语。”
词语解释:宪准  拼音:xiàn zhǔn
法纪。《梁书·王亮传》:“而 縝 言不逊,妄陈褒贬,伤济济之风,缺侧席之望,不有严裁,宪准将頽。”
词语解释:放诸四海而皆准  拼音:fàng zh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见“ 放之四海而皆準 ”。
词语解释:放之四海而皆准  拼音: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用到任何地方、任何方面都可作为准则。语本《礼记·祭义》:“夫孝……推而放诸东海而準,推而放诸西海而準,推而放诸南海而準,推而放诸北海而準”。 郑玄 注:“放,犹至也。準,犹平也”。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 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中国 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 秦牧 《艺海拾贝·〈画蛋·练功〉》:“这说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道理,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亦作“ 放诸四海而皆準 ”。 梁启超 《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边沁之伦理说》:“ 边沁 以为人生一切行谊,其善恶标準……曰:使人增长其幸福者,谓之善;使人减障其幸福者,谓之恶。此主义放诸四海而皆準,俟诸百世而不惑。”
词语解释:对准  拼音:duì zhǔn
瞄准。例如:把一架摄影机对准那个景物。
准线。例如:轴对准。
词语解释:拿不准  拼音:ná bù zhǔn
由于对客观情况不够了解而不能作出恰当的判断。例如:有四个州的投票状况目前还拿不准。
词语解释:拿准  拼音:ná zhǔn
谓十分有把握。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一折:“假饶你手段欺 韩信 ,舌辩赛 苏秦 ,到底个功名由命不由人,也未必能拿准。”
词语解释:敕准  拼音:chì zhǔn
原谓行事得到诏命准许。后泛指经当局许可。 鲁迅 《南腔北调集·祝〈涛声〉》:“看现在的景况,凡有敕准或默许其存在的,倒往往会被一部分人们摇头。”
词语解释:斠准  拼音:jiào zhǔn
校准。 清 马建忠 《法国海军职要叙》:“至如演礮斠準之法,始用人力,继用机轮,由是平轮,螺轮,汽轮,冷水压力轮,更屡变而愈灵捷焉。”
词语解释:斡准  拼音:wò zhǔn
女真 族姓。见《金史·金国语解》
词语解释:一准  拼音:yī zhǔn
亦作“ 一准 ”。
(1).一定的准则。《魏书·出帝纪》:“理有一準,则民无覬覦。”
(2).犹言唯一标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若夫尊贤隐讳,固 尼父 之圣旨,盖纤瑕不能玷瑾瑜也;奸慝惩戒,实良史之直笔,农夫见莠,其必锄也。若斯之科,亦万代一準焉。”
(3).完全按照或遵循。《魏书·食货志》:“ 高祖 延兴 三年秋七月,更立严制,令一準前式,违者罪各有差,有司不检察与同罪。”《旧唐书·高宗纪下》:“壬寅, 天后 上意见十二条,请王公百僚皆习《老子》,每岁明经一準《孝经》《论语》例试於有司。” 清 恽敬 《南田先生家传》:“画法一準 徐熙 ,笔有芒角,生气坌涌,如云展潮行,惜稍俗耳。”
(4).一定;肯定。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二折:“我説与你,夫人已睡了也,一准不来了。”《红楼梦》第八四回:“我一準回去告诉 赵姨奶奶 ,也省了他天天説嘴。” 鲁迅 《彷徨·肥皂》:“那么,就得连夜送到报馆,要他明天一准登出来。”
见“ 一準 ”。
词语解释:工资标准  拼音:gōng zī biāo zhǔn
(1).旧称“工资率”。工资等级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按工人单位工作时间(小时、日、月)规定的工资额。
(2).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和各类专业人员(如教师、医师、工程师等)按等级规定的月工资额。
词语解释:水准  拼音:shuǐ zhǔn
(1).即水平。古代测定水平面的器具。《元史·历志一》:“旧法择地平衍,设水準绳墨,植表其中,以度其中晷。”参见“ 水平 ”。
(2).犹水平。指某一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邹韬奋 《信箱·期望》:“现在要在文字的写作技术上使它大众化起来,由此提高一般的知识水准。”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十:“我的生活水准本来相当高的,到了根据地以后,我自动降低了。”
(3).指地球各部分的水平面。
词语解释:水平  拼音:shuǐ píng
(1).水面平静。《管子·侈靡》:“水平而不流,无源则遬竭。” 唐 刘禹锡 《插田歌》:“水平苗漠漠,演火生墟落。” 元 王恽 《游华不注记》:“是日也,天朗气淑,清风徐来,水平不波,鸣丝歌板,响动林谷。”
(2).指同水平面平行。 萧军 《八月的乡村》九:“对面那个队员也开始向他们这边走过来,步枪变换了位置,不水平地横在手里。”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八章:“ 小钢炮 乘势来了个水平投弹,轰隆一声,敌人的自动枪停止了。”
(3).古代测定水平面的器具。 唐 李靖 《卫公兵法》卷下:“水槽,长二尺四寸,两头及中閒凿为三池……以水注之,三池浮木齐起,眇目视之,三齿齐平,则为高下準……计其尺寸,则高下丈尺分寸可知,谓之水平。” 宋 苏轼 《论八丈沟不可开状》:“三县官吏文状称 罗适 、 崔公度 当初相度 八丈沟 时,只是经马行过,不曾差壕寨用水平打量地面高下。”
(4).指示水位的标志。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四》:“ 宣武门 子城内,如培塿者五,砌之以砖…… 京 营旧卒云:‘此水平也。京城地势惟 宣武门 最低,衢巷之水,遇雨,皆滙于子城。每夜雨太骤,守卒即起,视此培塿,水将及顶,则呼开门以洩之。’”
(5).指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 陈毅 《在天津新河某部营房夜宿》诗:“大军威武多雄壮,训练水平更繁难。” 巴金 《在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发奖大会上的讲话》:“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不断提高自己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
词语解释:没准  拼音:méi zhǔn
说不定;不一定。 明 许三阶 《节侠记·迎内》:“须信灯花没准,鹊噪无凭。遥把那泪滴穷泉,怕听萧萧打叶声。” 老舍 《四世同堂》八八:“没准儿,他在 日本 兴许还能弄个 日本 老婆呢,那他岂不就成了 日本 的皇家女婿啦!” 茅盾 《小巫》二:“老爷为的贩‘货’, 上海 这条路每月总得去一次,三天五天,或是一星期回来,都没准。”
词语解释:浣准  拼音:huàn zhǔn
(1).管准。古代用以瞄测取平的器具。《淮南子·齐俗训》:“视高下不差尺寸,明主弗任,而求之乎浣準。” 高诱 注:“浣準,水望之平。”
(2).比喻法度。 章炳麟 《秦政记》:“夫贵擅于一人,故百姓病之者寡,其餘荡荡平于浣準矣。”
共103,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