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阳平声 [cháng,长短][cháng chǎng chang][háng,行列][cáng,收藏,动词][liáng liang,衡量][详注1][qiáng,刚强][dāng,应当][沧浪][jiāng qiāng,持也送也][fāng fáng][ráng][cáng zāng][gāng][huáng guāng][qiāng][xiāng,相互][sāng,丧葬][háng][chāng][gāng][ráng][qiāng][chuāng,创伤][详注2][详注3][详注4][liáng][叶謨郞切,莽平聲。][tāng táng][láng][槌也][音陽。【博雅】痒,病也。][huāng huang][xiāng]鲿[详注5][详注6][pāng páng][yáng][qiāng][páng][qiāng][páng][同慷][nāng nang][láng liáng][同蘠,蔷薇][táng][qiāng,突也]橿[guāng,桄榔][háng][fāng pāng]躿[音冈。《说文》人颈也。][雨急]騿[详注7][详注8]


注1:傍 通旁。《说文》近也。《广韵》侧也。又姓。唐北地羌豪傍企本。侧也
注2:蒋 《说文》菰蒋。《前汉·司马相如传》蒋芋青薠。
注3:怆 音昌。《集韻》悲也。《王逸·九思》??蚗兮噍噍,蝍蛆兮穰穰。歲忽忽兮惟暮,余感時兮悽愴。
注4:逢 音房。《韩愈诗》萧条千万里,会合安可逢。叶上江、下乡。◎按从降者,音庞。从夆者,音缝、音蓬。《颜氏家训》逄、逢之别,岂可雷同。
注5:仰 áng,古同“昂”,情绪高。《周礼·地官·保氏军旅之容注》军旅之容,阚阚仰仰。
注6:庆 音羌。亦福也。《易·坤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叶下殃。《书·伊训》万邦惟庆。叶上祥。《诗·大雅》则笃其庆。叶下光又。《小雅》孝孙有庆。叶下强。
注7:尚 音常,尙書。《白居易·送陝州王司馬建赴任》公事閑忙同少尹,料錢多少敵尚書。
注8:彭 《韵会》逋旁切《正韵》博旁切,榜平声。《玉篇》多貌。《诗·齐风》行人彭彭。《释文》彭,必旁反。又《韵会》《正韵》蒲光切,音旁。《韵会》近也。《正韵》旁也。《易·大有》九四匪其彭,无咎。《疏》彭,旁也。
末字词组
凄凉苍凉温凉疏凉五凉萧凉世态炎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清凉阴凉暄凉沧凉辒凉退凉辛凉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荒凉初凉树凉空凉招凉透心凉辨日炎凉的确凉
新凉嫩凉凉凉取凉贺新凉冰凉满目凄凉着凉
炎凉雨凉趁凉邀凉歇凉乍凉咋凉湛凉盛凉
风凉乘凉浮凉后凉受凉趁风凉渗凉 
悲凉纳凉轻凉逐凉南凉踽踽凉凉沧沧凉凉 
秋凉余凉小凉荫凉冲凉膝下荒凉沁凉 
追凉伊凉寒凉踽凉森凉鲜凉怆凉 

词语解释:凄凉  拼音:qī liáng
寂寞冷落。 唐 元稹 《酬乐天书怀见寄》诗:“仍云得诗夜,梦我魂悽凉。”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三姓门生》:“ 纪晓嵐 参政时作诗讥之云:‘……赫奕门楣新吏部,悽凉池馆旧中堂。’”
(1).孤寂冷落。 南朝 梁 沉约 《为临川王九日侍太子宴》诗:“凄凉霜野,惆悵晨鵾。” 唐 皎然 《与卢孟明别后宿南湖对月》诗:“旷望烟霞尽,凄凉天地秋。” 金 赵献之 《浣溪沙》词:“落木萧萧风似雨,疎櫺皎皎月如霜,此时此夜最凄凉。”
(2).悲凉。 唐 李白 《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诗:“怀归路緜邈,览古情凄凉。” 宋 司马光 《咏史》之三:“《玉树庭花》曲,凄凉不可闻。”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如《中秋赏月》一折,同一月也,出於 牛氏 之口者,言言欢悦;出於 伯喈 之口者,字字凄凉。”
(1).孤寂冷落。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建中寺》:“有一 凉风堂 ,本 腾 避暑之处,凄凉常冷,经夏无蝇,有万年千岁之树也。” 宋 刘仙伦 《鼓瑟》诗:“凄凉 楚 客新愁断,清切 湘 灵旧怨多。”《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况且未过门的媳妇,守节也是个虚名儿,现放着活活的爹妈,你不念他日后老景凄凉,却去恋个死人,可不是个痴愚不孝之辈!”《红楼梦》第一○八回:“ 寳玉 进得园来,只见满目凄凉,那些花木枯萎,更有几处亭馆,彩色久经剥落。”
(2).犹凄惨。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干王洪宝制》:“﹝ 耶穌 ﹞后来果然被恶人钉死十字架上,流其宝血,受尽千般凌辱,万种凄凉。” 梁斌 《播火记》第三卷四五:“游击队员们都暗暗抽泣, 滹沱河 里的流水在呜咽, 千里堤 上的乌鸦凄凉地悲鸣,西风在大柳树林子里响着。”
词语解释:清凉  拼音:qīng liáng
亦作“ 清凉 ”。
(1).寒凉;凉快。《楚辞·远游》:“风伯为余先驱兮,氛埃辟而清凉。”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笨麴并酒》:“如无北向户屋,於清凉处亦得。然要须日未出前清凉时下黍。” 唐 司空图 《杨柳枝》诗之一:“烦暑若如烟露裛,便同佛手洒清凉。” 宋 苏轼 《与范子丰》之五:“南方夏热,殊非中原之比,入秋稍得清凉。” 清 黄周星 《六月六日登洞庭西山缥缈峰放歌》:“举头便见蒲萄緑,顿令烦暑化清凉。” 老舍 《骆驼祥子》十八:“天上已没有一块黑云,洗过了的蓝空与洗过了的一切,像由黑暗里刚生出的一个新的、清凉的、美丽的世界。”
(2).清静,不烦扰。《百喻经·煮黑石蜜浆喻》:“而望清凉寂静之道,终无是处。” 宋 苏轼 《乘舟过贾收水阁收不在见其子》诗之二:“乐哉无一事,何处不清凉。” 元 郑廷玉 《忍字记》第三折:“忍之一字岂非常,一生忍过却清凉,常将忍字思量到,忍是长生不老方。” 清 李渔 《怜香伴·女较》:“纷纷桃李都收尽,方以外尚餘仙杏,贮我药笼中,引尔清凉境。”
(3).宫殿名。《文选·班固〈西都赋〉》:“ 清凉 宣温,神仙长年。” 李善 注引《三辅黄图》:“ 未央宫 有 清凉殿 。”
词语解释:荒凉  拼音:huāng liáng
亦作“ 荒凉 ”。
(1).荒芜;人烟寥落。 南朝 梁 沉约 《齐明帝哀策文》:“经原野之荒凉,属西成之云暮。” 宋 文天祥 《指南录·上岸难》:“城外荒凉,寂无人影。”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词:“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丁玲 《奔》:“又一阵寒冽的晨风从荒凉的田地上打来。”
(2).凄凉;凄清。 唐 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携盘独出月荒凉, 渭城 已远波声小。” 明 无名氏 《白兔记·投军》:“如今四方离乱,民遭涂炭,士民荒凉。” 茅盾 《一个女性》三:“她感得有一种异样的荒凉的悲哀兜上她心头。”
词语解释:新凉  拼音:xīn liáng
指初秋凉爽的天气。 唐 韩愈 《符读书城南》诗:“时秋积雨霽,新凉入郊墟。” 宋 徐玑 《新凉》诗:“黄鶯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元 萨都剌 《溪行中秋翫月》诗:“微波漾漾风徐徐,新凉拂拂飘裙裾。”
词语解释:炎凉  拼音:yán liáng
亦作“ 炎凉 ”。
(1).犹冷热。指气温。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滍水》:“地势不殊,而炎凉异致。” 唐 武元衡 《独不见》诗:“俄惊白日晚,始悟炎凉变。”
(2).犹寒暑。喻岁月。《北史·元子思传》:“日復一日,遂歷炎凉。” 宋 司马光 《重过华下》诗:“昔辞莲幕去,三十四炎凉。” 明 张煌言 《拟古》诗:“人生百岁间,炎凉倏代谢。”
(3).喻富贵与贫寒。 唐 《隆阐法师碑》:“或屡访炎凉,捨河宫之秘寳。” 宋 王禹偁 《与李宗谔书》:“某自束髮以来,与人游且多矣。能不以炎凉为去就者,虽贫贱之交固亦鲜得,况贵胄乎?”《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嫁女须求女壻贤,贫穷富贵总由天。姻缘本是前生定,莫为炎凉轻变迁。”
(4).喻人情势利,反复无常。 南朝 梁简文帝 《倡妇怨十二韵》:“含涕坐度日,俄倾变炎凉。” 元 无名氏 《云窗梦》第二折:“争奈虔婆炎凉,小生不得已,与大姐分别。” 明 孙仁孺 《东郭记·殆不可复》:“虽则风景未全殊,却举目有炎凉别。” 续范亭 《饯雁》诗:“饮啜寧教人抱愧,炎凉亦令尔难堪。”
(5).犹寒暄。彼此寒暄称为叙炎凉。 唐 白居易 《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诗:“尘土满衣何处来,敛手炎凉叙未毕。” 唐 白居易 《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因以此寄》诗:“上论迁謫心,下説离别肠。心肠都未尽,不暇叙炎凉。”
词语解释:风凉  拼音:fēng liáng
(1).指凉风。 唐 杜甫 《立秋雨院中有作》诗:“树湿风凉进,江喧水气浮。”
(2).谓有风而凉爽;凉爽。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酢法》:“初置瓮於北荫中风凉之处,勿令见日。”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二·景隆八发》:“尔乃以瓦为枕,以棺为铺,逍遥乎风凉,从容乎日晡。” 洪深 《五奎桥》第一幕:“此刻倒风凉了。”
(3).使身体清凉爽快;纳凉。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二段:“他想出去风凉风凉,一推门,灯光射出去,只见……飞舞着好一片大雪。” 华山 《阵地春节散记》:“他满脸红光,正在洞口风凉,大概是在火炉边包了好半天饺子,热了。”
(4).犹轻松。 郭沫若 《〈创造十年〉发端》:“这一段文章说得倒还风凉,不过先生的苦心我们是不好忽略看过的。” 魏金枝 《任樟元和三个地主》:“你倒说得风凉,收了我的租,不帮我,还来劝我。”
(5).古地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三》:“《关中图》曰: 丽山 之西,川中有阜,名曰 风凉原 ,在 磈山 之阴, 雍州 之福地,即是原。” 唐 皎然 《送如献上人游长安》诗:“闲寻 鄠 杜 看修竹,独上 风凉 看古原。”
词语解释:悲凉  拼音:bēi liáng
亦作“ 悲凉 ”。 悲伤凄凉。 汉 班固 《白虎通·崩薨》:“黎庶殞涕,海内悲凉。” 唐 杜甫 《地隅》诗:“丧乱 秦公子 ,悲凉 楚大夫 。”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崔署》:“﹝ 崔署 ﹞工诗,言词款要,情兴悲凉。” 清 纳兰性德 《金缕曲·寄梁汾》词:“落魄江湖还载酒,一种悲凉滋味。” 茅盾 《子夜》七:“ 林佩珊 正坐在钢琴前弹奏,那音调是异常悲凉。”
词语解释:秋凉  拼音:qiū liáng
亦作“ 秋凉 ”。
(1).秋季天气凉爽。亦指秋凉季节。《汉书·龚胜传》:“方盛夏暑热, 胜 病少气,可须秋凉乃发。” 唐 姚合 《武功县中作》诗之九:“秋凉送客远,夜静咏诗多。”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只有 伯夷 最不留心闲事,秋凉到了,他又老的很怕冷,就整天的坐在阶沿上晒太阳,纵使听到匆忙的脚步声,也决不抬起头来看。”
(2).指秋天的寒气。 徐志摩 《客中》诗:“浓阴里有一只过时的夜莺;她受了秋凉,不如从前浏亮。”
词语解释:追凉  拼音:zhuī liáng
亦作“ 追凉 ”。 乘凉;纳凉。 南朝 梁 庾肩吾 《和晋安王薄晚逐凉北楼回望应教》:“向夕纷喧屏,追凉飞观中。” 唐 杜甫 《羌村》诗之二:“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清 洪昇 《长生殿·闻乐》:“恰纔的追凉后雨困云淹,畅好是酣眠处粉腻黄黏。”
词语解释:苍凉  拼音:cāng liáng
亦作“ 苍凉 ”。
(1).寒凉。 唐 刘禹锡 《伤我马词》:“寒櫪骚骚兮,瘁毛苍凉。” 宋 苏轼 《浴日亭》诗:“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 明 王廷相 《慎言·乾运》:“日出而苍凉,夜阴之积未遽消,光不甚於旁达也。”
(2).苍茫凄凉。 唐 皎然 《集汤评事衡湖上望微雨》诗:“苍凉远景中,雨色缘山有。” 明 刘基 《感怀》诗:“众鸟各自飞,乔木空苍凉。” 茅盾 《子夜》十七:“四面一望无际,是苍凉的月光和水色。”
(3).凄惨。 宋 叶适 《祭黄观复文》:“既歷三纪,苍凉成翁;百闻满臆,千虑填胸。” 清 顾炎武 《酬归戴王潘四子韭溪草堂联句见怀》诗:“苍凉悲一别,廓落想孤栖。” 巴金 《〈神·鬼·人〉·鬼》:“忽然不知在什么地方有人唱起了谣曲,苍凉的声音在静夜里听来就像是鬼哭一般。”
(4).形容诗文、字画苍老朴素。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 其年 好为惊艳絶丽之文,予嗜苍凉古质之作,两人性不相易,然至相契。”《花城》1981年第5期:“但他自己却认为,中年以后,自己的字愈趋苍凉遒劲。”
词语解释:阴凉  拼音:yīn liáng
亦作“ 阴凉 ”。
(1).日光照不到使人感觉凉爽。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甘子阴凉叶,茅斋八九椽。”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一折:“如今人早晨栽下树,到晚来要阴凉。” 杨朔 《京城漫记》:“他们搭个棚子,把草晾在阴凉的地方,天天往上喷水,好好保养着,一面动手栽。”
(2).日光照不到而凉爽的地方。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羊》:“夏日盛暑,须得阴凉;若日中不避热,则尘汗相渐,秋冬之间,必致癣疥。”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一:“老人进了门,西墙下已有了阴凉,便搬个小凳坐在枣树下,吸着 小顺儿 的妈给作好的绿豆汤。”
词语解释:初凉  拼音:chū liáng
谓刚开始凉爽。 唐 白居易 《西风》诗:“新霽乘轻屐,初凉换熟衣。” 后蜀 毛熙震 《菩萨蛮》词之二:“残暑晚初凉,轻风渡水香。”
词语解释:嫩凉  拼音:nèn liáng
亦作“ 嫩凉 ”。 微凉;初凉。 唐 唐彦谦 《咏葡萄》:“西园晚霽浮嫩凉,开尊漫摘葡萄尝。” 元 应法孙 《霓裳中序第一》词:“乍庭户嫩凉,阑干微月,玉纤胜雪。”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移镇》:“看初收泼火,嫩凉生,微雨沾裾。” 王统照 《湖畔儿语》:“天气并不十分烦热,到了晚上,觉得有些嫩凉的感触。”
词语解释:雨凉  拼音:yǔ liáng
雨后的凉快天气。 唐 郑谷 《题汝州从事厅》诗:“自説小池栽苇后,雨凉频见鷺鶿飞。”
词语解释:乘凉  拼音:chéng liáng
(1).趁着凉爽的时候。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红蓝花栀子》:“花出,欲日日乘凉摘取,不摘则乾。” 唐 韩偓 《野塘》诗:“侵晓乘凉偶独来,不因鱼跃见萍开。”
(2).热天在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七修类稿·诗文·二僧诗累》引 元 德祥 《夏日西园》诗:“新筑西园小草堂,热时无处可乘凉。”《红楼梦》第三一回:“只见院中早把乘凉的枕榻设下。” 朱自清 《荷塘月色》:“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词语解释:纳凉  拼音:nà liáng
亦作“ 纳凉 ”。 乘凉。 南朝 陈 徐陵 《内园逐凉》诗:“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 宋 苏轼 《和子由木山引水》之一:“遥想纳凉清夜永,窗前微月照汪汪。”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纳凉玩月,到处有之。” 王统照 《搅天风雪梦牢骚》:“若在夏天,虽是晚上由那里经过,还可与纳凉的农人们相谈。”
词语解释:余凉  拼音:yú liáng
充裕的凉荫。 宋 陆游 《龟堂一隅开窗设榻为小憩之地》诗:“小展窗扉无大费,略加苫盖有餘凉。”
词语解释:伊凉  拼音:yī liáng
亦作“ 伊凉 ”。 曲调名。指《伊州》《凉州》二曲。 宋 苏轼 《子玉家宴用前韵见寄复答之》诗:“自酌金樽劝 孟光 ,更教长笛奏《伊》《凉》。”凉,一本作“ 凉 ”。 宋 刘子寰 《花发沁园春·呈史沧洲》词:“换谱《伊》《凉》,选歌 燕 赵 ,一番乐事重起。”凉,一本作“ 凉 ”。 清 何洯 《竞渡歌》:“《伊》《凉》曲杂十番鼓,引出翩翩游冶郎。” 李光 《集诗述感》:“歷尽苍茫身世感,悲歌为汝按《伊》《凉》。”参见“ 伊州 ”、“ 凉州 ”。
词语解释:温凉  拼音:wēn liáng
(1).冷和暖。多指气候。 晋 陶潜 《闲情赋》:“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诗·郑风·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唐 孔颖达 疏:“仲春仲秋俱是昼夜等、温凉中。”《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便见他一双手高高儿的举了一碗熬得透,滚得到不冷不热、温凉适中,可口儿的普洱茶来。”
(2).寒暖。借指生活情况。《文选·陆机〈门有车马客行〉》:“拊膺携客泣,掩泪叙温凉。” 吕向 注:“叙别离之岁月。”《魏书·胡叟传》:“ 祖思 习常,待 叟 不足, 叟 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冥迹》:“ 什 遂前,入就牀坐。其女在户东立,与 什 叙温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兰》:“其友 张 姓者,闻而省之,相见,话温凉。”
词语解释:暄凉  拼音:xuān liáng
(1).暖和与寒冷。 唐 韦应物 《端居感怀》诗:“暄凉同寡趣,朗晦俱无理。” 宋 范仲淹 《依韵答提刑张博觉新酝》:“暄凉体四时,日月周数旬。” 明 刘基 《秋夜听冷协律弹琴分韵得夜字》:“斯须变暄凉,要妙夺造化。”
(2).犹寒暄。谓谈天气及饮食起居之类的应酬话。《南史·西南夷传·天竺迦毗黎国》:“ 会稽 孔覬 尝诣之,遇宾客填咽,暄凉而已。” 宋 杨万里 《寄题曾子与竞秀亭》诗:“暄凉书问二千里,塲屋声名三十年。” 明 祝允明 《前闻记·戏语得妇》:“暄凉罢,復咎 蒋 曰:‘人孰无颠沛,途间不谨如此,岂周身之道耶?’”
词语解释:树凉  拼音:shù liáng
树荫。 魏巍 《山雨》第九章:“有一天,我跟你大妈在树凉下纺线,说起 小雪 的亲事。”
词语解释:凉凉  拼音:liáng liáng
(1).寂寞冷落貌。《孟子·尽心下》:“行何为踽踽凉凉?” 朱熹 集注:“凉凉,薄也,不见亲厚於人也。” 宋 文天祥 《五月十七夜大雨歌》:“乾坤莽空阔,何为此凉凉?” 明 刘基 《郁离子·灵丘大人》:“ 陶朱公 之 齐 ,过而问焉,曰:‘是何昔昔之熇熇,而今日之凉凉也?’”
(2).微寒貌。《列子·汤问》:“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3).纳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镜听》:“母入厨唤大妇曰:‘大男中式矣,汝可凉凉去!’次妇忿惻,泣且炊。俄又有报 二郑 捷者。次妇力掷饼杖而起,曰:‘儂也凉凉去!’”
词语解释:趁凉  拼音:chèn liáng
亦作“ 趁凉 ”。亦作“趂凉”。
(1).热天在凉快透风的地方休息,以求凉意。 唐 白居易 《晚庭逐凉》诗:“趁凉行绕竹,引睡卧看书。” 明 唐寅 《题画》诗之二:“长夏山邨诗兴幽,趂凉多在碧泉头。”
(2).趁凉爽之时。 宋 陆游 《秋后一日风雨》诗:“趁凉谋社酒,乘润理园蔬。”《水浒传》第十六回:“次日天色未明,众人起来,都要趁凉起身去。” 清 蒲松龄 《农桑经·农经·治茅》:“麦后耕之最妙。是时天热,宜早晚趁凉。”
词语解释:浮凉  拼音:fú liáng
轻微的凉气。 唐 皇甫冉 《同裴少府安居寺对雨》诗:“溽暑销珍簟,浮凉入綺疏。” 唐 钱起 《奉和宣城张太守南亭秋夕怀友》:“捲幔浮凉入,闻鐘永夜清。”
词语解释:轻凉  拼音:qīng liáng
轻松凉爽。 晋 王嘉 《拾遗记·燕昭王》:“ 昭王 常怀此珠,当隆暑之月,体自轻凉,号曰‘销暑招凉之珠’也。”
词语解释:小凉  拼音:xiǎo liáng
(1).谓天气微凉。常指初秋。《南齐书·高逸传·明僧绍》:“小凉欲有讲事,卿可至彼,具述吾意,令与 庆符 俱归。” 宋 陆游 《小凉》诗:“高卧已忘浮世事,小凉渐近早秋天。”
(2).指较为凉爽。 宋 杨万里 《移床》诗:“寻得松风小凉处,移床来坐又还无。”
词语解释:寒凉  拼音:hán liáng
亦作“ 寒凉 ”。 寒冷,清冷。《诗·邶风·北风》“北风其凉” 毛 传:“北风,寒凉之风。”《后汉书·黄琼传》:“甘泽不集,寒凉尚结。” 晋 枣据 《杂诗》:“玄林结阴气,不风自寒凉。” 唐 韩愈 《重云一首李观疾赠之》诗:“重云闭白日,炎燠成寒凉。”
词语解释:疏凉  拼音:shū liáng
微凉。 唐 白居易 《秋寄微之》诗:“淡白秋来日,疏凉雨后风。”
词语解释:沧凉  拼音:cāng liáng
寒凉;寒冷。 宋 梅尧臣 《送秀州海盐知县李寺丞》诗:“沧凉朝日近,紫翠晚山尖。” 宋 苏轼 《浴日亭》诗:“已觉沧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
词语解释:空凉  拼音:kōng liáng
寂静清凉。 唐 韩愈 《和崔舍人咏月》:“清洁云间路,空凉水上亭。” 唐 韩愈 《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独宿有题因献杨常侍》诗:“客堂喜空凉,华榻有清簟。”
词语解释:取凉  拼音:qǔ liáng
纳凉,乘凉。 唐 岑参 《南楼送卫凭》诗:“南楼取凉好,便送故人归。”《快心编》第十回:“便走向前,来到一柳树下,见一个老人家在那里取凉。”
词语解释:邀凉  拼音:yāo liáng
谓招来凉爽。 宋 张耒 《和晁应之大暑书事》:“寒泉出井功何有?白羽邀凉计已疎。”
词语解释:后凉  拼音:hòu liáng
十六国 之一。氐族 吕光 于公元386年据 凉州 ,称 酒泉公 ,国号 凉 ,建都 姑臧 ,史称 后凉 (公元386年-403年)。
词语解释:逐凉  拼音:zhú liáng
亦作“ 逐凉 ”。 乘凉。《敦煌变文集·燕子赋》:“使人远来衝热,且向窟裡逐凉。”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日暮, 柳氏 露坐逐凉,有胡蜂绕其首面。”
词语解释:荫凉  拼音:yìn liáng
没有晒着太阳而凉爽。《金瓶梅词话》第五二回:“ 李瓶儿 説道:‘这答儿裡,到且是荫凉。’”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三章:“树下的荫凉地里,有些个战士在开会。”
词语解释:踽凉  拼音:jǔ liáng
见“ 踽踽凉凉 ”。
词语解释:踽踽凉凉  拼音:jǔ jǔ liáng liáng
亦作“ 踽踽凉凉 ”。
(1).落落寡合貌;狷介貌。《孟子·尽心下》:“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 明 沉自徵 《鞭歌妓》:“岸上一人,衣衫襤褸,状貌奇伟,踽踽凉凉,自言自语,煞是可怪。”《三侠五义》第一回:“从此 秦凤 踽踽凉凉,悽悽惨惨。”亦省作“ 踽凉 ”。 明 汤显祖 《答岳石帆书》:“独狷者踽凉,假道学亦踽踽凉凉。”
(2).独行貌。 沙汀 《困兽记》二七:“ 孟瑜 一直没有张声。而且,当 田畴 踽踽凉凉从她面前走过的时候,她还充满恨意的叹口气,回避开脸。”
词语解释:五凉  拼音:wǔ liáng
指 晋 和 南朝 宋 时北方十六国中的 前凉 、 后凉 、 西凉 、 北凉 、 南凉 。其地均在 甘肃 境内,后借指 甘肃 一带。 唐 张九龄 《益州长史叔置酒宴别序》:“前拜小司马,兼拥旄於 五凉 。” 唐 岑参 《题金城临河驿楼》诗:“左戍依重险,高楼见 五凉 。”
词语解释:辒凉
即輼輬车。 清 徐夔 《观秦丞相李斯邹峄山碑》诗:“輼凉骨臭已千载,何况金石埋烟霏。”参见“ 輼輬车 ”。
词语解释:辒辌车  拼音:wēn liáng chē
古代的卧车。亦用做丧车。《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 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祕之。置 始皇 居輼輬车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 裴駰 集解引 孟康 曰:“如衣车,有窗牖,闭之则温,开之则凉,故名之“輼輬车”也。”《汉书·霍光传》:“载 光 尸柩以輼輬车。” 颜师古 注:“輼輬本安车也,可以卧息。后因载丧,饰以柳翣,故遂为丧车耳。輼者密闭。輬者旁开窗牖,各别一乘,随事为名。后人既专以载丧,又去其一,总为藩饰。而合二名呼之耳。”《北史·李穆传》:“赐以石椁、前后部羽葆鼓吹、輼輬车,百僚送之郭外。”《辽史·礼志二》:“奉柩出殿之西北门,就輼輬车,藉以素裀。”
词语解释:招凉  拼音:zhāo liáng
亦作“ 招凉 ”。
(1).招致凉气;避暑。 晋 王嘉 《拾遗记·燕昭王》:“ 昭王 常怀此珠,当隆暑之月,体自轻凉,号曰‘销暑招凉之珠’也。” 宋 陶穀 《清异录·木》:“ 崔凤 蹉跎失志。 洛南 天庆观 颇幽雅,常陪友生夏月招凉于古槐下。”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楹联賸话》:“﹝ 张诗舲 ﹞又题 风洞山 云:‘ 灕江 水緑招凉去,常侍诗清赏雨来。’” 庞树柏 《病鹤避暑小云栖寺挐舟访之留赠》诗:“大火流金苦久晴,招凉地僻有谁争!”
(2).着凉;受凉。 鲁迅 《书信集·致邵文熔》:“上月中旬又因不慎招凉,终至大病。”
词语解释:贺新凉  拼音:hè xīn liáng
词牌名。即《贺新郎》。 宋 苏轼 守 钱塘 时为官妓 秀兰 作。词中有“晚凉新浴”句,故名。后讹作“贺新郎”。参阅 清 徐釚 《词苑丛谈·纪事二·苏子瞻贺新凉》。参见“ 贺新郎 ”。
词语解释:贺新郎  拼音:hè xīn láng
(1).词牌名。 宋 苏轼 填此调有“乳燕飞华屋”句,故又名《乳燕飞》;又有“晚凉新浴”句,故又名《贺新凉》;又有“风敲竹”句,故又名《风敲竹》。 宋 叶梦得 词有“唱金缕”句,因又名《金缕歌》《金缕曲》《金缕词》。 宋 张辑 词有“把貂裘换酒 长安市 ”句,故又名《貂裘换酒》。调始自 苏轼 ,但因后段“花前对酒”句少一字,且格调未谐,故《词谱》以 叶梦得 词为正体。双调,一百六十字,前后段各十句,六仄韵。另有一百十五字、一百十七字诸体。参阅《词谱》卷三六。
(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均属南吕宫。北曲字数与词牌不同,用在套曲中。南曲又有二:一与词牌前半阕同,用作引子;一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
词语解释:歇凉  拼音:xiē liáng
亦作“ 歇凉 ”。 方言。乘凉。《宣和遗事》前集:“﹝ 马县尉 等﹞见路傍垂杨掩映,修竹萧森,未免在彼歇凉片时。”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第三折:“我支开亮窗,这里趁风歇凉来。” 巴金 《将军集·还乡》:“有几个乡民坐在树下歇凉。”
词语解释:受凉  拼音:shòu liáng
骤然受到低温度的影响而患感冒等疾病。 朱自清 《背影》:“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词语解释:南凉  拼音:nán liáng
东晋 时列国之一。 鲜卑 族 秃发乌孤 起 西平 ,公元397年称 西平王 ,据 广武 。其弟 傉檀 ,又称 凉王 ,史称 南凉 。其地有今 甘肃 、 青海 各一部分。公元414年为 西秦 所灭。参阅《晋书·安帝纪》《晋书·地理志上》
词语解释:冲凉  拼音:chōng liáng
洗澡。例如:运动之后冲凉很痛快。
词语解释:森凉  拼音:sēn liáng
阴冷。 杨朔 《中国人民的心》:“春天的夜晚,还是森凉森凉的。”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九章:“也总是那样一潭发青碧黑颜色深不可测的山潭似的,平静而闪光,因此就使人感到一种阴沉和森凉,有一种不可侵惹的恐惧。”
词语解释:萧凉  拼音:xiāo liáng
萧条凄凉。 明 胡春生 《蔬堂坐雨》诗:“萧凉尝拥几,一静得餘情。” 清 黄景仁 《摸鱼儿》词:“人海里,只我两閒人,吟占萧凉地。” 清 陈天华 《猛回头》:“恐将来,那惨酷,百倍萧凉。”
词语解释:退凉  拼音:tuì liáng
方言。犹退烧。 徐哲身 《反啼笑因缘》第七回:“ 绮华 摸了一摸 家树 额上,虽已微微有汗,还没退凉,便在床沿上一坐,道:‘药吃过没有?既然有寒热,应该多盖几张被头。’”
词语解释:透心凉  拼音:tòu xīn liáng
借指刀子。 元 无名氏 《硃砂担》第一折:“[邦老拏刀子科云]比我这透心凉,可是如何?”
词语解释:冰凉  拼音:bīng liáng
很凉。《红楼梦》第四一回:“ 刘老老 便伸手去羞他的脸,他也拿手来挡,两个对着闹。 刘老老 一下子却摸着了,但觉那老婆子的脸冰凉挺硬的,倒把 刘老老 唬了一跳。” 曹禺 《雷雨》第四幕:“你的手冰凉,你先换一换衣服。” 老舍 《四世同堂》二十:“他们呆呆的看着他。惊异,怜悯,与愤怒拧绞着他们的心,他们甚至于忘了他是躺在冰凉的地上。”
词语解释:乍凉咋凉  拼音:zhà liáng zǎ liáng
方言。极言其冷。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三:“头年炕没拔,老冒烟,烧不热,十冬腊月睡着乍凉咋凉的。”
词语解释:趁风凉  拼音:chèn fēng liáng
乘凉。 柴萼 《梵天庐丛录·集俗语诗》:“但愿爹娘修得好,好教树下趁风凉。”参见“ 趁凉 ”。
词语解释:趁凉  拼音:chèn liáng
亦作“ 趁凉 ”。亦作“趂凉”。
(1).热天在凉快透风的地方休息,以求凉意。 唐 白居易 《晚庭逐凉》诗:“趁凉行绕竹,引睡卧看书。” 明 唐寅 《题画》诗之二:“长夏山邨诗兴幽,趂凉多在碧泉头。”
(2).趁凉爽之时。 宋 陆游 《秋后一日风雨》诗:“趁凉谋社酒,乘润理园蔬。”《水浒传》第十六回:“次日天色未明,众人起来,都要趁凉起身去。” 清 蒲松龄 《农桑经·农经·治茅》:“麦后耕之最妙。是时天热,宜早晚趁凉。”
词语解释:踽踽凉凉  拼音:jǔ jǔ liáng liáng
亦作“ 踽踽凉凉 ”。
(1).落落寡合貌;狷介貌。《孟子·尽心下》:“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 明 沉自徵 《鞭歌妓》:“岸上一人,衣衫襤褸,状貌奇伟,踽踽凉凉,自言自语,煞是可怪。”《三侠五义》第一回:“从此 秦凤 踽踽凉凉,悽悽惨惨。”亦省作“ 踽凉 ”。 明 汤显祖 《答岳石帆书》:“独狷者踽凉,假道学亦踽踽凉凉。”
(2).独行貌。 沙汀 《困兽记》二七:“ 孟瑜 一直没有张声。而且,当 田畴 踽踽凉凉从她面前走过的时候,她还充满恨意的叹口气,回避开脸。”
词语解释:膝下荒凉
指无子女
词语解释:鲜凉  拼音:xiān liáng
新鲜冰凉。 崔璇 《一条裤子》:“青年的脸冻的红红的,带着霜雪的鲜凉冷气。”
词语解释:世态炎凉  拼音:shì tài yán liáng
指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故。 宋 文天祥 《杜架阁》诗之二:“世态炎凉甚,交情贵贱分。”《镜花缘》第八五回:“这句‘钱多处前,钱少居后’,令人听了,想起世态淡凉,能无慨叹!” 茅盾 《一个女性》六:“谁曾从丰裕跌落到贫乏,从高贵跌落到式微,那他对于世态炎凉的感觉,大概要加倍的深切罢?”
词语解释:辛凉  拼音:xīn liáng
辛辣清凉。《老残游记》第三回:“目下只须吃两剂辛凉发散药就好了。”
词语解释:辨日炎凉  拼音:biàn rì yán liáng
古代传说中辩论太阳离地远近的故事。《列子·汤问》:“ 孔子 东游,见两小儿辩鬭。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 不能决也。”后因以“辨日炎凉”谓儿童的聪明早慧。 唐 杨炯 《从弟去溢墓志铭》:“乃生男子,初寝之牀。从公小大,辨日炎凉。”
词语解释:满目凄凉  拼音:mǎn mù qī liáng
充满视野的全是凄惨冷落的景象。 续范亭 《号召山西人民推翻万恶无耻军阀阎锡山》:“城市凋敝,农村破产,满目凄凉,惨绝人寰。” 陈毅 《过黄泛区书所见》诗:“三过黄泛区,走蹌踉。川原水洗,城社荒落,满目凄凉。”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我们的工厂》:“矿山也是满目凄凉:歪斜的门框结上了蛛网,黄鼠狼在倒坍的房舍里安下了家,窑前长满一蓬蓬枯黄的蒿草。”
词语解释:湛凉  拼音:zhàn liáng
清凉。 郭小川 《一个和八个·夜行军中》诗:“第二天的湛凉的夜晚,秋风把黄叶洒在肃穆的平原。”
词语解释:渗凉  拼音:shèn liáng
寒凉。凉气侵袭身体。 李若冰 《在柴达木盆地》:“我转着看了一阵,觉得身上渗凉渗凉的,就走进帐篷里去了。”
词语解释:沧沧凉凉  拼音:cāng cāng liáng liáng
沧凉。《列子·汤问》:“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清 龚自珍 《尊隐》:“夫日胎於 溟涬 ,浴於东海,徘徊於华林,轩辕於高閎,照曜人之新沐濯,沧沧凉凉。不炎其光,吸引清气。”
词语解释:沁凉  拼音:qìn liáng
参入或透出凉意。 王西彦 《黄昏》:“双手浸在水里,有着一种沁凉的感觉。” 华山 《大戈壁之夜》:“夜深了。 兰州 的夏夜,晚风沁凉。”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二章:“他站在廊檐下,深深地吸了几口沁凉的夜气。”
词语解释:怆凉  拼音:chuàng liáng
见“ 愴凉 ”。
亦作“ 愴凉 ”。 悲伤凄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雷昭性〈名说〉》:“吾盖观于名之一字,而不禁为吾国数千年愴凉感喟,欷歔欲絶焉矣。” 阎树田 《日出之前》:“忽然,远处传来凄楚、怆凉的山歌声,不由得吸引了他的注意。”
词语解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拼音:qián rén zāi shù , hòu rén chéng liáng
见“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
词语解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拼音:qián rén zhòng shù , hòu rén chéng liáng
亦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 清 翟灏 《通俗编·俚语对句》:“今年种竹,来年喫笋;前人种树,后人乘凉。”《黄绣球》第一回:“俗语説得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续孽海花》第三二回:“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反把那种树的人杀了,还有甚么公理呢!”《人民日报》1982.3.12:“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我国人民的美德。”
词语解释:的确凉  拼音:dí què liáng
见“ 的确良 ”。
词语解释:的确良  拼音:dí què liáng
英语dacron的音译。用纯涤纶或与棉、毛混纺制的织物。比棉织品耐磨,容易洗,干得快。《人民日报》1972.2.2:“其中有松紧布、拉绒手套、提花线毯、宽条灯芯绒、格子的确良等十七种缺门产品。” 韩少功 《飞过蓝天》:“我一无爸爸在省里当局长,二无钱买的确凉送人情。”
词语解释:着凉  拼音:zháo liáng
亦作“ 着凉 ”。 受凉。《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你瞧大爷那光景还没受累呀?没着凉啊?”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三:“ 刘桂兰 走来,瞅他那样地躺着,怕他着凉。”
词语解释:盛凉  拼音:shèng liáng
乘凉。 刘半农 《扬鞭集·学徒苦》:“夏日主人剖瓜盛凉,学徒灶下烧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