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琅函 拼音:láng hán
(1).书匣的美称。 前蜀 韦庄 《李氏小池亭》诗:“家藏何所宝,清韵满琅函。” 清 黄遵宪 《己亥杂诗》之八四:“琅函锦篋深韜袭,留付 松阴 后辈看。”
(2).指道书。 宋 晁补之 《引驾行·长春》词:“待琅函深讨,芝田高隐去偕老,自别有壶中永日,比人间好。” 金 赵秉文 《鲁直乌丝襕黄庭》诗:“《太清虚皇玉景经》,琅函琼笈秘始清。” 明 杨慎 《艺林伐山·仙经》:“琼文、藻笈、琳篆、琅函、皆指道书也。” 清 曹寅 《游仙诗三十韵》之二九:“诗成便返青天去,遗下琅函第几籤。”
(3).犹华翰。 清 顾炎武 《答李紫澜》:“春来两接琅函,著作承明,紬书金匱,自不负平生之所学。”词语解释:玉函 拼音:yù hán
(1).玉制的匣子。 晋 葛洪 《抱朴子·地真》:“九转丹、金液经、守一诀,皆在 崑崙 五城之内,藏以玉函,刻以金札,封以紫泥,印以中章焉。” 唐 杜牧 《赠李处士长句四韵》:“王函怪牒鎻灵篆,紫洞香风吹碧桃。” 郭沫若 《孔雀胆》附录资料汇集:“来件珍藏在玉函,传之百世足观览。”
(2).“ 玉函方 ”的省称。泛指医书。 宋 苏轼 《次韵子由清汶老龙珠丹》:“天公不解防痴龙,玉函寳方出龙宫。” 宋 陆游 《病中杂咏》之三:“ 华佗 囊书久已焚, 思邈 玉函秘不闻。”参见“ 玉函方 ”。
词语解释:玉函方 拼音:yù hán fāng
(1).医书名。 葛洪 撰。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余所撰百卷,名曰《玉函方》,皆分别病名,以类相续,不相杂错。”
(2).泛指具有奇效的验方。 宋 陆游 《秋思》诗:“若得三山安乐法,不须更觅玉函方。”词语解释:枕函 拼音:zhěn hán
(1).中间可以藏物的枕头。 唐 司空图 《杨柳枝寿杯词》之六:“偶然楼上捲珠帘,往往长条拂枕函。”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闹殇》:“枕函敲破漏声残,似醉如呆死不难。”《花月痕》第三回:“﹝ 红卿 ﹞説毕,便唤丫头取钥匙,向枕函检出浣花笺数纸,递给 痴珠 。”
(2).谓珍藏。 胡适 《跋郎兆玉刻本〈墨子〉》:“购求四方,得 江右 芝城 铜板活字缮本,乃 陆北川 先生所枕函。”词语解释:崤函 拼音:xiáo hán
亦作“ 崤崡 ”。 崤山 和 函谷 。自古为险要的关隘。 函谷 东起 崤山 ,故以并称。 汉 张衡 《西京赋》:“左有 崤 函 重险, 桃林 之塞。”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字说·集字一》:“ 殽 ,山名; 函 ,谷名。或作 崤 崡 。”京剧《平王纳媳斩伍奢》:“望云峦和雾岭羊肠曲险,想这里必定是古戍 崤 函 。”词语解释:空函 拼音:kōng hán
(1).指没有放入信笺的函封。《晋书·殷浩传》:“后 温 将以 浩 为尚书令,遗书告之, 浩 欣然许焉。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数十,竟达空函,大忤 温 意,由是遂絶。”
(2).指内容空泛的短笺。《南史·梁纪上·武帝上》:“ 山阳 惑於众口,判相嫌贰,则行事进退无以自明,是驰两空函定一州矣。”词语解释:宝函 拼音:bǎo hán
指盛佛经、典册及贵重首饰等的匣子。 南朝 梁 王筠 《国师草堂寺智者约法师碑》:“开宝函之奥典,闢金字之微言。” 唐 温庭筠 《菩萨蛮》词:“宝函鈿雀金鸂鶒,沉香关上 吴山 碧。”《宋史·乐志九》:“有犹有言,顺承天则。聿崇号名,再扬典册。朱英宝函,左右翼翼。千秋万岁,保兹无极。”词语解释:金函 拼音:jīn hán
金匣。《北史·赤土传》:“以铸金为多罗叶,隐起成文以为表,金函封之,令婆罗门以香花奏蠡鼓而送之。”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上:“其玉之香,可闻於数百步,虽鏁之金函石匱,终不能掩其气。” 明 唐顺之 《送樊大夫会朝长至》诗:“天子迎阳疏玉户,羣方献寿拜金函。”词语解释:石函 拼音:shí hán
亦作“ 石圅 ”。 石制的匣子。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汝水》:“城南里餘有神庙,世谓之 张明府祠 。庙前有圭碑,文字紊碎,不可復寻。碑侧有小石函。” 唐 温庭筠 《老君庙》诗:“自怜金骨无人识,知有飞龟在石函。” 明 方孝孺 《题〈萧翼赚兰亭图〉》:“玩之没身,纳诸陵寝,石函铁匣,錮於山陵之下,其藏护亦固矣。” 清 方文 《宋遗民咏·唐玉潜玨》:“夜窃其骨归,石圅抵金縢。”词语解释:书函 拼音:shū hán
文书的封套。亦指书信。《后汉书·祭祀志上》:“以吉日刻玉牒书函藏金匱,璽印封之。”《旧唐书·魏徵传》:“ 徵 亡后,朕遣人至宅,就其书函得表一纸,始立表草,字皆难识。” 明 高启 《送王推官赴谯阳》诗:“濯冠捧书函,平明献朝堂。” 清 曹寅 《支俸银铸酒枪一枚寄二弟生辰》诗:“比闻饮噉君常健,聊伴书函使欲归。”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公牍〉序》:“曰书函,上下平等,皆可通行者也。”词语解释:发函 拼音:fā hán
(1).拆开封套;启封。 三国 魏 吴质 《答东阿王书》:“信到,奉所惠貺,发函伸纸,是何文采之巨丽,而慰喻之绸繆乎。”《南史·张邵传》:“ 荆州 刺史 谢晦 反,遗书要 邵 , 邵 不发函,使呈 文帝 。”
(2).发出信件或公文。词语解释:殽函 拼音:yáo hán
殽山 和 函谷关 的并称。相当于今 陕西省 潼关县 以东至 河南省 新安县 一带。 汉 贾谊 《过秦论》:“ 秦孝公 据 殽 函 之固,拥 雍州 之地。” 晋 葛洪 《抱朴子·讥惑》:“ 大楚 带甲百万,而有振槁之脆;强 秦 殽 函 袭嶮,而无折柳之固。”词语解释:诏函 拼音:zhào hán
诏书。 宋 刘攽 《回贺苏学士诏启》:“伏审光奉詔函,擢躋史观,本朝厚方闻之选,儒士荣藏室之华。” 宋 刘攽 《贺制置发运某待制启》:“窃审光被詔函,擢躋廷阁,伏惟庆慰。”词语解释:琼函 拼音:qióng hán
指道书。 南朝 梁 陶弘景 《许长史旧馆坛碑》:“琼函玉检,綺幕绣巾。”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寄南阳广文》:“琼函静啟从猿覰,金液初开与鹤尝。”词语解释:中函 拼音:zhōng hán
藏蓄于内心。 元 房皞 《戊子》诗:“俗学为名多外饰,圣人养德贵中函。”词语解释:银函 拼音:yín hán
封存道经或佛经的银匣。 南朝 齐 孔稚珪 《玄馆碑》:“朋白兔而侣青鸟,启银函而讲金字。”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紫臺石室之文,青首银函之字。”词语解释:匦函 拼音:guǐ hán
(1).朝廷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始置于 唐 。 唐 韩愈 《赠唐衢》诗:“当今天子急贤良,匭函朝出开 明光 。” 唐 元稹 《献事表》:“凡今之人,以諫鼓匭函为虚器,谓拾遗补闕为冗员。” 宋 欧阳修 《南省策试第五道》:“立肺石以达穷民,设匭函以开言路。”《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 蜀 主以 张业 、 王处回 执政,事多壅蔽,己未,始置匭函,后改为献纳函。”
(2).亦称上呈朝廷的书信、奏章。 宋 岳珂 《吁天辩诬通叙》:“朝上匭函,暮拘矢狴,风旨之下,凌虐可知。” 宋 叶适 《刘子怡墓志铭》:“甲申大旱,草根木实俱尽。君亟入匭函,乞发常平,卖度僧牒,转糴他州,词甚哀痛,上大惊。”参见“ 匭院 ”。
词语解释:匦院 拼音:guǐ yuàn
官署名。匦使院的省称。 唐 武后 垂拱 元年置,属中书省,以谏议大夫及补阙、拾遗一人为知匦使。设方函,四面分别涂青丹白黑四色,每日暮进晨出,列于署外。凡臣民有怀才自荐、匡政补过、申冤辩诬、进献赋颂者,均可以状分类投匦。至 宋太宗 雍熙 元年,改匦院为登闻鼓院及登闻检院。参阅《唐六典》卷九、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匦使》。词语解释:瑶函 拼音:yáo hán
(1).玉制的书套。佛家、道家用以贮藏经文、符箓。 唐 李峤 《昭觉寺释迦牟尼佛金铜瑞像碑》:“瑶函玉检,答宇宙之隆平;寳网珠幢,迎天人之胜福。” 唐 司空图 《月下留丹灶》诗:“瑶函真跡在,妖魅敢扬威。”
(2).泛指珍贵的典籍。
(3).指帝王的诏令。 明 何景明 《胡户部父母同受封命》诗:“紫誥开天府,瑶函照 楚 乡。”
(4).对他人书信的美称。 唐 黄滔 《薛舍人启》:“金口开时,讲贯则处其异等;瑶函发处,推扬则寘彼极言。” 明 袁中道 《寄周仪曹野王书》:“壬子岁,曾得瑶函并柄头诗,甚佳。”词语解释:龙函 拼音:lóng hán
诏书。 明 何景明 《送宗鲁使安南》诗:“龙函随勑命,使节下青霄。” 清 惜秋 旅生 《维新梦·写本》:“年年羽檄,略无报捷之书,日日龙函,祇有求和之策。”词语解释:鲛函 拼音:jiāo hán
用鲛鱼皮做的铠甲。《文选·左思〈吴都赋〉》:“扈带鮫函,扶揄属鏤。” 刘逵 注:“鮫函,鮫鱼甲,可为鎧。” 唐 陆龟蒙 《感事》诗:“将军被鮫函,祗畏金矢鏃。”《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右悬鵰矢,行色增雄;左插鮫函,威风倍壮。”词语解释:通函 拼音:tōng hán
通知事项的函件。 孙中山 《解决中国问题之方法》:“用笔比用剑还有力,这是 约翰海 的通函能够防止瓜分 中国 所已经证出的。” 茅盾 《追求》二:“由报馆给各舞场送一封通函去,请他们自己写一点来,岂不是更方便么?”词语解释:签函 拼音:qiān hán
书卷的签牌与封套。泛指书籍。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一日, 李昉 、 宋琪 、 徐鉉 三学士,叩新阁求书以观。 至 性畏慎,拒曰:‘扃钥诚某所掌,籤函巾羃,严祕难啟,奈诸君非所职,窃窥不便。’三人者笑谓 至 曰:‘请无虑。主上文明,吾辈苟以观书得罪,不犹愈他咎乎?’因强拉祕钥启窥。”词语解释:走函 拼音:zǒu hán
致函,来信。 清 吴趼人 《俏皮话·送死》:“一日,友人走函借书,紈袴拆视,不甚了了。”词语解释:来函 拼音:lái hán
来信。多用于书面语。 鲁迅 《书信集·致韦素园》:“日前得来函,在匆忙中,未即复。”词语解释:便函 拼音:biàn hán
机关团体发出的形式比较简便、非正式公文的信件,区别于公函。如:对方发来便函,通知我们开会的日期。词语解释:尺函 拼音:chǐ hán
指信函。 宋 岳珂 《宝真斋法书赞·晁无咎金山诗帖跋》:“所託访求之士友,以尺函至。”词语解释:掩函 拼音:yǎn hán
谓捕敌于陷阱。《墨子·非儒下》:“君子胜不逐奔揜函,弗射。” 孙诒让 间诂:“函,疑亟之形误……此揜亟,亦奄卒之意,谓敌困急,则不忍射之也。又疑函当为臽之误,《説文·臼部》云:‘臽,小阱也。’今经典通作陷。《汉书·司马迁传》:‘函粪土之中而不辞。’《汉纪》函作陷,於义亦通。” 王焕镳 商兑:“ 孙氏 疑‘函’为‘臽’误,是也。‘不揜臽’者,谓不捕取敌人于坎险之中也。”词语解释:册函 拼音:cè hán
内藏册书的匣子。 唐 薛逢 《宣政殿前陪位观册顺宗宪宗皇帝尊号》诗:“孔雀扇分香案出,袞龙衣动册函来。”词语解释:钿函 拼音:diàn hán
镶嵌金、银、玉、贝等物的盒子。 宋 晏殊 《拂霓裳》词:“鈿函封大国,玉色受丝纶。”词语解释:黼函 拼音:fǔ hán
锦匣。 元 王逢 《钱塘春感》诗之四:“五色黼函开玉座,九重汤药下银罌。”词语解释:天函 拼音:tiān hán
自然界的秘密。 严复 《〈穆勒名学〉按语》:“西学之所以翔实,天函日啟,民智滋开,而一切皆归於有用者,正以此耳。”词语解释:诗函 拼音:shī hán
置于封套中的诗稿。 清 孔尚任 《饯别朱亶初同宗定九王允文蒋淑瞻分韵》:“人钦新史职,都赠好诗函。”词语解释:贝函 拼音:bèi hán
佛经经匣。 清 厉鹗 《蕉叶学书赋》:“昔也古佛观身,喻无坚于贝函;今也高僧运画,示有用于圆菴。”词语解释:真函 拼音:zhēn hán
道教的典籍文书等。 五代 薛昭蕴 《女冠子》词:“云罗霞縠,新授明威法籙。降真函,髻綰青丝髮,冠抽碧玉篸。”词语解释:包函 拼音:bāo hán
包容含有。《汉书·董仲舒传》:“天者羣物之祖也,故徧覆包函而无所殊。” 颜师古 注:“函,与‘含’同。” 宋 苏轼 《辞免起居舍人第二状》:“伏望圣慈廓天地包函之量,推父母爱怜之心。” 鲁迅 《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无论什么,在我们的‘古’里竟无不包函了。”词语解释:井函 拼音:jǐng hán
清 顾亭林 《井中心史歌序》:“ 崇禎 十一年冬, 苏州府 城中 承天寺 以久旱浚井,得一函。其外曰‘大宋铁函经’。錮之再重,内有书一卷,名为《心史》,称 大宋 孤臣 郑思肖 百拜封。”后因以“井函”谓封函投井,以期日后应验。 清 黄遵宪 《己亥杂诗》之四七:“后二十年言定 譣 ,手书《心史》井函中。”自注:“在 日本 时,与 子峨 星使言:‘ 中国 必变从西法,其变法也,或如 日本 之自强,或如 埃及 之被逼……则吾不敢知,要之必变。将此藏之石函,三十年后,其言必验。’”词语解释:凤函 拼音:fèng hán
犹凤诏。 明 李东阳 《方石先生祖母赵节妇殁已五十年方石以礼部侍郎诰请移为旌表为诗纪事奉次》之一:“凤函飞度越江遥,江山离鸞恨始消。”词语解释:印函 拼音:yìn hán
即印匣。 北周 庾信 《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龟转印函,虵盘綬笥。”词语解释:诲函 拼音:huì hán
对对方来信的敬称。 宋 欧阳修 《又回富相公谢书》:“曲示诲函,既深抃跃之诚,復积悚铭之抱。”词语解释:介函 拼音:jiè hán
介绍信。 张篁溪 《光复会领袖陶成章革命史》:“ 濮振声 为 成章 出介函数通。” 阿英 《敌后日记摘抄·八月五日》:“归后,即遣人送军人介函来。”词语解释:贺函 拼音:hè hán
即贺信。 毛泽东 《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接到你们的贺函,使我十分愉快和感谢。”参见“ 贺信 ”。
词语解释:贺信 拼音:hè xìn
祝贺的信。《文汇报》1991.11.23:“ 上海市 市长 黄菊 在昨天写给该公司的贺信中称赞道:‘十年来,上投公司通过海外多渠道筹集资金……为 上海 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词语解释:肃函 拼音:sù hán
恭敬地上书。旧时致函尊长或朋辈较尊者之用语。如:专此肃函。词语解释:调函 拼音:diào hán
调动人员的公函。《光明日报》1984.4.18:“ 老罗 后悔刚才不该提出要调走,更不该拿出外面已发来的调函。”词语解释:讯函 拼音:xùn hán
犹信函。讯,通“ 信 ”。 宋 胡宿 《正月一日北使入贺毕就驿赐花酒果口宣》:“卿等式将好币,已达讯函,方退息于都邮,宜就颁于良醖,副之甘实,体我眷恩。”词语解释:蟫函 拼音:yín hán
谓书函成为蠹鱼的生活处所。形容书函久封未启。 清 唐才常 《论文连珠》之十:“是以时艺斯兴,螫於虺毒;羣经要恉,尘以蟫函。”词语解释:谏函 拼音:jiàn hán
谏书的封函。借指谏书。 宋 苏舜钦 《感兴》诗之三:“投顙触諫函,献言何耿介!”词语解释:信函 拼音:xìn hán
书信。 巴金 《卢骚与罗伯斯庇尔》:“信函里的痛苦的字句说明了一个受着迫害、陷于贫苦境地的老人的求助的心情,把这个二十岁的青年深深地感动了。”如:信函往来。词语解释:修函 拼音:xiū hán
写信。如:修函陈情,言不尽意。词语解释:候函 拼音:hòu hán
问候的信函。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筮仕·邮禀帖》:“前任候函一通,令胥役投送。”词语解释:驰函 拼音:chí hán
犹驰书。 清 林则徐 《批参逊为现在缴烟已敷四分之二求通三板往来禀》:“今大概将次及半,本大臣先已驰函会商督部堂、抚部院,移咨关部,查验放行。”词语解释:鱼函 拼音:yú hán
(1).古时所用的鱼形信函、信封。《新唐书·车服志》:“有传符、铜鱼符者,给封符印,发驛、封符及封鱼函用之。”
(2).代称书信。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青天白日》:“遂掩襟往覘,锦袱也。中裹金玉釵釧,珠宝零星,媵以鱼函,折作方胜。”词语解释:楸函 拼音:qiū hán
棺材。 唐 尉迟枢 《南楚新闻》:“七月十三日 悰 ( 杜悰 )乃薨,将归葬 洛阳 ,为束身楸函而即路。”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楸函》:“楸函,盖即棺也。”词语解释:木函 拼音:mù hán
木匣。《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大司徒 邓禹 入 长安 ,遣府掾奉十一帝神主,纳於 高庙 ” 李贤 注引 汉 卫宏 《旧汉仪》:“已葬,收主,为木函,藏庙太室中西壁坎中。”《晋书·成都王颖传》:“﹝ 司马颖 ﹞造浮桥以通 河 北,以大木函盛石,沉之以繫桥,名曰石鳖。”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诸寺奇物》:“ 永庆寺 ,有古藏经,板刻工雅,纸色古澹,非 宋 刊则 元 刊也,较今南藏本稍低而狭,以木函函之。”词语解释:棺函 拼音:guān hán
棺材。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二折:“怕你子母每受穷时典卖盘缠,比如包尸裹骨棺函内烂。” 元 王伯成 《哨遍·赠长春宫雪庵学士》套曲:“因见无常,谩劳供养看经懺,虽有六亲人,谁能替入棺函。” 元 石德玉 《曲江池》第二折:“他紧靠定那棺函儿呢。”词语解释:公函 拼音:gōng hán
平行的机关、团体间来往的公文函件。亦泛指公家的函件。 冰心 《斯人独憔悴》:“一个礼拜以后, 南京 学堂来了一封公函,报告开学的日期。”词语解释:麒麟函 拼音:qí lín hán
收藏 韩麒麟 碑文的枕函。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语资》:“ 歷城县 魏明寺 中有 韩公 碑, 太和 中所造也。 魏公 曾令人遍録州界石碑,言此碑词义最善。常藏一本於枕中,故家人名此枕为‘麒麟函’。 韩公 讳 麒麟 。”词语解释:龙章凤函 拼音:lóng zhāng fèng hán
喻文采炳焕。 明 李东阳 《赠太子太保镇远侯顾公合葬墓志铭》:“龙章凤函,天子有誥。”词语解释:鸾函 拼音:luán hán
对人所藏书卷的敬称。 明 夏完淳 《招魂》:“鸞函三万轴,永矣尘封。”词语解释:巨函 拼音:jù hán
(1).大的书套。因以为大部头书籍的代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师弟相得》:“ 焦 ( 焦竑 )久困公车,每岁必至吾家,留浹月,借观书籍。时 焦 贫窶,至手自节録,或遇巨函,则大父撤以貽之。”
(2).大匣子。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者》:“遂付以巨函,云:‘以此覆之,可保无虞。’”词语解释:密函 拼音:mì hán
秘密信函。《南史·殷景仁传》:“ 景仁 卧疾者五年,虽不见上,而密函去来,日中以十数,朝政大小必以问焉。”词语解释:潼函 拼音:tóng hán
潼关 和 函谷关 的并称。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同州刺史尒绵永神道碑》:“西自 潼 函 ,东绵 巩 洛 。”词语解释:寸函 拼音:cùn hán
简短的书信。自谦之词。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晚间曾寄寸函,夜里又做一篇。”词语解释:施函 拼音:shī hán
将一段木头挖成空心制成的桶。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三:“施函。斲木为筩,因其自然,虚中以受物,贮水、酿酒皆用之,视束铁、编篾、攒木片为器者,天质为胜。”词语解释:手函 拼音:shǒu hán
亲笔写的信词语解释:惠函 拼音:huì hán
称人来函的敬词。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顷奉到十二月五日惠函,备悉种种。”词语解释:唁函 拼音:yàn hán
对遭丧事者表示慰问的书信。《新华日报》1977.1.8:“许多国家下半旗志哀,无数唁电和唁函飞向 北京 。”词语解释:类函 拼音:lèi hán
类书的汇集。常用为类书名。如《唐类函》、《渊鉴类函》等。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著述·类隽类函》:“ 吴中 俞山 人 羡长 名 安期 者,復集 唐 人类书刻之,名《类函》。”词语解释:端函 拼音:duān hán
专函。书信常用语。谓特地写信。词语解释:紫玉函 拼音:zǐ yù hán
紫玉制作的匣子。 唐 杜陵 韦弇 寓于 蜀郡 ,春游于 郑氏 亭遇群仙。自称 玉清宫 之女,宴饮丝竹,并赠 弇 三宝:碧瑶杯、红蕤枕、紫玉函。 弇 后于 广陵 遇胡人,谓此乃 玉清宫 三宝,以数千万为值以易之。见 唐 张读 《宣室志》卷六。词语解释:私函 拼音:sī hán
私人的书信;秘密信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翠》:“适有以私函致公者,误投给諫。”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典礼·宾兴考试》:“但属私函嘱託,即行屏黜。”词语解释:表函 拼音:biǎo hán
上呈天子的函件。 唐 白居易 《与吐蕃宰相钵阐布敕书》:“昨者方进表函,旋令召对。”词语解释:覆函 拼音:fù hán
回信。 清 曾国藩 《唐训芳来函》:“进止机宜已经函请宫保酌夺,未准覆函,尚难定局。”词语解释:剑函 拼音:jiàn hán
剑匣。《礼记·少仪》“剑则启櫝” 唐 孔颖达 疏:“櫝,剑函也。”词语解释:珍函 拼音:zhēn hán
(1).珍贵的匣子。 南朝 梁 刘潜 《雍州金像寺无量寿佛像碑》:“犹有香杖叠衣,红爪紺髮,可得崇以妙利,显用珍函。”
(2).对人书信的美称。 宋 赵抃 《游雁荡将抵温州寄太守石牧之》诗:“多谢贤侯见招意,数貽嘉咏与珍函。”
(3).书册的美称。 宋 苏轼 《谢吕龙图书》之二:“珍函已捧受讫,谨藏之於家以为子孙之美观。”词语解释:犀函 拼音:xī hán
即犀甲。函,铠甲。《南史·梁纪下·元帝》:“臣等分勒武旅,百道同趋,突骑短兵,犀函铁楯,结队千羣,持戟百万。”《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授犀函与鹤膝,建飞云及艅艎。”参见“ 犀甲 ”。
词语解释:犀甲 拼音:xī jiǎ
(1).犀牛皮制的铠甲。犀皮不常有,或用牛皮,亦称犀甲。《楚辞·九歌·国殇》:“操 吴 戈兮被犀甲,车错轂兮短兵接。” 唐 杜牧 《郡斋独酌》诗:“犀甲 吴 兵鬭弓弩,蛇矛 燕 骑驰锋鋩。” 郑泽 《王寅春日谒屈子祠》诗:“犀甲 吴 戈悲 战国 ,女萝山鬼怨灵修。”
(2).借指军队。 清 唐孙华 《文信国祠》诗:“犀甲逃荒谷,龙舆落海湾。”参阅 宋 程大昌 《演繁露·铁甲皮甲水犀鲛鱼》。词语解释:献纳函 拼音:xiàn nà hán
接受臣民所投书奏、呈文等的匣子。《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 蜀 主以 张业 、 王处回 执政,事多壅蔽,己未,始置匭函,后改为献纳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