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霁去声 婿[qì,契约][详注1][jì,渡也][jì]羿[mèi][shuì,游说][jì][nì,拘泥][xiè][详注2][dài][qì][详注3][详注4][音翳。咽痛][详注5][dì][qì,以女妻人]濿[lì][详注6][详注7][详注8][jì]丿


注1:离 音荔。《广韵》去也。《书·胤征》畔官离次。《礼·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又与荔同。《司马相如·上林赋》答沓离支。《注》晋灼曰:离支,大如鸡子,皮粗,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又《广韵》《集韵》《韵会》音丽。《礼·月令》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离,读如俪偶之俪,宿俪谓其属。冯相氏保章氏掌天文者,相与宿偶,当审伺候,不得过差也。《释文》离,吕计反。偶也。
注2:哕 huì,音翙。《玉篇》鸟鸣也。《诗·小雅》鸾声哕哕。
注3:揭 音憩。亦高举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诗·邶风》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涉冰揭河。 又《集韵》其例切,音偈。揭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南海郡揭阳县。
注4:切 音砌。众也。又一切,大凡也。《前汉·平帝纪》一切满秩如真。《注》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又《韵补》砌或作切。《张衡·西京赋》设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又叶音刺,与刺通。《仪礼注》采时世之诗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
注5:题 音第。视也。《诗·小雅》题彼脊令。《传》题,视也。《孔子·丘陵歌》题彼泰山。
注6:蹶 音刿。《尔雅·释诂》蹶,动也。蹶蹶,敏也。《诗·唐风》良士蹶蹶。《传》动而敏於事。《释文》蹶,俱卫反。又《大雅》文王蹶厥生。《传》蹶,动也。《释文》蹶,俱卫反。又《礼·曲礼》足毋蹶。《注》行遽。又《孔子閒居》子夏蹶然而起。
注7:浙 《集韵》征例切,音制。通作浙。亦作制。义同。
注8:欐 《唐韵》《集韵》《韵会》郎计切《正韵》力霁切,音例。梁栋别名。《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共435,分6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末字词组
节制裁制经制中制相制三制临制创制
新制草制规制手制专制田制力制常制
御制汉制形制宰制更制立制终制作制
古制圣制周制定制内制麻制品制学制
两制楚制断制遗制服制横制明制调制
应制体制受制矫制复制诡制仪制总制
旧制帝制控制锦制宣制强制异制众制
芰制待制法制承制公制闲制典制丧制
自制王制解制佳制改制近制清制当制
结制雅制坐制牵制礼制遵制炮制音制

词语解释:节制  拼音:jié zhì
(1).节度法制。亦指严整有规律。《荀子·议兵》:“ 秦 之鋭士,不可以当 桓 文 之节制; 桓 文 之节制,不可以敌 汤 武 之仁义。”《文选·干宝〈晋纪总论〉》:“屡拒 诸葛亮 节制之兵,而东支 吴 人辅车之势。” 吕延济 注:“节制,言 亮 军士有节度制法也。” 明 高启 《威爱论》:“夫 三代 之兵也出於民,居则习其政策而知义,出则闻其节制而知法。”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我军闻其节制严整,军行皆持鹿角,止即成阵。”
(2).指礼仪制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议贵节制,经典之体也。”
(3).控制;克制。《北史·长孙道生传》:“君临臣丧,自有节制,今乘舆屡降,恐乖典礼。” 宋 沉括 《〈孟子〉解》:“人之情无节则流,故长幼贵贱莫不为之节制。” 巴金 《中岛健藏先生》:“他喜欢酒,又有海量,我几次请他喝酒,但我也常常劝他有所节制。”
(4).指挥,管辖。《尉缭子·兵令下》:“将能立威,卒能节制,号令明信,攻守皆得。”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卢仆射从史》:“ 卢公 , 元和 初以左僕射节制 泽潞 。”《朱子语类》卷八七:“大将自击此鼓,为三军听他节制。”《西游记》第四十回:“你等既受他节制,常在他洞下,可知他是那里妖精,叫做甚么名字?” 周立波 《张闰生夫妇》:“‘民兵要受正规军节制。’队长笑嘻嘻地说。”
(5).指节度使。 唐 元稹 《故中书令赠太尉沂国公墓志铭》:“近世勋将尤贵富者言 李 郭 ,然而 汾阳 、 西平 犹不得父子并世为节制。”《旧唐书·李德裕传》:“﹝ 鄴郡 道士﹞谓予曰:‘公当为西南节制,孟冬望舒前,符节至矣。’” 宋 范仲淹 《依韵答并州郑大资政见寄》:“节制重 并 汾 ,淹留又见春。”
词语解释:新制  拼音:xīn zhì
(1).新制作。《宋史·太祖纪三》:“癸亥,詔减 湖南 新製茶。”
(2).新的样式。 晋 陶潜 《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製。”
(3).新的作品。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上》:“新製迭出,古体攸分,实词章改变之大机,气运推迁之一会也。”
(1).新订立的制度。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明寺》:“乃勑 子才 与散骑常侍 温子昇 ,撰《麟趾新制》十五篇,省府以之决疑,州郡用为治本。”
(2).重新制定。《旧唐书·高宗纪下》:“以明堂制度歷代不同, 汉 魏 以还,弥更讹舛,遂增损古今,新制其图。”
词语解释:御制  拼音:yù zhì
帝王所作。亦指帝王所作之诗文书画乐曲。《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庄宗 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 汾 晋 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製者皆是也。” 宋 高承 《事物纪原·经籍艺文·御制》:“《家语》:‘ 舜 作《南风》之诗’,此则御製之始也。” 明 陆深 《春雨堂随笔》卷一:“ 宣庙 喜绘事,御製天纵。”《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有前日那箇 九江 客人给我的那御製诗盖碗儿。”
词语解释:古制  拼音:gǔ zhì
古时的法式制度。《汉书·平帝纪》:“皇帝二名,通于器物,今更名,合於古制。”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然 高祖 封建,地过古制……故有 吴 楚 七国之患。”《李卫公问对》卷中:“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古制如此。”《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就拿姑娘上头讲,便不是照国初旧风……也不是照前朝古制。” 鲁迅 《花边文学·洋服的没落》:“恢复古制罢,自 黄帝 以至 宋 明 的衣裳,一时实难以明白。”
词语解释:两制  拼音:liǎng zhì
内制和外制的合称。指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宋史·真宗纪一》:“﹝ 咸平 元年十月﹞丙午,许羣臣著述诣閤献,令两制銓简。” 明 宋濂 《大明故资善大夫章公神道碑铭》:“ 章 为东南著姓,自 五季 以迄于 宋 代多显者,内则两制八座,外则州牧邑宰,皆未尝无其人。”参阅 宋 赵昇 《朝野类要·两制》
词语解释:应制  拼音:yìng zhì
(1).应诏,应皇帝之命。 唐 裴铏 《传奇·姚坤》:“后 坤 应制,挈 夭桃 入京,至 盘豆馆 。” 明 屠隆 《綵毫记·为国荐贤》:“小人们闻皇上爷今日便殿开宴,召诸学士应制赋诗,小人们在此伺候供应。”
(2).特指应皇帝之命写作诗文。亦以称其所作。 南朝 宋 谢庄 有《七夕夜咏牛女应制》诗, 唐 上官仪 有《奉和过旧宅应制》诗。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真宗 朝,岁岁赏花钓鱼,羣臣应制。” 宋 吴聿 《观林诗话》:“近世应制,争献諛辞。”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金海住先生》:“ 金海住 尚书中壬戌状元,值上书房, 质庄亲王 为其弟子,公善时文、应制诗,王善学之,卒以名世。”
(3).应付,制服。 吴组缃 《山洪》三一:“一个是关于新兵器的知识,专讲敌方所用兵器的性能和应制防备的方法。”
词语解释:旧制  拼音:jiù zhì
(1).昔日的制作。 唐 杜甫 《赠蜀僧闾丘师兄》诗:“青荧雪岭东,碑碣旧製存。” 宋 范成大 《病中》诗之七:“冠尘昏旧製,带眼剩新围。”
(2).原来制作的式样。 宋 苏轼 《招隐亭》诗:“他年谁改筑,旧製不须因。”
词语解释:芰制  拼音:jì zhì
《楚辞·离骚》:“製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后以“芰製”指隐居者的服装。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焚芰製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
词语解释:自制  拼音:zì zhì
(1).自行制订;自己制造。《汉书·王吉传》:“古者衣服车马贵贱有章,以褒有德而别尊卑,今上下僭差,人人自制,是以贪财诛利,不畏死亡。” 颜师古 注:“言无节度。” 南朝 梁 陶弘景 《古今刀剑录》:“ 齐高帝 萧道成 以 建元 二年造一刀,铭曰‘定业’,长五尺,篆书‘自制之’。” 宋 陈亮 《问答上》:“君臣有定位,听命有常所,非天下之人所得而自制也。”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於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
(2).克制自己。 唐 柳宗元 《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余勇不自制,以当后世之訕怒,輒乃黜其不臧,救世之谬,凡为六十七篇,命之曰《非国语》。” 宋 文天祥 《〈指南录〉自序》:“余至 通 ,闻二王建元帅府於 永嘉 , 陈枢使 与 张少保 世杰 方以 李 郭 之事为己任,狼狈憔悴之餘,喜不自制。” 茅盾 《第一个半天的工作》:“ 黄女士 觉得很不舒服,就竭力自制地要把注意集中在她自己座位的所在--没有窗的西墙角。”
词语解释:结制  拼音:jié zhì
即结夏。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僧寺结制》:“四月十五日结制,谓之‘结夏’。盖天下寺院僧尼菴舍,设斋供僧,自此僧人安居禪教律寺院,不敢起单云游。”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四月十五日,天下僧尼就禪刹搭掛,谓之‘结夏’,又谓之‘结制’。” 清 褚人穫 《坚瓠续集·僧尼结夏》:“四月十五日天下僧尼,就禪刹掛褡,谓之结夏,又谓结制。盖夏乃长养之节,在外行恐伤昆虫草木,故九十日安居。”参见“ 结夏 ”。
词语解释:结夏  拼音:jié xià
佛教僧尼自农历四月十五日起静居寺院九十日,不出门行动,谓之“结夏”。又称结制。 唐 曹松 《送僧入蜀过夏》诗:“师言结夏入 巴 峯,云水迴头几万重。” 宋 范成大 《偃月泉》诗:“我欲今年来结夏,莫扃岫幌掩云关。” 清 钱谦益 《天童密云禅师悟公塔铭》:“结夏后,应 天台通玄寺 之请,幡然南归。”
词语解释:裁制  拼音:cái zhì
(1).剪裁制作。《隋书·天文志中》:“须女四星,天之少府也。须,贱妾之称,妇职之卑者也,主布帛裁製嫁娶。”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衣裳服玩,无所裁製,贵鲜白,轻杂彩,男则绕腰络腋,横巾右袒,女乃襜衣下垂,通肩总覆。”
(2).泛指制作,制造。 清 沉埏 《砚归歌》:“理縝实润裁製古,青花如藻浮春漪。”
(3).体裁,风格。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陶翰》:“﹝ 陶翰 ﹞为诗,词笔双美,既多兴象,復备风骨。三百年以前,方可论其裁製。大为当时所称。” 清 吴伟业 《送何省斋》诗:“披史妙纵横,论诗富裁製。”
(1).裁剪制作。《周礼·考工记·函人》“凡为甲,必先为容,然后制革” 汉 郑玄 注:“裁制札之广袤。” 贾公彦 疏:“上旅七节六节,节数已定,更观人之形容,长大则札长广,短小则札短狭,故云裁制札之广袤。广即据横而言,袤即据上下而説也。”
(2).泛指制作。《宋书·律历志上》:“先师传笛,别其清浊,直以长短,工人裁制,旧不依律。”
(3).引申为炮制。 章炳麟 《訄书·商鞅》:“ 汤 以为不如是不足以媚人主,故瘁心力而裁制之,若 鞅 则无事此矣。”
(4).规模制式。《新唐书·王徽传》:“ 徽 外调兵食,内抚绥流亡,踰年,稍稍完聚,兴復殿寝,裁制有宜,即奉表请帝东还。”
(5).规划,安排。《周髀算经》卷上“勾股方圆图” 汉 赵君卿 注:“然则,统叙羣伦,宏纪众理,贯幽入微,鉤深致远。故曰:其裁制万物,唯所为之也。” 宋 叶适 《法度总论一》:“独曰古今异时,言古则不通於今,是摈古於今,絶今於古;且使为国者,无所斟酌,无所变通,一切出於苟简,而不可裁制矣。” 清 方苞 《春秋通论序》:“所以考世变之流极,测圣心之裁制,具在於此,非通全经而论之,末由得其间也。”
(6).制止;抑止。《三国志·蜀志·费祎传》:“﹝ 姜维 ﹞每欲兴军大举, 费禕 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孙中山 《临时大总统宣告各友邦书》:“溯自 满洲 入主,据无上之威权,施非理之抑勒,裁制民权,抗违公意。”
(7).制裁。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六:“朝廷容之,适所以害之。欲保全其人,宜加裁制。” 章炳麟 《秦献记》:“至于 徐市 、 卢生 之徒,妄妖求仙,荧惑主听,皆不能以法令裁制。” 许地山 《集外·女国士》:“这小奴才老是来搅扰我们,非得想个方法来裁制他不可。”
(8).引申为约束;束缚。 章炳麟 《论式》:“ 汉 世之论,自 贾谊 已繁穰,其次渐与辞赋同流,千言之论,畧其意不过百名。 扬子 为《法言》,稍有裁制,以规《论语》。” 朱自清 《背影·儿女》:“后来孩子是多起来了,磨折也磨折得久了,少年的锋棱渐渐地钝起来了;加以增长的年岁增长了理性的裁制力,我能够忍耐了。”
词语解释:草制  拼音:cǎo zhì
草拟制书。《新唐书·薛元超传》:“省中有盘石, 道衡 为侍郎时,常据以草制, 元超 每见輒泫然流涕。”《宋史·朱胜非传》:“ 建炎 改元,试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时方草创,胜非凭败鼓草制,辞气严重如平时。” 明 王琼 《双溪杂志》:“凡草制纂修等事,惟翰林院掌之。”
词语解释:汉制  拼音:hàn zhì
汉 代的制度。 汉 制因循 秦 制。 汉 初, 萧何 定律令, 韩信 定军法, 张苍 定历法及度量衡, 叔孙通 定礼仪, 汉 朝制度很快建立起来。《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诸侯拘迫 汉 制,牧相执持之也。”《晋书·职官志》:“ 孙吴 、 刘蜀 ,多依 汉 制,虽復临时命氏,而无忝旧章。”
词语解释:圣制  拼音:shèng zhì
古代圣人的法制。《史记·礼书》:“至 秦 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汉书·效祀志下》:“违俗復古,循圣制,定天位,如礼便。” 明 刘基 《官箴中》:“ 秦 废圣制,代德以徂。”
犹御制。《南史·萧贲传》:“圣製此句,非为过似,如体目朝廷,非关序贼。”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阁臣进御笔》:“今上四年六月, 江陵 张公 为首揆,进阁中所藏 世宗 御笔圣諭六十三道,御製四十四道,圣製票帖七十道。”
词语解释:楚制  拼音:chǔ zhì
亦作“ 楚制 ”。
(1). 楚 服的形制。衣较短。《汉书·叔孙通传》:“ 通 儒服, 汉王 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 楚 製, 汉王 喜。” 颜师古 注:“製,谓裁衣之形製。” 南朝 宋 鲍照 《代白纻舞歌辞》之一:“ 吴 刀 楚 制为佩褘,纤罗雾縠垂羽衣。”《战国策·秦策五》“ 不韦 使 楚 服而见” 宋 鲍彪 注:“以王后 楚 人,故服 楚 製以説之。”
(2).专指武士之服。 唐 白行简 《垂衣治天下赋》:“ 楚 製者分閫而守封,缝掖者坐帷而论古。”
见“ 楚製 ”。
词语解释:体制  拼音:tǐ zhì
(1).亦作“ 体製 ”。诗文书画等的体裁、格调。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序:“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歷世才士,并为之赋颂。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夫才童学文,宜正体製,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 詹鍈 义证:“‘体製’也作‘体制’,包括体裁及其在情志、事义、辞采、宫商等方面的规格要求,也包括风格。”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唯《东观》曰‘记’,《三国》曰‘志’,然称谓虽别,而体制皆同。”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花鸟》:“﹝ 崔白 ﹞工画花竹翎毛,体製清赡。”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下》:“《穆天子传》《列子》体制不同,各极古雅。”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赋、比、兴以体制言:赋者直抒其情,比者借物言志,兴者托物兴辞也。”
(2).亦作“ 体製 ”。格局;规格。 宋 程大昌 《演繁露·投五木琼橩玖骰》:“博之流为摴蒱,为握槊(即双陆也),为呼博,为酒令,体製虽不全同,而行塞胜负取决於投,则一理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马 氏始倣 刘向 前规,论其大旨,体製駸駸备矣。”
(3).亦作“ 体製 ”。犹结构。 清 顾炎武 《北岳庙》诗:“岳祠在其中,巍峩奉神殿,体制匹 岱宗 ,经营自 雍 汴 。”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古人造字,尚未卒业,为部首者,五百四十;依其昔例,互乘参错,一一比配,益以颠倒反侧,穷体制之变,宜得十万字,庶合孳生之义。”
(4).组织制度。 南朝 宋 孝武帝 《重农举才诏》:“尚书,百官之本,庶绩之枢机;丞郎列曹,局司有在。而顷事无巨细,悉归令僕,非所以众材成构,羣能济业者也。可更明体制,咸责厥成,纠覈勤惰,严施赏罚。”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宰相朝房体制》。 陈毅 《南京》诗:“四大家族浪淘尽,独裁体制草拉烧。”如:教育体制。
(5).礼制;规矩。《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侍郎不肯受礼,道:‘如今是朝廷命官,自有体制。且换了冠带,谢恩之后,然后私宅少叙,不迟。’”《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一个钦命二品大员,正合着‘三命而不齿’;体制所在,也不便过於合他两个紆尊降贵;只含笑拱了拱手。”
词语解释:帝制  拼音:dì zhì
(1).皇帝的仪制。《史记·南越列传》:“皇帝,贤天子也。自今以后,去帝制黄屋左纛。”《汉书·贾谊传》:“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 颜师古 注:“言诸侯皆欲同皇帝之制度,而为天子之事。” 唐 王勃 《倬彼我系》诗:“爰述帝制,大蒐王道。”
(2).指朝廷的法制。《鹖冠子·泰录》:“圣道神方,要之极也;帝制神化,治之期也。”《宋书·谢晦传》:“参谋猷於创物,赞帝制於宏纲。” 宋 陆游 《贺谢提举启》:“伏审显膺帝制,起拥使华。”
(3).君主专制政体。 王德钟 《十九岁述怀》诗:“未溺死灰仍帝制,难将热血换民权。” 毛泽东 《纪念孙中山先生》:“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词语解释:待制  拼音:dài zhì
(1).等待诏命。《后汉书·蔡邕传》:“侍中祭酒 乐松贾护 ,多引无行趣埶之徒,并待制 鸿都门 下,憙陈方俗閭里小事,帝甚悦之,待以不次之位。”
(2).官名。 唐 置。 太宗 即位,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门下两省,以备访问。 永徽 中,命弘文馆学士一人,日待制于 武德殿 西门。 文明 元年,诏京官五品以上清官,日一人待制于 章善 、 明福门 。 先天 末,又命朝集使六品以上二人,随仗待制。 永泰 时,勋臣罢节制,无职事,皆待制于 集贤门 ,凡十三人。 崔祐辅 为相,建议文官一品以上更直待制。其后著令,正衙待制官日二人。 宋 因其制,于殿、阁均设待制之官,如“保和殿待制”、“龙图阁待制”之类,典守文物,位在学士、直学士之下。 辽 金 元 明 均于翰林院设待制,位也在学士、直学士之下,但不及 宋 制隆重。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宋史·职官志二》《金史·百官志一》《元史·百官志三》《明史·职官志二》
词语解释:王制  拼音:wáng zhì
王朝的制度。《荀子·正论》:“天下之大隆,是非之封界,分职名象之所起,王制是也。” 杨倞 注:“王制,谓王者旧制。” 汉 王符 《潜夫论·浮侈》:“今京师贵戚,衣服、饮食、车舆、文饰、庐舍、皆过王制,僣上甚矣。”
词语解释:雅制  拼音:yǎ zhì
(1).典范的体格法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故童子雕琢,必先雅製,沿根讨叶,思转自圆。” 唐 窦牟 《奉使至邢州赠李八使君》诗:“礼饰华缨重,才牵雅製餘。” 明 宋濂 《送许存礼赴北平教授任序》:“继前古之芳音,首群英之雅製云尔。” 清 陈田 《明诗纪事丙籤·吴宽》:“ 匏翁 诗,体擅臺阁之华,气含川泽之秀,冲情逸致,雅製清裁。”
(2).泛指雅正的式样。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卷一:“ 开元 以来,文官仕任(伍)多以紫皁官絁为头巾、平头子,相效为雅製。”
指典章制度。《晋书·舆服志》:“雅制弘多,式遵遗范,宾人异宪,师行殊则。”
词语解释:经制  拼音:jīng zhì
(1).治国的制度。 汉 贾谊 《治安策》:“岂如今定经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得其宜,姦人亡所几幸,而群臣众信,上不疑惑!” 明 张居正 《请乞优礼耆硕以光圣治疏》:“﹝ 徐阶 ﹞定经制以核边费。” 清 马建忠 《上李伯相覆议何学士如璋奏设水师说》:“伏查国家经制,凡一事关係数省者,则责成一人以督理之。”
(2).经理节制。《尉缭子·制谈》:“经制十万之众。”《新唐书·裴度传》:“惮 度 復当国,因经制军事,数居中持梗,不使有功。” 宋 范仲淹 《泰州张侯祠堂颂》:“我公雄杰,经制 楚 越 。”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七:“﹝ 宣和 中﹞命 陈亨伯 以发运使经制东南七路财赋。”
词语解释:规制  拼音:guī zhì
(1).规格制式。《新唐书·韦述传》:“及 萧嵩 引 述 撰定, 述 始摹 周 六官领其属,事归于职,规制遂定。” 宋 范仲淹 《再进前所陈十事》:“请密定规制,相时而行。” 伧父 《民国行政机关之改革》:“当民军起义时,各省设军政府为战时组织,其规制殊不一律。”
(2).指建筑物的规模形制。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五:“ 中山府 有 夕阳楼 , 煇 出疆日,骑马自楼下过,在城之隅,规制甚小。”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 灵谷寺 乃 太祖 改葬 宝誌 之所,规制甚丽,中殿无梁,云犹是 六朝 所建也。”《明史·西域传四·天方》:“城东北有土屋,为拜天之所,规制精巧,柱石皆青石,雕为花文。”
(3).指器具的规模形制。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三三:“夫南簇蚕少,规制狭小,殆若戏技,故获利亦薄。”
(1).指建筑物的规模形制。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杨府水渠》:“ 杨和王 居殿巖日,建第 清湖 洪福桥 ,规製甚广。”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旁有浮屠,号 孝亲院 ,石刻 魏公 所建。院规製宏敞,柱皆文石,佛象如新。”
(2).指器具的式样。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墨磨人》:“其墨匣亦作半笏样,规製古朴,是百餘年物。” 金 岳行甫 《谢人惠二小漆冠》诗:“规製新翻出 杜郎 ,最宜闺子夜烧香。”
词语解释:形制  拼音:xíng zhì
(1).《隋书·东夷传·流求国》:“其男子用鸟羽为冠,装以珠贝,饰以赤毛,形製不同。”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九:“今县治之南有数丛冢,形製特大,图经以为 许 氏墓。”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六·超然琅玡二台》:“ 琅邪臺 上 秦 碑高数丈,形製甚朴,无趺首。”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刘顼》:“用意绵密,画体简细,而笔跡困弱,形製单省。”
(2).指构图。
(1).谓以有利的地理形势来制驭天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愿足下急復进兵,收取 滎阳 ,据 敖仓 之粟,塞 成皋 之险,杜 大行 之道,距 蜚狐 之口,守 白马 之津,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
(2).形状;款式。 汉 王充 《论衡·诘术》:“府廷之内,吏舍比属,吏舍之形制何殊於宅,吏之居处何异於民?”《晋书·舆服志》:“皁轮车,驾駟牛,形制犹如犊车。” 宋 孔平仲 《续世说·伏侈》:“ 宋 谢灵运 性豪奢,车服鲜丽,衣服多改旧形制。” 叶圣陶 《登雁塔》:“树荫之下立着好些个埋葬僧人的小石塔,形制古朴有致。”
(3).指文学作品的形式、体裁。 朱自清 《中国歌谣》:“而关于先民歌谣的形制,亦可由此窥出。”
词语解释:周制  拼音:zhōu zhì
周 代的制度。《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叔孙 曰:‘列国之卿,当小国之君,固 周 制也。’”《国语·周语中》:“ 周 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 晋 陆机 《五等论》:“借使 秦 人因循 周 制,虽则无道,有与共弊,覆灭之祸,岂在曩日?”
词语解释:断制  拼音:duàn zhì
决断;判断。《书·吕刑》:“惟时庶威夺货,断制五刑,以乱无辜。”《韩非子·难四》:“人君非独不足於见难而已,或不足於断制。” 清 冯桂芬 《宗法论》:“ 万氏 统宗 《学礼质疑》论宗法凡八篇,徵引博而断制严,可谓详且明矣。”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略论汉代政权的本质》:“ 马克思 的断制是正确的,但 日知 先生把它套到两 汉 时代来,那就成问题了。”
词语解释:受制  拼音:shòu zhì
受他人辖制。《后汉书·吕布传》:“君拥十万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受制,不以鄙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权 勃然曰:‘我不能举全 吴 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词语解释:控制  拼音:kòng zhì
(1).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魏书·太祖道武帝纪》:“昔朕远祖,总御 幽都 ,控制遐国。” 宋 苏洵 《衡论上·重远》:“其地控制东南夷、 氐 、蛮最为要害,土之所产又极富。” 清 毛世楷 《武昌》诗:“枝梧 蜀 汉 争持角,控制东南欲建瓴。”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五章:“他咬着牙控制着自己的感情,终于没掉下一滴眼泪。”
(2).指把持。《北齐书·祖珽传》:“ 士开 、 文遥 、 彦深 等专弄威权,控制朝廷,与吏部尚书 尉瑾 内外交通,共为表里。”
词语解释:法制  拼音:fǎ zhì
(1).法令制度。《管子·法禁》:“法制不议,则民不相私。” 汉 贾谊 《新书·制不定》:“仁义恩厚,此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此人主之斤斧也。” 清 何琇 《樵香小记·钧金束矢》:“夫圣王之世,法制修明,豪强纵暴,有举其官者矣,安用讼哉?”
(2).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根据这些法律制度建立的社会秩序。法制在不同性质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 严复 《原强》:“自其官工兵商法制之明备而观之,则人知其职,不督而办,事至纤悉,莫不备举。” 巴金 《作家要有勇气,文艺要有法治》:“这就说明发扬民主要讲两方面,一方面要讲勇气,一方面还要有健全的法制来保障。”
(3).犹方案,格式。 宋 范仲淹 《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须差近臣,往彼密为经略,方可预定法制,临时不至差失。”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旧曲韵杂,出入无常者,因其法制未备,原无成格可守,不足怪也。”
词语解释:解制  拼音:jiě zhì
犹解夏。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解制日》:“七月十五日,一应大小僧尼寺院设斋解制,谓之‘法岁周圆之日’。”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西域番僧结制之日,秤其身若干觔,即以蜡为身,亦若干觔,解制之日再秤之,若身重於蜡,即为得道,蜡重於身,则学败矣。”参见“ 解夏 ”。
词语解释:解夏  拼音:jiě xià
佛教语。谓僧尼一夏九旬安居期满而散去。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夏乃众僧长养之节,在外行则恐伤草木虫类,故九十日安居。至七月十五日,应禪寺掛搭,僧尼尽皆散去,谓之解夏。” 唐 韩鄂 《岁华纪丽·中元》:“众僧解夏。”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四月十五日,天下僧尼就禪刹搭掛,谓之‘结夏’,又谓之‘结制’,盖方长养之辰,出外恐伤草木虫蚁,故九十日安居。《释苑宗规》云:‘ 祝融 在候, 炎帝 司方当法王禁足之辰。’是释子护生之日,至七月十五日,始尽散去,谓之‘解夏’,又谓之‘解制’。” 清 褚人穫 《坚瓠续集·僧尼结夏》:“至七月十五日,应禪寺掛褡,僧尼皆散去,谓之解夏、解制。”
词语解释:坐制  拼音:zuò zhì
(1).谓轻易制敌。《魏书·于栗磾传》:“若搏之不胜,岂不虚毙一壮士!自可驱致御前,坐而制之。”《新唐书·孙儒传》:“ 儒 焚仓隤垒以来,粮尽将为我禽。若劲兵背城,坐制其困。”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公孙五楼》:“彼侨军无食,可以坐制。” 明 刘基 《答宣大巡抚吴环洲书》:“但得二虏搆衅,则在我可以坐制。”
(2).引申指占据有利的地势。
词语解释:中制  拼音:zhōng zhì
(1).中等规格。《周礼·考工记·弓人》:“弓长六尺有六寸,谓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长六尺有三寸,谓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长六尺,谓之下制,下士服之。” 郑玄 注:“人各以其形貌大小服其弓。” 贾公彦 疏:“此以弓有长短三等,人亦有长短三等而言,取其弓与人相称之事。”
(2).合乎中庸之道的典章、制度。《汉书·董仲舒传》:“ 孔子 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俭非圣人之中制也。”《新唐书·儒学传中·王元感》:“故先王立其中制,使情文两称,是以祥则縞带素紕,禫则无不佩。” 宋 苏辙 《辞户部侍郎札子》:“方欲酌今昔之中制,采吏民之公言。”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一》:“圣人治天下……必将有以合乎人情之所宜。是故中制者,圣人之法也。”
(3).谓从中干预。《宋史·岳飞传》:“帝答曰:‘有臣如此,顾復何忧,进止之机,朕不中制。’” 明 张居正 《答郭华溪》:“一切剿处事宜,公所画俱当,惟公自裁,便宜行之,不敢中制。”
词语解释:手制  拼音:shǒu zhì
亲手制作。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漆烟对胶》:“余避地 嘉禾 ,復与 珪 连墙而居,日为余言胶法,并观其手製。虽得其大概,至微妙处,虽其子 宴 亦不能传也。” 清 徐喈凤 《会仙记》:“临别,手製葛衣葛裤为赠。”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记苏联版画展览会》:“作者之中,很有几个是由于作品的复制,姓名已为我们所熟识的,但现在才看到手制的原作,使我们更加觉得亲密。”
词语解释:宰制  拼音:zǎi zhì
(1).统辖;控制。《史记·礼书》:“宰制万物,役使羣众。” 明 方孝孺 《祭王博士》:“知术政事可以宰制乎众庶而安定乎邦家。”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七:“ 中国 在帝国主义者的宰制之下,自己的这个资本制的革命,始终不能由 中国 的资产阶级来完成。”
(2).指宰辅之职。 唐 钱起 《李四劝为尉氏尉李七勉为开封尉》诗:“庙堂为宰制,几日试龙泉?”
词语解释:定制  拼音:dìng zhì
(1).拟定制度或法式。《鹖冠子·道瑞》:“圣人之功,定制於冥冥。”《汉书·贾谊传》:“割地定制,令 齐 、 赵 、 楚 各为若干国。” 唐 李华 《含元殿赋》:“图正殿之逌居,规崇山而定制。”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饮馔·蔬食》:“竹法慎初,不可草草定制。”
(2).确定的制度、规则。《后汉书·应劭传》:“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百王之定制,有法之成科。”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诸王宫教授入谢祖宗时,偶因便殿不御袍带见之,至今教授入谢,必俟上入内解袍带,復出见之。有司皆以为定制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二节:“从此盐铁官营成为定制。”
词语解释:遗制  拼音:yí zhì
亦作“ 遗製 ”。
(1).指前代留传下来的典章制度或成规。《孔子家语·观周》:“今 孔子 将适 周 ,观先王之遗制。” 唐 白居易 《二王后》诗:“备威仪,助郊祭, 高祖 太宗 之遗制。”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 唐 大夫如 白居易 辈,盖有遇此三斋月,杜门谢客,专延緇流作佛事者。今法至此月亦减去食羊钱,盖其遗制。” 宋 崔伯易 《感山赋》:“孰察诸刊剥水火之遗製,孰恤乎竖穉曲直之所宜。”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篇第二章楔子:“但此遗制若采一夫一妇制的观点则断难说明。”
(2).指前人或死者生前的制作物。《陈书·儒林传·张讥》:“ 讥 幼丧母,有错綵经帕,即母之遗製。”《南史》作“遗制”。 唐 张九龄 《岁除陪王司马登薛公逍遥台序》:“故郡城有荒臺焉,虽层宇落构,而遗製岿然。”
(3).指前代制作物的形式。《新唐书·礼乐志十二》:“琵琶圆体修劲而小,号曰‘秦汉子’,盖絃鼗之遗製。”《辽史·仪卫志一》:“ 辽国 自 太宗 入 晋 之后,皇帝与南班 汉 官用 汉 服……其 汉 服即 五代 、 晋 之遗制也。” 元 王祯 《农书》卷一:“后世言天文之家,如 洛下閎 、 鲜于 妄人辈,述其遗制,营之度之,而作浑天仪,歷家推步,无越此器。” 明 叶子奇 《草木子·杂制》:“官民皆带帽,其簷或圆,或前圆后方,或楼子,盖兜鍪之遗制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 唐 《玄怪録》载 岑顺 事,可见当时象棋遗製。”
(4).犹遗诏。《旧唐书·褚遂良传》:“ 神龙 元年, 则天 遗制復 遂良 及 韩瑗 爵位。”《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二》:“ 兀欲 宣 德光 遗制曰:‘ 永康王 , 大圣皇帝 之嫡孙, 人皇王 之长子,可於 中京 即皇帝位。’”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六:“正月二日,先帝不豫。二月五日,遽宣遗制。”
(5).指前代遗留下来的著作。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一》:“《汉艺文志》兵书,称《黄帝》《风后》,不下十餘种,安知非先 秦 遗製,后世易名以为《阴符》乎?”
词语解释:矫制  拼音:jiǎo zhì
(1).指假托君命行事。制,制书。《汉书·终军传》:“ 元鼎 中,博士 徐偃 使行风俗。 偃 矫制,使 胶东 、 鲁国 鼓铸盐铁。” 颜师古 注:“矫,託也。託言受詔也。”《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董遇 等,亦歷注经传”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建安 ﹞二十二年, 许 中百官矫制, 遇 虽不与谋,犹被録诣 鄴 ,转为冗散。”《新唐书·王无竞传》:“﹝ 无竞 ﹞眨 广州 ,仇家矫制杀之。” 清 李渔 《奈何天·焚券》:“只要我行权市义心无忝,怕甚么矫制开仓蹟可疑。”
(2).指假托君命之人。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荡鬼区於 白水 ,擒矫制於遐川。” 赵幼文 校注:“﹝矫制﹞谓 宋建 。《魏志·武帝纪》:‘初 陇西 宋建 自称 河首 平汉王 ,聚众 枹罕 改元,置百官…… 夏侯渊 自 兴国 讨之。冬十月屠 枹罕 ,斩 宋建 , 凉州 平。’”
词语解释:锦制  拼音:jǐn zhì
裁制锦衣。据《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载, 子皮 欲使宠臣 尹何 为家邑之宰, 子产 以为 尹何 年少,不堪此任。喻之曰:“子有美锦,不使人学製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製焉。”后因以“锦製”比喻学为政。 南朝 梁 刘潜 《为江侍中荐士表》:“前摄县 沮 漳 ,无伤锦製;巡行 淮 海,不忝绣衣。”
词语解释:承制  拼音:chéng zhì
(1).谓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后汉书·吴汉传》:“ 鸿 召见 汉 ,甚悦之,遂承制拜为 安乐 令。”《晋书·宣帝纪》:“ 申仪 久在 魏兴 ,专威疆埸,輒承制刻印,多所假授。”《明史·陈友定传》:“﹝ 友定 ﹞颇任威福,所属违令者輒承制诛窜不絶。”
(2).称开府承制之官。 宋 苏舜钦 《庆州败》诗:“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承制乳臭儿。”
词语解释:佳制  拼音:jiā zhì
(1).佳作。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高才可羡,佳製愿观。” 梁启超 《译印政治小说序》:“中土小説,虽列之於九流,然自 虞初 以来,佳製盖鲜。”
(2).谓制作精美者。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 北平 私人所用信笺,当有佳製,倘能亦作一集,甚所望也。”
词语解释:牵制  拼音:qiān zhì
(1).拘泥。《汉书·元帝纪赞》:“而上牵制文义,优游不断, 孝宣 之业衰焉。”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临机制变,尤非牵制文义者所能为。” 章炳麟 《訄书·学变》:“上视 杨雄 诸家,牵制儒术,奢阔无施,而三子閎达矣。”
(2).约束;控制。《三国志·魏志·邓艾传》:“自单于在外,莫能牵制长卑。” 唐 韩愈 《薛公墓志铭》:“部刺史得自为治,无所牵制。”《三国演义》第三八回:“ 操 欲令我远子入朝,是牵制诸侯之法也。”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五:“臣知其牵制官兵前去抵敌,乘虚攻我大营狡谋。”
(3).拖住使不能自由行动。 王闿运 《桂阳陈侍郎行状》:“因陈事权不一之弊,虽俱贤人,犹惧牵制其后,一以兵餉事任 左文襄 。”《旧唐书·高适传》:“ 适 练兵於 蜀 ,临 吐蕃 南境以牵制之。” 郑振铎 《桂公塘》十三:“两 淮 的兵力是足以牵制北军的。”
词语解释:相制  拼音:xiāng zhì
互相制约。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古者建国,使内外相制,轻重相权。”
词语解释:专制  拼音:zhuān zhì
(1).独断专行。《韩非子·亡徵》:“婴儿为君,大臣专制,树羈旅以为党,数割地以待交者,可亡也。”《史记·穰侯列传》:“ 范雎 言 宣太后 专制, 穰侯 擅权於诸侯……於是 秦昭王 悟,乃免相国。” 宋 苏轼 《策略第一》:“权臣专制,擅作威福,是诛之而已也。” 林海音 《城南旧事·代序》:“他溺爱我,也鞭策我,更有过一些多么不合理的事情表现他的专制。”
(2).控制;掌管。《左传·昭公十九年》:“若寡君之二三臣,其即世者, 晋 大夫而专制其位,是 晋 之县鄙也,何国为之?” 杨伯峻 注:“内政而为他国干涉,是他国之县邑也, 郑 何为国家?”《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昆莫年老国分,不能专制,乃发使送 騫 ,因献马数十匹报谢。”《北齐书·神武纪下》:“ 景 ( 侯景 )专制 河 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水浒后传》第十九回:“那时 郭药师 专制一路,募兵三十万,心怀进退。”
(3).君主独掌政权。 瞿秋白 《赤都心史》十九:“封建遗毒,东方式的专制政体,使官僚问题种得很深的根底。”
词语解释:更制  拼音:gēng zhì
改制。《汉书·五行志下之下》:“诸侯更制兹谓叛。” 颜师古 注:“更,改也。” 宋 叶适 《官法下》:“所与之人必少於旧,而上无立法更制之劳,下无守法任怨之患。”
词语解释:内制  拼音:nèi zhì
(1). 唐 宋 时称由翰林学士所掌的皇帝诏令为“内制”。 唐 初,中书省设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命,无内外制之分。至 玄宗 开元 二十六年,始置翰林学士,掌内制;中书舍人只掌外制。 唐 朱庆馀 《上翰林蒋防舍人》诗:“清重可过知内制,从前礼絶外庭人。”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五:“至 唐 置翰林学士,以文章侍从,而本朝因之。翰林学士司麻制批答等为内制,中书舍人六员分房行词为外制云。” 清 赵翼 《寄芷堂》诗之一:“视草久高 唐 内制,论文恰到 汉 《西京》。”
(2).翰林学士的别称。 宋 赵昇 《朝野类要·称谓》:“翰林学士官谓之内制,掌王言、大制誥、詔令、赦文之类。”
词语解释:服制  拼音:fú zhì
(1).古代按身份等级规定的器服制度。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服制》:“天子服有文章,夫人不得以燕饗,公以庙;将军大夫不得以燕饗,以庙,将军大夫以朝官吏;以命士止于带缘。散民不敢服杂采,百工商贾不敢服狐貉,刑餘戮民不敢服丝玄纁乘马,谓之服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以礼为服制,以兴太平。”《汉书·元后传》:“且若自以金匱符命为新皇帝,变更正朔服制,亦当自更作璽传之万世。”
(2).丧服制度。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按亲疏服之。《隶续·汉都乡孝子严举碑》:“为父行丧,服制踰礼。” 晋 陶潜 《祭种氏文》:“五月甲辰, 程氏 妹服制再周。”《宋书·张永传》:“ 永 痛悼所失之子,有兼常哀,服制虽除,犹立灵座,饮食衣服,待之如生。”
(3).指服丧。 明 高明 《琵琶记·一门旌奖》:“今大人服制已满。况天朝恩典,礼当从吉。”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禁忌》:“服制之家不登贺,不立门簿。”
(4).服装样式。 太平天囯 吴容宽 《贬妖穴为罪隶论》:“韃子混乱中国,佔中国之土地,害中国之人民,改中国之服制,变中国之形容。” 洪炳文 《后南柯·访旧》:“咱们均係内官装束,倘至人间游歷,言语服制多不相同。”
词语解释:复制  拼音:fù zhì
继续控制。《后汉书·刘虞传》:“ 虞 患其黷武,且虑得志不可復制,固不许行,而稍节其禀假。”
仿造原件(多指艺术品)或翻印书籍等。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和书一对照,则拓本中缺一幅,但也不要紧,倘要应用,可以从书上复制出来的。” 巴金 《里昂》:“我想到那一个没有写上字的花纸包,和那幅复制的画和它的没有署名的封套,我仿佛受到谁的严厉的谴责。” 袁鹰 《悲欢·民心》:“这两首诗,当时我就是在公安部门影印复制的照片中读到的。”
词语解释:宣制  拼音:xuān zhì
宣布帝王的诏命。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 延和 之赐坐而茶汤者,遇拜相、正衙、会百官,宣制才罢,则其人亲抱白麻见天子於 延和 ,告免礼毕。”《金史·礼志十》:“皇太子已下应在位官皆再拜,躬身,侍中宣制曰‘册某王为皇太子’。”《明史·礼志八》:“承制官奏发皇后册宝,承制讫,由中门出,降自中陛,至宣制位,曰:‘有制’。正副使跪,承制官宣制曰:‘册妃某氏为皇后,命卿等持节展礼。’宣毕,由殿西门入。”
词语解释:公制  拼音:gōng zhì
亦称“ 米制 ”。 旧名“米突制”。其主要优点是:单位的选取有可靠标准;各基本单位(长度、质量)间有密切联系;采取十进位制,使用方便。我国国务院在1959年6月公布,确定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公制是 法国 在十八世纪末首创的。1875年, 法 、 德 、 美 、 俄 等十七国的代表在 巴黎 签订米突公约,并成立国际计量局,规定几个主要计量单位是:(1)长度单位为米,代号m。(2)质量单位为千克(公斤),代号kg。(3)容量单位为升,代号l。
词语解释:改制  拼音:gǎi zhì
改变制度或法式。《荀子·正论》:“天下厌然,与乡无以异也;以 尧 继 尧 ,夫又何变之有矣?唯其徙朝改制为难。” 王先谦 集解:“谓殊徽号异制度也。” 宋 曾巩 《〈礼阁新仪目录〉序》:“失则必改制,以求其当。” 清 戴名世 《画网先生传》:“且夫改制易服自前世已然,因指其髮而詬之曰:‘此种种者而不肯去,何也?’” 毛泽东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没有红军的改编,红色区域的改制,暴动政策的取消,就不能实现全国的抗 日 战争。”
词语解释:礼制  拼音:lǐ zhì
礼仪制度;国家规定的礼法。《礼记·乐记》:“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 孔颖达 疏:“礼者,别尊卑,定万物,是礼之法制行矣。”《汉书·成帝纪》:“圣王明礼制以序尊卑,异车服以章有德。”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阮 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 巴金 《家》三七:“他还骂我不懂礼制,说至少要等爷爷安葬了,才可以让你走。”
词语解释:三制  拼音:sān zhì
(1).指国力的强、弱、中三种等级。《管子·枢言》:“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 石一参 今诠:“谓国力有三等,制人者上也,为人所制者下也,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中也。在谋国者所以自处耳。”
(2).三篇敕命文书。《宋史·郑獬传》:“ 神宗 初,召 獬 夕对内东门,命草 吴奎 知 青州 及 张方平 、 赵抃 参政事三制,赐双烛送归舍人院,外廷无知者。”
词语解释:田制  拼音:tián zhì
关于农田的制度。《周礼·地官·掌节》“道路用旌节” 唐 贾公彦 疏:“乡之田制与遂同,故知旌节是乡遂大夫所授也。”《宋史·食货志上一》:“其田制为三品:以膏沃而无水旱之患者为上品,虽沃壤而有水旱之患、埆瘠而无水旱之虑者为中品,既埆瘠復患於水旱者为下品。上田人授百亩,中田百五十亩,下田二百亩,并五年后收其租,亦只计百亩,十收其三……餘悉蠲其课。”《清史稿·食货志一》:“田制:曰官田。初设官庄,以近畿民来归者为庄头,给绳地,一绳四十二亩。”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发现的 吐蕃 文中,有一则关于田制的记载。”
词语解释:立制  拼音:lì zhì
(1).建立制度。 汉 班固 《东都赋》:“体元立制,继天而作。”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建法立制,彊国富人,是谓法家, 管仲 、 商鞅 是也。”
(2).阐述王命;草拟制诰。 汉 班固 《典引》:“故先命玄圣,使缀学立制,宏亮洪业,表相祖宗,赞扬迪喆。”
词语解释:麻制  拼音:má zhì
唐 宋 委任宰执大臣的诏命。因写在白麻纸上,故称。 唐 康骈 《剧谈录·刘相国宅》:“是时 昇道 郑相国 在内庭,夜草麻制。” 宋 曾巩 《英宗实录院申请札子》:“乞下中书编机房,合要 嘉祐 八年四月至 治平 四年正月八日已前,除改麻制文字照会。”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五:“至 唐 置翰林学士,以文章侍从,而本朝因之。翰林学士司麻制、批答等,为内制。中书舍人六员,分房行词,为外制。”
词语解释:横制  拼音:héng zhì
广泛控制。 晋 张协 《七命》:“可以从服九国,横制八戎。”《新唐书·刘蕡传》:“方宦人握兵,横制海内。”
词语解释:诡制  拼音:guǐ zhì
亦作“ 诡製 ”。 奇异的制作。 汉 班固 《西都赋》:“殊形诡制,各异其观。” 晋 张协 《短铗铭》:“器用多品,诡制殊观。” 唐 韩愈 《送文畅师北游》诗:“徵租聚异物,诡製怛巾韤。”
词语解释:强制  拼音:qiáng zhì
勉强;强迫。 宋 梅尧臣 《五月二十四日过高邮三沟》诗:“恐伤新人心,强制揩双眸。”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就如父母之丧,人子岂不欲一哭便死,方快於心,然却曰毁不灭性,非圣人强制之也,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 清 唐甄 《潜书·悦入》:“顺乎自然,无强制之劳。”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三章二:“眼睛是受了刺激后第一个有反应的。它是强制人家注意的。”
词语解释:闲制  拼音:xián zhì
亦作“间制”。 参与制约。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五章:“託藉父母生体而为人,非父母所得专也。人人直隶於天,无人能间制之。”
词语解释:近制  拼音:jìn zhì
近作。 王邗华 等《民国名人罗曼史·非将军不嫁和为求爱觅将军衔》:“昨忽得自 美 归后一书,媵以近製,极道离怀别苦。”
词语解释:遵制  拼音:zūn zhì
谓遵照典章制度。 宋 吴自牧 《梦粱录·驾回太庙宿奉神主出室》:“此本朝故事,皆遵制导引矣。”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聘盟日记》:“皇城外门,有石碑,云是官员下马处。余即遵制步进。”
词语解释:临制  拼音:lín zhì
(1).监临控制。《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当今陛下临制天下,一齐海内,汎爱蒸庶,布德施惠。” 唐 韩愈 《黄家贼事宜状》:“德既不能绥怀,威又不能临制。” 宋 陈师道 《上曾枢密书》:“故某尝谓虏既弱矣,不復能抗中国,宜稍存立,使假威命以临制部族,压服姦豪。”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今以 满洲 五百万人,临制 汉 族四万万人而有餘者,独以腐败之成法,愚弄之、錮塞之耳。”
(2).指皇后临朝称制。《后汉书·皇后纪论》:“ 汉 世皇后无謚,皆因帝謚以为称。虽 吕氏 专政, 上官 临制,亦无殊号。”
词语解释:力制
以权力统御、控制
词语解释:终制  拼音:zhōng zhì
(1).父母去世服满三年之丧。《北齐书·高乾传》:“先是 信都 草创,军国权舆, 乾 遭丧不得终制。” 唐 元稹 《南阳郡王赠某官碑文铭》:“遭太夫人丧,号叫请罢,遂克终制。”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先生赴约,可以献物为定,比及 鶯鶯 终制以来,庶无反覆以断前约。”
(2).死者生前对丧葬礼制的嘱咐。《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冬十月甲子,表 首阳山 东为寿陵,作终制曰……”《晋书·宣帝纪》:“先是,预作终制,於 首阳山 为土藏,不坟不树。”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终制》篇。
词语解释:品制  拼音:pǐn zhì
等级规定。《后汉书·何敞传》:“明君赐賚,宜有品制。” 三国 魏 曹植 《少昊赞》:“农正 扈氏 ,各有品制。”
词语解释:明制  拼音:míng zhì
清明的法制。《汉书·刑法志》:“有司无 仲山父 将明之材,不能因时广宣主恩,建立明制,为一代之法。”
词语解释:仪制  拼音:yí zhì
(1).礼仪制度及其具体规定。《汉书·郊祀志下》:“ 汉 兴之初,仪制未及定,即且因 秦 故祠,復立 北 畤。” 唐 元稹 《五品女乐判》:“荣沾五命,始用判悬;僭越三人,终乖仪制。”《事物纪原·库务职局·仪制令》引 宋 孔平仲 《谈苑》:“ 太平兴国 中, 孔承恭 为大理正,上言仪制,令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望令於两京诸州要害处刻榜以揭之。” 清 钮琇 《觚賸续编·预草典礼》:“ 康熙 二十六年十月, 文皇后 宾天,上询仪制於宗伯,仓促无以应。”
(2).仪态,形制。 宋 苏轼 《应梦罗汉记》:“明日至 岐亭 ,过一庙中,有阿罗汉像,左龙右虎,仪制甚古,而面为人所坏。”
(3).官名。 明 清 属礼部。《明史·职官志一》:“仪制分掌诸礼文、宗封、贡举、学校之事。”《清史稿·职官志一》:“ 天聪 五年,设礼部。 顺治 元年,置尚书、侍郎各官……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司。”参见“ 仪部 ”。
词语解释:仪部  拼音:yí bù
(1). 明 初礼部所属四部之一。《明史·职官志一》:“初, 洪武 元年置礼部。六年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分四属部:总部、祠部、膳部、主客部……二十二年改总部为仪部。二十九年改仪部、祠部、膳部为仪制、祠祭、精膳,惟主客仍旧,俱称为清吏司。”
(2).用为对礼部主事及郎中的别称。 清 全祖望 《梨洲先生神道碑文》:“荐绅则 金坛周 仪部 鑣 实主之。” 清 全祖望 《明太傅大学士张公神道碑侧记》:“仪部甫受一命於荒朝,舍生恐后,其有光於师门,不亦大乎!”
词语解释:异制  拼音:yì zhì
(1).不同的形状和构造。《礼记·王制》:“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 郑玄 注:“谓其形象。”
(2).不同制度。《史记·三王世家》:“昔五帝异制, 周 爵五等, 春秋 三等,皆因时而序尊卑。”《汉书·魏相传》:“ 相 明《易经》,有师法,好观 汉 故事及便宜章奏,以为古今异制。”
词语解释:典制  拼音:diǎn zhì
(1).谓掌管使用。《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陈澔 集说:“此六材者,六工之所用也,故不曰典司而曰典制。”
(2).典章制度。《荀子·礼论》:“其理诚大矣,擅作典制辟陋之説入焉而丧。”《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丧纪之礼虽有典制,苟无其时,所不得行。” 清 何琇 《樵香小记·周礼》:“盖国家典制,歷代递有沿革。”
词语解释:清制  拼音:qīng zhì
清道的制度。《文选·颜延之〈拜陵庙作〉诗》:“夙御严清制,朝驾守禁城。” 吕延济 注:“言早使宣严备清道之制。”参见“ 清道 ”。
词语解释:清道  拼音:qīng dào
(1).清净无为之道。《文子·道原》:“故圣人随时而举事,因资而立功,守清道,拘雌节,因循而应变,常后而不先。”《淮南子·原道训》:“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因循应变。”
(2).又称净街。清除道路,驱散行人。旧时常于帝王、官员出行时行之。《尉缭子·将会》:“将军入营,即闭门清道。有敢行者,诛。”《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后驰,犹时有衔橛之变。” 南朝 梁 沉约 《齐明帝哀策文》:“伐金鼓以清道,扬悲笳而启路。”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粤民义师》:“市人譁而言曰:‘官方清道以迎洋鬼,其以吾民为鱼肉也!’” 鲁迅 《准风月谈·“推”的馀谈》:“这类人物一阔气,出来的时候是要‘清道’的。”
(3).清扫街道。如:清道夫。
词语解释:炮制  拼音:páo zhì
(1).用中草药原料制成药物的过程。有火制、水制或水火共制等加工方法。目的主要是加强药物效用,减除毒性或副作用,便于贮藏和便于服用等。 宋 陆游 《梦有饷地黄者味甘如蜜戏作数语记之》诗:“有客餉珍草,发匳惊絶奇,正尔取嚼齕,炮製不暇施。”《元典章·吏部六·儒吏》:“其性大热有毒,依方炮製可以入药。” 清 赵雨村 《被虏纪略·虎口馀生》:“我这药皆是各省会上好药铺拣选出来,加以炮製,真是黄金难买。”
(2).指烹调。 王士美 《铁旋风》第一部第一章:“老支书又去亲自掌勺……炮制美味可口的手扒肉。”
(3).处理,办理。 沙汀 《防空》:“对于这个惊人事变,若依老太太和太太的主张,是该同农会会长事件一样炮制的。”
(4).制服;医治。《红楼梦》第七九回:“﹝ 夏 家小姐﹞见 薛蟠 气质刚硬,举止骄奢,若不趁热灶一气炮製,将来必不能自竖旗帜矣。”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五:“所谓‘一个主义,一个政府,一个领袖’就跟三期梅毒上了脑的一样,始终是无法炮制的。”
(5).泛指编造;制订。如:这个介绍经验的讲话,是他在家里冥思苦想炮制出来的。
词语解释:创制  拼音:chuàng zhì
(1).创建;创造。《管子·霸言》:“霸王之形,象天则地,化人易物,创制天下。” 唐 韩愈 《潮州刺史谢上表》:“ 高祖 创制天下,其功大矣,而治未太平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四章第一节:“ 西夏 文字的创制,对 夏国 统治的确立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建立制度。《汉书·叙传下》:“革命创制,三章是纪,应天顺民,五星同晷。”《南史·何尚之传》:“凡创制改法,宜顺人情,未有违众矫物而可久也。” 明 方孝孺 《送河南佥事汤侯序》:“天佑人主而俾之,创制立政以开悠久之业。”
词语解释:常制  拼音:cháng zhì
(1).旧时的形制。 三国 魏 曹植 《怀亲赋》:“猎平原而南騖,覩先帝之旧营。步壁垒之常制,识旌旗之所停。”
(2).通常的制度。《三国志·魏志·何夔传》:“ 夔 以国有常制,遂不往。”《旧唐书·食货志上》:“虽非擅加,且异常制。”《清史稿·礼志五》:“天子七庙,特礼之常制,非合不祧之室言也。”
词语解释:作制  拼音:zuò zhì
创立制度。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皆体天作制,顺时立政。” 晋 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 冲 等眷眷,实有愚心,以为圣王作制,百代同风,褒德赏功,有自来矣。”
词语解释:学制  拼音:xué zhì
(1).学校的制度。 南朝 宋 范泰 《请建国学表》:“学制既下,远近遵承。”《北史·刁冲传》:“虽家世贵达,及从师於外,自同诸生。于时学制,诸生悉日直监厨, 冲 虽有僕隶,不令代己,身自炊爨。” 宋 曾巩 《劝学诏》:“故更制博士,而讲求所以训厉之方,定著于令,以为学制。”
(2).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组织系统和课程、学习年限的规定。
词语解释:调制  拼音:tiáo zhì
调配制造。如:根据医生的处方调制药丸。
调查编制。 梁启超 《国会开会期与会计度开始期》:“而各部大臣之调製概算书,必须在四月以前。” 章裕昆 《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文学社与共进会之联合会议》:“军事筹备员则调製 武昌 街道图,预定分佈队伍及首事一切方略。”
词语解释:总制  拼音:zǒng zhì
(1).总聚其制度。《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莫不总制清衷,递为心极。” 张铣 注:“总,聚;衷,思也。言诸道术,莫不聚其制度,运於清思,递互为用於心中也。”
(2).官名,即总督。 明武宗 尝自称“总督军务”,臣下避之,乃改总督为总制。 明世宗 嘉靖 十九年避“制”字,又改总制为总督。参阅《明史·武宗纪》《职官志二》
(3).任总督官职。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二》:“ 王晋溪 总制三边时,每一廵边,虽打中火,亦费百金。” 清 曾国藩 《金陵楚军水师昭忠祠记》:“ 国藩 奉命总制 两江 。”
(4).犹统率。《水浒传》第五七回:“中军 宋江 、 吴用 、 公孙胜 、 戴宗 、 吕方 、 郭盛 总制军马,指挥号令。”
词语解释:众制
各种文体。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碑碣誌状,众制锋起,源流间出。”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中:“观 休文 ( 沉约 )众制,五言最优。详其文体,察其餘论,固知宪章 鲍明远 ( 鲍照 )也。”
词语解释:丧制  拼音:sàng zhì
(1).治丧的礼制。《后汉书·皇后纪上·章德窦皇后》:“上尊諡曰 恭怀皇后 ,追服丧制,百官縞素,与姊大贵人俱葬 西陵 。”《周书·韦敻传》:“其丧制葬礼,诸子等竝遵其遗戒。”
(2).特指按礼制规定的居丧期限。《元典章新集·吏部·丁忧》:“凡为人子,丧制之内有犯非违者,不拘官民宜其追问。”
词语解释:当制  拼音:dāng zhì
谓值班起草制诰。《太平广记》卷一九九引 唐 郑处诲 《刘瑑碑》:“ 大中 初,为翰林学士。是时新復 河湟 ,边上戎事稍繁。会院中诸学士或多请告, 瑑 独当制,一日近草詔百函,笔不停缀,词理精当。”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赵相 初除都督中外军事, 孙叔诣 参政时为学士,当制。” 明 李贽 《君臣五》:“ 唐玄宗 置 麯清潭 ,砌以银甎,泥以石粉,贮三辰酒一万车,以赐当制学士。”
词语解释:音制  拼音:yīn zhì
言语中声音的节奏。《后汉书·郭太传》:“善谈论,美音制。” 王先谦 集解引 周寿昌 曰:“音制,即音声仪制也。”《北史·刘廞传》:“ 孝武 於 显阳殿 讲《孝经》, 廞 为执经,虽酬答论难,未能精尽,而风采音制,足有可观。”
共435,分6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