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券内 拼音:quàn nèi
(1).谓契合于内;务内。《庄子·庚桑楚》:“券内者,行乎无名。”券,一本作“ 券 ”。 王先谦 集解引 宣颖 云:“券,契也。得契合乎内。” 陈鼓应 注译:“务内的人,所行没有名迹。”
(2).分内。 宋 陆游 《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诗:“功名固是券内事,且葺园庐了婚嫁。” 宋 陆游 《道室杂咏》之二:“忿慾至前能小忍,人人券内有期颐。”词语解释:券外 拼音:quàn wài
谓契合于外界;务外。《庄子·庚桑楚》:“券外者,志乎期费。” 王先谦 集解:“言契合乎外者,志欲穷极其财用也。” 陈鼓应 注译:“务外的人,志在於求取财用。”词语解释:券契 拼音:quàn qì
契据。《战国策·齐策四》:“於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淮南子·主术训》:“券契束帛,刑罚斧鉞,其於以解难,薄矣。”《魏书·释老志》:“或偿利过本,或翻改券契,侵蠹贫下,莫知纪极。”词语解释:券台 拼音:quàn tái
(1).堪与家术语。指墓前地气聚合之处。《朱子语类》卷九七:“今人呼墓地前为明堂,尝见《伊川集》中书为券臺,不晓所以……后见 唐 人文字,言某朝詔改为券臺。”
(2).墓前的祭台。 宋 陶穀 《清异录·丧葬》:“菴墓前甃石若甎表之面,方长,高不登三尺,号曰券臺。”词语解释:券约 拼音:quàn yuē
契据。《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又各写了一张券约,罚誓必同心到老。” 清 李渔 《巧团圆·试艰》:“若得如此,感恩不尽,明日就送券约过来。”词语解释:券直 拼音:quàn zhí
券证的实际价值。 宋 陈造 《钱弊》诗:“计铁取券直,十纔取六七。”词语解释:券证 拼音:quàn zhèng
契据。《魏书·释老志》:“其地若买得,券证分明者,听其转之。若官地盗作,即令还官。”词语解释:券值
券证的实际价值词语解释:券剂 拼音:quàn jì
契据;凭证。《新唐书·李绛传》:“ 岭南 之俗,鬻子为业,可听;非券剂取直者,如掠卖法,敕有司一切苛止。” 清 谭嗣同 《〈仁学〉自叙》:“何可不千一述之,为流涕哀号,强聒不舍,以速其冲决网罗,留作券剂耶!”词语解释:券帖 拼音:quàn tiē
犹簿据。《南史·循吏传·范述曾》:“后有 吴兴 丘师施 亦廉洁称,罢 临安 县还,唯有二十笼簿书,并是仓库券帖。” 宋 苏舜钦 《检书》诗:“坠亡多玩爱,存聚必券帖。”词语解释:券给 拼音:quàn gěi
宋 代发给出戍或就役士卒的一种补助凭证。可据以领取钱币、实物等。《宋史·汪纲传》:“当精择伉壮,广其尺籍,悉隶御前军额,分擘券给以助州郡衣粮之供。”词语解释:券书 拼音:quàn shū
契约,文书。《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 闻 冯驩 烧券书,怒而使使召 驩 。” 清 金和 《盟夷》诗:“券书首请帝璽丹,大臣同署全权官。”词语解释:券门 拼音:xuàn mén
拱门。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宫墙之外,砖砌券门,安大石於上,凿悬孔垂之,各有浄军在下接盛。”词语解释:券要 拼音:quàn yào
契约。 宋 叶适 《忠翊郎致仕蔡君墓志铭》:“君感涕,累月不忍,田货更推逊,迄不立券要。”词语解释:券食 拼音:quàn shí
谓凭券供给的膳食。 宋 洪迈 《容斋续笔·买马牧马》:“使臣、将校得迁秩转资,沿道数十州,驛程券食、厩圉薪芻之费,其数不貲。” 宋 叶适 《法度总论三》:“所从之吏卒,所批之券食,所受之礼馈,皆有明禁。”词语解释:券马 拼音:quàn mǎ
宋 时朝廷从边境收购马匹的一种方式。 宋 欧阳修 《论监牧札子》:“若国家广捐金帛,则券马利厚,来者必多。”《宋史·兵志十二》:“凡收市马, 戎 人驱马至边,总数十、百为一券,一马预给钱千,官给芻粟,续食至京师,有司售之,分隶诸监,曰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