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铁券 拼音:tiě quàn
(1).即铁契。《东观汉记·桓帝纪》:“﹝ 延熹 ﹞八年,妖贼 盖登 称太皇帝,有璧二十,珪五,铁券十一。后伏诛。”《旧唐书·良吏传下·杨元琰》:“及事成,加云麾将军,封 弘农郡公 ,食实封五百户,仍赐铁券,恕十死。”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钱武肃铁券》:“吾乡 钱叔琛 氏 贇 ,乃 武肃王 之诸孙也……尝出示所藏铁券,形宛如瓦,高尺餘,阔二尺许,券词黄金商嵌。” 清 朱彝尊 《谒刘文成公祠》诗:“黄金遗像蚀,铁券几人传。” 清 凌扬藻 《蠡勺编·铁券》:“ 台州 民 钱允一 ,有家藏 吴越王 鏐 唐 赐铁券。 洪武 初, 太祖 欲封功臣,遣使取其式而损益之。其制如瓦,第为七等。公二等(一高尺,广一尺六寸五分;一高九寸五分,广一尺六寸),侯三等(一高九寸,广一尺五寸五分;一高八寸五分,广一尺五寸;一高八寸,广一尺四寸五分),伯二等(一高七寸五分,广一尺三寸五分;一高六寸五分,广一尺二寸五分)。外刻歷履恩数之详,以记其功;中鐫免罪减禄之数,以防其过。字嵌以金。凡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颁功臣,右藏内府。有故,则合之以取信。”参见“ 铁契 ”。
(2).借指拥有铁券的王侯贵族。 清 李渔 《蜃中楼·寄书》:“到今朝藿食伴腥膻,果然是不弃糟糠当年的铁券。”
词语解释:铁契 拼音:tiě qì
古代皇帝颁赐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凭证。为 汉高祖 所创。铁制的契券上用丹砂书写誓词,从中剖开,朝廷和受赐者各保存一半。 唐 以后不用丹书,而是嵌金,并在券文上刻有免死等特权的文字。《汉书·高帝纪下》:“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庙。”词语解释:折券 拼音:zhé quàn
谓毁弃债券,不再索取。《汉书·高帝纪上》:“﹝ 高祖 ﹞常从 王媪 、 武负 貰酒……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颜师古 注:“以简牘为契券,既不徵索,故折毁之,弃其所负。”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宋清 卖药於 长安 西市……贫士请药,常多折券。”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一:“﹝ 林灵素 ﹞尝从旗亭貰酒,久不归直。其人督之, 灵素 计窘,即举手自捫其面……其人惊怖,竟为折券。”后亦以“折券”指沽酒。 马骏声 《醉题酒家壁》诗:“折券呼僮取大斗,狂歌纵饮鼓土缶。”词语解释:焚券 拼音:fén quàn
(1).指烧毁债券买得人心的典故。 战国 齐 冯谖 为 孟尝君 往 薛 地收债,临行前问:“责收毕,以何市而反?” 孟尝君 曰:“视吾家所寡有者。”于是 冯谖 矫命以债赐百姓,尽烧其券,民称万岁。见《战国策·齐策四》。 宋 苏轼 《穆父新凉》诗:“受恩如负债,粗报乃焚券。”
(2). 南朝 宋 顾绰 私财甚丰,,乡里士庶多负其债。父 觊之 设谋,焚烧文券,并宣语远近:“负三郞债,皆不须还。”见《宋书·顾觊之传》。
(3). 唐 宋清 售药债券堆积如山,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见 唐 柳宗元 《宋清传》。
(4). 后汉 常思 献 宋 地丝息十万两债券, 太祖 即焚其券,诏悉蠲除之。见《新五代史·杂传十一·常思传》。词语解释:契券 拼音:qì quàn
契据,证券。《荀子·君道》:“合符节,别契券者,所以为信也。”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白万州遇剑客》:“有贾客乘所借马过门者。 白 之左右皆识之,闻於 白 。詰之,曰:‘于 华州 八十千买之。’契券分明,卖马姓名易之矣。” 叶圣陶 《倪焕之》三:“我不知道学校有这块地皮的契券么?如果有,不妨同他打官司。”词语解释:符券 拼音:fú quàn
符信;票券。 宋 岳珂 《愧郯录·金银牌》:“皇朝符券,皆枢密院主之。” 明 高启 《送刘省郎出佐边郡》诗:“符券前军重,衣冠上客才。”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城西录》:“出其通商符券数百张纳公袖中。”词语解释:地券 拼音:dì quàn
旧时买卖或典当土地所立的契约。载明土地的面积、价格及坐落、四至等。已经纳税并由政府盖印的称“红契”;未经政府盖印的为“白契”。 宋 王安石 《寄友人》诗之一:“一篇封禪才难学,三亩蓬蒿势易求。欲与山僧论地券,愿为邻舍事田畴。”《宋史·包拯传》:“或持地券自言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词语解释:驴券 拼音:lǘ quàn
语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问一言輙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 鄴下 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后用以比喻文字、语言繁冗,不及要旨。 宋 陆游 《诗书》诗:“文辞博士书驴券,职事参军判马曹。” 清 黄遵宪 《杂感》诗:“狗曲出何经?驴券书博士。所用非所习,祗以丛駡詈。”词语解释:左券 拼音:zuǒ quàn
古代契约分为左右两片,左片称左券,由债权人收执,用为索偿的凭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公常执左券以责於 秦 韩 。此其善於公而恶 张子 多资矣。” 宋 陆游 《禽言·打麦作饭》诗:“人生为农最可愿,得饱正如持左券。”参见“ 左契 ”。
词语解释:左契 拼音:zuǒ qì
(1).左券。《老子》:“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 唐 杜牧 《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今权归於佛,买福卖罪,如持左契,交手相付。” 清 赵翼 《偶书所见》诗:“皆自夙世来,徵验若左契。”
(2).符契之左半。 宋 司马光 《送周密学沆真定安抚使》诗:“玉帐前茅举,铜鱼左契分。”《宋史·舆服志六》:“ 高宗 建炎 三年,改铸虎符,枢密院主之,其制以铜为之,长六寸,阔三寸,刻篆而中分之,以左契给诸路,右契藏之。”参见“ 左符 ”。词语解释:书券 拼音:shū quàn
(1).书写契约。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鄴下 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元 马祖常 《室妇叹》诗:“索钱买饼饲公卒,书券质田问邻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数日后,乃知其子鬻宅偿博负,鸟啼之时,即书券之时也。”
(2).指购书的证券。 鲁迅 《彷徨·伤逝》:“写给《自由之友》的总编辑已经有三封信,这才得到回信,信封里只有两张书券,两角的和三角的。”词语解释:破券 拼音:pò quàn
破钞,花钱。《太平御览》卷九七五引 北齐 太上时童谣:“千钱买果园,中有芙蓉树;破券不分明,莲子随他去。”《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五》引作“破家”。 唐 温庭筠 《苏小小歌》:“买莲莫破券,买酒莫解金。酒里春容抱离恨,水中莲子怀芳心。”词语解释:楮券 拼音:chǔ quàn
宋 、 金 、 元 时发行的纸币。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元夕》:“吏魁以大囊贮楮券,凡遇小经纪人,必犒数千,谓之‘买市’。”《宋史·席旦传》:“ 蜀 用铁钱,以其艰於转移,故权以楮券。”《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 汪革 喝了半醉,唤 郭泽 的表字道:‘ 希颜 是我故友,敢不吐露心腹……今有楮券数百,聊奉 希颜 表意。’”参见“ 楮币 ”。
词语解释:楮币 拼音:chǔ bì
(1).指 宋 、 金 、 元 时发行的“会子”、“寳券”等纸币。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后亦泛指一般的纸币。 宋 周必大 《二老堂杂志·辨楮币二字》:“古有三币,珠玉为上,金次之,钱为下。自 秦 汉 专以钱为币。近岁用会子,盖 四川 交子法,特官券耳,不知何人目为楮币。”《金史·食货志三》:“小民浅肤,谓楮币易坏,不若钱可久,於是得钱则珍藏,而券则亟用之,惟恐破裂而至於废也。”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八》:“楮币于 宋 谓之会子,于今谓之寳钞,虽制用不同,而以久而轻,则弊一而已矣。” 清 魏源 《军储篇三》:“近世银币日穷,银价日贵,於是有议变行楮币者。” 章炳麟 《五无论》:“返观专制之国,钱币一出於国家,然民间犹得以碎银贸易,至於楮币,则国家尚鲜为之。”
(2).指祭供时焚化的纸钱。《朱子语类》卷一三八:“ 汉中 之民当春月,首戴白楮币,上 诸葛 墓。”《剪灯新话·金凤钗记》:“生感 兴娘 之情,以釵货於市,得钞二十锭,尽买香烛楮币,齎诣 琼花观 ,命道士建醮三昼夜,以报之。”《清史稿·礼志十一》:“殷奠,列饌筵二十一,酒奠十一,羊九,楮币九万。”词语解释:合券 拼音:hé quàn
核验契据。《战国策·齐策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词语解释:官券 拼音:guān quàn
旧时政府发行的钱票。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狸》:“女曰:‘汝月得僱值不过千钱,当不足给用。’袖出官券十千与之。”词语解释:誓券 拼音:shì quàn
天子颁赐功臣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文书。《金史·海陵纪》:“甲子,誓太祖庙,召 秉德 、 辩 、 乌带 、 忽土 、 阿里出虎 、 兴国 六人赐誓券。”《元史·木华黎传》:“丁丑八月,詔封太师、国王、都行省承制行事,赐誓券、黄金印曰:‘子孙传国,世世不絶。’”参见“ 铁券 ”。
词语解释:铁券 拼音:tiě quàn
(1).即铁契。《东观汉记·桓帝纪》:“﹝ 延熹 ﹞八年,妖贼 盖登 称太皇帝,有璧二十,珪五,铁券十一。后伏诛。”《旧唐书·良吏传下·杨元琰》:“及事成,加云麾将军,封 弘农郡公 ,食实封五百户,仍赐铁券,恕十死。”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钱武肃铁券》:“吾乡 钱叔琛 氏 贇 ,乃 武肃王 之诸孙也……尝出示所藏铁券,形宛如瓦,高尺餘,阔二尺许,券词黄金商嵌。” 清 朱彝尊 《谒刘文成公祠》诗:“黄金遗像蚀,铁券几人传。” 清 凌扬藻 《蠡勺编·铁券》:“ 台州 民 钱允一 ,有家藏 吴越王 鏐 唐 赐铁券。 洪武 初, 太祖 欲封功臣,遣使取其式而损益之。其制如瓦,第为七等。公二等(一高尺,广一尺六寸五分;一高九寸五分,广一尺六寸),侯三等(一高九寸,广一尺五寸五分;一高八寸五分,广一尺五寸;一高八寸,广一尺四寸五分),伯二等(一高七寸五分,广一尺三寸五分;一高六寸五分,广一尺二寸五分)。外刻歷履恩数之详,以记其功;中鐫免罪减禄之数,以防其过。字嵌以金。凡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颁功臣,右藏内府。有故,则合之以取信。”参见“ 铁契 ”。
(2).借指拥有铁券的王侯贵族。 清 李渔 《蜃中楼·寄书》:“到今朝藿食伴腥膻,果然是不弃糟糠当年的铁券。”
词语解释:铁契 拼音:tiě qì
古代皇帝颁赐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凭证。为 汉高祖 所创。铁制的契券上用丹砂书写誓词,从中剖开,朝廷和受赐者各保存一半。 唐 以后不用丹书,而是嵌金,并在券文上刻有免死等特权的文字。《汉书·高帝纪下》:“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庙。”词语解释:贷券 拼音:dài quàn
债券。 宋 陆游 《雪夜》诗:“自嘆老益贫,庭草常不薅。惟酒不惮费,贷券如山高。”词语解释:钱券 拼音:qián quàn
指纸币。 宋 陆游 《朝议大夫张公墓志铭》:“俄詔 两淮 郡守及部使者各上用钱券利害。公力言,券用于 四蜀 全盛之地,故能流转,然犹有弊。”词语解释:立券 拼音:lì quàn
订立契约。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奴婢》:“有曰红契买到者,则其元主转卖於人,立券投税者是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牛成章》:“求以同乡之故,进身为佣。立券已,主人视其里居,姓氏,似有所动。”词语解释:金券 拼音:jīn quàn
(1).铁券的美称。帝王赐大臣的信物。《北史·节义传·尧君素》:“朝廷又赐金券,待以不死, 君素 卒无降心。”《新唐书·苑君璋传》:“ 高祖 遣 鴈门 人 元普 赐金券,会 頡利 亦召之,意犹豫。”《金史·熙宗纪》:“七月甲午, 回鶻 遣使来贡……丁酉,赐 宗弼 金券。”
(2).能直接兑换黄金的票证。 廖仲恺 《钱币革命与建设》:“现时金之流通,几全借纸币或金券,而金之本身,藏诸国库。”词语解释:俸券 拼音:fèng quàn
领取俸禄的凭证。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九:“尝闻 富郑公 辞疾归第,以俸券还府,府受之。”词语解释:牛券 拼音:niú quàn
买卖牛的契约。 宋 陆游 《春晚村居杂赋绝句》:“朝书牛券拈枯笔,暮祭蚕神酌冻醪。”词语解释:奖券 拼音:jiǎng quàn
即彩票。金融企业等发售的一种证券,上面编着号码。奖券按票面价格出售,发售者从售款中提出一部分为奖金,分做若干等,中奖的按等级领奖,不中的完全作废。 鲁迅 《花边文学·运命》:“不信运命,就不能‘安分’,穷人买奖券,便是‘非分之想’。”词语解释:成券 拼音:chéng quàn
订立契据。 清 纪旳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昨闻有族弟得二十金,鬻童养媳为人妾,以今日成券,急质田得金如其数,賫之往赎耳。”词语解释:右券 拼音:yòu quàn
古代刻木为契,分为左右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作为凭信。左半叫左券,右半叫右券。券,契据。《商君书·定分》:“主法令之吏谨藏其右券木柙,以室藏之,封以法令之长印。”《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且 虞卿 操其两权,事成,操右券以责;事不成,以虚名德君。” 宋 王安石 《次韵约之谢惠诗》:“左车公自迎,右券吾敢责。”词语解释:负券 拼音:fù quàn
负债字据。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程鱼门》:“以故虽有佽助,如沃雪填海,负券山积,势不能支。”词语解释:赊券 拼音:shē quàn
欠账的字据。《金史·毛硕传》:“或为姦吏盗有实钱,而以赊券输官,故 河东 有积负至四百餘万贯,公私苦之。”词语解释:印券 拼音:yìn quàn
指盖有官印的凭证。《元史·铁木儿塔识传》:“细民糴於官仓,出印券,月给之者,其直三百文,谓之红贴米。”《清史稿·食货志一》:“凡民人赴 回疆 领地,皆官给印券,自齎以行。”词语解释:证券 拼音:zhèng quàn
表示对货币、资本、商品等有价物具有一定权利的凭证。如股票、债券等。词语解释:诗券 拼音:shī quàn
犹诗债。 明 李东阳 《次韵体斋病起见寄》之二:“诗券负来应渐释,方书验后懒重寻。”词语解释:冯欢折券 拼音:féng huān shé quàn
指冯驩为孟尝君市义焚烧债券之事。词语解释:冯欢券 拼音:féng huān quàn
见"冯歡折券"。词语解释:冯欢折券 拼音:féng huān zhé quàn
指 冯驩 为 孟尝君 市义焚烧债券之事。 五代 李瀚 《蒙求》诗:“ 汲黯 开仓, 冯驩 折券。” 明 许自昌 《水浒记·约婚》:“他怎敢妄思量焚那 冯驩 券。”参见“ 冯諼市义 ”。
词语解释:冯谖市义 拼音:féng xuān shì yì
战国 时 孟尝君 使 冯谖 收债于 薛 , 冯谖 焚债契而疾归, 孟尝君 怪之, 冯谖 曰:“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寳,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见《战国策·齐策四》。后因以为典实。《醉醒石》第十回:“ 冯諼 市义归,鼓篋何寂寂。”词语解释:冯欢券 拼音:féng huān quàn
见“ 冯驩折券 ”。
词语解释:冯欢折券 拼音:féng huān zhé quàn
指 冯驩 为 孟尝君 市义焚烧债券之事。 五代 李瀚 《蒙求》诗:“ 汲黯 开仓, 冯驩 折券。” 明 许自昌 《水浒记·约婚》:“他怎敢妄思量焚那 冯驩 券。”参见“ 冯諼市义 ”。
词语解释:冯谖市义 拼音:féng xuān shì yì
战国 时 孟尝君 使 冯谖 收债于 薛 , 冯谖 焚债契而疾归, 孟尝君 怪之, 冯谖 曰:“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寳,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见《战国策·齐策四》。后因以为典实。《醉醒石》第十回:“ 冯諼 市义归,鼓篋何寂寂。”词语解释:诰券 拼音:gào quàn
皇帝赐封臣下所颁发的文书。 明 王錡 《寓圃杂记》卷上:“ 敬中 时年七岁,得父爵。 太宗 即位,公主纳其誥券。”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封谥同本人名》:“ 隆庆 初,给故新建伯 王守仁 誥券勋号,亦有‘守正’二字,则以二名不偏讳也。”《清史稿·世祖纪一》:“ 满洲 开国诸臣,运筹帷幄,决胜庙堂,汗马著勋,开疆拓土,应加公、侯、伯世爵,锡以誥券。”词语解释:优待券 拼音:yōu dài quàn
可得到优惠待遇的证券。词语解释:金圆券 拼音:jīn yuán quàn
国民党政府在1948年发行的一种纸币。词语解释:金书铁券 拼音:jīn shū tiě quàn
即丹书铁券。古时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 唐 罗隐 《代武肃王钱鏐谢赐铁券表》:“臣 鏐 言,优承恩旨,赐臣金书铁券一道。” 明 王三聘 《古今事物考·铁券》:“ 汉高祖 封功臣,始制铁券。其内鏤字,以金涂之,名曰金书铁券。歷代因之,以赐功臣。”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李贤》:“自古有军功者,虽以金书铁券,誓以永存。然其子孙不一再而犯法,即除其国,或能立功,又与其爵。岂有累犯罪恶,而不革其爵者?”亦作“ 金书铁契 ”。 明 王佐 《格古要论·杂考上·金书铁券考》:“於是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始作铁券,其内鏤字,以金涂之,故名金书铁契。”词语解释:关金券 拼音:guān jīn quàn
国民党中央银行于1931年5月发行的缴纳关税用的证券。全称为“海关金单位兑换券”。1942年4月,以一关金券折合法币二十元的比率投入流通,作为纸币的一种,与法币并行流通。亦简称“关金”。词语解释:责券 拼音:zé quàn
求取凭据。《觅灯因话·桂迁梦感录》:“翌日, 桂 果来謁,君輒如额与偿之,不復责券。”
即债券。《北史·齐兰陵武王长恭传》:“有千金责券,临死悉燔之。”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上:“又言劫诸有司,写责券,要吓开门矣。” 清 龚自珍 《明良论一》:“车马敝而责券至,朋然以为忧。”参见“ 债券 ”。
词语解释:债券 拼音:zhài quàn
(1).持券人按期领取固定利息和取还本金的凭证。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九五》:“我其实并不以债主自居,也没有债券。”
(2).公债券。词语解释:质券 拼音:zhì quàn
典押借贷的契券。《金史·李晏传》:“故同判大睦亲府事 谋衍 家有民质券,积其息不能偿,因没为奴。”词语解释:优惠券 拼音:yōu huì quàn
给持券人的某种特殊权利的优待券(如赊购物品或享受客人的优惠)词语解释:馆券 拼音:guǎn quàn
宋 代政府发放的免费供给官员食宿的凭证。 宋 曾巩 《秘书丞知成都府双流县事周君墓志铭》:“其在仕也,嫁姊之贫者,君常分月俸三之一以奉之,餘以与诸弟,君与妻子或止食馆券而已。”《宋史·礼志二二》:“又出班谢面天颜、沿路馆券、都城门外茶酒。”《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三年》:“本州解发举人,自 张咏 以来,例给馆券至京,今得三司移文,乃责吏人偿所给官物,恐非朝廷之意。”词语解释:主券 拼音:zhǔ quàn
坟墓的正穴。 清 桂馥 《札朴·主券》:“塋兆正穴,俗称主券,初所未详。及见《徐文长集》,中有 太康 瓦券,其文言大男 杨绍 向土公买地一区;四至极远,交钱极多,盖纸钱也。乃知与神立券,其券即薶地中,故称主穴者为主券。”词语解释:丹书铁券 拼音:dān shū tiě quàn
丹书铁契。《后汉书·祭遵传》:“丹书铁券,传於无穷。” 北魏 崔鸿 《十六国春秋·前燕·慕容廆》:“﹝ 慕容廆 ﹞封 东郡公 ,丹书铁券,承制 海东 。”《水浒传》第五一回:“丹书铁券护家门,万里招贤名振。”词语解释:削券 拼音:xuē quàn
谓签定条约。 清 金和 《盟夷》诗:“白金二千一百万,三年分偿先削券。”词语解释:马券 拼音:mǎ quàn
即马票。 王统照 《北国之春·牧马场》:“每年创办赛马会,不卖马券,藉资比较,捷足善走的还得奖励。”参见“ 马票 ”。
词语解释:马票 拼音:mǎ piào
跑马场为赌马者发行的彩票。 王西彦 《古城的忧郁·蛊惑》:“个把月以前,半年来一天几大枚地累存下来的积蓄全部给游艺场马票的买进同换出里吞没了的时候,他就想到这可走的一步。”《南方周末》1992.3.13:“马票上还印有下注赌金的类别:10元、20元、40元……2000元、5000元不等。”《文汇报》1992.4.26:“比赛不售马票,只售门票,观众并不能猜头马,而只能凭门票上印有的号码,对照比赛结果看中奖与否。”词语解释:卖券 拼音:mài quàn
出卖货物时留下的凭证。《晋书·卢循传》:“居人贪贱,卖衣物而市之……及 道覆 举兵,案卖券而取之,无得隐匿者,乃并力装之,旬日而办。”词语解释:胜券 拼音:shèng quàn
取胜的凭据,因指获胜的把握。 邵冲飞 等《报童》第五场:“好!这一回,真可谓稳操胜券了。”词语解释:可操左券 拼音:kě cāo zuǒ quàn
比喻事情成功有把握。券,契约。古代契约分为左右两片,双方各执其一。左片叫左券,由债权人收执,作为凭据。词语解释:顾券 拼音:gù quàn
旧时指临时雇佣的工役。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诸仓》:“凡诸军、诸司、三学及百司、顾券、诸局工役等人皆给焉。”词语解释:买地券 拼音:mǎi dì quàn
古代置于墓中的地契。用石、砖、铁、木等刻写。内容是记死者所买墓地的四至、价钱、证人和不许侵占等语。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买地券》:“今人造墓,必用买地券。以梓木为之,朱书云:‘用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文,买到某地’云云。此村巫风俗如此,殊为可笑。”词语解释:别券 拼音:bié quàn
契据。契据分两半,双方各执一半,故称。《管子·问》:“问人之贷粟米,有别券者几何家。”词语解释:凭券 拼音:píng quàn
犹凭证。 清 李渔 《蜃中楼·姻阻》:“江山万里弃如捐,也须点墨为凭券。”词语解释:邮券 拼音:yóu quàn
方言。即邮票。详“ 邮票 ”。
词语解释:邮票 拼音:yóu piào
邮电局发卖的、用来贴在邮件上表明已付邮资的凭证。 徐珂 《清稗类钞·物品·邮票》:“邮票,黏票於信面,以为已纳邮费之证,由政府印製局印製。”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一幕:“ 陈太太 :两位 张小姐 ,每天坐在窗口封信封,贴邮票,街上有什么事,全都看得见。”《羊城晚报》1991.11.9:“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邮票还有‘邮券’、‘邮钞’、‘邮飞’、‘邮资’、‘邮资券’等别称。”词语解释:邮资券 拼音:yóu zī quàn
方言。邮票。词语解释:债券 拼音:zhài quàn
(1).持券人按期领取固定利息和取还本金的凭证。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九五》:“我其实并不以债主自居,也没有债券。”
(2).公债券。词语解释:入场券 拼音:rù chǎng quàn
(1).进入比赛、演出、会议、展览会等公共活动场所的入门凭证。一般都印有或注明时间、座次、票价或持券者应注意的事项。
(2).喻指参加某种比赛的资格。《人民日报》1983.11.29:“谁将在明年代表亚洲参加奥运会男篮比赛,29日晚上就可以揭晓,中国队会不会轻易地打败日本队,取得奥运会‘入场券’呢?”词语解释:借券 拼音:jiè quàn
(1).借据。 清 李渔 《慎鸾交·债饵》:“少不得是张借券。”
(2).指国家或企业为筹款而发行的有价证券。 郑观应 《盛世危言·国债》:“闻 中国 借券,中外人争购之,每股九十五磅,有涨至一百零四五磅者。”词语解释:署券
签署券约词语解释:驿券 拼音:yì quàn
凭以乘用驿站车马、使用夫役的纸券。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驿券》:“ 唐 以前馆驛并给传往来, 开元 中,务从简便,方给纸券。驛之给券自此始也。”《宋史·职官志十二》:“赴 福建 、 广南 者,所过给仓券,入本路给驛券,皆至任则止。”《东周列国志》第九三回:“ 秦王 曰:‘善。’明日御殿,即命具车马,给驛券,放 孟尝君 还 齐 。”词语解释:世券 拼音:shì quàn
犹铁券。 明 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明史·吴良传》:“封 江阴侯 ,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明史·孙镗传》:“ 英宗 復辟,以‘夺门’功封 怀寧伯 ,寻予世券。” 明 李贽 《刘伯温》:“袭封 诚意伯 ,增禄五百石,且予世券。”词语解释:遗券 拼音:yí quàn
前人遗留下来的凭证。《宋史·李周传》:“民有世絶而官録其产者,其族晚得遗券, 周 ( 李周 )取以还之。”词语解释:木券 拼音:mù quàn
古代木制的契据。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地方官吏要定期向国王报告政令执行情况和民户税收数字,把一年税收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剖而为二,王执右券,官吏执左券。”词语解释:本券 拼音:běn quàn
契据。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七:“又买 李幼 一头牛,本券在书篋中。”词语解释:公券 拼音:gōng quàn
古代官府颁发的一种差旅费证券。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宝应 二年,大夫 严武 奏,在外新除御史,食宿私舍非宜。自此乃给公券。”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举人给来往公券》:“国朝 王士禛 《夫于亭杂録》云:‘ 宋 开宝 二年,詔 西川 、 山南 、 荆湖 等道举人皆给来往公券,自初起程以至还乡费,皆给於公家。’”词语解释:公司债券 拼音:gōng sī zhài quàn
股份公司为取得追加资本而发行的借款凭证。债券持有人是公司的债权人,无权参加公司的管理,但收取利息可先于股东分红,公司破产清理时,亦可优先收回本金。词语解释:公债券 拼音:gōng zhài quàn
公债债权人取本息的证券。词语解释:逋券 拼音:bū quàn
债券。《新唐书·裴度传》:“坊使 杨朝汶 ……又获 卢大夫 逋券,捕 卢坦 家客责偿;久乃悟 卢羣 券。”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安刘》:“其人仕至 信州 李曹,会农寺有逋券四千緡,正在秋厅, 安 以为奇货。” 清 程恩泽 《粤东杂感》诗:“五都水旱多逋券,羣贾雍容内乏财。”词语解释:兑换券 拼音:duì huàn quàn
(1).政府或银号、商行等发行的可以兑换的周转券或流通券。凭券可向发行处换取现金。
(2).指交换的凭据或手段。 孙中山 《军人精神教育》:“彼固非真知民治者,不过假冒名义,以资号召,为自己保势力,固地盘之兑换券耳。”词语解释:上券 拼音:shàng quàn
右券,右契。券,指契约。券分左右,订约双方各执其一,而以右券为上。《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公常执左券以责於 秦 韩 ” 唐 张守节 正义:“左券下,右券上也。 苏代 説 陈軫 以上券令 秦 韩 不用兵得地。”
立约。《初学记》卷十九引 汉 王褒 《僮约》:“奴復曰:‘欲使皆上券,不上券, 便了 不能为也。’”词语解释:库券 拼音:kù quàn
国库券的简称词语解释:佐券 拼音:zuǒ quàn
左券。债权人所执的左片债券。左、佐,古今字。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今我因病以用法,如医者诊病以处方,所以起沉疴如操佐券也。”操佐券,比喻有把握。词语解释:操右券 拼音:cāo yòu quàn
即操左券。《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且 虞卿 操其两权,事成,操右券以责;事不成,以虚名德君,君必勿听也。”参见“ 操左券 ”。
词语解释:操左券 拼音:cāo zuǒ quàn
古代契约分左右两片,双方各执其一,作为凭据,左券由债权人收执,右券由债务人收执。但亦有相反之说。“操左券”比喻事成有把握。 清 王韬 《英俄经营亚洲》:“其( 俄 )欲与 欧洲 呼息相通,则必先建筑火轮、铁路使之四通八达;四通无所阻滞,始可以操左券。” 王闿运 《陆建瀛传》:“ 河 决则必发帑银,不塞不已,可操左券取也。”亦省作“ 操券 ”。 清 李调元 《制义科琐记·元可操券》:“ 明 朝制艺,确有分两,作文和閲者皆可操券而取。”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利权四》:“洋商运货入 中国 ,可豫定成本若干,赢餘若干,操券而来,必如愿而返。” 勇立 《论排外不宜有形迹》:“由前之説,则其国之兴,可操券而必也。”词语解释:操券 拼音:cāo quàn
见“ 操左券 ”。
词语解释:操左券 拼音:cāo zuǒ quàn
古代契约分左右两片,双方各执其一,作为凭据,左券由债权人收执,右券由债务人收执。但亦有相反之说。“操左券”比喻事成有把握。 清 王韬 《英俄经营亚洲》:“其( 俄 )欲与 欧洲 呼息相通,则必先建筑火轮、铁路使之四通八达;四通无所阻滞,始可以操左券。” 王闿运 《陆建瀛传》:“ 河 决则必发帑银,不塞不已,可操左券取也。”亦省作“ 操券 ”。 清 李调元 《制义科琐记·元可操券》:“ 明 朝制艺,确有分两,作文和閲者皆可操券而取。”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利权四》:“洋商运货入 中国 ,可豫定成本若干,赢餘若干,操券而来,必如愿而返。” 勇立 《论排外不宜有形迹》:“由前之説,则其国之兴,可操券而必也。”词语解释:操左券 拼音:cāo zuǒ quàn
古代契约分左右两片,双方各执其一,作为凭据,左券由债权人收执,右券由债务人收执。但亦有相反之说。“操左券”比喻事成有把握。 清 王韬 《英俄经营亚洲》:“其( 俄 )欲与 欧洲 呼息相通,则必先建筑火轮、铁路使之四通八达;四通无所阻滞,始可以操左券。” 王闿运 《陆建瀛传》:“ 河 决则必发帑银,不塞不已,可操左券取也。”亦省作“ 操券 ”。 清 李调元 《制义科琐记·元可操券》:“ 明 朝制艺,确有分两,作文和閲者皆可操券而取。”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利权四》:“洋商运货入 中国 ,可豫定成本若干,赢餘若干,操券而来,必如愿而返。” 勇立 《论排外不宜有形迹》:“由前之説,则其国之兴,可操券而必也。”词语解释:押券 拼音:yā quàn
木匣藏券。《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田婴 令官具押券斗石参升之计,王自听计,计不胜听,罢食,后復坐,不復暮食矣。” 王先慎 集解引 孙诒让 曰:“《商子·定分篇》:‘主法令之吏,谨以其右券木押,以室藏之,封以法令之长印。’此押券即右券木押。押,与‘柙’通。”词语解释:流通券 拼音:liú tōng quàn
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词语解释:市券 拼音:shì quàn
官方发给买卖双方的券契。《唐律疏议·杂律·买奴婢牛马立券》:“诸买奴婢马牛駞骡驴,已过价不立市券,过三日,笞三十,卖者减一等。”词语解释:宝券 拼音:bǎo quàn
金 代的一种纸币名。《金史·食货志三》:“﹝ 贞祐 三年﹞七月,改交钞名为贞祐宝券。”《金史·食货志三》:“大钞滞则更为小钞,小钞弊则改为宝券,宝券不行则易为通宝。”词语解释:故券 拼音:gù quàn
指旧时的契约。《宋史·王质传》:“初, 旦 为中书舍人,家贫,与昆弟贷人息钱,违期以所乘马偿之。 质 閲书得故券,召子弟示之曰:‘此吾家素风,尔曹当毋忘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董伯念》:“﹝ 伯念 ﹞举故券以示小民,或止半价,或许回赎。”词语解释:拱券 拼音:gǒng xuàn
桥梁、门窗等建筑物上筑成弧形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