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发剃 拼音:fā dí
假发。 宋 徐铉 《稽神录·朱廷禹》:“有一黄衣妇人,容色絶世,乘舟而来,四青衣卒刺船,朱髮豕牙,貌甚可畏,妇人径上船,问有好髮髢,可以见与。”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人一·发髲》:“《周礼》云王后夫人之服,有以髮髢为首饰者,是矣。”词语解释:诛剃 拼音:zhū tì
芟夷。词语解释:锄剃 拼音:chú tì
1.锄地除草。引申为铲除、消灭。词语解释:刷剃
擦眼泪词语解释:髲剃 拼音:bì dí
见“ 髲髢 ”。词语解释:鬃剃 拼音:zōng dí
杂以鬃毛编成的假髻。 清 贝青乔 《苗妓诗》之二:“桶裙低露双趺雪,鬉髢鬆堆半笠云。”词语解释:鸦鬟蝉剃 拼音:yā huán chán dí
指女子装衬的假发。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娇媚,红裙成队。投至得柳叶妆眉,桃花裁袂;一啟禪机,便解却鸦鬟蝉髢。”词语解释:剃剃 拼音:dí dí
方言。假发,假髻。 武安 落子《借髢髢》:“四姐:要是有了髢髢戴,大会上一走笑迷迷。”词语解释:鬒剃 拼音:zhěn dí
稠黑的发髢。 清 方履籛 《孙母倪孺人墓志铭》:“鬒髢可截,资 乐羊 之游学;莞葭为盖,娱 莱子 之高情。”词语解释:髲剃 拼音:bì dí
亦作“ 髲鬄 ”。亦作“ 髲鬀 ”。 假髻。《仪礼·少牢馈食礼》“主妇被锡衣移袂” 汉 郑玄 注:“被锡读为髲鬄,古者或剔贱者刑者之髮,以被妇人之紒为饰,因名髲鬄焉。” 唐 柳宗元 《朗州员外司户薛君妻崔氏墓志》:“髲髢峨峨,籩豆维嘉。”《宋史·后妃传上·真宗刘皇后》:“ 柴氏 、 李氏 二公主之见,犹服髲鬀。” 明 唐顺之 《古镜歌》:“银鏤细细髲髢縈,瓜皮津津流水渍。” 清 钱谦益 《秀才孙鋡妻王氏墓志》:“髲髢峩峩兮,紒而去纚。”词语解释:髲剃 拼音:bì tì
见“ 髲髢 ”。词语解释:铲剃 拼音:chǎn tì
铲除;削平。词语解释:梳剃 拼音:shū tì
理发剃须。 元 无名氏 《永乐宫壁画题记》:“刀镊上(工) 陈七子 夫妇,坐茶肆梳剃。一日有道人携百金来剃鬚髮,纔剃即生,随生随剃,如是自旦迨暮,夫妇手几脱腕,知其异人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飞云渡》:“主人怒此婢,遣嫁业梳剃者。”词语解释:披剃 拼音:pī tì
亦作“ 披鬀 ”。 削发出家。《景德传灯录·志闲禅师》:“姓 史氏 ,幼从 柏巖禪师 披剃,二十受具。” 明 高明 《琵琶记·祝发买葬》:“我当初早披剃入空门也,做个尼姑去,今日免艰辛。” 清 东轩主人 《述异记·视鬼》:“遂披剃为僧,至今尚在。” 苏曼殊 《题〈拜伦集〉》诗序:“予早岁披鬀,学道无成,思维身世,有难言之痛!”词语解释:施剃 拼音:shī dí
安上假发。《庄子·天地》:“ 有虞氏 之药疡也,秃而施髢,病而求医。”词语解释:斩剃 拼音:zhǎn tì
1.砍伐草木。
2.砍杀。词语解释:截剃 拼音:jié dí
见“ 截髮留宾 ”。
词语解释:截发留宾 拼音:jié fà liú bīn
晋 陶侃 少家贫。一日大雪,同郡孝廉 范逵 往访, 陶 母 湛氏 剪发卖以治馔款客,并剉碎草荐以供其马。事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后以“截髮留宾”为贤母好客的典故。《隋唐演义》第四回:“只他母亲 寧夫人 ,他娘子 张氏 ,也都有截髮留宾、剉荐供马的气概。”亦作“ 截髮剉藳 ”。 明 徐渭 《寿史母序》:“ 陶侃 之母贫约无他营也,截髮剉藳,以易其供,以给其秣。”亦省作“ 截髮 ”、“ 截髢 ”。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父母》:“称人母喜延宾客云截髮。” 清 陈维崧 《瑞鹤仙·邹程邨母夫人寿》词:“犹忆曾陪 董相 ,閒过 邹阳 。贤哉 湛 母,截髢亲为置食。”词语解释:烧剃 拼音:shāo tì
1.一种原始耕作法。芟除田中杂草,草干枯后,焚烧以为肥料。词语解释:簪剃 拼音:zān tì
指出家为僧道。因道士簪发,和尚剃发,故称。《元典章·圣政一·重民籍》:“今后除色目人外,自愿出家,若本户丁力数多,差役不闕,及有昆仲养父母者,赴元籍官陈告,勘当是实申覆各路给据,方许簪剃。” 明 余继登 《典故纪闻》卷十四:“私自簪剃者勒令还俗,解发原籍当差。”《清会典事例·礼部·僧道》:“三十三年议准,各省督抚严飭地方官申明禁令,不许私行簪剃。”词语解释:刬剃 拼音:chǎn tì
犹芟夷。词语解释:珍剃 拼音:zhēn dí
美发。《汉书·扬雄传上》:“资 娵 娃 之珍髢兮,鬻 九戎 而索赖。”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 娵 , 閭娵 也。 娃 , 吴娃 也。髢,髮也。赖,得也。 九戎 被髮,髢虽珍好,无所用也。”词语解释:狝剃 拼音:xiǎn tì
铲除;剿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