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曷入声 [lá là][duō duo][sā sǎ][hè yè hē][详注1][zá][详注2][lā][è][dá][yuè sà][è][音跋。回也。又音拨。把也。][bā][hè][huò][hé][bá][wò][详注3][详注4]


注1:越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户括切,音活。《礼·礼运》越席疏布。《注》越席,翦蒲也。《左传·桓二年》大路越席。《注》越席,结草。《广韵》或作趏。
注2:暍 《集韵》阿葛切,音遏。《博雅》焕也。又许葛切,音喝。热也。
注3:剟 音掇。削也。《郭璞·尔雅序》剟其瑕砾。《疏》剟削去其疵瑕瓦砾。剟音掇。
注4:汰 《正韵》他达切,音闼。亦滑也。《苏轼·秧马歌》以我两足为四蹄,耸踊滑汰如凫鹥。
共13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拨剌豁剌胡雕剌血糊淋剌蛮声哈剌干忽剌淡不剌寡剌
剌剌豁剌剌各剌剌血胡淋剌鲅剌闲雕剌火剌剌扑剌
泼剌错支剌口剌遮剌丑剌剌龁剌失留疏剌扑哩扑剌
阿剌赤瓦不剌颠不剌隳剌干支剌骨剌剌失流疏剌扑剌剌
乖剌赤留兀剌古剌剌乾忽剌弧剌操剌失溜疏剌拔剌
鱍剌赫剌剌软答剌乾支剌杂不剌拉剌牢剌拽剌
发剌轩趷剌软兀剌不剌剌低留答剌抹剌支剌必留不剌
荅剌飒剌剌跋剌不剌辟剌涩剌剌措支剌昏擦剌
荆棘剌卒溜急剌匡剌麻姑剌兀剌希留乎剌泼剌剌昏惨剌
语剌剌胡遮剌血忽淋剌光鞑剌楚剌希留合剌搭剌必律不剌

词语解释:拨剌  拼音:bō là
(1).不正貌。谓琴弦压轸,声音走调。《淮南子·修务训》:“琴或拨剌枉橈。” 高诱 注:“拨剌,不正也。”
(2).张弓貌。《后汉书·张衡传》:“弯威弧之拨剌兮,射 嶓冢 之封狼。” 李贤 注:“拨剌,张弓貌也。”拨,《文选·张衡〈思玄赋〉》作“拔”。
(3).亦作“ 拨喇 ”。象声词。 唐 顾况 《李供奉弹箜篌歌》:“腕头花落舞製裂,手下鸟惊飞拨剌。”《西游记》第二一回:“ 灵吉菩萨 将飞龙寳杖丢将下来,不知念了些甚么咒语,却是一条八爪金龙,拨喇的轮开两爪,一把抓住妖精,提着头,两三捽,捽在山石崖边,现了本相。”
(4).鱼尾拨水声。喻鱼疾游。 唐 李邕 《国清寺碑序》:“畅拨剌以掉尾,恣噞喁而鼓腮。” 唐 杜甫 《漫成一绝》:“沙头宿鷺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宋 马纯 《陶朱新录》:“一边鳞肉与骨皆无,独其首全,与二鱼并游水中,但其游差缓,不復有扬鬣拨剌之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于子游》:“秀才亦不知大王何人,送至鷁首,跃身入水,拨剌而去,乃知为鱼妖也。”
词语解释:剌剌  拼音:là là
(1).象声词。状风声。 唐 李商隐 《送李千牛李将军越阙五十韵》:“去程风剌剌,别夜漏丁丁。” 宋 秦观 《田居》诗之四:“悠悠灯火暗,剌剌风飈射。”
(2).象声词。状拍击、破裂声。 元 乔吉 《梁州第七·射雁》套曲:“諕得这鸂鶒儿连忙向败荷里串,血模糊翅搧,扑剌剌可怜。” 明 归有光 《壬戌纪行上》:“剌舟者鬚眉皆冰, 黄河 凌下,船剌剌有声。”
(3).犹辣辣。形容燥热。 明 周履靖 《锦笺记·蜡书》:“这病似觉邑邑剌剌,唇燥吻涸,鬱火四上,焚於大宅。”《红楼梦》第二六回:“ 薛蟠 道:‘越发説的人热剌剌的扔不下。’”《红楼梦》第五七回:“这会子热剌剌的説一个去,别説他是个实心的傻孩子,便是冷心肠的大人,也要伤心。”
(4).助词。表示加重语气。 五代 何光远 《鉴戒录·高僧谕》:“ 一鉢和尚 歌曰:‘阿剌剌,闹聒聒,总是悠悠造未挞。’” 元 无名氏 《桃花女》第三折:“倒做这等魘镇事,欺心剌剌的,我不去。”《金瓶梅词话》第四一回:“身上有数那两件旧片子,怎么好穿,少去见人的,倒没的羞剌剌的。”
词语解释:泼剌  拼音:pō là
(1).象声词。 唐 卢纶 《书情上大尹十兄》诗:“海鳞方泼剌,云翼暂徘徊。” 清 赵翼 《五月望后正在插秧大雨连日夜不止喜赋》:“聋犹闻泼剌,眊益视糊涂。” 茅盾 《劫后拾遗》四:“海浪打着艇舷,泼剌泼剌地响。”
(2).见“ 泼辣 ”。
词语解释:泼辣  拼音:pō là
亦作“ 泼剌 ”。
(1).凶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昨日説了他几句,就待告诉他爹娘去,恁般心性泼剌!”《红楼梦》第九十回:“如 夏金桂 这种人,偏叫他有钱,娇养得这般泼辣。” 沙汀 《兽道》:“自从这一天起,我们很少听见她那种泼辣的咒骂了。”
(2).有魄力。 老舍 《柳屯的》:“比大嫂强多了,真泼剌!能洗能作。” 茅盾 《路》五:“你们不是小姑娘,不要害羞,泼辣些,钻到群众中间去!”
词语解释:阿剌  拼音:ā là
象声词。呵叱声。《元诗纪事》卷四五引 元 孔齐 《至正直记》:“盖 敬仁 颇尚朔气,习国语,乘怒必先以‘阿剌’‘花剌’等叱人,人咸以为誚也。”
词语解释:乖剌  拼音:guāi là
(1).违忤;不和谐。《楚辞·东方朔〈七谏·怨世〉》:“吾独乖剌而无当兮,心悼怵而耄思。” 洪兴祖 补注:“剌,戾也。”《汉书·刘向传》:“朝臣舛午,胶戾乖剌。” 颜师古 注:“言意志不和,各相违背。” 唐 白居易 《桐花》诗:“风候一参差,荣枯遂乖剌。” 鲁迅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倘如旧说,抹煞了‘爱’一味说‘恩’,又因此责望报偿,那便不但败坏了父子间的道德,而且也……播下乖剌的种子。”
(2).悖谬失当。 唐 刘知几 《史通·探赜》:“进奸雄而退处士,此之乖剌,復何为乎?” 宋 陆游 《南唐书·欧阳广传》:“措置乖剌,大失人心。”
词语解释:鱍剌  拼音:bō là
象声词。鱼摆尾声。
词语解释:发剌  拼音:fā là
象声词。谓振羽声。 唐 顾况 《乌夜啼》诗之一:“毕逋发剌月衔城,八九雏飞其母惊。”
词语解释:荅剌  拼音:dá là
下垂。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三折:“这一个早直挺了躯殻,那一个又荅剌了手脚。”
词语解释:荆棘剌  拼音:jīng jí là
亦作“荆棘列”。亦作“荆棘律”。 “紧急里”三个字的谐音。 元 曲中常用来形容惊慌、紧张。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荆棘剌怎动那!死没腾无回豁!” 元 郑庭玉 《后庭花》第四折:“听説道荆棘列半日,猛覷了呆打頦一会。” 元 范康 《竹叶舟》第四折:“则见他荆棘律忙忙走着。哎,你个痴呆汉休来赶我!”
词语解释:语剌剌  拼音:yǔ là là
形容语言凶狠不肯饶人。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一折:“他那里尖着舌语剌剌,我这里掩着面笑呵呵。”
词语解释:豁剌  拼音:huō là
亦作“ 豁喇 ”。 象声词。《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风过处,只闻得豁剌一声响,半空中坠下一个青鱼。”《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树趁着风势,底下根在浮石中,绊不住了,豁喇一声,竟倒在船上来。”《豆棚闲话·空青石蔚子开盲》:“从空豁喇一声,霎时山崩地裂,拔木飞砂。” 茅盾 《路》:“豁剌, 华 拿起一个盘子扔在地下。”
词语解释:豁剌剌  拼音:huō là là
亦作“ 豁喇喇 ”。 象声词。 明 冯梦龙 《挂枝儿·风》:“难怪你豁剌剌重吹起。” 清 蒋士铨 《临川梦·说梦》:“哭一声,豁剌剌,惊得个 揭諦神 落了钢叉。”《红楼梦》第七十回:“只听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綫尽,风筝随风去了。” 茅盾 《当铺前》:“小火轮经过时卷起了两股巨浪,豁剌剌地冲击着那些沿河的‘田横埂’,叫乡下人叫苦。”
词语解释:错支剌  拼音:cuò zhī là
犹言措支剌。慌张失措貌。 元 关汉卿 《调风月》第四折:“教我死临侵身无措,错支剌心受苦。”
词语解释:赤瓦不剌  拼音:chì wǎ bù là
见“ 赤瓦不剌海 ”。
词语解释:赤瓦不剌海  拼音:chì wǎ bù là hǎi
女真语音译词。詈词。犹言该打的,该死的。 元 李直夫 《虎头牌》第三折:“纔打到三十,赤瓦不剌海,你也忒官不威牙爪威。”亦省作“ 赤瓦不剌 ”。 元 王实甫 《丽春堂》第二折:“则你那赤瓦不剌强嘴,兀自説兵机。”
词语解释:赤留兀剌  拼音:chì liú wū là
行走貌。 元 康进之 《黑旋风》第二折:“这田地上赤留兀剌那时节,甚么人绊我这一脚。”
词语解释:赫剌剌  拼音:hè là là
威武显赫貌。
词语解释:轩趷剌  拼音:xuān kē là
方言。谓高大有力。《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旁边转过一个轩趷剌的后生道:‘老人家闪开,待我来。’向前一抱,轻轻的就扶了起来。” 顾学颉 注:“轩趷剌,高大有力的意思。”
词语解释:飒剌剌
劲风声。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二折:“头直上乱纷纷雪似筛,耳边厢颯剌剌风又摆。”
词语解释:卒溜急剌  拼音:zú liū jí là
形容非常锋利的样子。 明 康海 《中山狼》第二折:“只见他笑溶溶的脸儿都变做赤留血律的色,提着那明晃晃的剑儿怕不是卒溜急剌的快。”
词语解释:胡遮剌  拼音:hú zhē là
胡乱攀扯。 元 郑廷玉 《后庭花》第三折:“你道是不曾见他女娇娃,这的是谁人题下这首《后庭花》?须不是把你来胡遮剌。莫不我双眼昏花?” 元 郑廷玉 《忍字记》第二折:“休廝缠,胡遮剌,我是你的丈夫,你须是我的浑家。”
词语解释:胡雕剌  拼音:hú diāo là
胡乱攀扯。 元 杨显之 《潇湘雨》第二折:“你这短命贼,怎将我来胡雕剌?迭配去别处官司。”
词语解释:各剌剌  拼音:gè là là
象声词。形容滚动、碰击声。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一折:“俺则见香车载 楚 娃,各剌剌雕轮碾落花。”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一折:“一壁厢有各剌剌象板敲,听波韵悠悠佳人唱。”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三折:“你听那房上的瓦,各剌剌各剌剌;墙上的土,速碌碌速碌碌。”
词语解释:口剌  拼音:kǒu là
犹言嘴上不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二·华亭故相被胁》:“﹝ 袁履善 ﹞为诗多奇俊语,又顷刻数百言,谈笑风流,后来未见其比。 王弇州 其同年进士也,亦口剌而心服之。”
词语解释:颠不剌  拼音:diān bù là
亦作“ 颠不辣 ”。
(1).顶,最。指上等。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 明 李日华 《南西厢记·佛殿奇逢》:“首座,我颠不辣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庞儿罕见。”
(2).风流。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怕曲儿捻到风流处,教普天下颠不剌的浪儿每许。” 凌景埏 校注:“颠,风流的意思。不剌,语助词。” 元 马致远 《青杏子·悟迷》套曲:“颠不剌的相知不綣他,被莽壮儿的哥哥截替了咱。”
(3).颠狂;昏乱颠倒。 明 汤显祖 《邯郸记·死窜》:“颠不剌自裁刮。” 清 洪昇 《长生殿·弹词》:“直弄得个伶俐的官家颠不剌、懵不剌,撇不下心儿上。弛了朝纲,占了情场。” 徐朔方 校注:“颠颠倒倒……不剌,语助词,本身无意义。”
(4).宝石名。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四》:“今世之所宝者,有猫儿眼、祖母緑、颠不剌……等类,然皆镶嵌首饰之用。” 清 褚人穫 《坚瓠四集·颠不剌》:“ 万历 四年, 张江陵 当国,将 南京 内库 高皇 所藏宝玩,尽取上京。中有颠不剌宝石一块,重七分,老米色。若照日只见石光,所以为宝。”
词语解释:古剌剌  拼音:gǔ là là
象声词。旌旗飘动声。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三折:“到那里古剌剌绣彩磨征旗,扑鼕鼕画鼓凯征鼙。”
词语解释:软答剌  拼音:ruǎn dá là
见“ 软剌答 ”。
词语解释:软剌答  拼音:ruǎn là dá
疲软无力貌。 元 无名氏 《鸳鸯被》第二折:“可怜我这没照覷的娇娃,早諕的来手儿脚儿软剌答。” 元 无名氏 《村乐堂》第三折:“则被这金晃的我这眼睛儿花腊搽,諕的我这手脚儿软剌答。”亦作“ 软答剌 ”。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一折:“血模糊污了一身,软答剌冷了四肢。黄甘甘面色如金纸。”
词语解释:软兀剌  拼音:ruǎn wū là
形容无力,乏劲。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措支剌不对答,软兀剌难存坐。” 元 白朴 《梧桐雨》第四折:“闷打頦和衣卧倒,软兀剌方纔睡着。” 明 冯惟敏 《醉太平·述病》曲:“战篤速手脚,软兀剌驱劳。”
词语解释:跋剌  拼音:bá là
象声词。 唐 李白 《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诗:“双鳃呀呷鰭鬣张,跋剌银盘欲飞去。”
词语解释:匡剌  拼音:kuāng là
(1).扭曲。《周礼·考工记·轮人》“萭之以眡其匡也” 汉 郑玄 注:“等为萭蔞,以运轮上;轮中萭蔞,则不匡剌也。” 唐 贾公彦 疏:“轮一转一帀,不高不下,中於萭蔞,则轮不匡剌。”
(2).引申为乖戾,不合情理。 章炳麟 《毛公说字述》:“形声相从,将非蝉嫣之本文,説为三辰,匡剌则甚矣。” 章炳麟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纬书记 孔子 读《易》,復有铁擿三折之文,是铅铁并可作笔也。然后生觉其匡剌,而以鹿豪、兔豪代之。”
词语解释:血忽淋剌  拼音:xuè hū lín là
同“ 血糊淋剌 ”。 元 无名氏 《争报恩》第二折:“棒子着处,血忽淋剌,肉绽皮开。”
词语解释:血糊淋剌  拼音:xiě hú lín là
亦作“ 血胡淋剌 ”。亦作“ 血糊流拉 ”。 鲜血淋漓的样子。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四折:“待席罢敲他一下,倒噎的俺老虔婆血糊淋剌。”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二折:“打的 王小二 浑身血胡淋剌的。”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八回:“鬼子耍弄他,拉住两条小腿儿,就这么一劈两半叉,血糊流拉的死了!”
词语解释:血胡淋剌  拼音:xuè hú lín là
见“ 血糊淋剌 ”。
词语解释:血糊淋剌  拼音:xiě hú lín là
亦作“ 血胡淋剌 ”。亦作“ 血糊流拉 ”。 鲜血淋漓的样子。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四折:“待席罢敲他一下,倒噎的俺老虔婆血糊淋剌。”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二折:“打的 王小二 浑身血胡淋剌的。”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八回:“鬼子耍弄他,拉住两条小腿儿,就这么一劈两半叉,血糊流拉的死了!”
词语解释:遮剌  拼音:zhē là
招惹;纠缠。 元 郑廷玉 《后庭花》第三折:“你道是不曾见他女娇娃,这的是谁人题下这首《后庭花》?须不是把你来胡遮剌;莫不我双眼昏花?” 元 郑廷玉 《忍字记》第二折:“休廝缠,胡遮剌。”
词语解释:隳剌  拼音:huī là
互相诋毁,互相掣肘。《新唐书·独孤及传》:“官乱职废,将堕卒暴,百揆隳剌,如沸粥纷麻。”
词语解释:乾忽剌
乾燥。忽剌,语助词。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三折:“住的是灰不答的茅团,铺的是乾忽剌的苇蓆。”
词语解释:乾支剌
亦作“ 乾茨腊 ”。
1.支剌,语助词。干枯。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三折:“那好人家将粉扑儿浅淡匀,那里像喒乾茨腊手抢着粉。”
2.支剌,语助词。平白无故。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第四折:“为甚么乾支剌吐着舌头?” 元 杨显之 《潇湘雨》第三折:“可可可,乾支剌送的人活地狱。”
词语解释:乾茨腊
见“ 乾支剌 ”。
词语解释:不剌剌  拼音:bù là là
象声词。形容马跑得飞快。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三折:“打的这马不剌剌风团儿驰骤,百般的抹不过山腰,盼不到地头。”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三折:“你可也便休题,则我这不剌剌趁日追风骑。” 元 无名氏 《黄花峪》第二折:“有马呵不剌剌大家同骑。”
词语解释:不剌  拼音:bù là
(1).助词。用于语尾,以加强语气。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怕曲儿捻到风流处,教普天下颠不剌的浪儿每许。” 元 乔吉 《两世姻缘》第一折:“对门间壁,都有些酸辣气味,只是俺一家儿淡不剌的。” 清 洪昇 《长生殿·弹词》:“破不剌 马嵬 驛舍,冷清清佛堂倒斜。”
(2).助词。亦作“ 不倈 ”。表转接语气。 元 关汉卿 《拜月亭》第三折:“我怨感,我合哽咽;不剌你啼哭,你为甚迭?” 元 郑廷玉 《后庭花》第三折:“我敢搠碎你口中牙,不剌这是你家里説话。” 元 石德玉 《秋胡戏妻》第四折:“那佳人可承当,不倈我提篮去采桑。”
(3).助词。亦作“ 不倈 ”。表顺连上句,并加强下文语气。 元 金仁杰 《追韩信》第三折:“今日又不曾驱兵领将排着军阵,不剌怎消得我王这般捧轂推轮。”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一折:“不离了舞榭歌臺,不倈更那月夕花朝。” 元 无名氏 《冻苏秦》第二折:“我若见俺那高年父和俺那大贤妻,不倈你着我説一个甚的。”
词语解释:麻姑剌  拼音:má gū là
日本 木枕名。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二:“近见 梁孝廉 处素 履绳 《题汪亦沧日本国神海编》云……‘通宵学枕麻姑剌,好向床前听鬭牛。’其俗以木为枕,号‘麻姑剌’,直竪而不贴耳,故至老不聋。” 郭沫若 《读〈随园诗话〉札记》四八:“今案枕名‘麻姑剌’即makura(马苦拉)。旧式者以木为之。正面侧面均呈梯形,高约八九寸。正面底部下阔约尺许,侧面下阔约其半。上有软垫呈圆棒状,固定于木,以之枕于后脑凹下。盖旧式 日本 女人梳‘丸髻’,男子梳‘曲髻’,颇费事,故用此木枕,以免损其发式。所谓‘至老不聋’云者,如非误会,则欺人之谈。”
词语解释:光鞑剌
方言。空荡荡;空旷无物
词语解释:蛮声哈剌
南方叽哩呱拉的声音
词语解释:鲅剌  拼音:bà là
象声词。鱼摆尾声。 宋 陆游 《闲居对食书愧》诗之二:“鱍剌河魴初出水,迷离穴兔正迎霜。”
词语解释:丑剌剌  拼音:chǒu là là
方言。犹言羞人答答。《醉醒石》第十五回:“如今还须得寻箇师父,念我听纔好。只这样大人,还要师父的念,丑剌剌怎好。”
词语解释:干支剌  拼音:gān zhī là
亦作“ 乾茨腊 ”。
(1).支剌,语助词。干枯。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三折:“那好人家将粉扑儿浅淡匀,那里像喒乾茨腊手抢着粉。”
(2).支剌,语助词。平白无故。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第四折:“为甚么乾支剌吐着舌头?” 元 杨显之 《潇湘雨》第三折:“可可可,乾支剌送的人活地狱。”
词语解释:弧剌  拼音:hú là
犹狐剌。形容歪斜不正。 汉 桓宽 《盐铁论·申韩》:“是以圣人审於是非,察於治乱,故设明法,陈严刑,防非矫邪,若隐括辅檠之正弧剌也。”参阅《盐铁论·非鞅》“狐剌之凿” 王利器 校注。
词语解释:杂不剌  拼音:zá bù là
犹言乱七八糟。 明 朱有燉 《香囊怨》第三折:“因此上一世儿尽节向一箇郎君,不强似做那等杂不剌的众人妻到折了本。”
词语解释:低留答剌  拼音:dī liú dá là
下垂貌。 明 冯惟敏 《端正好·徐我亭归田》套曲:“见了箇官来客来,繫上条低留答剌的带。”亦作“ 低留答腊 ”。 明 冯惟敏 《步蟾宫·十劣》曲:“奶儿长低留答腊,孩儿多皮僽扒查。”
词语解释:辟剌  拼音:pì là
乖僻悖理。 汉 王充 《论衡·程材》:“文辞卓诡,辟剌离实,曲不应义。”
词语解释:兀剌  拼音:wū là
(1).蒙古语ula的音译。鞋,靴。 元 高安道 《哨遍·皮匠说谎》套曲:“新靴子投至能够完备,旧兀剌先磨了半截底。”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二折:“直等的蛇叫三声狗拽车,蚊子穿着兀剌靴。”
(2).无力貌。 元 白朴 《梧桐雨》第四折:“闷打頦和衣卧倒,软兀剌方纔睡着。”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闹殇》:“冷鬆鬆,软兀剌四梢难动。”
(3).衬词。犹兀良。 元 王伯成 《斗鹌鹑·半世飘蓬》套曲:“醉醺醺无月不登楼,兀剌抵多少风雨替花愁。”
词语解释:楚剌  拼音:chǔ là
粗莽乖戾。《魏书·刘裕传》:“ 裕 家本寒微……意气楚剌,仅识文字,樗蒲倾产,为时贱薄。”
词语解释:干忽剌  拼音:gān hū là
乾燥。忽剌,语助词。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三折:“住的是灰不答的茅团,铺的是乾忽剌的苇蓆。”
词语解释:闲雕剌  拼音:xián diāo là
胡说乱道,造谣生事。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四折:“那告状人指陈实事,都是些扶同捏合的虚词,现如今告状的全不似古贤师,这般家閒雕剌。”
词语解释:龁剌  拼音:hé là
方言。犹亏损。 明 张四维 《双烈记·计遣》:“自家买卖甚小,近日齕剌颇大。”
词语解释:骨剌剌  拼音:gǔ là là
象声词。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三折:“骨剌剌两面门旗展开。”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四折:“我则见骨剌剌列开锦绣旗,笑吟吟齐贺着凯歌回。”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四折:“骨剌剌旗门开处,那 楚 重瞳 在阵面上高呼。”
词语解释:操剌  拼音:cāo là
勇猛。《新五代史·汉高祖纪》:“ 契丹 耶律德光 送 高祖 至 潞洲 ,临决,指 知远 曰:‘此都军甚操剌,无大故,勿弃之。’” 徐无党 注:“世俗谓勇猛为‘操剌’。” 清 恽敬 《广西按察使朱公神道碑铭》:“其助战者,乡勇侯 达海 、侍卫 李荣华 、武举 刘养鹏 、千总衔 邹坤桂 、 攀桂 ,皆操剌健儿也。”
词语解释:拉剌  拼音:lā là
牵扯。《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回:“一个人也拉剌将来了,那房子卖吊了就是了,平白扯淡,摇铃打鼓的看守甚么。”
词语解释:抹剌  拼音:mǒ là
怠慢,轻视。 宋 富弼 《韩国华神道碑铭》:“王始倔强,恃远且艰。视詔抹剌,不奉以虔。”
词语解释:涩剌剌  拼音:sè là là
形容很涩。例如:他眼睛涩剌剌的,看不了几行字,直打瞌睡;这柿子涩剌剌的真难吃。
也作“涩拉拉”
词语解释:希留乎剌  拼音:xī liú hū là
形容慌乱或手足无措。 明 冯惟敏 《端正好·徐我亭归田》套曲:“见了箇官来客来,繫上条低留答剌的带……恰便是天差帝差,做了些希留乎剌的态。但沾着时乖运乖,落得他稽留聒剌的怪。”
词语解释:希留合剌  拼音:xī liú hé là
形容支离破碎。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二折:“将这领希留合剌的布衫儿扯得来乱纷纷碎。”
词语解释:淡不剌  拼音:dàn bù là
清淡,冷落。不剌,助词,无意义。 元 乔吉 《两世姻缘》第一折:“对门间壁,都有些酸辣气味,只是俺一家儿淡不剌的。”
词语解释:火剌剌  拼音:huǒ là là
见“ 火辣辣 ”。
词语解释:火辣辣  拼音:huǒ là là
亦作“ 火剌剌 ”。亦作“ 火拉拉 ”。
(1).形容兴奋、激动、害羞等情绪。《水浒传》第九一回:“ 黑旋风 李逵 兀是火剌剌的只顾砍杀。”《官场现形记》第七回:“他见姊夫也在坐,脸上火辣辣,怪不好意思的。” 茅盾 《学生》:“那种火拉拉热惹惹的情形,委实叫大人先生们看了觉得比 东北 失陷还要严重些。”
(2).形容难受或疼痛的感觉。《官场现形记》第三一回:“ 乌额拉布 坐定之后,方觉得脸上火辣辣的发疼。” 茅盾 《子夜》一:“﹝ 吴老太爷 ﹞喉间是火辣辣地,好像塞进了一大把的辣椒。” 柳青 《创业史》第二部第六章:“﹝ 素芳 ﹞觉着脑子里头还在继续疼……她眼眶里头还在继续火辣辣的。”
(3).形容酷热。 田野 《火烧岛》:“火辣辣的太阳,头上烤,脚下烧。”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五章:“太阳火辣辣地晒在人们的头上、身上。”
(4).尖锐泼辣。 沙汀 《风浪》:“﹝ 何秀兰 ﹞说话火辣辣的,而且说一是一,说二是二,绝对不打折扣。” 李準 《李双双小传》:“他喜欢 双双 那个火辣辣的性子,喜欢她这些年变化得敢说敢笑的爽快劲儿。”
词语解释:失留疏剌  拼音:shī liú shū là
象声词。风声、水声或物件飘落声。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一折:“你看他吸留忽剌水流乞留曲律路,更和这失留疎剌风摆希留急了树。” 元 费唐臣 《贬黄州》第一折:“寒森森朔风失留疎剌串,舞飘飘瑞雪踢良秃欒旋。”
词语解释:失流疏剌  拼音:shī liú shū là
失留疎剌。 元 周文质 《叨叨令·悲秋》曲:“瀟瀟洒洒梧叶儿失流疎剌落。” 元 无名氏 《黄花峪》第三折:“希壤怱浓泥又滑,失流疎剌水渲的渠。”
词语解释:失溜疏剌  拼音:shī liū shū là
失留疎剌。 元 杨讷 《二郎神·怨别》曲:“失溜疎剌金风送竹频摇。渐渐的黄花瘦。看看的红叶老。”
词语解释:牢剌  拼音:láo là
忧愤不平。《文选·马融〈长笛赋〉》:“牢剌弗戾, 诸 賁 之气也。” 李善 注:“牢剌,牢落乖剌也。”
词语解释:支剌  拼音:zhī là
形容词词尾。见于 元 曲。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二折:“全失了人伦天地心,倚仗恶党凶徒势,活支剌娘儿双拆散,生各札夫妇两分离。” 元 乔吉 《水仙子·嘲少年》曲:“纸糊锹,轻吉列枉折尖;肉膘胶,乾支剌有甚粘。”
词语解释:措支剌  拼音:cuò zhī là
慌张失措貌。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呀,俺娘变了卦也……措支剌不对答!软兀剌难存坐!”
词语解释:泼剌剌  拼音:pō là là
亦作“ 泼喇喇 ”。 象声词。《水浒传》第十三回:“ 杨志 在马上把腰只一纵,略将脚一拍,那马泼喇喇的便赶。”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一出:“泼剌剌透网金鳞。” 茅盾 《子夜》十八:“ 杜新箨 长笑一声,拿起桨来用劲刺到水里,水声泼剌剌地响,船就滴溜溜地转着圈子。”
词语解释:搭剌  拼音:dā là
亦作“ 搭拉 ”。亦作“ 搭落 ”。 下垂貌。 元 乔吉 《两世姻缘》第一折:“便似那披荷叶,搭剌着个褐袖肩。”《金瓶梅词话》第二回:“通花汗巾儿,袖口儿边搭剌。”《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説的 晁大舍 搭拉着头裂着嘴笑。”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章:“ 白占魁 好像伤了根的草,蔫溜溜地搭落着脑袋。”
词语解释:寡剌  拼音:guǎ là
见“ 寡辣 ”。
词语解释:寡辣  拼音:guǎ là
亦作“ 寡拉 ”。亦作“ 寡剌 ”。 吝啬,小气;刻薄。《醒世姻缘传》第六七回:“那 艾回子 好寡拉主儿,叫他鱉这们件皮袄来?”《儒林外史》第四五回:“大清早上,水米不沾牙,从你家走到这里,就是办皇差也不能这般寡剌!”
词语解释:扑剌  拼音:pū là
方言。错乱。 明 沉榜 《宛署杂记·民风二》:“第民杂五方,里巷中言语亦有不可晓者,姑记其略……错乱曰扑剌。”
词语解释:扑哩扑剌  拼音:pū lǐ pū là
象声词。形容物体连续落地声。《西游记》第八九回:“只见他们扑哩扑剌的丢下一院死兽、猪羊及细软物件。”
词语解释:扑剌剌  拼音:pū là là
(1).象声词。多形容禽鸟拍翅声。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我忽听一声,猛惊,元来是扑剌剌宿鸟飞腾。”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一折:“忙煞垂杨啼杜鹃,扑剌剌两翅搧。”
(2).急奔貌。《水浒传》第三四回:“ 黄信 怕吃他们三个拿了,坏了名声,只得一骑马扑剌剌跑回旧路。”
词语解释:拔剌  拼音:bá là
(1).象声词。弯弓弹射声。 汉 张衡 《思玄赋》:“弯威弧之拔剌兮,射 嶓冢 之封狼。” 唐 徐九皋 《战城南》诗:“巉巖一鼓气,拔剌五兵威。”
(2).象声词。鸟飞鱼跃声。 唐 岑参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诗:“仲秋萧条景,拔剌飞鹅鶬。”
词语解释:拽剌  拼音:zhuài là
契丹语。走卒,健儿。《新编五代史平话·晋史下》:“ 安重荣 执 契丹 奉使拽剌,乃使轻骑掠 幽州 南境。”《辽史·百官志二》:“走卒谓之拽剌。”参见“ 曳剌 ”。
词语解释:曳剌  拼音:yè là
走卒;衙役。《元典章·礼部六·僧道教门法规》:“各处僧道、衙门所设书吏、贴书、祇侯、曳剌人等,俱无定额。”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二折:“洒家是个曳剌,接相公来。” 元 李五 《虎头碑》第三折:“他误了限次,失了军期,差几个曳剌勾追。”按,《辽史·百官志二》:“走卒谓之拽剌。”
词语解释:必留不剌  拼音:bì liú bù là
同“ 必律不剌 ”。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三折:“相公将必留不剌拄杖相调戯。”
词语解释:昏擦剌  拼音:hūn cā là
同“ 昏惨惨 ”。 元 刘致 《寨儿令》曲:“夜已阑,灯将灭,纱窗外昏擦剌月儿斜。” 明 无名氏 《乐毅图齐》第二折:“每日家驛亭无寝客中单,昏擦剌灯半盏。”
词语解释:昏惨剌  拼音:hūn cǎn là
同“ 昏惨惨 ”。 元 白朴 《梧桐雨》第四折:“淡氤氲串烟裊,昏惨剌银灯照。”
词语解释:必律不剌  拼音:bì lǜ bù là
象声词。形容说话、撞击等声音。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二折:“他口里必律不剌説了半日,我不省的一句。”
共13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