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八勘去声 [hān][dàn][详注1][dàn,憺畏,动词][音憺。《广韵》狂也。][《韻會》蘇暫切。《論語》三思而後行。][详注2][zǎn][音糁。杂也。《韵会》与糁同。][详注3]


注1:澹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徒滥切,音啖。水摇动貌。《宋玉·高唐赋》水澹澹而盘纡。
注2:赣 《集韵》古暗切,音绀。《前汉·地理志》琅邪郡赣榆。《注》师古曰:赣,音绀。
注3:篸 《廣韻》《集韻》作紺切。《篇海》簪去聲,以針篸物也。
首字词组
勘破勘问勘定勘覆勘对勘实勘合 
勘契勘当勘灾勘正勘鞫勘鞠勘劾 
勘验勘箭勘查勘误表勘探勘婚勘剪 
勘校勘同勘误勘察勘测勘会  

词语解释:勘破  拼音:kān pò
犹看破。 宋 文天祥 《七月二日大雨歌》:“死生已勘破,身世如遗忘。”《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勘破三春景不长,緇衣顿改昔年妆。” 冰心 《寄小读者》二六:“这种地方,深沉幽邃,是哲学的,是使人勘破生死观的。”
词语解释:勘契  拼音:kān qì
验对鱼契。 唐 宋 之制,殿门开闭要核对鱼契。其制,以檀木刻鱼形,分为左右,左留中,右置门使处,鱼契左右相合始开殿门,谓之勘契。 唐 刘邺 《侍漏院吟》:“玉堂帘外独迟迟,明月初沉勘契时。” 宋 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官制》:“旧制,郊祀礼成,驾还闕门,有勘契之仪……其制如勘箭之仪, 熙寧 中,詔罢其制。” 宋 王应麟 《玉海·器用·皇祐文德殿鱼契》:“皇城司上新作 文德殿 香檀鱼契,契有左右,左留中,右付本司。各长尺有一寸,博二寸八分,厚六分,刻鱼形,凿枘相合,缕金为文。车驾至门,勘契官执右契奏,阁门使降左契,勘契官跪奏勘毕,奏云:‘外契合。’”参见“ 勘箭 ”。
词语解释:勘箭  拼音:kān jiàn
宋 代皇帝郊祀礼毕,还阙门时,行勘箭之仪。规定用竹签为箭,由金吾掌握;另以金涂铜为镞,由驾前掌握。镞端用以合符,符合,即开门。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大驾卤簿中有勘箭,如古之勘契也。”《宋史·礼志一》:“南郊,乘舆所过,必勘箭然后出入。”参见“ 勘契 ”。
词语解释:勘验  拼音:kān yàn
(1).调查检验。《朱子语类》卷四一:“先生厉声曰:‘公而今去何处勘验他不用克己?’” 清 曾国藩 《复唐义渠书》:“望与 丁 、 王 、 黄 各镇将下游河道逐节勘验。”
(2).法律名词。指对具有物证意义的痕迹、物品或尸体进行的检查。
词语解释:勘校  拼音:kān jiào
(1).审核校对。 宋 司马光 《论夏令公谥状》:“王公及职事官三品以上,皆録行状申省,考功勘校,下太常礼院拟諡讫,申省议定奏闻。”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礼乐》:“于是以其七调勘校七声,冥若合符。” 郭沫若 《西湖纪游》诗:“那几个肃静的西人,一心在勘校原稿哟!”
(2).特指对比书籍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审定原文的正误真伪。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籤题。”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李浑事正文与目录年代不符》:“凡此皆当取正文与目録互为勘校,而正其舛譌者矣。”
词语解释:勘问  拼音:kān wèn
查问;审问。 唐 白居易 《奏所闻状》:“除四节外,非时进奉,一切并停;如有违越,仰御史臺察访闻奏。今若不许报臺,不许勘问,即是许进奉而废德音也。”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王乐仙得道》:“固知子栖心之久,更俟与子勘问之也。” 元 无名氏 《留鞋记》第四折:“有琴童来告状,叫屈声寃。我老夫秉公道当堂勘问。”《水浒传》第十八回:“知县把一干拿到的邻居,当厅勘问。”
词语解释:勘当  拼音:kān dāng
(1).审问核察。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持法》:“ 崔宣 反状分明,汝( 张行芨 )宽纵之,我令 俊臣 勘当,汝无自悔。”《新唐书·儒学传中·徐坚》:“比犯大逆,詔使者勘当,得实輒决。”
(2).审核议定。 宋 苏辙 《论边防军政断案宜令三省枢密院同进呈札子》:“元係枢密院指挥取勘及保甲司乞特断公案,令大理寺定断,刑部勘当申院。” 宋 洪迈 《容斋随笔·吏文可笑》:“予白丞相别令勘当,乃得改命。”
词语解释:勘箭  拼音:kān jiàn
宋 代皇帝郊祀礼毕,还阙门时,行勘箭之仪。规定用竹签为箭,由金吾掌握;另以金涂铜为镞,由驾前掌握。镞端用以合符,符合,即开门。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大驾卤簿中有勘箭,如古之勘契也。”《宋史·礼志一》:“南郊,乘舆所过,必勘箭然后出入。”参见“ 勘契 ”。
词语解释:勘契  拼音:kān qì
验对鱼契。 唐 宋 之制,殿门开闭要核对鱼契。其制,以檀木刻鱼形,分为左右,左留中,右置门使处,鱼契左右相合始开殿门,谓之勘契。 唐 刘邺 《侍漏院吟》:“玉堂帘外独迟迟,明月初沉勘契时。” 宋 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官制》:“旧制,郊祀礼成,驾还闕门,有勘契之仪……其制如勘箭之仪, 熙寧 中,詔罢其制。” 宋 王应麟 《玉海·器用·皇祐文德殿鱼契》:“皇城司上新作 文德殿 香檀鱼契,契有左右,左留中,右付本司。各长尺有一寸,博二寸八分,厚六分,刻鱼形,凿枘相合,缕金为文。车驾至门,勘契官执右契奏,阁门使降左契,勘契官跪奏勘毕,奏云:‘外契合。’”参见“ 勘箭 ”。
词语解释:勘箭  拼音:kān jiàn
宋 代皇帝郊祀礼毕,还阙门时,行勘箭之仪。规定用竹签为箭,由金吾掌握;另以金涂铜为镞,由驾前掌握。镞端用以合符,符合,即开门。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大驾卤簿中有勘箭,如古之勘契也。”《宋史·礼志一》:“南郊,乘舆所过,必勘箭然后出入。”参见“ 勘契 ”。
词语解释:勘同  拼音:kān tóng
(1).犹勘合。
(2).指勘合时所用的符契。《前汉书平话》卷中:“ 惠帝 与 刘肥 合盒子为勘同,各收一扇:‘如寡人宣王兄时,将此一扇勘合相同为准,如无乃诈也,就便斩使封头见朕。’”
词语解释:勘定  拼音:kān dìng
(1).核定;校定。《旧唐书·王彦威传》:“乃命 彦威 充十二州勘定两税使。” 清 曾国藩 《〈经史百家简编〉序》:“ 沅甫 重写一册,请余勘定。”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序论》:“从上面举的两个例子,说明资料的时代勘定是十分重要的。”
(2).测定。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二章:“两天后就由一个行地理的风水先生用罗盘在后山顶上勘定了地势。”
(3).戡定。勘,通“ 戡 ”。以武力平定。《清史稿·选举志一》:“ 世祖 勘定天下,命賑助贫生。”
词语解释:勘灾  拼音:kān zāi
清 制,地方发生灾情,由督抚委派官员勘定受灾程度,六成以上的为成灾,五成以下的为不成灾。然后结报督抚,限期奏闻。夏灾限六月报完,秋灾限九月报完。
词语解释:勘查  拼音:kān zhā
见“ 勘察 ”。
词语解释:勘察  拼音:kān chá
亦作“ 勘查 ”。 实地调查。今多指在采矿或工程施工以前,对地形、地质构造、地下资源蕴藏情况等进行实地调查。《红楼梦》第七四回:“ 王夫人 正嫌人少,不能勘察。” 冰心 《再寄小读者》十:“此外还有许许多多宝贵的、对于工业建设极其有利的矿产,也正在勘察之中。”如:对这个盆地,我们已先后勘查了三次。
词语解释:勘误  拼音:kān wù
校正书刊中文字上的错误。如:勘误表。
词语解释:勘覆  拼音:kān fù
反复查核。《北史·儒林传下·刘炫》:“今之文簿,恒虑勘覆锻鍊,若其不密,万里追证百年旧案。” 唐 白居易 《荐李晏韦楚状》:“及被人论,朝廷勘覆,责不闻奏。”《明史·江秉谦传》:“今 廷弼 勘覆已明,议者犹以一人私情没天下公论,寧壤朝廷封疆,不忘胸中畛域。”
词语解释:勘正  拼音:kān zhèng
(1).审问核实。《警世通言·万寿娘报仇山亭儿》:“押下司理院,綳爬吊拷,一一勘正,三人各自招伏了。”
(2).校正,纠正。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文求堂所印《选集》,颇多讹脱,前曾为之作勘正表一纸。”
词语解释:勘误表  拼音:kān wù biǎo
一张印件内列有错误与改正栏目的单子
词语解释:勘察  拼音:kān chá
亦作“ 勘查 ”。 实地调查。今多指在采矿或工程施工以前,对地形、地质构造、地下资源蕴藏情况等进行实地调查。《红楼梦》第七四回:“ 王夫人 正嫌人少,不能勘察。” 冰心 《再寄小读者》十:“此外还有许许多多宝贵的、对于工业建设极其有利的矿产,也正在勘察之中。”如:对这个盆地,我们已先后勘查了三次。
词语解释:勘对  拼音:kān duì
(1).核对。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闻喜》:“奏准,要平章、状元和小姐三人,驾前勘对,方取圣裁。”
(2).犹言命中注定。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三折:“口角涎垂,覷不的村沙样势。也是我前缘廝勘对。”
词语解释:勘鞫  拼音:kān jū
亦作“ 勘鞠 ”。 审讯。《旧唐书·韦思谦传》:“皆谓勘鞫得情,是其实犯,虽欲宽捨,其如法何?” 宋 范仲淹 《奏雪滕宗谅张元》:“ 宗谅 虽已行勘鞫,必能辩明虚实。” 宋 司马光 《乞令监司州县各举按所部官吏白札子》:“即挟情按察,不以公者,侯勘鞠见实,自依常法。”《清史稿·贝子品级允禔传》:“未几, 福全 师还,命诸王大臣勘鞫。”
词语解释:勘探  拼音:kān tàn
查明矿藏分布情况,测定矿体的位置、形状、大小、成矿规律、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等情况。 郭沫若 《孩子们的衷心话》:“不准爬山,怎么能够去勘探?” 李若冰 《在柴达木盆地》:“我们的人民,按照党和 毛泽东 同志的计划,开始了 柴达木盆地 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地质勘探事业!”
词语解释:勘测  拼音:kān cè
勘察测量。 徐迟 《地质之光》:“但是野外勘测,餐风饮露,地质工作也是艰苦卓绝。” 魏巍 《做新型的知识分子》:“没有设计就不能施工,没有正确的勘测,就不能有正确的设计。”
词语解释:勘实  拼音:kān shí
犹查实。《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知县写了口词,就差一个公人押了 徐达 与同 谢 郑 两家人,快到井边来勘实回话。”《清会典事例·户部·赈饥三》:“将勘实成灾之 丰县 、 沛县 、 铜山 、 碭山 、 萧县 五县,七分极贫民,加恩结賑两箇月。”
词语解释:勘鞠  拼音:kān jū
见“ 勘鞫 ”。
词语解释:勘鞫  拼音:kān jū
亦作“ 勘鞠 ”。 审讯。《旧唐书·韦思谦传》:“皆谓勘鞫得情,是其实犯,虽欲宽捨,其如法何?” 宋 范仲淹 《奏雪滕宗谅张元》:“ 宗谅 虽已行勘鞫,必能辩明虚实。” 宋 司马光 《乞令监司州县各举按所部官吏白札子》:“即挟情按察,不以公者,侯勘鞠见实,自依常法。”《清史稿·贝子品级允禔传》:“未几, 福全 师还,命诸王大臣勘鞫。”
词语解释:勘婚
婚前男女两家互相查考生辰八字、门第等
词语解释:勘会  拼音:kān huì
审核议定。 唐 陆贽 《贞元改元大赦制》:“京畿及近县所欠百姓和糴价直,委度支即勘会支给。”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四:“尚书省文字下六司诸路,例皆言‘勘会’。 曾鲁公 为相,始改作‘勘当’,以其父名 会 ,避之也。”按“勘会”一词 唐 已用之, 叶 说不确。《元典章新集·刑部·隐藏人口》:“诸人诱畧良人等罪,经原免,其被卖之人虽未勘会完备,合依发付给亲。”参见“ 勘当 ”。
词语解释:勘当  拼音:kān dāng
(1).审问核察。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持法》:“ 崔宣 反状分明,汝( 张行芨 )宽纵之,我令 俊臣 勘当,汝无自悔。”《新唐书·儒学传中·徐坚》:“比犯大逆,詔使者勘当,得实輒决。”
(2).审核议定。 宋 苏辙 《论边防军政断案宜令三省枢密院同进呈札子》:“元係枢密院指挥取勘及保甲司乞特断公案,令大理寺定断,刑部勘当申院。” 宋 洪迈 《容斋随笔·吏文可笑》:“予白丞相别令勘当,乃得改命。”
词语解释:勘合  拼音:kān hé
(1).验对符契。古时符契文书,上盖印信,分为两半,当事双方各执一半。用时将二符契相并,验对骑缝印信,作为凭证。凡调遣军队、车驾出入皇城、官吏驰驿等,均须勘合。《唐律·擅兴·应给发兵符而不给》“不以符合从事,或符不合不速以闻,各徒二年” 唐 长孙无忌 疏议:“不以符合从事者,谓执兵之司,得左符皆用右符勘合,始从发兵之事。”
(2).指勘合时所用的符契。 宋 叶适 《经总制钱一》:“得产有勘合,典卖有牙契。”《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又将银五十两买了个勘合,驰驛到京。”《明史·食货志四》:“编置勘合及底簿……转运司亦有底簿,比照勘合相符,则如数给与。”
词语解释:勘劾  拼音:kān hé
谓核实定罪。 宋 欧阳修 《论内臣冯承用与外任事札子》:“窃以方今内外臣寮,若有罪犯,便须勘劾,依法行遣。”
词语解释:勘剪  拼音:kān jiǎn
谓以武力征服。勘,通“ 戡 ”。《隋书·河间王弘传》:“今者共举义旗,勘剪凶虐,八方同德,万里俱来,莫不期入 关 以亡 秦 ,争渡 河 而灭 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