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八勘去声 [hān][dàn][详注1][dàn,憺畏,动词][音憺。《广韵》狂也。][《韻會》蘇暫切。《論語》三思而後行。][详注2][zǎn][音糁。杂也。《韵会》与糁同。][详注3]


注1:澹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徒滥切,音啖。水摇动貌。《宋玉·高唐赋》水澹澹而盘纡。
注2:赣 《集韵》古暗切,音绀。《前汉·地理志》琅邪郡赣榆。《注》师古曰:赣,音绀。
注3:篸 《廣韻》《集韻》作紺切。《篇海》簪去聲,以針篸物也。
末字词组
点勘会勘行勘归勘察勘斩勘吃勘 
磨勘追勘驳勘检勘照勘查勘刷勘 
校勘送勘拷勘保勘推勘简勘听勘 
雠勘质勘计勘体勘枉勘系勘窥勘 
鞫勘较勘禁勘捡勘对勘制勘契勘 
打勘谛勘核勘比勘收勘覆勘审勘 
取勘踏勘根勘履勘探勘覈勘委勘 

词语解释:点勘  拼音:diǎn kān
(1).校对勘正文字。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七:“不如覷文字,丹铅事点勘。” 宋 刘克庄 《汉宫春》词:“夜窗犹坐书案,点勘偏旁。” 清 李调元 《别检讨李琪园铎》诗:“他时不朽业,点勘烦乘间。”
(2).检点查看。《前汉书平话》卷上:“﹝ 刘邦 ﹞宣 周勃 排甲马,点勘军兵。” 明 单本 《蕉帕记·闹婚》:“朦朧,点勘春光,又早漏洩东风一种。”
词语解释:磨勘  拼音:mó kān
(1). 唐 宋 官员考绩升迁的制度。 唐 时文武官吏由州府和百司官长考核,分九等注入考状,期满根据考绩决定升降,并经吏部和各道观察使等复验,称“磨勘”。 宋 代设审官院主持此事。《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五》:“戊午,詔应南郊行事官,并付三銓磨勘,优与处分。” 宋 范仲淹 《答手诏条陈十事》:“今文资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谓之磨勘。”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二:“ 唐 制,郊祀行庆,止进勋阶, 五代 肆赦,例迁官秩,本朝因之。 孙何 、 耿望 言其非制,定三年磨勘进秩之法。”《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四年》:“审官院初引对京官於 崇政殿 ,迁秩有差。京朝官磨勘引对自此始。”
(2).科举时代对乡、会试卷派翰林院儒臣等复核,称“磨勘”。 清 陶福履 《常谈·磨勘》:“ 唐 开元 二十五年,礼部侍郎 姚亦 奏请应试进士等唱第讫,其所试杂文及策送中书门下详覆。此磨勘所由昉也。国朝 康熙 四十一年壬午科,始磨勘乡试硃墨卷。 乾隆 元年,户部侍郎 李紱 奏请增派翰、詹、科、道官磨勘。”
(3).查核。《太平广记》卷三八○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郑洁》:“或十日方一去,但云磨勘文案未毕,所言受罪亦不见其餘,但拷问科决而已。” 宋 范仲淹 《再奏辩滕宗谅张亢》:“一面勘鞫干连人,并将已取到 庆州 钱帛文帐磨勘。”
(4).反复琢磨;钻研。 明 李东阳 《麓堂诗话》:“但忆与 彭民望 作悲秋长律七言四十韵,不欲重用一字,已乃令亡弟 东山 细加磨勘,有一字乃復易之。” 明 高攀龙 《答顾泾阳先生论格物》:“但子细磨勘,似説得稍阔。” 清 黄宗羲 《明儒学案·太常王塘南先生时槐》:“ 塘南 之学,八十年磨勘至此,可谓洞澈心境者矣。”
词语解释:校勘  拼音:jiào kān
(1).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真伪。 唐 白居易 《策林二·大官乏人》:“秘著之官,不独以校勘之用取之。” 宋 欧阳修 《书〈春秋繁露〉后》:“予在馆中校勘羣书,见有八十餘篇,然多错乱重复。” 胡适 《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他料定读小说的人决不会费大工夫用各种本子细细校勘。”
(2).犹核实。比较核对。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定谥》:“太常博士掌謚,职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録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元典章·刑部二·狱具》:“照得先为校勘笞杖,具呈都省照详,遍行合属依例施行去讫。”
(3). 宋 代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宋史·欧阳修传》:“ 脩 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词语解释:雠勘  拼音:chóu kān
亦作“讐勘”。 校勘。 唐 道宣 《续高僧传·唐京师普光寺释玄琬》:“至於寻检文理,取会多乖,乃结义学沙门讎勘正则,其有词旨不通者,并諮而取决。” 清 叶方蔚 《〈水东日记〉序》:“因取三本参互讐勘,是正颇多。”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二:“爰搜取各家刊本,彼此讎勘。”
词语解释:鞫勘  拼音:jū kān
审问查验。 宋 洪迈 《夷坚乙志·龙世清梦》:“ 温州 判官 高敏信 来,置院鞫勘。”《宋史·刑法志三》:“令监察御史每冬夏点狱,有鞫勘失实者,照刑部郎官,直行移送。”《元典章·刑部二·狱具》:“外巡尉捕盗官提获盗贼,随时发与本县公座推问是实,解本州府再行鞫勘施行,不得转委吏人及弓手人等拷问。” 清 徐士鸾 《宋艳·耿直》:“侍郎忽省前过,知其 文氏 妾,恐有所请,就庭下直面鞫勘。”
词语解释:打勘  拼音:dǎ kān
(1).查问。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下·演福新碑》:“﹝ 家之巽 志行 ﹞为 演福寺 作 观音殿 碑……碑成,打造遍送当路,其后官司打勘没官。”
(2).拷问;刑讯。《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 山前行 山定 看着小娘子,生得恁地瘦弱,怎禁得打勘?怎地讯问他?”
词语解释:取勘  拼音:qǔ kān
(1).审理。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卷二:“ 叶康直 为转运使,以粮草不办……明日早,札子至, 叶康直 枷项送 渭州 取勘。”《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四年》:“帝以 张天説 所进书立意狂妄,詆訕先帝,送 开封府 取勘。”
(2).犹查核。《元典章·兵部三·给驿》:“﹝官员﹞到任之后,不幸病故,抛下家属……仰所在官司取勘,见数应付元去铺马车船,仍给行粮,递送还家。”
词语解释:会勘  拼音:huì kān
会同查勘。《明史·宦官传二·高淮》:“参随 杨永恩 婪贿事发,奉旨会勘,卒不问。” 明 张居正 《答河道总督王敬所书》:“故请差科臣会勘,徒以息呶呶之口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其友昔在某公幕,因会勘宿古寺中。”
词语解释:追勘  拼音:zhuī kān
追究查问。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李岳州》:“来日午时送五万緡,亦可无追勘之厄。”《元典章·刑部一·刑名》:“司县略问是实,即合解赴各路州府,推问追勘结案。”《剪灯新话·永州野庙记》:“即闻殿上宣旨,令士吏追勘。”
词语解释:送勘  拼音:sòng kān
谓送交官府查问。《宋史·刑法志二》:“ 二广 州军狱吏,畏宪司点检送勘之害,凡有重囚,多毙於狱。”
词语解释:质勘  拼音:zhì kān
追究查问。 宋 洪迈 《夷坚三志辛·朱安恬狱》:“提点刑狱 范子由 祕监选委 婺源 丞 叶南夫 就 鄱 狱质勘。”
词语解释:较勘  拼音:jiào kān
考校核对,以审定原文的正误真伪。《元典章·户部·行用圆斛》:“付令工部造到圆斛一十隻,较勘相同。” 清 戴名世 《闽闱墨卷序》:“锁院之内,手披目览,往復较勘,惟恐失一士而衡量之有差也。” 廖仲恺 《〈全民政治论〉译本序》:“其关於立法原理之作,对於 英国 所行数种法律,以彼所立功利之标準,严为较勘,有不适合,指摘无遗,使知前人立法之不周,而个人自觉之足尚。”
词语解释:谛勘  拼音:dì kān
仔细勘核。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小李将军画卷》:“余於 嘉庆 癸酉冬,携家北上,小住 浦城 ,曾从 仪轩 借观一过,未经諦勘。”
词语解释:踏勘  拼音:tà kān
到现场实地查看。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山陵事重,踏勘覆按,动经日月,恐不及七月之期耳。”《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乡间人纷纷的都来告荒。知县相公只得各处去踏勘。” 清 顾寿开 《发仓穀》诗:“纷纷州县动呈祥,踏勘灾成例报荒。” 陆文夫 《献身》:“他经常出外踏勘山川河谷,风尘仆仆,辗转万里。”
词语解释:行勘  拼音:xíng kān
进行审问。《明史·楚王桢传》:“ 楚 宗人 华趆 等言:‘ 华奎 与弟 宣化王 华壁 皆非 恭王 子……’礼部侍郎 郭正域 请行勘。”
词语解释:驳勘  拼音:bó kān
驳回原判,重行审勘。《宋史·刑法志三》:“比詔诸提刑司,取翻异驳勘之狱,从轻断决。”《元典章·刑部二·断狱》:“虽经按察司审録无寃,中间却有漏落情节,追勘不完,以致再行驳勘。”
词语解释:拷勘
拷问
词语解释:计勘
审核勘验
词语解释:禁勘
囚禁起来审问
词语解释:核勘  拼音:hé kān
考核;查勘。 明 张居正 《与魏巡抚书》:“俟覈勘至,当请旨优録,兹先行薄賚耳。”《明史·冯琦传》:“借使有之,亦当下抚按覈勘。”
词语解释:根勘  拼音:gēn kān
彻底查究。 宋 苏轼 《论高丽进奉状》:“兼今来引致 高丽 僧人,必是 徐戩 本谋,臣已枷送左司理院根勘。”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一日,朝士同观报状,见 岭 南郡守以不法被劾,朝旨令 但中庸 根勘。”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此辈结党营私……操戈入室,理所必然,根勘已明,可驱之去。”
词语解释:归勘  拼音:guī kān
送交有关部门审问。《元典章·刑部四·杀亲属》:“ 延祐 二年八月×日,承奉行省札付来呈 建寧路 归勘到 李孙 砍死妻 蔡佛姑 。”《明律·户律·盐法》:“凡守御官司及盐运司、巡检司巡获私盐,即发有司归勘,各卫门不许擅问。”
词语解释:检勘  拼音:jiǎn kān
(1).检验考核。《新唐书·元载传》:“时拟奏文武官功状多谬舛, 载 虞有司驳正,乃请别敕授六品以下官,吏部、兵部即附甲团奏,不须检勘,欲示权出於己。”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会昌五年举格节文》:“今诸州府所试,各须封送省司检勘。” 宋 司马光 《务实》:“材任相违,职业废弛,而检勘出身,比类资序,其於审官,不亦远乎?”
(2).检查考定。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陈导》:“见一人庞眉大鼻,在舟检勘文书,从者三五人。”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神口开》:“ 唐 大中 初,有 任士元 与 宇文错 争田,俱无公执,虽经检勘,难定是非。”
词语解释:保勘  拼音:bǎo kān
核查勘定,担保。《元典章·户部五·站户典卖田土》:“今后,站户如必消乏典卖田土,当该社长里正主首,亲隣并原签同甲站户,从实保勘是实,止於同里户内互相成交。”《明史·南陵王睦楧传》:“请立宗学以崇德教,设科选以励人才,严保勘以杜冒滥。”
词语解释:体勘  拼音:tǐ kān
探察。 元 无名氏 《冯玉兰》第四折:“那廵 江 官员人等,都在此处参见老夫,须索仔细体勘一个虚实。” 明 唐顺之 《三沙贼遁疏》:“臣即星驰前往 江 北体勘贼情。”《明史·云南土司传三·南甸》:“敕 云南 三司官同巡按御史诣其地体勘,以所占田寨退还。”
词语解释:捡勘  拼音:jiǎn kān
查对校勘。《左传·昭公元年》“ 臺駘 能业其官” 唐 孔颖达 疏:“史籍散亡无可捡勘,此事未必然也。”
词语解释:比勘  拼音:bǐ kān
谓比照验证。《花月痕》第十回:“ 荷生 回营,细想那丫鬟的话及园中光景,与那 吕仙阁 丽人比勘起来,觉得 剑秋 的话句句是真;也疑 吕仙阁 所见的,定是 采秋 。”
词语解释:履勘  拼音:lǚ kān
实地勘测。 清 马建忠 《借债以开铁道说》:“ 中国 铁道未经监工估计,而由 津 至 京 ,闻有一 英国 监工尝为履勘。”
词语解释:察勘  拼音:chá kān
实地调查。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中:“朕心深切軫念,著行该抚亲歷 直隶 被灾各州县,通加察勘,悉心筹画,应作何积贮,该抚详议具奏。”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邮政·总理》:“一则草料喂养,勤行察勘。” 茅盾 《送考》:“原来这位少爷已经象总司令察勘地形似的把这庞大校舍的每个角落都摸过了。”
词语解释:照勘  拼音:zhào kān
核查。 宋 司马光 《论皇城司巡察亲事官札子》:“有百姓杀人,私用钱物休和,事下 开封府 推鞠,皆无事实,欲乞元初巡察人照勘。”《元典章·刑部一·刑名》:“凡有刑省刑名事理,多送本部照勘,拟定呈省。”
词语解释:推勘  拼音:tuī kān
(1).审问。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公直》:“近者朝臣多被 周兴 、 来俊臣 推勘,递相牵引。”《宋史·刑法志二》:“鞫狱官推勘不得实,故有不当者,一案坐之。”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三折:“则听得闭宫门推勘这女娇姿,多应是十年前那一塲公事。”《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王法还须推勘,神明料不差池。”
(2).考察;推求。 宋 司马光 《乞以十科举士札子》:“须合差官体量相度,点检磨勘,剗刷催促,推勘定夺。” 明 冯惟敏 《一枝花·题丹元楼》套曲:“旌贤寳善勤推勘,勑使观风几驻驂,指日传宣圣恩湛。” 苏曼殊 《非梦记》:“由是往復推勘,如入魔不醒。”
词语解释:枉勘  拼音:wǎng kān
曲法审讯无罪之人。《元典章·刑部十六·违枉》:“上下官司将 邓阿雇 枉勘枷禁五年,实为冤枉。”
词语解释:对勘  拼音:duì kān
(1).犹对质。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金刚经鸠异》:“又説对勘时,见一戎王,卫者数百,自外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席方平》:“当堂对勘, 席 所言皆不妄。”
(2).对照比较。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二》:“以两司奏状对勘,以防虚伪。”
(3).锁合。 元 乔吉 《一枝花·私情》曲:“从今将凤凰巢、鸳鸯殿遮笼教暗,将金缝锁、玉连环对勘的严。”
词语解释:收勘  拼音:shōu kān
受理勘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县令随即差了一队兵快到彼收勘。”
词语解释:探勘  拼音:tàn kān
勘探
词语解释:斩勘  拼音:zhǎn kān
谓勘治和斩除作祟的鬼怪。 明 陆粲 《庚巳编·张道士》:“邻人恠之,扣以五人居止姓名。谢不知。乃曰:‘此必祟也,闻 张碧虚 精於斩勘,盍招之?’”
词语解释:查勘  拼音:chá kān
实地调查;查看。《元典章·台纲二·照刷》:“如因后事发露或查勘后却有漏报,该刷卷宗首领官吏情愿当罪。”《明史·宦官传二·陈增》:“ 万历 十二年, 房山县 民 史锦 奏请开矿,下抚按查勘,不果行。”《红楼梦》第一○三回:“且説 贾雨村 陞了京兆府尹,兼管税务。一日,出都查勘开垦地亩。”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今天我自己查勘了一下:我从在《新青年》上写《随感录》起,到写这集子里的最末一篇止,共历十八年,单是杂感,约有八十万字。” 洪深 《青龙潭》第三幕:“如果现在报了上去,省里派人下来查勘,把田里的青苗,拍一张照相呈上去,县长的报告,就成为不尽不实了。”
词语解释:简勘  拼音:jiǎn kān
检查;审核。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三出:“以此阴司所定功罪,俱送来我这里简勘,大凡有片念灵通,就许他同归佛会。”
词语解释:系勘  拼音:xì kān
囚禁审讯。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顾炎武》:“又以 吴 人 陈济生 所辑《忠节録》指为 炎武 作。 炎武 闻之,驰赴 山左 ,自请繫勘。”
词语解释:制勘  拼音:zhì kān
按察裁决。 宋 龚鼎臣 《东原录》:“时 黄中 通判 滨州 ,亦有公累被劾,数翻异,朝廷遣御史 丁翊 往制勘。”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七:“忽得密旨,令往 新州 制勘公事。”
词语解释:覆勘  拼音:fù kān
审核。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台省·御史与边功》:“至於御史,虽有监军记功之责,例主纠弹,不主荐举,又主叙功后覆勘,不主报捷时叙功。此定规也。”
词语解释:覈勘
考核;查勘。 明 张居正 《与魏巡抚书》:“俟覈勘至,当请旨优録,兹先行薄賚耳。”《明史·冯琦传》:“借使有之,亦当下抚按覈勘。”
词语解释:吃勘  拼音:chī kān
亦作“喫勘”。 勘问。
词语解释:刷勘  拼音:shuā kān
核查。《元典章·兵部三·杂例》:“如提点官违期不行刷勘,或照出稽迟事件不行举问,照依不项事理施行。”《元典章·兵部三·杂例》:“总府末职府判,每季将伊司吏一名,祗侯一名,遍所属刷勘,牒报本路,违者比依前例减一等究治。”
词语解释:听勘  拼音:tīng kān
听候勘问、审讯。 元 无名氏 《鸳鸯被》楔子:“我如今有罪赴京听勘。”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台省·御史墨败》:“ 穆宗 初年,屯盐都御史 庞尚鹏 疏劾 淮 扬 巡盐御史 孙以仁 侵匿盐银千餘两,宜令先革职听勘,上允之。”《清史稿·裕宪亲王福全传》:“十一月, 福全 等至京师,命止 朝阳门 外听勘。”
词语解释:窥勘  拼音:kuī kān
暗中察看。 明 梁辰鱼 《驻云飞·邀请》曲:“在何处久停驂,要人窥勘。只得再写封书,定把寃家赚。”
词语解释:契勘  拼音:qì kān
(1). 宋 元 公文书用语,犹言查,按查。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契勘 熙寧 四年以后至 元丰 八年登极大赦以前,人户积欠,共计五万三百餘万贯。”《宣和遗事》后集:“牌使至 五国城 ,宣北国帝敕曰:‘契勘皇后 赵氏 已废为庶人,赐死。今 瓜欧 妻 赵氏 ,是庶人亲妹……并令赐死。’”《元典章·户部四·婚礼》:“中书户部:契勘人伦之道,男女婚姻为大,据各处见行礼数,事深不一……省部公议得,今后但为婚姻议定,写立婚书文约明白。”
(2).考核;查考。 宋 朱熹 《答周叔谨书》:“所示仁説,差胜往时,但所引 熹 説,亦有误字处,恐又错认了,更略契勘为佳。” 宋 吴聿 《观林诗话》:“《西京杂记》云:‘以酒为书滴,取其不冰;以玉为研,亦取其不冰。’ 贺方回 词云:‘罗帷映月,玉研生冰。’似失契勘。” 清 恽敬 《〈坚白石斋诗集〉序》:“六义附性情而各见於诗,虽合古今而契勘之,何虞乎蹈袭,何畏乎规摹哉!”
(3).犹对质,当面对证。
词语解释:审勘  拼音:shěn kān
(1).查看核实。《旧唐书·食货志下》:“户部奏……诸道遭灾旱,请委所在长吏,差清强官审勘,如实有水旱处,便任先从贫下不支济户给贷。”
(2).审讯查问。《宋史·刑法志三》:“ 景定 元年……甚者有十餘年不决之狱,仰提刑司守臣审勘。”
词语解释:委勘  拼音:wěi kān
交付审查。《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先将臣速斩,以快母氏之心。次将臣诗委勘,有无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