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三肴平声 [náo][jiāo jiào,使也][páo][pāo][鞭鞘][chāo][bāo páo,炮制][páo][zhāo][áo qiāo][páo][páo][póu][náo][páo][bāo][jiǎo jiào][chāo chao][cháo chāo][音庖。与掊同。][liáo][xiāo][详注1][máo][详注2][liáo náo][淫也]


注1:鄗 音敲。水名。《左传·宣十二年》晋师在敖、鄗之闲。《注》敖、鄗,二水名,在荥阳县西北。又《字汇补》居嚣切,音郊。地名。与郊同。《史记·秦本纪》取王官及鄗。《左传·文三年》作郊。
注2:佼 与郊同。《史记·赵世家》宜为上佼而今乃抵罪。
共13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包裹包茅包公包蒙包银包罗万有包租包身工
包羞包缠包苴包虎包桑包浆包络包车
包藏包金包元包匦包月包袱皮包法利夫人包髻
包含包戈包封包子包函包谷包揽词讼包韫
包贡包笼包乾包竹包机包袱皮儿包换包间
包罗包饭包纳包瓜包粟包皮过长包探包贯
包胥包弹包囊包篚包氏父子包皮包青天包销
包荒包橘包举包揽包管包牺氏包赔包乾制
包括包巾包覆包围包米包程包钞包准儿
包容包涵包畜包衣包袱底儿包票包龙图包乘制

词语解释:包裹  拼音:bāo guǒ
(1).包容;包围。《文子·符言》:“ 老子 曰:‘道至高无上……包裹天地而无表里,洞同覆盖而无所硋。’”《朱子语类》卷四:“论世事,曰:须是心度大,方包裹得过。” 清 张正茂 《龟台琬琰·孙仙姑》:“三千功德超三界,跳出阴阳包裹外。” 徐迟 《狂欢之夜》:“一片寂静包裹着整个山林、田园、天和分娩的大地。”
(2).包扎;包装。 唐 韩愈 《赤藤杖歌》:“几重包裹自题署,不以珍怪夸荒夷。” 元 郑廷玉 《金凤钗》第四折:“大人与了十只金釵,我包裹了无处放。”《红楼梦》第九四回:“还有两匹红送给 寳二爷 包裹这花,当作贺礼。”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一:“﹝看护﹞便捧进几十个红丝缠绕、白纸包裹的礼物来,堆在我的床上。”
(3).包扎成件的包儿。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第四折:“我这包裹里都是些金珠寳贝,要将来上下使用。”《水浒传》第七回:“三个人奔到里面,解下行李包裹,都搬在树根头。” 洪深 《申屠氏》第三本:“ 董昌 背着包裹,提着考篮,掮着雨伞,上省赶考。” 金近 《送信大哥》:“这个包裹已经写好投寄的地址、收件人的姓名。”
词语解释:包羞  拼音:bāo xiū
忍受羞辱。《易·否》:“六三,包羞。《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孔颖达 疏:“位不当所包承之事,惟羞辱已。” 唐 陆龟蒙 《寒泉子对秦惠王》:“大王出则夺气,入则包羞。” 明 刘基 《题扇面牡丹花》诗:“舞罢春风却回首,六宫红粉总包羞。”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 汉高 蚤年最恶儒。有儒冠者輒溲溺之,其吐弃也至矣。而 酈食其 、 叔孙通 、 陆贾 等深自贬抑,包羞忍垢以从之。”
庖馐。谓厨房内精美的食品。 元 麻革 《上云内帅贾君》诗:“杞梓容山木,包羞荐沼芼。”
词语解释:包藏  拼音:bāo cáng
(1).隐藏;包含。《南史·萧正德传》:“岂谓汝狼心不改,包藏祸胎,志欲覆败国计,以快汝心。” 唐 元稹 《度门寺》诗:“剪凿基阶正,包藏景气浓。” 元 无名氏 《博望烧屯》第四折:“你手掿着黑白二子,乾坤事一掌包藏。” 巴金 《关于〈海的梦〉》:“海是那么大,那么深,它包藏了那么多的没有人知道过的秘密。”
(2).指包含隐藏的祸心。 宋 王禹偁 《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于时 李重进 凶狡无厌,跋扈有状。公明惟先见,志在夺谋,飞章述其包藏,密旨委以经略,故有 通州 巡警之役焉。” 宋 岳飞 《奏乞出师札子》:“ 粘罕 因得休养兵马,观衅乘隙,包藏不浅。”
(3).包裹收藏。 宋 苏轼 《寄周安孺茶》诗:“地僻谁我从,包藏置厨簏。”
(4).犹包涵;宽容。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一章:“便是平日谁跟谁有什么过不去的事儿,也得包藏包藏,犯不着对外人说。”
词语解释:包含  拼音:bāo hán
(1).包容含有。 汉 桓宽 《盐铁论·地广》:“王者包含并覆,普爱无私,不为近重施,不为远遗恩。” 唐 褚亮 《祭神州乐章·肃和》:“大哉坤仪,至哉神县,包含日域,牢笼月竁。” 明 李贽 《答刘晋川书》:“令郎外似痴而胸中实秀颖,包含大志,特一向未遇明师友耳!” 魏巍 《火与火》:“这是一个 朝鲜 知识分子的声音,是包含着痛苦和仇恨的刚强的声音。”
(2).犹包涵。宽容,原谅。 宋 司马光 《论张方平第二状》:“今 方平 举措轻脱,震骇一方,传笑天下。不才之跡,章灼如此,而朝廷犹掩覆包含,一无所问。” 元 无名氏 《醉花阴·怨恨》曲:“衔冤去投 谢氏 ,无计去问 巫咸 。自嘆息,自包含。”《老残游记》第十七回:“小县分没有好菜,送了一桌粗饭,请大老爷包含点。”
词语解释:包贡  拼音:bāo gòng
(1).《书·禹贡》:“厥包橘柚锡贡。”谓包裹橘柚而进贡天子。后以“包贡”指进贡。 宋 黄庭坚 《送张谟河东漕使》诗:“紫参可撅宜包贡,青铁无多莫铸钱。” 宋 陆游 《玉局观拜东坡画像》诗:“太平极 嘉祐 ,珠玉始包贡。”
(2).泛指贡品。 宋 黄庭坚 《晓放汴州》诗:“霜清渔下流,橘柚入包贡。”
词语解释:包罗  拼音:bāo luó
包容;容纳。 汉 赵岐 《〈孟子〉题辞》:“著书七篇……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 宋 陈亮 《题喻季直文编》:“其文蔚茂驰骋,盖将包罗众体,而一字不苟,读之亹亹而无厌也。”《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老太师学问渊博,有包罗天地之抱负。” 高士其 《天的进行曲》:“天包罗着一切,包罗着所有的星云,包罗着所有的恒星。”
词语解释:包胥  拼音:bāo xū
即 申包胥 , 春秋 时 楚国 大夫。 楚昭王 十年(公元前506年), 吴国 用 伍子胥 计攻破 楚国 ,他到 秦国 求救,在 秦 庭痛哭七日夜,终于使 秦国 发兵救 楚 。《三国志·魏志·臧洪传》:“若子之言,则 包胥 宜致命於 伍员 ,不当哭於 秦 庭矣。” 金 元好问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诗之二:“精卫有冤填潮海, 包胥 无泪哭 秦 庭。” 清 蒋士铨 《桂枝霜·完忠》:“始而学 包胥 哭庭,既而仿 尉佗 称帝。” 庞树柏 《朱舜水祠落成徵题敬赋》诗:“击檝常存 士雅 心,乞师独洒 包胥 泪。”
词语解释:包荒  拼音:bāo huāng
(1).包含荒秽。谓度量宽大。《易·泰》:“包荒,用冯河,不遐遗。” 王弼 注:“能包含荒秽,受纳冯河者也。” 陆德明 释文:“荒,本亦作‘巟’。”一说包容广大。《说文·川部》“巟,水广也”引《易》作“包巟”。 唐 李白 《雪谗诗赠友人》:“立言补过,庶存不朽;包荒匿瑕,蓄此烦丑。” 明 李东阳 《题宋理宗御碑后》:“毋并用君子小人以为包荒,毋兼容衺説正论以为皇极。” 王先谦 《条陈洋务事宜疏》:“然彼果无挑衅之师,我何妨示包荒之度。”
(2).原谅;宽容。 明 朱权 《荆钗记·合卺》:“如今送姪女临门,首饰房匳,诸事不曾完备,望亲家包荒。”《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四年》:“圣人以天下为度,何所不容!未有显过,固宜包荒,但不可使居要近耳。” 太平天囯 李秀成 《谕李昭寿书》:“但尔若在天朝,本主将事事包荒,尔知道否?今已降妖,是人人得而诛之矣。”
(3).掩饰;遮盖。 明 邵璨 《香囊记·治吏》:“我一力包荒,没事没事。”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三:“她为什么忽然那么替丈夫包荒起来呢? 婉小姐 还没看透。”
词语解释:包括  拼音:bāo kuò
包含,总括。 汉 蔡邕 《释诲》:“包括无外,综析无形。” 唐 刘知几 《史通·列传》:“如二人行事,首尾相随,则有一传兼书,包括令尽。” 老舍 《骆驼祥子》九:“在这无可抵御的压迫下,他觉出一个车夫的终身的气运是包括在两个字里--倒霉!”
词语解释:包容  拼音:bāo róng
(1).宽容。《汉书·五行志下》:“上不宽大包容臣下,则不能居圣位。”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若陛下多方包容,则人才取次可用。”《明史·蔡时鼎传》:“貌退让而心贪竞,外包容而中忮刻。”《玉娇梨》第二十回:“二人俱系旧故,尚望仍前优待,以示包容。”
(2).容纳。 前蜀 杜光庭 《皇后修三元大醮词》:“气分二象,垂包容覆载之私。” 明 李东阳 《大行皇帝挽歌辞》:“草木有情皆长养,乾坤无地不包容。” 贺敬之 《雷锋之歌》:“七大洲的风雨,亿万人的斗争--在胸中包容。”
词语解释:包茅  拼音:bāo máo
古代祭祀时用以滤酒的菁茅。因以裹束菁茅置匣中,故称。《书·禹贡》:“包匭菁茅。”《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 杜预 注:“包,裹束也;茅,菁茅也;束茅而灌之酒,为缩酒。” 唐 杜甫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之八:“包茅重入归关内,王祭还供尽海头。”《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丙午,敕 常州 府岁贡包茅。”
词语解释:包缠  拼音:bāo chán
包裹缠绕。喻束缚。 唐 韩愈 《杂诗》:“古道自愚蠢,古言自包缠。当今固殊古,谁与为欣欢。”
词语解释:包金  拼音:bāo jīn
(1).用薄金叶包在金属首饰的外面。如:包金耳坠;包金镯子。
(2).犹包银。参见“ 包银 ”。
词语解释:包银  拼音:bāo yín
(1). 元 代对汉民户所征收的赋税项目之一。《元典章·圣政二·均赋役》:“爰自包银之法行,积弊到今,民力愈困。”《元史·食货志一》:“科差之名有二:曰丝科,曰包银……包银之法 宪宗 乙卯年始定之。初汉民科纳包银六两。”《续资治通鉴·元泰定帝泰定二年》:“除 江 淮 创科包银。”
(2).旧时戏班班主或戏院经理人根据合同按期付给演员或戏班的定额酬金。 洪深 《歌女红牡丹·电影故事》:“馈以包银所得,作狱中用度。”
词语解释:包戈  拼音:bāo gē
把武器裹扎起来。谓偃武修文。语本《礼记·乐记下》:“ 武王 克 殷 返 商 ……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 孔颖达 疏:“或以虎皮有文,欲以见文止武也。” 宋 欧阳修 《东阁雨中》诗:“瑶图新嗣圣,玉塞久包戈。” 宋 司马光 《辞免馆件札子》:“况圣朝包戈,专以文德怀抚北夷。”
词语解释:包笼  拼音:bāo lóng
(1).包含,容纳。 宋 程大昌 《演繁露·上林赋》:“此言环四海皆天子园囿,使 齐 楚 所夸,俱在包笼中。”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三折:“或是曲儿中唱几个花名,诗句里包笼着尾声。” 清 魏禧 《邱维屏传》:“生平最得意所自作时文,谓包笼三百年先辈大家之长。” 叶圣陶 《倪焕之》二五:“不到十分钟,那声音就变得非常宏大,仿佛包笼着宇宙,吞吐着大气。”
(2).包藏;隐藏。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不须姐姐高声叫,怀儿里兀自有简帖,写着‘启户迎风,西厢待月’,明道暗包笼,是您姐姐。” 元 无名氏 《度柳翠》第三折:“避雨遮云更护风,瞒人全借你包笼。今日个脱身伴月还归去,似影相随总是空。” 明 陈秋碧 《香遍满·题情》套曲:“那时节两意相投,琴心宛转频挑鬭,诗谜包笼几和酬。”
(3).犹包涵;宽容。 元 汪元亨 《醉太平·警世》曲之二十:“耳闻时做聋,眼见处推盲,且达时知务暗包笼,权粧箇懵懂。” 明 陈秋碧 《山坡羊·怨别》套曲:“一任他浮跡浪踪,终须是个相逢,既然他能全始终,做来的儘自包笼。”
词语解释:包饭  拼音:bāo fàn
(1).双方约定,一方按月付饭钱,另一方按一定标准供给饭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七回:“又到近处包饭人家,説定了包饭。” 茅盾 《多角关系》:“那女人是包饭作的老板娘。”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三八章:“他是在第一监狱当包饭的。”
(2).指按月支付固定费用的饭食。如:吃包饭。
词语解释:包弹  拼音:bāo dàn
批评;指责。 唐 李商隐 《杂纂·不达时宜》:“筵上包弹品味。”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五:“夫松石无知之物,一为二朝名宠所点染,犹不免万世之包弹,矧士大夫其於进退辞受之际,可苟乎哉?” 明 高明 《琵琶记·牛氏规奴》:“看他仪容娇媚,一个没包弹的俊脸,似一片美玉无瑕。” 赵树理 《登记》:“不论说人,不论说家,都没有什么包弹的。”
词语解释:包橘  拼音:bāo jú
橘子的一种。 宋 韩彦直 《橘录·包橘》:“包橘取其纍然若包聚之义。是橘外薄内盈,隔皮脉瓣可数,有一枝而生五、六颗者,悬之可爱。” 明 区大相 《始赴东山口杨柳村旧作》诗:“包橘无千树,芳兰自一丛。”
词语解释:包巾  拼音:bāo jīn
古代用纱布等制成的一种便帽。亦指一般裹头用的纺织物。《水浒传》第七六回:“褐衲袄满身锦衬,青包巾遍体金销。”《西游补》第六回:“既是 张飞 庙,该带一顶包巾。纵使新式,只好换做将军帽。”《醒世姻缘传》第八回:“若是做了道姑,留着好好的一头黑髮,晚间脱了那顶包巾,连那俗家的相公老爷,举人秀才,外郎快手,凭咱拣用。”
词语解释:包涵  拼音:bāo hán
(1).包容含有;包括。《北史·隐逸传·徐则》:“夫道得众妙,法体自然,包涵二仪,混成万物。” 元 邓玉宝 《一枝花》套曲:“蜂衙蚁阵,虎窟龙潭,阑纷纷的尽入包涵。” 清 戴名世 《左忠毅公传》:“陛下如天之度,宜无所不包涵。” 李大钊 《土地与农民》:“此统计表不包函 四川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五省。”
(2).宽容,原谅。《老残游记》第四回:“不中吃,请 铁老爷 格外包涵些。”《再生缘》第十四回:“萍水相逢缘分重,今朝得罪要包涵。” 老舍 《茶馆》第一幕:“好在照顾主儿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包涵,闭闭眼就过去了。”
词语解释:包公  拼音:bāo gōng
即 包拯 。 宋 庐州 合肥 (今属 安徽 )人,因曾任天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 包待制 、 包龙图 。为人刚毅,居官廉洁。其事迹长期流传民间,被尊称为“包公”、“包青天”。在多种小说、戏剧如《智斩鲁斋郎》《铡美案》《铡包勉》《包公案》(又称《龙图公案》)、《三侠五义》中,都把他描写成刚正廉明、不畏权贵的清官典型。后借指办事公道,铁面无私的人。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吴南溪》:“﹝公﹞面黧黑,寡言笑,当时有‘包公’之称,尝弹 果毅公 訥亲 ,为世所称。” 傅晓航 《九只小鸭子》:“办社务的干部,手脚干净,青天包公呵!”
词语解释:包苴  拼音:bāo jū
苞苴。借指贿赂或馈赠。《南史·何敬容传》:“﹝ 敬容 ﹞拙於草隶,浅於学术,通包苴餉餽,无贿则略不交语。”《新唐书·裴宽传》:“ 宽 义不以包苴污家,适有人以鹿为餉,致而去,不敢自欺,故瘞之。”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讥省台》:“包苴贿赂尚公行,天下承平德未能。”《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符二年》:“包苴满门,私謁踵路,阴交不逞,密结禁庭,谓之姦可也。”参见“ 苞苴 ”。
词语解释:苞苴  拼音:bāo jū
(1).苞,通“ 包 ”。即蒲包。用苇或茅编织成的包裹鱼肉之类食品的用具。《礼记·少仪》:“笏、书、脩、苞苴……其执之,皆尚左手。” 郑玄 注:“谓编束萑苇以裹鱼肉也。”《礼记·曲礼上》:“凡以弓剑苞苴簞笥问人者,操以受命,如使之容。” 孔颖达 疏:“苞者以草包裹鱼肉之属也,苴者亦以草藉器而贮物也。”
(2).苞,通“ 包 ”。指包裹,包扎。《诗·卫风·木瓜》“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汉 郑玄 笺:“以果实相遗者,必苞苴之。”
(3).苞,通“ 包 ”。馈赠的礼物。《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牘。” 锺泰 发微:“古者馈人鱼肉之类,用茅苇之叶,或苞之,或藉之,故曰‘苞苴’。” 汉 贾谊 《新书·礼》:“苞苴时有,筐篚时至,则羣臣附。”《梁书·王僧孺传》:“家贫,无苞苴可以事朋类。”
(4).苞,通“ 包 ”。指馈赠。 汉 刘向 《列女传·许穆夫人》:“古者诸侯之有女子也,所以苞苴玩弄,繫援於大国也。”
(5).苞,通“ 包 ”。贿赂。《荀子·大略》:“ 汤 旱而祷曰:‘……苞苴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杨倞 注:“货贿必以物苞裹,故总谓之苞苴。” 唐 李德裕 《管仲害霸论》:“近世有以宫中之乐饵君者,而苞苴日行,纪纲日坏,朋党益炽,谗言益昌。” 严复 《原强》:“ 美国 华盛顿 立法至精,而苞苴贿赂之风,至今无由尽絶。”
词语解释:包元  拼音:bāo yuán
谓包含五常之道。《后汉书·梁统传》:“伏维陛下,包元履德,权时拨乱,功踰 文 武 ,德侔 高皇 。” 王先谦 集解引 惠栋 曰:“《东观记》云:‘包五常,履九德。’” 南朝 宋 王韶之 《肆夏乐歌》:“於鑠我皇,体仁包元。”
词语解释:包封  拼音:bāo fēng
(1).封裹。《清会典事例·户部·田赋》:“务照定例,令纳户包封自投入柜。”
(2).指封裹物品的包皮。 巴金 《秋》八:“他刚刚收到 觉慧 从 上海 寄来的几本新杂志,正拆开包封在翻看它们。”
(3).指密封的奏章。《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七年七月初五日》:“夜作 闽 信,子刻发第二号包封。”
(4).用红纸包裹的赏钱。 沉从文 《贵生》:“ 杜老板 平时为人慷慨大方,到那里时一定请我们吃城里带来的 嘉 湖 细点,还有包封。”
词语解释:包乾
负责完成一定范围内的工作。 谷峪 《萝北半月》:“留下省、地、县工作组的干部,又研究了一下分村、分片包干的事。”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二章:“ 生宝 自己包干照顾 栓栓 。”
词语解释:包纳  拼音:bāo nà
(1).包含容纳。 唐 李白 《赠从弟宣州长史昭》诗:“君心亦如此,包纳无小大。” 宋 沉括 《梦溪续笔谈》:“有干将之器,不露锋芒;怀照物之明,而能包纳。”
(2).接受。《金史·外国传上·西夏》:“所进帐本非珍异,使人亦已到边,若不蒙包纳,则下国深诚无所展效。”
(3).谓承担代缴。《元典章·圣政二·恤流民》:“逃户差税,已尝戒飭,毋令见在人户包纳。”
(4).苞苴纳贿。谓受礼受贿。《明史·宣宗纪》:“禁司仓官包纳,戒法司慎刑狱。”
词语解释:包囊  拼音:bāo náng
装杂物的小包袱;囊袋。例如:包囊中什么小东西都有。
低等动物在环境恶劣时分泌出一种蛋白质薄膜包围于体外
词语解释:包举  拼音:bāo jǔ
(1).犹言全部占有。 汉 贾谊 《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唐 元稹 《册文武孝德皇帝赦文》:“昔我 高祖 、 太宗 化 隋 为 唐 ,奄宅区夏,包举四海,全付子孙,其事何哉?” 郑观应 《盛世危言·道器》:“由是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间,名物理气,无不罗括而包举。”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借以问鼎神州,包举禹城之河山耳。”
(2).总括;包括。 唐 刘知几 《史通·载言》:“至於《史》《汉》则不然,凡所包举,务存恢博。” 清 准良 《请修铁路疏》:“均能臚陈确实,包举无遗。” 鲁迅 《热风·估〈学衡〉》:“虽说采集时候,也兼游览,但这应该包举在主要的事务里,一列举便不‘古’了。”
词语解释:包覆  拼音:bāo fù
包容覆盖。 汉 蔡邕 《文范先生陈仲弓铭》:“夫其仁爱温柔,足以孕育羣生;广大宽裕,足以包覆无方。”
词语解释:包畜  拼音:bāo chù
包藏。 宋 欧阳修 《言西边事宜第一状》:“而 元昊 ,勇鷙桀黠之虏也,其包畜奸谋欲窥中原者累年矣。” 宋 王安石 《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之二:“此山广以深,包畜万物兼。”
词语解释:包蒙  拼音:bāo méng
(1).包容愚昧的人。《易·蒙》:“九二,包蒙,吉。” 孔颖达 疏:“包,谓包含。九二以刚居中,童蒙悉来归己,九二能含容而不距。” 清 王夫之 《牧石先生暨吴太恭人合祔墓表》:“﹝ 夫之 ﹞祗畏冰渊,差远巨憝,则固先生包蒙以养不中之明德所被也。”
(2).泛指愚昧。 唐 杜甫 《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诗:“离索晚相逢,包蒙欣有击。” 宋 叶适 《陈叔向墓志铭》:“ 叔向 掊包蒙之钥,游於广大,而常自言用功益难,进道愈远。”
词语解释:包虎  拼音:bāo hǔ
谓包以虎皮。语本《礼记·乐记》:“ 武王 克 殷 反 商 ……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 郑玄 注:“包干戈以虎皮,明能以武服兵也。” 唐 李白 《发白马》诗:“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参见“ 包戈 ”。
词语解释:包戈  拼音:bāo gē
把武器裹扎起来。谓偃武修文。语本《礼记·乐记下》:“ 武王 克 殷 返 商 ……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 孔颖达 疏:“或以虎皮有文,欲以见文止武也。” 宋 欧阳修 《东阁雨中》诗:“瑶图新嗣圣,玉塞久包戈。” 宋 司马光 《辞免馆件札子》:“况圣朝包戈,专以文德怀抚北夷。”
词语解释:包匦  拼音:bāo guǐ
(1).裹束而置于匣中。一说包裹缠结。《书·禹贡》:“包匭菁茅。” 孔颖达 疏引 郑玄 曰:“匭,犹缠结也……重之,故既包裹而又缠结也。” 蔡沉 集传:“匭,匣也……既包而匣之,所以示敬也。” 汉 扬雄 《十二州箴·荆州牧箴》:“ 云梦 涂泥,包匭菁茅。”
(2).贡物的代称。 晋 左思 《吴都赋》:“职贡纳其包匭。” 明 归有光 《送郡太守历下金侯考绩序》:“水陆之珍,包匭筐篚之贡。” 清 王韬 《琉球朝贡考》:“频年以来,輶车在道,賮深献异,包匭筐篚,络绎来庭,史不絶书,未尝与 明 絶也。”
词语解释:包子  拼音:bāo zi
(1).用面做皮,用菜、肉或糖等做馅儿包成的一种食品。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诸般蜜煎香药……更外卖软羊诸色包子。” 清 褚人穫 《坚瓠秘集·饱生众疾》:“ 王龙图 晳 ,造食物至精细,食不尽一盂,食包子不过一、二枚。” 丁玲 《压碎的心》:“那些兵就跑来抱他,买包子给他吃,又把他引到上房去。”
(2).皇帝赏赐给臣下的银钱封包。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四:“祖宗故事,诞育皇子、公主,每侈其庆,则有浴儿包子,并賫巨臣戚里。包子者,皆金银大小钱,金粟、涂金果、犀玉钱、犀玉方胜之属。”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一:“近岁帝子蕃衍,宫闈每有庆事,赐大臣包子,银绢各数千匹两。”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金珠包子》:“宫中出包子以赐臣下,其中皆金珠也。”
(3).冶炼金属时盛金属溶液的器具。 巴金 《一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晚上他常常在梦中叫起来:‘铁水!铁水!包子放下一点,行车靠过来!’他好像就在转炉旁边指挥工作一样。”
词语解释:包竹  拼音:bāo zhú
丛生的竹子。《后汉书·马融传》:“其植物则玄林包竹,藩陵蔽京,珍林嘉树,建木丛生。”
词语解释:包瓜  拼音:bāo guā
酱菜的一种。将秋末不熟的甜瓜,开一方孔,取出籽、瓤,填满花生米、石花菜、苤蓝丁等,再将开孔切下之瓜皮,放回原处,用竹签管牢,放入酱中腌成。
(1).匏瓜。即葫芦。《易·姤》:“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孔颖达 疏:“匏瓜为物,繫而不食。”
(2).比喻求官不得或不被重用的人。参见“ 匏瓜 ”。
词语解释:匏瓜  拼音:páo guā
(1).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比葫芦大,老熟后可剖制成器具。亦指这种植物的果实。《论语·阳货》:“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后因以喻未得仕用或无所作为的人。 汉 王粲 《登楼赋》:“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宋 王安石 《韩持国见访》诗:“余生非匏瓜,於世不无求。” 明 沉鲸 《双珠记·辕门遇友》:“ 孙兄 乃间世之英,非匏瓜之类,自能见机而作,不必掛怀。”
(2).星名。《史记·天官书》:“匏瓜,有青黑星守之。” 司马贞 索隐引《荆州占》:“匏瓜,一名天鸡,在河鼓东。” 清 曹寅 《赠武元朴》诗:“説与寻常推筭子,何曾荧惑在匏瓜。”
(3).喻男子独处无偶。《文选·曹植〈洛神赋〉》:“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李善 注:“ 阮禹 《止欲赋》曰:‘伤匏瓜之无偶,悲织女之独勤。’俱有此言,然无匹之义,未详其始。” 张铣 注:“匏瓜,星名,独在河鼓东,故云无匹。” 明 梅鼎祚 《玉合记·怀春》:“咏《夭桃》虽则有时,叹匏瓜终当无匹。”
词语解释:包篚  拼音:bāo fěi
包匦,筐篚。借指为馈赠之礼品。 南朝 梁 沉约 《与约法师书》:“此生篤信精深,甘此藿食,至於岁时包篚,每见请求,凡厥菜品,必令以荐。” 宋 陆游 《天申节进奉银状》:“前件银,祗率典章,获参包篚。”
词语解释:包揽  拼音:bāo lǎn
招揽过来,全部承担。《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惯走京师,包揽事干,出入贵人门下。”《二刻拍案惊奇》卷四:“若有一二处做将出来,他就出身包揽遮护。” 清 周亮工 《与黄济叔书》:“不孝惧唐突,不敢作包揽。” 赵树理 《三里湾》六:“ 金生 是个大包单,专门在村里包揽些多余的事。”
词语解释:包围  拼音:bāo wéi
(1).四面围住。《文献通考·田赋六》:“ 延福 等五十四圩,周迴一百五十餘里,包围诸圩在内。”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我们被夜的网、星星的网包围着。” 萧红 《夜风》:“兵们从东墙回转来,把 张二叔 的房舍包围了。”
(2).军事术语。(1)正面进攻的同时,向敌人的侧翼和后方进攻,以求围歼敌人的行动。(2)对敌军作战所形成的态势,如三面包围或四面包围等。
词语解释:包衣  拼音:bāo yī
(1).满语“包衣阿哈”的简称。亦简称“阿哈”。“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隶”。为满族贵族所占有,没有人身自由,被迫从事各种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来源有战俘、罪犯、负债破产者和包衣所生的子女等。 清 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治后,有因战功等而置身显贵的,但对其主子仍保留奴才身份。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汉军初制》:“ 雍正 中,定上三旗每旗佐领四十,下五旗每旗佐领三十,其不足者,拨内务府包衣隶焉,其制始定。” 清 龚自珍 《答人问关内侯》:“亲王以下,贝子以上,其户下五旗包衣之人,见王,如家奴见家长之礼;包衣之女,许亲王等拣选为媵妾。” 清 嬴宗季女 《六月霜》第十一出:“他每那里晓得:咱每本是内务府的一个包衣出身,何尝知道甚么新名词,何尝知道甚么种族界。” 冯其庸 《曹雪芹的时代、家世和创作》:“ 曹雪芹 的家庭,是一个贵族官僚家庭,但又是一个奴才家世,因为他的上世很早就入了旗籍,属正白旗包衣。”
(2).药剂学术语。指包裹丸剂的一层糖质或胶质外皮。 胡长鸿 《我国古代药剂学的成就》:“在丸剂制备上,各种炼和剂的选用和包衣的发明,都和现代药剂学操作原理完全相同。”
词语解释:包银  拼音:bāo yín
(1). 元 代对汉民户所征收的赋税项目之一。《元典章·圣政二·均赋役》:“爰自包银之法行,积弊到今,民力愈困。”《元史·食货志一》:“科差之名有二:曰丝科,曰包银……包银之法 宪宗 乙卯年始定之。初汉民科纳包银六两。”《续资治通鉴·元泰定帝泰定二年》:“除 江 淮 创科包银。”
(2).旧时戏班班主或戏院经理人根据合同按期付给演员或戏班的定额酬金。 洪深 《歌女红牡丹·电影故事》:“馈以包银所得,作狱中用度。”
词语解释:包桑  拼音:bāo sāng
(1).苞桑。丛生的桑根。语出《易·否》《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十年》:“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恒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 胡三省 注:“包桑多根,植桑至於根多,民安其居之验。”
(2).比喻根基稳固。《后汉书·吴盖陈臧传论》:“ 光武 审《黄石》,存包桑,闭 玉门 以谢 西域 之质,卑词币以礼 匈奴 之使。” 李贤 注:“包,本也。繫於桑本,言其固也。” 宋 黄庭坚 《和谢公定征南谣》:“谋臣异时坐致寇,守臣今日愧包桑。”
(3).比喻不牢固;倾危。 唐 陆贽 《收河中后请罢兵状》:“邦国之杌陧艰屯,绵绵联联,若包桑缀旒,幸而不殊者屡矣。” 明 杨慎 《丹铅总录·花木·包桑》:“包桑岂固结之物乎?盖古人朽索、六马、虎尾、春冰之类也。”参见“ 苞桑 ”。
词语解释:苞桑  拼音:bāo sāng
(1).桑树之本。《易·否》:“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孔颖达 疏:“苞,本也。凡物繫於桑之苞本,则牢固也。”《南史·宋纪上·武帝》:“若乃草昧经纶,化融於岁计,扶危静乱,道固於苞桑。”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民心固结,国势自繫于苞桑矣。”
(2).比喻牢固的根基;根深柢固。 唐 欧阳詹 《吊汉武帝文》:“已临隧炭,几絶苞桑。”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九:“或覆餗而终焉,或苞桑而振者。” 清 黄宗羲 《子刘子行状》:“除此三大衅,而国家苞桑之业,已在世世。”
(3).《易·否》:“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孔颖达 疏:“若能其亡其亡,以自戒慎,则有繫于苞桑之固,无倾危也。”后因用“苞桑”指帝王能经常思危而不自安,国家就能巩固。《后汉书·吴汉盖延等传论》:“ 光武 审《黄石》,存苞桑,闭 玉门 以谢 西域 之质,卑词币以礼 匈奴 之使,其意防盖已弘深。” 李贤 注:“言圣人居天位,不可以安,常自危惧,乃是繫於苞桑也。” 宋 黄庭坚 《书磨崖碑后》诗:“ 明皇 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 禄 儿。”《三国演义》第十三回:“人君当守‘苞桑’戒,太阿谁执全纲纪。”
(4).丛生的桑树。《诗·唐风·鸨羽》:“肃肃鴇行,集于苞桑。”
词语解释:包月  拼音:bāo yuè
谓按月付款而包用。 老舍 《骆驼祥子》一:“有了自己的车,再去拉包月或散座就没大关系了,反正车是自己的。” 曹禺 《雷雨》第一幕:“他哪一点对得起我?当大兵,拉包月车,干机器匠,念书上学,哪一行他是好好地干过!”
词语解释:包函  拼音:bāo hán
包容含有。《汉书·董仲舒传》:“天者羣物之祖也,故徧覆包函而无所殊。” 颜师古 注:“函,与‘含’同。” 宋 苏轼 《辞免起居舍人第二状》:“伏望圣慈廓天地包函之量,推父母爱怜之心。” 鲁迅 《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无论什么,在我们的‘古’里竟无不包函了。”
词语解释:包机  拼音:bāo jī
①定期租用飞机:开展~业务。②包乘的飞机:一架旅游~。
词语解释:包粟  拼音:bāo sù
即玉米。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颁行历书》:“立夏四:北方地煖,始种包粟。” 韦其麟 《百鸟衣》:“ 古卡 种的包粟,比别人高一半。”
词语解释:包氏父子  拼音:bāo shì fù zǐ
短篇小说。张天翼作。1934年发表。公馆仆役老包一心望子成龙。他省吃俭用,借钱供儿子小包上学,可是儿子不思长进,整日与纨绔子弟厮混,曾三次留级。大年三十,老包正与上门讨债的人周旋,学校却派人来通知,小包打架伤人,被学校开除,并要赔偿医药费。老包气得昏倒在地。
词语解释:包管  拼音:bāo guǎn
(1).保证。 元 无名氏 《桃花女》第一折:“我着你依前如旧,包管你病羊儿犇似虎彪。”《三国演义》第四六回:“第三日包管有十万枝箭,只不可又教 公瑾 得知。” 郭沫若 《水平线下》:“因为热度太高了,所以生出些神经性的症状来,明天包管会好的。”
(2).包票,保证书。《儒林外史》第五二回:“老哥如不见信,我另外写一张包管给你。”
(3).犹包括。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一》:“使天地混沌时无这个道理包管其中,譬如污泥臭水,万年不改,又安能变化许多事物出来?”
词语解释:包米  拼音:bāo mǐ
即玉米。也写作“苞米”。
词语解释:包袱底儿  拼音:bāo fú dǐ ér
〈方〉①指家庭多年不动用的或最贵重的东西。②比喻隐私:抖~。③比喻最拿手的本领:抖搂~(显示绝技)。
词语解释:包罗万有  拼音:bāo luó wàn yǒu
犹包罗万象。 郭沫若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他所关心的事,真是包罗万有。”
词语解释:包浆  拼音:bāo jiāng
指铜、玉、竹等古玩表面经长期抚摩所发出的光泽。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先声》:“非玉非铜,满面包浆裹。”《儒林外史》第十一回:“你看这(炉)上面包浆,好颜色。”
词语解释:包袱皮  拼音:bāo fú pí
用以包裹衣物的布。《诗刊》1977年第7期:“谁留下的呵,谁留下的一块灰粗布包袱皮?”
词语解释:包谷  拼音:bāo gǔ
即玉米。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续集·秦良玉遗事》:“遍歷荒山,得无主之地数十顷……使生置芋粟,一名包穀。此贱而易成之物。” 艾芜 《百炼成钢》第十一章:“一望无边的包谷、高粱、小米的绿叶,像海水似的起着波浪。” 丁玲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有人送了包谷做的馍来,还有人送来了一碗酸菜。”
词语解释:包袱皮儿  拼音:bāo fú pí er
包衣服等用的布。
词语解释:包皮过长  拼音:bāo pí guò cháng
指阴茎表面能移动的皮肤过长。它把整个阴茎头部包裹,但可以上翻露出阴茎头部。若包皮口太小,包皮不能上翻者称为“包茎”,需及早治疗。一般男孩十岁以后,阴茎包皮可自行上翻,露出龟头。
词语解释:包皮  拼音:bāo pí
(1).包装的外皮。《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把箱子抬进来,忙着解夹板,拆包皮,找钥匙,开锁头。”《老残游记》第八回:“况且涧里两边的雪本来甚厚,只为面上结了一层薄冰,做了个雪的包皮。”
(2).指表面的现象。《西游记》第二回:“説的是公案比语,论的是外像包皮。”
(3).阴茎前部覆盖龟头的外皮。
词语解释:包牺氏  拼音:bāo xī shì
即 伏羲氏 。《易·繫辞下》:“古者 包牺氏 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於是始作八卦。” 陆德明 释文:“包,本又作‘庖’。”《汉书·郊祀志下》:“ 刘向 父子以为帝出於震,故 包牺氏 始受木德。”参见“ 伏羲 ”。
词语解释:伏羲  拼音:fú xī
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 风姓 。相传其始画八卦,又教民渔猎,取牺牲以供庖厨,因称 庖牺 。亦作“ 伏戏 ”、“ 伏牺 ”。《庄子·缮性》:“逮德下衰,及 燧人 、 伏羲 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庄子·大宗师》:“ 伏戏氏 得之,以袭气母。” 汉 扬雄 《法言·问道》:“鸿荒之世,圣人恶之,是以法始乎 伏牺 而成乎 尧 。” 晋 王嘉 《拾遗记·春皇庖牺》:“庖者包也,言包含万象;以牺牲登荐于百神,民服其圣,故曰 庖牺 ,亦曰 伏羲 。”《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 贾公彦 疏引《孝经纬》:“ 伏牺 之乐曰《立基》。” 唐 杨炯 《少室山姨庙碑》:“ 伏羲 画卦,唯观鸟兽之文。”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猾夏之渐》:“兹著书显言:东西万国及我 伏戏 与 中国 之初人尽是邪教子孙,其辱我天下之人。”
词语解释:包程  拼音:bāo chéng
谓按一定里程雇用车马等交通工具旅行。《儿女英雄传》第十四:“马也会骑,何况於驴,难道我一路不是骑了包程骡子来的?”《天雨花》第三回:“我因上京会试,特特包程到此。”
词语解释:包票  拼音:bāo piào
(1).旧指货物保用的保单。
(2).犹保证书。 鲁迅 《三闲集·铲共大观》:“倘必须前面贴着‘光明’和‘出路’的包票,这才雄赳赳地去革命,那就不但不是革命者,简直连投机家都不如了。” 沙汀 《医生》:“城里是否通行,他不敢打包票。” 艾芜 《百炼成钢》第二二章:“就这样做去,你们一定能够很快掌握技术的。这我敢写包票。”
词语解释:包租  拼音:bāo zū
(1).按固定租金定期交纳以租用土地、房屋等。《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庙中只有一个老尼,闲房倒也有几间,却是附近的那些作长短工的以至串乡村小买卖人包租的。”
(2).谓承租土地、房屋等,再提高租额转租他人。 陈卓乾 《三回香港》:“我住的那个二层楼,是业主租给‘包租婆’的。‘包租婆’就是二房东。”
词语解释:包络  拼音:bāo luò
(1).包围环绕。 宋 苏轼 《表忠观碑》:“大城其居,包络山川,左江右湖,控制岛峦。” 宋 赵希鹄 《洞天清录·古砚辨》:“ 端溪 中巖旧坑,石色紫,如新嫩肝,细润如玉……外有黄臕包络,扣之无甚声,磨墨亦无声。”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其内水两重,皆西转而北去,其外大水逆兜,独南流而东绕,此诸流包络之分也。” 清 赵翼 《蛛网》诗:“区区设罻罗,包络能几尺。”
(2).犹包括。 元 柳贯 《尊经堂》诗:“贞明配日月,广大侔天地,简牘之所资,包络无巨细。”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下:“ 杜 诗别於诸家,在包络一切,其时露缺处,正是无所不有处。” 章炳麟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凡云文者,包络一切箸於竹帛者而为言。”
(3).中医谓联属百骸脏腑的周身脉络。《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痘主部位》:“包络之络联藏府,三焦之气应无方。”注:“至於包络,乃周身脂膜之络,联属百骸藏府者也。”
词语解释:包法利夫人  拼音:bāo fǎ lì fū rén
长篇小说。法国福楼拜作于1856年。农村少女爱玛在修道院受过贵族教育,幻想过浪漫主义小说中描写的恋爱生活。结婚后因对丈夫包法利医生的平庸和周围环境的不满,先后与两个男人发生关系。最终负债累累,服毒自尽。
词语解释:包揽词讼  拼音:bāo lǎn cí sòng
谓招揽承办别人的诉讼,从中谋利。《红楼梦》第一○五回:“那参的京官就是大老爷,説的是包揽词讼,所以火上浇油。” 叶圣陶 《未厌集·某城纪事》:“说你平时靠着议员的旧头衔,包揽词讼,把持地方,是十二分合格的土豪劣绅。”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五:“ 钱文贵 在村子上包揽词讼,出出歪主意,一定是可能的。”
词语解释:包换  拼音:bāo huàn
如果卖出货物不真实或质量不符可退换,换成好的
词语解释:包探  拼音:bāo tàn
又称包打听。旧时帝国主义者在 中国 租界里设置的密探。亦泛指侦探。 清 汪康年 《中国自强策》下:“而又遍设巡捕,并设包探。” 瞿秋白 《东洋人出兵--乱来腔》十:“工会也要自家人,勿要国民党、包探、那摩温。” 阿英 《灰色之家》一:“在中西包探、巡捕和捕房办事人的拳敲足踢的命令下,分做三排,立在那里。”
词语解释:包青天  拼音:bāo qīng tiān
见“ 包公 ”。
词语解释:包公  拼音:bāo gōng
即 包拯 。 宋 庐州 合肥 (今属 安徽 )人,因曾任天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 包待制 、 包龙图 。为人刚毅,居官廉洁。其事迹长期流传民间,被尊称为“包公”、“包青天”。在多种小说、戏剧如《智斩鲁斋郎》《铡美案》《铡包勉》《包公案》(又称《龙图公案》)、《三侠五义》中,都把他描写成刚正廉明、不畏权贵的清官典型。后借指办事公道,铁面无私的人。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吴南溪》:“﹝公﹞面黧黑,寡言笑,当时有‘包公’之称,尝弹 果毅公 訥亲 ,为世所称。” 傅晓航 《九只小鸭子》:“办社务的干部,手脚干净,青天包公呵!”
词语解释:包赔  拼音:bāo péi
担保赔偿。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查交代》:“考成罚俸,疎漏包赔,原为地方受累。”如:产品不合格而造成的损失,由厂方包赔。
词语解释:包钞  拼音:bāo chāo
见“ 包抄 ”。
词语解释:包抄  拼音:bāo chāo
亦作“ 包钞 ”。 绕到敌人侧面或背后去攻击。 郑观应 《盛世危言·海防上》:“次调 中洋 、 台湾 、南 澳 之舟师,为接应包抄之举。” 遯庐 《童子军》第三出:“一个个神虬露鳞爪……才逆击,又包钞。” 杨朔 《北线》:“排长要派人两面包抄。”
词语解释:包龙图  拼音:bāo lóng tú
(1).即 包拯 。因他曾官龙图阁直学士,故称。参见“ 包公 ”。
(2).借指铁面无私、办事公正的人。 古华 《醒醒老爷》:“就我们这山沟里,也出不来 包龙图 呀?”
词语解释:包公  拼音:bāo gōng
即 包拯 。 宋 庐州 合肥 (今属 安徽 )人,因曾任天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 包待制 、 包龙图 。为人刚毅,居官廉洁。其事迹长期流传民间,被尊称为“包公”、“包青天”。在多种小说、戏剧如《智斩鲁斋郎》《铡美案》《铡包勉》《包公案》(又称《龙图公案》)、《三侠五义》中,都把他描写成刚正廉明、不畏权贵的清官典型。后借指办事公道,铁面无私的人。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吴南溪》:“﹝公﹞面黧黑,寡言笑,当时有‘包公’之称,尝弹 果毅公 訥亲 ,为世所称。” 傅晓航 《九只小鸭子》:“办社务的干部,手脚干净,青天包公呵!”
词语解释:包身工  拼音:bāo shēn gōng
旧 中国 工厂、矿山中受资本家和包工头双重剥削并失去人身自由的工人。包身工多是贫苦农民的女孩子,通过包身契包给带工的工头,由包工头付给包身工家庭以低微的包身费。包身契期限一般为三年。在此期间,包身工的全部工资收入均归包工头所有,包工头仅供给包身工极低的生活需要。劳动繁重,监视严密,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奴隶贩卖。参阅 夏衍 《包身工》
词语解释:包车  拼音:bāo chē
(1).泛指各种约定专用的车辆。如:这是我们去 泰山 旅游的包车,不载客。
(2).旧时特指私人自备、雇佣车夫供其一家人乘坐的人力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七回:“这位太太听了,便登时坐了自己包车寻了去。” 叶圣陶 《皮包》:“包车送两个孩子上学去了。”
词语解释:包髻  拼音:bāo jì
古代用来包发髻的头巾。 元 关汉卿 《望江亭》第三折:“许他做第二个夫人,包髻、团衫、绣手巾,都是他受用的。”《金瓶梅词话》第三一回:“书童也不理,只顾紥包髻儿。”
词语解释:包韫  拼音:bāo yùn
见“ 包藴 ”。
词语解释:包蕴  拼音:bāo yùn
亦作“ 包韞 ”。 包含,蕴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诗文弘奥,包韞六义。” 朱自清 《哀韦杰三君》:“他那两句话包蕴着无穷的悲哀。” 叶圣陶 《倪焕之》十九:“愤懑包蕴在沉默里,就不同于浮光掠影的忧时爱国了。”
词语解释:包间  拼音:bāo jiān
火车卧车车厢中的分隔间,有盥洗设备及床位,分隔间大于寝室而小于客室
词语解释:包贯  拼音:bāo guàn
包容贯通。
词语解释:包销  拼音:bāo xiāo
(1).谓商人承揽货物,负责销售。
(2).谓商业机构跟生产单位订立合同,把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包下来销售。
(3).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之一。具体做法是:国营商业对私营工厂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某种产品的一部或全部,按规定规格、质量和合理价格进行收购。包销产品一般不准私营工厂自行销售。
词语解释:包乾制
1.我国在革命战争时期和解放初期实行的一种关于干部生活待遇的制度。每人每月除按一定标准供给伙食外,再发给若干实物或货币。
2.泛指对某一范围的工作负责到底,损益均由自己承担的办法。 吕光 王玉琨 《五公乡合作社的包工包产经验》:“该社继续采用了社向队实行牲口、农具包干制。”
词语解释:包准儿  拼音:bāo zhǔn ér
担保,一定。如:今年包准儿又是个大丰收年。
词语解释:包乘制  拼音:bāo chéng zhì
交通运输部门乘务员的一种工作负责制。如铁路部门由司机、副司机、司炉等组成若干包乘组,各组轮流驾驶一台机车,在指定区段值勤并负责保养。
共13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