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匦函 拼音:guǐ hán
(1).朝廷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始置于 唐 。 唐 韩愈 《赠唐衢》诗:“当今天子急贤良,匭函朝出开 明光 。” 唐 元稹 《献事表》:“凡今之人,以諫鼓匭函为虚器,谓拾遗补闕为冗员。” 宋 欧阳修 《南省策试第五道》:“立肺石以达穷民,设匭函以开言路。”《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 蜀 主以 张业 、 王处回 执政,事多壅蔽,己未,始置匭函,后改为献纳函。”
(2).亦称上呈朝廷的书信、奏章。 宋 岳珂 《吁天辩诬通叙》:“朝上匭函,暮拘矢狴,风旨之下,凌虐可知。” 宋 叶适 《刘子怡墓志铭》:“甲申大旱,草根木实俱尽。君亟入匭函,乞发常平,卖度僧牒,转糴他州,词甚哀痛,上大惊。”参见“ 匭院 ”。
词语解释:匦院 拼音:guǐ yuàn
官署名。匦使院的省称。 唐 武后 垂拱 元年置,属中书省,以谏议大夫及补阙、拾遗一人为知匦使。设方函,四面分别涂青丹白黑四色,每日暮进晨出,列于署外。凡臣民有怀才自荐、匡政补过、申冤辩诬、进献赋颂者,均可以状分类投匦。至 宋太宗 雍熙 元年,改匦院为登闻鼓院及登闻检院。参阅《唐六典》卷九、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匦使》。词语解释:匦匣 拼音:guǐ xiá
朝廷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金史·程寀传》:“或置匭匣,以申寃枉,或遣使郡国,问民无告,皆古巡狩之事。”参见“ 匭函 ”。
词语解释:匦函 拼音:guǐ hán
(1).朝廷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始置于 唐 。 唐 韩愈 《赠唐衢》诗:“当今天子急贤良,匭函朝出开 明光 。” 唐 元稹 《献事表》:“凡今之人,以諫鼓匭函为虚器,谓拾遗补闕为冗员。” 宋 欧阳修 《南省策试第五道》:“立肺石以达穷民,设匭函以开言路。”《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 蜀 主以 张业 、 王处回 执政,事多壅蔽,己未,始置匭函,后改为献纳函。”
(2).亦称上呈朝廷的书信、奏章。 宋 岳珂 《吁天辩诬通叙》:“朝上匭函,暮拘矢狴,风旨之下,凌虐可知。” 宋 叶适 《刘子怡墓志铭》:“甲申大旱,草根木实俱尽。君亟入匭函,乞发常平,卖度僧牒,转糴他州,词甚哀痛,上大惊。”参见“ 匭院 ”。
词语解释:匦院 拼音:guǐ yuàn
官署名。匦使院的省称。 唐 武后 垂拱 元年置,属中书省,以谏议大夫及补阙、拾遗一人为知匦使。设方函,四面分别涂青丹白黑四色,每日暮进晨出,列于署外。凡臣民有怀才自荐、匡政补过、申冤辩诬、进献赋颂者,均可以状分类投匦。至 宋太宗 雍熙 元年,改匦院为登闻鼓院及登闻检院。参阅《唐六典》卷九、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匦使》。词语解释:匦使 拼音:guǐ shǐ
匦院的主持人。 唐 白居易 《达聪明致理化策》:“国家承百王已弊之风,振千古未行之法;於是始立匭使。”《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六》:“以枢密阁直学士、左諫议大夫、充匭使 阎至 为工部侍郎充职。”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明皇 以‘匭’字似鬼,改‘匭使’为‘献纳使’。 乾元 初,復其旧名。”参见“ 匭院 ”。
词语解释:匦院 拼音:guǐ yuàn
官署名。匦使院的省称。 唐 武后 垂拱 元年置,属中书省,以谏议大夫及补阙、拾遗一人为知匦使。设方函,四面分别涂青丹白黑四色,每日暮进晨出,列于署外。凡臣民有怀才自荐、匡政补过、申冤辩诬、进献赋颂者,均可以状分类投匦。至 宋太宗 雍熙 元年,改匦院为登闻鼓院及登闻检院。参阅《唐六典》卷九、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匦使》。词语解释:匦书 拼音:guǐ shū
投于匦函中的文书。 宋 叶适 《刘公墓志铭》:“ 隆兴 初元,匭书千至;天子惊嗟,曰纔一二。”词语解释:匦旌 拼音:guǐ jīng
匦函和旌车。 唐 武则天 置匦函,接受投书,以揽天下人才; 汉 朝廷以蒲车旌帛迎聘在野贤士。 宋 岳珂 《桯史·吴畏斋谢贽启》:“畎亩有怀於忧国,匭旌无路而陈情。”词语解释:匦院 拼音:guǐ yuàn
官署名。匦使院的省称。 唐 武后 垂拱 元年置,属中书省,以谏议大夫及补阙、拾遗一人为知匦使。设方函,四面分别涂青丹白黑四色,每日暮进晨出,列于署外。凡臣民有怀才自荐、匡政补过、申冤辩诬、进献赋颂者,均可以状分类投匦。至 宋太宗 雍熙 元年,改匦院为登闻鼓院及登闻检院。参阅《唐六典》卷九、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匦使》。词语解释:匦牍 拼音:guǐ dú
(1).盛放物品的匣子。牘,通“ 櫝 ”。
(2).置于匣中的文书。 明 李东阳 《奉诏育材赋》:“挽英雄於彀弽,録匭牘於丹墀。”词语解释:匦函,匦匣
朝廷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