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江南 拼音:jiāng nán
(1).指 长江 以南的地区。各时代的含义有所不同: 汉 以前一般指今 湖北省 长江 以南部分和 湖南省 、 江西省 一带;后来多指今 江苏 、 安徽 两省的南部和 浙江省 一带。《左传·昭公三年》:“王以田 江 南之 梦 。”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孤与将军,恩如骨肉,割授 江 南,不属本州。” 唐 张九龄 《感遇》诗:“ 江 南有丹橘,经冬犹緑林。” 陈毅 《东征初抵高淳》诗:“此日一帆凭顾盼,重山復水是 江 南。” 周恩来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诗:“千古奇冤, 江 南一 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2). 南北朝 时, 南朝 与 北朝 隔 江 对峙,因称 南朝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 江南 。 南朝 齐 谢朓 《鼓吹曲》:“ 江南 佳丽地, 金陵 帝王州。”《南齐书·魏虏传》:“﹝ 拓拔宏 ﹞甚重 齐 人,常谓其臣下曰:‘ 江南 多好臣。’伪侍臣 李元凯 对曰:‘ 江南 多好臣,岁一易主; 江北 无好臣,而百年一主。’ 宏 大慙。”
(3). 南唐 建都 金陵 (今 南京市 ),后亦称 南唐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 江南 。《宋史·世家传一·李煜》:“ 江南 伪主 李煜 ,承奕世之遗基,据偏方而窃号。”《宋史·世家传三·钱俶》:“﹝ 乾祐 ﹞三年, 江南 遣其将 查文徽 攻 福州 , 俶 发兵擒 文徽 。”词语解释:东南 拼音:dōng nán
(1).介于东与南之间的方位或方向。《易·说卦》:“齐乎巽,巽,东南也。” 高亨 注:“《説卦》又以八卦配八方,巽为东南方,故曰‘巽,东南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明 高启 《胡应炎传》:“是城龟形也,东南其首,西北其尾。”
(2).泛指国家领域内的东南地区。《宋书·自序》:“ 警 ( 沉警 )内足於财,为东南豪士,无仕进意,谢病归。” 宋 陈亮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陛下据 钱塘 已耗之气,用 闽 浙 日衰之士,而欲鼓东南习安脆弱之众,北向以争中原,臣是以知其难也。” 明 张居正 《论时政疏》:“今国赋所出,仰给东南,然民力有限,应办无穷。”词语解释:西南 拼音:xī nán
(1).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即八卦坤所指的方向。《国语·周语下》“行之以遂八风” 三国 吴 韦昭 注:“西南曰坤。” 宋 苏轼 《寄题梅宣义园亭》诗:“我本放浪人,家寄西南坤。”
(2).我国地区名。通常指 四川 、 云南 、 贵州 和 西藏 等省区。词语解释:淮南 拼音:huái nán
(1).指 淮河 以南、 长江 以北的地区。今特指 安徽省 的中部。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词:“长忆 淮 南岸,耕钓混樵渔。”
(2).指 汉 淮南王 刘安 。 唐 刘知几 《史通·辨职》:“寻 武陵 才非 河献 ,识异 淮南 ,而輒以彼藩翰,董斯邦籍,求诸称职,无闻焉尔。” 唐 卢纶 《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诗:“年来倦萧索,但説 淮南 乐。” 章炳麟 《文学总略》:“且沉思孰若 庄周 、 荀卿 ,翰藻孰若 吕氏 、 淮南 ,总集不摭九流之篇,格于科律,固不应为之辞。”
(3).曲名。《文选·张协〈七命〉》:“渊客唱《淮南》之曲,榜人奏《采菱》之歌。” 刘良 注:“《淮南》、《采菱》并曲名。” 唐 刘禹锡 《观舞柘枝》诗之一:“燕餘有旧曲,《淮南》多冶辞。”
(4).《淮南子》的省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 高诱 解《吕览》、《淮南》。”词语解释:山南 拼音:shān nán
古时泛指 太华 、 终南 两山以南之地。《史记·魏世家》:“所亡於 秦 者, 山 南、 山 北, 河 外、 河 内,大县数十,名都数百。” 张守节 正义:“山, 华山 也。”词语解释:天南 拼音:tiān nán
指岭南。亦泛指南方。 唐 白居易 《得潮州杨相公继之书并诗以此寄之》诗:“诗情书意两殷勤,来自天南瘴海滨。” 唐 周繇 《送杨环校书归广汉》诗:“天南行李半波涛,滩树枝枝拂戏猱。” 唐 戴叔伦 《屯田词》:“艰辛歷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宋 杨万里 《潮阳海岸望海》诗:“身行岛北新春后,眼到天南最尽头。”词语解释:湖南 拼音:hú nán
中国南部的省,简称湘。面积211800万平方公里,人口6128万(1990),省会长沙。湖南省东、南、西三部分为山地丘陵,中北部为洞庭湖平原,湘、资、沅、澧四水向北流入洞庭湖。该省为中国江南交通枢纽,京广、湘桂、淅赣、湘黔铁路经本省,全省铁路总长2千多公里。有色金属储量丰富,是中国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其中锑储量占世界第一。是中国南方的林业基地和以稻米为主的粮食产区词语解释:岭南 拼音:lǐng nán
指 五岭 以南的地区,即 广东 、 广西 一带。《晋书·良吏传·吴隐之》:“朝廷欲革 岭 南之弊, 隆安 中,以 隐之 为龙驤将军、 广州 刺史、假节,领平 越 中郎将。” 宋 苏轼 《食荔枝》诗之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 岭 南人。”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适余自 岭 南归,吾父自至 萧爽楼 谓 芸 曰:‘前事我已尽知,汝盍归乎?’”词语解释:河南 拼音:hé nán
(1).指 黄河 以南地区。具体所指范围广狭有异。《周礼·夏官·职方氏》:“ 河 南曰 豫州 。”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国猷》:“ 成周 以来, 河 南之都,惟 长安 、 洛阳 。”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其十五国中, 周南 、 召南 、 王 、 檜 、 陈 、 郑 在 河 南。”
(2). 秦 汉 时代称今 河套 以南地区。《史记·蒙恬列传》:“ 秦 已并天下,乃使 蒙恬 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 河 南。” 张守节 正义:“谓 灵 胜 等州。” 唐 张说 《将赴朔方军应制》诗:“ 汉 保 河 南地,胡清塞北尘。”
(3).省名,别称 豫 。省会 郑州市 。词语解释:周南 拼音:zhōu nán
(1).《诗·国风》之一。后人认为《周南》所收大抵为今 陕西 、 河南 、 湖北 之交的民歌,颂扬 周 德化及南方。 汉 以后被作为诗教的典范。《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 公子 札 来聘……请观於 周 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 杜预 注:“《周南》《召南》,王化之基。”《后汉书·郎顗传》:“《周南》之德,《关雎》政本,本立道生,风行草从。” 宋 黄庭坚 《有怀半山老人再次韵》之一:“草《玄》不妨準《易》,论《诗》终近《周南》。” 明 徐霖 《绣襦记·汧国流馨》:“扫胡尘干戈收敛,《周南》化风行草偃。”亦用为最有教化的地区。 唐 张继 《奉送王相公赴幽州》诗:“不改 周南 化,仍分 赵 北忧。” 元 王逢 《钱塘春感》诗之三:“ 周南 风俗 汉 衣冠,五色云中忆驻鑾。”
(2).代称 周公 。因 成周 以南之地为 周公旦 的采邑,故称。《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元宰比肩於 尚父 ,中鉉继踵乎 周南 。” 李善 注:“ 毛 《诗序》曰:‘《周南》言化自此而南。’故繫之 周公 。” 刘良 注:“ 周南 , 周公 也。”
(3).地名。指 成周 (今 河南 洛阳 )以南。《韩非子·说林下》:“ 周南 之战, 公孙喜 死焉。”一说即 洛阳 。参阅《史记·太史公自序》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注。
(4).《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嵗天子始建 汉 家之封,而 太史公 留滞 周南 不得与从事。”后因以“周南”为滞留某地而毫无建树之典。 唐 杨炯 《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无阶封禪,空嘆息於 周南 ;絶望 夏臺 ,竟栖迟於 汉 北。” 唐 杜甫 《晴》诗之二:“回首 周南 客,驱驰魏闕心。” 宋 曾巩 《贺熙宁四年明堂礼毕大赦表》:“永怀故事,难求 汶上 之图;独远清尘,方嘆 周南 之滞。” 宋 刘克庄 《再和实之〈读邸报〉》诗之二:“留落 周南 众,萧条 冀 北空。”词语解释:水南 拼音:shuǐ nán
见“ 水南山人 ”。
词语解释:水南山人 拼音:shuǐ nán shān rén
指 唐 温造 。 造 隐居 洛水 之南,砥砺名节, 乌重胤 辟 河阳 幕。累官至礼部尚书。 唐 韩愈 《寄卢仝》诗:“ 水南山人 又继往,鞍马僕从寒閭里。”亦省称“ 水南 ”。 宋 苏轼 《别子由三首兼别迟》诗之二:“ 水南 卜筑吾岂敢?试向 伊川 买修竹。”词语解释:海南 拼音:hǎi nán
旧指今 海南岛 地区。亦泛指南部滨海地区。 宋 沉作喆 《寓简》:“草木之最香者如沉水……鸡舌之属,皆产於 岭 表、 海南 。”《说郛》卷三二引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海南人情不恶》:“ 东坡 自 海南 还,过 润州 ,州牧故人也,出郊迓之,因问 海南 风土人情如何。” 明 皇甫涍 《雪山歌奉寄彭太保》:“龙举空悲剑舄藏,海南漠北俱萧瑟。”词语解释:指南 拼音:zhǐ nán
比喻指导或指导者。《文选·张衡〈东京赋〉》:“鄙哉予乎!习非而遂迷也,幸见指南於吾子。” 薛综 注:“言己之惑,不知南北,今先生指以示我,我足以三隅反也。” 南朝 梁 殷芸 《与到溉书》:“哲人云亡,仪表长谢,元龟何寄,指南何託?” 宋 王安石 《到舒次韵答平甫》:“只愁地僻无宾客,旧学从谁得指南。” 明 胡应麟 《诗薮·六朝》:“《文选》自 唐 迄今指南学者。” 老舍 《二马》第三段十五:“地方多了,上车站去要份旅行指南来,挑个地方去住一个礼拜。”词语解释:剑南 拼音:jiàn nán
唐 道名。以地区在 剑阁 之南得名。 宋 陆游 曾留 蜀 约十年,喜 蜀 道风土,因题其生平所为诗曰《剑南诗稿》,后人因以“剑南”称之。 清 曹寅 《题次山小轩和姜万青韵》:“打头伸欠尔何堪,矮屋长眼拟剑南。”词语解释:云南 拼音:yún nán
中国西南边境的省。面积3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260万,省会昆明。是中国民族成分最复杂的省。全境多山,高差很大,气候垂直变化显著,从热带作物到耐寒作物品种多样,水力资源丰富,矿产丰富,工业以有色冶金为主,锡产量全国第一,铜、铅、锌产量也居全国重要地位词语解释:二南 拼音:èr nán
(1).指《诗》的《周南》和《召南》。《晋书·乐志上》:“ 周 始二《南》,《风》兼六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兴发皇世,风流二《南》。” 宋 欧阳修 《王国风解》:“《周》《召》二《南》,至正之诗也。” 清 屈绍隆 《杜曲谒杜工部祠》诗:“一代悲歌成国史,二《南》风化在诗人。”
(2).指 周公 、 召公 及其管辖的地区。 晋 潘岳 《西征赋》:“兹土之旧也,固乃 周 、 邵 之所分,二南之所交。”《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谅以齐徽二南,同规往哲。” 吕向 注:“二南谓 周公 、 邵公 也。”《初学记》卷二十引 唐中宗 《赐成王千里衣物敕》:“声高 沛 献 ,德迈二南。”词语解释:征南 拼音:zhēng nán
(1).指 晋 征南大将军 羊祜 。 南朝 陈 徐陵 《欧阳頠德政碑》:“ 范卿 宝鼎,復述台司之功; 羊叟 高碑,更纪 征南 之德。”参阅《晋书·羊祜传》。
(2).指 晋 杜预 。 预 卒赠征南大将军。 唐 杜甫 《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 征南 多兴绪,事业闇相亲。” 仇兆鳌 注:“ 杜征南 係公始祖,故用以赠 严 。” 清 钱谦益 《〈杜弢武全集〉序》:“敏而好学,被服儒素,以其先 征南 为师法。” 章炳麟 《再与刘光汉书》:“ 征南 取以解经,於情转愜。”参阅《晋书·杜预传》。词语解释:济南 拼音:jǐ nán
山东省省会。位于山东省西部,南临泰山,北临黄河,面积4875平方公里,人口335万,其中市区132万。位于丘陵和平原交界地,泉水很多,素有“泉城”之称。为山东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词语解释:图南 拼音:tú nán
《庄子·逍遥游》载: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后以“图南”比喻人的志向远大。 唐 杜甫 《泊岳阳城下》诗:“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鵾鹏。” 明 高启 《望海》诗:“安得击水游,图南附鹏翼。” 陈去病 《恻恻》诗:“图南此去舒长翮,逐北何年奏凯歌。”词语解释:荆南 拼音:jīng nán
(1). 荆州 一带。亦泛指南方。《文选·陆机〈辩亡论上〉》:“ 吴 武烈皇帝 慷慨下国,电发 荆南 。” 张铣 注:“ 坚 起兵於 荆州 ,故云 荆南 也。”《宋书·王弘传》:“敷政 江 汉 ,化被 荆南 。” 唐 为方镇名,辖今 湖北 、 湖南 、 四川 间部分地区。
(2). 五代 时十国之一。公元907年 高季兴 任 后梁荆南 节度使,924年受 后唐 封为 南平王 ,世称 荆南 或 南平 。963年为 北宋 所灭。词语解释:斗南 拼音:dòu nán
(1).《晋书·天文志上》:“相一星在北斗南。相者,总领百司而掌邦教,以佐帝王安邦国,集众事也。”旧时因以斗南称宰相的职位。
(2).北斗星以南。犹言中国或海内。语出《新唐书·狄仁杰传》:“ 狄公 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元 耶律楚材 《请倪公》诗:“ 倪公 本是我同参,道价峥嶸冠斗南。”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你道是飞虎将声名播斗南;那廝能淫慾,会贪婪,诚何以堪!” 明 许潮 《午日吟》:“英声迈斗南,礼贤菴,金巵玉斝菖蒲泛。”词语解释:峤南 拼音:qiáo nán
指 岭 南。《后汉书·马援传》:“ 援 将楼船大小二千餘艘,战士二万餘人,进击……斩获五千餘人, 嶠 南悉平。” 唐 柳宗元 《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凡 嶠 南之山川,达于海上,於是毕出,而古今莫能知。” 宋 唐庚 《长沙示甥郭圣俞》诗:“勿畏 嶠 南热,我清物自寒。”词语解释:双南 拼音:shuāng nán
“双南金”的略语。 宋 范仲淹 《金在鎔赋》:“英华既发,双南之价弥高。”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二:“前朝説部,有俚语可存者,如……刺代人劾友者,《咏金》云:‘黄金自有双南贵,莫与游人作弹丸。’”参见“ 双南金 ”。
词语解释:双南金 拼音:shuāng nán jīn
(1).指品级高、价值贵一倍的优质铜。后亦指黄金。 晋 张载 《拟四愁》诗:“佳人遗我緑綺琴,何以赠之双南金。”
(2).喻指宝贵之物。 唐 刘禹锡 《〈海阳湖别浩初师〉引》:“今復来 连山 ,以前所得双南金出於裓,亟请予賡之。”词语解释:楚南 拼音:chǔ nán
南 楚 。因 楚 在中原之南,故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程器》:“瞻彼前修,有懿文德。声昭 楚 南,采动 梁 北。”词语解释:司南 拼音:sī nán
(1).我国古代辨别方向用的一种仪器。用天然磁铁矿石琢成一个杓形的东西,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盘上刻着方位,利用磁铁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别方向,是现在所用指南针的始祖。《韩非子·有度》:“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渐以往,使人主失端,东西易面而不自知。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陈奇猷 集释:“司南其制盖如今罗盘针,故可以正朝夕也。朝夕犹言东西,日朝出自东,夕入於西,故以朝夕为东西也。” 汉 王充 《论衡·是应》:“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越裳 氏重译来贡……使者迷其归路, 周公 锡以文锦二疋,軿车五乘,皆为司南之制。” 严复 《救亡决论》:“远之蚕桑、司南,近之若书槧、火药,利民前用,不可究言。”
(2).比喻行事的准则;正确的指导。《鬼谷子·谋篇》:“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唐 李商隐 《〈会昌一品集〉序》:“为九流之华盖,作百度之司南。” 宋 陆游 《十月二十四子夜梦中送庐山道人归山》诗:“夙士极知成殿后,吾曹所赖作司南。”
(3).司南车的省称。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使大夫宴将送至国而还,亦乘司南而背其所指,亦朞年而还至。”《晋书·舆服志》:“记里鼓车,驾四,形制如司南。”
(4).犹司晨。 唐 杜甫 《鸡》诗:“气交亭育际,巫峡漏司南。” 杨伦 笺注:“ 夔州 在南,鸡司昏晓,今失其司晨之职,故曰 巫峡 漏司南。”参见“ 司晨 ”。
词语解释:司晨 拼音:sī chén
(1).谓雄鸡报晓。《尸子》卷下:“使星司夜,月司时,犹使鸡司晨也。” 晋 陶潜 《述酒》诗:“流泪抱中嘆,倾耳听司晨。” 唐 李咸用 《早鸡》诗:“锦翅朱冠惊四邻,稻粱恩重职司晨。” 宋 陆游 《新买啼鸡》诗:“明朝舂黍得碎粒,第一当册司晨功。”
(2).借指雄鸡。 唐 李益 《闻鸡赠主人》诗:“胶胶司晨鸣,报尔东方旭。”
(3).官名。 清 钦天监的属官。犹 唐 代司天台的司辰。参见“ 司辰 ”,参阅《清史稿·职官志二》。词语解释:关南 拼音:guān nán
古地区名。 北宋 时指 瓦桥 、 益津 、 淤口 三关以南的地区。约当今 河北省 白洋淀 以东的 大清河 流域以南至 河间县 一带。《宋史·崔彦进传》:“领兵屯 关南 ,以功加检校太尉。是秋, 契丹 侵 遂城 , 彦进 与 刘廷翰 、 崔翰 等击破之,斩首万级。五年,车驾北巡,以 彦进 为 关南 都部署。”词语解释:望江南 拼音:wàng jiāng nán
词牌名。原为 隋 乐曲名。 隋炀帝 曾制《望江南》八阕。 唐 用为词调名。初仅单调, 宋 时增双调。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双调加倍。分前后段。另一变体,前后段各五句二仄韵二平韵,共五十九字。此调异名甚多,初名《谢秋娘》,传为 李德裕 悼念亡妓 谢秋娘 所作。后因 白居易 有“ 江南 好”及“能不忆 江 南”句,遂名《江南好》或《忆江南》。 刘禹锡 词有“春去也,多谢 洛城 人”句,因又名《春去也》。 温庭筠 词有“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句,遂又名《望江楼》。 皇甫松 词有“閒梦 江南 梅熟日”,又名《梦江南》、《梦江口》。 李煜 词作《望江梅》, 丘长春 词作《望蓬莱》。此外,其它还有《安阳好》、《梦仙游》、《步虚声》、《壶山好》、《归寨北》等异称。参阅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望江南》、 宋 王灼 《碧鸡漫志·词谱》。词语解释:直南 拼音:zhí nán
正南。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何曾敢与他和尚争锋,望着直南下便迓。”词语解释:和南 拼音:hé nán
佛教语。佛门称稽首、敬礼为和南。 南朝 梁 沉约 《为文惠太子礼佛愿疏》:“皇太子某稽首和南,十方诸佛,一切贤圣。” 唐 白居易 《六赞偈·赞僧偈》:“故我稽首,和南僧寳。”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伍弥相公》:“ 班禪额尔德尼 来朝,上命公护送……公不与谈,不和南称弟子。”参阅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七三、 宋 赞宁 《僧史略·礼仪沿革》。词语解释:黔南 拼音:qián nán
贵州省 的别称。 贵州 本别称“黔”,又因位于国土南部,故名。 宋 陆游 《东山》诗:“駞酥鹅黄出 陇右 ,熊肪玉白 黔南 来。”词语解释:巢南 拼音:cháo nán
语本《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 越 鸟巢南枝。”后因以“巢南”指思念故土。《梁书·武帝纪中》:“资业殆闕,自返莫由,巢南之心,亦何能弭!”词语解释:忆江南 拼音:yì jiāng nán
词牌名。原名《谢秋娘》,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谓此调系 唐 李德裕 为亡妓 谢秋娘 所作。后因 白居易 词有“能不忆 江 南”句改名。又名《江南好》、《春去也》、《望江南》、《望江楼》、《梦江口》、《梦江南》、《望江梅》等。单调,二十七字;双调,五十四字:皆平韵。参阅《词谱》卷一。词语解释:塞南 拼音:sāi nán
边塞以南的地区,指中原。 宋 王安石 《明妃曲》之一:“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宋 王安石 《入塞》诗之一:“尚有 燕 人数行泪,回头却望塞南流。”词语解释:离南 拼音:lí nán
(1).南方。 宋 苏轼 《辨道歌》:“离南为室坎为家,先凝白雪生黄芽。” 查慎行 注引《参同契》注:“子居北,北乃坎之正位。午居南,南乃离之正位。”
(2).草名。又名通脱木,俗称通草。《尔雅·释草》:“离南,活莌。” 郭璞 注:“草生南方,高丈许,似荷叶,茎中有瓤正白。”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通脱木》﹝释名﹞引 苏颂 曰:“《尔雅》:‘离南,活莌。’即通草也。”词语解释:漠南 拼音:mò nán
指 蒙古高原 大沙漠以南的地区。《后汉书·乌桓传》:“二十二年, 匈奴 国乱, 乌桓 乘弱击之, 匈奴 转北徙数千里,漠南地空。”词语解释:中南 拼音:zhōng nán
(1).山名。即 终南山 。《左传·昭公四年》:“ 三涂 、 阳城 、 太室 、 荆山 、 中南 ,九州之险也。” 杜预 注:“在 始平 武功县 南。”《诗·秦风·终南》“ 终南 何有” 毛 传:“ 终南 , 周 之名山 中南 也。”《初学记》卷五引《五经要义》:“ 终南山 , 长安 南山也。一名 太一 。 潘岳 《关中记》云:其山一名 中南 ,言在天之中,居都之南,故曰 中 南。”
(2).地区名。一般指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四省和 广西壮族自治区 。词语解释:邵南 拼音:shào nán
即《召南》。《诗》十五国风之一。 召 在 岐山 之南,为 周 初 召公 奭 之封地。 晋 陶潜 《闲情赋》:“尤蔓草之为会,诵《邵南》之餘歌。”《世说新语·言语》“ 王中郎 令 伏玄度 、 习凿齿 论 青 楚 人物”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凿齿 以 神农 生於 黔中 ,《邵南》咏其美化,《春秋》称其多才。”词语解释:幕南 拼音:mù nán
漠南。幕,通“ 漠 ”。古代泛指 蒙古 大沙漠以南地区。《史记·匈奴列传》:“是后 匈奴 远遁,而幕南无王庭。”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凿空万里,攘地千都,幕南罢鄣, 河 西无惊。於是治定功成,邇安远肃。” 明 夏完淳 《大哀赋》:“徙帐幕南,空羣 冀 北。”词语解释:华南 拼音:huá nán
一般指我国 广东 、 广西 、 海南 等地。词语解释:石南 拼音:shí nán
植物名。花供观赏,叶可入药。《神农本草经》卷三:“石南味辛苦……一名鬼目。”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石南》:“《南方记》曰:‘石南树,野生。二月花色,仍连著实。’”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石南》:“生於石间向阳之处,故名石南。 桂阳 呼为风药,充茗及浸酒饮能愈头风,故名。”词语解释:领南 拼音:lǐng nán
指 五岭 以南的地区。领,古“岭”字。《史记·货殖列传》:“ 领 南、 沙北 固往往出盐,大体如此矣。”《后汉书·南蛮传》:“远涉万里,士卒疲劳,比至 领 南,不復堪鬭。”词语解释:社南 拼音:shè nán
复姓。《广韵·上马》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社南氏 ,其先 齐 倡,徙居社南,因以为氏。”词语解释:樊南 拼音:fán nán
唐 代诗人 李商隐 的别称。 李商隐 有《樊南文集》,故常以 樊南 称之。 卷盦 《蔽庐丛志序》:“语 萧 《选》、《文心》之编,则违戾庸众;吟 杜曲 、 樊南 之句,则匿笑僮僕。” 罗惇曧 《文学源流》:“ 燕 许 纵其豪宕, 义山 易为流丽;而 樊南 一体开四六之风。” 胡怀琛 《闻李定夷言校书》诗:“ 柳毅 杨娼 有定评, 樊南 才调旧知名。”词语解释:戴南 拼音:dài nán
鸟名。即戴胜。《方言》第八:“ 东齐 、 海岱 之间或谓之戴南,南犹鵀也。或谓之戴鳻,或谓之戴胜。”参见“ 戴胜 ”。
词语解释:戴胜 拼音:dài shèng
(1).戴玉琢之华胜。为古神话人物 西王母 的服饰。《山海经·西山经》:“ 西王母 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髮戴胜。” 郭璞 注:“胜,玉胜也。” 郝懿行 笺疏:“ 郭 云‘玉胜’者,盖以玉为华胜也。” 汉 司马相如 《大人赋》:“覩 西王母 ,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
(2).借指 西王母 。《文选·张衡〈思玄赋〉》:“ 戴胜 愸其既欢兮,又誚余之行迟。” 李善 注:“ 戴胜 ,谓 西王母 也。”
(3).亦作“ 戴鵀 ”、“ 戴任 ”、“ 戴絍 ”。鸟名。状似雀,头有冠,五色如方胜,故称。《礼记·月令》:“﹝季春之月﹞鳲鳩拂其羽,戴胜降于桑。”《尔雅·释鸟》:“戴鵀。” 郭璞 注:“鵀即头上胜,今亦呼为戴胜。”《吕氏春秋·季春》:“戴任降于桑。” 高诱 注:“戴任,戴胜。”《淮南子·时则训》:“鸣鳩奋其翼,戴鵀降於桑。”《孝经援神契》:“戴絍下,蚕始生。” 唐 王建 《戴胜词》:“可怜白鷺满緑池,不如戴胜知天时。” 清 徐永宣 《缲丝行》:“戴胜飞鸣茧早成,繰车索索丝皓皓。”词语解释:夏南 拼音:xià nán
春秋 时 陈 大夫 夏徵舒 的别名。《诗·陈风·株林》:“胡为乎株林?从 夏南 ?匪适株林,从 夏南 !” 孔颖达 疏:“ 徵舒 祖字 子夏 ,故为 夏 氏; 徵舒 字 子南 ,以氏配字,谓之 夏南 。”《左传·成公二年》:“ 巫臣 曰:‘是不祥人也,是夭 子蛮 ,杀 御叔 ,杀 灵侯 ,戮 夏南 ,出 孔仪 ,丧 陈国 ,何不祥如是!’” 杜预 注:“﹝ 夏南 ﹞ 夏姬 子 徵舒 。”词语解释:雪北香南 拼音:xuě běi xiāng nán
多雪的北方和花木飘香的南方。《随园诗话》卷十引 清 王鸣盛 《赠内》诗:“一龕低处双栖稳,雪北香南结託同。”词语解释:雍南 拼音:yōng nán
雍州的南部。雍,雍州,现陕西省,甘肃省一带。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列子·汤问》词语解释:五南 拼音:wǔ nán
江南 、 湖南 、 岭南 、 海南 和 云南 的合称。泛指南方。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四折:“奉圣人的命,差老夫五南采访。”词语解释:面北眉南 拼音:miàn běi méi nán
谓脸面相背,互不理睬。形容相处不合,各不照面。 元 无名氏 《马陵道》第三折:“既然是你为我来,须回避,且做个面北眉南,你东咱西。” 明 贾仲名 《萧淑兰》第二折:“俺那 崔氏 女正红愁緑惨,你个 张君瑞 待面北眉南。”词语解释:马金南 拼音:mǎ jīn nán
马槟榔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马槟榔》。词语解释:公南 拼音:gōng nán
复姓。 春秋 时 卫国 有 公南牟 。见《通志·氏族三》。词语解释:三淮南 拼音:sān huái nán
汉 淮南厉王 刘长 子 安 、 勃 、 赐 三人共王 淮南 故地,故有“三淮南”之称。《汉书·邹阳传》:“彊 赵 责於 河间 ,六 齐 望於 惠后 , 城阳 顾於 卢博 ,三 淮南 之心思坟墓。” 颜师古 注:“ 张晏 曰:‘ 淮南厉王 三子为三王,念其父见迁杀,思墓,欲报怨也。’三子为王,谓 淮南 、 衡山 、 济北 也。” 汉 枚乘 《重谏吴王书》:“夫三 淮南 之计,不负其约。”词语解释:海北天南 拼音:hǎi běi tiān nán
形容距离很远。 唐 刘禹锡 《洛中逢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之一:“海北天南零落尽,两人相见 洛阳 城。” 宋 苏轼 《次韵郭功甫》:“蚤知臭腐即神奇,海北天南总是归。” 贺敬之 《桂林山水歌》:“红旗万梭织锦秀,海北天南一望收。”词语解释:夫南 拼音:fū nán
即 扶南 , 中南半岛 古国。位今 柬埔寨 。词语解释:收江南 拼音:shōu jiāng nán
曲牌名。属北曲双调。字数定格据《九宫大成谱》,用在双调套曲内。 明 清 传奇用此曲时,往往略有变化。词语解释:波兹南 拼音:bō zī nán
波兰西部重要城市。人口574万(1984年)。重要工业中心。水陆交通枢纽。市内多文化古迹和建筑。1921年起定期在此举行国际博览会。词语解释:指通豫南 拼音:zhǐ tōng yù nán
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现在河南省黄河以南。例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列子·汤问》词语解释:明烛天南 拼音:míng zhú tiān nán
(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烛:动词,照耀。例如: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清·姚鼐《登泰山记》词语解释:宁南 拼音:níng nán
指 明 左良玉 。 左 于 崇祯 十七年封 宁南伯 ,故称。 清 黄宗羲 《柳敬亭传》:“ 寧南 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 寧南 皆不悦。”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草檄》:“我 老苏 与他同乡同客,只得远来 湖 广 ,求救於 寧南 左侯 。”词语解释:塞上江南 拼音:sāi shàng jiāng nán
见“ 塞北江南 ”。
词语解释:塞北江南 拼音:sài běi jiāng nán
原指古 凉州 治内 贺兰山 一带。后泛指塞外富庶之地。 唐 韦蟾 《送卢潘尚书之灵武》诗:“ 贺兰山 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叶圣陶 《坝上一天》:“我们这一回参观访问,常常听见‘塞上江南’的说法,常常看见‘塞上江南’的字样。”词语解释:塞北江南 拼音:sài běi jiāng nán
原指古 凉州 治内 贺兰山 一带。后泛指塞外富庶之地。 唐 韦蟾 《送卢潘尚书之灵武》诗:“ 贺兰山 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叶圣陶 《坝上一天》:“我们这一回参观访问,常常听见‘塞上江南’的说法,常常看见‘塞上江南’的字样。”词语解释:地北天南 拼音:dì běi tiān nán
谓四处,到处。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地北天南蓬转, 巫 云 楚 雨丝牵。”词语解释:奇南 拼音:qí nán
见“ 奇南香 ”。
词语解释:奇南香 拼音:qí nán xiāng
香木名,即沉香。亦省称“ 奇南 ”。南,也写作“蓝”。 明 陈继儒 《偃曝谈馀》卷下:“ 占城 奇南,出在一山。酋长禁民不得采取,犯者断其手。彼亦自贵重。《星槎胜览》作琪楠。 潘赐 使外国回,其王餽之,载在志,则作奇蓝,此当是的。”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八:“《闽小纪》云:‘千年榕树,上生奇南香。’”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九:“奇南香出 占城 等国,志书作奇南,《星槎胜览》作棋楠, 安南 人书作奇蓝,近人又作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