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支平声 姿[wéi,施为][cuī shuāi][饥渴][cī,参差][順遷也][léi][mí][跨马,动词][yí][治国][méi mí][chí shi][详注1][chuí zhuī][chí][地方古音,读同之。][yí][详注2][zī][详注3][zī][详注4][yí][dī][音兹。《诗·小雅》或耘或耔。沈重读。][qī][lí][huī][详注5][繁殖][huī suī][sī][盱眙,縣名。][音驰。《说文》趍赵,久也。][音夷。義同。][qí]觿[bēi][xī][shī][chí][详注6][pī][cí][zī][通黴][ní][梓也][wēi][详注7][详注8][qí][克也,任也][zhī zī][lí][音靡][ér][lí][tí][zuī][yí][pī][guī][详注9][lí][详注10][木名。][详注11][huī][音雌。嵾嵯,山不齐貌。通作参差。或作嵯。][qí][详注12][详注13][chí][ní][qí][wēi][详注14]乿


注1:齐 《正韻》津私切,音貲。《論語》攝齊升堂。孔安國曰:衣下曰齊。
注2:犁 《广韵》力脂切《集韵》《韵会》良脂切,音梨。《广韵》牛驳。《论语》犁牛之子。《注》犁杂文。
注3:比 音毗。和也。一曰次也。比邻,犹并邻。《杜甫诗》不教鹅鸭恼比邻。
注4:氂 犛牛尾也。又長毛也。《後漢·岑彭傳》岑熙遷魏郡太守,輿人歌之曰:狗吠不驚,足下生氂。《註》氂,長毛也。犬無追吠,故足下生氂。
注5:居 音基。语助辞。《礼·檀弓》公仪仲子之丧,舍其孙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注》怪之之辞,犹言何故也。一说何居,犹言此义何处。居读如字,不必改音基。《集韵》通作其。
注6:蠡 邻知切,音离。《史记·匈奴传》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
注7:剂 《说文》齐也。从刀,齐声。《尔雅·释言》剂,翦齐也。《疏》齐截也。《周礼·地官·司市》以质剂结信而止讼。《注》质剂,谓两书一札而别之也。若今下手书,言保物要还矣。《疏》质剂谓券书。恐民失信,有所违负,故为券书结之,使有信也。大市以质,小市以剂,故知质剂是券书。汉时下手书,即今画指券,与古质剂同也。
注8:台 《唐韵》与之切《集韵》《韵会》盈之切《正韵》延知切,音怡。《尔雅·释诂》台,我也。《又》予也。《书·禹贡》祇台德先。《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又《说文》悦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 又《扬子·方言》养也,晋卫燕魏曰台。又失也,宋鲁之閒曰台。
注9:箠 音垂。竹名。《张衡·南都赋》其竹则筱簳、箛箠。又音追,竹节也。
注10:鑴 《广韵》许规切《集韵》《韵会》翾规切,音隓。《广韵》大钟。《集韵》鼎属。一曰日旁气。《周礼·释文》郑康成读。
注11:萑 音鵻。《说文》草多貌。 又草名。茺蔚也。《尔雅·释草》萑蓷。《注》茺蔚,又名益母。 又《集韵》枲未沤者。
注12:梩 音釐。《廣韻》徙土轝也。《周禮·地官·鄕師註》梩或云揷,或云鍬。
注13:荠 才資切,音疵。《采薺》,逸《詩》篇名。《周禮·春官·樂師》趨以采薺。又通茨。
注14:锜 音奇。《广韵》凿属。《集韵》釜属。《诗·豳风》又缺我锜。《传》凿属曰锜。《释文》锜,巨宜反。韩诗云:木属。
首字词组
厘事厘抉厘举厘奸厘麰厘豪厘谢厘税
厘福厘损厘卡厘任厘比厘米厘然厘治
厘务厘改厘嫂厘剔厘正厘米汞柱厘理厘指
厘毫厘析厘弊厘定厘运厘金局厘订 
厘捐局厘整厘捐厘品厘革厘睫厘次 
厘局厘替厘孳厘和厘降厘祀厘秩 
厘振厘分厘妇厘饬厘金厘盐厘补 

词语解释:厘事  拼音:lí shì
旧指帝王祈福或祷雨的祭祀。《汉书·文帝纪》所谓“祠官祝釐”者即指此。 宋 以后多由道士行之。 宋 苏轼 《明堂执政加恩制·李清臣》:“矧余元臣,相成釐事。神人所保,霈泽宜先。” 元 揭傒斯 《冲玄观记》:“至是尽归于观,以养学徒,奉釐事。” 明 张居正 《贺瑞雪表一》:“臣等幸际熙朝,乐观釐事。”
词语解释:厘福  拼音:lí fú
幸福;福气。 南朝 梁 沉约 《献雅》:“礼献既同,膺此釐福。”
词语解释:厘务  拼音:lí wù
(1).管理政事。《旧唐书·刘祥道传》:“经明行修之士,犹或罕有正人,多取胥徒之流,岂能皆有德行。即知共釐务者,善人少而恶人多。” 宋 赵昇 《朝野类要·职任》:“添差之官,则不理政事也。若许干预则曰仍釐务。”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二·常参》:“ 唐 有职事者,谓之常参,今隶外朝不釐务者,谓之常参。”
(2).厘捐。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邇者军事渐平,而经理釐务之人或失其初意,不无病民之事。” 钱仲联 《黄公度先生年谱》:“十二月(1884年), 钦州 冯子材 提督大破 法 军於 镇南关 外,时先生父 砚宾 方督办 南寧 、 梧州 釐务。”
词语解释:厘毫  拼音:lí háo
亦作“ 釐豪 ”。 毫厘。形容极小。《宋书·恩倖传·徐爰》:“而諂侧轻险,与性自俱,利口谗妄,自少及长,奉公在事,釐豪蔑闻,初无愧满,常有闚进。”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八:“自二十九年勘缓以至于今,实未尝有釐毫之输纳也。”
词语解释:厘捐局  拼音:lí juān jú
见“ 釐金局 ”。
词语解释:厘局  拼音:lí jú
旧时管理征收厘金的机关。局下设卡,卡又有分卡、巡卡。《负曝闲谈》第六回:“这回幸亏从前的旧居停,替他在方伯面上吹嘘吹嘘,派了个 瀏河 厘局分卡的委员,总算是苦尽甜来了。”
见“ 釐金局 ”。
词语解释:厘振  拼音:lí zhèn
见“ 釐整 ”。
词语解释:厘抉  拼音:lí jué
整顿剔除。《明史·杨廷和传》:“已而詔下, 正德 中蠹政釐抉且尽。”
词语解释:厘损  拼音:lí sǔn
整治裁减。《新唐书·孙伏伽传》:“是时,军兴赋敛重, 伏伽 数请釐损。”
词语解释:厘改  拼音:lí gǎi
改革;改正。《国语·周语下》:“ 伯禹 念前之非度,釐改制量。”《隋书·儒林传·刘炫》:“蹈先儒之逸轨,伤羣言之芜秽,驰騖坟典,釐改僻谬。” 清 王韬 《西国兵额日增》:“ 法 自和 普 之后,励精图治,釐改军制,几於举国皆兵。”
词语解释:厘析  拼音:lí xī
条分缕析。谓分析细密而有条理。 宋 叶适 《题端信师帖》:“国子监主簿 甄公 良友 ,意疎而説慧,高下在口。师未尝假借,有猝疑诡问,必釐析首末,使傲消气折乃已。” 清 章学诚 《校雠通义·汉志诸子》:“忘本源而釐析之,则失道体之全。”
词语解释:厘整  拼音:lí zhěng
(1).治理整顿。 晋 曹毗 《歌高祖宣皇帝》:“应运拨乱,釐整天衢。”《宋书·武帝纪上》:“ 桓玄 虽欲釐整,而众莫从之。” 明 张居正 《与荆州赵知府汝泉书》:“但县事废弛已久,釐整似当以渐。”一本作“ 釐振 ”。
(2).谓整理修订书籍。 明 归有光 《〈荀子〉序录》:“而今篇中亦多有失伦次者,余欲重加釐整。”
词语解释:厘替  拼音:lí tì
改变,更动。《南史·徐孝嗣传》:“ 明帝 谋废 鬱林 ,遣左右 莫智明 以告 孝嗣 孝嗣 奉旨无所釐替,即还家草太后令。”
词语解释:厘分  拼音:lí fēn
整理分类。 明 宋濂 《〈元史目录〉后记》:“合前后二书,復釐分而附丽之,共成二百一十卷。”
词语解释:厘举  拼音:lí jǔ
整顿举用;整治兴办。《国语·周语下》:“惟能釐举嘉义,以有胤在下,守祀不替其典。” 韦昭 注:“举,用也。”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四篇第十章:“于是着手组织,量能授官,振起废滞,拔简贤良,庶务釐举,舆论翕服。”
词语解释:厘卡  拼音:lí kǎ
旧时征收厘金的机构。一般于通商要道设置正卡,下设分卡、巡卡等。分卡下再设置查验分卡和收厘分卡。前者专司查验和缉私;后者专管征收。 清 薛福成 《应诏陈言疏》:“可否飭下各省督抚察度情形,或酌减捐数,或归併釐卡,以为异日尽裁之渐。” 清 刘铭传 《请开铁路以图自强疏》:“方今国计絀於防边,民生困於釐卡。”参见“ 釐捐 ”、“ 釐金局 ”。
词语解释:厘嫂  拼音:lí sǎo
寡妇。厘通嫠。
词语解释:厘弊  拼音:lí bì
整治弊端。《明史·张岳传》:“巡视内府库藏,奏行釐弊八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盗户》:“邑令 钟 ,牒请釐弊,得可。” 清 冯桂芬 《方恬庵先生家传》:“既居养舍,训吾师以閲文釐弊之法甚备。”
词语解释:厘捐  拼音:lí juān
即厘税。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三节:“1853年刑部侍郎 雷以諴 在 扬州 帮办军务,为筹措 江 北大营的军饷,在 仙女庙 等地创办厘捐。”
又称厘金、厘金税。晚 清 实行的一种行商税。在水陆要隘设立关卡,征收过往商品百分之一的捐税,百分之一为厘,故名。《清史稿·食货志六》:“釐金抽捐,创始 扬州 一隅,后遂推行全国。 咸丰 三年,刑部右侍郎 雷以諴 治军 扬州 ,始於 仙女庙 等镇创办釐捐。”《文明小史》第十五回:“国家不裁釐捐,这些弊病总不能除的。” 郑观应 《盛世危言·税则》:“迨后天下多事,始创榷货抽釐之制,藉资军餉。釐捐最旺时,岁收二千万。”
词语解释:厘孳  拼音:lí zī
双生子。俗称双胞胎。
词语解释:厘妇  拼音:lí fù
寡妇。釐,通“ 嫠 ”。《诗·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 毛 传:“昔者 颜叔子 独处于室,隣之釐妇又独处于室。”
词语解释:厘奸  拼音:lí jiān
谓整治邪恶。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一·有司分考》:“革弊而反以滋弊;釐姦而重以为姦,似非计之得者。”
词语解释:厘任  拼音:lí rèn
谓就任治理。《旧五代史·晋书·杨光远传》:“ 高祖 谓 光远 曰:‘ 元城 之役,卿左右皆立功,未曾旌赏,今各与一郡,俾釐任以荣之。’”
词语解释:厘剔  拼音:lí tī
(1).清理剔除;革除。《明史·黄镐传》:“ 镐 有才识,敏吏事,理盐政,多所釐剔,时论称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他要是将一省的弊竇都釐剔乾净,他又从那里调剂私人呢?”
(2).指甄别、辨别。 清 林则徐 《会札南澳镇谕令长山尾等洋外船一律呈缴烟土稿》:“查中路本係外夷通市处所,乃夷船来往所必经,良贾奸商难以分辨,是以办理之法,不得不加意釐剔。”
(3).整理修订。 清 程伟元 《〈红楼梦〉序》:“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釐剔,截长补短,钞成全部,復为鐫板,以公同好。”
词语解释:厘定  拼音:lí dìng
整顿规定。 严复 《论教育书》:“俟十年以往,閲歷稍深,定论渐出,厘而定之,当未为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荆宜施鹤光复记·光复文献附录》:“现在大局粗定,餉项一层,应请厘定遵行。” 罗正纬 《滦州革命先烈事略·张绍曾》:“五年任陆军训练总监,厘定军事教育计画。”
整理制定。《新唐书·礼乐志十一》:“ 张文收 以为《十二和》之制未备,乃詔有司釐定。”《清史稿·礼志六》:“﹝ 乾隆 ﹞十年,釐定祠位,前殿正中祀 怡贤亲王 ,后室诸臣合一龕。” 胡适 《〈红楼梦〉考证》:“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再得善本,更为釐定。”
词语解释:厘品  拼音:lí pǐn
区分并加以评定。《魏书·酷吏传·羊祉》:“然尚书銓衡是司,釐品庶物,若状与跡乖,应抑而不受,録其实状,然后下寺,依諡法準状科上。”
词语解释:厘和  拼音:lí hé
治理协和。《晋书·后妃传下·康献褚皇后》:“伏愿陛下抚综万机,釐和政道,以慰祖宗,以安兆庶。”
词语解释:厘饬  拼音:lí chì
治理整顿。 唐 陆贽 《韩滉检校左仆射平章事制》:“理尚廉平,事皆釐飭。”《明史·刘健传》:“诸进退文武大臣,釐飭屯田、盐、马诸政, 健 翊赞为多。”
词语解释:厘麰  拼音:lí móu
麦。釐,通“ 来 ”。《汉书·刘向传》:“故《周颂》曰‘降福穰穰’,又曰‘飴我釐麰’。釐麰,麦也。” 王先谦 补注引 王先慎 曰:“《毛诗》作‘貽我来牟’……《説文》‘来’下引作‘詒我来麰’。詒、飴,通叚字,貽即‘詒’之俗体;釐、来,文异而声义同。”
词语解释:厘比  拼音:lí bǐ
分辨;审察。《魏书·甄琛传》:“此由诸坊混杂,釐比不精,主司闇弱,不堪检察故也。”
词语解释:厘正  拼音:lí zhèng
考据订正;整治改正。 唐 孔颖达 《〈毛诗正义〉序》:“先君 宣父 ,釐正遗文,缉其精华,褫其烦重。” 明 张居正 《王承奉传》:“而 承奉 从内佐之,所釐正国家事,不可胜道。” 陈垣 《史讳举例·前史避讳之文后史沿袭未改例》:“左户当作左民,亦 唐 人避讳追改,《通鑑》未及釐正。”
词语解释:厘运  拼音:lí yùn
福运。《宋书·乐志一》:“至于礼失道諐,称习忘反,中兴釐运,视听所革,先代繆章,宜见刊正。”
词语解释:厘革  拼音:lí gé
改革。《宋书·孔琳之传》:“然苟无关於情,而有愆礼度,存之未有所明,去之未有所失,固当式遵先典,釐革后谬。”《旧唐书·文宗纪上》:“帝在藩邸,知两朝之积弊,此时釐革,并出宸衷,士民相庆,喜理道之復兴矣!”《清史稿·高宗纪二》:“以 江苏 逋赋积至二百二十餘万,諭釐革催徵积弊。”
词语解释:厘降  拼音:lí jiàng
本谓 尧 女嫁 舜 事。《书·尧典》:“釐降二女于 嬀 汭,嬪于虞。” 孔 传:“降,下嬪妇也, 舜 为匹夫,能以义理下帝女之心。” 段玉裁 撰异:“釐,整治之意;降,下也,整治下二女于 嬀 汭。”一说,釐谓治迹。见《汉书·外戚传上序》 颜师古 注。后多用以指王女下嫁。《三国志·魏志·文德郭皇后传》“遂立为皇后”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后上表谢曰:‘妾无 皇 英 釐降之节,又非 姜 任 思齐之伦。’”《魏书·崔玄伯传》:“是以诸公主皆釐降於宾附之国,朝臣子弟,虽名族美彦,不得尚焉。”《唐语林·补遗一》引 唐 颜真卿 《和政公主神道碑》:“歷考往代釐降之盛,未有如公主者焉。”按,指 唐肃宗 第二女下嫁 柳谭 。
词语解释:厘金  拼音:lí jīn
即厘税。 郭沫若 等《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三节:“厘金以商贷为对象,在水陆通商要道和商业繁盛的城镇,设立局、卡,征收货捐。”
(1).即厘捐。 清 薛福成 《应诏陈言疏》:“军兴以来,釐金之旺,素推东南数省。” 章炳麟 《訄书·不加赋难》:“大兵起,门关蹊梁於是乎有釐金。曰:‘是征之商贾也。’”《文明小史》第十五回:“有人建议想向外国人再借上几千万两银子的洋债,即以 中国 釐金作抵。”
(2).指以人们所得收益的若干部分所充的税金。 陶尔夫 《伐楮的旅行》:“他们自称是什么‘工人代表’,实际上是压迫和剥削你们的。他们坐在家里,抽取你们的厘金,想办法搞鬼。”参见“ 釐捐 ”。
词语解释:厘豪  拼音:lí háo
见“ 釐毫 ”。
词语解释:厘米  拼音:lí mǐ
公制长度单位,一厘米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旧称公分。
法定计量单位中的长度单位。一厘米等于一米(公尺)的百分之一。旧称“公分”。单位符号cm。
词语解释:厘米汞柱  拼音:lí mǐ gǒng zhù
压强单位,等于支承1厘米高汞柱所需压力,当汞的密度为13.59651克/厘米&+{3},引力加速度为标准值980.6厘米/秒&+{2}时,等于1333.22387415帕斯卡,它和10托的差别小于7百万分之一
词语解释:厘金局  拼音:lí jīn jú
亦称“ 釐捐局 ”。 征收厘金的机关。又名厘局。《清会典事例·户部·厘税》:“ 贵州省 设釐金局二十五处。”《清会典事例·户部·厘税》:“﹝ 同治 ﹞十年, 直隶省 天津府 ,改捐输义馆为 天津 釐捐局,抽收百货釐金。”《文明小史》第九回:“有的因为手中提的礼包分量过重,有的因为篮中所买的菜过多了些,按照釐捐局颁下来的新章,都要捐过,方许过去。” 沉从文 《边城》二:“地方还有个釐金局。”亦省作“ 釐局 ”。《清史稿·食货志六》:“是年( 咸丰 三年) 苏 常 叠陷,丁、漕无收,乃设釐局於 上海 ,藉资接济。” 钱仲联 《黄公度先生年谱》:“ 粤 西故瘠地,南征军餉,皆挹注於 南 ( 南寧 )梧( 梧州 )两釐局。”参见“ 釐捐 ”。
词语解释:厘睫  拼音:lí jié
良犬名。《骈雅·释兽》:“修毫、釐睫……皆良狗也。”
词语解释:厘祀  拼音:lí sì
谓改革祭神制度,废除淫祠。 王闿运 《〈桂阳州志〉序》:“服魅釐祀,百里清朗。”
词语解释:厘盐  拼音:lí yán
谓治理盐务。 清 曾国藩 《槐阴书屋图记》:“又督漕 於潞河 ,釐盐於 天津 ,荡涤田赋积亏於 两浙 。”
词语解释:厘谢  拼音:lí xiè
谓以胙肉作为酬报。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世俗饰伪行诈,为民巫祝,以取釐谢。”
词语解释:厘然  拼音:lí rán
形容有条理。 汤一鹗 《论裁撤领事裁判权之预备》:“审判厅立,不特与行政事宜厘然各别,即司法中刑、民各事亦当分庭而理。”
清楚,分明。《明史·选举志序》:“是四者(学校、科目、荐举、銓选)釐然具载其本末,则二百七十年间取士得失之故可覩已。” 夏曾佑 《小说原理》:“经文者,以简略之笔,写未知之理者也,故最难。而读书之劳逸釐然矣。” 孙中山 《军人精神教育》第一章:“旷观六合之内,一切现象釐然毕陈,种类至为繁伙。”
词语解释:厘理  拼音:lí lǐ
犹治理。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先安心腹,釐理本朝。” 王闿运 《皇中宪大夫侯官陈君墓志铭》:“财货委积,或託以釐理。”
词语解释:厘订  拼音:lí dìng
(1).整理订正。 鲁迅 《集外集拾遗·〈劲草〉译本序》:“爰加厘订,使益近于信达。”
(2).制订。 邹韬奋 《三十年前的民主运动》:“﹝ 梁任公 ﹞对立宪加紧活动,提出四项政纲,即……(二)厘订法律,巩固司法权的独立。”
整理订定。《清史稿·时宪志一》:“﹝ 汤若望 ﹞言:‘臣於 明 崇禎 二年来京,曾依西洋新法釐订旧历。’” 清 赵克宜 《重订增补〈类腋〉凡例》:“ 姚氏 原书诸未尽善之处,既为详加釐订,新增者成於锋鏑之餘,疵顈在所难免。” 朱自清 《论国语教育》:“ 陆先生 是主张‘整理国字’使之合理化,科学化,统一化,正确化,非从速釐订标准字不可。”
词语解释:厘次  拼音:lí cì
整理编次。 清 王韬 《〈弢园文录外编〉自序》:“因取歷年来存稿稍加釐次,授诸手民。”
词语解释:厘秩  拼音:lí zhì
整理编次。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仰观俯察,明义开宗,釐秩典要,垂布型范。”
词语解释:厘补  拼音:lí bǔ
改革和补救。《新唐书·杨绾传》:“于时釐补穿敝,唯 綰 是恃。”
词语解释:厘税  拼音:lí shuì
晚清起实行的一种商业税。分坐厘、行厘两种,前者征货物交易税,后者征货物通过税。因税率按货值抽若干厘,故名“厘税”。又叫“厘捐”、“厘金”。 咸丰 三年(1853年)起征,至1931年裁撤。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窃闻与 日本 议和,有割 奉天 沿边及 台湾 一省,补兵餉二万万两,及通商 苏 杭 ,听机器洋货流行内地,免其厘税等款。”
指厘捐及海关税。 清 李鸿章 《复蒋芗泉书》:“惟 沪 上……釐税所入,尽供 湘 淮 全军, 东豫 数省剿 捻 之用。”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八章第二节:“其餘釐税,除海关外,一律裁撤,曾经晓諭在案。”参见“ 釐捐 ”。
词语解释:厘治  拼音:lí zhì
犹治理。 明 宋濂 《同知临洮府事班景道除陕西行省参知政事诰》:“必得同寅协恭之臣共釐治之:则事集而功成不难矣。”
词语解释:厘指
又称厘金,厘金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