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毫厘 拼音:háo lí
(1).毫与厘的并称。泛指长度、尺寸。 唐 柳宗元 《梓人传》:“计其毫釐,而构大厦。”
(2).指毡毯之类毛织物。《敦煌曲子词·〈长相思〉之三》:“作客在江西,得病卧毫釐。”
(3).比喻极微细。毫、釐均是微小的量度单位。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官高势重,力足拔才,而不能发毫釐之片言,进益时之翘俊也。”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近代诸儒以道学相高尚,论古人毫釐必计。” 清 赵翼 《赠写照沉照》诗:“写照乃以人为的,毫釐差輒谬千里。” 瞿秋白 《饿乡纪程》八:“工业品却应有尽有,形式上看来和‘西洋’货无毫厘差别。”词语解释:受厘 拼音:shòu lí
汉 制祭天地五畤,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后,皆以祭馀之肉归致皇帝,以示受福,叫受厘。“釐”即“胙”,祭馀之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孝文帝 方受釐,坐 宣室 。” 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 汉 唯祭天地五畤,皇帝不自行,祠还致福。” 司马贞 索隐引 应劭云 :“釐,祭餘肉也。”《汉书·贾谊传》 颜师古 注则以“釐”为“禧”之借字,言受神之福,与此说异。 唐 张昭 《汉宗庙乐舞辞》:“受釐饮酒皇欢洽,仰俟餘灵泰九区。” 明 唐顺之 《奉天殿庆成侍宴》诗:“方看受釐日,即是赐脯辰。”词语解释:保厘 拼音:bǎo lí
治理百姓,保护扶持使之安定。《书·毕命》:“越三日壬申,王朝步目 宗周 ,至于 丰 ,以 成周 之众,命 毕公 保釐东郊。” 孔 传:“用 成周 之民众,命 毕公 使安理治正 成周 东郊,令得所。” 唐 王维 《送韦大夫东京留守》诗:“名器苟不假,保釐固其任。” 清 曹寅 《送施浔江方伯之任湖南》诗:“保釐蓝缕功非细,开拓穷荒虑必周。”词语解释:陟厘 拼音:zhì lí
(1).一种蕨类植物。生池泽阴湿岩石上,一名石发。可入药,又可造纸。 南朝 梁 陆倕 《以诗代书别后寄赠》:“ 刘侯 有餘冷,宜饵陟釐方。” 唐 陆龟蒙 《苔赋》:“散巖竇者石髮,补空田者垣衣,在屋曰昔邪,在药曰陟釐。”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十·陟釐》﹝集解﹞引《别录》:“陟釐生 江 南池泽。”
(2).指陟釐纸。 宋 陆游 《杂题》诗之六:“安得陟釐三万箇,为君尽写暮年诗。”参见“ 陟釐纸 ”。词语解释:蕃厘 拼音:fān lí
洪福。《汉书·礼乐志》:“惟泰元尊,媪神蕃釐。” 颜师古 注:“蕃,多也;釐,福也。” 宋 吴自牧 《梦粱录·驾宿明堂斋殿行禋祀礼》:“在天列圣皆欣顾,宜有蕃釐锡圣君。” 元 揭傒斯 《送唐尊师祠武当》诗:“蕃釐更为吾皇祝,下国时丰雨露饶。”词语解释:豪厘 拼音:háo lí
一毫一厘。形容很少的数量。豪,通“ 毫 ”。《荀子·儒效》:“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釐,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若有豪釐少挂圣意者,乞出之朝堂,使夫博古之士,纠臣表之不合义者。” 明 徐渭 《前破械赋》:“差之豪釐,千里岐路。”词语解释:祝厘 拼音:zhù lí
祈求福佑,祝福。《史记·孝文本纪》:“今吾闻祠官祝釐,皆归福朕躬,不为百姓,朕甚愧之。”《明史·阉党传·阎鸣泰》:“ 华奎 、 诚铭 辈,以藩王之尊,戚畹之贵,亦献諂希恩,祝釐恐后。”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 高宗 七旬万寿,第六世班禪来朝祝釐。”词语解释:分厘 拼音:fēn lí
亦作“ 分厘 ”。
(1).划分整理。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 庆历 四年, 贾魏公 建议修《唐书》,始令在馆学士人供《唐书》外故事二件。积纍既多,乃请 曾鲁公 掌侍郎 唐卿 分釐,附於本传。” 宋 苏辙 《论吏额不便二事札子》:“臣既详定,即依先降指挥,取逐司已行两月生事分定七等,因其分釐,以立人数。” 宋 叶适 《长溪修学记》:“县初设学不置粮,士虽居,不能食也。先令 黄君 龟朋 ,自出新意,分釐收拾良苦,然后始得食。”
(2).一分一厘。形容数量很少。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解给》:“分釐皆关国帑。” 清 梁章鉅 《浪迹丛谈·雄黄酒》:“其性最烈,用以愈疾,多外治。若内服,只可分釐之少。”
亦作“ 分厘 ”。 分量,重量。《西游补》第九回:“约来的数不确。你自家等等分厘看!”
见“ 分釐 ”。词语解释:福厘 拼音:fú lí
幸福。 南朝 梁 沉约 《梁三朝雅乐歌·需雅》:“其德不爽受福釐,於焉逸豫永无期。” 宋 王安石 《尚书户部郎中张瓌知制诰》:“而均福釐於在位,疏远微贱无遗者矣。”《续资治通鉴·元泰定帝泰定四年》:“此所以通精诚,逆福釐,生蒸民,阜万物,百王不易之礼也。”词语解释:茕厘 拼音:qióng lí
见“ 煢嫠 ”。
词语解释:茕嫠 拼音:qióng lí
亦作“ 煢釐 ”。 寡妇。《文选·张协〈七命〉》:“煢釐为之擗摽,孀老为之呜咽。” 李善 注引 杜预 曰:“寡妇为釐。” 唐 孙揆 《灵应传》:“﹝ 九娘子 ﹞曰:‘虽以孤枕寒牀,甘心没齿,煢嫠有托,负荷逾多。’”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当由煢嫠苦节,感动幽冥,故示是灵异。”词语解释:分毫析厘 拼音:fēn háo xī lí
形容分析细致、深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世之作者,或好烦文博採,深沉其旨者;或好离言辨白,分毫析釐者;所习不同,所务各异。”词语解释:降厘 拼音:jiàng lí
赐福。 宋 苏轼 《定州谒诸庙祝文》:“惟皇上帝,分命羣祀,降釐下土,惟我元后,临遣近臣,镇抚一方,幽明虽殊,保民惟均。”词语解释:辅厘 拼音:fǔ lí
辅助厘正。 唐 元稹 《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尔亦祗奉顾命,咨授旧章,辅釐哀忧,俾克依据。”词语解释:训厘 拼音:xùn lí
训教治理。《魏书·皇后传·世祖保母窦氏》:“太后训釐内外,甚有声称。”词语解释:丕厘 拼音:pī lí
谓大受福运;大福。《书·立政》:“丕釐上帝之耿命。” 曾运乾 正读:“大受上天之明命也。” 宋 沉括 《谢加恩表》:“窃以诞扬孚号,一新法度之原;朋锡丕釐,下及锁凉之品。”《宋史·乐志十》:“於皇道祖,丕釐灵祐。”词语解释:庞厘 拼音:páng lí
犹言大福。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又恭值 高宗纯皇帝 御宇周甲,五世同堂,曼福庞釐,君民同庆,则诚昇平嘉话。”词语解释:榷厘 拼音:què lí
征收厘金税。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利权四》:“自巨寇窃发以来,军餉告匱,始立榷釐之法。古之人有行之者, 汉 之算緡, 唐 之除官钱, 宋 之头子钱,其意皆相同也。”词语解释:木厘 拼音:mù lí
清 代专向木商征税的局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谁知他去年办 镇江 木釐,因为勒捐閙事,被木商联名来省告了一告。”词语解释:公厘 拼音:gōng lí
亦称“ 毫米 ”。 公制长度单位。一千公厘等于一米。词语解释:允厘 拼音:yǔn lí
(1).谓治理得当。《书·尧典》:“允釐百工,庶绩咸熙。” 孔 传:“允,信;釐,治。” 唐 白居易 《君子不器赋》:“既居家而必达,亦在邦而允釐。”
(2).谓办理妥当。 清 陈确 《祭祝子开美文》:“闰月初二,实葬令慈,初五役竣,诸作允釐。”词语解释:逆厘 拼音:nì lí
迎福;受福。《文选·扬雄〈甘泉赋〉》:“感动天地,逆釐三神。” 李善 注:“ 服虔 曰:‘釐,福也。’ 韦昭 曰:‘逆,迎也。迎受福釐也。’釐,音熙。” 宋 刘颁 《谢封彭城县开国男食邑表》:“迺惟逆釐於三神,是用大賚於四海。”词语解释:鸿厘 拼音:hóng lí
洪福。 唐 徐彦伯 《南郊赋》:“石麟夭矫,团翠烟而上征;蕤凤曶霍,迓鸿釐之无算。”《宋史·乐志十三》:“明明纯孝,鸿釐大来。”词语解释:酒厘 拼音:jiǔ lí
对酒类征收的厘金。《清会典事例·户部·直省厘局》:“ 光绪 十一年奏准, 陕西省 岐山 、 郿县 、 蒲城 、 韩城 四卡, 岐山 专收酒釐, 郿县 於酒釐外,兼收百货土釐。”参见“ 厘金 ”。
词语解释:厘金 拼音:lí jīn
即厘税。 郭沫若 等《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三节:“厘金以商贷为对象,在水陆通商要道和商业繁盛的城镇,设立局、卡,征收货捐。”
(1).即厘捐。 清 薛福成 《应诏陈言疏》:“军兴以来,釐金之旺,素推东南数省。” 章炳麟 《訄书·不加赋难》:“大兵起,门关蹊梁於是乎有釐金。曰:‘是征之商贾也。’”《文明小史》第十五回:“有人建议想向外国人再借上几千万两银子的洋债,即以 中国 釐金作抵。”
(2).指以人们所得收益的若干部分所充的税金。 陶尔夫 《伐楮的旅行》:“他们自称是什么‘工人代表’,实际上是压迫和剥削你们的。他们坐在家里,抽取你们的厘金,想办法搞鬼。”参见“ 釐捐 ”。词语解释:板厘 拼音:bǎn lí
指定例的捐税。《清续文献通考·征榷十九》:“( 光绪 五年)又奏准 河南 清化镇 药材釐金,向由行户包交,谓之板釐。”《清实录经济资料辑要·赋税》:“此外有……板釐捐,活釐捐,所徵甚鉅,报解寥寥。”词语解释:抽厘 拼音:chōu lí
抽取厘金。《清会典事例·户部·直省厘局》:“﹝ 咸丰 ﹞九年奏准, 山东省 在 登 、 莱 、 青 三府属海口,举办抽釐。”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利权二》:“厥后天下多故,餉无所出,始创为抽釐之法。”词语解释:毛厘 拼音:máo lí
犹毫厘。形容极微小。 唐 杜牧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金虎知难动,毛釐亦耻言。” 宋 曾巩 《哭尹师鲁》诗:“文章气节盖当世,尚在功德如毛釐。”一本作“ 豪氂 ”。词语解释:市厘 拼音:shì lí
(1).市制长度单位,一市厘等于千分之一市尺。通称厘。
(2).市制重量单位,一市厘等于万分之一市斤,旧制等于一万六千分之一市斤。通称厘。词语解释:失之千里,差若毫厘 拼音:shī zhī qiān lǐ , chà ruò háo lí
同“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 《隋书·天文志上》:“失之千里,差若毫釐,大象一乖,餘何可验!”词语解释:密厘 拼音:mì lí
法语millimètre的音译。即毫米。词语解释:析毫剖厘 拼音:xī háo pōu lí
见“ 析毫剖芒 ”。
词语解释:析毫剖芒 拼音:xī háo pōu máng
亦作“ 析毫剖釐 ”。 分割剖析毫毛芒刺。形容剖析细微透彻。《文子·道原》:“夫道者陶冶万物,终始无形,寂然不动,大通混冥。深閎广大,不可为外,析毫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总名也。”《云笈七籤》卷一○二:“穷幽极微,至纤无际,析毫剖釐,刀鋏锋鋭,不足言其细也。”词语解释:清厘 拼音:qīng lí
清查;清理。《明史·曾同亨传》:“内府工匠, 隆庆 初数至万五千八百人,寻汰二千五百人,而中官滥增不已。 同亨 疏请清釐。” 清 黄爵滋 《敬陈六事疏》:“翼尉以下有无吞餉、包班、玩巡、旷守等情,彻底清釐,严参治罪。”词语解释:延厘 拼音:yán lí
旧时祝颂语,谓迎来福祥。釐,通“ 禧 ”。 清 张行孚 《与陈蓝洲书》:“敬諗勋祺叶吉,旅祉延釐。”词语解释:嵫厘 拼音:zī lí
高峻貌。词语解释:整厘 拼音:zhěng lí
整顿改革。 清 魏源 《复蒋中堂论南漕书》:“此则人存政举,乃地方大吏力能整釐之事。”词语解释:税厘 拼音:shuì lí
海关税和厘金税的合称。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富民说》:“上溯 康 乾 之际,税釐不徵而度支充,海市有禁而闤闠足。”《清会典事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交涉搉税》:“其完清税釐之洋药,即又拆改包装,於每箇上黏贴印花,以为已完税釐之据。”词语解释:综厘 拼音:zōng lí
治理。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朕新委元臣,综釐重务。”词语解释:肉厘 拼音:ròu lí
指旧 中国 政府对肉类征收的厘金。《清史稿·食货志六》:“ 宣统 元年, 四川 以实行禁烟,筹抵土药各税釐,加倍徵收肉釐,允之。”参阅《清会典·户部》、《清续文献通考·征榷二十》。词语解释:季厘 拼音:jì lí
古代传说中的国名。《山海经·大荒南经》:“又有 重阴之山 。有人食兽,曰 季釐 。 帝俊 生 季釐 ,故曰 季釐之国 。”词语解释:祠厘 拼音:cí lí
祭神求福。《明史·徐阶传》:“寇由 墙子岭 入,直趋 通州 。帝方祠釐,兵部尚书 杨博 不敢奏……帝怒 博 不早闻与总督 杨选 之任寇入也,欲罪之未发。 阶 言:‘ 博 虽以祠釐禁不敢闻,而二镇兵皆其所先檄。若 选 则非尾寇,乃送之出境耳。’”词语解释:地厘 拼音:dì lí
谓大地之道。《文选·扬雄〈剧秦美新〉》:“百工伊凝,庶绩咸喜,荷天衢,提地釐。” 李善 注:“ 孔安国 《尚书》传曰:‘釐,理也。’上荷天道而下提地理,言则而效之。” 吕向 注:“天下之士皆欣荷天道之享通,统其地理以助君之安人也。地为臣道。提,统也。釐,理也。”词语解释:盐厘 拼音:yán lí
旧时对盐所征的厘金。 清 咸丰 三年设此税收,大都属于盐的附加税性质。1914年并入盐的正税。《清史稿·食货志四》:“ 陕西 花马池 盐课,向由布政使收纳。及 同治 十二年, 宗棠 为 陕甘 总督,因西陲用兵,改课为釐,在 定边 设局抽收,名曰 花定 盐釐,於是 陕西 盐利归於 甘省 。”词语解释:皴厘 拼音:cūn lí
皮肤粗裂貌。 唐 孟郊 《寄义兴小女子》诗:“渔妾性崛强,耕童手皴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