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取次 拼音:qǔ cì
亦作“ 取此 ”。
(1).随便,任意。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此儿当兴卿门宗,四海将受其赐,不但卿家,不可取次也。” 唐 杜甫 《送元二适江左》诗:“经过自爱惜,取次莫论兵。”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一折:“兀的不取次弃舍,等閒抛掉。” 汪文溥 《子美嘱题化佛化装百相即柬亚子》诗:“有时西笑入 长安 ,七贵三公取次看。”
(2).草草,仓促。《敦煌变文集·叶净能诗》:“何不揭毡看验之?取此行麁疎法令。” 宋 陆游 《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 元 朱庭玉 《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3).次序。 北齐 斛律羡 《北齐乐歌》:“日日饮酒醉,国计无取次。”
(4).谓次第,一个挨一个地;挨次。 元 揭傒斯 《山市晴岚》诗:“近树参差出,行人取次多。” 清 朱彝尊 《是日再入保和殿侍宴》诗:“妙舞娑盘歇,华鐘取次催。”
(5).尴尬,进退两难。词语解释:取醉 拼音:qǔ zuì
喝酒致醉。 唐 杜甫 《上白帝城》诗之一:“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评事》诗:“能来取醉任喧呼,死后贤愚俱泯泯。”《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今日天气寒冷,料想官家不出来了,不免步至他家取醉一回则个。”词语解释:取舍 拼音:qǔ shě
亦作“ 取捨 ”。 择用与弃置;选择。《吕氏春秋·诬徒》:“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汉书·贾谊传》:“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 颜师古 注:“取谓所择用也,舍谓所弃置也。” 宋 苏轼 《贺韩丞相再入启》:“强足以济艰难,勇足以断取捨。” 黄宗英 《美丽的眼睛》:“光明啊,你的记忆储存很别致,取舍也鲜明。”
亦作“ 取捨 ”。 行止。《荀子·荣辱》:“其定取舍楛僈,是其所以危也。” 明 张纶 《林泉随笔》:“使其取舍进退一以至公而不扬人闇昧之失,以显其讁,亦何不可之有哉。”词语解释:取友 拼音:qǔ yǒu
选取朋友;交友。《礼记·学记》:“古之教者……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羣,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 唐 韩愈 《别知赋》:“余取友於天下,将岁行之两周。” 明 杨柔胜 《玉环记·韦皋延宾》:“小生今年虚度二十七岁,百无一成,徒有怜贫恤寡之心,又有取友亲贤之志。”词语解释:取将 拼音:qǔ jiāng
拿取。将,助词。 唐 韩愈 《调张籍》诗:“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宋 范成大 《腊月村田乐府·爆竹行》:“节间汗流火力透,健僕取将仍疾走。” 潘飞声 《题披秘石门》诗:“惑恐太阴黑,六丁下取将。”词语解释:取意 拼音:qǔ yì
(1).犹随意。 南唐 尉迟偓 《中朝故事》:“上又詔重修 安国寺 ,毕,亲降车輦,以设大斋。乃十二撞新鐘,捨钱一万贯,令诸大臣各取意击之。”
(2).采取其意。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三章一:“﹝ 徐寿辉 ﹞以 蕲水 为都城,取意于西方净土莲台,号为 莲台省 。”词语解释:取士 拼音:qǔ shì
选取士人。《孟子·告子下》:“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 唐 韩愈 《答吕毉山人书》:“惠书责以不能如 信陵 执轡者,夫 信陵 , 战国 公子,欲以取士声势倾天下而然耳。” 清 朱士琇 《道南讲授序》:“盖自 宋 理宗 后, 文公 之书满天下,迄 明 以 朱 註取士,则流传益盛。”词语解释:取乐 拼音:qǔ lè
(1).寻取快乐。 汉 张衡 《西京赋》:“取乐今日,遑恤我后。” 唐 杜甫 《陪王侍御同登东山最高顶宴姚通泉晚携酒泛江》诗:“三更风起寒浪涌,取乐喧呼觉船重。”
(2).寻开心。戏弄别人,使自己高兴。 杨朔 《血书》:“老财的儿子吃飞箩面,见他饿的慌,往馍上吐口唾沫,蘸点尿,抹上大粪扔给他,拿着他取乐。”词语解释:取人 拼音:qǔ rén
选择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 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 宰予 ;以貌取人,失之 子羽 。’”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义理一·世道》:“富贵易溺,道义难行,近惟科目取人,举业日盛而经学浅也。人心尤入於利,故贿赂公行而礼币无,誌名太甚而史书非,諂諛日盛而风俗薄。”词语解释:取此 拼音:qǔ cǐ
见“ 取次 ”。
词语解释:取次 拼音:qǔ cì
亦作“ 取此 ”。
(1).随便,任意。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此儿当兴卿门宗,四海将受其赐,不但卿家,不可取次也。” 唐 杜甫 《送元二适江左》诗:“经过自爱惜,取次莫论兵。”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一折:“兀的不取次弃舍,等閒抛掉。” 汪文溥 《子美嘱题化佛化装百相即柬亚子》诗:“有时西笑入 长安 ,七贵三公取次看。”
(2).草草,仓促。《敦煌变文集·叶净能诗》:“何不揭毡看验之?取此行麁疎法令。” 宋 陆游 《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 元 朱庭玉 《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3).次序。 北齐 斛律羡 《北齐乐歌》:“日日饮酒醉,国计无取次。”
(4).谓次第,一个挨一个地;挨次。 元 揭傒斯 《山市晴岚》诗:“近树参差出,行人取次多。” 清 朱彝尊 《是日再入保和殿侍宴》诗:“妙舞娑盘歇,华鐘取次催。”
(5).尴尬,进退两难。词语解释:取名 拼音:qǔ míng
(1).起名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 汉高帝 十一年,封 靳彊 为侯国,后立屯农,积粟在斯,谓之 羊肠仓 。山有 羊肠坂 ,在 晋阳 西北,石隥縈行,若羊肠焉,故仓坂取名矣。”京剧《龙江颂》第七场:“我爹娘生下我,取名叫 盼水 。”
(2).求取名声。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夫今之人,务利而遗道,其学其问,以之取名致官而已。”《宋史·道学传一·周敦颐》:“ 黄庭坚 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霽月。廉于取名,而鋭于求志’。”词语解释:取义 拼音:qǔ yì
犹言求义。谓就义而死。《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宋 文天祥 《自赞》:“ 孔 曰成仁, 孟 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词语解释:取别 拼音:qǔ bié
告别。《太平广记》卷一一五引 唐 道世 《法苑珠林·王弘之》:“ 轨 忽更来愧谢。因云:‘今即取别。’举家哭而送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二·林四娘》:“妾尘缘已尽,当往 终南 。以君情谊厚,一来取别耳。”词语解释:取笑 拼音:qǔ xiào
(1).取受讥笑。《后汉书·盖勋传》:“既足结怨一州,又当取笑朝廷。” 唐 刘长卿 《负谪后登干越亭作》诗:“独醒空取笑,直道不容身。”《宋史·岳飞传》:“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训兵飭士,谨备不虞,而不可论功行赏,取笑敌人。”
(2).耍笑;开玩笑。《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又来胡説! 秀秀 被我打杀了,埋在后花园,你须也看见,如何又在那里?却不是取笑我!”《红楼梦》第二二回:“别人拿他取笑儿都使得,我説了就有不是。” 沙汀 《困兽记》十三:“她怀疑他们在取笑她,心绪更烦乱了。”词语解释:取水 拼音:qǔ shuǐ
(1).古代一种祭祀的礼仪。在月下用铜镜收取露水,以示明洁之义。语本《周礼·秋官·司烜氏》“司烜氏掌以夫燧取明火於日,以鉴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 汉 郑玄 注:“取水者,世谓之方诸。取日之火月之水,欲得阴阳之洁气也。” 唐 韩愈 《明水赋》:“聊设鉴以取水,伊不注而能盈。”
(2).壮族斋祭死者的一种礼仪。《中国民间故事选·老三与土司》:“三个儿子将老人一生剩下的钱买了副棺材,做了一天斋,取了水,就出殡了。”原注:“壮族习惯,死了人便请道公老来和死人家属到河边去,敲锣念符,装些水来做佛水。”词语解释:取重 拼音:qǔ zhòng
得到重视。 宋 苏舜钦 《应制科上省使叶道卿书》:“故儒其名者,必奔走贵势之门,以希光宠而取重焉。”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一》:“彼方有所挟以取重於人主,而人主又尝自恃其往日之英断,以为彼有所不敢肆也。”词语解释:取得 拼音:qǔ de
(1).召唤到。《景德传灯录·菩提达磨》:“师谓王曰:‘知取得 宗胜 否?’王曰:‘未知。’”
(2).得到。 鲁迅 《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 尼采 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沉从文 《〈散文选〉题记》:“用锲而不舍的精神,长远从试探中取得经验,才有可能慢慢得到应有的进展。”词语解释:取足 拼音:qǔ zú
充分取得。 三国 魏 嵇康 《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若命之成败,取足於信顺,故是吾前难寿夭成於愚智耳,安得有性命自然也!” 唐 韩愈 《记宜城驿》:“ 于太傅 帅 襄阳 ,迁 宜城县 ,并改造南境数驛,材木取足此林。” 明 李贽 《答耿中丞书》:“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於 孔子 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於 孔子 ,则千古以前无 孔子 ,终不得为人乎?”词语解释:取道 拼音:qǔ dào
(1).所走的路程。《穀梁传·成公五年》:“ 伯尊 来遇輦者,輦者不辟,使车右下而鞭之,輦者曰:‘所以鞭我者,其取道远矣。’” 范宁 注:“所用鞭我之间,行道则可远。”
(2).选取经由的道路。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一:“适 章采南 修撰视学 闽 中,取道 上海 。” 阿英 《哀悼李克农同志》:“我先率领一组同志,取道 皖 北,千里步行,先到 武汉 。”
(3).犹言上路。《史记·刺客列传》:“至 易水 之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 击筑, 荆軻 和而歌。”
(4).犹言开辟道路。 唐 柳宗元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词语解释:取势 拼音:qǔ shì
(1).得到利益。《红楼梦》第七三回:“把姑娘的东西丢了,他倒赖説姑娘使了他们的钱,这如今竟要准折起来!倘或太太问姑娘为什么使了这些钱,敢是我们就中取势?”
(2).谓借以取得好的姿势。 朱自清 《欧游杂记·威尼斯》:“教堂右边是向运河去的路,是一个小方场,本来显得空阔些,钟楼恰好填了这个空子。好象我们戏里大将出场,后面一杆旗子总是偏着取势。”词语解释:取履 拼音:qǔ lǚ
谓代人拾鞋。比喻屈己尊人。语本《史记·留侯世家》所载 张良 为一老父于圯下取履事。 宋 刘克庄 《水龙吟》词:“若论辈行,早陪 韩 柳 ,晚交 元 白 。老矣安能,为人取履,与人争屐。”词语解释:取路 拼音:qǔ lù
选取经由的道路;上路,登程。《楚辞·九辩》:“却騏驥而不乘兮,策駑駘而取路。” 唐 孙棨 《北里志·楚儿》:“ 光业 明日特取路过其居侦之,则 楚儿 已在临街窗下弄琵琶矣。”《儒林外史》第五一回:“次日, 凤四老爹 果然别了 万中书 ,不曾受他杯水之谢,取路往 杭州 去了。”词语解释:取日 拼音:qǔ rì
迎回落日。喻助废帝复位。 唐 吕温 《狄梁公立卢陵王赞》:“取日 虞渊 ,洗光 咸池 。” 明 许三阶 《节侠记·侠晤》:“ 裴 兄侠节雄风,抗取日之义;英年贵族,虚下风之怀。”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 狄梁公 之仕女主也,有取日之绩; 姚广孝 之佐靖难也,有化国之勋。”词语解释:取则 拼音:qǔ zé
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挂服捐驹,前良取则。” 李善 注引 赵岐 《三辅决录》:“ 长安 刘氏 ,唯有 孟公 ,谈者取则。”《隋书·经籍志四》:“﹝ 挚虞 ﹞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是后……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 明 宋濂 《恭题御制论语解二章后》:“虑一二儒臣未达注释之凡,乃手释二章以赐 克表 ,俾取则而为之。”词语解释:取与 拼音:qǔ yǔ
见“ 取予 ”。
词语解释:取予 拼音:qǔ yǔ
(1).亦作“ 取与 ”。收受和给予。《管子·幼官》:“著於取与之分,则得地而不执。”《汉书·司马迁传》:“然僕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作“取与”。 晋 葛洪 《抱朴子·清鉴》:“观取与於宜适,谓虚实於言行,考操业於闺閫,校始终於信効,善否之验不亦易乎!” 宋 苏辙 《民政上》:“臣愚以为严赏罚,勑官吏,明好恶,慎取予,不赦有罪,使佛老之福不得苟且而惑其生。”《明史·朱希周传》:“性恭谨,不妄取予。”
(2).形容操琴时内收和外放的指法。 宋 文天祥 《胡笳曲序》:“庚辰中秋日, 水云 慰予囚所,援琴作《胡笳十八拍》,取予疾徐,指法良可观也。”词语解释:取胜 拼音:qǔ shèng
取得胜利;获得成功。《汉书·赵充国传》:“以逸击劳,取胜之道也。”《水浒传》第一○五回:“倘贼人以精鋭突至,我兵虽十倍于众,必不能取胜。” 孙犁 《欧阳修的散文》:“ 中国 古代散文,其取胜之处,从不在于诗,而在于理。”词语解释:取象 拼音:qǔ xiàng
(1).以某事物作为榜样。《庄子·天道》:“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
(2).取某事物之征象。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所谓青龙者,东方厥阴之气,其性仁,其神化,其色青,其形长,其虫鳞……其他取象皆如是。”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四方取象:苍龙、白虎、朱雀、螣蛇。”词语解释:取适 拼音:qǔ shì
寻求适意。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夏凉寒燠,随时取适。” 唐 岑参 《渔父》诗:“竿头钓丝长丈餘,鼓栧乘流无定居。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唐 杜甫 《苦雨奉寄陇西公兼呈王徵士》诗:“式瞻北邻居,取适南巷翁。”词语解释:取径 拼音:qǔ jìng
亦作“ 取径 ”。 选取经由的道路。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述而篇三》:“此亦舍康庄而取逕於荆棘之蹊矣。”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新疆起义清方档案·宣统三年十二月初七日陕甘总督长庚致内阁请代奉电》:“另选得力兵队由 登努斯 取径直赴 伊犂宁远城 ,保护 俄 商。”词语解释:取譬 拼音:qǔ pì
打比方;寻取比喻。《诗·大雅·抑》:“取譬不远,昊天不忒。” 明 张纶 《林泉随笔》:“ 唐 韩子 言医师之用药,匠氏之用木,有如相之用人。其取譬可谓亲且切矣。” 何其芳 《扇上的烟云》:“有时我真慨叹着取譬之难。”词语解释:取予 拼音:qǔ yǔ
(1).亦作“ 取与 ”。收受和给予。《管子·幼官》:“著於取与之分,则得地而不执。”《汉书·司马迁传》:“然僕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作“取与”。 晋 葛洪 《抱朴子·清鉴》:“观取与於宜适,谓虚实於言行,考操业於闺閫,校始终於信効,善否之验不亦易乎!” 宋 苏辙 《民政上》:“臣愚以为严赏罚,勑官吏,明好恶,慎取予,不赦有罪,使佛老之福不得苟且而惑其生。”《明史·朱希周传》:“性恭谨,不妄取予。”
(2).形容操琴时内收和外放的指法。 宋 文天祥 《胡笳曲序》:“庚辰中秋日, 水云 慰予囚所,援琴作《胡笳十八拍》,取予疾徐,指法良可观也。”词语解释:取证 拼音:qǔ zhèng
求取证据。 晋 杨乂 《刑礼论》:“盖刑礼之本,经纬阴阳,拟则乾坤……或者取证於《春秋》,有意乎寻本以综末。”《小说选刊》1981年第8期:“至于 朱江川 的第二条罪状,必须到 广州 找他姑姑和当地公安局,还涉及他国外的亲属,根本无法取证。”词语解释:取具 拼音:qǔ jù
(1).谓领取备办。《周礼·地官·泉府》:“凡国事之财用取具焉。岁终则会其出入,而纳其餘。”
(2).谓置办。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牲酒瘠酸,取具临时,水陆之品,狼藉籩豆。” 宋 陆游 《闰二月二十日游西湖》诗:“岂如吾曹淡相求,酒肴取具非预谋。”
(3).用作备位充数。 宋 秦观 《谋主》:“所谓幕府从事者,往往皆闒茸取具之人。”词语解释:取凉 拼音:qǔ liáng
纳凉,乘凉。 唐 岑参 《南楼送卫凭》诗:“南楼取凉好,便送故人归。”《快心编》第十回:“便走向前,来到一柳树下,见一个老人家在那里取凉。”词语解释:取正 拼音:qǔ zhèng
用作典范。《后汉书·蔡邕传》:“﹝ 蔡邕 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 灵帝 许之。 邕 乃自书丹於碑,使工鐫刻立於太学门外。於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书·多方》“惟尔 殷侯 尹民” 唐 孔颖达 疏:“诸侯为民之主,民所取正。” 宋 李石 《续博物志》卷五:“ 倭 、 辰 、 余 国或横书,或左书,或结绳,或鍥木,唯 高丽 摹写颖法取正 中华 。”词语解释:取材 拼音:qǔ cái
(1).选取材料。《左传·隐公五年》:“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新唐书·五行志一》:“盖王者之有天下也,顺天地以治人,而取材于万物以足用。若政得其道,而取不过度,则天地顺成,万物茂盛。” 洪深 《最近的个人的见解》:“因为我们现在工作的对象是 广东 的农村大众;故剧本的取材,需要适合于 广东 一般农村大众,在生活体验中所能理解的事实。”
(2).裁度。材,通“ 裁 ”。《论语·公冶长》:“ 子 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 由 与?’ 子路 闻之喜。 子 曰:‘ 由 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朱熹 注:“﹝夫子﹞讥其不能裁度事理。”词语解释:取怜 拼音:qǔ lián
犹取宠。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緑者,列屋而閒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词语解释:取信 拼音:qǔ xìn
取得信任。《汉书·刘向传》:“唯陛下深留圣思,审固几密,览往事之戒,以折中取信。” 晋 陆机 《豪士赋》序:“夫以篤圣穆亲,如彼之懿;大德至忠,如此之盛;尚不能取信於人主之怀,止谤於众多之口。” 唐 韩愈 《科斗书后记》:“ 愈 叔父当 大历 世,文辞独行中朝,天下之欲铭述其先人功行,取信来世者,咸归 韩氏 。” 清 陈梦雷 《绝交书》:“不得一洁身事外之人,军前不足以取信,若后有徵召,当坚以病辞。”词语解释:取憎 拼音:qǔ zēng
招致憎恶。《左传·昭公十六年》:“吾子何爱於一环,其以取憎于大国也。” 汉 徐干 《中论·考伪》:“昔 卫 公孟 多行无礼,取憎於国人。”词语解释:取当 拼音:qǔ dāng
谓取得相当的补偿。《汉书·匈奴传上》:“ 汉 出三千餘骑,为三道,并入 匈奴 捕虏得数千人还。 匈奴 终不敢取当。” 颜师古 注:“当者,报其直。”词语解释:取容 拼音:qǔ róng
讨好别人以求自己安身。《吕氏春秋·似顺》:“夫顺令以取容者,众能之,而况 鐸 ( 尹鐸 )歟?” 高诱 注:“容,説(悦)也。”《新唐书·文艺传下·崔元翰》:“﹝ 元翰 ﹞性刚褊,不能取容於时,孤特自恃。” 清 洪昇 《长生殿·献饭》:“不料 姚 ( 姚崇 )、 宋 ( 宋璟 )亡后,满朝臣宰一味贪位取容。”词语解释:取讥 拼音:qǔ jī
招致讥讽。 明 唐顺之 《吴氏墓记》:“自 子贡 取讥於 孔子 ,而儒生遂不敢言治产。”词语解释:取法 拼音:qǔ fǎ
取以为法则;效法。《礼记·三年问》:“上取象於天,下取法於地,中取则於人。”《汉书·魏相传》:“天子之义,必纯取法天地,而观於先圣。” 宋 秦观 《主术》:“愿鉴 汉 唐 之弊,专取法於 仁祖 。” 周恩来 《老区半老区的土改与整党工作》八:“ 平山县 的典型经验,应为各地所取法。”词语解释:取闹 拼音:qǔ nào
吵闹,扰乱。 唐 韩愈 《答柳柳州食虾蟆》诗:“鸣声相呼和,无理祇取闹。”词语解释:取裁 拼音:qǔ cái
(1).犹选取。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至於 陈思 《客问》,辞高而理疎; 庾敳 《客咨》,意荣而文悴。斯类甚众,无所取裁矣。”按, 唐 写本裁作“才”。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五》:“彰往则必取裁,切今则必徵材。条近欲其无蔽旨,行远欲其无滞思。”
(2).犹决断。《再生缘》第四四回:“心闷闷,意呆呆,此事如今怎取裁?”词语解释:取便 拼音:qǔ biàn
(1).取其方便。 汉 刘向 《杖铭》:“杖必取便,不必用味;士必任贤,何必取贵。”
(2).犹随便,无拘束。《红楼梦》第六二回:“大家也有坐的,也有立的,也有在外观花的,也有倚栏看鱼的,各自取便,説笑不一。”《红楼梦》第五五回:“﹝老婆子们﹞白日里睡觉,夜里鬭牌,我们都知道的。 凤丫头 在外头,他们还有个怕惧,如今他们又该取便了。”
(3).犹乘便。如:出发时带着书,取便学习。词语解释:取境 拼音:qǔ jìng
谓因客观事物的作用而产生某种意境。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大学·传六》:“好色恶臭之不当前,人则无所好而无所恶。意则起念於此,而取境於彼。心则固有焉而不待起,受境而非取境。”词语解释:取快 拼音:qǔ kuài
取得别人的喜欢;得到快乐。 明 李贽 《答邓明府书》:“杀一布衣,本无难事,而可以取快 江陵 之胸腹,则又何惮而不敢为也。”如:取快一时。词语解释:取急 拼音:qǔ jí
古代谓在职官员以赶办私事而请假。 晋 陆机 《思归赋》序:“余以 元康 六年冬取急归。”《北史·杨愔传》:“ 愔 闻之悲惧,因哀感发疾,后取急就 雁门 温汤疗疾。”《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元年》:“上欲以 鄱阳王 范 为元帅; 朱异 取急在外,闻之,遽入。”词语解释:取效 拼音:qǔ xiào
亦作“ 取効 ”。 收效。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金石草木之药,亦皆比古力弱,非倍用之,不能取效。”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神人方》:“天下治劳,直须累月或经岁,唯此方得於神授,随手取効。” 明 袁宏道 《赏心集引》:“病者听之,以为 卢 扁 復出,而及其取效,反不得与余村 鄢艸头 、 陈打卦 等。”词语解释:取死 拼音:qǔ sǐ
犹敢死。《何典》第九回:“ 黑漆大头鬼 虽然勇猛,无奈是空心肚里,又遇那些阴兵尽是取死之士,一个个越杀越上的,再不肯退。”词语解释:取平 拼音:qǔ píng
求得公平论断。 明 文徵明 《凤山赵先生墓表》:“乡人有政,咸从取平焉。”词语解释:取事 拼音:qǔ shì
(1).取用事例,应用典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捃理须覈。”
(2).犹行事。 唐 马总 《意林》卷一引《太公金匮》:“源泉滑滑,连旱则絶。取事有常,赋敛有节。”《西游记》第十七回:“两粒仙丹,去与那妖上寿,把这丸大些的让与那妖。待那妖一口吞之, 老孙 便於中取事。”词语解释:取鉴 拼音:qǔ jiàn
为人所借鉴。 孙犁 《秀露集·〈善闇室纪年〉序》:“一生平平,确实无可取鉴。”词语解释:取进 拼音:qǔ jìn
谋取晋升。《南史·李安人周奉叔等传论》:“观夫 奉叔 取进之道,不亦几於乱乎。其致屠戮,亦其宜矣。”词语解释:取巧 拼音:qǔ qiǎo
(1).求取工巧;采取巧妙方法。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隐秀》:“或有晦塞为深,虽奥非隐;雕削取巧,虽美非秀。” 元 吾丘衍 《学古编·三十五举》:“白文印皆用 汉 篆,平方正直,字不可圆,纵有斜笔,亦当取巧写过。” 明 郎瑛 《七修续稿·诗文·瀑布诗》:“﹝ 苏东坡 ﹞特一时取巧自成一体,不害其为诗也。”
(2).谓用巧妙的手段谋取不正当利益或回避困难。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丑陋婢女﹞得子则育之,生女或与人为养媳,或仍留为婢……不为之出养父之资,而专得其子女之益,居心取巧,亦必有报。”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三段:“ 李春三 这孩子说话率,做事也率,从来不会藏奸取巧。”词语解释:取民 拼音:qǔ mín
(1).谓得民心。《荀子·王制》:“ 成侯 、 嗣公 聚敛计数之君也,未及取民也; 子产 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
(2).谓向人民征取赋役。 宋 刘炎 《迩言》:“古者取民有常制,粟帛、布缕、力役之征,或用其一,或用其二。后世无所不用,则亦无所不取。”词语解释:取供
讨取口供词语解释:取偿 拼音:qǔ cháng
谓得到补偿。《战国策·赵策三》:“是我失之於天下而取偿於 秦 也。” 叶圣陶 《倪焕之》九:“糜费,那更说不上了;消耗而有取偿,那里是糜费?”词语解释:取回 拼音:qǔ huí
以和平手段从已夺走和非法扣押者手里收回自己的人和财产词语解释:取怒 拼音:qǔ nù
犹得罪。 明 李贽 《答焦漪园书》:“弟既远处,势难遥度,但不至取怒於人,又不至污辱此书,即为爱我。” 明 李贽 《答耿司寇书》:“家贫无代书者,执笔草草,絶不成句;又不敢纵笔作大字,恐重取怒於公。” 清 葆光子 《物妖志·兽类·貍》:“我只是左侧 孙 家新妇,因取怒阿姑,被逐出。”词语解释:取求 拼音:qǔ qiú
强取;勒索。《新唐书·李绛传》:“枢密使 刘光琦 议遣中人持赦令赐诸道,以裒馈餉, 絳 请付度支盐铁急递以遣,息取求之弊。” 清 吴嘉宾 《得一斋记》:“吾嚣然自为得也。然而列廛者方专其去留,高下在心,莫可取求,然后知吾之未始得也。” 郑观应 《盛世危言·商务》:“﹝泰西各国﹞或勒免关卡税釐,或侵占小民生计,取求无厌,要挟多端,必遂其欲而后已。”词语解释:取贵 拼音:qǔ guì
受重视;得好评。 晋 赵至 《与嵇茂齐书》:“表龙章於裸壤,奏韶舞於聋俗,固难以取贵矣。”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 淮南 取贵於食时, 陈思 见称於七步。”词语解释:取先 拼音:qǔ xiān
取得居人之前的地位。 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之二:“用儒雅文字章句之业,取先天下武夫,关其口而夺之气。”词语解释:取齐 拼音:qǔ qí
(1).聚齐;集合。《水浒传》第三四回:“ 秦明 见説反了 花荣 ……便点起一百马军,四百步军,先叫出城去取齐,摆布了起身。”《红楼梦》第七一回:“这丫头应了便出去,到二门外鹿顶内,乃是管事的女人议事取齐之所。” 郭沫若 《初出夔门》一:“在镇守使衙门里住了有五六天的光景,同路的人取齐了,便乘着当时 川 河里所有的唯一的一只轮船‘蜀通号’东下。”
(2).使数量、长度或高度相等。如:裁这件衣服,长短可照旧样取齐。词语解释:取必 拼音:qǔ bì
谓要求接受并坚决做到。 明 李贽 《答邓明府》:“愚虽以此好察日望於令师,亦岂敢遂以此好察邇言取必於令师也哉!”词语解释:取美 拼音:qǔ měi
得到赞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是以 淮南 有英才, 武帝 使 相如 视草; 陇右 多文士, 光武 加意於书辞;岂直取美当时,亦敬慎来叶矣。”词语解释:取经 拼音:qǔ jīng
(1).指佛教僧侣到 印度 求取佛经原本。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 神龟 元年十一月冬,太后遣 崇立寺 比丘 惠生 向西域取经,凡得一百七十部,皆是大乘妙典。” 清 俞樾 《小浮梅闲话》:“因《三国演义》而及《西游记》,余曰:‘取经之事,自古有之。’”
(2).比喻向先进的地区、单位或人物吸取经验。 郭小川 《花纹歌》:“人们都说花纹公社好,今天特地取经来。”词语解释:取奉 拼音:qǔ fèng
趋奉,迎合奉承。《朱子语类》卷四三:“小人便爱些便宜,人便从那罅缝去取奉他,故易説(悦)。”《朱子语类》卷一三○:“他却要恁地説时,是説 王 氏(指 王安石 )较香得些子。这是要取奉那 王 氏,但恁地也取奉得来不好。”词语解释:取酬 拼音:qǔ chóu
计算报酬;取得报酬。词语解释:取向 拼音:qǔ xiàng
确定方位
使(例如纤维或材料)的分子轴取同一方向。例如:高度取向的纤维素。
决定社会行为的方向或因素词语解释:取誉 拼音:qǔ yù
博取称赞或好名声。 唐 杜甫 《绝句》之四:“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词语解释:取暖 拼音:qǔ nuǎn
亦作“ 取煖 ”。靠近或向着发热的物体,使身体暖和。 南朝 梁 沉约 《与徐勉书》:“上热下泠,月增日篤,取煖则烦,加寒必利。” 王西彦 《古屋》第一部一:“﹝黑猫﹞呻吟一般的呜叫着,然后便奄奄一息地躺在垃圾堆上,曝着初冬的太阳取暖。”词语解释:取资 拼音:qǔ zī
取得凭借、助益。语本《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夫经典沉深,载籍浩瀚,实羣言之奥区,而才思之神皋也。 扬 班 以下,莫不取资。” 唐 韩愈 《与李翱书》:“僕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於人,以度时月。”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词语解释:取成 拼音:qǔ chéng
(1).媾和。《左传·庄公十四年》:“春,诸侯伐 宋 、 齐 请师于 周 。夏, 单伯 会之,取成于 宋 而还。”
(2).谓学成。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下:“﹝ 李节 ﹞少工 欧阳率更 书……尝於衢路间,忽见士人, 节 谓之曰:‘速将二千钱来,二十日内,教你 欧 书取成。’”词语解释:取媚 拼音:qǔ mèi
犹讨好。《新唐书·张柬之传》:“折支諂笑,取媚蛮夷,拜跪趋伏,无復为耻。”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督抚·白兔》:“盖抚镇重臣贡瑞取媚,自 嘉靖 八年 汪鋐 献甘露后所仅见。” 鲁迅 《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不愿意在有权者的刀下,颂扬他的威权,并奚落其敌人来取媚,可以说,也是‘语丝派’一种几乎共同的态度。”词语解释:取怨 拼音:qǔ yuàn
招致怨恨。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行之者伪成其事,受之者信以为然,故使见咎一时,取怨千载。”词语解释:取耳 拼音:qǔ ěr
挖除耳垢。《金瓶梅词话》第六七回:“ 西门庆 直待篦了头,又教 小周儿 替他取耳。”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遂薙髮留辫,解足缠,易男子装,学剃头取耳以为业。”词语解释:取类 拼音:qǔ lèi
谓取用类似事物以说明本体。犹比喻。《汉书·刑法志》:“《洪范》曰:‘天子作民父母,为天下王。’圣人取类以正名,而谓君为父母,明仁爱德让,王道之本也。”词语解释:取合 拼音:qǔ hé
犹取容。《史记·韩长孺列传》:“ 安国 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於忠厚焉。” 宋 曾巩 《豪杰》诗:“自期动即重丘山,所去何啻轻糠粃。取合悠悠富贵儿,岂知豪杰心之耻。” 明 宋濂 《题金德原和王子充诗后》:“波澜浩渺,不可涯涘……视彼摭华摘艷,取合於一时者,不翅天渊之悬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