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右军 拼音:yòu jūn
(1). 周 制,天子有三军,称中军、左军、右军。亦泛指右翼部队。《左传·桓公五年》:“王为中军, 虢公 林父 将右军。”《史记·赵世家》:“攻 中山 。 赵袑 为右军, 许钧 为左军, 公子章 为中军,王并将之。”《国语·吴语》:“ 越王 乃中分其师以为左右军……亦令右军衔枚踰 江 五里以须。”《北史·周纪上·太祖文帝》:“帝率右军 若干惠 ,大破 神武 军,悉虏其步卒。”
(2). 晋 王羲之 曾任右军将军,后称 羲之 为“右军”。 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一引 南朝 齐 王僧虔 《论书》:“ 庾征西翼 书,少时与 右军 齐名。” 唐 高适 《途中寄徐录事》诗:“空多篋中赠,长见 右军 书。” 清 姚鼐 《题二王帖》诗之三:“地下 右军 如可作,詎将知己许 文皇 。”
(3).相传 王羲之 爱鹅,后以“右军”作为鹅的别名。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讥谑》:“ 吴 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又谓鹅为‘右军’,以其好养鹅也。有一士人遗人醋梅与燖鹅,作书云:‘醋浸“曹公”一甏,汤燖“右军”两隻,聊备一饌。’” 宋 高承 《事物纪原·虫鱼禽兽·右军》:“ 晋 右将军 王羲之 好鹅。在 会稽 山阴 ,道士养群鹅, 羲之 每就玩之。道士曰:为写《黄庭经》,当以相赠。 羲之 欣然写毕,笼鹅而去。今人误以鹅为‘右军’,缘此故。”词语解释:右手 拼音:yòu shǒu
(1).右边的手。《诗·邶风·简兮》:“右手秉翟。”《三国志·蜀志·彭羕传》:“先民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咽喉,愚夫不为也。”《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右手拿着一个火纸捻儿。”
(2).右首;右边。《水浒传》第八三回:“左边袋内插雕弓,右手壶中攒硬箭。”
(3).比喻得力的助手。《元朝秘史》卷十三:“俺听得皇帝的声名,曾怕有来,如今俺与你做右手出气力。”词语解释:右史 拼音:yòu shǐ
(1).古代史官名。《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前代修史,左史纪言,右史纪动。”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二章第一节:“古人是‘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所有古事古言都是出于史官之手。”
(2). 唐 以后为中书省起居舍人的别称。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二:“ 赵右史 家有 顾禧 景蕃 补注《东坡长短句》真蹟云。”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容斋随笔》:“至起居郎曰左史,起居舍人曰右史,至 宋 犹沿其称,然实为 高宗 龙朔 二年所改官名,未几復旧,而此两官沿称不改。”
(3).复姓。《通志·氏族四》:“古者右史记事, 周 有 右史武 ,见 宋衷 《世本》。”词语解释:右席 拼音:yòu xí
指宰相之位。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洪君畴》:“惟望陛下早正右席之拜,使臣亟释重负,退延残生。”词语解释:右臂 拼音:yòu bì
人大多惯于用右手做事,因以右臂喻事物的要害部分。《战国策·赵策二》:“今 楚 与 秦 为昆弟之国,而 韩 魏 称为东藩之臣, 齐 献鱼盐之地,此断 赵 之右臂也。”《后汉书·虞翊传》:“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 城皋 ,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李贤 注:“右臂,喻要便也。”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南史〉合宋齐梁陈书五·江左不可无蜀》:“盖其为国,东则倚 淮南 数郡为屏蔽;中则资 荆 、 襄 、 樊 、 邓 为藩蘺;而西则 巴蜀 ,亦其右臂。”词语解释:右掖 拼音:yòu yè
(1). 唐 时指中书省。因其在宫中右边,故称。掖,皇宫的旁垣或边门。 唐 李乂 马怀素 《中宗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鯫生侍从忝 王 枚 ,右掖司言实不才。” 唐 韩愈 《和崔舍人咏月》:“右掖连臺座,重门限禁扃。”
(2). 明成祖 时五军营组成部分之一。《明史·兵志一》:“ 成祖 增京卫为七十二。又分步骑军为中军,左、右掖,左、右哨,亦谓之五军。”参见“ 五军 ”。
词语解释:五军 拼音:wǔ jūn
(1).古代军制。 春秋 时 晋 的上军、中军、下军、新上军、新下军。《国语·晋语四》:“蒐於 清原 ,作五军。” 韦昭 注:“ 晋 本有上军、有中军、有下军,今有五军,新上下也。”
(2).古代军制。 汉 代前、后、中、左、右五营军队之称。《文选·张衡〈西京赋〉》:“五军六师,千列百重。” 李善 注:“《汉官仪》:‘ 汉 有五营。’五军即五营也。”
(3).古代军制。 明 代京军三大营之一。 成祖 时,京卫之步骑军分为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部,亦谓之五军。见《明史·兵志一》。
(4).泛称朝廷的军队。 唐 贾至 《燕歌行》:“五军精卒三十万,百战百胜擒单于。”词语解释:右文 拼音:yòu wén
(1).崇尚文治。 宋 欧阳修 《谢赐〈汉书〉表》:“窃以右文兴化,乃致治之所先。” 元 曹之谦 《应州庙学释奠》诗:“右文遭圣代,备礼引诸生。” 清 龚自珍 《说刻石》:“ 南唐 、 北宋 ,始刻於石,以为天子右文,儒生好古,颇在於是矣,名为帖。” 梁启超 《新民说》第十七节:“ 战国 尊武,一统右文,固事势所必至,有不自知其然者矣。”
(2).汉字形声字中右旁兼声义者称为右文。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一》:“ 王圣美 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戔’为义也。”
(3). 宋 代宫殿名。《宋史·徽宗纪三》:“改 集贤殿 为 右文殿 。”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近世士夫以 集英 为热撰, 右文 、祕阁为冷撰,非也。 右文 即 集贤 。”词语解释:右相 拼音:yòu xiāng
官名。 春秋 齐景公 始置左右相各一, 秦 及 汉 初因之。 文帝 以后置丞相一人。 北齐 、 北周 设左右丞相。 唐玄宗 开元 初年改左右仆射为尚书左右丞相, 天宝 初复其旧,乃改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 南宋 、 元 、 明 皆曾设左右丞相,后废。词语解释:右地 拼音:yòu dì
(1).西部地区。对“左地”而言。《汉书·陈汤传》:“后 呼韩邪 单于身入称臣朝见, 郅支 以为 呼韩邪 破弱降 汉 ,不能自还,即西收右地。”《晋书·吕光载记论》:“羣雄竞起,班师右地。” 唐 王维 《为王常侍祭沙陀鄯国夫人文》:“居之右地,革其左衽。”
(2).特指西域。《后汉书·班超传》:“先帝深愍边萌婴罗寇害,乃命将帅击右地,破 白山 ,临 蒲类 ,取 车师 ,城郭诸国震慴响应,遂开西域,置都护。”
(3).犹要地。 南朝 梁 沉约 《齐讴行》:“ 东秦 称右地,川隰固夷昶。”词语解释:右职 拼音:yòu zhí
(1).重要的职位。《汉书·循吏传·文翁》:“数岁, 蜀 生皆成就还归, 文翁 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颜师古 注:“郡中高职也。”《后汉书·蔡邕传》:“宜擢 文 右职,以劝忠謇。” 李贤 注:“右,用事之便,谓枢要之官。” 宋 洪迈 《容斋三笔·神宗待文武臣》:“右职若效朝士养名,而奬进之,则将习以为高,非便也。”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五:“ 汉 制以右为尊,以贬秩为左迁,居高位曰右职。”
(2).指武职。《宋史·神宗纪一》:“詔:‘自今文臣换右职者,须实有谋勇,曾著绩効,即得取旨。’”参见“ 右选 ”。
词语解释:右选 拼音:yòu xuǎn
宋 代吏部四选之一。吏部侍郎分左右选,掌右选者负责武官的铨叙选授。 宋 苏辙 《辞吏部侍郎札子》:“臣准尚书省札子,已降誥命,除臣试尚书吏部侍郎。奉圣旨,令管勾右选者。”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曹 忽大怒曰:‘尔便云汉!’坐皆惘然,而 曹 肆駡不已。事闻,復还右选,除閤门官。”《宋史·职官志三》:“侍郎分左右选……右选,掌武臣之未升朝者(原注:旧自供奉官以上)。其职任自亲民官至部队将、监当官,皆掌其选授注拟之法。”《金史·石琚传》:“知人最为难事……惟 石琚 为相时,往往举能其官,左丞 移剌道 、参政 粘割斡制剌 举右选,颇得之。”词语解释:右序 拼音:yòu xù
辅助;佑助。《诗·周颂·时迈》:“实右序 有周 。” 吴闿生 注:“右、序,皆助也。言天助 有周 。” 清 冯桂芬 《上海重建武帝庙记》:“圣 清 承天右序,怀柔百神,祀事咸秩。”词语解释:右辖 拼音:yòu xiá
(1).星官名。轸宿的辅官。《晋书·天文志上》:“辖星傅軫两傍,主王侯,左辖为王者同姓,右辖为异姓。”
(2).右丞的别名。左右丞管辖尚书省事,故右丞称右辖。 唐 无名氏 《大唐传载》:“ 王河南 维 ,或有人报云:‘公除右辖。’ 王 曰:‘吾居此官,虑被人呼为不解作诗 王右丞 。’” 宋 苏辙 《免太中大夫门下侍郎表》之一:“久尘右辖,无补於时;进贰东臺,有慙在列。”《宋史·胡宿传论》:“ 宗愈 仍居右辖,而学术视 宿 则有间矣。”词语解释:右武 拼音:yòu wǔ
崇尚武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守成尚文,遭遇右武。” 唐 刘禹锡 《董氏武陵集纪》:“兵兴已还,右武尚功。” 宋 王安石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谋足以夺三军,而辱於右武之国。” 梁启超 《中国之武士道》:“环 大河 南北所谓我族之根据地,安所往而非右武之天性所磅礴乎……其间竞争剧烈,非右武无以自存!”词语解释:右边 拼音:yòu biān
靠右的一侧词语解释:右辅 拼音:yòu fǔ
(1).右内史的别称。 西汉 主管京畿 右内史 地区的官。《史记·酷吏列传》:“徙为右内史,治如其故,姦邪少禁。坐法失官。復为右辅,行中尉事,如故操。”
(2). 汉 三辅之一。 右扶风 的别称。因在 京兆尹 之西,故称。今为 陕西 凤翔 。 唐 韩愈 《石鼓歌》:“故人从军在 右辅 ,为我量度掘臼科。”
(3).泛指京西之地。 唐 李商隐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右辅田畴薄,斯民常苦贫。”《旧唐书·崔慎由传》:“岂有都城,合聚兵甲,暗养死士,将乱国经,聚貔武以保其一坊,致刁斗远连於右辅。”
(4).指右牙。 明 王世贞 《与徐子与书》之十五:“僕鬚髮强半白,右辅已失其一,老态渐出。”词语解释:右府 拼音:yòu fǔ
宋 代枢密使和枢密院的别称。 宋 王安石 《参知政事欧阳修曾祖某赠某官制》:“图任以登於右府,褒嘉当及其前人。”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一:“ 徐 询以创置右府与揆路议政分合因革, 明清 即为考证以对……自 范觉明 为始,尔后悉兼右府矣。”《宋史·沉括传》:“此右府颁行之失,非卿察事机,必扰军政。”词语解释:右丞相 拼音:yòu chéng xiàng
丞相之一。南宋孝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例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词语解释:右贤 拼音:yòu xián
(1).犹先贤。有才德的前辈。 南朝 梁 江淹 《让太傅扬州牧表》:“臣才慙右贤,功愧上烈。”
(2).尚贤,尊崇贤能。 唐 李翰 《河中鹳鹊楼集序》:“ 河南 尹 赵公 受帝新命,宣风 三晋 ,右贤好事,游人若归。”
(3). 汉 时 匈奴 贵族有左贤王、右贤王之号,右贤王亦省称为“右贤”。 唐 王维 《送韦评事》诗:“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 居延 。”词语解释:右袒 拼音:yòu tǎn
(1).脱右袖,露出右臂、右肩。《汉书·高后纪》:“ 勃 入军门,行令军中曰:‘为 吕氏 右袒,为 刘氏 左袒。’军皆左袒。”后以“右袒”表示倒向不义者一方。 宋 岳珂 《百韵诗》:“虏焰犹繁炽, 吴 都忽震惊。东巡传警蹕,右袒半公卿。” 清 李渔 《义士李伦表传》:“詎意集众之令未下,而所属文武已先易服以示右袒。”
(2).脱右袖,露出右臂、右肩。佛教礼仪之一。 晋 慧远 《沙门袒服论》:“佛出於世,因而为教。明所行不左,故应右袒。”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吠舍釐国》:“时 三菩伽 於众中右袒长跪,扬言曰:‘众无譁!钦哉,念哉!’”词语解释:右客 拼音:yòu kè
尊贵的客人。《新唐书·李德裕传》:“始,二省符 江 淮 大贾,使主堂厨食利,因是挟貲行天下,所至州镇为右客,富人倚以自高。”词语解释:右列 拼音:yòu liè
(1).指先贤,有德才的前辈。 南朝 梁 江淹 《伤爱子赋》:“谓比方於右列,望齐英於前修。”
(2).指吏部。为尚书省六部之首。班列次序,居各部之上,故称。 宋 叶适 《除吏部侍郎谢表》:“今也超六联之清高,司右列之銓序,効职既重,责成必深。”
(3).指武官。古代武官居于朝班之右。 宋 岳飞 《奏乞终制第三札子》:“况臣一介右列,若学术稍优,谋略可取,亦当勉强措置调发。臣於二者俱乏所长。” 宋 叶适 《上孝宗皇帝札子》:“右列未能登进勇爵,而儒生或以见薄为愧。” 明 沉德符 《敝帚轩剩语·奇疾》:“ 沉参戎 名 璨 者……幼长紈綺,惰於学业,遂入右列,最后分閫 广东 惠 潮 。”词语解释:右揆 拼音:yòu kuí
右丞相。揆,指宰相之位。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五:“ 周益公 子充 久在禁苑,及除右揆, 李巘 子山 当制词,中有‘三毋’之戒,公力辞不拜命。” 明 宋濂 《文右相像赞》:“终受知於圣主,宅右揆而相 秦 。”词语解释:右垣 拼音:yòu yuán
即右掖。 唐 时指中书省。 唐 苏源明 《秋夜小洞庭离宴诗》序:“君公行当挥翰右垣,岂止典胄米廩邪?”参见“ 右掖 ”。
词语解释:右掖 拼音:yòu yè
(1). 唐 时指中书省。因其在宫中右边,故称。掖,皇宫的旁垣或边门。 唐 李乂 马怀素 《中宗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鯫生侍从忝 王 枚 ,右掖司言实不才。” 唐 韩愈 《和崔舍人咏月》:“右掖连臺座,重门限禁扃。”
(2). 明成祖 时五军营组成部分之一。《明史·兵志一》:“ 成祖 增京卫为七十二。又分步骑军为中军,左、右掖,左、右哨,亦谓之五军。”参见“ 五军 ”。
词语解释:五军 拼音:wǔ jūn
(1).古代军制。 春秋 时 晋 的上军、中军、下军、新上军、新下军。《国语·晋语四》:“蒐於 清原 ,作五军。” 韦昭 注:“ 晋 本有上军、有中军、有下军,今有五军,新上下也。”
(2).古代军制。 汉 代前、后、中、左、右五营军队之称。《文选·张衡〈西京赋〉》:“五军六师,千列百重。” 李善 注:“《汉官仪》:‘ 汉 有五营。’五军即五营也。”
(3).古代军制。 明 代京军三大营之一。 成祖 时,京卫之步骑军分为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部,亦谓之五军。见《明史·兵志一》。
(4).泛称朝廷的军队。 唐 贾至 《燕歌行》:“五军精卒三十万,百战百胜擒单于。”词语解释:右衽 拼音:yòu rèn
(1).古代中原汉族服装衣襟向右,因以“右衽”谓中夏风习。《汉书·终军传》:“大将军秉鉞,单于犇幕;票骑抗旌, 昆邪 右衽。” 颜师古 注:“右衽,从中国化也。” 唐 刘景复 《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麻衣右衽皆汉民,不省胡尘暂蓬勃。”《论语·宪问》“被髮左衽” 清 刘宝楠 正义:“中夏礼服皆右衽。”
(2).泛指衣襟。 汉 严忌 《哀时命》:“右衽拂於 不周 兮,六合不足以肆行。”词语解释:右个 拼音:yòu gè
右侧的偏室;西厢。《礼记·月令》:“天子居青阳右个。” 郑玄 注:“青阳右个,东堂南偏。”《文选·何晏〈景福殿赋〉》:“右个清宴,西东其宇。” 吕延济 注:“右个,西厢也。” 唐 王维 《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臣上寿应制》:“玉堂开右个,天乐动宫悬。”词语解释:右倾 拼音:yòu qīng
思想保守的;向落后或反动势力妥协、投降的。 周恩来 《关于武汉工作问题》:“你们应该坚决反对这一观念:‘左’倾会比右倾好些,在现时只怕右倾,不怕‘左’倾。”词语解释:右行 拼音:yòu xíng
(1). 春秋 晋 国军制名。三行之一。《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侯 作三行以御 狄 。 荀林父 将中行, 屠击 将右行, 先蔑 将左行。”
(2).复姓。 春秋 晋 有 右行辛 。见《国语·晋语七》。
文字写法自左至右。《法苑珠林》卷十五:“昔造书之主,凡有三人:长名曰 梵 ,其书右行;次曰 佉卢 ,其书左行;少者 苍頡 ,其书下行。”词语解释:右扶风 拼音:yòu fú fēng
官名。亦指其所辖政区名。 汉 太初 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其地在今 陕西 长安县 西,为拱卫首都 长安 的三辅之一。参见“ 三辅 ”。
词语解释:三辅 拼音:sān fǔ
(1). 西汉 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 汉 初京畿官称内史, 景帝 二年分置左、右内史,与主爵中尉(后改都尉)合称三辅。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治所皆在 长安 城中。《汉书·景帝纪》:“三辅举不如法令者,皆上丞相御史请之。” 颜师古 注:“此三辅者,谓主爵中尉及左右内史也。”《太平御览》卷一六四引《三辅黄图》:“ 武帝 太初 元年改内史为京兆尹,以 渭城 以西属右扶风, 长安 以东属京兆尹, 长陵 以北属左冯翊,以辅京师,谓之三辅。”
(2).泛称京城附近地区为三辅。 明 何景明 《送张元德侍御巡畿内》诗:“三辅自来多寇盗,五陵今日更豪雄。” 清 黄遵宪 《天津纪乱》诗之一:“何堪三辅地,棼乱遂如丝。”
(3). 前燕 慕容儁 以 慕容恪 为辅国将军, 慕容评 为辅弼将军,左长史 阳骛 为辅义将军,谓之三辅。见《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五年》。词语解释:右族 拼音:yòu zú
豪门大族。《晋书·欧阳建传》:“ 建 ,字 坚石 ,世为 冀 方右族。” 唐 白居易 《和州刺史吴郡张公神道碑铭序》:“或以人物著,或以閽阀称,迄今为 江南 右族。”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 唐 薛廷珪 少师,右族名流,仕於衰世。” 清 东轩主人 《述异记·女子神刀》:“偶有姑嫂二人,随从僕媵甚都,似右族豪家。”词语解释:右省 拼音:yòu shěng
唐 代中书省的别称。以其在 宣政殿 廊庑右面,故称。《通典·职官三》:“亦谓门下省为左省,中书为右省,或通谓之两省。”词语解释:右牵 拼音:yòu qiān
《礼记·曲礼上》:“效马效羊者右牵之。” 孔颖达 疏:“马羊多力,人右手亦有力,故用右手牵掣之也。”后因以“右牵”指进献马、羊之礼。 宋 苏轼 《赐外任臣寮进奉兴龙节马诏敕书》:“眷惟外服之良,来效右牵之礼。”词语解释:右契 拼音:yòu qì
右券。《礼记·曲礼上》:“献粟者执右契。” 郑玄 注:“契,券要也。右为尊。”《战国策·韩策三》:“ 安成君 东重於 魏 ,而西贵於 秦 ,操右契而为公责德於 秦 魏 之主。” 鲍彪 注:“左契,待合而已;右契,可以责取。”词语解释:右面 拼音:yòu miàn
右边。词语解释:右更 拼音:yòu gēng
(1). 秦 汉 爵位名。第十四级。《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秦惠王 八年,爵 樗里子 右更,使将而伐 曲沃 。” 司马贞 索隐:“按:右更, 秦 之第十四爵名也。”《汉书·百官公卿表序》:“爵……十四右更。” 颜师古 注:“更言主领更卒,部其役使也。”
(2).星官名。《隋书·天文志中》:“娄西五星曰右更,牧师也,主养牛马之属,亦主礼义。”词语解释:右飨 拼音:yòu xiǎng
谓享受祭献,佑助降福。《诗·周颂·我将》:“维羊维牛,维天其右饗之。” 郑玄 笺:“言神饗其德而右助之。”《汉书·韦贤传》:“唯 高皇帝 、 孝文皇帝 、 孝武皇帝 省察,右饗皇帝之孝,开赐皇帝眉寿亡疆。” 颜师古 注:“右读曰祐。” 宋 秦观 《代贺明堂礼毕表》:“徒欣右饗之成,莫预骏奔之列。”词语解释:右耳 拼音:yòu ěr
汉字偏旁,其形为“阝”,如“邦”、“郊”、“部”等字的右边部分。词语解释:右藏 拼音:yòu cáng
帝王的内库之一。《新唐书·百官志三》:“右藏署……掌金玉、珠寳、铜铁、骨角、齿毛、綵画。” 宋 徐铉 《稽神录·陈德遇》:“ 江南 伪右藏库官 陈居让 ,字 德遇 ,直宿库中。”《元史·世祖纪九》:“禁中出纳分三库……金银、只孙衣段隶右藏。”词语解释:右移 拼音:yòu yí
(1).向右转移;向右转头。《左传·宣公十二年》:“ 晋 师右移,上军未动。”《文选·张衡〈西京赋〉》:“巾车命驾,廻旆右移。” 薛综 注:“回车右转,将旋也。”
(2).犹右迁。升职。 唐 白居易 《江州司马厅记》:“凡内外文武官左迁右移者第居之。”词语解释:右科 拼音:yòu kē
指武举。 宋 戴埴 《鼠璞·太公六韬》:“或有近世以 太公 术者所增加, 汉 时已尝疑之,今反使右科习为正经,可耶?”词语解释:右选 拼音:yòu xuǎn
宋 代吏部四选之一。吏部侍郎分左右选,掌右选者负责武官的铨叙选授。 宋 苏辙 《辞吏部侍郎札子》:“臣准尚书省札子,已降誥命,除臣试尚书吏部侍郎。奉圣旨,令管勾右选者。”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曹 忽大怒曰:‘尔便云汉!’坐皆惘然,而 曹 肆駡不已。事闻,復还右选,除閤门官。”《宋史·职官志三》:“侍郎分左右选……右选,掌武臣之未升朝者(原注:旧自供奉官以上)。其职任自亲民官至部队将、监当官,皆掌其选授注拟之法。”《金史·石琚传》:“知人最为难事……惟 石琚 为相时,往往举能其官,左丞 移剌道 、参政 粘割斡制剌 举右选,颇得之。”词语解释:右券 拼音:yòu quàn
古代刻木为契,分为左右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作为凭信。左半叫左券,右半叫右券。券,契据。《商君书·定分》:“主法令之吏谨藏其右券木柙,以室藏之,封以法令之长印。”《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且 虞卿 操其两权,事成,操右券以责;事不成,以虚名德君。” 宋 王安石 《次韵约之谢惠诗》:“左车公自迎,右券吾敢责。”词语解释:右侧 拼音:yòu cè
右边。例如:在舞台的右侧。词语解释:右骖 拼音:yòu cān
星官名。位于房星北面。《史记·天官书》:“房为府,曰天駟。其阴,右驂。”《南齐书·天文志》:“荧惑从行在房北头第一上将右驂星南六寸,为犯。”词语解释:右戚 拼音:yòu qī
皇家贵戚。《南史·蔡撙传》:“臣预为右戚,且职在纳言,陛下不应以名垂唤。”《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或情缘右戚,遂陟台阶;或顾想披荆,便蒙夜拜。”《新唐书·杜式方传》:“子 悰 ,尚公主, 式方 以右戚,輒病不视事。”词语解释:右鬼
尊崇鬼神词语解释:右饷
谓享受祭献,佑助降福词语解释:右军习气 拼音:yòu jūn xí qì
谓作书一味摹仿而无创造。 清 宋曹 《书法约言·总论》:“书法之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谓离者,务须倍加工力,自然妙生。既脱于腕,仍养于心,方无 右军 习气。”原注:“笔笔摹拟,不能脱化,即谓 右军 习气。”词语解释:右堂 拼音:yòu táng
即吏目。 清 代州官佐吏之一,佐理缉捕、刑狱及文书等官署事务。《官场现形记》第四三回:“这位是新选 蘄州 右堂,姓 随 ,官印叫 凤占 ……真要算我们佐杂班中出色人员了!”词语解释:右仗 拼音:yòu zhàng
犹尚武。谓好私斗。仗,兵仗,兵器的总称。《韩非子·亡徵》:“羣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仗者,可亡也。”词语解释:右哨 拼音:yòu shào
明成祖 时五军营组成部分之一。《明史·兵志一》:“ 成祖 增京卫为七十二。又分步骑军为中军,左、右掖,左、右哨,亦谓之五军。”参见“ 五军 ”。
词语解释:五军 拼音:wǔ jūn
(1).古代军制。 春秋 时 晋 的上军、中军、下军、新上军、新下军。《国语·晋语四》:“蒐於 清原 ,作五军。” 韦昭 注:“ 晋 本有上军、有中军、有下军,今有五军,新上下也。”
(2).古代军制。 汉 代前、后、中、左、右五营军队之称。《文选·张衡〈西京赋〉》:“五军六师,千列百重。” 李善 注:“《汉官仪》:‘ 汉 有五营。’五军即五营也。”
(3).古代军制。 明 代京军三大营之一。 成祖 时,京卫之步骑军分为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部,亦谓之五军。见《明史·兵志一》。
(4).泛称朝廷的军队。 唐 贾至 《燕歌行》:“五军精卒三十万,百战百胜擒单于。”词语解释:右迁 拼音:yòu qiān
升职。 宋 王安石 《李端悫可东上阁门使制》:“非专为恩,以致此位,积功久次,当得右迁。”词语解释:右鱼 拼音:yòu yú
见“ 右符 ”。
词语解释:右符 拼音:yòu fú
符信的右半。古代调动军队或任免州郡长官等时使用。双方各执其一,左右合符,以为凭信。以竹、木、铜等制作。鱼形符的右半亦称“ 右鱼 ”。《新唐书·车服志》:“初, 高祖 入 长安 ,罢 隋 竹使符,班银菟符,其后改为铜鱼符,以起军族、易守长……宫殿门、城门,给交鱼符、巡鱼符。左厢、右厢给开门符、闭门符。亦左符进内,右符监门掌之。蕃国亦给之,雄雌各十二,铭以国名,雄者进内,雌者付其国。朝贡使各齎其月鱼而至,不合者劾奏。”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左符鱼书》:“ 汉 太守之官,必得左符以出,至郡,用以为验,盖右符先以留州,故令以左合右也。 唐 世刺史执左鱼,至州,与右鱼合契,亦其制也。”词语解释:右都御史 拼音:yòu dū yù shǐ
官名。明代都察院(国家的监察机关)的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例如:南京右都御史。——清·张廷玉《明史》词语解释:右口 拼音:yòu kǒu
中医学名词。右手寸口。《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以知 循 病者,切其脉时,右口气急,脉无五藏气,右口脉大而数。” 张守节 正义引 王叔和 《脉经》:“右手寸口乃气口也。”词语解释:右佥都御史 拼音:yòu qiān dū yù shǐ
官名。明代都察院置左右佥都御史,略次于左右副御史。参见“右都御史”条
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清· 张廷玉《明史》
召为南京右佥都御。词语解释:右侍郎 拼音:yòu shì láng
官名。侍郎为唐以后中央六部的副长官。明清时设左右二侍郎。例如:南京吏部右侍郎。——清·张廷玉《明史》词语解释:右势下 拼音:yòu shì xià
右边;右侧。《水浒传》第一回:“左壁厢天丁力士,参随着 太乙真君 ;右势下玉女金童,簇捧定 紫微大帝 。”词语解释:右趾 拼音:yòu zhǐ
谓砍掉右足。 汉 代酷刑之一。《后汉书·明帝纪》:“天下亡命殊死以下,听得赎论:死罪入縑二十匹,右趾至髡钳城旦舂十匹。” 李贤 注引《汉书音义》:“右趾谓刖其右足。”《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太后比三日幸 洛阳 ,録囚徒,理出死罪三十六人,耐罪八十人,其餘减罪死右趾已下至司寇。”词语解释:右部 拼音:yòu bù
指户部。 宋 苏辙 《谢除户部侍郎表》之一:“然臣观当今右部之政,正值昔日新法之餘。召募忧於钱荒,差繇患於户少。”词语解释:右貂 拼音:yòu diāo
指冠的右方加饰貂尾。 汉 侍中、中常侍和 唐 右散骑常侍、中书令的冠饰。 汉 应劭 《汉官仪》卷上:“侍中,左蝉右貂。”又:“中常侍, 秦 官也。 汉 兴,或用士人…… 光武 以后,专任宦者,右貂金璫。”《后汉书·宦者传序》:“自 明帝 以后……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黄门亦二十人,改以金璫右貂,兼领卿署之职。”《新唐书·百官志二》:“右散骑与中书令为右貂。”后因以为右散骑常侍的代称。 唐 孙棨 《北里志·郑举举》:“今左諫 王致君 、右貂 郑礼臣 穀 、夕拜 孙文府 储 、小天 赵为山 崇 皆在席。”词语解释:右飞 拼音:yòu fēi
本为 唐 代殿中省六厩之一,后因以称饲养良马之厩。词语解释:右首 拼音:yòu shǒu
右边。多指位置。《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 安太太 拉着姑娘在右首跪下,便把那个香炉盘儿递给姑娘捧着。” 朱自清 《威尼斯》:“钟楼便在它的右首。”词语解释:右寝 拼音:yòu qǐn
帝王寝宫中的西堂。《周书·孝闵帝纪》:“帝听讼於右寝,多所哀宥。”词语解释:右执法 拼音:yòu zhí fǎ
星官名。在太微右垣,即今室女座β星。《晋书·天文志上》:“﹝太微﹞南蕃中二星间曰端门……西曰右执法,御史大夫之象也。”《旧唐书·宪宗纪上》:“丁亥,太白近右执法。”词语解释:右宰 拼音:yòu zǎi
春秋 时 卫 国官名。《左传·隐公四年》:“ 卫 人使右宰 丑 涖杀 州吁 于 濮 。” 杨伯峻 注:“右宰, 卫 国官名…… 丑 ,人名。”《左传·襄公十四年》:“右宰 穀 从而逃归, 卫 人将杀之。”《吕氏春秋·观表》:“ 郈成子 为 鲁 聘於 晋 ,过 衞 ,右宰 穀臣 止而觴之。” 高诱 注:“右宰 穀臣 , 卫 大夫也。”词语解释:右座 拼音:yòu zuò
指 李林甫 。因作右相,故称。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五:“ 李相公 林甫 ,当 开元 之际……其荣显谓之右座相公。”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五:“﹝ 迟匡 ﹞以频年不第,投书於右座…… 匡 知右座见怒,皇怖而趋出。”词语解释:右舷 拼音:yòu xián
朝前头看时,船或飞机的右边词语解释:右翼 拼音:yòu yì
(1).作战、检阅时在正面部队右侧的部队。《晋书·慕容廆载记》:“以 裴嶷 为右部都督,率 索头 为右翼。”《清会典·兵部一·尚书侍郎职掌》:“凡大閲,前期则请旨……皇帝入左翼,出右翼,由阵中路行。”
(2).右边;右侧。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野人一群手中各持铜器或石器,自右翼跑出。”
(3).政党或阶级、集团中在政治上、思想上属于保守、落后乃至反动的一部分。 毛泽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 秦牧 《长河浪花集·中国红场的旗帜》:“在那以后,右翼的人纷纷落荒了,叛变了。”词语解释:右尹 拼音:yòu yǐn
复姓。 春秋 楚 有 右尹子革 。见《国语·楚语上》。词语解释:右师 拼音:yòu shī
(1).先 秦 时官名。《左传·文公七年》:“夏四月, 宋成公 卒。於是 公子成 为右师。” 杨伯峻 注:“ 宋 以右师、左师、司马、司徒、司城、司寇为六卿。”《孟子·离娄下》:“ 公行子 有子之丧,右师往弔。” 赵岐 注:“右师, 齐 之贵臣 王驩 字 子敖 者。”
(2).右军,右翼部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陈 蔡 奔, 楚 右师溃。”《国语·晋语四》:“公以二军下,次於 阳樊 。右师取 昭叔 于 温 。” 韦昭 注:“二军,左、右军。”
(3).复姓。《通志·氏族四》:“《世本》:‘ 宋庄公 至 公子申 ,世为 右师 氏。’ 汉 有中郎将 右师谭 , 后汉 有博士 右师细君 。”《后汉书·儒林传下·包咸》:“少为诸生,受业 长安 ,师事博士 右师细君 。” 李贤 注:“姓 右师 。”词语解释:右广 拼音:yòu guǎng
春秋 楚 军制,分左右广,各有兵车十五乘。一说各有三十乘。《左传·宣公十二年》:“ 楚子 为乘广三十乘,分为左右。右广鸡鸣而驾,日中而説;左则受之,日入而説。 许偃 御右广, 养由基 为右; 彭名 御左广, 屈荡 为右。”参阅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词语解释:右符 拼音:yòu fú
符信的右半。古代调动军队或任免州郡长官等时使用。双方各执其一,左右合符,以为凭信。以竹、木、铜等制作。鱼形符的右半亦称“ 右鱼 ”。《新唐书·车服志》:“初, 高祖 入 长安 ,罢 隋 竹使符,班银菟符,其后改为铜鱼符,以起军族、易守长……宫殿门、城门,给交鱼符、巡鱼符。左厢、右厢给开门符、闭门符。亦左符进内,右符监门掌之。蕃国亦给之,雄雌各十二,铭以国名,雄者进内,雌者付其国。朝贡使各齎其月鱼而至,不合者劾奏。”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左符鱼书》:“ 汉 太守之官,必得左符以出,至郡,用以为验,盖右符先以留州,故令以左合右也。 唐 世刺史执左鱼,至州,与右鱼合契,亦其制也。”词语解释:右相丹青 拼音:yòu xiāng dān qīng
唐 阎立本 工绘画,尤善写真,所作《秦府十八学士图》及《凌烟阁功臣图》甚得时誉。“及为右相,与左相 姜恪 对掌枢密。 恪 既歷任将军,立功塞外, 立本 唯善於图画,非宰辅之器,故时人以《千字文》为语曰:‘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事见《旧唐书》本传。后以“右相丹青”为工于写照之典。 清 赵翼 《石刻诸葛忠武侯像歌》:“右相丹青追髣髴,妙手重橅稿频易。”词语解释:右壁厢 拼音:yòu bì xiāng
右边;右侧。《水浒传》第四六回:“右壁厢一行,书写‘庭幽暮接五湖宾’;左势下七字,题道‘户敞朝迎三岛客’。”词语解释:右拒 拼音:yòu jù
布于右翼的方形军阵。《左传·桓公五年》:“ 郑子元 请为左拒以当 蔡 人、 卫 人,为右拒以当 陈 人。” 杜预 注:“拒,方陈。”《北史·周纪上·太祖文帝》:“遂进至 渭 ,背水东西为阵, 李弼 为右拒, 赵贵 为左拒。”词语解释:右援 拼音:yòu yuán
援助;引荐。《新唐书·杜牧传》:“ 牧 亦以疏直,时无右援者。从兄 悰 更歷将相,而 牧 回躓不自振,颇怏怏不平。”词语解释:右文说 拼音:yòu wén shuō
文字学上一种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形声字大都声旁在右。 宋 王子韶 (字 圣美 , 山西太原 人)研究字学,认为汉字(形声字)左边形符标明义类,右边声符标明意义。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九:“自《説文》以字画左旁为类。而《玉篇》从之,不知右旁亦多以类相从:如戔有浅小之义,故水之可涉者为浅;疾而有所不足者为残;货而不足贵重者为贱;木而轻薄者为栈。”参见“ 右文 ”。
词语解释:右文 拼音:yòu wén
(1).崇尚文治。 宋 欧阳修 《谢赐〈汉书〉表》:“窃以右文兴化,乃致治之所先。” 元 曹之谦 《应州庙学释奠》诗:“右文遭圣代,备礼引诸生。” 清 龚自珍 《说刻石》:“ 南唐 、 北宋 ,始刻於石,以为天子右文,儒生好古,颇在於是矣,名为帖。” 梁启超 《新民说》第十七节:“ 战国 尊武,一统右文,固事势所必至,有不自知其然者矣。”
(2).汉字形声字中右旁兼声义者称为右文。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一》:“ 王圣美 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戔’为义也。”
(3). 宋 代宫殿名。《宋史·徽宗纪三》:“改 集贤殿 为 右文殿 。”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近世士夫以 集英 为热撰, 右文 、祕阁为冷撰,非也。 右文 即 集贤 。”词语解释:右榜 拼音:yòu bǎng
元 代选举制度,凡中选的举人和进士都分列二榜: 蒙古 、色目人一榜,称右榜; 汉 人、南人一榜,称左榜。 元 欧阳玄 《喜门生中状元》诗序:“ 泰定 丁卯八月十二日 崇天门 传臚赐进士,右榜第一人 阿察赤 ,左榜第一人 李黼 ……是日京尹备皷乐旗帜麾盖甚都,导二状元入学谢师,拜余 明伦堂 。”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左右》:“科场 蒙古 、色目人称右榜, 汉 人、南人称左榜,亦右为上也。”词语解释:右横 拼音:yòu héng
指主位右边的座位。 鲁迅 《彷徨·肥皂》:“上首是 四铭 一人居中……左横是 四太太 带着 招儿 ;右横是 学程 和 秀儿 一列。”词语解释:右派 拼音:yòu pài
阶级、政党、集团内,在政治、思想、主张、行动上保守或反动的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