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怒号 拼音:nù háo
亦作“ 怒呺 ”。 愤怒呼号;大声叫号。《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唐 杜甫 《朱凤行》:“愿分竹实及螻蚁,尽使鴟梟相怒号。”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清 吴敏树 《游大云山记》:“水走絶涧下,声怒号。” 田间 《阿拉伯礼赞》:“ 地中海 在怒号。”词语解释:呼号 拼音:hū háo
(1).大叫;高呼;呼喊。《汉书·游侠传·陈遵》:“ 遵 昼夜呼号,车骑满门,酒肉相属。” 瞿秋白 《赤都心史》十二:“幼稚园的儿童穿着新衣呼号‘万岁’。” 柯灵 《奇异的书简·她爱祖国的明天》:“她那充满信心的响亮的声音正在呼号:‘少年队员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准备着……’”
(2).指呼喊声。 贺敬之 《雷锋之歌》:“把你战斗的呼号传遍那万里风云的天空。”
(3).哀号。 唐 杜甫 《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诗:“逗留热尔肠,十里却呼号。” 杨伦 笺注:“谓相去十里,尚反而呼号相救。” 宋 范仲淹 《泰州张侯祠堂颂》:“万顷良膏,岁凶於涛,民焉呼号,不粒而逃。”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下:“﹝ 回回 ﹞见一牛在前索命,呼号宛转,三日竟死。”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六:“此刻在那里奔跑示威的是 日本 的战马和炮车,而此刻在那里呼号啼哭、受尽痛苦的是我们的同胞。”
(4).犹呼啸。指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宋 王安石 《秋风》诗:“墙隈小翻动,屋角盛呼号。” 郭小川 《秋歌》:“听,南方竹阵,北国松涛,还在呼号不停。”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一:“奔腾呼号的莽莽大河,顿时僵卧在千里平原之上。”
(1).某些组织专用的口号。如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呼号是:“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2).无线电通讯中使用的各种代号,有时专指广播电台的名称的字母代号。词语解释:啼号 拼音:tí háo
哭叫。《礼记·杂记下》“中路婴儿失其母焉” 汉 郑玄 注:“言其若小儿亡母啼号,安得常声乎?” 晋 陶潜 《庶人孝传赞》:“亲戚扶持晓諭,莫能移之,啼号益盛。” 明 袁宏道 《答毛太初书》:“远处荒村,儿女啼号。” 王西彦 《眷恋土地的人·在退却的路上》:“北岸是一片凄惨的啼号。”词语解释:乌号 拼音:wū háo
(1).《淮南子·原道训》:“射者扞乌号之弓,弯棊卫之箭。” 高诱 注:“乌号,桑柘,其材坚劲,乌峙其上,及其将飞,枝必橈下,劲能復巢,乌随之,乌不敢飞,号呼其上。伐其枝以为弓,因曰乌号之弓也。一説 黄帝 铸鼎于 荆山 鼎湖 ,得道而仙,乘龙而上,其臣援弓射龙,欲下 黄帝 ,不能也。乌,於也;号,呼也。於是抱弓而号。因名其弓为乌号之弓也。”后以“乌号”指良弓。《太平御览》卷三四七引 汉 陈琳 《武库赋》:“弓则乌号、越棘、繁弱、角端。” 唐 骆宾王 《从军中行路难》之二:“百发乌号遥碎柳,七尺龙文迥照莲。” 明 杨珽 《龙膏记·脱难》:“休得把乌号架,休得把青茎射。”
(2).表示对死者哀悼。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庐江水》:“﹝ 匡俗 ﹞屡逃徵聘,庐於此山,时人敬之。 俗 后仙化,空庐犹存。弟子覩室悲哀。哭之旦暮,事同‘乌号’。” 宋 叶适 《何参政挽歌》之二:“佳哉凤凰壠,悲甚付乌号。”
(3).称人死亡的敬辞。《旧五代史·汉书·高祖纪论》:“及回鑾輅,寻堕乌号,故虽有应运之名,而未覩为君之德也。”词语解释:哀号 拼音:āi háo
(1).因悲伤而呼号痛哭。《南史·谢述传》:“及 景仁 卒,﹝ 述 ﹞哀号过礼。”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触首灵前,哀号流血。” 韩北屏 《非洲夜会·举杯通饮》:“临行之前,妻子的啜泣,女儿的哀号,使他欲行又止。”
(2).指兽类悲啼。 唐 杜甫 《前苦寒行》之一:“ 楚江 巫峡 冰入怀,虎豹哀号又堪记。” 茅盾 《子夜》十五:“﹝汽笛﹞象一匹受伤的野兽哀号求救。”词语解释:三号 拼音:sān háo
(1).三次号哭。《礼记·丧大记》:“北面三号,捲衣投於前。” 孔颖达 疏:“三号,号呼之声三徧也。”《庄子·养生主》:“ 老耼 死, 秦失 吊之,三号而出。” 清 钱谦益 《挽西蜀尹西有》诗:“盍以三号观 季札 ,谁从永夜问 班彪 。”
(2).第三次鸣叫。《史记·历书》:“时鷄三号,卒明。” 司马贞 索隐:“三号,三鸣也。” 周君适 《伪满宫廷杂忆·我走进了小天地》:“鸡三号,更五点,此时拜疏击大阉。”词语解释:悲号 拼音:bēi háo
(1).悲伤呼号。《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民皆引领而望,倾耳而听,悲号仰天,叩心而怨上。” 唐 李白 《北上行》:“惨慽冰雪里,悲号絶中肠。”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尹文端公》:“次年召还,临行时,吏民环送悲号。” 郭沫若 《十批判书·庄子的批判》:“他常常在慨叹,有时甚至于悲号。”
(2).悲凉的嗥叫声。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臣闻騏驥长鸣, 伯乐 昭其能;卢狗悲号, 韩国 知其才。” 宋 司马光 《和王介甫巫山高》:“清狖悲号裂翠崖,老蛟怒鬭摧丹壁。”词语解释:神号 拼音:shén háo
神的名号。《周礼·春官·大祝》:“辨六号,一曰神号。” 郑玄 注:“神号,若云皇天上帝。” 汉 蔡邕 《独断》:“神号,尊其名更为美称,若曰皇天上帝也。”词语解释:攀号 拼音:pān háo
攀龙髯而哭。谓哀悼帝丧。《南史·梁纪下论》:“攀号之节,忍酷於踰年;定省之制,申情於木偶。”《陈书·后主纪》:“上天降祸,大行皇帝奄弃万国,攀号擗踊,无所迨及。” 唐 刘禹锡 《慰国哀表》:“伏惟皇帝陛下,孝思至性,攀号罔极。” 宋 欧阳修 《英宗皇帝灵驾发引祭文》:“臣以官守有职,不得攀号於道左,谨择 顺天门 外,恭陈薄奠,瞻望灵舆。”参见“ 攀髯 ”。
词语解释:攀髯 拼音:pān rán
传说 黄帝 铸鼎于 荆山 下,鼎成,有龙下迎, 黄帝 乘之升天,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馀小臣不得上龙身,乃持龙髯,而龙髯拔落,并堕 黄帝 之弓。百姓遂抱其弓与龙髯而号哭。事见《史记·封禅书》。后用为追随皇帝或哀悼皇帝去世的典故。 唐 元稹 《为令狐相国谢赐金石凌红雪状》:“臣职司復上,恋切攀髯,方当匍匐而前,敢有赫曦之惧。” 宋 欧阳修 《辞特转吏部侍郎表》:“犬马未报,但虞填壑之有时;弓剑忽遗,遽叹攀髯之莫及。” 清 钱德震 《送白学士祭告孝陵及南岳》诗:“攀髯千古事,归胙百官情。”亦作“ 攀龙 ”、“ 攀胡 ”。 晋 陶潜 《命子》诗之三:“於赫 愍侯 ,运当攀龙。抚剑风迈,显兹武功。”《旧唐书·哀帝纪》:“皇太后义深鸣凤,痛切攀龙,亦欲专奉灵舆,躬及园寝,兼进追摧之道,用终克尽之仪。” 宋 欧阳修 《辞覃恩转左丞表》:“国恩未报,但虞填壑以遗羞;金鼎已成,岂谓攀胡之莫及。”词语解释:行号 拼音:háng háo
谓边走边号哭。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望紫极而行号,瞻丹陵而殞慟。”
店铺商号。 郭孝成 《湖南光复纪事》:“甫议决时,即有巨绅某认捐巨款以为之倡,既及商界各行号,均极愿报効。”词语解释:虎啸狼号 拼音:hǔ xiào láng háo
比喻强暴者欲有所掠夺时的叫嚣。 清 南荃外史 《叹老》:“你看那境内啊!弄潢池鼠偷狗盗。你看那境外啊!猎中原虎啸狼号。”词语解释:鬼哭神号 拼音:guǐ kū shén háo
(1).形容哭叫悲惨凄厉。 元 杨暹 《西游记》第三本第九出:“则听得鬼哭神号,休猜做三唱《阳关》出 霸桥 。” 聂绀弩 《独夫之最后》:“至于肉林酒池,是粗人们才喜欢的;炮烙,虿盆,弄得鬼哭神号,使人败兴。”
(2).形容声音大而杂乱,令人惊恐。《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那浪掀天括地,鬼哭神号,惊怕杀人。” 蒋光慈 《少年飘泊者》七:“谁知老天爷是穷人的对头,是不幸者的仇敌,在半路上竟鬼哭神号地下了大雨。”词语解释:鬼泣神号 拼音:guǐ qì shén háo
同“ 鬼哭神号 ”。 清 感惺 《游侠传·侠圆》:“一丛白草杂黄沙,鬼泣神号心乱麻。”词语解释:干号 拼音:gān háo
无泪而大声哭喊。《水浒传》第二五回:“原来但凡世上妇人哭有三样: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无泪有声谓之号。当下那妇人乾号了半夜。”《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儿媳两个免不得乾号了几声,就走了过走。” 茹志鹃 《剪辑错了的故事》:“ 老寿 说到这里,心里象插上了一把刀,他捶胸顿脚地干号了起来。”
不供应伙食的旅馆。 余芜 《喘着气儿爬上山坡,湿着衫儿回原站》:“住,都是歇干号(不吃饭,只睡觉),六块钱一晚上。” 词语解释:奔走呼号 拼音:bēn zǒu hū háo
(1).一面奔跑,一面叫喊。《痛史》第十七回:“沿海居民,看见大队韃船塞海而来。一时奔走呼号,哭声遍野,扶老携幼,弃业抛家,都往内地乱窜。”
(2).谓到处宣传以唤起人们的醒觉。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四二回:“勇敢的国民,一经览到二十一条件,群以为亡国惨兆就在目前,于是奔走呼号,力图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