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否则 拼音:fǒu zé
(1).古汉语连词性结构。用以表示否定性假设。“否”,不,代表一个假设性小句,相当于“如果不这样”。“则”,就,引出后果或结论,相当于“那么”。《书·益稷》:“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 孔 传:“不从教则以刑威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义则进,否则奉身而退。”《后汉书·马援传》:“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賑也,否则守钱虏耳。”
(2).现代汉语连词。“如果不这样”的意思。表示如果不是上文所说的情况,就产生或可能产生下文所说的情况或结果。 毛泽东 《实践论》:“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冯雪峰 《〈上饶集中营〉序》:“我并没有真正地学习到它。否则,这作品还可以成为在思想上更能反映真实,在艺术上也将更完整和优美的作品。”词语解释:否否 拼音:fǒu fǒu
犹言不是不是。多用于应对。《史记·太史公自序》:“‘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太史公 曰:‘唯唯,否否,不然。’” 清 戴名世 《药身说》:“‘子之志其又有託於此乎?’ 戴子 曰:‘否否。’” 朱自清 《说梦》:“说到 孔子 , 孔子 不反对做梦,难道也做不了‘至人’、‘真人’?我说,‘唯唯,否否!’”词语解释:否隔 拼音:fǒu gé
亦作“ 否鬲 ”。 隔绝不通。《汉书·薛宣传》:“夫人道不通,则阴阳否鬲。” 颜师古 注:“否,闭也,音皮鄙反。鬲与隔同。”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公平》:“君臣失序,上下否隔,乱亡不恤,将何以治乎?”《明史·光宗纪赞》:“纲纪废弛,君臣否隔。”词语解释:否桑 拼音:fǒu sāng
《易·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后因以“否桑”比喻命运。 南朝 宋 谢灵运 《折杨柳行》:“否桑未易繫,泰茅难重拔。桑茅迭生运,语默寄前哲。”词语解释:否剥 拼音:fǒu bāo
《易》的两个卦名。“否”为天地不交;“剥”为阴盛阳衰。后多以指时运乖舛。《晋书·庾亮传》:“否剥之难,婴之圣躬,普天所以痛心於既往而倾首於将来者也。”《陈书·儒林传·沉不害》:“ 梁太清 季年,数钟否剥,戎狄外侵,姦回内奰。”词语解释:否戾 拼音:fǒu lì
犹乖戾。 汉 王粲 《杂诗》之四:“天姿既否戾,受性又不闲。”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理》:“论法直,则括处而公正;説变通,则否戾而不入。”词语解释:否闭 拼音:fǒu bì
闭塞不通。 汉 蔡邕 《释诲》:“天地否闭,圣哲潜形。” 唐 李群玉 《将之京国赠薛员外》诗:“亨通与否闭,物理相沉浮。” 宋 司马光 《乞申明求谏诏书札子》:“如此则上恩不得下究,下情不得上通,上下否闭,万事乖失。”词语解释:否塞 拼音:fǒu sāi
(1).闭塞不通。《后汉书·周举传》:“阴阳闭隔,则二气否塞。”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因之成否塞,十载真契阔。” 宋 苏辙 《太皇太后以旱赐门下诏》:“上下否塞,情之不通者非一。” 严复 《救亡决论》:“否塞晦盲,真若一丘之貉。”
(2).犹困厄。《亢仓子·政道》:“赦不欲数,赦数则恶者得计,平人生心,而贤良否塞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逸伦之士,不以否塞而薄其节。”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 陈衍 《元诗纪事·黄公望》引 明 汪砢玉 《珊瑚网》:“气象萧索,有贤人在下位之象。岂感当时胡运否塞,高流隐遁而为是歟?”词语解释:否鬲 拼音:fǒu gé
见“ 否隔 ”。
词语解释:否隔 拼音:fǒu gé
亦作“ 否鬲 ”。 隔绝不通。《汉书·薛宣传》:“夫人道不通,则阴阳否鬲。” 颜师古 注:“否,闭也,音皮鄙反。鬲与隔同。”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公平》:“君臣失序,上下否隔,乱亡不恤,将何以治乎?”《明史·光宗纪赞》:“纲纪废弛,君臣否隔。”词语解释:否滞 拼音:fǒu zhì
停滞;阻塞。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汲汲於进趋,悒闷於否滞者,岂能舍至易速达之通涂,而守甚难必穷之塞路乎?”《晋书·李重传》:“臣以革法创制,当先尽开塞利害之理,举而错之,使体例大通而无否滞亦未易故也。”词语解释:否心 拼音:fǒu xīn
邪恶之心。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必仁且智》:“有否心者,不可借便埶;其质愚者,不与利器。”词语解释:否终则泰 拼音:fǒu zhōng zé tài
亦作“ 否终斯泰 ”。 谓闭塞到极点,则转向通泰。《易·杂卦》:“否泰,反其类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时过於期,否终则泰。” 南朝 陈 徐陵 《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夫否终斯泰,屯极则亨,若日月之回环,犹阴阳之报復。”词语解释:否终复泰 拼音:fǒu zhōng fù tài
谓厄运终结,好运转来。 唐 楼颖 《〈国秀集〉序》:“运属皇家,否终復泰。”参见“ 否泰 ”。
词语解释:否泰 拼音:pǐ tài
《易》的两个卦名。天地交,万物通谓之“泰”;不交闭塞谓之“否”。后常以指世事的盛衰,命运的顺逆。《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晋 潘岳 《西征赋》:“岂地势之安危,信人事之否泰。”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夫国有否泰,世有污隆,作者形言,本无定準。” 元 范康 《新水令·乐道》套曲:“晓屯蒙否泰交,知消长盈虚意。”《新华日报》1943.2.8:“在这民族运命否泰交替的春天,为着自由、平等、幸福的更好的将来,我们应该早自为计。”词语解释:否定 拼音:fǒu dìng
(1).不承认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真实性。 郁达夫 《文学上的阶级斗争》:“他们否定生命,否定自我,所以否定一切。” 巴金 《家》七:“‘我就不信!’ 觉慧 坚决地否定说。”
(2).逻辑学名词。表示否认的;反面的。与“肯定”相对。如“否定判断”。词语解释:否终斯泰 拼音:fǒu zhōng sī tài
见“ 否终则泰 ”。
词语解释:否终则泰 拼音:fǒu zhōng zé tài
亦作“ 否终斯泰 ”。 谓闭塞到极点,则转向通泰。《易·杂卦》:“否泰,反其类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时过於期,否终则泰。” 南朝 陈 徐陵 《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夫否终斯泰,屯极则亨,若日月之回环,犹阴阳之报復。”词语解释:否结 拼音:fǒu jié
阻滞,郁结。比喻运数不好。 宋 曾巩 《应举启》:“遇高明之见照,殆否结之将通。”词语解释:否认 拼音:fǒu rèn
不承认。 瞿秋白 《饿乡纪程》五:“一步一步前进的现象却不能否认,而思想紊乱摇荡不定也无可讳言。”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五:“那只是一套戏法,而且是照例的那一套,在今天是谁也不能否认了。” 丁玲 《韦护》第二章:“不过他太会说话了,你未必能否认这一层。”词语解释:否妇 拼音:fǒu fù
谓无知的妇人。 汉 桓宽 《盐铁论·复古》:“穷夫否妇,不知国家之虑。”词语解释:否决 拼音:fǒu jué
否定议案或意见。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一章:“彼此互相否决对方的意见,乱纷纷地,不能得到一致的结论。”词语解释:否去泰来 拼音:fǒu qù tài lái
指厄运过去,好运到来。 前蜀 韦庄 《湘中作》诗:“否去泰来终可待,寒夜休唱《饭牛歌》。” 唐 林谔 《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否往泰来,圣作惠出。” 前蜀 杜光庭 《胡璠尚书地纲醮词》:“否往泰来,灾生福过;考诸物理,斯为格言。”词语解释:否口 拼音:fǒu kǒu
犹苦口。 宋 王禹偁 《谕交趾文》:“非不知药饵否口而鍼砭破肤也,盖所损寡而所益多矣。”词语解释:否屈 拼音:fǒu qū
犹言困顿受挫。《释名·释言语》:“拙,屈也。使物否屈不为用也。” 唐 王勃 《上百里昌言疏》:“君子不以否屈而易方,故屈而终泰。”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诸经》:“言我道之所以否屈者,乃天意也。”词语解释:否定判断 拼音:fǒu dìng pàn duàn
反映事物没有某种性质或者事物之间没有某种关系的判断。如“真理不是主观自生的”、“家里的人都不喜欢流行音乐”。词语解释:否败 拼音:fǒu bài
穷困;时运不好。《绿野仙踪》第五回:“小弟年来否败之至,今无可如何,寻访 冷先生 指一条门路,做下半世的地步。”词语解释:否道 拼音:fǒu dào
壅蔽之道。 宋 司马光 《乞延访群臣上殿札子》:“若人君骄亢以自专,人臣怠慢以自疎,则上下之情不通,而否道成焉。”词语解释:否定之否定规律 拼音:fǒu dìng zhī fǒu dìng guī lǜ
亦称“肯定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现有的性质、特征和倾向,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并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趋势就发生变化,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否定是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但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扬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事物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旧的阶段的某些特征,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的发展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词语解释:否德 拼音:fǒu dé
鄙陋之德;微德。否,通“ 鄙 ”。 元 耶律楚材 《用梁斗南韵》:“否德自惭调鼎鼐,微才不可典璣衡。”词语解释:否决权 拼音:fǒu jué quán
源出拉丁文veto,意为“我禁止”。其流有三:(1) 古罗马 保民官享有的特殊权力;(2)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元首及上议院享有的推翻已通过的议案或使其延缓生效的权力;(3)在会议中少数否决多数的权利。如联合国安理会 中 、 美 、 英 、 法 、 苏 五个常任理事国所享有的否决权力,只要其中一国行使,则任何提案都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