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荠上声 [lǐ][mǐ][jǐ,水名][奚上声。亦待也。][音陛。与䯗同。或作䏶。][ní,露泥泥][tǐ][详注1]


注1:媞 音弟。莎草的子实。《尔雅》薃,侯莎,其实媞。
末字词组
天启夏启咨启端启飞启遗启哀启夏后启
密启禹启手启台启内启干启坐启墨启
洞启开启笺启舒启创启尸启刺启 
门启关启辟启刊启请启尸启副启 
荣启肇启佑启诗启谢启牖启耑启 
光启上启款启贽启蜂启牒启狡焉思启 
公启潜启璺启兴启通启拜启狡启 
高启肃启书启陈启乾启昭启知启 
山公启别启谨启贺启径启最启婚启 

词语解释:天启
《左传·闵公元年》:“ 卜偃 曰:‘ 毕万 之后必大。万,盈数也; 魏 ,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启之矣。’”《史记·晋世家》作“天开”。 裴駰 集解引 服虔 曰:“以 魏 赏 毕万 ,是为天开其福。”后多指上天的启示。 南朝 齐 谢朓 《始出尚书省》诗:“英衮畅人谋,文明固天启。” 郭沫若 《海涛集·南昌之一夜》:“我回想到了整整七个月以前的一段往事,就好象得到了一个天启的一样,我把一个长久不能解释的疑团突然领悟了。”
词语解释:密启  拼音:mì qǐ
(1).秘密启奏、启禀。《晋书·贾充传》:“先是 羊祜 密启留 充 ,及是,帝以语 充 。”《云笈七籤》卷四:“ 娄化 乃因后堂道士 殳季真 密启之,帝即命使逼取。”
(2).秘密的书函。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二·辛亥两察之争》:“掌 河南道 御史 张京兆 ,具密啟于吏部尚书 孙丕扬 ,谓 明时 前疏要挟免察。”
词语解释:洞启
敞开。 晋 潘岳 《籍田赋》:“閶闔洞启,参涂方駟。” 南朝 梁简文帝 《请朱异奉述制旨易义表》:“疑关永闢,踰 弘农 之洞启;辞河既吐,迈 龙门 之已凿。” 唐 司空曙 《秋日趋府上张大夫》诗:“重城洞启肃秋烟,共説 羊公 在镇年。”
词语解释:门启
旧时士人相拜谒所用的帖。 宋 李光宪 《北梦琐言》卷九:“ 大中 年, 薛保逊 为举场头角,人皆体傚,方作门状,洎后仍以所怀,列於启事,随启诣公相门,号为门状、门启,虽繁於名纸,各便於时也。”
词语解释:荣启  拼音:róng qǐ
春秋 隐士 荣启期 的省称。 元 耶律楚材 《和移剌继先韵》之二:“常笑 梁鸿 歌《五噫》,窃学 荣启 弹三乐。”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古人姓名割裂》:“ 白乐天 诗‘天教 荣启 乐,人恕 接舆 狂’,谓 荣启期 也。”
词语解释:光启
犹言扩大。《左传·襄公十年》:“君若犹辱镇抚 宋国 ,而以 偪阳 光启寡君,羣臣安矣,其何貺如之。” 杨伯峻 注:“光启寡君即使寡君扩大土宇。” 汉 应劭 《〈风俗通〉序》:“顾惟述作之功,故聊光启之耳。” 北齐 朱瑒 《与徐陵请王琳首书》:“王业光啟,鼎祚有归。”
词语解释:公启  拼音:gōng qǐ
旧时书札的一种写作格式。给机关、团体、学校等的书札,其封皮可写某单位公启;多人联名写信,其落款亦可用公启。因亦借指这种书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各钱庄也联名写了一张公启,把 钟雷溪 从前在 上海 如何开土栈,如何通往来,如何设骗局,如何倒账卷逃……连这信封在一起,打发人来投递。”
词语解释:高启  拼音:gāo qǐ
(1336-1374)明代诗人。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初参与编修《元史》,任翰林院国史编修。明太祖授他户部侍郎,不受,后被腰斩。有《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等名篇。有《高太史大全集》
词语解释:山公启
同“山公啟事”。 启,亦写作“啟”。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言辞谨敬,多乖 释迦 之书;文牒卑恭,翻豫 山公 之启。” 唐 张九龄 《故徐州刺史赠吏部侍郎苏公挽词》之二:“本谓 山公 啟,而今殁始扬。” 宋 黄庭坚 《踏莎行·临水夭桃》词:“明日重来,落花如綺,芭蕉渐展 山公 啟。”
词语解释:夏启
亦称“ 夏后启 ”。亦称“ 夏后开 ”。 1. 姒 姓, 禹 之子·相传 禹 命 伯益 继位为王, 禹 死后, 伯益 推让,退隐 箕山 , 启 遂继王位,在位九年。《墨子·耕柱》:“昔者 夏后开 使 蜚廉 折金於山川。” 孙诒让 间诂:“ 苏 云:‘ 开 即 启 也, 汉 人避﹝ 景帝 ﹞讳而改之。’”《史记·夏本纪》“ 夏后帝 启 崩” 裴駰 集解引 晋 徐广 曰:“ 皇甫謐 曰: 夏启 元年甲辰,十年癸丑崩。”
2.后人神化 夏启 为仙。《山海经·海外西经》:“ 大乐之野 , 夏后启 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 大运山 北。”
词语解释:禹启  拼音:yǔ qǐ
指 夏禹 及其子 启 。 唐 卢僎 《上幸皇太子新院应制》诗:“父子 成 釗 合,君臣 禹 启 同。仰天歌圣道,犹愧乏雕虫。”
词语解释:开启  拼音:kāi qǐ
(1).打开。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纯皇爱民》:“地方偶有偏灾,即命开启仓廩,蠲免租税,六十年如一日。” 褚辅成 《浙江辛亥革命纪实·光复杭州之经过》:“推驻紥城内之宪兵司令部执事官 童保暄 为临时总指挥,并负开启城门之责” 何其芳 《街》:“书籍给我开启了一扇金色的幻想的门。”
(2).谓僧人始作道场、佛事。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今日二月十五日开启,众僧动法器者。请夫人小姐拈香。”
(3).开创。 郑振铎 《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 赵孟坚 的《墨兰图》,娟秀清高,已开启了 元 人的画格。”
词语解释:关启  拼音:guān qǐ
禀告,呈报。《宋书·徐湛之传》:“﹝ 义康 ﹞遗臣利刃,期以际会,臣苦相諫譬,深加距塞。以为怨愤所至,不足为虑,便以关启,惧成虚妄,思量反覆,实经愚心,非为纳受,曲相蔽匿。”
词语解释:肇启  拼音:zhào qǐ
初创;开始。 晋 张华 《正旦大会行礼诗》之三:“肇启 晋 宇,遂登皇基。” 南朝 梁 沉约 《为南郡王让中军表》:“皇衢肇启,鼎运始资。” 清 周亮工 《倪母朱太夫人七十序》:“顾厨之难可以不作,而党錮之衅不至肇启於身,则皆母之教训有以保全之也。” 李大钊 《阶级竞争与互助》:“他是确信人类真历史的第一页当与互助的经济组织同时肇启。”
词语解释:上启
上奏;禀告。 南朝 梁 萧统 《请停吴兴等三郡丁役疏》:“臣意见庸浅,不识事宜,苟有愚心,愿得上启。”《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某皇恐再拜,上启小娘子妆前:即日孟春谨时,恭惟懿候起居万福。”
词语解释:潜启  拼音:qián qǐ
暗暗开始。 清 朱琦 《感事》诗:“积蠹快顿革,狡谋竟潜啟。”
词语解释:肃启  拼音:sù qǐ
(1).敬启。书札用语。如:肃启者:顷接训示,敬悉种切。
(2).用于署名之末。如:某某肃启。
词语解释:别启
告别的书信。 明 卓人月 《花舫缘》第三出:“我留下别启一封,谢你主人。”
词语解释:咨启  拼音:zī qǐ
犹禀报。《三国志·魏志·明元郭皇后传》:“宰辅统政,与夺大事,皆先咨启於太后而后施行。”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崔书生》:“某去,便当咨启,至期则皆至此矣。” 明 高明 《琵琶记·激怒当朝》:“恩官且听咨启: 蔡状元 闻説皱眉,忠和孝,恩和义,念父母八十年餘,况已娶了妻室,再婚重娶非礼。”
词语解释:手启  拼音:shǒu qǐ
(1).书札。《三国演义》第三六回:“﹝ 程昱 ﹞待 徐母 如亲母;时常馈送物件,必具手啟。 徐母 因亦作手启答之。”
(2).书信用语。用于具名之后,表示亲手陈述。如:某某手启。
词语解释:笺启  拼音:jiān qǐ
下达上的笺记和书启。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绍兴 中,有贵人好为俳谐体诗及笺启……后生遂有以为工者。”
牋啓:下达上的笺记、书启。《新唐书·百官志一》:“下之达上,其制有六:一曰表,二曰状,三曰牋,四曰启,五曰辞,六曰牒。”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宣和 间,虽风俗已尚諂諛,然犹趣简便。久之,乃有以駢儷牋启与手书俱行者。主於牋启,故谓手书为小简。” 郑观应 《盛世危言·考试下》:“一为文学科,凡诗文词赋章奏牋启之类皆属焉。”
词语解释:辟启
亦作“ 辟啟 ”。
1.开启。《楚辞·天问》:“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啟,何气通焉?” 王逸 注:“言天西北之门,每常开啟,岂元气之所通?辟,一作闢,一作开。”
2.开辟。指打开通道。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吾则知先路前驱,而为之辟启廓清者,固必先有其健者矣。”
词语解释:佑启  拼音:yòu qǐ
佑助启发。《孟子·滕文公下》:“《书》曰:‘丕显哉, 文王 謨!丕承者, 武王 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今本《书·君牙》作“启佑”。 明 颜志邦 《〈颜氏家训〉序》:“我黄门祖(指 颜之推 )恭立厥训,佑启后人。”
词语解释:款启
谓见识少。《庄子·达生》:“今 休 ,款启寡闻之民也。” 陆德明 释文引 李颐 曰:“款,空也;启,开也。如空之开,所见小也。” 宋 苏轼 《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而别》诗:“嗟我晚闻道,款启如 孙休 。” 宋 叶适 《祭邱枢使文》:“我生款启,以拙自摈;由公有闻,又顽不近。”
词语解释:璺启
器物微裂未破
词语解释:书启  拼音:shū qǐ
(1).古代专指下级给上级的信件,后来用为信札的通称。 唐 李商隐 《杂纂》:“开人家盘合书启。” 宋 欧阳修 《与陈员外书》:“下吏以私自达於其属长,而有所候问请谢者,则曰牋记书启。”《剪灯新话·翠翠传》:“书启堆案,无人裁答。” 瞿秋白 《乱弹·财神还是反财神》:“从会写四六文章的书启起,一直到会做印象主义的欧化文艺止。”
(2).旧时官署里专管起草书信等事的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我想屈你做一个书启。” 张友鹤 注:“书启,原指书函,一般作书启师爷的简称。” 郑观应 《盛世危言·税则》:“惟通事及办理汉文之书启,征收税项之书吏,始用 华 人。”
词语解释:谨启  拼音:jǐn qǐ
犹敬白。书信常用语。 晋 何充 等《沙门不应尽敬表》:“是以復陈愚诚,允垂省察。谨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 孝景 讳 啟 ,故两 汉 无称,至 魏国 笺记,始云啟闻,奏事之末,或云谨啟。” 唐 崔致远 《贺高司马除官状》:“下情无任忭跃之至,谨奉啟陈贺。谨啟。” 清 焦循 《与刘端临教谕书》:“ 循 顿首谨啟 端临 先生足下。”
词语解释:端启  拼音:duān qǐ
书信常用语。犹专函。
词语解释:台启  拼音:tái qǐ
敬请启封之意,写在信封上的敬语
词语解释:舒启  拼音:shū qǐ
伸展。《素问·气交变大论》:“其化生荣,其政舒啟。”
词语解释:刊启  拼音:kān qǐ
开辟。 南朝 宋 鲍照 《石帆铭》:“在昔鸿荒,刊启源陆。”
词语解释:诗启  拼音:shī qǐ
寄奉所作诗歌的书信。《红楼梦》第八七回:“﹝ 黛玉 ﹞回头看见案上 宝釵 的诗启尚未收好,又拿出来瞧了两遍。”
词语解释:贽启  拼音:zhì qǐ
初次拜见师长时所呈送的书札。《剪灯馀话·听经猿记》:“即取书一幅呈师,乃贄啟也。”
词语解释:兴启
昌盛光大。 元 耶律楚材 《和李世荣韵》:“我道将兴启,吾儕有激昂。”
词语解释:陈启  拼音:chén qǐ
陈说启禀。 南朝 梁武帝 《求言诏》:“百官宜有所论,可入陈啟,庶藉周爰,少匡寡薄。”《周书·文帝纪上》:“闻问之日,魂守惊驰。便陈啟天朝,暂来奔赴,众情所推,遂当戎重。”
词语解释:贺启  拼音:hè qǐ
即贺信。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筮仕·邮禀帖》:“然皆无两启俱全者,乃弗获已而用 鸿 任 郯 贺启一通,且便于署衔取式。”参见“ 贺信 ”。
词语解释:飞启  拼音:fēi qǐ
迅速报告。《新唐书·裴度传》:“ 德宗 时尚何伺,中朝士相过,金吾輒飞啟,宰相至闔门谢宾客。”
词语解释:内启  拼音:nèi qǐ
犹内应。《隋书·杨庆传》:“王独守孤城,絶援千里……然城中豪杰,王之腹心,思杀长吏,将为内啟。”
词语解释:创启
亦作“剏啟”。 开创。《周书·席固传》:“ 宇文丞相 剏启霸基,招携以礼。”
词语解释:请启
请帖。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待游客》:“即写报单传禀,随先往拜,亲送下程请启。”
词语解释:谢启  拼音:xiè qǐ
旧时对人表示答谢的一种文体。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八:“ 无尽居士 少有俊誉…… 王岐公 、 蔡新州 恶其敢言,因 舒亶 斥为 赤岸 监酒税。其后召还,有谢启。”《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遂写恳切谢啟一通,遣儿子 蒯敬共 賷回,到府拜谢。”
词语解释:蜂启
亦作“蠭啟”。 犹蜂起。《隶释·汉益州太守高眹修周公礼殿记》:“四百年之际,变异蠭启。” 洪适 释:“以蠭启为蜂起。”
词语解释:通启  拼音:tōng qǐ
(1).通书信。 南朝 陈 徐陵 《与顾记室书》:“久愿通启,披诉圣明,伏见军戎多务,所以不敢祈冒。”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久未通启,想一切尚佳胜耶?”
(2).普遍通知的启事。 鲍昌 《庚子风云》第一部第十三章:“油桌面上,铺着一张通启。”
词语解释:乾启  拼音:qián qǐ
上天的启示。《晋书·慕容垂载记》:“今天厌乱德,凶众土崩,可谓乾启,神机授之於我,千载一时,今其会也。”
词语解释:径启
直接了当地陈述、启禀
词语解释:遗启  拼音:yí qǐ
犹遗表。《周书·长孙俭传》:“为 夏州 总管,薨,遗启请葬於 太祖 陵侧,并以官所赐之宅还官。”《北齐书·卢勇传》:“ 武定 二年卒,年三十二。 勇 有马五百匹,缮造甲仗六车,遗启尽献之朝廷。”
词语解释:干启  拼音:gàn qǐ
干预而陈说之。《隋书·礼仪志三》:“婚礼,国之大典,宜有画一。今宗室及外戚不得復輒有干啟,礼官不得輒为曲议。可依此以为法。”
词语解释:尸启  拼音:shī qǐ
谓临终进谏。《晋书·裴秀传》:“臣昔虽屡言,未有成旨;今既疾篤不起,谨重尸启。”
词语解释:尸启
谓临终进谏。《晋书·裴秀传》:“臣昔虽屡言,未有成旨;今既疾篤不起,谨重尸启。”
词语解释:牖启  拼音:yǒu qǐ
诱导启发。牖,通“ 诱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立宪纪闻》:“士夫于立宪之事,亦知详加研究,以牖启国民。”
词语解释:牒启  拼音:dié qǐ
犹奏札。《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帝得 荣 手版,上有数牒启,皆左右去留人名,非其腹心者悉在出限。”
词语解释:拜启  拼音:bài qǐ
犹敬启。书信开头或结尾时的敬语。 鲁迅 《书信集·致蒋抑卮》:“拜启者:前尝由 江户 奉一书,想经察入。”如:某某拜启。
词语解释:昭启  拼音:zhāo qǐ
犹昭示。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序:“斯诚旷世伟观,昭启星明者也。”
词语解释:最启  拼音:zuì qǐ
在最前头;最先进。《商君书·境内》:“先已者当为最启。”《商君书·境内》:“其先入者,举为最启。”
词语解释:哀启  拼音:āi qǐ
文体的一种。旧时丧家叙述死者生平及病终情况的书启。多附于讣告之内,也有单独成文送给亲友的。 冰心 《南归》:“虽然没有写哀启,我却在父亲下泪搁笔之后,替他凑成一副挽联。”
词语解释:坐启  拼音:zuò qǐ
亦作“ 坐起 ”。 便厅。接近门首的小客厅。《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三巧儿 分付:唤在楼下坐啟内坐着。”《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 宋敦 点头道:‘是。’方纔拭泪未乾,只听得坐啟中有人咳嗽,叫唤道:‘ 玉峯 在家么?’”《醒世姻缘传》第三回:“各处掛停当了灯,收拾了坐起,从炕房内抬出来两盆梅花,两盆迎春,摆在卧房明间上面。”
词语解释:刺启  拼音:cì qǐ
书姓名于奏白之上而启陈其事。《资治通鉴·齐明帝永泰元年》:“ 子恪 徒跣自归,二更达 建阳门 ,刺启。时刻已至,而上眠不起。” 胡三省 注:“书姓名於奏白曰刺。启,奏也。既达姓名,又启陈其事。”
词语解释:副启
正式信件外附加的信。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尺牘之有副启也,或有所指讥,或有所请托,不可杂他语,不敢具姓名如 宋 疏之贴黄类耳。近年以来……甚至有称副启一、副二,至三至四者。”《金瓶梅词话》第五五回:“﹝ 西门庆 ﹞就叫书童,把那银剪子剪开护封,拆了内函封袋,打开副启。”
词语解释:耑启
书信常用语。犹专函。 清 宋荦 《与人书》:“令叔先生及 震浮 垣三 诸公前,乞致弟相念之切,嗣容耑启。”
词语解释:狡焉思启  拼音:jiǎo yān sī qǐ
《左传·成公八年》:“夫狡焉思啟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国蔑有?”谓怀贪诈之心图谋侵人之国。后亦以“狡焉思肆”、“狡焉思逞”指怀贪诈之心妄图逞其阴谋。 晋 潘岳 《关中诗》:“蠢尔戎狄,狡焉思肆。”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诸夷以 中国 之易欺也, 法 人将问 滇 桂 , 英 人将问 藏 粤 , 俄 人将问 新疆 , 德 、 奥 、 意 、 日 、 葡 、 荷 皆狡焉思逞。”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迄於海禁既开,晳人踵至之顷, 中国 之在天下,见夫四夷之则效上国,革面来宾者有之;或野心怒发,狡焉思逞者有之。”
词语解释:狡启  拼音:jiǎo qǐ
“狡焉思啟”之略语。《归田琐记》卷六引 清 黄安涛 《沪渎行馆雅集》诗序:“ 沪瀆 人杂五方,地无重险,戎心狡啟,蒿目多艰。” 清 魏源 《筹海篇三》:“既款以后,夷瞰我虚实,藐我废弛,其所以严武备、絶狡啟者,尤当倍急於未款之时。”参见“ 狡焉思啟 ”。
词语解释:狡焉思启  拼音:jiǎo yān sī qǐ
《左传·成公八年》:“夫狡焉思啟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国蔑有?”谓怀贪诈之心图谋侵人之国。后亦以“狡焉思肆”、“狡焉思逞”指怀贪诈之心妄图逞其阴谋。 晋 潘岳 《关中诗》:“蠢尔戎狄,狡焉思肆。”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诸夷以 中国 之易欺也, 法 人将问 滇 桂 , 英 人将问 藏 粤 , 俄 人将问 新疆 , 德 、 奥 、 意 、 日 、 葡 、 荷 皆狡焉思逞。”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迄於海禁既开,晳人踵至之顷, 中国 之在天下,见夫四夷之则效上国,革面来宾者有之;或野心怒发,狡焉思逞者有之。”
词语解释:知启  拼音:zhī qǐ
一种陈述事由、传递通知的帖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待我把这知启另外誊一份,明日我上衙门去,当面求藩臺资助些。只要藩臺肯了,无论多少,只要他写上一个名字就好了。”
词语解释:婚启
议婚的书信。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婚启》:“ 至元 间, 平原郡公 赵氏 与芮 , 宋 福王 也。其子娶 全竹斋 少保之女。婚啟内一联云,‘休光 蓟 北,苟安公位之居;回首 江 南,惟重母家之念。’”
词语解释:夏后启  拼音:xià hòu qǐ
见“ 夏启 ”。
词语解释:夏启
亦称“ 夏后启 ”。亦称“ 夏后开 ”。 1. 姒 姓, 禹 之子·相传 禹 命 伯益 继位为王, 禹 死后, 伯益 推让,退隐 箕山 , 启 遂继王位,在位九年。《墨子·耕柱》:“昔者 夏后开 使 蜚廉 折金於山川。” 孙诒让 间诂:“ 苏 云:‘ 开 即 启 也, 汉 人避﹝ 景帝 ﹞讳而改之。’”《史记·夏本纪》“ 夏后帝 启 崩” 裴駰 集解引 晋 徐广 曰:“ 皇甫謐 曰: 夏启 元年甲辰,十年癸丑崩。”
2.后人神化 夏启 为仙。《山海经·海外西经》:“ 大乐之野 , 夏后启 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 大运山 北。”
词语解释:墨启  拼音:mò qǐ
上呈皇帝的手书奏启。《南史·王彧传》:“ 泰豫 元年春,上疾篤,遣使送药赐 景文 死……乃墨启答敕,并谢赠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