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和气 拼音:hé qì
(1).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万物由此“和气”而生。《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韩非子·解老》:“孔窍虚,则和气日入。” 唐 刘商 《金井歌》:“文明化合天地清,和气氤氲孕至灵。” 宋 王安石 《次韵和甫春日金陵登台》之一:“万物已随和气动,一樽聊与故人来。”
(2).引申指能导致吉利的祥瑞之气。 汉 王充 《论衡·讲瑞》:“瑞物皆起和气而生。”《朱子语类》卷一○六:“自古救荒只有两説:第一是感召和气,以致丰穰;其次只有储蓄之计。” 明 杨慎 《词品·雪辞》:“满天和气,太平有象。”
(3).温和的气度。《礼记·祭义》:“有和气者必有愉色。” 宋 施德操 《北窗炙輠》卷上:“ 伯淳 既见,和气蔼然见眉宇间。”
(4).指态度温和。《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 刘君荐 极是为人和气,乡里见爱,都称他 刘官人 。” 老舍 《骆驼祥子》一:“﹝ 祥子 ﹞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
(5).和睦融洽。 宋 陈师道 《南柯子·贺彭舍人黄堂成》词:“万家和气贺初成,人在笙歌声里暗生春。”《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开宗义富贵孝义传》:“衣服不曾分你我,家中和气不曾分。” 赵树理 《登记》:“ 小晚 这一家……日子也过得,家里也和气。”
(6).指和睦的感情。《三国演义》第四九回:“你如何来追赶?本待一箭射死你来,显得两家失了和气。” 老舍 《茶馆》第一幕:“都是自己弟兄,别伤了和气呀!”
(7).犹元气;中气。中医谓人体内能使各器官发挥机能的原动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若销鑠精胆,蹙迫和气,秉牘以驱龄,洒翰以伐性,岂圣贤之素心,会文之直理哉?”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八:“清晨荣卫流行,法当省节语言,葆惜和气。” 明 陆深 《停骖录摘抄》:“﹝ 神宗 问﹞:‘闻卿摄生亦有道乎?’ 潞公 对:‘无他,臣但能任意自适,不以外物伤和气,不敢做过当事。’”
(8).指调和血气。 宋 叶适 《橘枝词记永嘉风土》之二:“只消一盏能和气,切莫多盃自害身。”词语解释:和风 拼音:hé fēng
温和的风。多指春风。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一:“和风容与,明日映天。” 唐 杜甫 《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诗:“薄衣临积水,吹面受和风。” 明 刘基 《春雨三绝句》之一:“春雨和风细细来,园林取次发枯荄。”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和风拂林,甘雨润物。”词语解释:和羹 拼音:hé gēng
(1).配以不同调味品而制成的羹汤。《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孔 传:“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 南朝 宋 宗炳 《答何衡阳书》:“贝锦以繁采发华;和羹以盐梅致旨。”后用以比喻大臣辅助君主综理国政。 唐 钱起 《陪郭令公东亭宴集》诗:“不愁懽乐尽,积庆在和羹。” 清 钱谦益 《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二:“举朝水火和羹苦,于野玄黄战血重。”
(2).喻宰辅之职。 宋 王禹偁 《授御史大夫可司徒门下侍郎平章事制》:“弄印之名已著,和羹之命爰行。”词语解释:和雨 拼音:hé yǔ
犹细雨。与骤雨相对。《后汉书·西南夷传·莋都》:“冬多霜雪,夏多和雨。” 宋 范成大 《阴寒终日兀坐》诗:“腊浅得春全未煖,雪慳和雨最难晴。” 明 文徵明 《晚雨饮子重园亭》诗:“芳草满庭飞燕子,晚凉和雨在梧桐。”词语解释:和平 拼音:hé píng
(1).政局安定,没有战乱。《易·咸》:“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汉书·王商传》:“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 老舍 《四世同堂》二七:“ 中国 人是喜欢和平的。”
(2).温和;和顺。《荀子·君道》:“血气和平,志意广大。”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其为人温良诚信……和平而有立。” 宋 曾巩 《洪渥传》:“为人和平,与人游,初不甚欢,久而有味。” 沙汀 《还乡记》七:“﹝ 冯大生 ﹞外表和平老实,一惹毛了,气性可并不小。”
(3).和谐;和睦。 汉 焦赣 《易林·蒙之小畜》:“阴阳顺叙,以成和平。”《魏书·高宗纪》:“上下和平,民无怨谤。” 清 吴伟业 《赠文园公》诗:“君臣朋友尽和平,四海熙熙致清晏。”
(4).谓乐声平和,和顺。《国语·周语下》:“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 唐 韩愈 《荆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老残游记》第十回:“凡箜篌所奏,无和平之音。”
(5).平静安定。 郁达夫 《迷羊》:“我的稍稍恢复了一点和平的心里,这时候又起起波浪来了。” 巴金 《春》八:“ 海臣 正和平地酣睡着。”
谓乐声平和,和顺。《国语·周语下》:“夫有龢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词语解释:和鸣 拼音:hé míng
(1).互相应和而鸣。《诗·周颂·有瞽》:“喤喤厥声,肃雝和鸣。” 唐 元稹 《雉媒》诗:“和鸣忽相召,鼓翅遥相瞩。” 明 孙仁孺 《东郭记·为衣服》:“鶼鶼,叹和鸣未久,分飞荏苒。” 鲁迅 《野草·失掉的好地狱》:“鬼魂们的叫唤无不低微,然有秩序,与火焰的怒吼,油的沸腾,钢叉的震颤相和鸣,造成醉心的大乐。”
(2).《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初, 懿氏 卜妻 敬仲 。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鏘鏘”。’” 杨伯峻 注:“此二语盖言其夫妻必能和好。”后以“和鸣”比喻夫妻和睦。 唐 白居易 《得景定婚讫未成而女家改嫁不还财景诉之》:“二姓有行,已卜和鸣之兆;三年无故,竟愆嬿婉之期。” 宋 柳永 《集贤宾》词:“争似和鸣偕老,免教歛翠啼红。”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五:“女喜甚。既成婚,伉儷和鸣。”词语解释:和亲 拼音:hé qīn
(1).和睦相亲。《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中行氏 以伐 秦 之役怨 欒氏 ,而固与 范氏 和亲。”《礼记·乐记》:“﹝乐﹞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汉 晁错 《对贤良文学策》:“百姓和亲,国家安寧。”《隶释·汉李翊夫人碑》:“九族和亲,若弃附根。”
(2).指两国彼此友好亲善。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 吴王 ﹞不意颇伤 齐 师,愿结和亲而去。”《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亮 ﹞遣使聘 吴 ,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3).指互相结成友好关系。《古今小说·晏平仲二桃杀三士》:“今臣特来讲和,王上可亲诣 齐 国和亲,结为唇齿之邦。”
(4).指封建王朝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统治者结亲和好。《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高祖 ﹞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 刘敬 往结和亲约。” 唐 苏郁 《咏和亲》:“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醒世恒言·独狐生归途闹梦》:“我朝自与你邦和亲之后,出嫁公主,做你国质婆。” 清 孙枝蔚 《昭君怨》诗:“朝廷不重色,故事再和亲。”词语解释:和戎 拼音:hé róng
(1).指与少数民族或别国媾和修好。《左传·襄公四年》:“公曰:‘然则莫如和戎乎?’对曰:‘和戎有五利焉。’”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二:“晚节从世务,乘障远和戎。”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下:“诸将耻於无功,莫敢言和戎者。” 郁达夫 《杂感》诗之四:“策到和戎原辱国,功成不义反封侯。”
(2).犹和亲。指封建王朝与边境少数民族统治者结亲交好。 明 马銮 《明妃》诗:“安边无策始和戎,簫鼓含情出禁中。” 郁达夫 《咏史》之三:“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的爱君深。”词语解释:和尚 拼音:hé shàng
梵语在古西域语中的不确切的音译。为 印度 对亲教师的通称。在 中国 则常指出家修行的男佛教徒,有时也指女僧。《晋书·艺术传·佛图澄》:“和尚神通,儻发吾谋,明日来者,当先除之。”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京师僧讳‘和尚’,称曰‘大师’;尼讳‘师姑’,呼为‘女和尚’。”《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院君 王氏 ,夜梦一瞽目和尚,走入房中,喫了一惊。” 丁玲 《母亲》一:“后来二老爷又出门了,音信都没有,说是看破红尘做和尚去了。”参阅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二二、《释氏要览上·师资》。词语解释:和声 拼音:hé shēng
(1).和谐的乐音。《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故和声入於耳,而藏於心。”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上》:“使丝竹与俎豆并存,羽旄与揖让俱用,正言与和声同发。” 宋 苏轼 《集英殿秋宴教坊词致语口号》:“高秋爽气明宫殿, 元祐 和声入管絃。”
(2).调和声调;协和声调。《书·舜典》:“声依永,律和声。” 孔 传:“言当依声律以和乐。” 周秉钧 注引 俞樾 曰:“依其所咏以定五声,是谓声依永。又患其不和也,而以六律六吕和之,是谓律和声。”《旧唐书·音乐志三》:“礼惟崇德,乐以和声。” 刘师培 《文说》:“和声依永,八音於焉克谐;六律五声,五言於焉出纳。”
(3).音乐术语。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的规律同时发声。
(1).词、曲中的衬词。原为歌曲中常由他人应和的部分,如“贺贺贺”、“何何何”之类。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如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 唐 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復用和声。”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一:“ 唐 人朝成一诗,夕付管絃,往往声希节促,则加入和声。凡和声皆以实字填之,遂成为词。”
(2).随声附和。 明 李贽 《圣教小引》:“余自幼……尊 孔子 不知 孔夫子 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説研,和声而已。”
和谐的乐音。《国语·周语下》:“夫耳内龢声,而口出美言,以为宪令,而布诸民,正之以度量,民以心力,从之不倦。” 韦昭 注:“耳闻龢声,则口有美言,此感於物也。”词语解释:和光 拼音:hé guāng
(1).谓才华内蕴,不露锋芒。《后汉书·王允传》:“公与 董太师 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内寳养生之道,外则和光於世。”《魏书·释老志》:“和光六道,同尘万类。” 唐 王维 《送綦母校书弃官还江东》诗:“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参见“ 和光同尘 ”。
(2).共同照耀。 唐 韦展 《日月如合璧赋》:“分则列照於三无,聚则和光於六合。”
(3).柔和的光辉。 宋 苏轼 《妒佳月》诗:“浩瀚玻璃琖,和光入胸臆。”词语解释:和乐 拼音:hé lè
(1).和睦欢乐;和睦安乐。《诗·小雅·常棣》:“兄弟既翕,和乐且湛。”《汉书·董仲舒传》:“百姓和乐,政事宣昭。” 宋 范仲淹 《议守》:“天下富实,鸡鸣犬吠,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郁达夫 《采石矶》:“但愿你能享受你家庭内的和乐。”
(2).平和安适。《朱子语类》卷三四:“但得身心收敛,则自然和乐。”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 清 侯方域 《谢安论》:“若 安 者可谓简易而和乐矣。”
(1).和谐的音乐。《礼记·乐记》:“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 宋 范仲淹 《阳礼教让赋》:“三宾之象不踰,和乐兴焉。”
(2).和调音乐。《吕氏春秋·音初》:“正德以出乐,和乐以成顺。” 高诱 注:“乐以和为成顺。”
和睦欢乐。《国语·郑语》:“故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龢乐如一。” 韦昭 注:“言以忠信教导之,其民龢乐如一室。”词语解释:和衣 拼音:hé yī
谓不脱衣服。 宋 张先 《南歌子》词:“醉后和衣倒,愁来殢酒醺。”《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钱青 ﹞忍着一肚子闷气,和衣在床外侧身而卧。” 清 洪昇 《长生殿·夜怨》:“和衣将空被捲。” 周立波 《民兵》:“被窝褥子还在冒烟, 何锦春 和衣一滚,被褥上的火也压灭了。”词语解释:和氏 拼音:hé shì
(1). 楚 人 卞和 (又称 和氏 )得玉璞于 楚 山中,奉而献之 厉王 和 武王 。使玉工辨认之,均曰:“石也。”以诳欺罪,被刖去两足。后又献之 楚文王 ,使玉工理之,果得宝玉。事见《韩非子·和氏》。后以“和氏”指识才之士。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夫见玉而指之曰石,非玉之不真也,待 和氏 而后识焉。”
(2).指怀才不遇之人。 唐 刘得仁 《送友人下第归省》诗:“莫将 和氏 泪,滴著 老莱 衣。”
(3).借指美玉。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晁采琬琰,和氏出焉。” 汉 扬雄 《甘泉赋》:“前殿崔巍兮,和氏玲瓏。”参见“ 和氏璧 ”。
即 和氏 。《吕氏春秋·异宝》:“以 龢氏 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汉书·叙传上》:“宾又不闻 龢氏 之璧韞於 荆 石, 随侯 之珠藏於蜯蛤虖?”参见“ 和氏 ”。
词语解释:和氏璧 拼音:hé shì bì
《韩非子·和氏》:“ 楚 人 和氏 ( 卞和 )得玉璞 楚 山中。奉而献之 厉王 。 厉王 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 和 为誑,而刖其左足。及 厉王 薨, 武王 即位, 和 又奉其璞而献之 武王 。 武王 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 和 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 薨, 文王 即位……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 之璧’。” 明 张煌言 《黎大行濒行》诗:“殿上未归 和氏 璧,橐中谁赐 陆生 金。”亦省称“ 和璧 ”。《汉书·邹阳传》:“故无因而至前,虽出 随 珠、 和 璧,祇怨结而不见德。” 南朝 梁 沉约 《咏帐》:“甲帐垂 和 璧,螭云张桂宫。”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贺方回 作 王子开 《挽词》:‘ 和 璧终归 赵 , 干将 不葬 吴 。’” 清 姚鼐 《咏古》:“ 和 璧非珠翠,流光悦妇人。”参见“ 完璧归赵 ”。词语解释:和同 拼音:hé tóng
1.指春秋时代两个互为对应的哲学常用语。龢谓可否相济,相辅相成;同谓单一不二,无所差异。龢能生物,同无所成。
2.谓平和,不交战。
3.调和。词语解释:和暖 拼音:hé nuǎn
犹温暖。 汉 王逸 《九思·伤时》:“风习习兮和暖,百草萌兮华荣。” 唐 杜甫 《寄赞上人》诗:“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方今春风和暖,正宜出外经商。”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 上海 还很和暖,无需火炉。”
龢煖:犹温暖。 汉 王逸 《九思·伤时》:“风习习兮龢煖,百草萌兮华荣。” 词语解释:和柔 拼音:hé róu
(1).宽和柔顺。《晏子春秋·问下二十》:“事君之伦,知虑足以安国……和柔足以怀众。”《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 世南 外和柔而内忠直。” 明 李贽 《〈龙谿先生文录抄〉序》:“先生少壮至老,一味和柔,大同无我。”
(2).犹和软。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
(3).谓柔媚宜人。 宋 叶适 《与英上游紫霄观短歌》:“景物已和柔,川原倍敷荣。” 宋 刘克庄 《八声甘州·雁》词:“归兴何妨待,风景和柔。” 清 黄鷟来 《雨中感怀》诗:“朱阳蔼江郭,首夏渐和柔。”词语解释:和玉 拼音:hé yù
(1). 卞和 之玉。喻稀世之宝。《后汉书·刘陶传》:“就使当今沙砾化为南金,瓦石变为 和 玉,使百姓渴无所饮,饥无所食……犹不能以保萧墙之内也。” 李贤 注:“ 和 玉, 卞和 之玉也。”
(2). 卞和 之玉。喻不为世重的贤才。 唐 张说 《岳州别姚司马》诗:“ 和 玉悲无已, 长沙 宦不成。”参见“ 和氏璧 ”。
词语解释:和氏璧 拼音:hé shì bì
《韩非子·和氏》:“ 楚 人 和氏 ( 卞和 )得玉璞 楚 山中。奉而献之 厉王 。 厉王 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 和 为誑,而刖其左足。及 厉王 薨, 武王 即位, 和 又奉其璞而献之 武王 。 武王 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 和 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 薨, 文王 即位……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 之璧’。” 明 张煌言 《黎大行濒行》诗:“殿上未归 和氏 璧,橐中谁赐 陆生 金。”亦省称“ 和璧 ”。《汉书·邹阳传》:“故无因而至前,虽出 随 珠、 和 璧,祇怨结而不见德。” 南朝 梁 沉约 《咏帐》:“甲帐垂 和 璧,螭云张桂宫。”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贺方回 作 王子开 《挽词》:‘ 和 璧终归 赵 , 干将 不葬 吴 。’” 清 姚鼐 《咏古》:“ 和 璧非珠翠,流光悦妇人。”参见“ 完璧归赵 ”。词语解释:和合 拼音:hé hé
(1).和睦同心。《墨子·尚同中》:“内之父子兄弟作怨讎,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史记·循吏列传》:“施教导民,上下和合。” 唐 元稹 《辨日旁瑞气状》:“臣下忠诚辅主,国中欢喜和合。”《红楼梦》第二八回:“女儿乐,夫唱妇随真和合。”
(2).调和;混合;汇合。《韩诗外传》卷三:“天施地化,阴阳和合。” 郭沫若 《论节奏》:“如成长与衰弱,上升与下降,和合与分离,即是规定万物之发展与分解的节奏。”
(3).犹撮合。《周礼·地官·序官》“媒氏下士二人” 唐 贾公彦 疏:“谓别姓三十之男,二十之女,和合使成婚姻云。” 唐 张鷟 《游仙窟》:“ 五嫂 如许大人,专拟和合此事。”
(4).顺当;吉利。 宋 周去非 《岭外代答·茅卜》:“其卦甚吉,百事欢欣和合。”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三折:“谢天地买卖和合。”《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明日是个和合日,我同你先到 张 宅讲定财礼,随到 王招宣 府一説便成。”
(5).神名。即 万回哥哥 。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 宋 时 杭 城以腊月祀 万回哥哥 ,其像蓬头笑面,身著緑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是 和合 之神,祀之,可使人在万里之外,亦能回家,故曰 万回 。”
(6).神名。指 和 合 二神。《四游记·哪吒行兵收华光》:“又有 和 合 二神禀曰:‘不须本官出马,某二人愿往。’”
(7).神名。指 清 时所封 唐 高僧 寒山 、 拾得 二圣。 清 翟灏 《通俗编·神鬼》:“今 和 合 以二神并祀,而 万回 仅一人,不可以当之矣。国朝 雍正 十一年封 天台 寒山 大士为 和 圣, 拾得 大士为 合 圣。”词语解释:和人 拼音:hé rén
(1). 王莽 时女官名。《汉书·王莽传下》:“和人三,位视公。”
(2).使民众和顺。《后汉书·孔融传》:“进不能风化海内,退不能建德和人。”词语解释:和鼎 拼音:hé dǐng
(1).谓调味。古以盐、梅调味,因以“和鼎”指盐、梅。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等》:“芳越薰椒,味超和鼎。” 石声汉 注:“盐、梅。”
(2).比喻辅佐君主的宰臣。《魏书·任城王澄传》:“臣诚才非臺弼,智闕和鼎。” 唐 张九龄 《敕赐宁王池宴》诗:“徒参和鼎地,终谢巨川舟。”参见“ 和羹 ”。
词语解释:和羹 拼音:hé gēng
(1).配以不同调味品而制成的羹汤。《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孔 传:“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 南朝 宋 宗炳 《答何衡阳书》:“贝锦以繁采发华;和羹以盐梅致旨。”后用以比喻大臣辅助君主综理国政。 唐 钱起 《陪郭令公东亭宴集》诗:“不愁懽乐尽,积庆在和羹。” 清 钱谦益 《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二:“举朝水火和羹苦,于野玄黄战血重。”
(2).喻宰辅之职。 宋 王禹偁 《授御史大夫可司徒门下侍郎平章事制》:“弄印之名已著,和羹之命爰行。”词语解释:和銮 拼音:hé luán
同“ 和鸞 ”。 汉 班固 《东都赋》:“登玉輅,乘时龙,凤盖棽丽,和鑾玲瓏。”《后汉书·崔駰传》:“岂暇鸣和鑾,清节奏哉?” 宋 江休复 《牟驼冈阅马》诗:“军戎选轻捷,和鑾御调柔。” 元 李治 《敬斋古今黈》卷一:“古者登车有和鑾之音,谓马动则鑾鸣,车动则和应也。鑾或作鸞,其义皆同。鸞以其有声;鑾以其金为之也。”
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龢”,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鑾”。《文选·班固〈东都赋〉》:“凤盖棽丽,龢鑾玲瓏。” 李周翰 注:“和鑾,铃也。”参见“ 和鑾 ”。词语解释:和酒 拼音:hé jiǔ
古代的一种酒。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笨麴并酒》:“作和酒法:酒一斗;胡椒六十枚,乾薑一分,鸡舌香一分,蓽拨六枚,下簁,绢囊盛,内酒中。一宿,蜜一升和之。”词语解释:和畅 拼音:hé chàng
亦作“ 和昶 ”。
(1).使舒畅。《韩诗外传》卷一:“嚮子之言,穆如清风,不悖我语,和畅我心。”
(2).温和舒畅。 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秣底补罗国》:“气序和畅,风俗淳质。”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四:“已确然见温情密意的‘春之和畅’的先声。”
(3).和协通畅;融和顺畅。《文选·嵇康〈琴赋〉》:“角羽俱起,宫徵相证……踸踔磥硌,美声将兴,固以和昶而足躭矣。” 李善 注引《广雅》曰:“昶,通也。” 李周翰 注:“美声是兴,故乃和通情性,此足耽乐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潘岳 敏给,辞自和畅。”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 东坡 云:‘遇天色明暖,笔砚和畅,便宜作草书数纸。’”词语解释:和清 拼音:hé qīng
温和清朗。《汉书·翟义传》:“当其斩时,观者重叠,天气和清,可谓当矣。”词语解释:和璧 拼音:hé bì
见“ 和氏璧 ”。
词语解释:和氏璧 拼音:hé shì bì
《韩非子·和氏》:“ 楚 人 和氏 ( 卞和 )得玉璞 楚 山中。奉而献之 厉王 。 厉王 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 和 为誑,而刖其左足。及 厉王 薨, 武王 即位, 和 又奉其璞而献之 武王 。 武王 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 和 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 薨, 文王 即位……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 之璧’。” 明 张煌言 《黎大行濒行》诗:“殿上未归 和氏 璧,橐中谁赐 陆生 金。”亦省称“ 和璧 ”。《汉书·邹阳传》:“故无因而至前,虽出 随 珠、 和 璧,祇怨结而不见德。” 南朝 梁 沉约 《咏帐》:“甲帐垂 和 璧,螭云张桂宫。”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贺方回 作 王子开 《挽词》:‘ 和 璧终归 赵 , 干将 不葬 吴 。’” 清 姚鼐 《咏古》:“ 和 璧非珠翠,流光悦妇人。”参见“ 完璧归赵 ”。词语解释:和议 拼音:hé yì
(1).关于停战、讲和的主张。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八:“ 秦会之 既主和议,大帅皆罢兵权。” 明 王琼 《双溪杂记》:“ 正统 己巳秋,兵部尚书 于谦 以社稷为重,力排和议。”
(2).与对方达成的和平协议。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绍兴八年二月》:“用兵须杀人,若因和议得遂我所欲,岂不贤於用兵。”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 道光 二十二年,西夷和议成, 林文忠公 则徐 戍謫 伊犂 。” 沙汀 《范老师》:“ 成都 物价大跌,因为和议已经成功,内战停止打了。”词语解释:和好 拼音:hé hǎo
(1).和睦友好。《管子·幼官》:“和好不基,贵贱无司,事变日至。”
(2).互相亲睦友好。《隋书·高祖纪上》:“ 陈 郢州 城主 张子讥 遣使请降,上以和好,不纳。”
(3).恢复和睦的友好关系。 宋 苏辙 《上皇帝书》:“其终,卒致於废黜谋臣而讲和好。” 刘宾雁 《本报内部消息》:“谁知道 黄佳英 能不能跟他重新和好呢?”词语解释:和时 拼音:hé shí
适应时令。《汉书·成帝纪》:“教化流行,风雨和时。”词语解释:和歌 拼音:hé gē
亦作“ 和哥 ”。 日本 的一种诗歌体。原有长歌和短歌之分,短歌附在长歌后面。后短歌单独发展,并取代长歌。长歌句数不限,五音句和七音句交替使用,再以七音句结尾。短歌每首五句,共三十一音,音节排列为五七五七七。现 日本 诗人所写和歌多为短歌。 郭沫若 《太戈尔来华的我见》:“在 日本 那种盆栽式的自然中,发生了 日本 的俳句与和歌。”
亦作“ 和哥 ”。
(1).应和他人之歌声而歌唱。《魏书·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 高祖 帅羣臣上寿,太后忻然作歌,帝亦和歌。” 清 顾炎武 《赠钱行人邦寅》诗:“ 南徐 游歷地,儻有和歌辰。”
(2).指多人应和而重复吟唱的一节歌曲。 许地山 《暾将出兮东方》:“‘君不见--暾将出兮东方……’往后又跟着一节和歌:‘暾将出兮东方。’”
(3).指酬和的诗歌。 明 王世贞 《黄中贵园亭小燕》诗:“莫轻钱积破,带马赠和哥。”
词语解释:和哥 拼音:hé gē
见“ 和歌 ”。词语解释:和叶 拼音:hé yè
见“ 和协 ”。
词语解释:和协 拼音:hé xié
亦作“ 和叶 ”。
(1).和睦相处。《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餬其口於四方。” 唐 康骈 《剧谈录·含元殿》:“君臣和叶,四表靖謐。”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民报·烈士吴樾君意见书》:“民族间之利害衝突,势所不免。惟势力平均者,始有和协提携之希望。”
(2).谓使之和睦相处。《三国志·吴志·胡综传》:“其和协彼此,使之无隙, 综 有力焉。”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 张安道 ﹞奉勅撰《许公神道碑》,其家欲言和协二宫事……上不喜。”
(3).同心协力。《逸周书·允文》:“人知不弃,爱守正户,上下和协,靡敌不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从古权贵在朝,未有能和协者。”
(4).使和谐;协调。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謁荐郊庙,和协律吕。” 鲁迅 《呐喊·鸭的喜剧》:“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嘶’!可是也与虫声相和协。”
(5).犹和合。谓男女欢聚。 元 曾瑞 《山坡羊·妓怨》曲:“恰和协,又离别。被娘间阻郎心趄,离恨满怀何处説。” 明 梁辰鱼 《好事近·寄妓》套曲:“初相见甚干涉,料姻缘前生未定,难道就和叶。”
和合协调。《国语·周语中》:“女今我王室之一二兄弟,以时相见,将龢协典礼,以示民训则。” 韦昭 注:“协,合也。”词语解释:和和 拼音:hé hé
象声词。《五灯会元·马祖一禅师法嗣·中邑洪恩禅师》:“ 朗州 中邑 洪恩 禪师,每见僧来,拍口作和和声。 仰山 谢戒,师亦拍口作和和声。”词语解释:和音 拼音:hé yīn
(1).平和之音;和谐之音。《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晋朝飨乐章》:“渥恩颁春禄,《咸》《护》听和音。”《旧唐书·音乐志三》:“筵辉丽璧,乐畅和音。” 清 张炳璿 《拟庭中有奇树》诗:“比翼刷文翰,间关鸣和音。”
(2).音乐术语。同时发响的若干个音。词语解释:和扁 拼音:hé biǎn
古代良医 和 与 扁鹊 的合称。《汉书·艺文志》:“太古有 岐伯 、 俞拊 ,中世有 扁鹊 、 秦和 。” 颜师古 注:“ 和 秦 医名也。” 唐 刘禹锡 《谢赐广利方表》:“长驱 和 扁 ,高视 农 轩 。” 宋 范成大 《问天医赋》:“访 和 扁 以制度,招 桐 雷 使炮炙。” 清 金农 《横山田庐独吟》:“松下百骸轻,清风胜 和 扁 。”词语解释:和鸾 拼音:hé luán
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撗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鸞”。《诗·小雅·蓼萧》:“和鸞雝雝,万福攸同。” 毛 传:“在軾曰和,在鑣曰鸞。”《汉书·五行志上》:“故行步有佩玉之度,登车有和鸞之节。” 宋 陈亮 《酌古论三》:“於是驾以轻车,鸣以和鸞。” 章炳麟 《原儒》:“礼、乐世变易,射、御於今麤粗,无参连白矢交衢和鸞之技,独书、数仍世益精博。”词语解释:和曲 拼音:hé qǔ
歌曲中集体谐声合唱的部分。 朱自清 《中国歌谣·歌谣的起源与发展》:“只有在唱和曲时,才大家合唱。”词语解释:和节 拼音:hé jié
(1).协调;合适。《荀子·修身》:“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 王先谦 集解:“和节,犹和适也。” 汉 焦赣 《易林·涣之乾》:“弃古退思,失其和节。” 唐 韩愈 《唐故相权公墓碑》:“维匡调娱,不失其正,中於和节,不为声章。”
(2).犹调节。《淮南子·本经训》:“夫人相乐,无所发貺,故圣人为之作乐,以和节之。”
(3).温和的节令。 汉 陈琳 《神女赋》:“感仲春之和节,叹鸣雁之嗈嗈。” 汉 应瑒 《杨柳赋》:“赴阳春之和节,植纤柳以承凉。”词语解释:和煦 拼音:hé xù
(1).温暖。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当严劲而葱倩,承和煦而芬腴。” 唐 司空图 《燕国太夫人石氏墓志》:“潜施和煦,则闔境皆苏;洞感神明,而乱根自剪。” 宋 解昉 《永遇乐·春情》词:“风暖鶯娇,露浓花重,天气和煦。” 冰心 《樱花和友谊》:“天气晴明,和煦的东风吹着。”
(2).形容音调平和。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雅赚》:“音调激越,渐转和煦,忽鏗然顿止。”词语解释:和南 拼音:hé nán
佛教语。佛门称稽首、敬礼为和南。 南朝 梁 沉约 《为文惠太子礼佛愿疏》:“皇太子某稽首和南,十方诸佛,一切贤圣。” 唐 白居易 《六赞偈·赞僧偈》:“故我稽首,和南僧寳。”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伍弥相公》:“ 班禪额尔德尼 来朝,上命公护送……公不与谈,不和南称弟子。”参阅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七三、 宋 赞宁 《僧史略·礼仪沿革》。词语解释:和冲 拼音:hé chōng
(1).谦和淡泊。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东坡五》:“﹝ 子由 亦云﹞我兄和冲,塞刚立柔。” 明 刘基 《招隐诗》:“冥冥絶思虑,默默全和冲。”
(2).古指天地气合以生万物的和气。 明 刘基 《夏夜台州城中作》诗:“胡为旱魃还肆虐,坐令毒沴伤和冲。”参见“ 和气 ”。
词语解释:和气 拼音:hé qì
(1).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万物由此“和气”而生。《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韩非子·解老》:“孔窍虚,则和气日入。” 唐 刘商 《金井歌》:“文明化合天地清,和气氤氲孕至灵。” 宋 王安石 《次韵和甫春日金陵登台》之一:“万物已随和气动,一樽聊与故人来。”
(2).引申指能导致吉利的祥瑞之气。 汉 王充 《论衡·讲瑞》:“瑞物皆起和气而生。”《朱子语类》卷一○六:“自古救荒只有两説:第一是感召和气,以致丰穰;其次只有储蓄之计。” 明 杨慎 《词品·雪辞》:“满天和气,太平有象。”
(3).温和的气度。《礼记·祭义》:“有和气者必有愉色。” 宋 施德操 《北窗炙輠》卷上:“ 伯淳 既见,和气蔼然见眉宇间。”
(4).指态度温和。《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 刘君荐 极是为人和气,乡里见爱,都称他 刘官人 。” 老舍 《骆驼祥子》一:“﹝ 祥子 ﹞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
(5).和睦融洽。 宋 陈师道 《南柯子·贺彭舍人黄堂成》词:“万家和气贺初成,人在笙歌声里暗生春。”《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开宗义富贵孝义传》:“衣服不曾分你我,家中和气不曾分。” 赵树理 《登记》:“ 小晚 这一家……日子也过得,家里也和气。”
(6).指和睦的感情。《三国演义》第四九回:“你如何来追赶?本待一箭射死你来,显得两家失了和气。” 老舍 《茶馆》第一幕:“都是自己弟兄,别伤了和气呀!”
(7).犹元气;中气。中医谓人体内能使各器官发挥机能的原动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若销鑠精胆,蹙迫和气,秉牘以驱龄,洒翰以伐性,岂圣贤之素心,会文之直理哉?”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八:“清晨荣卫流行,法当省节语言,葆惜和气。” 明 陆深 《停骖录摘抄》:“﹝ 神宗 问﹞:‘闻卿摄生亦有道乎?’ 潞公 对:‘无他,臣但能任意自适,不以外物伤和气,不敢做过当事。’”
(8).指调和血气。 宋 叶适 《橘枝词记永嘉风土》之二:“只消一盏能和气,切莫多盃自害身。”词语解释:和会 拼音:hé huì
(1).犹欢会。《书·康诰》:“四方民大和会。” 孔 传:“四方之民大和悦而集会。”《汉书·王莽传上》:“诸生、庶民大和会,十万众并集。”《三国志平话》卷下:“ 献帝 笑曰:‘ 马滕 ,你休胡奏, 曹操 忠臣也。’赐宴和会二卿。”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一折:“则要您便欢欢喜喜相和会,不要你那般悲悲戚戚閒争气。”
(2).和谐安定。 元 杨朝英 《水仙子》曲:“六神和会自安然,一日清闲自在仙。”
(3).谓会合、折衷。《宋史·律历志十五》:“今若降旨开局,不过收聚此数人者,和会其説,使之无争。”
(4).休战后举行的和平会议。 叶圣陶 《倪焕之》十九:“列强对于 中国 的一切束缚,已由 中国 代表在和会中提出废除的要求了。”
犹欢会。 唐 韩愈 《汴州东西水门记》:“士女龢会,闐郭溢郛。”词语解释:和应 拼音:hé yìng
(1).指车铃之声相应。《大戴礼记·保傅》:“升车则闻和鸞之声……在衡为鸞,在軾为和,马动而鸞鸣,鸞鸣而和应。” 王聘珍 解诂:“和、鸞,皆铃也,所以为车行节者。”参见“ 和鸞 ”。
(2).和气感应。《宋史·乐志十二》:“嘉荐报本,於以祈年。诚格和应,神娭福延。”
犹应和。相呼应。《尔雅·释乐》“大鼓谓之鼖,小者谓之应” 郝懿行 义疏引 三国 魏 孙炎 云:“和应大鼓也。”
词语解释:和鸾 拼音:hé luán
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撗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鸞”。《诗·小雅·蓼萧》:“和鸞雝雝,万福攸同。” 毛 传:“在軾曰和,在鑣曰鸞。”《汉书·五行志上》:“故行步有佩玉之度,登车有和鸞之节。” 宋 陈亮 《酌古论三》:“於是驾以轻车,鸣以和鸞。” 章炳麟 《原儒》:“礼、乐世变易,射、御於今麤粗,无参连白矢交衢和鸞之技,独书、数仍世益精博。”词语解释:和难 拼音:hé nán
和解冤仇。《周礼·地官·调人》:“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凡和难,父之讎,辟诸海外;兄弟之讎,辟诸千里之外。” 郑玄 注:“难,相与为仇讎;谐,犹调也。”词语解释:和离 拼音:hé lí
(1).指古乐调和之钟、编离之磬,配置适当,发音和谐。《礼记·明堂位》:“ 垂 之和鐘, 叔 之离磬。” 郑玄 注:“和离,谓次序其声、县也。” 孔颖达 疏:“ 垂 之和鐘者, 垂 之所作调和之鐘; 叔 之离磬者, 叔 之所作编离之磬……声,解和也;县,解离也。言县磬之时,其磬希疏相离。”
(2).旧律指夫妻同意离异。《唐律·户婚下》:“若夫妇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词语解释:和氏璧 拼音:hé shì bì
《韩非子·和氏》:“ 楚 人 和氏 ( 卞和 )得玉璞 楚 山中。奉而献之 厉王 。 厉王 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 和 为誑,而刖其左足。及 厉王 薨, 武王 即位, 和 又奉其璞而献之 武王 。 武王 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 和 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 薨, 文王 即位……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 之璧’。” 明 张煌言 《黎大行濒行》诗:“殿上未归 和氏 璧,橐中谁赐 陆生 金。”亦省称“ 和璧 ”。《汉书·邹阳传》:“故无因而至前,虽出 随 珠、 和 璧,祇怨结而不见德。” 南朝 梁 沉约 《咏帐》:“甲帐垂 和 璧,螭云张桂宫。”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贺方回 作 王子开 《挽词》:‘ 和 璧终归 赵 , 干将 不葬 吴 。’” 清 姚鼐 《咏古》:“ 和 璧非珠翠,流光悦妇人。”参见“ 完璧归赵 ”。
词语解释:完璧归赵 拼音:wán bì guī zhào
战国 时, 赵惠文王 得 楚 和氏 璧。 秦昭王 遗 赵王 书,愿以十五城换璧。 藺相如 自愿奉璧出使 秦国 ,并表示:“城入 赵 而璧留 秦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 赵 。” 相如 入 秦 献璧后,见 秦王 无意偿 赵 城,乃设法复取璧,派从者送回 赵国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遂用“完璧归赵”比喻将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我家如此巨富,嫁女无一典肆,恐为宗族乡党羞。女故无利心,祇求伪饰外观,终当完璧归 赵 耳。”亦省作“ 完赵 ”。 清 顾炎武 《与归庄手札》:“弟诗不足观,以比兄作,则瓴甋之于宝鼎矣。何足污翣!敬完 赵 。”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难既平,妾返 苏 ,索寄物, 金 少与之。妾索全璧, 金 曰:‘僕非乾没也,闻小主在 陇西 ,僕必访得之,他日当完 赵 耳。’”词语解释:和雅 拼音:hé yǎ
(1).温和文雅。《宋书·殷琰传》:“ 琰 性和雅静素,寡嗜欲。”《旧唐书·文苑传中·贺知章》:“ 贺知章 ,器识夷淡,襟怀和雅,神清志逸。”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先生(指 邹泰和 )戊戌翰林,和雅谦谨。” 郭沫若 《卷耳集·〈召南·野有死麕〉》:“你规矩些,你和雅些,不要拉我的手巾呀!”
(2).谓乐曲的声调和谐雅正。 北齐 卢思道 《辽阳山寺愿文》:“洞穴条风,生和雅之曲;圆珠积水,流清妙之音。”《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九年》:“及奏《黄钟》之调,帝曰:‘滔滔和雅,甚与我心会。’”
(3).指诗词的风格和平雅正。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三:“ 丁飞涛 亦工为艷词,较 周冰持 为和雅。” 采畴 《〈谢亦嚣诗集〉序》:“ 亦嚣 性情閒雅……故其为诗,冲淡和雅。”词语解释:和容 拼音:hé róng
(1).谓能合《雅》《颂》之乐。《周礼·地官·乡大夫》:“以乡射之礼,五物询众庶,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兴舞。” 贾公彦 疏:“ 杜子春 读和容为和颂,谓能为乐也。” 孙诒让 正义:“ 段玉裁 云:‘颂、容古今字。’…… 马季长 曰:‘四曰和颂,合《雅》《颂》也。’从 杜 易字。案: 段 説是也。”
(2).指主宾客之官。《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至於其( 羊舌大夫 )为和容也,温良而好礼,博闻而时出其志。” 卢辩 注:“和容,主宾客也。” 王聘珍 解诂:“主宾客,谓应对诸侯及受命而使也。”词语解释:和谐 拼音:hé xié
(1).和睦协调。《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鳩” 汉 郑玄 笺:“后妃説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 唐 李商隐 《杂纂》:“诸妇和谐,不嫌麤辣。” 明 高明 《琵琶记·寺中遗像》:“敢天教我夫妇再和谐,都因这佛会。”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充满在两人中间的和谐气氛给破坏了。”
(2).指使和睦协调。 宋 司马光 《瞽叟杀人》:“所贵於 舜 者,为其能以孝和谐其亲。”
(3).谓配合得匀称、适当、协调。《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黄山谷诗》:“自中 唐 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 秦牧 《艺海拾贝·最后的晚餐》:“细部好了,还得结构和谐完整,才能够构成卓越的整体。”
(4).和解;和好相处。《魏书·萧赜传》:“ 賾 初为太子时,特奢侈。 道成 每欲废之,赖 王敬则 和谐。” 元 郑廷玉 《楚昭公》第一折:“此剑原是 吴 国之寳,他既来索取,不如做个人情,送还了他,两国和谐,可不好那!”词语解释:和璞 拼音:hé pú
亦作“ 和朴 ”。 即 和氏 璧。亦借指美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周 有砥砨, 宋 有结緑, 梁 有县藜, 楚 有 和 朴。” 三国 魏 曹植 《玄畅赋》:“思荐寳以继佩,怨 和 璞之始鐫。” 唐 白居易 《三十四牧宰考课策》:“虽有 和 璞之真,不能识也。” 明 张居正 《七贤咏》序:“ 和 璞之緼玄巖,非独鉴冥搜者,谁得而寳之。”参见“ 和氏璧 ”。
词语解释:和氏璧 拼音:hé shì bì
《韩非子·和氏》:“ 楚 人 和氏 ( 卞和 )得玉璞 楚 山中。奉而献之 厉王 。 厉王 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 和 为誑,而刖其左足。及 厉王 薨, 武王 即位, 和 又奉其璞而献之 武王 。 武王 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 和 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 薨, 文王 即位……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 之璧’。” 明 张煌言 《黎大行濒行》诗:“殿上未归 和氏 璧,橐中谁赐 陆生 金。”亦省称“ 和璧 ”。《汉书·邹阳传》:“故无因而至前,虽出 随 珠、 和 璧,祇怨结而不见德。” 南朝 梁 沉约 《咏帐》:“甲帐垂 和 璧,螭云张桂宫。”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贺方回 作 王子开 《挽词》:‘ 和 璧终归 赵 , 干将 不葬 吴 。’” 清 姚鼐 《咏古》:“ 和 璧非珠翠,流光悦妇人。”参见“ 完璧归赵 ”。
词语解释:完璧归赵 拼音:wán bì guī zhào
战国 时, 赵惠文王 得 楚 和氏 璧。 秦昭王 遗 赵王 书,愿以十五城换璧。 藺相如 自愿奉璧出使 秦国 ,并表示:“城入 赵 而璧留 秦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 赵 。” 相如 入 秦 献璧后,见 秦王 无意偿 赵 城,乃设法复取璧,派从者送回 赵国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遂用“完璧归赵”比喻将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我家如此巨富,嫁女无一典肆,恐为宗族乡党羞。女故无利心,祇求伪饰外观,终当完璧归 赵 耳。”亦省作“ 完赵 ”。 清 顾炎武 《与归庄手札》:“弟诗不足观,以比兄作,则瓴甋之于宝鼎矣。何足污翣!敬完 赵 。”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难既平,妾返 苏 ,索寄物, 金 少与之。妾索全璧, 金 曰:‘僕非乾没也,闻小主在 陇西 ,僕必访得之,他日当完 赵 耳。’”词语解释:和钟 拼音:hé zhōng
古乐器名。相传 尧 时 垂 所作之钟。《礼记·明堂位》:“ 垂 之和钟, 叔 之离磬。” 孔颖达 疏:“ 垂 之所作调和之钟。” 明 何景明 《甘露颂》:“寔维和钟,昭我皇穀。”词语解释:和缓 拼音:hé huǎn
(1). 春秋 时 秦国 良医 和 与 缓 的并称。 晋 挚虞 《疾愈赋》:“讲 和 缓 之餘论,寻 越人 之遗方。”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 靁 桐 是别, 和 缓 是悉。” 清 潘耒 《河堤》诗:“古方治今病, 和 缓 技亦穷。” 梁启超 《论请愿国会与请愿政府并行》:“如彼久病者,不敢望 和 缓 ,且望中医。”
(2).平和舒缓。 宋 巩丰 《后耳目志》:“ 老子 之文简古, 列子 之文和缓, 庄子 之文豪放。” 明 宋濂 《章公神道碑铭》:“外若和缓,而其临大事,则论议諍辨,不避权势,必折衷於理而后已。”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一章:“他的语调虽然和缓,事实上是发出了新的战斗号召。”
(3).使情势由紧张转为松缓。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七节:“﹝皇帝﹞企图用欺骗手段来和缓农民的反抗。”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童贞 是想借这个机会使 乔光朴 和 郗望北 坐在一块,和缓两人之间的关系。”词语解释:和神 拼音:hé shén
(1).和悦心神。《汉书·田千秋传》:“玩听音乐,养志和神。”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可以和神,可以娱肠。”
(2).和悦神灵。《文选·班固〈典引〉》:“顺命以创制,因定以和神。” 蔡邕 注:“治定作乐,以和人神。” 吕向 注:“因天下治定,以和鬼神,以事封禪。”词语解释:和景 拼音:hé jǐng
(1).春天宜人的景色。 南朝 宋 鲍照 《谢假启》:“叹息和景,掩泪春风。”
(2).特指春天某种景色。 南朝 梁元帝 《纂要,春时景略》:“景曰媚景,和景,韶景。”词语解释:和睦 拼音:hé mù
(1).谓和好相处,不争吵。《左传·成公十六年》:“上下和睦,周旋不逆。”《后汉书·杜诗传》:“陛下起兵十有三年,将帅和睦,士卒鳬薻。” 唐 陈子昂 《座右铭》:“兄弟敦和睦,朋友篤信诚。” 老舍 《神拳》第一幕:“只盼那你们……全家和睦。”
(2).指与别人相处得好。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南郭秀才》:“孝顺公婆,和睦妯娌。”词语解释:和一 拼音:hé yī
亦作“ 和壹 ”。 和合一致;和睦同心。《书·咸有一德》:“其难其慎,惟和惟一。”《礼记·三年问》:“上取象於天,下取法於地,中取则於人,人之所以羣居和壹之理尽矣。”《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故国内和一,大小勠力。” 瞿秋白 《饿乡纪程》五:“我们却只是决心要随‘自然’前进--不创造自创造,不和一自和一。”词语解释:和成 拼音:hé chéng
(1).谓饮食适量。《管子·内业》:“凡食之道:大充,伤而形不臧;大摄,骨枯而血沍。充摄之间,此谓和成。” 尹知章 注:“和畅而有所成也。”
(2).谓和合成婚。《周礼·地官·序官》“媒氏下士二人” 汉 郑玄 注:“媒之言谋也。谋合异类,使和成者。” 贾公彦 疏:“谓别姓三十之男,二十之女,和合使成婚姻云。”
(3).古代郊祀乐曲名。《元史·礼乐志三》:“文舞退,武舞进,奏《和成》之曲。”词语解释:和调 拼音:hé diào
(1).调和。《管子·度地》:“天地和调,日有长久。”《素问·痹论》:“荣者,水穀之精气也,和调於五藏。”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肴馔》:“剂水火而和调,糅苏蔱以芬芳。”
(2).指调味。 宋 司马光 《辞左仆射第三札子》:“多盐则太咸,多梅则太酸,和调适宜,最为难事。”
(3).和睦;使和睦。《墨子·兼爱中》:“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荐贤退恶,和调百姓。” 明 陆世廉 《西台记》第一出:“念乱图存,总须将相和调。”词语解释:和吟 拼音:hé yín
犹和鸣。 唐 许敬宗 《谢皇太子玉华山宫铭赋启》:“仙鹤和吟,慙八音於雅韵;神龙縟彩,谢五色於雕文。”参见“ 和鸣 ”。
词语解释:和鸣 拼音:hé míng
(1).互相应和而鸣。《诗·周颂·有瞽》:“喤喤厥声,肃雝和鸣。” 唐 元稹 《雉媒》诗:“和鸣忽相召,鼓翅遥相瞩。” 明 孙仁孺 《东郭记·为衣服》:“鶼鶼,叹和鸣未久,分飞荏苒。” 鲁迅 《野草·失掉的好地狱》:“鬼魂们的叫唤无不低微,然有秩序,与火焰的怒吼,油的沸腾,钢叉的震颤相和鸣,造成醉心的大乐。”
(2).《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初, 懿氏 卜妻 敬仲 。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鏘鏘”。’” 杨伯峻 注:“此二语盖言其夫妻必能和好。”后以“和鸣”比喻夫妻和睦。 唐 白居易 《得景定婚讫未成而女家改嫁不还财景诉之》:“二姓有行,已卜和鸣之兆;三年无故,竟愆嬿婉之期。” 宋 柳永 《集贤宾》词:“争似和鸣偕老,免教歛翠啼红。”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五:“女喜甚。既成婚,伉儷和鸣。”词语解释:和悦 拼音:hé yuè
亦作“和说”。
(1).和乐喜悦。《周礼·夏官·掸人》:“万民和説而正王面。”《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论》:“ 郭舍人 者,发言陈辞虽不合大道,然令人主和説。” 唐 贾至 《旌儒庙碑》:“牲币有数,以时饗祀……人神和悦,怨气销散。” 清 蒋士铨 《桂林霜·闺诚》:“奴与 马郎 孝敬承欢,庭闈和悦。”
(2).指奉承,取悦。《后汉书·何进传》:“各出家财千万为礼,和悦上意,但欲託卿门户耳!”
(3).和颜悦色;和蔼。《汉书·匡衡传》:“正躬严恪,临众之仪也;嘉惠和悦,饗下之颜也。” 唐 李复言 《续幽怪录·李靖》:“一奴从东廊出,仪貌和悦。”《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众人﹞竟把作乞儿看待,恶言辱駡, 赵昇 愈加和悦,全然不校。” 老舍 《四世同堂》十六:“ 晓荷 庄重而又和悦的说‘ 瑞丰 ,你也下场好了。’”词语解释:和籴 拼音:hé dí
古时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始于 北魏 。《魏书·食货志》:“又收内郡兵资与民和糴,积为边备。”《新唐书·宦者传上·高力士》:“和糴不止,则私藏竭,逐末者众。”《中州集》卷七引 金 李节 诗:“棓头打出和糴米,丁口签来自愿军。”词语解释:和融 拼音:hé róng
(1).融化;融合。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香於酪乳腻於茶,一味和融润齿牙。” 钱锺书 《围城》六:“ 韩学愈 容颜灰暗,在阴天可以与周围的天色和融无间。”
(2).和气,融洽。《恨海》第四回:“ 棣华 本来为人极是和融,便也同他对答。”词语解释:和袖 拼音:hé xiù
犹袖手。 宋 吕南公 《老樵》诗:“街东少年殊傲岸,和袖高扉厉声唤。”词语解释:和众 拼音:hé zhòng
(1).佛教语。僧众。 唐 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见客僧创来入寺,於五日内,和众与其好食,冀令解息。”
(2).使百姓和顺。 唐 黄滔 《多宝塔碑记》:“至如戢兵保土,安民和众之类,亦犹川陆之徂 秦 适 洛 焉。” 清 梅曾亮 《赠林侍郎序》:“然后能勤民急公,丰财和众,礼俗达而政教成。”词语解释:和顺 拼音:hé shùn
(1).顺应,不违背。《易·说卦》:“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 孔颖达 疏:“上以和协顺成圣人之道德,下以治理断人伦之正义。”
(2).和睦顺从;和睦融洽。《管子·形势解》:“父母不失其常,则子孙和顺。” 唐 元稹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对》:“争夺之患销,则和顺之心作。”《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你两个是七八岁上定下的夫妻,完婚后并不曾争论一遍两遍,且是和顺。” 阿英 《灰色之家》八:“ 王公子 一家多和顺,奴与他露水夫妻有的什么情。”
(3).和善温顺。 汉 荀悦 《汉纪·元帝纪》:“上义高节则民兴行,宽柔和顺则众相爱。”《陈书·王冲传》:“ 冲 性和顺。”《天雨花》第十六回:“小姐和顺回言道,儿来特问一桩情。”
(4).指和善温顺的性情。《礼记·乐记》:“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 孔颖达 疏:“谓思念善事日久,是和顺积於心中;言词声音发见於外,是英华发於身外。”
(5).调和顺适。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王道》:“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 宋 司马光 《议辨·策问十道》之一:“地平天成,风雨和顺者,宰相之任也。”词语解释:和奏 拼音:hé zòu
和谐地演奏。《诗·小雅·宾之初筵》:“籥舞笙鼓,乐既和奏。”《宋史·乐志九》:“祝辞亦陈,和奏斯徧。”词语解释:和铃 拼音:hé líng
古代车铃。和在轼前,铃在旗上。《诗·周颂·载见》:“龙旂阳阳,和铃央央。”《左传·桓公二年》:“鍚鑾和铃,昭其声也。” 杜预 注:“和在衡,铃在旂,动皆有鸣声。” 孔颖达 疏:“和亦铃也。以处异,故异名耳。”《太平御览》卷三五九引 晋 傅玄 《良马赋》:“结以轻轩,节以和铃。”词语解释:和山 拼音:hé shān
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中山经》:“﹝ 宜苏山 ﹞又东二十里,曰 和山 ,其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 河 之九都。”词语解释:和韵 拼音:hé yùn
(1).谓文雅而有风度。《南史·王训传》:“眉目疎朗,举动和韵。”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有道之器》:“ 彦回 风流和韵,施之燕閒,故是佳士。”
(2).指句中音调和谐,句末韵脚相叶。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吟咏滋味,流於字句。气力穷於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范文澜 注:“异音相从谓之和,指句内双声叠韵及平仄之和调;同声相应谓之韵,指句末所用之韵。”
谓依照别人诗作的原韵作诗。 宋 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卷一:“前人作诗,未始和韵。自 唐 白乐天 为 杭州 刺史, 元微之 为 浙东 观察,往来置邮筒倡和,始依韵,而多至千言,少或百数十言,篇章甚富。”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余作诗,雅不喜叠韵,和韵,及用古人韵。” 清 梅曾亮 《〈柏枧山房诗集〉自序》:“叠韵之巧,盛于 苏 黄 ;和韵之风,流于 元 白 。”词语解释:和罗 拼音:hé luó
(1).香名。
(2).排列匀称。 唐 崔损 《浮沤赋》:“远而望之的皪和罗,若众星之列长河。”词语解释:和宁 拼音:hé níng
使和睦安宁。词语解释:和文 拼音:hé wén
指日文。 梁启超 《论学日本文之益》:“若未通汉文而学和文,其势必至颠倒、错杂、瞀乱,而两无所成。”词语解释:和章 拼音:hé zhāng
谓酬和他人的诗章。一般只和其意,非必和其韵。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方夫人诗卷》:“ 山舟学士 ……赋纪恩诗四章,一时和者不下百餘人。学士品题,以 芷斋 方夫人 为最。夫人时年八十,手书和章,笔力苍劲。”词语解释:和答 拼音:hé dá
(1).酬答别人的诗。 宋 陆游 《次韵无咎别后见寄》“坐愧文园属思迟”自注:“诗来弥月,乃能和答,故云。”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诗不必人人皆作》:“是知古人之诗,不以无和答为嫌。”
(2).谓与声响应和。 王统照 《一栏之隔》:“每天都与铁索的鎯铛声、守门兵士的皮靴声……和答着,成为一种不调协而凑和的声调。”词语解释:和豫 拼音:hé yù
(1).犹安乐。《庄子·德充符》:“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兑。” 成玄英 疏:“体穷通,达生死,遂使所遇和乐,中心逸豫。” 明 胡应麟 《诗薮·宋上》:“ 宣庙 好文,海内和豫。”
(2).安康;安适。 宋 李纲 《乞推广孝思益修军政札子》:“ 道君太上皇帝 久违和豫,厌世升遐。”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考异》:“夫何菲凉,屡愆和豫;遽罹祸变,弥剧哀摧。”词语解释:和门 拼音:hé mén
(1).军营之门;畋猎时所筑营垒之门。《文选·颜延之〈阳给事诔〉》:“金柝夜击,和门昼扃。” 李周翰 注:“和门,军门也。”《周礼·夏官·大司马》“以旌为左右和之门” 唐 贾公彦 疏:“田猎象战伐,故其门曰和门也。”《新唐书·礼乐志六》:“讲武於都外……遂命将帅简军士,除地为场,方一千二百步,四出为和门。” 清 顾炎武 《小坐栅洪桥下》诗:“北落开和门,三台动光芒。”
(2).借指武将、军人。 宋 范仲淹 《又上吕相公书》:“三委文帅,一无武功,得不为和门之笑且议耶?”词语解释:和颂 拼音:hé sòng
古代乡射礼的五项要求之一。射时节奏要合《雅》《颂》之乐。《论语·八佾》“射不主皮” 何晏 集解引 汉 马融 曰:“射有五善焉:一曰和志,体和;二曰和容,有容仪;三曰主皮,能中质;四曰和颂,合雅颂;五曰兴儛,与舞同。”词语解释:和味 拼音:hé wèi
(1).适口之食。《礼记·王制》:“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 南朝 梁 沉约 《三朝雅乐歌》:“实体平心待和味,庶羞百品多为贵。”
(2).调和五味。《艺文类聚》卷九九引 晋 郭璞 《鼎赞》:“和味养贤,以无化有。”词语解释:和颜 拼音:hé yán
和蔼的面色。 汉 刘向 《列女传·郑瞀》:“妇人以端正和颜为容。”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扬和颜,攘皓腕。”词语解释:和面 拼音:huó miàn
用水揉和面粉。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饼法》:“酒鱼眼沸,绞去滓,以和麵,麵起可作。” 唐 费冠卿 《答萧建》诗:“搜泥如和麵,拾橡半添穜。” 刘真 《春大姐》三:“她看了看正拿着面盆要去和面的 秀芳 。”词语解释:和蕃 拼音:hé fān
见“ 和番 ”。
词语解释:和番 拼音:hé fān
亦作“ 和蕃 ”。
(1).古指中原王朝与外族、外国修好。《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后至 孝哀皇帝 ,然发使和蕃。遂差 汉 使 杨少徵 扙节和来吊。” 明 于谦 《边务疏》:“以后使臣到彼和番,又许 也先 与 中国 和亲一节。”
(2).犹和亲。 唐 李山甫 《阴地关崇徽公主手迹》诗:“谁陈帝子和番策?我是男儿为国羞。” 郭沫若 《王昭君》第一幕:“听说昨夜和番的诏书下后, 王待诏 的母亲悲伤得丧失了心性,已经成了狂人。”参见“ 和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