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五歌平声 [guō guò,经过][hé huó huo,和平][mó,琢磨][hé,荷花][suō][偏颇,形词][suō][nā nuó][tuō][cuó][详注1][音駝。逶迤,行貌。本作迱。][详注2][音騾。瓠瓢也。又与蠃通][cuó,酂城][媕娿,不決也][详注3][wō][bō bo][详注4][详注5][嵒齬,山勢也][cuó][姓][同沱]妿[同峨][luó][duō][guō wō][详注6]娿


注1:蛇 音移。【詩·召南】委蛇委蛇。【箋】委蛇,委曲自得之貌。【莊子·庚桑楚】與物委蛇,而同其波。【焦氏·易林】委蛇循河,至北海涯。又【韻補】龍蛇之蛇,亦讀爲移。【詩·小雅】維熊維羆,維虺維蛇,大人占之。蛇字叶上羆字、下之字韻。
注2:傩 nuó,音那。指古迎神赛会。如傩神,迷信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
注3:蠃 音騾。蜯屬。【爾雅·釋魚】蠃,小者蜬。【註】蠃,大者如斗,出日南漲海中,可以爲酒杯。
注4:酇 《集韻》才何切,音嵯。《前漢·地理志》沛郡有酇縣。《註》莽曰贊治。應劭曰音嵯。又與醝通。《周禮·天官·酒正·三曰盎齊註》如今酇白也。
注5:番 音婆。鄱阳豫章县。《史记·伍子胥传》阖闾使太子夫差将兵伐楚,取番。《注》索隐曰:盖鄱阳也。
注6:蜗 《韵会》公蛙切,音騧。与娲通。《礼·明堂位》女蜗之笙簧。
共295,分4页显示   1  2  3  4 下一页
末字词组
阳和调和融和暄和同和柔和随和粹和
清和宣和灵和闲和神和追和音和齐和
中和时和至和温和大和谦和致和说和
羲和人和不和惠和赓和六和餐和饮和
元和春和晴和和和养和妍和犹和迭和
天和寡和善和安和宽和谐和成和通和
气和属和共和民和请和鸾和含和许和
太和卞和合和义和倡和恬和讲和鹤和
云和禅和泰和平和物和鸣和叶和医和
冲和微和乐和伤和议和三和节和容和

词语解释:阳和  拼音:yáng hé
(1).春天的暖气。《史记·秦始皇本纪》:“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宋 李昴英 《瑞鹤仙》词:“想阳和早遍南州,暖得柳娇桃冶。” 明 刘基 《梅花》诗之三:“不是孤芳贞不挠,阳和争得上枯枝。”
(2).借指春天。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虽阳和布气,鹰化为鳩,至於识者,犹憎其眼。”《旧唐书·于志宁传》:“今时属阳和,万物生育,而特行刑罚,此谓伤春。” 元 萨都剌 《雪中妃子》诗:“疑是阳和三月暮,杨花飞处牡丹开。”
(3).温暖;和暖。 唐 陈子昂 《谏刑书》:“狱吏急法,则惨而阴雨;陛下赦罪,则舒而阳和。” 郁达夫 《春风沉醉的晚上》三:“如今到了阳和的春日晒着的这日中,我还不能自觉,依旧穿了这件夜游的敝袍,在大街上阔步。”
(4).喻指和悦的脸色。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孙文定公》:“公内峻外和,相对者如登 泰 华 ,坐春风,非不阳和熙熙,贮在颜间,而业已置人於青云上。”
(5).阳气。 晋 葛洪 《抱朴子·至理》:“接煞气则彫瘁於凝霜,值阳和则鬱蔼而条秀。” 唐 方干 《除夜》诗:“煦育诚非远,阳和又欲昇。” 清 姚莹 《噶玛兰台异记》:“泽源与山脉僨兴,阴晦与阳和交战,二气相薄,梗塞乍通。”
(6).祥和的气氛。 唐 李白 《古风》之十四:“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 唐 杨巨源 《上裴中丞》诗:“政引风霜成物色,语回天地到阳和。” 清 曹寅 《畅春苑张灯赐宴归舍》诗:“光浮太乙照千门,徧召阳和布密恩。”
(7).借指佳音。 明 孙柚 《琴心记·廷尉伸冤》:“ 长卿 本意九死为期,不意阳和忽布,且喜又復官爵,还令 文园 。”
词语解释:清和  拼音:qīng hé
清静和平。《隶续·汉司空掾陈寔残碑》:“ 陈寔 仲躬 者,含圣喆之清龢。”参见“ 清和 ”。
(1).天气清明和暖。 三国 魏 曹丕 《槐赋》:“天清和而湿润,气恬淡以安治。” 前蜀 韦庄 《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正是清和好时节,不堪离恨 剑门 西。” 宋 潘元质 《丑奴儿慢》词:“愁春未醒,还是清和天气。” 李大钊 《青春》:“远从 瀛岛 ,反顾祖邦,肃杀鬱塞之象,一变而为清和明媚之象矣。”
(2).清静和平。形容升平气象。 汉 贾谊 《新书·数宁》:“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则万生遂茂。”《梁书·止足传·陶季直》:“﹝ 陶季直 ﹞出为冠军司马, 东莞 太守,在郡号为清和。”
(3).清静和平。形容人的性情。 汉 蔡邕 《文范先生陈仲弓铭》:“君膺皇灵之清和,受明哲之上姿。”《世说新语·言语》“ 荀中郎 在 京口 ” 刘孝标 注引《晋阳秋》“ 荀羡 字 令则 , 潁川 人,光禄大夫 崧 之子也,清和有识裁。”《南史·梁纪上·武帝上》:“皇考外甚清和,而内怀英气。”
(4).(声音)清越和谐。《文选·扬雄〈剧秦美新〉》:“镜纯粹之至精,聆清和之正声。” 李周翰 注:“聆,听也,言天下謌謡清和之正声。” 汉 王逸 《九思·伤时》:“声噭誂兮清和,音晏衍兮要媱。”《文选·嵇康〈琴赋〉》:“清和条昶,案衍陆离。” 张铣 注:“言琴声清和有调。”《初学记》卷三十引 晋 傅玄 《蝉赋》:“声嚖嚖以清和兮,遥自託乎兰林。”
(5).(诗文)清新和顺。 宋 苏轼 《〈邵茂诚诗集〉叙》:“余读之,弥月不厌,其文清和妙丽,如 晋 宋 间人。”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七:“ 海刚峯 严厉孤介,而诗却清和。” 清 姚鼐 《〈恬庵遗稿〉序》:“观察出其文,读之清和恬雅,有越俗之韵。”
(6).农历四月的俗称。 明 卢象升 《与蒋泽垒先生书》之四:“家大人于清和闰月初二日抵 白登 公署。”一说指农历二月。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五:“ 张平子 《归田赋》:‘仲春令月,时和气清。’盖指二月也。 小谢 诗因之,故曰:‘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今人删去‘犹’字,而竟以四月为‘清和’。” 清 胡鸣玉 《订讹杂录·清和月》:“二月为清和。 张平子 《归田赋》:‘仲春令月,时和气清。’ 谢灵运 诗:‘首夏犹清和。’今以四月当之。”
词语解释:中和  拼音:zhōng hé
同“ 中和 ”。 《汉书·叙传上》:“欥中龢为庶几兮, 颜 与 冉 又不得。” 颜师古 注:“龢,古和字也。” 明 宋濂 《瑶芳楼记》:“况夫宫角之相参,羽徵之互奏,禁其忿慾之邪,宣以中龢之正。”
(1).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东观汉记·张纯传》:“谦俭节约,闺门中和。” 唐 权德舆 《奉和圣制中春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大乐本天地,中和序人伦。” 清 赵翼 《安宁州汤池》诗:“性真抱中和,元气葆温燠。”
(2).中正平和。《荀子·王制》:“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 杨倞 注:“中和谓宽猛得中也。”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闻其声音,油然愉快,游神宇下,含履中和。” 朱自清 《山野掇拾》:“他是个含忍与自制的人,是个中和的人。”
(3).道教语。指元气。《太平经·和三气兴帝王法》:“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之四:“中和炼九气,甲子谢三元。”
(4).化学、物理名词。(1)指相当量的酸和碱互相作用生成盐和水。(2)指抗毒素或抗毒血清跟毒素起作用,产生其他物质,使毒素的毒性消失。(3)指物体的正电量和负电量相等而不显带电现象的状态。
词语解释:羲和  拼音:xī hé
(1). 羲氏 和 和氏 的并称。传说 尧 曾命 羲仲 、 羲叔 、 和仲 、 和叔 两对兄弟分驻四方,以观天象,并制历法。《书·尧典》:“乃命 羲 和 ,钦若昊天,厤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2).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驾御日车的神。《楚辞·离骚》:“吾令 羲和 弭节兮,望 崦嵫 而勿迫。” 王逸 注:“ 羲和 ,日御也。”《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天文训》:“爰止 羲和 ,爰息六螭,是谓悬车。”原注:“日乘车,驾以六龙, 羲和 御之。”
(3).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太阳的母亲。《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 甘水 之间,有 羲和之国 。有女子名曰 羲和 ,方浴日於 甘渊 。 羲和 者, 帝俊 之妻,生十日。”
(4).代指太阳。《后汉书·崔駰传》:“氛霓鬱以横厉兮,羲和忽以潜暉。” 李贤 注:“羲和,日也。”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昼竞羲和之末景,夕照望舒之餘耀。”
(5). 王莽 时主掌全国财赋的官吏。《汉书·王莽传中》:“更名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后汉书·鲁恭传》:“祖父 匡 , 王莽 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
词语解释:元和  拼音:yuán hé
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公元806—820年)例如:元和十年。——·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词语解释:天和  拼音:tiān hé
(1).谓自然和顺之理;天地之和气。《庄子·庚桑楚》:“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庄子·知北游》:“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 成玄英 疏:“汝形容端雅,勿为邪僻,视听纯一,勿多取境自,然和理归至汝身。”《淮南子·俶真训》:“含哺而游,鼓腹而熙,交被天和,食于地德。” 唐 孟郊 《蜘蛛讽》诗:“万类皆有性,各各禀天和。”《红楼梦》第十六回:“且父母在家,思想女儿,不能一见,倘因此成疾,亦大伤天和之事。”
(2).谓人体之元气。《文子·下德》:“目悦五色,口肥滋味,耳淫五声,七窍交争,以害一性,日引邪欲,竭其天和,身且不能治,奈治天下何!”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精灵困於烦扰,荣卫消於役用。煎熬形气,刻削天和。” 宋 苏轼 《和寄天选长官》诗:“虚怀养天和,肯徇奔走闹。”《封神演义》第一百回:“ 李靖 等慰之曰:‘陛下当善保天和,则臣等不胜庆幸。’” 清 顾炎武 《寄子严》诗:“不幸丧厥明,犹能保天和。”
(3).天气和暖。 明 何景明 《立春日作》诗之二:“鸟鸣知天曙,冰泮知天和。”
词语解释:气和  拼音:qì hé
(1).气候调和。《管子·幼官》:“会请命於天地,知气和则生物从。”
(2).态度和蔼。《三国志平话》卷上:“ 关公 见 张飞 非草次之人,説话言谈便气和。”
词语解释:太和  拼音:tài hé
亦作“ 大和 ”。
(1).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 唐 元稹 《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
(2).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唐 刘长卿 《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 宋 司马光 《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 宋 陆游 《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
(3).谓太平。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 李善 注:“太和,谓太平也。”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 明 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恽敬 《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
(5). 魏 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太和》,言 明帝 继体承统, 太和 改元,德泽流布也。”
(6).雅乐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词语解释:大和  拼音:dà hé
(1).一种良弓。《周礼·考工记·弓人》:“大和无灂。” 郑玄 注:“大和,尤良者也。” 孔颖达 疏:“大和谓九和之弓。以其六材俱善尤良,故无漆灂也。”
(2).非常和协。《左传·襄公十三年》:“ 晋 国之民,是以大和。”
见“ 太和 ”。
词语解释:云和  拼音:yún hé
(1).山名。古取所产之材以制作琴瑟。《周礼·春官·大司乐》:“ 孤竹 之管, 云和 之琴瑟。” 郑玄 注:“ 云和 、 空桑 、 龙门 ,皆山名。” 南朝 宋 鲍照 《拜侍郎上疏》:“不悟乾罗广收,圆明兼览,雕瓠饰笙,备 云和 之品。”
(2).琴瑟琵琶等弦乐器的统称。《文选·张协〈七命〉》:“吹孤竹,拊云和。” 李周翰 注:“云和,瑟也。” 唐 李白 《寄远》诗之一:“遥知玉窗里,纤手弄云和。” 元 倪瓒 《昼寄王云浦》诗:“邀我江亭醉三日,凤笙鸞吹拂云和。” 明 薛素素 《临江仙》词:“自抱云和弹一曲,曲终还拟 湘灵 。风前泪眼几时晴。”
(3). 元 代官署名。属教坊司。掌乐。 元 杨允孚 《滦京杂咏》之二五:“特勅云和罢絃管,君王有意听 尧 纲。”
词语解释:冲和  拼音:chōng hé
亦作“冲和”。
(1).淡泊平和。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此子神气冲和,言合规矩,高才妙识,罕见其伦。” 南朝 梁 沉约 《雍雅》之二:“属厌无爽,冲和在御。” 明 宋濂 《〈田氏哀慕诗集〉序》:“卷中诸诗,丰縟而紆徐,粹雅而冲和,固皆一时之杰作。”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 韦左司 有其冲和, 柳仪曹 有其峻洁。”
(2).语本《老子》:“冲气以为和。”后以“冲和”指真气、元气。《文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谈者又以先生嘘吸冲和,吐故纳新。” 张铣 注:“冲和,谓真气也。”
词语解释:调和  拼音:tiáo hé
(1).烹调,调味。《管子·小称》:“夫 易牙 以调和事公,公曰:‘惟烝婴儿之未尝。’於是烝其首子而献之公。”《后汉书·独行传·陆续》:“ 续 曰:‘因食餉羹,识母所自调和,故知来耳。’”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不假调和,野蔬何以有味。”
(2).搅拌均匀。《齐民要术·种麻子》《氾胜之书》:“种麻,预调和田,二月下旬、三月上旬、傍雨种之。” 宋 梅尧臣 《蜜》诗:“调和露与英,凝甘滑於髓。”《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此茆味异,可栽植於此地,久服长生……宜调和美酒饮之。”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调和诸种颜料,只显一种带灰的黑。”
(3).调味用的佐料。《西游记》第六八回:“有两个在官人问道:‘长老那里去?’ 行者 道:‘买调和。’那人道:‘……那 郑 家杂货店,凭你买多少油、盐、酱、醋、薑、椒。’” 韩文洲 《四年不改》:“怎么搞的?什么调和也没有!我走了几家没有吃到点醋。”
(4).协调、和谐;使和谐。《墨子·节葬下》:“是故凡大国之所以不攻小国者,积委多,城郭修,上下调和,是故大国不耆攻之。” 汉 贾谊 《新书·六术》:“是故五声宫、商、角、徵、羽,唱和相应而调和。” 唐 元稹 《桐花》诗:“尔生不得所,我愿裁为琴。安置君王侧,调和元首音。”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一章:“ 周仆 竭力使自己的情绪与屋里的气氛相调和。”
(5).折中,中和。《荀子·修身》:“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 鲁迅 《三闲集·无声的中国》:“ 中国 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三章:“ 梁任公 又谓《四十二章》颇含大乘教理,其伪作者深通 老 庄 之学,怀抱调和释、道思想。”
(6).调解,消弭争端。 宋 苏轼 《大雪论差役不便札子》:“臣每见 吕公著 、 安燾 、 吕大防 、 范纯仁 ,皆言差役不便,但为已行之,今不欲轻变,兼恐臺諫分争,卒难调和。”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九:“ 乌武壮 、 向忠武 二公亦皆名将,积有齟齬, 江忠烈 在 乌 幕,调和之苦,甚於恭勤。” 吴泰昌 《阿英忆左联》:“来人是为调和创造社、太阳社与 鲁迅 的关系。”
(7).调理使和顺。 唐 刘禹锡 《代裴相公让官表》之三:“虽有药石,安能调和?”《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待学生先以煎药治其虚热,调和臟腑,即进饮食。”
(8).指和顺。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一中年妇人,按脉调和,乃云无病可医。”
词语解释:宣和  拼音:xuān hé
(1).疏通调和。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序:“余少好音声,长而翫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於音声也。” 唐 白居易 《为人上宰相书》:“如此,则相公得不匡辅其政,缉熙其令,宣和其风乎?然则,匡辅、缉熙、宣和之道,某虽不敏,尝闻於师焉。”
(2).借称 宋 徽宗 赵佶 。 宣和 为其年号。 金 元好问 《俳体雪香亭杂咏》之五:“御屏零落 宣和 笔,留得 华清 《按乐图》。” 明 吴宽 《大房金源诸陵》诗之一:“却是 宣和 解亡国,穹庐黄屋恐非心。” 清 赵翼 《读史》诗之十九:“ 伯时 擅丹青,神到秋毫颠; 宣和 爱遗笔,幅值数百千。”
词语解释:时和  拼音:shí hé
天气和顺。 汉 王充 《论衡·定贤》:“时和,不肖遭其安;不和,虽圣逢其危。”《宋书·文帝纪》:“今因四表无尘,时和岁稔,復获拜奉旧塋,展罔极之思。” 唐 崔铉 《进宣宗收復河湟诗》:“共遇圣明千载运,更观俗阜与时和。”
词语解释:人和  拼音:rén hé
人事和协;民心和乐。《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 岳阳楼 。” 清 洪昇 《长生殿·定情》:“天喜时相合,人和事不违。” 陈毅 《过太行山书怀》诗:“更有人和胜天时,地利攻守相攸关。”
词语解释:春和  拼音:chūn hé
春日和暖。《汉书·文帝纪》:“方春和时,草木羣生之物皆有以自乐。” 晋 傅玄 《众星》诗:“冬寒地为裂,春和草木荣。”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就禄》:“天寒地冷,未可离乡背井,且待春和款款行。”
词语解释:寡和  拼音:guǎ hé
能唱和的人很少。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二三:“是以南 荆 有寡和之歌,东野有不释之辩。” 唐 张说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诗:“曲高弥寡和,主善代为师。” 唐 元稹 《酬乐天雪中见寄》诗:“满空飞舞应为瑞,寡和高歌只自娱。”
词语解释:属和  拼音:zhǔ hé
(1).跟着别人唱。 战国 楚 宋玉 《对楚王问》:“客有歌於 郢 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2).指和别人的诗。《旧唐书·德宗纪下》:“上赋诗一章,羣臣属和。” 宋 秦观 《观宝林塔张灯》诗:“继听《钧天》奏,尤知属和难。”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九:“ 梁文庄 公之兄 启心 ……寄诗云:‘何堪岁尽復迁延,夙约都为俗事牵。多谢分吟留一席,不妨属和待明年。’”
词语解释:卞和  拼音:biàn hé
春秋 楚 人。相传他得玉璞,先后献给 楚厉王 和 楚武王 ,都被认为欺诈,受刑砍去双脚。 楚文王 即位,他抱璞哭于 荆山 下, 文王 使人琢璞,得宝玉,名为“和氏璧”。《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 卞和 献宝, 楚王 刖之。” 唐 李白 《鞠歌行》:“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 卞和 耻。”参阅《韩非子·和氏》、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五》
词语解释:禅和  拼音:chán hé
禅和子。谓参禅之人。 唐 裴铏 《传奇·马拯》:“众怒曰:‘朝来被二贼杀我禪和,今方追捕之,又敢有人张我将军。’” 元 张可久 《寨儿令·鉴湖即事》曲:“白髮禪和,墨本 东坡 ,相伴住山阿。” 清 黄景仁 《摸鱼儿》词:“禪和滋味,叹我已能堪,君真可惜,还觅市酤醉。”
词语解释:微和  拼音:wēi hé
(1).轻微的暖气。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七:“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唐 方干 《闰春》诗:“羃羃復苍苍,微和傍早阳。” 清 黄遵宪 《春夜招乡人饮》诗:“春风漾微和,吹断帘前雪。”
(2).稍为暖和。 唐 元稹 《和乐天早春见寄》:“雨香云澹觉微和,谁送春声入棹歌。”
词语解释:融和  拼音:róng hé
(1).融化和合。 唐 李商隐 《为裴懿无私祭薛郎中文》:“灵臺委鉴,虚空融和。” 郭小川 《我们歌唱黄河》诗:“让我们集体的歌声和 黄河 融和起来!”
(2).和煦;暖和。 唐 张登 《小雪日戏题绝句》:“融和长养无时歇,却是炎洲雨露偏。”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宣谕》:“二月,説与百姓每:即今春初,天时融和,趁时整理农务。”《再生缘》第四一回:“竹窗微透融和日,山径循迴寂寞岩。”
(3).随和;调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一回:“况且现在的官场,在外头总要融和一点,才处得下去;如果处处认真,处处要摆身分,只怕寸步也难行呢。”
(4).和谐。 王西彦 《古屋》第五部八:“她自己也哈哈笑着,空气融和而愉快。”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下四:“气氛融和, 刘雨生 趁机提出了茶油分配的问题。”
词语解释:灵和  拼音:líng hé
(1).指柔和恬淡清心寡欲的修养。《文选·郭璞〈江赋〉》:“保不亏而永固,禀元气於灵和。” 李善 注:“《春秋元命包》曰:‘水者,五行始焉,元气之凑液也。’” 刘良 注:“水柔弱,淡然无欲,利育於物,故保道不亏而长坚固,此乃灵和之气所以为也。灵和,和之气也。”
(2).指祥和的政治气氛。 三国 魏 锺会 《孔雀赋》:“有炎方之伟鸟,感灵和而来仪。”
(3).引申为和谐协调。《宋书·乐志一》:“哥倡既设,休戚已徵,清浊是均,山琴自应。斯乃天地之灵和,升降之明节。” 明 宋濂 《思媺人辞》:“群神衎衎以方响兮,奏灵和之凤笙。”
(4).古代善琴者。《文献通考·乐十》:“自古善琴者八十餘家,一十八样,究之雅度,不过 伏牺 、 大舜 、夫子、 灵开 、 灵和 五等而已。餘皆求意新状奇,终乖古制,君子不贵也。”
(5).殿名。 宋 徐铉 《柳枝·座中应制》词之一:“君恩还似东风意,先入 灵和 蜀 柳枝。” 宋 陈亮 《七娘子·三衢道中作》词:“风流家世传 张绪 ,似 灵和 新种垂杨缕。”参见“ 灵和殿 ”。
(6).指柳。
词语解释:灵和殿  拼音:líng hé diàn
南朝 齐武帝 时所建殿名。 五代 李存勗 《歌头》词:“ 灵和殿 ,禁柳千行,斜金丝络。” 明 杨慎 《垂杨篇》:“ 灵和殿 前艷阳时, 忘忧馆 里光风吹。” 明 夏完淳 《插柳》诗:“却忆 灵和殿 ,杨花满地飞。”
词语解释:至和  拼音:zhì hé
(1).极和谐、安顺。《大戴礼记·王言》:“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 汉 贾谊 《新书·服疑》:“制服之道,取至适至和以予民,至美至神进之帝。”
(2).指天地间祥和之气。《宋书·乐志二》:“体至和,感阴阳,德无不柔,繁休祥。” 唐 刘禹锡 《唐故朝议郎赠司空奚公神道碑》:“天以大运生万物,而以正气钟贤人。至和来宅,其德乃具,公实有焉。” 明 方孝孺 《郊祀颂》:“还坐法宫,端拱受朝。至和盈庭,如闻《九韶》。”
词语解释:不和  拼音:bù hé
(1).不和睦。《书·多方》:“自作不和,尔惟和哉。”《史记·循吏列传》:“ 郑昭君 之时,以所爱 徐挚 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戏论》:“长官称雨,赞府即道晴;赞府称晴,长官即道雨。终日如此,非不和乎?”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二)》:“关于他与同僚的关系,写到他与 糜芳 、 傅士仁 不和,困难时,众叛亲离。”
(2).不调和;不和谐。《管子·七臣七主》:“四者俱犯,则阴阳不和,风雨不时,大水溧州流邑。”《史记·日者列传》:“四时不和不能调,岁穀不孰不能适。”《文选·陆机〈文赋〉》:“象下管之偏疾,故虽应而不和。” 李善 注:“虽復相应而不和谐。”
(3).不和悦。《史记·赵世家》:“太后不和之色少解。”
(4).身体不舒服。《隋书·庶人秀传》:“我有不和,汝便覘候,望我不起,便有异心。”《说唐》第六回:“哥哥贵体不和,何必拘此故套?”
词语解释:晴和  拼音:qíng hé
晴朗和暖。 唐 元稹 《春六十韵》:“震动风千变,晴和鹤一冲。”《水浒传》第一○九回:“此时是孟冬时候,天气晴和,只见数十隻渔船,捕鱼的捕鱼,晒网的晒网。” 刘白羽 《写在太阳初升的时候》:“她向窗外望了一阵,见天那样晴和,连一丝云都没有。”
词语解释:善和  拼音:shàn hé
(1). 唐 柳宗元 《寄许孟容书》:“家有赐书三千卷,尚在 善和里 旧宅。”后因以“善和”借指藏书。 宋 刘克庄 《转调二郎神》词:“幸有善和书堪读,何必然藜芸省。”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余小子遭时多故,不善保藏,善和之书,一旦扫地。”
(2).善良;和善。《老残游记》第十三回:“其实,俺妈在这裡头,算是顶善和的哩。”《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至於你那兄弟更容易了,找个乡下善和老儿,我分百把银子替他置个二三十亩地。”
(3).方言。轻,不厉害。 清 蒲松龄 《磨难曲》第一回:“常时打的还善和些,这一嚮打的甚狠,想是他有了信了。”
词语解释:共和  拼音:gòng hé
(1). 西周 从 厉王 失政,至 宣王 执政,中间十四年,号 共和 。 共和 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 中国 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共和 的由来,有两说:(1)因 厉王 出奔后 召公 、 周公 二相共同执政。《史记·周本纪》:“ 召公 、 周公 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张守节 正义引 韦昭 曰:“ 彘 之乱,公卿相与和而脩政事,号曰 共和 也。” 宋 欧阳修 《明正统论》:“昔 周厉王 之乱,天下无君, 周公 、 邵公 共行其政十四年,而后 宣王 立,是 周 之统尝絶十四年而復续。然为 周 史者,纪 周 、 召 之年谓之 共和 ,而 太史公 亦列之于《年表》。”(2)因由 共伯和 代理政事。《汉书·古今人表》“ 共伯和 ” 唐 颜师古 注:“ 共 ,国名也; 伯 ,爵也; 和 , 共伯 之名也。共,音恭。而《迁史》以为 周召 二公行政,号曰 共和 ,无所据也。” 宋 王应麟 《诗地理考·共和》:“古史, 共伯和 者, 厉王 时之贤诸侯也,诸侯皆往宗焉,因以名其年,谓之 共和 ,凡十四年。按《汲冢纪年》, 共伯和 干王位,故曰 共和 。”
(2).指共和制。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虽然,在 李自成 之世,则賑飢、济困为不可已;在今之世,则合众、共和为不可已。” 郭孝成 《民国各团体之组织》第四节:“待到共和局定,聊慰 秋瑾 幽魂。” 瞿秋白 《鞘声》五:“他说,‘ 中国 若行共和必内争大乱’,不知道,十二年来并没有行过丝毫共和,何以乱到如此?”
词语解释:合和  拼音:hé hé
(1).匹配。《管子·入国》:“凡国都皆有掌媒,丈夫无妻曰鰥,妇人无夫曰寡,取鰥寡而合和之。”
(2).和谐;和睦。《礼记·乐记》:“故乐者……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吕氏春秋·有始》:“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后汉书·杜诗传》:“海内合和,万世蒙福,天下幸甚。”
掺合;调制。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白醪酒》:“作白醪麹法:取小麦三石,一石熬之,一石蒸之,一石生。三等合和,细磨作屑。”《魏书·术艺传·徐謇》:“ 謇 合和药剂,攻救之验,精妙於 脩 。”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 仲 乃録取药,合和为丸,服之应时而愈。”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执事者执金瓶,女官以卺爵酌酒,合和以进,皇子与福晋皆饮,乃进饌。”
词语解释:泰和  拼音:tài hé
(1).太平。 汉 扬雄 《法言·孝至》:“或问泰和。曰:其在 唐虞 、 成周 乎?” 宋 光宗 《策问》:“其为朕稽古今之宜,推治化之本,凡可以同风俗,清刑罚,成泰和之效者,悉意而条陈之。朕将亲览。”参见“ 太和 ”。
(2).天地间冲和之气。 明 徐渭 《梅赋》:“先则浑沦庞篤,含泰和而独饱,酸则甘辛醎苦,受何味而弗便。”参见“ 太和 ”。
(3).和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蔡专使元培代表布告全国文》:“其至少数抱猜忌之见,腾离间之口者,皆将为泰和所同化,而无復纤翳之留。”参见“ 太和 ”。
词语解释:太和  拼音:tài hé
亦作“ 大和 ”。
(1).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 唐 元稹 《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
(2).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唐 刘长卿 《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 宋 司马光 《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 宋 陆游 《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
(3).谓太平。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 李善 注:“太和,谓太平也。”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 明 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恽敬 《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
(5). 魏 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太和》,言 明帝 继体承统, 太和 改元,德泽流布也。”
(6).雅乐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词语解释:大和  拼音:dà hé
(1).一种良弓。《周礼·考工记·弓人》:“大和无灂。” 郑玄 注:“大和,尤良者也。” 孔颖达 疏:“大和谓九和之弓。以其六材俱善尤良,故无漆灂也。”
(2).非常和协。《左传·襄公十三年》:“ 晋 国之民,是以大和。”
见“ 太和 ”。
词语解释:太和  拼音:tài hé
亦作“ 大和 ”。
(1).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 唐 元稹 《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
(2).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唐 刘长卿 《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 宋 司马光 《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 宋 陆游 《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
(3).谓太平。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 李善 注:“太和,谓太平也。”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 明 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恽敬 《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
(5). 魏 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太和》,言 明帝 继体承统, 太和 改元,德泽流布也。”
(6).雅乐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词语解释:大和  拼音:dà hé
(1).一种良弓。《周礼·考工记·弓人》:“大和无灂。” 郑玄 注:“大和,尤良者也。” 孔颖达 疏:“大和谓九和之弓。以其六材俱善尤良,故无漆灂也。”
(2).非常和协。《左传·襄公十三年》:“ 晋 国之民,是以大和。”
见“ 太和 ”。
词语解释:太和  拼音:tài hé
亦作“ 大和 ”。
(1).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 唐 元稹 《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
(2).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唐 刘长卿 《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 宋 司马光 《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 宋 陆游 《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
(3).谓太平。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 李善 注:“太和,谓太平也。”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 明 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恽敬 《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
(5). 魏 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太和》,言 明帝 继体承统, 太和 改元,德泽流布也。”
(6).雅乐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词语解释:大和  拼音:dà hé
(1).一种良弓。《周礼·考工记·弓人》:“大和无灂。” 郑玄 注:“大和,尤良者也。” 孔颖达 疏:“大和谓九和之弓。以其六材俱善尤良,故无漆灂也。”
(2).非常和协。《左传·襄公十三年》:“ 晋 国之民,是以大和。”
见“ 太和 ”。
词语解释:乐和  拼音:lè hé
快乐和谐。《后汉书·崔駰传》:“六合怡怡,比屋为仁……家家有以乐和,人人有以自优。”
欢乐。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一章:“战士们高兴得你挤我,我戳你,多乐和多熨贴啊!”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看,那边海滩上他们玩的多乐和呀。”
词语解释:暄和  拼音:xuān hé
暖和。《隋书·孝义传·田德懋》:“春日暄和,气力何似?宜自抑割,以礼自存。” 宋 柳永 《黄莺儿》词:“暖律潜催,幽谷暄和,黄鸝翩翩,乍迁芳树。” 清 蒋士铨 《冬青树·画壁》:“风日暄和,江山清美。”
词语解释:闲和  拼音:xián hé
亦作“闲和”。 娴雅温和。闲,通“ 嫺 ”。 晋 陶潜 《闲情赋》:“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类说》卷七引 唐 崔令钦 《教坊记》:“三姑子容止闲和,傍观若意不在歌。”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四:“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
词语解释:温和  拼音:wēn hé
(1).指性情、态度、言语等温柔和平。《汉书·王莽传下》:“后谊明,母道得,温和慈惠之化也。”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安中令大度》:“ 中令 长子 守忠 ,温和多礼。”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品》:“虽不嫺文翰,而吐属温和。” 老舍 《二马》第五段三:“ 马威 皱着眉,板着脸,眼睛里一点温和的样儿也没有。”
(2).指气候不冷不热。《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 罽宾 地平,温和,有目宿,杂草奇木。”《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又蚕性畏寒怕热,惟温和为得候。” 朱自清 《旅欧杂记·威尼斯》:“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
(3).指物体具备使人感到暖和的适当温度。 元 胡祗遹 《一半儿·四景》曲:“被儿底梦难成,一半儿温和一半儿冷。”
词语解释:惠和  拼音:huì hé
仁爱和顺。《左传·昭公四年》:“ 紂 作淫虐, 文王 惠和, 殷 是以陨, 周 是以兴,夫岂争诸侯!”《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政非惠和,不图於心;制非旧典,不访於朝。” 唐 元稹 《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睦族以惠和,煦下以慈爱。” 宋 曾巩 《枢密迁官加殿学士知州制》:“某忠加惠和,德操惟邵,先帝所遗,以辅朕躬。”
词语解释:和和  拼音:hé hé
象声词。《五灯会元·马祖一禅师法嗣·中邑洪恩禅师》:“ 朗州 中邑 洪恩 禪师,每见僧来,拍口作和和声。 仰山 谢戒,师亦拍口作和和声。”
词语解释:安和  拼音:ān hé
(1).安定和平;安定和睦。《晏子春秋·问上三》:“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韩诗外传》卷五:“百姓皆怀安和之心,而乐戴其上。”《北齐书·魏收传》:“自 魏 、 梁 和好,书下纸每云:‘想彼境内寧静,此率土安和。’” 唐 元结 《夏侯岳州表》:“公能清正宽恕,静以理之,故其人安和而服説,为当时法则。”《元典章·礼部六·五世同居旌表其门》:“今后五世同居安和者旌表其门。”
(2).安详平和。《汉书·杜延年传》:“ 延年 为人安和,备於诸事,久典朝政,上任信之,出即奉驾,入给事中,居九卿位十餘年。”《南史·王僧辩传》:“母姓 魏氏 ,性甚安和,善於绥接,家门内外莫不怀之。” 清 包世臣 《再与杨季子书》:“ 介甫 词完气健,饶有远势; 子固 茂密安和,而雄强不足。”
(3).平安,安好。 唐 韩愈 《与大颠师书》:“孟夏渐热,惟道体安和。” 宋 范仲淹 《与中舍书》之十:“今日 钱主簿 来领书,知尊候安和。”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八:“思虑清静,步履轻健,寝寐安和。”
(4).犹晴和,温和。《云笈七籤》卷二六:“天气安和,芝草常生。”
词语解释:民和  拼音:mín hé
民众和睦团结。《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管子·兵法》:“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 晋 潘岳 《河阳县作》诗之二:“黔黎竟何常,政成在民和。” 宋 梅尧臣 《和永叔柘枝歌》:“始知事简乐民和,不厌来观柘枝舞。”
民众的信赖。《史记·楚世家》:“ 熊渠 甚得 江 汉 间民和。”《汉书·萧何传》:“客又説 何 曰:‘……君初入 关 ,本得百姓心,十餘年矣,皆附君,尚復孳孳得民和。’”《梁书·止足传·顾宪之》:“﹝ 顾宪之 ﹞性又清俭,彊力为政,甚得民和。”
词语解释:义和  拼音:yì hé
语本《左传·襄公九年》:“利,义之和也。”后以“义和”指讲义气,彼此和睦。 明 贾仲名 《对玉梳》第一折:“生着那义和的兄弟廝寻争,孝顺的儿子学生分。”
词语解释:平和  拼音:píng hé
(1).平正谐和;调和。《左传·昭公元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以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烦手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管子·形势解》:“明主犹 羿 也,平和其法,审其废置而坚守之,有必治之道,故能多举而多当。” 元 耶律楚材 《弹相思二绝》之一:“秋思而今不入时,平和节奏苦嫌迟。”
(2).宁静;温和;不偏激。《礼记·乐记》:“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 陈澔 集说:“减败人心和平之德。” 宋 司马光 《辞左仆射三札子》:“酌宽猛之政,处大小之事,必平和允愜,曲尽其宜。”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那些维持现状的先生们,貌似平和,实乃进步的大害。” 茅盾 《子夜》七:“ 吴荪甫 又打断了 费小胡子 的话,口气却平和得多,而且脸上也掠过一丝笑影。”
(3).康复;痊愈。《晋书·华表传》:“伏惟圣体渐就平和,上下同庆,不觉抃舞。” 唐 颜真卿 《与御史帖》:“窃闻尊候平和, 真卿 瞻仰瞻仰!”
(4).方言。谓纷扰停止。
词语解释:伤和  拼音:shāng hé
(1).谓伤害天地中和之气。《后汉书·质帝纪》:“怨气伤和,以致灾眚。”《后汉书·霍谞传》:“伤和致灾,为害滋甚。”
(2).指违反为人的中和之道。 宋 陈师道 《送检法赵奉议》诗:“勇鋭闭房犹着酒,切深疾恶反伤和。”
词语解释:同和  拼音:tóng hé
(1).彼此和谐;相互协和。《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国语·齐语》:“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 唐 韩愈 《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天子无东顾之忧,方伯有同和之美。”
(2).谓与……同样和煦。形容仁爱。 唐 李商隐 《献河东公启》之一:“伏惟尚书春日同和,秋霜共烈。”
词语解释:神和  拼音:shén hé
精神融和。《文子·自然》:“至於神和,游於心手之间,放意写神,论变而形於絃者,父不能以教子,子亦不能受之於父,此不传之道也。”《魏书·崔光传》:“专荐郊庙,止决大政,辅养神和,简息游幸。” 唐 张说 《奉和圣制春中兴庆宫酺宴应制》:“物覩恩无外,神和道入微。”《云笈七籤》卷八八:“夫神和则可以照彻於五藏,气和则可以使用於四胑。”
词语解释:大和  拼音:dà hé
(1).一种良弓。《周礼·考工记·弓人》:“大和无灂。” 郑玄 注:“大和,尤良者也。” 孔颖达 疏:“大和谓九和之弓。以其六材俱善尤良,故无漆灂也。”
(2).非常和协。《左传·襄公十三年》:“ 晋 国之民,是以大和。”
见“ 太和 ”。
词语解释:太和  拼音:tài hé
亦作“ 大和 ”。
(1).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 唐 元稹 《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
(2).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唐 刘长卿 《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 宋 司马光 《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 宋 陆游 《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
(3).谓太平。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 李善 注:“太和,谓太平也。”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 明 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恽敬 《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
(5). 魏 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太和》,言 明帝 继体承统, 太和 改元,德泽流布也。”
(6).雅乐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词语解释:大和  拼音:dà hé
(1).一种良弓。《周礼·考工记·弓人》:“大和无灂。” 郑玄 注:“大和,尤良者也。” 孔颖达 疏:“大和谓九和之弓。以其六材俱善尤良,故无漆灂也。”
(2).非常和协。《左传·襄公十三年》:“ 晋 国之民,是以大和。”
见“ 太和 ”。
词语解释:赓和  拼音:gēng hé
续用他人原韵或题意唱和。《新唐书·刘太真传》:“ 德宗 以天下平, 贞元 四年九月,詔羣臣宴 曲江 ,自为诗,敕宰相择文人賡和。” 明 李唐宾 《梧桐叶》第一折:“ 云英 ,你是裙釵女流之辈,何故賡和他人词章?岂不出丑。” 清 褚人穫 《坚瓠二集·僧妓相讥》:“ 苏东坡 与僧 佛印 、妓 琴操 ,每相往来,饮酒賡和。”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二:“诗载 松寿堂 《大梁集》中,賡和者廿餘人。”
词语解释:养和  拼音:yǎng hé
(1).保养身心。和,指人体元气。《后汉书·周磐传》:“昔 方回 、 支父 嗇神养和,不以荣利滑其生术。”《晋书·贺循传》:“逍遥养和,恬神自足。”《元典章·圣政二·减私租》:“富户每的田地养和喉嗉,係更纳租税。”
(2).靠背椅的别名。 唐 皮日休 《五贶诗》序:“有 桐庐 养和一,怪形拳跼,坐若变去,谓之‘乌龙养和’。”《新唐书·李泌传》:“ 泌 尝取松樛枝以隐背,名曰养和。” 金 宇文虚中 《和高子文秋兴》:“散步双扶老,栖身一养和。” 清 黄宗羲 《余若水周唯一两先生墓志铭》:“又得悬崖奇木,製为养和,坐卧其间。”
词语解释:宽和  拼音:kuān hé
宽厚谦和。《汉书·韩信传》:“为人宽和自守,以温颜逊辞承上接下,无所失意,保身固宠,不能有所建明。”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皇太子某,睿哲温文,宽和慈惠。”《三国演义》第一回:“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於色。” 王统照 《华亭鹤》:“ 安大胡子 宽和的性格后面有的是独到的机警。”
词语解释:请和  拼音:qǐng hé
求和。《左传·襄公四年》:“ 无终子 嘉父 使 孟乐 如 晋 ,因 魏庄子 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 戎 。”《三国志·魏志·董卓传》:“ 傕 使公卿诣 汜 请和, 汜 执之。” 清 马建忠 《巴黎复友人书》:“而所征国都有各不相下之心,无割地请和之説,交涉之道犹未起也。”
词语解释:倡和  拼音:chàng hé
(1).一人首唱,他人相和,互相应答。语出《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礼记·乐记》:“倡和清浊。” 孔颖达 疏:“先发声者为倡,后应声者为和。”
(2).指以诗词相酬答。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五:“﹝ 陈后主 ﹞与倖臣各製歌词,极於轻荡,男女倡和,其音甚哀。” 元 张寿卿 《红梨花》第三折:“全凭着花月为媒,共佳人倡和传杯。”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 赵 以寒士,而留余仍住 王公 旧屋,供饔飱,彼此倡和。”
(3).一人提出主张,他人附和,以相呼应。《左传·昭公十二年》:“外内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非此三者弗当。” 杜预 注:“不相违也。”《新唐书·宦者传下·田令孜》:“宰相 卢携 素事 令孜 ,每建白,必阿邑倡和。” 清 薛福成 《选举论中》:“其后上无明君,朝无是非,诸名士乃争相倡和,树朋党,然上下知畏清议, 汉 之赖以维持者数十年。”
(4).犹倡随。特指夫唱妇和。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 河 北人事,多由内政……倡和之礼,或‘尔’‘汝’之。”
词语解释:物和  拼音:wù hé
犹人和。《晋书·王忱传》:“ 忱 自恃才气,放酒诞节,慕 王澄 之为人,又年少居方伯之任,谈者忧之。及镇 荆州 ,威风肃然,殊得物和。”
词语解释:议和  拼音:yì hé
进行和平谈判;谈判结束战争。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王德用》:“覘者归告,谓 汉 兵且大入,遂来议和。”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八年春,上欲与 明 议和,令 倧 转达。”《解放日报》1983.11.13:“ 晳子 是有过和南方议和的建议,俺认为不是路,没睬他。”
词语解释:柔和  拼音:róu hé
(1).温顺;温和。《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 宋 苏轼 《温陶君传》:“其为人柔和,有以塞谗人之口故也。”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说上·裹足》:“大凡女人之德,自以性情柔和为第一义,容貌端庄为二义。” 茅盾 《子夜》三:“ 雷参谋 用柔和恭敬的声音回答。”
(2).安抚而使之和乐。《国语·晋语四》:“亿寧百神,而柔和万民。” 韦昭 注:“柔,安也。”
(3).谓安定平和。 宋 叶适 《上孝宗皇帝札子》:“故内治柔和,无狡悍思乱之民,不烦寸兵尺铁,可以安枕无事。”
(4).柔软,软和。《水浒传》第二七回:“舌为柔和终不损,齿因坚硬必遭伤。”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建康俗尚》:“南方水土柔和,其音清举。”
词语解释:追和  拼音:zhuī hé
后人和前人的诗。 宋 苏轼 《和陶〈归去来兮辞〉》诗序:“ 子瞻 謫居 昌化 ,追和 渊明 《归去来辞》。” 宋 陆游 《跋吕成尗和东坡尖叉韵雪诗》:“古诗有倡有和,有杂拟、追和之类。”
词语解释:谦和  拼音:qiān hé
谦虚平和。《晋书·良吏传·邓攸》:“性谦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 唐 元稹 《徐智岌右监门卫将军制》:“端介而不失人心,谦和而能宣朕命。” 王西彦 《一个小人物的愤怒》:“ 马希贤 先生是一个谦和的人。”
词语解释:六和  拼音:liù hé
(1).谓以滑、甘调制酸、苦、辛、咸四种滋味。《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 郑玄 注:“和之者,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皆有滑、甘,是谓六和。” 孔颖达 疏:“以四时有四味,皆有滑有甘,益之为六也,是为六和也。”按 郑 注系据《周礼·天官·食医》经文。后用以指多种美味。 南朝 梁 沉约 《需雅》之二:“五味九变兼六和,令芳甘旨庶且多。”
(2).佛教语。谓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宋 黄庭坚 《仰山简和尚真赞》:“不戒而六和恭敬,不禪而十方清浄。”
词语解释:妍和  拼音:yán hé
美好和煦。 南朝 宋 鲍照 《代白紵曲》之二:“春风澹荡侠思多,天色净渌气妍和。” 唐 白居易 《梦行简》诗:“天气妍和水色鲜,闲吟独步小桥边。” 清 蒋和宁 《酬王梦楼招游》诗:“ 六朝 风物正妍和,珍重乌篷载酒过。”
词语解释:谐和  拼音:xié hé
亦作“ 谐龢 ”。
(1).调和;协调。《周礼·地官·调人》:“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 晋 郭璞 《蜜蜂赋》:“百药须之以谐龢, 扁鹊 得之而术良。” 唐 崔致远 《谢加太尉表》:“臣伏以大司马之威权,百官所仰,上将军之法令,十道皆遵,岂唯整戢五兵,实在谐和七政。” 丁玲 《阿毛姑娘》第二章一:“只是那样慢慢的,含着微笑的一步一步,两种皮鞋谐和着响声往山上踱。”
(2).和谐;和顺。 南朝 宋 谢惠连 《西陵遇风献康乐》诗:“萧条洲渚际,气色少谐和。”《旧唐书·方伎传·裴知古》:“金石谐和,当有吉庆之事。” 明 钱琦 《钱公良测语·治本》:“国之将兴也,百官有司貌若违异,而心则同於尽职;国之将亡也,百官有司貌若谐和,而心则各为竞进。”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九章:“大伙都思量 素芳 和 拴拴 不是谐和的夫妻。”
词语解释:鸾和  拼音:luán hé
鸾与和。古代车上的两种铃子。《周礼·夏官·大驭》:“凡驭路仪,以鸞和为节。” 郑玄 注:“鸞在衡,和在軾,皆以金为铃。”《汉书·贾谊传》:“行以鸞和,步中《采齐》,趣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 颜师古 注:“鸞和,车上铃也。”
词语解释:恬和  拼音:tián hé
安静平和。《文子·微明》:“ 老子 曰:清静恬和,人之性也。”《宋书·刘义庆传》:“前徵奉朝请 武陵龚祈 ,恬和平简,贞洁纯素。”《太平广记》卷三○三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崔圆》:“是日风色恬和,波流静謐。”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王贞白》:“性恬和,明易象。”
词语解释:鸣和  拼音:míng hé
鸣声谐和的车铃。《文选·陆机〈前缓歌声〉》:“羽旗栖琼鑾,玉衡吐鸣和。” 李善 注:“ 郑玄 《周礼》注曰:‘鑾、和,皆以金为铃也。’ 应劭 《汉书》注曰:‘鑾在軾,和在衡。’”
鸣声应和。 明 赵于礼 《溉园记·中秋烧香》:“怎能得玉斧伐为柯,怎能得簫凤共鸣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三生》:“方将施刑, 兴 不满志,戛然大号;两墀诸鬼,万声鸣和。”
词语解释:三和  拼音:sān hé
(1).三次调弦演奏。 北周 庾信 《周祀圜丘歌》之三:“六变鼓鐘,三和琴瑟。”
(2).指三种祭品。 北周 庾信 《周祀五帝歌》之六:“三和实俎,百味浮兰。”
(3). 元 明 俗语,喂牲口谓之撒和,三和谓喂料三次。 明 朱有燉 《香囊怨》第二折:“便驴骡也与他槽头细草添三和。”
词语解释:随和  拼音:suí hé
(1). 随侯 珠与 和氏 璧的并称。《史记·李斯列传》:“今陛下致 昆山 之玉,有 随 和 之寳。” 张守节 正义:“ 卞和 璧, 始皇 以为传国寳也。”《楚辞·王褒〈九怀·陶壅〉》:“瓦砾进寳兮,损弃 随 和 。” 洪兴祖 补注:“ 随侯 之珠, 和氏 之璧。”后用来比喻高洁的才德。《汉书·司马迁传》:“若僕大质已亏缺,虽材怀 随 和 ,行若 由 夷 ,终不可以为荣。” 唐 罗隐 《酬寄右司李员外》诗:“犹把 随 和 向泥滓,应怜疏散任天真。”
(2).顺从;谦和。《红楼梦》第三回:“今 黛玉 见了这里许多规矩,不似家中,也只得随和些,接了茶。”《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 周老爷 一帮人见他如此随和,大家也愿意同他亲近。”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九:“他是一个心眼挺好,脾气随和,但有些懒懒散散,黏黏糊糊,老睡不足的汉子。”
(1).应和;附和。《官场现形记》第四六回:“偏偏就有我们这些不挣气的督、抚去随和,他们的洋钱不够使,我们又特地买了机器,铸出洋钱来给他们使。” 邹韬奋 《萍踪寄语》一○二:“一人先唱,众声随和。”
(2).指应和、依附者。《汉书·梅福传》:“及 山阳 亡徒 苏令 之羣,蹈藉名都大郡,求党与,索随和,而亡逃匿之意。”
词语解释:音和  拼音:yīn hé
反切的一种。指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声调及韵母相同。也称“音和切”。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所谓切韵者,上字为切,下字为韵。切须归本母,韵须归本等。切归本母,谓之音和,如‘德红’为‘东’之类。‘德’与‘东’同一母也。”《切韵指掌图·检例下》:“凡切字,以上者为切,下者为韵,取同音、同母、同韵、同等四者皆同,谓之音和。”
词语解释:致和  拼音:zhì hé
谓人事极其和顺。 唐 严维 《奉和皇甫大夫祈雨应时雨降》:“致和知必感,岁旱未书灾。”
词语解释:餐和  拼音:cān hé
亦作“飡和”。亦作“飱和”。 谓生活于和平融洽的环境中。《晋书·阮籍等传论》:“其进也,抚俗同尘,不居名利;其退也,餐和履顺,以保天真。” 唐 李峤 《为欧阳通让司礼卿第二表》:“沐道康衢,飡和休历。” 明 张居正 《敕建慈寿寺碑文》:“故六七年间,海宇苍生飱和饮泽,陶沐元化,无小无大,咸稽首仰祝我圣母亿万年。”一本作“ 餐和 ”。
词语解释:犹和  拼音:yóu hé
和顺。 明 马愈 《马氏日抄·水火称毒》:“政教敦质,风俗犹和。”
词语解释:成和  拼音:chéng hé
和合;调和。《庄子·田子方》:“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文子·上仁》:“积阴不生,积阳不化,阴阳交接,乃能成和。”《宋书·乐志二》:“合气成和,苍生欣戴。三灵协瑞,惟新皇代。”
词语解释:含和  拼音:hán hé
(1).蕴藏祥和之气。常喻仁德。《文子·精诚》:“故大人与天地合德……怀天心,抱地气,执冲含和,不下堂而行四海。”《淮南子·俶真训》:“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 南朝 梁 沉约 《梁明堂登歌·歌青帝》:“开元布泽,含和尚仁。” 宋 文天祥 《正气歌》:“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廷。” 鲁迅 《且介亭杂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年届七十,含和守素,篤行如初。”
(2).指含有温暖之气。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四》:“周围石峰,中当土山尽处,风气含和。”
词语解释:讲和  拼音:jiǎng hé
(1).指交战双方谈判和平。《新唐书·张说传》:“始为相时,帝欲事 吐蕃 , 説 密请讲和以休息鄣塞。” 清 侯朝宗 《太子丹论》:“ 宋 之亡也, 秦檜 、 汤思退 之流,日以挑衅之説,挟持杀戮天下之谋臣战将,始终以讲和误其国。” 茅盾 《右第二章》二:“这又是一个钟头没有听得响声了,也许今天就讲和,-- 英国 或是 美国 领事出来调停,不打了,也是很可能的。”
(2).指人与人和解。《新唐书·顾彦朗传》:“ 敬瑄 诬劾 彦朗 擅兴兵掠西境。 僖宗 下詔申晓讲和,乃得到军。” 明 李贽 《与友人书》:“我欲託 晋老 作一书与 偶愚 ,专专劝其回心讲和为佳。” 许杰 《惨雾》:“﹝ 加启 ﹞走上前来,好像代他们讲和。”
词语解释:叶和  拼音:xié hé
和睦;和合;和谐。 汉 王充 《论衡·齐世》:“既得天下,无嘉瑞之美,若‘叶和万国’,‘凤凰来仪’之类。” 唐 白居易 《与吐蕃宰相钵阐布敕书》:“辅赞大蕃,叶和上国。”
应和。 元 无名氏 《争报恩》第三折:“我只听的一下鼓,一下锣,撮枷稍的公吏搊搜,打道子的巡军每叶和。”
词语解释:节和  拼音:jié hé
节令和顺。 晋 陶潜 《桃花源》诗:“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词语解释:粹和  拼音:cuì hé
(1).精纯和美。 唐 陆龟蒙 《读〈襄阳耆旧传〉因作五百言寄皮袭美》诗:“不知粹和气,有得方大受。” 唐 司空图 《解县新城碑》:“此府自 大历 、 贞元 之隆, 郭公 、 浑公 继临,虽博厚粹和,本朝实赖,而俭德异政,旧史闕然。”
(2).指纯和之气。 宋 王禹偁 《罔极赋》:“ 后周 广顺 ,太岁甲寅,季秋戊子,实生吾身,禀粹和於两仪,荷鞠育於二亲。”
词语解释:齐和  拼音:qí hé
(1).使食物的滋味调和适口。 汉 桓宽 《盐铁论·通有》:“庖宰烹杀胎卵,煎炙齐和,穷极五味。” 汉 刘向 《新序·杂事四》:“臣请譬之以五味, 管仲 善断割之, 隰明 善煎熬之, 宾胥无 善齐和之,羹以熟矣,奉而进之,而君不食,谁能彊之?”《礼记·少仪》“凡齐执之以右居之以左” 汉 郑玄 注:“齐,谓食羹酱饮有齐和者也。” 孔颖达 疏:“凡齐者,谓以盐梅齐和之法。”
(2).指作料、药物等的剂量。《淮南子·本经训》:“煎熬焚炙,调齐和之适,以穷 荆 吴 甘酸之变。”《汉书·艺文志》:“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词语解释:说和  拼音:shuō hé
调解双方的争执;劝说使和解。《红楼梦》第三十回:“我説他们不用人费心,自己就会好的,老祖宗不信,一定叫我去説和;赶我到那里説和,谁知两个人在一块儿对赔不是呢。” 鲁迅 《彷徨·离婚》:“他给他们说和也不止一两回了。” 赵树理 《三里湾·国庆前夕》:“你明天出面去找一下调解委员会的 秦小凤 ,就说咱们入了社,不愿意和 有翼 分家了,让她来给咱们说和说和。”
词语解释:饮和  拼音:yǐn hé
谓使人感觉到自在,享受和乐。语本《庄子·则阳》:“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 郭象 注:“人各自得,斯饮和矣,岂待言哉?” 南朝 宋 王韶之 《宋四厢乐歌·肆复乐歌》:“法章既设,初筵长舒,济济列辟,端委皇除。饮和无盈,威仪有餘,温恭在位,敬终如初。” 唐 刘禹锡 《令狐相公俯赠篇章斐然仰谢》诗:“饮和心自醉,何必管弦催。”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吟剑诗》:“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词语解释:迭和  拼音:dié hé
互相唱和。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更唱迭和,赴曲随流。”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及与黄门鼓吹 温胡 ,迭唱迭和。” 唐 陆龟蒙 《桐江得一钓车以袭美乐烟波之思因出以为玩俄辱三篇复抒酬答》诗之二:“相呼野饭依芳草,迭和山歌逗远林。”
词语解释:通和  拼音:tōng hé
(1).互相往来和好。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纳款通和,布德脩礼。” 宋 叶适 《廷对》:“天下大事,不容苟简;岂可不出於用兵则出於通和哉?” 清 郭凤喈 《鸱上屋谣》:“昨日通和使者来,官军取给牛羊鷄。”
(2).通畅缓和。《淮南子·墬形训》:“ 汾水 濛浊而宜麻, 泲水 通和而宜麦。”
(3).开朗平和。《南史·刘孺传》:“及长,美风采,性通和,虽家人不见其喜愠。” 唐 元结 《送孟校书往南海》诗序:“材业 次山 不如 云卿 ,词赋 次山 不如 云卿 ,通和 次山 不如 云卿 。”
词语解释:许和  拼音:xǔ hé
允许,答应。例如:登即相许和。——《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词语解释:鹤和  拼音:hè hé
《易·中孚》:“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后以“鹤和”谓唱和,应答。 宋 程垓 《蓦山溪》词:“醉后百篇诗,儘从他龙吟鹤和。”
词语解释:医和  拼音:yī hé
春秋 时 秦国 良医。医为职业称谓, 和 是名字。据《左传·昭公元年》载,他曾倡论阴、阳、风、雨、晦、明为“六气”,谓“六气”太过,可引起不同疾病。曾为 晋平公 治病,以为其疾不可治。 赵孟 以为良医。见《左传·昭公元年》。后借指良医。《旧唐书·懿宗纪》:“自秋已来,忽尔婴疹,坐朝既闕,踰旬未瘳。六疾斯侵,万机多旷, 医和 无验,以至弥留。” 宋 黄庭坚 《古诗上苏子瞻》之二:“ 医和 不并世,深根且固蔕。”
词语解释:容和  拼音:róng hé
谓曲意苟合以取容。 明 王融 《〈李文公集〉序》:“近代以来,入仕者以容和为贵富之路,曷尝以仁义博施之为本乎?”
共295,分4页显示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