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咨嗟 拼音:zī jiē
(1).赞叹。《楚辞·天问》:“何亲揆 发 ,定 周 之命以咨嗟?” 王逸 注:“咨嗟,叹而美之也。”《南史·张绪传》:“ 刘悛 之为 益州 ,献 蜀 柳数枝…… 武帝 以植於 太昌 灵和殿 前,常赏玩咨嗟。” 宋 欧阳修 《赠无为军李道士》诗:“ 李师 琴纹如卧蛇,一弹使我三咨嗟。” 王闿运 《曾孝子碑文》:“学士大夫高尚其道,负贩佣嫗咨嗟其行。”
(2).叹息。 汉 焦赣 《易林·离之升》:“车伤牛罢,日暮咨嗟。”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雁门太守行》:“﹝ 王涣 ﹞病卒,老少咨嗟,奠酬以千数。” 明 刘若愚 《酌中志·正监蒙难纪实》:“是时, 高公 已居林下,颇为咨嗟,然已无可奈何。”词语解释:咨询 拼音:zī xún
(1).征求意见。 汉 王逸 《九思·疾世》:“纷载驱兮高驰,将諮询兮皇 羲 。”《三国志·吴志·贺邵传》“ 邵 年四十九”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预 《晋书》:“时朝廷初建,动有疑议,宗庙制度皆 循 所定,朝野諮询,为一时儒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至 鬻熊 知道,而 文王 諮询。”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白中令知人》:“中令在 北京 日,素与 周祖 亲洽。 周太祖 屡召中令諮询戎事。” 王重民 《〈徐光启集〉序言》:“在博访谘询以外,进而通过试验,以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
(2).询问,打听。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秀姑》:“他日归来,倘失於记忆,但於近邨諮询 卫辉 杨氏 宅,应无不知之者。”词语解释:咨尔 拼音:zī ěr
《论语·尧曰》:“ 尧 曰:‘咨,尔 舜 !天之厤数在尔躬。’” 邢昺 疏:“咨,咨嗟;尔,女也……故先咨嗟,叹而命之。”后常以“咨尔”用于句首,表示赞叹或祈使。 晋 潘岳 《为贾谧作赠陆机》诗:“长离云谁,咨尔 陆生 。” 宋 叶适 《毋自欺室铭》:“咨尔弟昆,敬事一心。”《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咨尔髦众,服役甚勤,执劳无怠。”词语解释:咨诹 拼音:zī zōu
(1).征询,访问。《金石萃编·汉郃阳令曹全碑》:“于时圣主,諮諏羣僚,咸曰:‘君哉!’” 宋 王安石 《酬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法利害见寄》诗:“愿君博諮諏,无择壮与耉。”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尤大鼻》:“自午日相失,在在諮諏。”
(2).商量。《后汉书·朱儁传》:“ 谦 等并共諮諏,议消国难。” 宋 王安石 《进〈字说〉表》:“諮諏讨论,博尽所疑。”
(3).鸟叫声。 唐 卢延让 《冬夜》诗:“树上諮諏批颊鸟,窗间壁駮叩头虫。”词语解释:咨怨 拼音:zī yuàn
嗟叹怨恨。《陈书·宣帝纪》:“飞芻挽粟,征赋颇烦,暑雨祁寒,寧忘咨怨。” 宋 范仲淹 《再奏乞两府兼判》:“今诸路骑兵,絶未精强,诸军闕马,人多相与咨怨。”《明史·梁廷栋传》:“户部尚书 毕自严 阿 廷栋 意……於是增赋百六十五万有奇,海内并咨怨。” 章炳麟 《社会通诠商兑》:“ 盘庚 迁 殷 ,民胥咨怨。”词语解释:咨咨 拼音:zī zī
叹息;叹息声。 唐 韩愈 《嗟哉董生行》:“父母不慼慼,妻子不咨咨。” 唐 白居易 《五弦弹》诗:“座中有一远方士,唧唧咨咨声不已。”词语解释:咨访 拼音:zī fǎng
咨询访问。《后汉书·章帝纪》:“朕咨访儒雅,稽之典籍,以为王者生杀,宜顺时气。” 宋 司马光 《右谏议大夫吕府君墓志铭》:“事之大者,犹宜关白咨访然后行。” 明 归有光 《书里泾张氏妇事》:“予方欲咨访论著之而未及也。” 清 马建忠 《上李伯相论朝鲜商约界务禀》:“计此次东渡……尚有令 朝鲜 预筹与 俄罗斯 边界交涉事宜,与咨访 中东 铁路通商利弊二事。”词语解释:咨谋 拼音:zī móu
讨论商酌。《诗·小雅·皇皇者华》:“载驰载驱,周爰咨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议政未定,故短牒咨谋。” 宋 范仲淹 《养老乞言赋》:“ 汉 朝定嗣,延四皓以咨谋。”《明史·薛侃传》:“始以九卿之详度,继以内阁之咨谋。”词语解释:咨度 拼音:zī dù
咨询;商酌。《诗·小雅·皇皇者华》:“载驰载驱,周爰咨度。” 毛 传:“咨礼义所宜为度。”《左传·襄公三十年》:“ 晋 未可媮也。有 赵孟 以为大夫,有 伯瑕 以为佐,有 史赵 、 师旷 而咨度焉。” 杨伯峻 注:“咨度犹今言顾问、諮询。”《三国志·吴志·孙休传》:“诸卿尚书,可共咨度,务取便佳。” 宋 苏辙 《京西北路转运使题名记》:“当是时也,转运使奔走於外,咨度於内,日不遑食。” 章炳麟 《〈艾如张〉〈董逃歌〉序》:“ 张之洞 始为《劝学篇》以激忠爱,摧横议,就余咨度。”词语解释:咨问 拼音:zī wèn
(1).咨询;请教。《三国志·蜀志·谯周传》:“后生好事者,亦咨问所疑焉。” 宋 苏轼 《与刘宜翁书》:“路远难於往返咨问。幸与 軾 尽载首尾,勿留后段以俟愤悱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一·司徒公历仕录》:“前辈涉歷事久,多有高见。有疑难事不能自决,不可不以咨问。”
(2).犹问候。 宋 欧阳修 《与富文忠公书》之四:“第因 张师 远行,不可无书,谨奉手啟咨问。”词语解释:咨参 拼音:zī cān
请教并商讨。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僧肇》:“不幸 什公 去世,諮参无所,以为永恨。”词语解释:咨事 拼音:zī shì
询问政事。《左传·襄公四年》:“諮事为諏。” 杜预 注:“问政事。”《南史·文学传·卞彬》:“‘蝌斗唯唯,羣浮闇水,唯朝继夕,聿役如鬼。’比令史諮事也。”词语解释:咨启 拼音:zī qǐ
犹禀报。《三国志·魏志·明元郭皇后传》:“宰辅统政,与夺大事,皆先咨启於太后而后施行。”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崔书生》:“某去,便当咨启,至期则皆至此矣。” 明 高明 《琵琶记·激怒当朝》:“恩官且听咨启: 蔡状元 闻説皱眉,忠和孝,恩和义,念父母八十年餘,况已娶了妻室,再婚重娶非礼。”词语解释:咨疑 拼音:zī yí
(1).询问疑难。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中朝时有怀道之流,有诣 王夷甫 咨疑者。”
(2).嗟叹诧异。 王闿运 《严通政庶母任氏寿颂序》:“ 干令升 父妾犹在,朝士咨疑; 刘太尉 侍者渡江,将军起敬。”词语解释:咨报 拼音:zī bào
(1).禀报、上报。 唐 韩愈 《与郑相公书》:“伏惟不至远忧,续其一一諮报,不宣。”
(2).特指 唐 宋 学士院向三省申报文书。亦指所申报的文书。 宋 洪迈 《容斋随笔·翰苑故事》:“公文至三省,不用申状,但尺纸直书其事,右语云:‘諮报尚书省伏候裁旨,月日押。’谓之諮报。” 宋 刘克庄 《转调二郎神》词“没一字諮尚书省”自注:“学士院文字至朝廷,皆云諮报,不云申也。” 宋 赵昇 《朝野类要·文书》:“諮报,学士院关报朝省之称。”参见“咨报。”词语解释:咨量 拼音:zī liàng
咨询商量。 唐 鲍溶 《山中冬思》诗之二:“露脚寻逸僧,諮量意中事。”词语解释:咨请 拼音:zī qǐng
(1).谘询请教。 南朝 陈 真观 《梦赋》:“欲伸諮请,愿垂高命。”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王贞白》:“ 梁 陶宏景 弃官隐居 三茅 ,国事必諮请,称‘山中宰相’。”《三国演义》第一○四回:“适因匆遽,失於諮请,故復来耳。”
(2).具文请示。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承事上司》:“諮请之,必婉必诚。”词语解释:咨考 拼音:zī kǎo
询问查考。 宋 苏洵 《谱例》:“由贱而贵者耻言其先,由贫而富者不録其祖,而谱遂大废。昔者 洵 尝自先子之日而咨考焉,由今而上得五世。”词语解释:咨议 拼音:zī yì
旧时备顾问的幕僚。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桓南郡 既破 殷荆州 ,收 殷 将佐十许人,咨议 罗企生 亦在焉。”《清史稿·郑成功传》:“﹝ 郑锦 ﹞以 永华 为咨议, 冯锡范 为侍卫,引兵至 臺湾 。” 郁达夫 《迷羊》:“他居然留我在署中作伴,并且委了我一个挂名的咨议。”词语解释:咨谟 拼音:zī mó
犹谘谋。《淮南子·修务训》:“《诗》云:‘我马唯騏,六轡如丝,载驰载驱,周爰諮謨。’”按,《诗·小雅·皇皇者华》作“咨谋”。《旧唐书·文苑传中·陈子昂》:“諮謨太后,平章宰辅。”《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六年》:“坐朝不闻諮謨,便殿无所顾问。”词语解释:咨逊 拼音:zī xùn
谓请求指教并表示逊谢。 隋炀帝 《请留智者书》:“迟延展礼,面当諮逊。”词语解释:咨禅 拼音:zī chán
问禅。住持升座说法时,名客出众与住持问答。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 京 洛 名僧、学徒云聚,莫不提函负袠,问慧諮禪。”词语解释:咨酒 拼音:zī jiǔ
谓敬酒。諮,通“ 资 ”。 唐 张说 《赠太尉裴公神道碑》:“是行也,百城故老,望尘而雅拜;四镇酋渠,连营而諮酒。”词语解释:咨诉 拼音:zī sù
咨询诉说。 南朝 陈 徐陵 《与王吴郡僧智书》:“諮诉无因,但用穷结。”词语解释:咨经诹史 拼音:zī jīng zōu shǐ
谓商讨、研究经史。 清 方苞 《送王篛林南归序》:“至则解衣盘薄,諮经諏史,旁若无人。”词语解释:咨目 拼音:zī mù
咨请过目。 宋 范仲淹 《答安抚王内翰书》:“某諮目,上安抚内翰学士。” 宋 范仲淹 《上吕相公并呈中丞谘目》:“某諮目,再拜上僕射相公。”词语解释:咨训 拼音:zī xùn
被谘询,受训导。 南朝 宋 虞龢 《上明帝论书表》:“及臣遭遇,曲沾恩诱,渐渍玄猷,朝夕諮训。”词语解释:咨议局 拼音:zī yì jú
清 政府伪装预备立宪而设立的地方谘议机关。规定该局有讨论本省行政兴革和公债税收等权,实际上不能监督地方行政。 张謇 《送十六省议员诣阙上书序》:“ 宣统 元年(1909)九月朔日,皇帝承先帝立宪之詔令,二十二行省諮议局同时成立。” 吴玉章 《论辛亥革命》二:“因为在这个时期, 清 朝政府宣布在中央设立资政院,在各省设立谘议局,这是一种类似资产阶级议会的机关。”词语解释:咨禀 拼音:zī bǐng
(1).请示、稟报。《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内外諮稟,事同成人。”《南史·臧质传》:“时 孝武 自揽威权,而 质 以少主遇之,刑政庆赏,不復諮稟朝廷。”《旧唐书·高崇文传》:“ 崇文 不通文字,厌大府案牘諮稟之繁。”
(2).请教。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下·求那跋摩》:“初, 跋摩 至 京 , 文帝 欲从之受《菩萨戒》,会虏寇侵疆,未及諮稟,奄而迁化。” 唐 智昇 《开元释教录》卷四:“ 龙光 道生 慧解洞微,亦入 关 諮稟。”词语解释:咨析 拼音:zī xī
商讨辨析。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下·求那跋陀罗》:“往復諮析,妙得本旨。”词语解释:咨求 拼音:zī qiú
询求,访求。 南朝 宋 何承天 《答宗居士书》:“前送《均善论》,并諮求雅旨,来答周至。” 南朝 宋 罗含 《答孙安国书》:“葢积悲忘言,諮求所通。”词语解释:咨审 拼音:zī shěn
论议辨察。《陈书·儒林传·张讥》:“勅令论议,诸儒莫敢先出, 讥 乃整容而进,諮审循环,辞令温雅。”词语解释:咨呈官 拼音:zī chéng guān
旧时幕友或文书之类的官员。《新五代史·周太祖贵妃张氏传》:“父 同芝 ,事 赵王 王鎔 为諮呈官。”词语解释:咨白 拼音:zī bái
(1).禀告;陈述。《宋书·武帝纪中》:“但 康之 前言有所不尽,故重使 胡道 諮白所怀。”《佛说本行集经·耶输陀罗梦品下》:“或復諮白,作如是言。”
(2).询问;请教。《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目连 从﹝定起含﹞悲,諮白 世尊 ,‘慈母何方受於快乐?’”《旧唐书·高士廉传》:“比日听政,常屈同榻,庶因諮白,少袪蒙滞。”词语解释:咨决 拼音:zī jué
谋议决断。《魏书·高阳王雍传》:“ 肃宗 初,詔 雍 入居 太极 西栢堂 ,諮决大政。”《北齐书·孝昭帝纪》:“帝寻如 晋阳 ,有詔军国大政咸諮决焉。”《南史·袁粲传》:“主书每往諮决,或高咏对之。”词语解释:咨印 拼音:zī yìn
商讨印证。 清 王夫之 《读〈李大崖先生墓志铭〉书后》:“无幽不抉,以相諮印。”词语解释:咨承 拼音:zī chéng
谓与人商议并接受他人意见。《北齐书·尉瑾传》:“及官高任重,便大躁急,省内郎中将论事者逆即瞋詈,不可諮承。”词语解释:咨式 拼音:zī shì
谓征询如何才合乎礼仪规范。《梁书·皇后传·高祖丁贵嫔》:“动容諮式,出言顾史。”词语解释:咨受 拼音:zī shòu
请教、承受。《百喻经·与儿期早行喻》:“不求名师諮受道法。”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中·鸠摩罗什》:“其冬,诵《阿毗曇》,於《十门》、《脩智》诸品,无所諮受,而备达其妙。”词语解释:咨畴 拼音:zī chóu
访问,征询。语本《书·尧典》:“畴咨若时,登庸。” 蔡沉 集传:“畴,谁;咨,访问也;若,顺;庸,用也。 尧 言谁为我访问能顺时为治之人,而登用之乎?”《宋书·武帝纪中》:“自义旗秉权以来,四方方伯,谁敢不先相諮畴,而逕表天子邪!”词语解释:咨断 拼音:zī duàn
谘谋决断。《三国志·蜀志·费祎传》:“自 琬 及 禕 ,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諮断,然后乃行。”词语解释:咨详 拼音:zī xiáng
(1).询问审察。《宋书·武帝纪下》:“主者处案虽多所諮详,若众官命议,宜令明审。”《南史·张绪传》:“都令史諮详郡县米事, 绪 萧然直视,不以经怀。”
(2).咨呈上详。 清 郝懿行 《宋琐语·德音》:“弟 萨 ,应充行,坐违期不至,依制军法,人身付狱。未及结竟, 棘 诣郡辞:不忍令当一门之苦,乞以身代 萨 ……太守 张岱 疑其不实,以 棘萨 各置一处,语 棘 云:‘已为諮详,听其相代。’”词语解释:咨称
公文上说词语解释:谘谋
商议谋划词语解释:谘析
商讨辨析词语解释:谘事
询问政事词语解释:谘酒
敬酒词语解释:咨美 拼音:zī měi
叹美;赞美。《新唐书·李让夷传》:“ 让夷 廉介不妄交,位虽显剧,以俭约自将,为世咨美。”《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四年》:“ 唐英 至,空其圃,植千株柳,作柳亭于其中,闻者咨美。” 清 吴伟业 《观王石谷山水图歌》:“狎客何知亦咨美,笑持茗椀听 王郎 。”词语解释:咨画 拼音:zī huà
商略谋划。词语解释:咨欷 拼音:zī xī
感叹;赞叹。《新唐书·令狐峘传》:“臣伏读 汉 刘向 论山陵之诫,良史咨欷。”词语解释:咨对 拼音:zī duì
召问应对。 清 朱琦 《感事》诗:“机幄时咨对,震慑但诺唯。”词语解释:咨惋 拼音:zī wǎn
叹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女还往之间,人咫尺不相窥。归家咨惋,遽遣婢子去。”词语解释:咨注 拼音:zī zhù
谓载入官牒。《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元年》:“庚戌,詔‘ 英州 编管人 郑侠 特放自便,仍除落罪名,尚书吏部先咨注旧官,与合入差遣。’”词语解释:咨服 拼音:zī fú
叹服。《新唐书·薛仁杲传》:“王曰:‘ 罗睺 健将,非急追之,使得还城,未可取也,故吾使贼不及计,是以克之。’诸将咨服。”词语解释:咨讪 拼音:zī shàn
叹息嘲讽。《新唐书·奸臣传上·李义府》:“﹝ 义府 ﹞既主选,无品鉴才,而谿壑之欲,惟贿是利,不復銓判,人人咨訕。”词语解释:咨且 拼音:zī qiě
亦作“ 咨趄 ”。 犹豫徘徊貌。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上:“有象有象来 天都 ,大江欲渡心咨且。” 清 景星杓 《山斋客谭·雷拯义士》:“妇私於商曰:‘吾夫将不利於子,可急逃。’商不信,咨且间,妇夫果操刃以出。” 王闿运 《赠太子太保刚直彭公墓志铭》:“其用兵也,众所疑议,飘然赴之;其辞官也,人所咨趄,倏然去之。”词语解释:咨叹 拼音:zī tàn
叹息。《新唐书·阳惠元传》:“帝咨叹不已,璽书慰劳。” 宋 王巩 《闻见近录》:“道士咨叹久之。”《封神演义》第六九回:“ 崇黑虎 咨叹不语。”词语解释:咨呈 拼音:zī chéng
(1).具文呈报。《元典章·朝纲一·政纪》:“近年以来,行省六部诸衙门,应处决而不处决,往往作疑咨呈都省,以致文繁事弊。”
(2).旧时公文的一种。用于下级对上级或平行机关之间。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公牍序》:“公牘之体,曰奏疏,下告上之辞也;曰咨文,平等相告也;其虽平等而稍示不敢与抗者,则曰咨呈。” 张天翼 《谭九先生的工作》:“至于省里……隶属倒也不隶属,不过我们宁肯客气些,送省里的公事怕要用个呈文才合式,你看呢?极不堪也该搅个咨呈。”词语解释:咨命 拼音:zī mìng
《尚书》记 尧 舜 任命或询问臣工,句首多冠以“咨”,故后世以“咨命”指天子之命。 明 张居正 《辛未会试程策三问》:“夫都俞咨命,喜起賡歌, 唐 虞 尚矣。”词语解释:咨候 拼音:zī hòu
犹问候。 宋 欧阳修 《与韩忠献王书》之十八:“谨奉啟咨候不宣。 修 顿首再拜。”词语解释:咨判 拼音:zī pàn
犹裁决。《新唐书·高宗三女传》:“朝廷大政事非关决不下,间不朝,则宰相就第咨判,天子殆画可而已。”词语解释:咨叩 拼音:zī kòu
咨询求教。 明 方孝孺 《赠瑄蕴中序》:“去人羣,远世胶,不获从名人胜流讲説咨叩,以广其业。”词语解释:咨玩 拼音:zī wán
赞叹玩赏。 宋 洪迈 《夷坚丁志·秦楚材》:“肆中人视金,反覆咨玩不释手,问需几何钱。”词语解释:咨质 拼音:zī zhì
问难质疑。《新唐书·王綝传》:“ 方庆 博学……尤精《三礼》。学者有所咨质,酬復渊诣,故门人次为《杂礼答问》。”词语解释:咨论 拼音:zī lùn
议论;商讨。《世说新语·政事》“ 亮 亦寻为贿败”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选用之事,与 充 咨论, 充 每不得其所欲。”词语解释:咨逮 拼音:zī dǎi
犹问及。《新唐书·韦顗传》:“ 裴垍 、 韦贯之 、 李絳 、 崔羣 、 萧俛 皆布衣旧,继为宰相,朝廷典章,多所咨逮。”《新唐书·郗士美传》:“﹝ 郗士美 ﹞迁京兆尹,天子多所咨逮。”词语解释:咨闵 拼音:zī mǐn
叹息怜恤。闵,悯。《新唐书·宋申锡传》:“﹝ 申锡 ﹞既被罪,有司验劾,悉得所还问遗书,朝野为咨閔。”词语解释:咨趄 拼音:zī jū
见“ 咨且 ”。
词语解释:咨且 拼音:zī qiě
亦作“ 咨趄 ”。 犹豫徘徊貌。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上:“有象有象来 天都 ,大江欲渡心咨且。” 清 景星杓 《山斋客谭·雷拯义士》:“妇私於商曰:‘吾夫将不利於子,可急逃。’商不信,咨且间,妇夫果操刃以出。” 王闿运 《赠太子太保刚直彭公墓志铭》:“其用兵也,众所疑议,飘然赴之;其辞官也,人所咨趄,倏然去之。”词语解释:咨述 拼音:zī shù
赞叹述说;称道。《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至今 梁 益 之民,咨述 亮 者,言犹在耳。”词语解释:咨牙俫嘴 拼音:zī yá lái zuǐ
见“ 咨牙露嘴 ”。
词语解释:咨牙露嘴 拼音:zī yá lù zuǐ
亦作“ 咨牙倈嘴 ”。 龇牙咧嘴。形容生气、痛苦的样子或作怪模样。《水浒传》第四七回:“﹝ 杜兴 ﹞气得紫涨了面皮,咨牙露嘴,半晌説不的话。”《西游记》第五回:“大圣喝了一口,即咨牙倈嘴道:‘不好喫!不好喫!’”《西游记》第十八回:“那怪转过眼来,看见 行者 咨牙倈嘴……慌得他手麻脚软。”词语解释:咨牙露嘴 拼音:zī yá lù zuǐ
亦作“ 咨牙倈嘴 ”。 龇牙咧嘴。形容生气、痛苦的样子或作怪模样。《水浒传》第四七回:“﹝ 杜兴 ﹞气得紫涨了面皮,咨牙露嘴,半晌説不的话。”《西游记》第五回:“大圣喝了一口,即咨牙倈嘴道:‘不好喫!不好喫!’”《西游记》第十八回:“那怪转过眼来,看见 行者 咨牙倈嘴……慌得他手麻脚软。”词语解释:咨虖 拼音:zī hū
叹词。犹嗟乎。《汉书·王莽传下》:“咨虖羣公,可不忧哉!” 颜师古 注:“咨者,叹息之言。”词语解释:咨赏 拼音:zī shǎng
叹赏;赞叹。《新唐书·杨瑒传》:“帝尝召宰相大臣议天下户版 延英殿 , 瑒 言利病尤详,帝咨赏。” 明 方孝孺 《陈仲昭墓铭》:“﹝帝﹞亲第高下,咨赏其能。”词语解释:咨文 拼音:zī wén
(1).旧时公文的一种。多用于同级官署或同级官阶之间。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关公轶事》:“当时取有咨文,非以空言塞责也。”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公牍序》:“公牘之体,曰奏疏,下告上之辞也;曰咨文,平等相告也。”
(2).指某些国家的元首向国会提出的有关国事情况的报告。 吴玉章 《辛亥革命》二一:“﹝我﹞开了总统的抽屉,取出他的图章盖了印,把咨文发了出去。” 黄钢 《从中国看美国》:“ 艾森豪威尔 总统向他的高级助手……提出和商讨了那将在国会上要求通过的战争咨文。”词语解释:咨觏 拼音:zī gòu
访问;当面请教。《三国志·蜀志·杜微传》:“伏闻德行,飢渴歷时。清浊异流,无缘咨覯。”词语解释:咨送 拼音:zī sòng
谓移文保送。《清文献通考·选举一》:“其餘各衙门咨送,务遴才品,不得但取资次,亦不得浮猎声华。”《文明小史》第三六回:“﹝ 张安中 説﹞:‘莫如入陆军学校,学成了,倒还有箇出身。只是咨送的文书办来没有?’ 仲翔 愕然道:‘怎么定要咨送的?这咨文却未办来?’” 梁启超 《论湖南应办之事》:“各府辽远,寒士负笈之资固自不易;愚意以为,莫如令各州县为具川资咨送到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