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品题 拼音:pǐn tí
(1).品评的话题、内容。《后汉书·许劭传》:“ 劭 与 靖 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题,故 汝南 俗有‘月旦评’焉。”
(2).谓评论人物,定其高下。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东坡画像赞》:“此讚品题 文忠 ,亦能确当。”
(3).观赏;玩赏。 唐 畅当 《蒲中道中》诗之二:“古刹栖柿林,緑阴覆苍瓦。岁晏来品题,拾叶总堪写。” 明 王九思 《山坡羊·春游》曲:“垂杨影里青驄繫,倚杖藜,春光细品题。” 清 钮琇 《觚賸·石言》:“主人方盘礴其(砚石)间,穷日达晨,摩挲品题,乐以忘贫。”
(4).对诗文书画等的评论。亦指诗文书画上的题跋或评语。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儻更因当时所有,创及亡篇,咸著品题,稍存故实,则庶几尽善矣。”《明史·薛敷教传》:“其閲文所品题,百不失一。”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收藏·总论》:“ 晋 唐 名蹟,品题甚少;即有品题,不过观欵题名而已。至 宋 元 人始尚题咏。”词语解释:品物 拼音:pǐn wù
(1).犹万物。《易·乾》:“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汉 蔡邕 《太尉汝南李公碑》:“惟清惟敏,品物以熙。” 唐 刘肃 《大唐新语·釐革》:“宜革前弊,庶上下交泰,品物咸通。”《宋史·乐志七》:“阳和啟蛰,品物皆春。” 明 宋濂 《松风阁记》:“天机一动,随品物以流形。”
(2).指各类特定范围之物。各种神物。《国语·楚语下》:“天子徧祀羣神品物。” 韦昭 注:“品物,谓若八蜡所祭猫虎昆虫之类。”
(3).指各类特定范围之物。各种肴馔。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品物互徵古事》:“ 房璘 至人家,凡閲四筵,摘其品物,互徵古事,一一切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鸿渐》:“俄倾,罗酒浆,品物精洁。”
(4).物品,东西。 郁达夫 《浙东景物纪略·冰川纪秀》:“凡中国画或水彩画里所用得着的各种点景的品物,都已经齐备了。”词语解释:品格 拼音:pǐn gé
(1).指物品的质量规格。《宋书·颜竣传》:“及 世祖 即位,又铸 孝建 四銖……而盗铸弥甚,百物踊贵,民人患苦之。乃立品格,薄小无轮郭者,悉加禁断。” 五代 齐己 《谢人寄南榴卓子》诗:“品格宜仙果,精光称玉壶。”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品酒》:“论其(奔牛酒)品格,亦止如 苏州 之福贞, 惠泉 之三白, 宜兴 之红友。”
(2).指文学艺术作品的质量、格调。 唐 韩愈 《画记》:“至 河阳 ,与二三客论画品格,因出而观之。”《明史·文苑传四·李维桢》:“﹝ 维楨 ﹞负重名垂四十年,然文多率意应酬,品格不能高也。” 清 王士禛 等《师友诗传录》八:“﹝七言律诗﹞至盛 唐 声始远,品格始高。”
(3).品性;性格。 唐 李中 《庭苇》诗:“品格清於竹,诗家景最幽。”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 洛阳 人谓牡丹为花……尊贵之也。亦如称 欧阳公 、 司马公 之类,不復指其名字称号,然必其品格超絶,始可当此。”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品》:“ 酉姐 品格端好,能诵《毛诗》及《四子书》。” 沙汀 《老烟的故事》:“为了尊重他那精细的品格,我特别邀请他到天井里去。”
(4).指官品,爵秩。《元典章·圣政一·饬官吏》:“第三考封赠,祖父母、父母品格不及封赠者,量迁官品。”词语解释:品藻 拼音:pǐn zǎo
品评;鉴定。《汉书·扬雄传下》:“爰及名将尊卑之条,称述品藻。” 颜师古 注:“品藻者,定其差品及文质。”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上》:“如 班 氏之《古今人表》者,唯以品藻贤愚,激扬善恶为务尔。” 宋 梅尧臣 《次答黄介夫七十韵》:“好论古今诗,品藻笑 钟嶸 。” 章炳麟 《论式》:“人自以为 杨鎦 ,家相誉以 潘 陆 。何品藻之容易乎?”词语解释:品流 拼音:pǐn liú
品类;流别。 唐 郑谷 《鹧鸪》诗:“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下》:“书名(《云仙散録》)虽诞,所记率儁事雅谭,於朝廷政事、人士品流,一无干预。” 清 唐孙华 《顾端文公祠》诗之二:“正气共知归 洛 蜀 ,品流独惜混 淄 澠 。”词语解释:品汇 拼音:pǐn huì
事物的品种类别。《晋书·孝友传序》:“分浑元而立体,道贯三灵;资品汇以顺名,功苞万象。”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二:“幸逢 尧 舜 明四目,条理品汇皆得宜。” 宋 范仲淹 《太子中舍致仕上官君墓志铭》:“品汇纷其自然兮,非化工之能一。”词语解释:品官 拼音:pǐn guān
(1). 唐 代称宦官为“品官”。 唐 韩愈 《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今日品官 唐国珍 到臣宅,奉宣进止。”《旧唐书·方伎传·一行》:“明年,﹝上﹞幸温汤,过其塔前……令品官就塔以告其出豫之意。”
(2).泛指古代有品级的官员。古代官有九品。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品官形势之家,与齐民并事。” 明 陆深 《春雨堂随笔》:“大红是朝廷品官服色,却穿此去钓鱼,甚失大体。”词语解释:品第 拼音:pǐn dì
(1).谓评定并分列次第。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诸英志録,并义在文,曾无品第。”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讨论》:“著作郎 孔至 ,二十传儒学,撰百家类例,品第海内族姓。”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频》:“ 频 不惮走千里,丐其( 姚合 )品第, 合 见大加奬挹。” 清 朱芳霭 《瑶华·茶花》词:“閒把芳姿品第,有寒菊孤梅,堪并高洁。”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于是再要给以一定的评价,这就是所谓品第,而品第就更是批评了。”
(2).门第;等级。《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今臺府局吏、直卫武官及僕隶婢儿取母之姓者,本臧获之徒,无乡邑品第,皆得命议,用为郡守县令。”《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 龟蒙 ﹞嗜茶,置园 顾渚山 下,岁取租茶,自判品第。”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九:“ 阶州 产石,品第不一。” 郁达夫 《留别隆儿》诗:“莫向杏坛题品第,本来 小杜 是诗人。”词语解释:品目 拼音:pǐn mù
(1).人品的流别。《宋书·恩倖传序》:“都正俗士,斟酌时宜,品目少多,随事俯仰, 刘毅 所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者也。” 宋 苏轼 《答毛滂书》:“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七篇:“ 汉 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於片言。”
(2).事物的名目。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四:“予所藏书,未有不更其品目者。”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大鹏卵》:“外大父 文庄章公 ,尝置酒,揭饌单於炉亭。品目多异,有大鹏卵最奇。”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五讲:“他对经文品目的整理,并对品目名称的确定,就是以 龙树 释论精神作依据的。”
(3).品评。 唐 李绰 《尚书故实》:“﹝ 孙盈 ﹞父曰 仲容 ,亦鉴书画,精於品目,豪家所宝,多经其手,真伪无逃焉。”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 李之才 ﹞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 洙 ( 尹洙 )所敢品目。”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一:“余同里閈之友……皆当世知名士。余一日各以四字品目之,颇为曲肖。”词语解释:品类 拼音:pǐn lèi
(1).指等级;类别。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英》:“《春秋》理百物,辨品类,别嫌微,修本末者也。” 唐 刘知几 《史通·探赜》:“或行仁而不遇,或尽忠而受戮,何不求其品类,简在一科,而乃异其篇目,各分为卷。”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三章第二节:“这一类人品类较杂,但在宗教信仰、军事纪律的统一领导下,也成为重要的革命战士。”
(2).指万物。 唐 韩愈 《皇帝即位降赦贺观察使状》:“寰宇斯泰,品类皆苏;渥恩普霑,远近同庆。”词语解释:品秩 拼音:pǐn zhì
(1).官品与俸秩。《后汉书·皇后纪赞》:“其(公主)职僚品秩,事在《百官志》。” 唐 张乔 《送庞百篇之任青阳县尉》诗:“品秩台庭与,篇章圣主闻。” 宋 苏辙 《谢复官表》:“伏念臣忧患餘生,老病兼至;废黜虽久,尚霑品秩之餘。”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御营制度》:“其次大小官员扈从人等,皆按旗分品秩安立行帐。”
(2).泛指等第、次序。《书·舜典》“百姓不亲,五品不逊” 唐 孔颖达 疏:“品,谓品秩。一家之内尊卑之差,即父母兄弟子是也。”词语解释:品位 拼音:pǐn wèi
(1).官阶;位次。 唐 贾岛 《吊孟协律》诗:“才行古人齐,生前品位低。”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一:“汝为使相,品位极矣,岂肯復力战耶?”《东周列国志》第二三回:“ 懿公 所畜之鹤,皆有品位俸禄。”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排在中间和各行下面的神像品位最高。”
(2).指矿石中有用元素或它的化合物含量的百分率。含量的百分率愈大,品位愈高。据此可以确定矿石为富矿或贫矿。词语解释:品茶 拼音:pǐn chá
品评茶味;饮茶。 明 杨慎 《和章水部沙坪茶歌》:“君作茶歌如作史,不独品茶兼品士。” 柳亚子 《寄毛主席延安》诗:“云天倘许同忧国, 粤 海难忘共品茶。”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这两个人懂得什么品茶!”词语解释:品服 拼音:pǐn fú
官服。品级不同,服色、样式亦殊,故称。《新唐书·郑庆馀传》:“每朝会,朱紫满廷,而少衣緑者;品服大滥,人不以为贵。”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 香山 诗不惟记俸,兼记品服。”词语解释:品弄
吹奏词语解释:品量 拼音:pǐn liàng
(1).品评;衡量。《旧唐书·李峤传》:“每道所察文武官……皆须品量才行,褒贬得失。” 明 宋濂 《送邓贯道还云阳序》:“或讲论道德性命之奥,或品量古今人物之盛。”
(2).为品味、品尝。《老残游记》第九回:“ 子平 连连欠身道:‘不敢。’亦举杯来详细品量。”词语解释:品味 拼音:pǐn wèi
(1).各种肴馔。《礼记·少仪》:“问品味。曰:‘子亟食於某乎?’” 唐 白行简 《李娃传》:“乃张烛进饌,品味甚盛。”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大内》:“其品味若数十分,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随索目下便有之。”
(2).品尝;体味。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是一个有名的饕餮,精于品味食物的美恶。” 周立波 《卜春秀》:“这是 卜春秀 生平碰到的头一桩奇事,但细细品味,也蛮有意思。”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八:“ 闵嗣鹤 老师却能够品味它,欣赏它,观察它的崇高瑰丽。”词语解释:品次 拼音:pǐn cì
位列;品级。 南朝 梁 袁昂 《古今书评》:“ 阮研 书如贵胄失品次,不能復排突英贤。”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十三家墨》:“ 东坡 先生临郡日,取试之,为书 杜 诗十三篇,各於篇下书墨工姓名,因第其品次云。”词语解释:品名 拼音:pǐn míng
(1).指佛经篇目的名称。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五讲:“《光赞》《放光》都译有品名,可见不是原有的。”
(2).泛指物品的名称。词语解释:品料 拼音:pǐn liào
明 内廷畜养的动物,各有品级,按品级供给的饲料,称为“品料”。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摘抄·禽兽衣冠》:“我朝内监虫蚁房虎豹犀象,各有职秩,有品料,如虎之将军,象之指挥。”词语解释:品评 拼音:pǐn píng
评价;评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习凿齿 ﹞於病中犹作《汉晋春秋》,品评卓逸。” 元 陈镒 《次韵齐子和山长过访》:“明朝又向山城去,满路梅花入品评。”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某妾﹞闻窗外帘隙,有数十人悄语品评其妍媸,忸怩不敢举首。”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九章:“人们在交头接耳……品评着没过门的媳妇。”词语解释:品极 拼音:pǐn jí
众多。 唐 无名氏 《玉泉子》:“ 裴冕 代 杜鸿渐 秉政……每宴宾客,滋味品极,坐客常昧於名者。”词语解释:品茗 拼音:pǐn míng
品茶。 明 谢肇淛 《西吴枝乘》:“余尝品茗,以 武夷 虎丘 第一,淡而远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回:“我们围炉品茗,消此长夜。”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一:“他可以到 北海 的莲塘里去划船,或在 太庙 与 中山公园 的老柏树下品茗或摆棋。”词语解释:品论 拼音:pǐn lùn
评论。 宋 陈善 《扪虱新话·论语自有章句而说者乱之》:“如‘ 柴 也愚, 参 也鲁, 师 也辟, 由 也喭’,此四句亦必当时有此品论。”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纳凉玩月,到处有之。若品论云霞,或求之幽闺綉闥,慧心默证者固亦不少。”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 彭骏孙 《词藻》四卷,品论古人得失,欲使 苏 辛 周 柳 两派同归。”词语解释:品尝 拼音:pǐn cháng
(1).谓帝王进膳前先由人遍尝各种食物。《周礼·天官·膳夫》:“膳夫授祭,品尝食,王乃食。” 郑玄 注:“品者,每物皆尝之。”《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二载》:“尚食进食,上( 唐肃宗 )品尝而荐之。” 胡三省 注:“品品必尝而后进。”
(2).尝;仔细品味。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 赵州 瓜虀…… 煇 北征,亦得品尝。” 清 金农 《五月二日吴孝廉瀚上舍招饮醉成此诗》:“酒名记注细可数,觥船瀲灧同品尝。”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欢门》:“诸酒肆结綵欢门,游人随处品尝,追欢买笑。”词语解释:品制 拼音:pǐn zhì
等级规定。《后汉书·何敞传》:“明君赐賚,宜有品制。” 三国 魏 曹植 《少昊赞》:“农正 扈氏 ,各有品制。”词语解释:品令 拼音:pǐn lìng
选拔官吏的格令。分九个品级。《魏书·高祖纪下》:“﹝ 太和 十九年﹞十有二月乙未朔,引见羣臣於 光极堂 ,宣示品令,为大选之始。”词语解释:品色 拼音:pǐn sè
品种花色。 杨沫 《春城无处不飞花》:“离春节还有半个月,街道上的副食品商店……已经把一包包、一捆捆不同品色的年货送上门来。”词语解释:品命 拼音:pǐn mìng
官阶,品位。 唐 杜甫 《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会取君臣合,寧銓品命殊。” 仇兆鳌 注:“品命殊,位卑也。”《新唐书·于志宁传》:“品命失序,经纪不立。”词语解释:品调 拼音:pǐn diào
(1).品格。 宋 辛弃疾 《洞仙歌·红梅》词:“更总做、北人未识伊,据品调难作,杏花看待。”参见“ 品格 ”。
(2).各种曲调。《水浒传》第五一回:“那妮子来参都头,却值公差出外不在,如今现在勾栏里説唱诸般品调。”
品尝调制。 明 沉鲸 《双珠记·处分后事》:“高堂甘旨,有谁品调?生离死别俱堪恼。”
词语解释:品格 拼音:pǐn gé
(1).指物品的质量规格。《宋书·颜竣传》:“及 世祖 即位,又铸 孝建 四銖……而盗铸弥甚,百物踊贵,民人患苦之。乃立品格,薄小无轮郭者,悉加禁断。” 五代 齐己 《谢人寄南榴卓子》诗:“品格宜仙果,精光称玉壶。”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品酒》:“论其(奔牛酒)品格,亦止如 苏州 之福贞, 惠泉 之三白, 宜兴 之红友。”
(2).指文学艺术作品的质量、格调。 唐 韩愈 《画记》:“至 河阳 ,与二三客论画品格,因出而观之。”《明史·文苑传四·李维桢》:“﹝ 维楨 ﹞负重名垂四十年,然文多率意应酬,品格不能高也。” 清 王士禛 等《师友诗传录》八:“﹝七言律诗﹞至盛 唐 声始远,品格始高。”
(3).品性;性格。 唐 李中 《庭苇》诗:“品格清於竹,诗家景最幽。”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 洛阳 人谓牡丹为花……尊贵之也。亦如称 欧阳公 、 司马公 之类,不復指其名字称号,然必其品格超絶,始可当此。”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品》:“ 酉姐 品格端好,能诵《毛诗》及《四子书》。” 沙汀 《老烟的故事》:“为了尊重他那精细的品格,我特别邀请他到天井里去。”
(4).指官品,爵秩。《元典章·圣政一·饬官吏》:“第三考封赠,祖父母、父母品格不及封赠者,量迁官品。”词语解释:品人 拼音:pǐn rén
(1).众人;常人。《晏子春秋·外篇下二》:“今品人饰礼烦事,羡乐淫民,崇死以害生。三者,圣王之所禁也。”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今学问之士,好语虚无之事,争著彫丽之文,以求见异於世。品人鲜识,从而高之。” 汪继培 笺:“品人,犹言众人也。”
(2).品评人才。《宋书·恩倖传序》:“自 魏 至 晋 ,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词语解释:品地 拼音:pǐn dì
品格。 宋 王谠 《唐语林·栖逸》:“ 陈 ( 陈寡言 ) 徐 ( 徐虚符 )在东南,品地比 田 ( 田良逸 ) 蒋 ( 蒋含宏 ),而 冯 ( 冯云翼 )在 欧阳 ( 欧阳平 )之列。” 明 李贽 《四书评·论语·宪问》:“据 子路 之问,品地尽高,与‘问为邦’近矣。”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释家诚与儒家异,然彼此均各有品地。”参见“ 品格 ”。
词语解释:品格 拼音:pǐn gé
(1).指物品的质量规格。《宋书·颜竣传》:“及 世祖 即位,又铸 孝建 四銖……而盗铸弥甚,百物踊贵,民人患苦之。乃立品格,薄小无轮郭者,悉加禁断。” 五代 齐己 《谢人寄南榴卓子》诗:“品格宜仙果,精光称玉壶。”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品酒》:“论其(奔牛酒)品格,亦止如 苏州 之福贞, 惠泉 之三白, 宜兴 之红友。”
(2).指文学艺术作品的质量、格调。 唐 韩愈 《画记》:“至 河阳 ,与二三客论画品格,因出而观之。”《明史·文苑传四·李维桢》:“﹝ 维楨 ﹞负重名垂四十年,然文多率意应酬,品格不能高也。” 清 王士禛 等《师友诗传录》八:“﹝七言律诗﹞至盛 唐 声始远,品格始高。”
(3).品性;性格。 唐 李中 《庭苇》诗:“品格清於竹,诗家景最幽。”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 洛阳 人谓牡丹为花……尊贵之也。亦如称 欧阳公 、 司马公 之类,不復指其名字称号,然必其品格超絶,始可当此。”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品》:“ 酉姐 品格端好,能诵《毛诗》及《四子书》。” 沙汀 《老烟的故事》:“为了尊重他那精细的品格,我特别邀请他到天井里去。”
(4).指官品,爵秩。《元典章·圣政一·饬官吏》:“第三考封赠,祖父母、父母品格不及封赠者,量迁官品。”词语解释:品笛 拼音:pǐn dí
玩赏笛声。《红楼梦》第七六回回目:“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词语解释:品柱 拼音:pǐn zhù
指弦乐器上确定音位的弦柱。亦借指弦乐器。 唐 杨虞卿 《过小妓英英墓》诗:“四弦品柱声初絶,三尺孤坟草已枯。”词语解释:品节 拼音:pǐn jié
(1).谓按等级、层次而加以节制。《礼记·檀弓下》:“品节斯,斯之谓礼。” 孔颖达 疏:“品,阶格也;节,制断也。”《朱子语类》卷六二:“道亦是自然之理,圣人於中为之品节以教人耳。”
(2).指等级。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家闲》:“ 司马温公 治家,谨守礼法……以给上下之衣食,及吉凶之费,皆有品节。”
(3).品行;节操。 清 顾炎武 《答徐甥公肃书》:“国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成硕彦,品节矫然。” 清 曾国藩 《钞朱子小学书后》:“盖先生之治人,尤重品节。”词语解释:品俗 拼音:pǐn sú
犹世俗。 汉 王充 《论衡·自纪》:“寧危之计,黜於閭巷;拨世之言,訾於品俗。”词语解释:品度 拼音:pǐn dù
(1).标准,法度。《后汉书·曹褒传论》:“物运迁回,情数万化,制则不能随其流变,品度未足定其滋章。”
(2).品格。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言道著》:“﹝ 全国威 ﹞品度超洒,不愿受职。”参见“ 品格 ”。
词语解释:品格 拼音:pǐn gé
(1).指物品的质量规格。《宋书·颜竣传》:“及 世祖 即位,又铸 孝建 四銖……而盗铸弥甚,百物踊贵,民人患苦之。乃立品格,薄小无轮郭者,悉加禁断。” 五代 齐己 《谢人寄南榴卓子》诗:“品格宜仙果,精光称玉壶。”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品酒》:“论其(奔牛酒)品格,亦止如 苏州 之福贞, 惠泉 之三白, 宜兴 之红友。”
(2).指文学艺术作品的质量、格调。 唐 韩愈 《画记》:“至 河阳 ,与二三客论画品格,因出而观之。”《明史·文苑传四·李维桢》:“﹝ 维楨 ﹞负重名垂四十年,然文多率意应酬,品格不能高也。” 清 王士禛 等《师友诗传录》八:“﹝七言律诗﹞至盛 唐 声始远,品格始高。”
(3).品性;性格。 唐 李中 《庭苇》诗:“品格清於竹,诗家景最幽。”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 洛阳 人谓牡丹为花……尊贵之也。亦如称 欧阳公 、 司马公 之类,不復指其名字称号,然必其品格超絶,始可当此。”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品》:“ 酉姐 品格端好,能诵《毛诗》及《四子书》。” 沙汀 《老烟的故事》:“为了尊重他那精细的品格,我特别邀请他到天井里去。”
(4).指官品,爵秩。《元典章·圣政一·饬官吏》:“第三考封赠,祖父母、父母品格不及封赠者,量迁官品。”词语解释:品定 拼音:pǐn dìng
鉴别评定。《南史·柳恽传》:“ 梁武帝 好弈棊,使 惲 品定棊谱……第其优劣,为《棊品》三卷。” 宋 苏轼 《论给田募役状》:“仍以肥瘠高下,品定顷亩,务令召募得行。”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吴中四泉》:“ 张又新 本非端人,而名泉乃经其品定,不足为荣。”词语解释:品品 拼音:pǐn pǐn
(1).犹每样。《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二载》“尚食进食,上品尝而荐之” 元 胡三省 注:“品品必尝而后进。”
(2).式样众多貌。 明 袁宏道 《元宵饮华中秘宅上》诗之一:“堂上观灯莲品品,尊前顾影面重重。”词语解释:品子 拼音:pǐn zǐ
古称品官之子弟。 唐 孟郊 《立德新居》诗之六:“品子懒读书,辕驹难服犂。”《新唐书·食货志五》:“ 光宅 元年……以六品、七品子为亲事,以八品、九品子为帐内,岁纳钱千五百,谓之‘品子课钱’。”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六:“﹝ 李德裕 ﹞由是以品子叙官也。”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大员子女》:“品子,仕宦子弟也。”词语解释:品韵 拼音:pǐn yùn
品格,格调。 唐 司空图 《杏花》诗:“诗家偏为此伤情,品韵由来莫与争。”词语解释:品质 拼音:pǐn zhì
(1).人的行为、作风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 老舍 《〈骆驼祥子〉后记》:“在书里,虽然我同情劳苦人民,敬爱他们的好品质,我可是没有给他们找到出路。” 冯雪峰 《上饶集中营·关于主题》:“这种种高贵的精神和品质,也是有着非常典型的表现的。”
(2).物品的质量。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十九:“﹝他﹞发现清花车间和钢丝车间没有经常根据不同的原棉品质,来调整机器设备。”词语解释:品酌 拼音:pǐn zhuó
衡量,斟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明白头讫之序,品酌事例之条,晓其大纲,则众理可贯。”词语解释:品状 拼音:pǐn zhuàng
记述人物品行的文章。状,文体名。《三国志·魏志·傅嘏传》:“案品状则实才未必当,任薄伐则德行未为敍。”《晋书·孙楚传》:“ 楚 与同郡 王济 友善。 济 为本州大中正,访问銓邑人品状,至 楚 , 济 曰:‘此人非卿所能目,吾自为之。’乃状 楚 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羣。’”词语解释:品式 拼音:pǐn shì
标准;法式。《汉书·宣帝纪赞》:“枢机周密,品式备具。”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章程明密,品式周备。”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清勤堂随笔》:“ 朱文瑞 相国,自奉甚约。抚 浙 时,飭所部凡婚嫁丧葬,贫富各有品式。”词语解释:品别 拼音:pǐn bié
谓分别不同品类。 宋 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环溪》:“园中树松檜花木千株,皆品别种列。”词语解释:品竹 拼音:pǐn zhú
(1).评竹。 明 杨慎 《提学陈西渔品士亭歌》:“君侯品士如品竹,品士亭皋森种玉。”
(2).吹奏管乐器。《秦併六国平话》卷上:“调弦成合格新声,品竹作出尘雅韵。”词语解释:品裁 拼音:pǐn cái
评定;鉴别。《南齐书·王俭传》:“臣亦不谓文案之閒都无微解,至於品裁臧否,特所未闲。”《新唐书·杨绾传》:“俄迁吏部,品裁清允,人服其公。”词语解释:品从 拼音:pǐn cóng
正从。指古代官吏的正品与从品。常泛指官吏的品级。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车驾宿大庆殿》:“宰执百官皆服法服,其头冠各有品从。宰执亲王加貂蝉,笼巾九梁,从官七梁,餘六梁至二梁有差。”《元典章·兵部三·给驿》:“在先 薛禪皇帝 时,臺里、行臺里、廉访司里之任去的官人每,二千里之外,验看他的品从与铺马来。”词语解释:品郎 拼音:pǐn láng
古代称关卡差役为“品郎”。 晋 潘岳 《上客舍议》:“高第、贤察……品郎两岸相检,犹惧或失之。”按, 清 梁章鉅 《称谓录》云:“高第三称,皆今之关差也。”参阅《称谓录·关差》。词语解释:品臣 拼音:pǐn chén
众臣子。 汉 王符 《潜夫论·班禄》:“是以贤者不能行礼以从道,品臣不能无枉以从利。” 汪继培 笺:“品臣,犹言众臣。”词语解释:品著
指不同品位的服饰词语解释:品格儿
相貌;形体词语解释:品统法
弦乐曲调的弹奏技法词语解释:品脱 拼音:pǐn tuō
英语pint的译音。 英 、 美 计量单位。八品脱为一加仑。词语解释:品致 拼音:pǐn zhì
格调;志趣。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秋潭二乡先生诗》:“﹝ 秋潭 先生﹞诗境冲淡孤冷……品致之高,可以想见。”词语解释:品蓝 拼音:pǐn lán
略带红的蓝色。如:一块品蓝布条。词语解释:品骨 拼音:pǐn gǔ
风骨;格调。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 谭献 ﹞著有《復堂词》,品骨甚高,源委悉达。”词语解释:品齐 拼音:pǐn qí
齐等;并排。《元典章·刑部六·品官相殴》:“县尉 和元 , 皇庆 二年三月初一日习仪,因与本县达鲁花赤 揑古伯 品齐排拜致争。” 郭沫若 《屈原赋今译·离骚》:“我的车从聚集着有一千多乘,品齐着玉制的轮子并辔而驰。”词语解释:品验 拼音:pǐn yàn
衡量,检验。 柳青 《铜墙铁壁》第七章:“经过这一回品验,他才品出这人比 王书记 还有办法。” 端木蕻良 《早春》:“她可以在那小姑娘身上品验一下我的真实性格。”词语解释:品骘 拼音:pǐn zhì
犹评定。论定高低。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引》:“第诸家外古今文人学士单词片藻,品騭尚繁,并欲类从,虑多遗漏,或貽誚於大方。”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读书敏求记〉校本》:“《四库提要》深讥 遵王 编次无法,品騭多讹。”词语解释:品头论足 拼音:pǐn tóu lùn zú
见“ 品头题足 ”。
词语解释:品头题足 拼音:pǐn tóu tí zú
亦作“ 品头论足 ”。
(1).指无聊的人随意议论妇女的容貌体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宝》:“﹝生﹞遥见有女子憇树下,恶少年环如墙堵……女起遽去。众情颠倒,品头题足,纷纷若狂。”《黑籍冤魂》第二一回:“大家都讚他国色天香,是 苏小小 关盼盼 一流人物。品头题足,闹了一时。”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十二:“她们指手划脚,品头论足。”
(2).现亦比喻在小节上一味挑剔。如:我们都应当投身到四化建设中大干一场,不应当站在一边品头论足,徘徊观望。词语解释:品字封 拼音:pǐn zì fēng
宋 代向上呈文时,以骈俪体作正文,另附手书小简,叫双书。后又附单纸直述所请内容。三者合成一封,叫“品字封”。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宣和 间,虽风俗已尚諂諛,然犹趣简便。久之,乃有以駢儷牋啟与手书俱行者,主於牋啟,故谓手书为小简,然犹各为一缄。已而,或厄于书吏不能俱达,於是駢缄之,谓之双书。 绍兴 初, 赵 相 元镇 贵重,时方多故,人恐其不暇尽观双书,乃以爵里,或更作一单纸,直敍所请而併上之,谓之品字封。”词语解释:品头题足 拼音:pǐn tóu tí zú
亦作“ 品头论足 ”。
(1).指无聊的人随意议论妇女的容貌体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宝》:“﹝生﹞遥见有女子憇树下,恶少年环如墙堵……女起遽去。众情颠倒,品头题足,纷纷若狂。”《黑籍冤魂》第二一回:“大家都讚他国色天香,是 苏小小 关盼盼 一流人物。品头题足,闹了一时。”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十二:“她们指手划脚,品头论足。”
(2).现亦比喻在小节上一味挑剔。如:我们都应当投身到四化建设中大干一场,不应当站在一边品头论足,徘徊观望。词语解释:品供 拼音:pǐn gòng
各种供品。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中秋》:“十五日祭月,香灯品供之外,则团圆月饼也。”词语解释:品字坑 拼音:pǐn zì kēng
军事上用于御敌的品字形土坑。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阁·密封之体》:“至七月十五日,又召三臣对於煖阁,为边上用品字坑也。”词语解释:品俦 拼音:pǐn chóu
品流。 宋 叶适 《张令人墓志铭》:“夫閲士久,士之品儔高下,皆能言之。”词语解释:品体 拼音:pǐn tǐ
即品胎。一胎三子。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四》:“品体駢胎,近所恒覩,然未有二脇并开,六子具显者。”词语解释:品例 拼音:pǐn lì
犹种类;名目。《书·皋陶谟》“ 皋陶 曰:‘都,亦行有九德。’…… 禹 曰:‘何?’” 孔 传:“问九德品例。” 孔颖达 疏:“ 皋陶 既言其九德, 禹 乃问其品例曰:‘何谓也?’”词语解释:品酒 拼音:pǐn jiǔ
喝酒;尝酒的味道词语解释:品议 拼音:pǐn yì
品评词语解释:品覈
评论;品评。《后汉书·党锢传序》:“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覈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於斯行矣。” 宋 欧阳修 《国学试策》之一:“ 刘蕡 述兵农之大略, 微之 以才识而中科,然品覈其言词,由有司而考第。” 章炳麟 《箴新党论》:“新党虽多諂曲,而品覆公卿,裁量执政,犹其所优为者。”词语解释:品词 拼音:pǐn cí
旧称词类为“品词”。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一个学生很熟地背出文法上品词的名称来。” 郭沫若 《今昔集·日本民族发展概观》:“﹝ 日本 ﹞从 中国 楷书的一部分借过去造成五十音‘片假名’(楷书字母),又从草书的一部分借过去造成‘平假名’(草书字母),再直接借用些 中国 的各种品词,而加上他所固有的语尾,于是便形成了 日本 人现在的文字。”词语解释:品诣 拼音:pǐn yì
(1).犹品类。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原学中》:“未有以学属乎人,而区为品诣之名者。官师分而诸子百家之言起,於是学始因人品诣以名矣,所谓某甲之学,某乙之学是也。”参见“ 品类 ”。
(2).品行。 清 王韬 《除弊》:“不必论声华,尚文字,惟以材干品诣为衡量而已。”
词语解释:品类 拼音:pǐn lèi
(1).指等级;类别。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英》:“《春秋》理百物,辨品类,别嫌微,修本末者也。” 唐 刘知几 《史通·探赜》:“或行仁而不遇,或尽忠而受戮,何不求其品类,简在一科,而乃异其篇目,各分为卷。”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三章第二节:“这一类人品类较杂,但在宗教信仰、军事纪律的统一领导下,也成为重要的革命战士。”
(2).指万物。 唐 韩愈 《皇帝即位降赦贺观察使状》:“寰宇斯泰,品类皆苏;渥恩普霑,远近同庆。”词语解释:品谊 拼音:pǐn yì
品性道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薛慰娘》:“此生品谊可託,待汝三兄至,为汝主婚。”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刘文清》:“﹝ 文清 ﹞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 包孝肃 比之。”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翰林官朝夕讲习文章,树立品谊,犹不足以补报万一。”词语解释:品行 拼音:pǐn xíng
人品德行。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 遐 ( 张遐 )之品行,照耀於一代。”《老残游记》第三回:“ 姚云翁 就将阁下学问怎样,品行怎样……説得宫保抓耳挠腮,十分欢喜。” 徐迟 《牡丹》三:“ 姚黄 一点不知道她爱上的小开的品行怎样。”词语解释:品补 拼音:pǐn bǔ
方言。贴补。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下七:“‘我们当然要品补她一点。’有个妇女说。”词语解释:品衡 拼音:pǐn héng
犹品评。 郭沫若 《孔雀胆》第一幕:“你可以把你所听到的和所看见的,品衡品衡一下。”词语解释:品鉴 拼音:pǐn jiàn
亦作“ 品鑑 ”。 评定鉴别。《新唐书·奸臣传上·李义府》:“既主选,无品鉴才,而谿壑之欲,惟贿是利,不復銓判。”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科道争为主考》:“同考试官旧聘教职,或谓品鑑稍有未精。” 朱自清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词语解释:品录 拼音:pǐn lù
品鉴收录。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至 成帝 品録,三百餘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