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为善 拼音:wéi shàn
犹行善。《书·泰誓中》:“我闻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国语·齐语》:“夫是,故民皆勉为善。”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为善一,为恶均,而祸福异其流,废兴殊其迹。”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劝使为善,诫使勿恶。”词语解释:积善 拼音:jī shàn
累积善行。《易·坤》:“积善之家,必有餘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汉书·董仲舒传》:“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后汉书·邓寇传》:“功成身退,让国逊位,歷世外戚,无与为比,当享积善履谦之祐,而横为宫人单辞所陷。” 唐 韩愈 《与孟尚书书》:“积善积恶,殃庆自各以其类至。” 明 高明 《琵琶记·寺中遗像》:“积善道场随人做,伏愿老相公、老安人、小夫人万里程途悉安乐。”词语解释:不善 拼音:bù shàn
(1).指坏事。《书·伊训》:“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史记·孝文本纪》:“ 吕产 欲为不善,丞相 陈平 与太尉 周勃 谋夺 吕产 等军。”
(2).指恶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然明 曰:‘政将焉往?’ 裨諶 曰:‘善之代不善,天命也,其焉辟 子产 ?’” 杨伯峻 注:“以好人代替坏人。”《国语·晋语六》:“不善进不善,善亦蔑由进矣。”
(3).指缺点。《孟子·离娄下》:“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僕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
(4).不良;不好。《庄子·至乐》:“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史记·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迎面有二个人行将至,忽悄语曰:‘来矣。’某知其意不善,怖极计生。”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一段:“ 吴天宝 人小,器量可大,看出 姚大婶 气色不善,也不介意,还是说呀笑的,到底把 姚大婶 引乐了。”
(5).不长于。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至乏絶,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於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
(6).犹言非同小可。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一折:“若有人撞见,这顿打可不善也。”词语解释:独善 拼音:dú shàn
(1).谓独自为善守法。《韩非子·外储说右下》:“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民乱而有独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旧唐书·李晟传》:“ 怀光 军輒虏驱牛马,百姓苦之; 晟 军无所犯。 怀光 军恶其独善,乃分所获与之, 晟 军不敢受。”
(2).特别好;最优良。 唐 皎然 《诗式·诗有六迷》:“以错用意而为独善;以诡怪而为新奇。” 清 刘献廷 《筒车》诗序:“水利关民生最鉅,行水高原,假器为利,五方殊制,而 湖南 之筒车为独善矣。”
(3).犹言特别专精。 唐 司马贞 《〈史记索隐〉后序》:“崇文馆学士 张嘉会 独善此书,而无注义。”
(4).“独善其身”之略语。《晋书·隐逸传·张忠》:“先生考磐山林,研精道素,独善之美有餘,兼济之功未也。”《周礼·于谨传》:“﹝ 谨 ﹞功名既立……乃上所乘骏马及所著鎧甲等。 太祖 识其意,乃曰:‘今巨猾未平,公岂得便尔独善。’” 唐 李白 《赠韦秘书》诗:“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我在这自然之中,在这独善的大道之中,高唱着人性的凯旋之歌,表示欢迎。”参见“ 独善其身 ”。
词语解释:独善其身 拼音:dú shàn qí shēn
本指注重自身修养,保持节操。后亦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身外事。《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赵岐 注:“独治其身以立於世间,不失其操也。”《晋书·忠义传论》:“且 裒 独善其身,故得全其孝。”《北史·袁翻传》:“ 翻 名位俱重,当时贤达咸推与之。然独善其身,无所奬拔,排抑后进,论者鄙之。” 李大钊 《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新时代的青年,单单做到‘独善其身’、‘洁身自好’的地步,能算尽了责任的人么?”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六章:“我和 刘丽 找到她,告诉她整个社会不改好,个人想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词语解释:福善 拼音:fú shàn
(1).福德善行。 汉 焦赣 《易林·屯之既济》:“栋隆强辅,宠贵日光,福善并作,乐以高明。”《太平广记》卷三七七引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赵泰》:“有人著絳衣,坐大屋下,以次呼名,问生时作何孽罪?行何福善?”
(2).赐福给善良的人。 晋 刘琨 《答卢谌诗》:“祸淫莫验,福善则虚。” 明 吴承恩 《送郡伯古愚邵公擢山东宪副序》:“如公惩恶以福善,无所顾虑也。”参见“ 福善祸淫 ”。
词语解释:福善祸淫 拼音:fú shàn huò yín
谓赐福给为善的人,降祸给作恶的人。常用为劝人行善之词。《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 孔 传:“政善,天福之;淫过,天祸之。”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上》:“如 固 ( 班固 )斯言,则深信夫天怒神怨,福善祸淫者矣。”《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福善祸淫天有理,律轻情重法无私。”词语解释:作善 拼音:zuò shàn
行善;做善事。《书·伊训》:“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孔颖达 疏:“尔惟修德而为善。”《无量寿经》卷下:“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为道得道,不信人死更生、惠施得福,善恶之事,都不信之。”词语解释:好善 拼音:hào shàn
(1).犹好尚。《周礼·夏官·合方氏》:“除其怨恶,同其好善。” 郑玄 注:“所好所善,谓风俗所高尚。”
(2).乐于为善。《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子西 长而好善。”《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龙图公案断歪乌盆传》:“且説 耿婆 心好善,早间唸佛夜看经。”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舍缘豆》:“四月八日,都人之好善者,取青黄豆数升,宣佛号而拈之。”
(3).谓乐闻善言。《孟子·告子下》:“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词语解释:一善 拼音:yī shàn
一种善行;一种美德。《礼记·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孔颖达 疏:“得一善事,则形貌拳拳然奉持之。”《国语·楚语下》:“闻一善若惊,得一士若赏,有过必悛,有善必惧。” 晋 陆云 《嘲褚常侍》:“意充於一善,心盈於自足。”《朱子语类》卷二:“人心,须令着得一善,又着一善。”词语解释:片善 拼音:piàn shàn
微小的优点。 南朝 宋 鲍照 《代放歌行》:“一言分珪爵,片善辞章莱。” 唐 白居易 《赋赋》:“微才无忽,片善是求。” 宋 叶适 《观文殿学士陈公文集序》:“公虽负絶类异能,不以己形物,后生片善,誉奬不容口。” 明 何景明 《寿许司马》诗:“片善无攸伏,微言得具陈。”词语解释:上善 拼音:shàng shàn
至善。《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南朝 齐 谢朓 《奉和随王殿下》诗之十一:“上善叶渊心,止川测动性。” 宋 范仲淹 《淡交若水赋》:“见贤必亲,法上善於礼文。”词语解释:闻善 拼音:wén shàn
谓闻知善言善行。语本《孟子·尽心上》“ 舜 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於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 江 河 ,沛然莫之能御也。”《孔子家语·六本》:“闻善必躬行之,然后导之,是夫子之能劳也。” 唐 柳宗元 《送从兄偁罢选归江淮诗序》:“夫闻善不慕,与聋聵同。”词语解释:资善 拼音:zī shàn
(1).书院名。 宋 时皇太子就学之所。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三:“ 大中祥符 八年, 仁宗 封 寿春郡王 ,以 张士逊 、 崔遵度 为友,讲学之所为 资善堂 。此 资善 之名所由始也。自后元良就学所皆曰‘资善’。”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六:“ 谓 等因请师傅十日一赴 资善堂 ,宾客以下,隻日互陪侍讲,从之。”
(2). 明 代训导太子读书的官员。《明史·职官志二》:“东宫官属……又置 资德院 资德一人,资善二人。”词语解释:圣善 拼音:shèng shàn
(1).聪明贤良。《诗·邶风·凯风》:“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毛 传:“圣,叡也。” 郑玄 笺:“叡作圣,令,善也。母乃有叡知之善德。”
(2).专用以称颂母德。《后汉书·邓骘传》:“伏惟 和熹皇后 圣善之德,为 汉 文母 。” 唐 元稹 《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太夫人族茂 姬姜 ,仁深圣善。” 清 唐孙华 《张母陈太孺人贞节》诗:“痛念圣善母,平生少欢愉。”
(3).父母的代称。《文选·杨修〈答临淄侯〉》:“伏惟君侯少长贵盛,体 发 旦 之资,有圣善之教。” 吕向 注:“圣善,谓 植 父 武帝 也。”《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元彧墓志》:“早违陟岵,兼丧孔怀,训育所资,寔唯圣善。” 唐 张说 《鄎国长公主神道碑》:“免怀之岁,天夺圣善。”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丰城老人生子》:“ 东坡 即席戏作八句,其警联云:‘圣善方当而立岁,迺翁已及古稀年。’”词语解释:尽善 拼音:jìn shàn
十分完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四》:“﹝ 孟庄子 ﹞之不改,意者,其政虽未尽善,而亦不致悖理害事之甚,故有取其不忍改也。” 明 刘基 《春秋明经·会于萧鱼秦人伐晋莒人伐我东鄙围台》:“屡盟而屡叛,屡叛而屡伐,公亦知服人以威之未尽善矣。”《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自此 九妈 将 瑶琴 改做 王美 ,一家都称为 美娘 ,教他吹弹歌舞,无不尽善。”参见“ 尽善尽美 ”。
词语解释:尽善尽美 拼音:jìn shàn jìn měi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 舜 时乐名;《武》, 武王 时乐名。后以“尽善尽美”指完美至极。《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所谓士者虽不能尽道术,必有所由焉;虽不能尽善尽美,必有所处焉。”《晋书·王羲之传论》:“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 王逸少 乎!” 唐 韩愈 《与崔群书》:“比亦有人説足下诚尽善尽美,抑犹有可疑者。”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三集·同胞三鼎甲》:“今尚有女未婚,我欲得一传臚壻,则尽善尽美矣。” 老舍 《茶馆》第二幕:“ 王淑芬 正和 李三 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词语解释:三善 拼音:sān shàn
(1).指臣事君,子事父,幼事长的三种道德规范。《礼记·文王世子》:“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国治。”《文选·沉约〈齐故安隆昭王碑文〉》:“协隆三善,仰敷四德。” 张铣 注:“三善,谓事君、事父、事长也。”《隋书·史祥传》:“仰惟体元良之德,焕重离之暉,三善克修,万邦以正。”
(2).三样好处。《明史·刘应节传》:“ 通 仓无腐粟, 京 军沾实惠, 密云 免僉商,一举而三善备矣。”词语解释:首善 拼音:shǒu shàn
(1).谓开始并无异谋。《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齐孝王 惧,乃饮药自杀。 景帝 闻之,以为 齐 首善,以迫劫有谋,非其罪也。”
(2).犹言第一个归顺从善。《史记·西南夷列传》:“ 滇王 始首善,以故弗诛。”
(3).《史记·儒林列传》:“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意谓实施教化自京师开始,京师为四方的模范。后因以“首善”指首都。 宋 叶适 《宝谟阁待制徐公墓志铭》:“京师弹压,如传餐耳,况应办手掬食也,首善何所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建天京于金陵论》:“兹幸 天王 奉天行罚,伐暴救民,奠定 天京 ,以建首善之要区,以建万年之基业。” 梁启超 《新罗马·隐农》:“监土木于僻陬,絶交通於首善。”词语解释:行善 拼音:xíng shàn
做善事。《国语·周语上》:“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列子·说符》:“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阴司以儿父久居高位,不思行善……蠹国害民,怨气腾天。” 洪深 《贫民惨剧》第四幕:“行善人,佛天保佑。”词语解释:至善 拼音:zhì shàn
(1).最好的办法、情况。《管子·幼官》:“至善不战,其次一之。” 尹知章 注:“用兵之善者,其唯不战乎!其次善者,虽战而号令一。”
(2).儒家谓人的道德修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朱熹 集注:“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於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3).最好。 太平天囯 何震川 《建天京于金陵论》:“建邦设都,必取至善之地。”词语解释:真善 拼音:zhēn shàn
尽善,完美。 明 归有光 《制论·史称安隗素行何如》:“愚读 汉 史,未尝不叹 安 隗 所处之真善,而又以嘉 范曄 之知言也。”词语解释:妙善 拼音:miào shàn
精妙美善。 汉 桓谭 《新论》:“圣贤之材不世,而妙善之技不传。”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储后睿哲在躬,妙善居质,内积和顺,外发英华。”词语解释:赞善 拼音:zàn shàn
官名。“赞善大夫”的省称。始置于 唐 ,在太子宫中掌侍从、讲授。设左右赞善大夫。 唐 白居易 《白牡丹》诗:“应似东宫 白赞善 ,被人还唤作朝官。”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八:“ 王参政 化基 , 兴国 二年,及第於 吕蒙正 牓,释褐授赞善。”《清史稿·职官志二》:“左、右赞善各二人。 汉 员兼翰林院检讨衔。” 清 时亦指宫中女官。《红楼梦》第四回:“除聘选妃嬪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参阅《通典·职官十二》。词语解释:善善 拼音:shàn shàn
方言。轻易,随便。《醒世姻缘传》第五七回:“那人家善善的肯分与他便罢;若稍有些作难,他便拿了把刀要与人斫杀拼命。”《醒世姻缘传》第九七回:“你怎么问他要得回来?他就肯善善的还与你不成?”词语解释:吉善 拼音:jí shàn
(1).吉祥。 汉 焦赣 《易林·履之颐》:“宜家受福,吉善长久。”《南齐书·王敬则传》:“ 敬则 船独不进,乃令弟入水推之,见一乌漆棺。 敬则 曰:‘尔非凡器。若是吉善,使船速进。吾富贵,当改葬尔。’船须臾去。”
(2).良善。《金史·章宗纪二》:“职官多以吉善求名,计得自安,国家何赖焉。”词语解释:修善 拼音:xiū shàn
以善自勉,行善。 鲁迅 《呐喊·兔和猫》:“我觉得母亲实在太修善,于是不由的就说出模棱的近乎不以为然的答话来。”词语解释:从善 拼音:cóng shàn
依从善道;听从善言。 汉 刘歆 《移书让太常博士》:“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亡从善服义之公心。” 晋 干宝 《晋纪总论》:“聿修祖宗之志,思辑战国之苦,腹心不同,公卿异议,而独纳 羊祜 之策,以从善为众。”《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他既然从善,我们一发要还他礼体。” 清 姚鼐 《复孔撝约论禘祭书》:“后有执 郑君 以难 子邕 者,皆好为説而无从善徙义之公心者耳!”词语解释:向善 拼音:xiàng shàn
指助人为乐,做对他人有益的事。例如:一心向善。词语解释:友善 拼音:yǒu shàn
亲密友好。《汉书·息夫躬传》:“皇后父特进 孔乡侯 傅晏 与 躬 同郡,相友善。” 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诗启》:“ 稹 与同门生 白居易 友善。”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六·考功诗》:“公与 文 光禄 太青 友善。” 朱德 《寄东北诸将》诗:“邻居友善长相问,仁里安康永莫移。”词语解释:性善 拼音:xìng shàn
战国 时 孟子 的观点之一。认为人生之初其性是善良的。是一种先验的人性论。《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 道性善,言必称 尧 舜 。”参见“ 性恶 ”。
词语解释:性恶 拼音:xìng è
战国 时 荀子 的观点之一。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必须以礼义刑罚治之,才能使之改恶从善。与 孟子 的性善论相对立,也是一种先验的人性论。《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参见“ 性善 ”。词语解释:十善 拼音:shí shàn
(1).佛教语。不犯十恶,即是十善。 南朝 宋 谢惠连 《夜集作离合》诗:“九言何所戒,十善故宜遵。”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提谓城》:“世尊为説人天之福,最初得闻五戒十善。” 赵朴初 《僧伽和佛的弟子》:“不犯十恶……即是十善,能令修持者得生天界,叫做天乘。”参见“ 十恶 ”。
(2).十个德高望重的人。
词语解释:十恶 拼音:shí è
(1).封建时代刑律所定的十种大罪。《隋书·刑法志》:“﹝ 开皇 元年﹞更定《新律》……又置十恶之条,多採 后齐 之制,而颇有损益。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 唐 长孙无忌 《唐律疏议·名例一·十恶》:“ 周 齐 虽具十条之名,而无十恶之目。 开皇 创制,始备此科……自 武德 以来,仍遵 开皇 ,无所损益。” 元 李行道 《灰阑记》第二折:“你药杀亲夫,这是十恶大罪哩。” 清 林则徐 《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摺》:“近復将不供兴贩姓名者,由杖加徒,已属从重,若逕坐死罪,是与十恶无所区别。”
(2).佛教以杀生、偷盗、邪婬、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为十恶。《南齐书·高逸传论》:“今则十恶所坠,及五无间,刀树劒山,焦汤猛火,造受自貽,罔或差贰。”《敦煌变文集·目莲救母变文》:“阿娘生时不修福,十恶十惩皆具足。”参阅《法苑珠林》卷一○六。词语解释:扬善 拼音:yáng shàn
宣扬好人好事。《易·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礼记·中庸》:“ 舜 好问,而好察邇言,隐恶而扬善。”词语解释:进善 拼音:jìn shàn
(1).进呈善言。《晏子春秋·问上十七》:“从邪害民者有罪,进善举过者有赏。” 张纯一 校注:“奬进善言敢直諫者。” 唐 柳宗元 《贺赦表》:“广直言之路,启进善之门。”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至于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諫之鼓……审其诅祝,察其谤议,于以明目达聪,而元首良焉,股肱康焉。”
(2).进举贤善之人。 汉 班固 《白虎通·考黜》:“多贤乃能进善,进善乃能退恶。”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仪决水以进善,钧絶絃以黜恶。” 唐 张鷟 《龙筋凤髓判》:“求贤为国,进善无私。”词语解释:嘉善 拼音:jiā shàn
(1).犹言吉祥太平。 汉 焦赣 《易林·讼之观》:“钦明之德,坐前玉食,必保嘉善,长受安福。”
(2).善良,美好。《大戴礼记·千乘》:“夫政以教百姓,百姓齐以嘉善,故蛊佞不生,此之谓良民。”《后汉书·杨终传》:“ 汉 兴,诸侯王不力教诲,多触禁忌,故有亡国之祸,而乏嘉善之称。”《诗·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谓之尹吉” 唐 孔颖达 疏:“彼都人有君子之德,其家之女,谓之正直而嘉善矣。”
(3).谓赞美善人。《论语·子张》:“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邢昺 疏:“人有善行者,则嘉美之。” 三国 魏 曹植 《当欲游南山行》:“嘉善而矜愚,大圣亦同然。”词语解释:迁善 拼音:qiān shàn
去恶为善;改过向善。《孟子·尽心上》:“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汉 扬雄 《法言·学行》:“是以君子贵迁善,迁善也者圣人之徒与!”《周书·陆通传》:“然其逆谋久定,必无迁善之心。”《旧唐书·昭宗纪》:“伏维皇帝陛下,鉴往古用师之难,採列圣迁善之美,恩加区宇,信及豚鱼,则臣等不胜恳愿。”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七篇:“又于 吉芝陀 出狱即思食人事,则致慨于迁善之难。”词语解释:劝善 拼音:quàn shàn
勉励为善;勉力为善。《韩非子·守道》:“圣王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完法。”《汉书·公孙弘传》:“臣闻上古 尧 、 舜 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善。”词语解释:慈善 拼音:cí shàn
仁慈;富有同情心。《魏书·崔光传》:“ 光 宽和慈善,不忤於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 徐继祖 是个慈善的人,也是天性自然感动,心内到可怜这婆婆。”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孝亲》:“﹝ 孝圣宪皇后 ﹞天性慈善,屡劝上减刑罢兵,以免苍生屠戮,上无不顺从,以承欢爱。” 王西彦 《古屋》第一部二:“他发议论时,好像是个具有一副慈善心肠的人。”词语解释:平善 拼音:píng shàn
(1).平安,安康。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宋云惠生使西域》:“ 宋云 远在絶域,因瞩此芳景,归怀之思,独軫中肠,遂发旧疹,缠绵经月,得婆罗门呪,然后平善。” 宋 范仲淹 《与中舍书》:“近得运使 李同年 书,知彼平善。”《红楼梦》第一一八回:“我身子平善,不必掛念。”
(2).平和善良。《元典章·刑部四·故杀》:“近据来申 潘壬 一打死 刘仁可 事,看详椆木夹槌,即係堪以害人器仗,非平善之家所有物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纤》:“此处人情大不平善,孤孀难以过度。”词语解释:兼善 拼音:jiān shàn
(1).谓使他人得到好处。《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孙奭 疏:“古之人得志遭遇其时,则布恩泽而加被於民。”
(2).全好;各方面都擅长。 晋 潘岳 《杨荆州诔》:“草隶兼善,尺牘必珍。”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兼善则 子建 、 仲宣 ,偏美则 太冲 、 公干 。”词语解释:举善 拼音:jǔ shàn
推荐德才兼优的人。《左传·文公三年》:“ 子桑 之忠也,其知人也,能举善也。”《后汉书·桓帝纪》:“禁姦举善,兴化之本。” 唐 李颀 《龙门送裴侍御监五岭选》诗:“举善必称最,持姦当去尤。”词语解释:所善 拼音:suǒ shàn
要好的朋友。《史记·刺客列传》:“ 光 不敢以图国事,所善 荆卿 可使也。” 清 姚鼐 《范蠡论》:“ 范蠡 之子,杀人繫於 楚 , 蠡 令其少子行千金於所善 楚 庄生 救之。”词语解释:小善 拼音:xiǎo shàn
(1).小的善行。《易·繫辞下》:“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三国志·魏志·高柔传》“ 柔 上疏曰”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曰:“ 柔 不究明此术非盛王之道,宜开张远义,蠲此近制;而陈法内之刑,以申一人之命,可谓心存小善,非王者之体。” 宋 吕公著 《进十事·修身》:“虽小善不可不行,虽小恶不可不去。”
(2).犹小技;小的长处。《史记·吴王濞列传》:“今者主上兴於姦,饰於邪臣,好小善,听谗贼,擅变更律令。” 唐 韩愈 《进学解》:“占小善者率以録,名一艺者无不庸。”《宋史·吴璘传》:“以小善进之,则侥倖者获志,而边人宿将之心怠矣。”词语解释:自善 拼音:zì shàn
自觉行善。《韩非子·显学》:“不恃赏罚而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贵也。何则?国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 汉 桓宽 《盐铁论·大论》:“故为治者不待自善之民,为轮者不待自由之木。”词语解释:责善 拼音:zé shàn
劝勉从善。《孟子·离娄下》:“夫 章子 ,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 宋 王安石 《答韩求仁书》:“责难於君者,吾闻之矣;责善於友者,吾闻之矣。”《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朋友之道在责善,可以择交。”词语解释:良善 拼音:liáng shàn
(1).善良。《百喻经·为熊所啮喻》:“世间愚人……为彼虽著法服无道行者之所駡辱,而滥害良善有德之人。”《朱子语类》卷二二:“良善之人,自然易直而无险诈,犹俗言白直也。”《红楼梦》第七九回:“那 金桂 见丈夫旗纛渐倒,婆婆良善,也就渐渐的持戈试马。” 沙汀 《凶手》:“为了他这种良善的品格,这沟里的一般好事之徒把他叫做‘大傻’。”
(2).指善良的人。《史记·吴王濞列传》:“今者主上兴於姦,饰於邪臣……诛罚良善,日以益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二》:“ 少林 曰:‘当为理寝寃,勿復害良善也。’”《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这两锭银乃是养命之根,不争失了,就如絶了咽喉之气,一家良善,没甚过活。”词语解释:五善 拼音:wǔ shàn
(1).古代射礼的五项要求。《论语·八佾》“射不主皮” 何晏 集解引 汉 马融 曰:“射有五善焉:一曰和志,体和;二曰和容,有容仪;三曰主皮,能中质;四曰和颂,合雅颂;五曰兴儛,与舞同。” 唐 戎昱 《观卫尚书九日对中使射破的》诗:“出将三朝贵,弯弓五善齐。” 宋 范仲淹 《阳礼教让赋》:“揖让而升,非尚六钧之勇;进退可庶,不矜五善之功,此射之让也。”
(2).谓咨、询、度、诹、谋。《左传·襄公四年》:“臣闻之,访问於善为咨,咨亲为询,咨礼为度,咨事为諏,咨难为谋。臣获五善,敢不重拜。” 杜预 注:“问善道,问亲戚之义,问礼宜,问政事,问患难。五善为咨、询、度、諏、谋。”
(3).五戒。《无量寿经》卷下:“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词语解释:众善 拼音:zhòng shàn
谓各种善举。《吕氏春秋·应同》:“ 尧 为善而众善至, 桀 为非而众非来。”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自序》:“躬南面则援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 南朝 梁 任昉 《答陆倕知己赋》:“冠众善而貽操,综羣言而名学。”词语解释:相善 拼音:xiāng shàn
彼此交好。《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初, 楚伍参 与 蔡太师 子朝 友,其子 伍举 与 声子 相善也。”《史记·穰侯列传》:“ 白起 者, 穰侯 之所任举也,相善。”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予客京师,有一縉绅相善。”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文章有本》:“ 僧孺 子 牛蔚 ,与同年友 邓敞 相善。”词语解释:百善 拼音:bǎi shàn
各种好事。《吕氏春秋·孝行》:“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孔子家语·五仪》:“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 茅盾 《子夜》一:“﹝ 吴老太爷 ﹞心里专念着 文昌帝君 的‘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的诰诫,这矛盾是很自然的了。”词语解释:服善 拼音:fú shàn
(1).谓服用美好。 汉 刘向 《说苑·反质》:“ 赵简子 乘敝车瘦马,衣羖羊裘,其宰进諫…… 简子 曰:‘吾非不知也。吾闻之:君子服善则益恭,细人服善则益倨。我以自备,恐有细人之心也。’”
(2).服膺善言、善行。 宋 叶适 《叶君墓志铭》:“君读书通古今,以伦类治家,使之服善而成材。” 清 袁于令 《西楼记·私契》:“我説像他口气,这个人是极不服善的。”
(3).佩服、顺从别人的长处。 元 无名氏 《广客谈》:“ 赵松雪 偶得 米海岳 《壮怀赋》二卷,中闕数行,因取刻本摹写,以补其闕,凡易五七纸,终不能及,乃嘆曰:‘今不逮古多矣。’遂以刻本补完之。 松雪翁 名重天下,真欲追踪 晋 唐 ,犹且服善不矜如此。”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或者过於服善,不思可否,欲求完美,反致气格不纯。”词语解释:令善 拼音:lìng shàn
谓才德美好。《北齐书·幼主纪》:“帝幼而令善,及长,颇学缀文,置 文林馆 ,引诸文士焉。”词语解释:偏善 拼音:piān shàn
谓局部完善。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故宜屈寸以信尺,枉尺以直寻;弃偏善之巧,学具美之绩。”词语解释:淑善 拼音:shū shàn
善良;贤惠善良。 三国 魏 嵇康 《管蔡论》:“顽凶不容於明世,则 管 蔡 无取私於父兄,而见任必以忠良,则二叔故为淑善矣。” 唐 元稹 《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辞世之日,母不获抚,夫不及决,兄不得临,弟不得侍。天乎,淑善反以为罪乎!” 宋 叶适 《林伯和墓志铭》:“宜人尤淑善,听夫子所为,家事贫而理,宾友往来,门内和乐。” 清 刘大櫆 《赠大夫闵府君墓志铭》:“而女子皆嫻於女红妇顺,出嫁名门,人咸称其淑善。”词语解释:诚善 拼音:chéng shàn
诚实善良。《后汉书·冯衍传下》:“伤诚善之无辜兮,齎此恨而入冥。” 李贤 注:“子既早殀,未有邪僻,故云诚善。”词语解释:履善 拼音:lǚ shàn
行善。 汉 焦赣 《易林·咸之鼎》:“昔忧解笑,故贪今富。载荣履善,与福俱遇。” 宋 曾巩 《中大夫尚书左丞蒲宗孟追封三代并进封妻制·母陈氏追封颍川郡太夫人》:“具官某母某氏,经德履善,宜其家室。”词语解释:贵善 拼音:guì shàn
指价钱高、质量好的货物。《史记·货殖列传》:“富人争奢侈,而 任氏 折节为俭,力田畜。田畜人争取贱贾, 任氏 独取贵善。富者数世。” 司马贞 索隐:“谓买物必取贵而善者,不争贱价也。”词语解释:亲善 拼音:qīn shàn
(1).亲近友善。《东观汉记·尹敏传》:“ 敏 与 彪 亲善,每相遇与谈,常日旰忘食。” 明 唐顺之 《弟妇王氏墓志铭》:“盖以是深动餘弟而欲其与兄相亲善也。”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四章:“第三种是投降主义的理论--这些人相信可以和帝国主义提携亲善。”
(2).谓宠爱信任。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上尝问曰:‘此胡腹中何物,其大如是?’ 禄山 寻声应曰:‘腹中更无他物,惟赤心尔。’上以言诚而益亲善之。”词语解释:攘善 拼音:rǎng shàn
犹掠美。《穀梁传·成公五年》:“ 伯尊 其无绩乎?攘善也。”《汉书·五行志下之上》:“言大臣得贤者谋,当显进其人,否则为下相攘善,兹谓盗明。”《晋书·曹志郭象等传论》:“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子玄 假誉攘善,将非盗乎!”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玉芝堂谈荟》:“前之失犹可言也,后之失既乖体要,且蹈攘善之愆矣。”词语解释:生善 拼音:shēng shàn
佛教指生缘和善缘。 南朝 梁简文帝 《〈菩提树颂〉序》:“此实生善之妙缘,进行之深福。”词语解释:达善 拼音:dá shàn
(1).表达善意。《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孝子之諫,达善而不敢争辨。争辨者作乱之所由兴也。”
(2).荐举善人。 晋 潘岳 《九品议》:“荐贤达善,各以类进。”词语解释:止善 拼音:zhǐ shàn
阻止别人做好事。《吕氏春秋·乐成》:“中主以之哅哅也止善,贤主以之哅哅也立功。” 三国 魏 曹操 《杨阜让爵报》:“ 子贡 辞赏, 仲尼 谓之止善。”词语解释:树善 拼音:shù shàn
(1).结好。《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吾子盍与 季孙 言之,可以树善,君子也。” 唐 高郢 《水木有本源赋》:“故树善於人,人怀则甘棠不朽;汎爱於众,众凑则德水长悬。”
(2).犹行善。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羽调曲五》:“树善滋於务本,除恶穷於塞源。”词语解释:廉善 拼音:lián shàn
清廉而政绩优异。《周礼·天官·小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羣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郑玄 注:“听,平治也,平治官府之计有六事。弊,断也。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善,善其事有辞誉也。”按,廉善……廉辨之‘廉’均应作‘察’字解,义为考察、查访。见 清 黄生 《义府·廉》。然旧训沿用已久,不可废。 唐 元稹 《邵常政内侍省内谒者监》:“或扈从於艰难之际,或服勤著廉善之名。宜序班资,用优阶秩。”词语解释:纪善 拼音:jì shàn
明 代亲王属官名,掌讲授之职。 明 方孝孺 《题会稽张处士墓铭后》:“少子 遯 亦以通儒术荐为纪善。”词语解释:矜善 拼音:jīn shàn
夸奖。《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舅姑矜善,而夫主嘉美。”词语解释:登善 拼音:dēng shàn
举用贤能。《清史稿·仁宗纪论》:“ 仁宗 初逢训政,恭谨无违。迨躬蒞万几,锄奸登善。”词语解释:诬善 拼音:wū shàn
(1).诬蔑善人。《易·繫辞下》:“诬善之人其辞游。” 孔颖达 疏:“诬罔善人,其辞虚漫。”
(2).伪善。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今多违志俭养,约生以待终;终没之后,乃崇飭丧纪以言孝,盛饗宾旅以求名,诬善之徒,从而称之。”词语解释:翼善 拼音:yì shàn
辅助善行。 南朝 齐 王融 《敬重正法篇颂》:“翼善开贤敷教义,照蒙启惑涤烦忧。”词语解释:翊善 拼音:yì shàn
(1).辅翼人之善行。 前蜀 杜光庭 《慰册庙号表》:“考 唐尧 翊善之名,遵 虞舜 盛明之号。”
(2).官名。 唐 太子官属有赞善大夫, 宋 改为翊善,于亲王府置之,掌侍从讲授。 明 太子官仍称赞善,王府官有纪善。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持宪储闱·翊善》:“ 宋 朝王府之官,多省不置,别置翊善,曰某王府翊善,盖古王傅之任,而轻其名位也。”词语解释:献善 拼音:xiàn shàn
进劝善之言。 汉 扬雄 《尚书箴》:“献善宣美,而谗説是折。”词语解释:诱善 拼音:yòu shàn
劝勉、引导人为善。 南朝 宋 何承天 《又答宗居士书》:“徵暴之戒莫苦乎地狱,诱善之劝莫美乎天堂。” 唐 陈子昂 《为朝官及岳牧贺慈竹再生表》:“信可以惩残创酷,诱善旌寃。” 前蜀 杜光庭 《墉城集仙录·紫微王夫人》:“诱善之功,千古不泯。”词语解释:身善 拼音:shēn shàn
犹言事必躬亲。《管子·君臣上》:“是故知善,人君也。身善,人役也。” 石一参 今诠:“身善,谓身行善事,善必躬行。” 郭沫若 等集校:“身善,言事必躬亲。”词语解释:稳善 拼音:wěn shàn
(1).安稳美好。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二折:“农庄家这衣饭稳善。”
(2).罪恶的讳称。《水浒传》第三七回:“姓 张 名 横 ,绰号‘船火儿’,专在此 潯阳江 做这件‘稳善’的道路。”《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 徐能 却怕兄弟阻攩他这番‘稳善’的生意,心中嘿嘿不喜。”词语解释:纳善 拼音:nà shàn
接纳善言。《汉书·梅福传》:“昔 高祖 纳善若不及,从諫若转圜,听言不求其能,举功不考其素。”《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及至州,坦怀纳善,侧席思政。” 唐 陆贽 《兴元论解姜公辅状》:“求諫如不及,纳善如转圜。”词语解释:比善 拼音:bǐ shàn
和睦亲善。《汉书·晁错传》:“近者献其明,远者通厥聪,比善戮力,以翼天子。”词语解释:完善 拼音:wán shàn
(1).完备美好。《史记·匈奴列传》:“其得 汉 繒絮,以驰草棘中,衣袴皆裂敝,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 明 张居正 《帝鉴图说述语》:“究其终始,尚多可议,其完善烁懿、卓然可为世表者,纔什一耳。” 徐迟 《牡丹》二:“内容和形式一切具备,歌喉和舞姿十分完善。”
(2).完好;无缺损。《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忽遇虎负爱女至,惊逐之。顷虎去而人不伤,今完善在舟,希示进止。”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淳化帖》:“惟大内所藏,係当日所赐 毕士安 者,篇帙完善,墨瀋如新, 成亲王 曾见之。”
(3).使趋于完美。《花城》1981年第2期:“社会主义本身不是也在不断的完善么?”词语解释:发善 拼音:fā shàn
谓行赏。《管子·幼官》:“发善必审於密,执威心明於中。” 尹知章 注:“发善,谓行赏。”词语解释:交善 拼音:jiāo shàn
结交。《后汉书·桓彬传》:“﹝ 桓彬 ﹞厉志操,与左丞 刘歆 、右丞 杜希 同好交善。” 明 刘基 《郁离子·省敌》:“ 秦王 与吾交善,而救 楚 是絶 秦 也。” 清 侯方域 《卢告》:“我之交善於 西旅氏 有年矣。”参见“ 交好 ”。
词语解释:交好 拼音:jiāo hǎo
(1).结交。《三国志·魏志·华歆传》:“将军奉王命,始交好 曹公 ,分义未固,使僕得为将军效心,岂不有益乎?”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 叔文 亦欲自广朋党,密与交好。” 茅盾 《一个女性》:“她只能曲意交好 琼华 。”
(2).友好。《周礼·秋官·掌交》:“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南史·谢几卿传》:“﹝ 几卿 ﹞居 白杨石井 宅,朝中交好者载酒从之,客恒满坐。” 元 范康 《竹叶舟》楔子:“我想起来那 终南山 青龙寺 ,有个 惠安长老 ,他与小生同乡,甚是交好。”
(3).友谊,友情。《新唐书·顾彦晖传》:“ 建 素有吞噬心,以 彦朗 与婚婭,久未忍。及 彦暉 ,则交好愈疏。”
(4).姣好。 汉 刘向 《列女传·齐女傅母》:“ 姜 交好,始往,操行衰惰,心淫泆,冶容。”词语解释:循善 拼音:xún shàn
犹善良。 唐 韩愈 《与郑相公书》:“ 孟 氏兄弟,在 江 东未至,先与相识,亦甚循善,所虑才干不足任事。”词语解释:长善 拼音:cháng shàn
增长美德。《礼记·学记》:“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孔颖达 疏:“使学者和易以思,是长善也。”词语解释:安善 拼音:ān shàn
(1).安吉;安好。《汉书·王莽传下》:“诸术数家皆繆对,言天文安善,羣贼且灭。 莽 差以自安。” 隋炀帝 《赐书召释慧觉》:“法师安善,寒暑惟宜。承栖迟 龟山 之域,阐扬龙树之旨。” 清 龙启瑞 《上梅伯言先生书》:“伏维遯迹休閒,兴居安善。”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我景状如常,妇孺亦安善。”
(2).安分良善。京剧《串龙珠》第十场:“唗!一介乡民,哪有许多银两,定不是安善之辈。”词语解释:养善 拼音:yǎng shàn
培养美德、才能。《诗·大雅·思齐》“不显亦临,无射亦保” 汉 郑玄 笺:“ 文王 之在辟廱也,有贤才之质而不明者,亦得观於礼,於六艺无射才者,亦得居於位,言养善使之积小致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