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曷入声 [lá là][duō duo][sā sǎ][hè yè hē][详注1][zá][详注2][lā][è][dá][yuè sà][è][音跋。回也。又音拨。把也。][bā][hè][huò][hé][bá][wò][详注3][详注4]


注1:越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户括切,音活。《礼·礼运》越席疏布。《注》越席,翦蒲也。《左传·桓二年》大路越席。《注》越席,结草。《广韵》或作趏。
注2:暍 《集韵》阿葛切,音遏。《博雅》焕也。又许葛切,音喝。热也。
注3:剟 音掇。削也。《郭璞·尔雅序》剟其瑕砾。《疏》剟削去其疵瑕瓦砾。剟音掇。
注4:汰 《正韵》他达切,音闼。亦滑也。《苏轼·秧马歌》以我两足为四蹄,耸踊滑汰如凫鹥。
首字词组
喇叭喇夥喇嘛教喇嘴喇叭筒喇喇叭叭喇叭裤 
喇喇喇者喇茄喇子喇唬喇喇忽忽  
喇叭花喇嘛喇虎喇喇蛄喇喇蛌喇伙  

词语解释:喇叭  拼音:lǎ bā
(1).一种管乐器,上细下粗,多用铜制成,俗称号筒。 明 戚继光 《纪效新书·号令》:“凡喇叭吹摆队伍,是要各兵即於行次,每哨一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八回:“忽然耳边听见哈打打,哈打打的一阵喇叭响。” 茅盾 《色盲》:“喇叭吹出嘹亮的音符,一个个飞来撞着 林白霜 的耳膜。”
(2).一种电声元件。其作用是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也叫扬声器。 巴金 《灭亡》一:“﹝车夫﹞先按一下喇叭,接着就开起车走了。”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六章:“在这危急的时刻,忽然听见前面左山腿上广播喇叭一阵嗞嗞喇喇地怪响。”
(3).喻替人鼓吹、宣传的人。 茅盾 《子夜》八:“亏你还说 韩孟翔 够朋友,够什么朋友呀!他是 赵伯韬 的喇叭。”
词语解释:喇喇  拼音:là là
象声词。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御淮》:“风喇喇,阵旗飘。”《西游补》第十回:“帘外擂鼓一通,奏起细乐,鎗刀喇喇,剑戟森森。”《红楼梦》第五回:“忽喇喇,似大厦倾。”
词语解释:喇叭花  拼音:lǎ bā huā
牵牛花的别名。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下:“ 廼贤 诗:‘忽见一枝长十八,折来簪在帽簷边。’注:草花名。闻即牵牛,北人呼为喇叭花者。” 聂绀弩 《论时局》:“一朵喇叭花,本在这山野土生土长。”
词语解释:喇夥
指流氓、无赖。《儒林外史》第二九回:“ 龙老三 !这喇伙的事,而今行不得。惹得上面官府知道了,大家都不便!”
词语解释:喇者  拼音:lǎ zhě
即喇子。红宝石。 元 柯九思 《宫诗》之六“官家明日庆生辰,準备龙衣熨帖新。奉御进呈先取旨,隋珠错落间奇珍”自注:“御服多以大珠盘龙形,嵌以奇珍,曰鸦忽,曰喇者,出自西域,有直数十万定者。”参见“ 喇子 ”。
词语解释:喇子  拼音:lǎ zǐ
(1).谓流氓无赖及刁滑凶悍者。《儒林外史》第二九回:“他是个喇子,他屡次来骗我。”《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地方上几个喇子想来拿囮头,却无实跡,倒被他駡了一场。”
(2).宝石名。色红、透明,俗称红宝石。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珠玉》:“ 寳玉 属红、黄种类者,为猫精、靺羯芽、星汉砂、琥珀、木难、酒黄、喇子……喇子纯红。” 锺广言 注:“喇子,又名红宝石,色红,透明。”
词语解释:喇嘛  拼音:lǎ mɑ
喇嘛教对僧侣的尊称,意为“上师”。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活佛掣签》:“ 西藏 喇嘛自 宗卡卜 兴扬黄教。”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喇嘛有二种,一曰黄教,一曰红教,各以其衣别之也。” 玛拉沁夫 《活佛的故事》:“我家的邻居,是 特古斯 喇嘛。”
词语解释:喇嘛教  拼音:lǎ mɑ jiào
佛教的一支。主要传布于我国藏族、蒙族等地区。主要教派有格鲁派(黄教)、宁玛派(红教)、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等。 清 王韬 《各国教门说》:“ 印度 佛教分而为三……一曰喇嘛教,即 西藏 之黄教也。”
词语解释:喇茄  拼音:lǎ qié
方言。怠慢。 明 冯梦龙 《山歌·大细》:“姐儿养箇大细忒喇茄。喫箇情哥郎打子两击大背花。”原注:“喇茄,犹云怠慢。”
词语解释:喇虎  拼音:lǎ hǔ
亦作“ 喇唬 ”。 凶恶无赖。 明 唐顺之 《牌》:“若有一二喇虎强徒,或在厰为首抢食或出外抢物,管事人就便拿送本县用大枷。”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劝民息讼附禁刁讼示》:“一种贪恶之人,意想诈人,遇事生风,訐私扬短,未告则放风薰吓,已告则使党圈和,不遂其欲,迭告无已,此地方之喇唬也。”
词语解释:喇嘴  拼音:lǎ zuǐ
犹夸口,说大话。《金瓶梅词话》第二六回:“我若教贼奴才淫妇与 西门庆 放了第七箇老婆--我不喇嘴説--就把‘潘’字倒过来。”
词语解释:喇子  拼音:lǎ zǐ
(1).谓流氓无赖及刁滑凶悍者。《儒林外史》第二九回:“他是个喇子,他屡次来骗我。”《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地方上几个喇子想来拿囮头,却无实跡,倒被他駡了一场。”
(2).宝石名。色红、透明,俗称红宝石。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珠玉》:“ 寳玉 属红、黄种类者,为猫精、靺羯芽、星汉砂、琥珀、木难、酒黄、喇子……喇子纯红。” 锺广言 注:“喇子,又名红宝石,色红,透明。”
词语解释:喇喇蛄  拼音:là la gū
〈方〉∶即“蝼蛄”( lóugū)
词语解释:喇叭筒  拼音:lǎ bā tǒng
话筒的俗称。指微音器和传声筒。参见“ 微音器 ”、“ 传声器 ”。
词语解释:喇唬  拼音:lǎ hǔ
见“ 喇虎 ”。
词语解释:喇虎  拼音:lǎ hǔ
亦作“ 喇唬 ”。 凶恶无赖。 明 唐顺之 《牌》:“若有一二喇虎强徒,或在厰为首抢食或出外抢物,管事人就便拿送本县用大枷。”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劝民息讼附禁刁讼示》:“一种贪恶之人,意想诈人,遇事生风,訐私扬短,未告则放风薰吓,已告则使党圈和,不遂其欲,迭告无已,此地方之喇唬也。”
词语解释:喇喇蛌  拼音:là là gǔ
也作“蝲蝲蛄”。 即蝼蛄。
词语解释:喇喇叭叭  拼音:là là bā bā
方言。形容走起路来两腿分开一歪一斜的样子。《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回:“他纔喃喃喏喏的口里嘓噥,喇喇叭叭的腿里走着。”
词语解释:喇喇忽忽  拼音:là là hū hū
方言。对什么都不在意,马马虎虎。 老舍 《全家福》第一幕:“ 林三嫂 三十好几了,还象个孩子,喇喇忽忽的。”如:他总是丢三拉四,喇喇忽忽的,这次又把月票给丢了,你得时刻提醒他。
词语解释:喇伙  拼音:lǎ huǒ
指流氓、无赖。《儒林外史》第二九回:“ 龙老三 !这喇伙的事,而今行不得。惹得上面官府知道了,大家都不便!”
词语解释:喇叭裤  拼音:lǎ bā kù
一种裤腿上窄下宽呈喇叭状的长裤。《十月》1981年第3期:“儿子并没穿喇叭裤,也不迷新歌星。”《小说月报》1981年第10期:“赶明儿我要招工进了城,我就买条喇叭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