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喈喈 拼音:jiē jiē
(1).象声词。禽鸟鸣声。《诗·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十三:“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 清 唐孙华 《闲居写怀》诗之三:“沉卧失晓旦,喈喈闻鸣鸡。”
(2).象声词。钟、铃等的声音。《诗·小雅·鼓钟》:“鼓鐘喈喈, 淮水 湝湝。”《诗·大雅·烝民》:“四牡騤騤,八鸞喈喈。” 茅盾 《子夜》九:“警笛声接连喈喈地叫。”
(3).象声词。啼哭声。 唐 孟郊 《送淡公》诗之六:“江湖有故庄,小女啼喈喈。”
(4).和洽。《尔雅·释训》:“噰噰喈喈,民协服也。” 汉 扬雄 《太玄·众》:“躆战喈喈,恃力作王也。”
(5).风雨疾速貌。 唐 元稹 《痁卧闻幕中诸公徵乐会饮因有戏呈三十韵》:“穹苍真漠漠,风雨漫喈喈。”词语解释:伯喈 拼音:bó jiē
汉 蔡邕 的字。 邕 性笃孝。少博学,好辞章,精音律,善鼓琴,工书画。 灵帝 时拜郎中。 董卓 征召为祭酒,累迁中郎将。后以 卓 党死狱中。《后汉书·蔡邕传下》:“ 伯喈 旷世逸才,多识 汉 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 孔融 所创,有慕 伯喈 。” 明 高明 《琵琶记·副末开场》:“孝矣 伯喈 ,贤哉 牛氏 ,书馆相逢最惨凄。”词语解释:凤喈 拼音:fèng jiē
凤鸾和鸣。比喻夫妇和乐。词语解释:说喈 拼音:shuō jiē
比喻聒噪。皆,鸟鸣声。 明 李贽 《答周友山书》:“今贵县説喈者不见捨半文,而暗嘱上司令其拆毁,是何贤不肖之相去远乎!” 词语解释:雝喈
鸟和鸣声词语解释:雍雍喈喈 拼音:yōng yōng jiē jiē
(1).鸟和鸣声。《诗·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雝雝喈喈。” 毛 传:“梧桐盛也,凤凰鸣也。”
(2).和谐。 清 戴名世 《〈傅天集〉序》:“﹝余先人﹞实与在廷诸臣雝雝喈喈,同鸣国家之盛。”词语解释:雍喈 拼音:yōng jiē
鸟和鸣声。 清 钱谦益 《申比部诗序》:“不作梧桐之萋菶,凤凰之雝喈。” 陶曾佑 《中国文学之概观》:“以气象言之,若凤凰之雝喈,圭璋之朗润;以声势言之,若狂涛之澎湃,万马之奔腾。”参见“ 雝雝喈喈 ”。
词语解释:雍雍喈喈 拼音:yōng yōng jiē jiē
(1).鸟和鸣声。《诗·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雝雝喈喈。” 毛 传:“梧桐盛也,凤凰鸣也。”
(2).和谐。 清 戴名世 《〈傅天集〉序》:“﹝余先人﹞实与在廷诸臣雝雝喈喈,同鸣国家之盛。”词语解释:两喈 拼音:liǎng jiē
指 张伯喈 张仲喈 兄弟。详“ 两楷 ”。
词语解释:两楷 拼音:liǎng kǎi
《太平御览》卷三九六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陈国 张伯喈 弟 仲喈 妇炊於灶下,至井上,谓 喈 曰:‘我今日妆好不?’ 伯喈 曰:‘我 伯喈 也。’妇大慙愧。其夕时, 伯喈 到更衣,妇復遂牵其背曰:‘今旦大误,谓 伯喈 为卿。’答曰:‘我故 伯喈 也。’”后遂以“两喈”比喻孪生兄弟状貌极其相似,难以辨认。 宋 李清照 《贺人孪生启》:“无午未二时之分,有 伯仲 两 楷 之似。”注:“ 任文 二子孪生, 德卿 生於午, 道卿 生於未。 张伯楷 、 仲楷 兄弟,形状无二。”楷,当为“喈”之误。词语解释:哕喈 拼音:yuě jiē
鸟和鸣。 清 唐允甲 《还山》诗:“天宇何皛皛,噦喈求其皇。”词语解释:噰喈 拼音:yōng jiē
众鸟和鸣。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林茂则鸟归矣,菶萋噰喈,众贤聚于本朝,尚何材不足、言不达之有?”词语解释:嗈喈 拼音:yōng jiē
众鸟和鸣声。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灵禽嗈喈於阿阁,金象焜晃乎清沼。”